《礼记·檀弓上》20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礼记·檀弓上》20,第1张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绖也者,实也。掘中霤而浴,毁灶以缀足;及葬,毁宗躐行,出于大门;殷道也。学者行之。

一个人幼小时应称呼其名,到了加冠后就要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就按其排行称呼,死了以后称呼其谥号,这是周代的礼法。所谓绖,是有实际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悲痛。在正寝的中央掘坑来给尸身沐浴,把灶拆了,用灶砖缀束死者的脚;到了送葬时,直接拆毁宗庙的西墙,凌越行神之位后,从大门出去,这是殷代的礼制。跟孔子学习的人一般都效法殷礼。

子柳之母死,子硕请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子柳的母亲死了,他的弟弟子硕请求备办丧器。子柳说:“备办丧器的钱从哪里来呢?”子硕说:“请把我们庶弟的母亲卖了换钱。”子柳说:“怎么能卖他人的母亲来葬我们的母亲呢?这样不可以!”他们埋葬母亲后,因为在办丧事时,亲友们赠送的财物还有剩余,子硕想要用这些余下的财物去备办祭器,子柳说:“不能这样做。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君子不是靠办丧事发家的,请把这余下的财物分给兄弟当中的贫困者。”

(自云:这兄弟俩的想法真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而他们的父母从小对两个人的教育,出发点肯定是不一样的。)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君子说:“为人谋划军事行动,如果失败了就得自杀谢过;为人谋划国都的防卫,如果出现了危险,就要被放逐而流亡。”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者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

公叔文子登上瑕丘,蘧伯玉随在后面。文子说:“我喜欢这处山陵啊!等我死后要埋葬在这里呀。”蘧伯玉说:“我俩都喜欢这里,那我想先死,抢先埋在这里。”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弁邑有个人的母亲死了,而他象幼儿般任情的号哭。孔子说:“这样的哀哭足能显示哀痛了,就是一般人难以学会。礼法,是能够传承的,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因此,哭泣与顿足都有一定得标准。”

叔孙武叔之母死,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子游曰:“知礼”。

叔孙叔武的母亲死了,小敛已经结束,抬尸的人抬尸出门,叔孙叔武在跟着出门后才袒露左臂,然后去掉头上的笄,重新用麻束发。子游说:“这是懂礼啊。”(子游说的是反话)

古代乘车礼仪典故——伯玉下马

周朝卫国有个贤人,姓蘧名瑗,表字伯玉。一天夜里,卫国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静坐。这时一阵车轮声由远而近,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到宫殿附近的时候,声音突然一下子变轻了。过了一会儿,车轮声又响起,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中。

卫灵公心中很是疑惑,不由地问道:“夫人知不知道车上坐的是什么人呢?”

“蘧伯玉。”夫人毫不犹豫地说道。

“你怎么知道一定是蘧伯玉呢”卫灵公疑惑地问夫人。

夫人说:“从礼节上讲,臣子经过宫室大门时,应该下车徒步走过去,车辆行驶要轻,以此表示对国君的尊重。现在天已经晚了,外面没有人,即使不这么做也不会被人发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臣子一般都不会下车。但是蘧伯玉不同,他一定要下车步行。因为他修养德行是为提高自己,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所以我说是他。”卫灵公派人去察看,果然是蘧伯玉。

望采纳

改过之法(六)蘧伯玉改过

海上龙腾

一、蘧伯玉其人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末期卫国大夫,生于仕宦之家,在卫献公初期入仕,卫献公中期已成为举世皆知的贤大夫,经历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其为人宽厚,勤于改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二、事迹

1孔子之赞

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里,有10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长达9年。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道:“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认为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佐朝政,君王无道,则心存正气,归隐山林。

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看望孔子,孔子就向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感叹道:这是了解他的人啊。

2延陵季子之赞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延陵季子,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鱼等,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当时的卫国,几经内讧与战乱,在齐、晋、楚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伯玉等多个品德高洁的大臣的努力,卫国仍然能保持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晋国的公卿赵简子,想要攻打卫国,但得知卫国有蘧伯玉为政时,就放弃攻打卫国了。

3史鱼之尸谏

史鱼也是卫国的贤大夫,卫灵公时有宠臣弥子瑕,史鱼曾多次谏言,去宠臣弥子瑕,重用蘧伯玉。史鱼至死前,告诉子孙,将他的遗体不下葬,要以尸谏卫灵公,希望其去宠臣,重用蘧伯玉。

4蘧伯玉使楚

蘧伯玉出使楚国,楚王问蘧伯玉:哪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啊?

蘧伯玉回答:当然是楚国啊。

楚王一听,高兴了,可是蘧伯玉接着说道:楚国的人才虽多,楚国却不会用人。伍子胥,楚人,却投靠了吴国,带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最后楚平王被鞭尸示众。还有很多例子。今天,我在路上遇到了公子晳,这也是人才啊,如今正离开楚国,不知也去哪国效力呢?

楚王听后,恍然大悟,说道:若没有您的话,楚国又要失去一位人才了。

楚王于是派人,快马加鞭追回了公子晳,并拜其为相。

5不欺暗室的蘧伯玉

一天晚上,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聊天,忽然听到宫外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的响,到了宫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车子上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就问南子: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回答道:乘车经过宫门,应该下车步行,表示尊敬,但天晚了,一般人也不当回事,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只有卫国最遵守礼节的人蘧伯玉,才会这样。凡是君子,不会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放弃他的品行。蘧伯玉就是这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在没人的时候失去礼节礼貌。

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节,不以冥冥堕行。盖其礼根于心,形诸外,悉出于至性至情,而非矫揉造作也。

三、蘧伯玉改过

蘧伯玉20岁的时候,已经知道昨天的错误和不足,而将这些全部改掉。到了21岁,觉得自己以前所改掉的,还没有完全改尽。到了22岁,回顾21岁的所作所为,像是在梦中一样,糊涂过去,错误不少。岁复一岁,递递改之。到了50岁,仍然知道49岁的错误。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蘧伯玉每天都在思考昨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

以蘧伯玉为榜样,每日自省,时时克己,不管他人如何,只跟自己比,每天都比昨天有进步有提高,如此修身,必有大成。

一般指的是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少年时期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三峡,北上京城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朋友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可以看出,孔子是真正信任他,而蘧伯玉每次都会接受孔子。你最落魄的时候去投奔的人一定是最信任的人。

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说明孔子十分崇敬他,尊敬他。

望采纳。

在琅琊榜中,梁帝提到的赏赐誉王金珠皇锻四表,其中的四表指的是由四位古代名人所制作的四件珍贵的礼物。

这四表所代表的四个人分别是:杜康、李化龙、关龙逄和蘧伯玉。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称作"少康",也被称为"杜少康",是夏朝的国君。

李化龙是明朝将领,担任官员。

关龙逄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他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害,享年93岁。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末年卫国人。

这四个人所制作的礼物被用来作为赏赐誉王的金珠皇锻四表,代表了当时最高超的工艺和智慧,也显示了梁帝对誉王的特别恩宠。

《礼记·檀弓上》20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绖也者,实也。掘中霤而浴,毁灶以缀足;及葬,毁宗躐行,出于大门;殷道也。学者行之。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