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万氏的名人有谁
1、万户
15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火箭是人类能够把人送上太空的伟大发明,最早尝试飞天的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为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2、万章
齐国人,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万脩
茂陵人,东汉名将。光武帝时历任信都令、偏将军等职,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4、万回
唐代高僧,曾预言安乐公主将被诛,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异类此。传其一日忽求阌乡(今属河南省)河水,饮毕圆寂。
5、万表
定远(今属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间武进士,通经术,熟知先朝典故,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著述甚丰,有《海寇议》、《万氏家钞济世良方》、《灼艾集》等。
-万户
-万章
-万脩
-万回
-万表
1942年7月15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布讣告,沉痛悼唁父亲周劭纲。这位宽厚慈祥、对周恩来性格影响至深的老人已于1942年7月10日夜因疟疾在重庆红岩村离世,终年69岁。
(周劭纲)
周劭纲原名周贻能,字懋臣,后更名为劭纲。
周劭纲于1874年在浙江绍兴出生。1878年,年幼的周劭纲随任淮安府候补同知的父亲周起魁举家移居淮安。
周劭纲在17岁时,参加县试,但没有考中秀才。后来,周起魁为儿子周劭纲花钱捐了一个“国学生”的身份和一个正六品的主事衔,周劭纲在高邮县衙谋了个文书的差使。
1897年,周劭纲婚娶清河知县万青选的十二女万冬儿。周劭纲与万冬儿婚后育有周恩来、周恩溥和周恩寿三子。
(万冬儿画像)
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周劭纲的父亲周起魁去世。此后,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顿,周劭纲不得不外出武汉等地谋生。
1907年,周劭纲的妻子万冬儿不幸身染肺结核,不治身亡,年仅31岁。
万冬儿病故时,周劭纲只有33岁。此后,周劭纲终生未再续弦,漂泊异乡养家糊口。
1909年,周劭纲在胞兄周贻赓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在东北铁岭县衙做幕僚的工作。这份工作的收入非常微薄,后来周劭纲又做了道台彭广心的幕僚,以补贴家用。
因为生性耿直,不屑于官场的逢迎,
周劭纲的幕僚做得也不是很顺畅,工作也是非常不固定。
1918年1月,周劭纲在北京京兆尹公署做外收发工作,工作半年之后,又失去了这个工作。
此时,已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回国与父亲周劭纲在北京小聚。
(青年周恩来)
几日后,周劭纲与儿子周恩来分别,回到家乡淮安探望家人。
为了生活四处谋生的周劭纲与求学的周恩来聚多离少,难得相见。短短的相聚,匆匆的别离,令周恩来无限伤感。周恩来在日记里写道:
今早,生父以四点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
1922年秋,在胞兄周贻赓的介绍下,周劭纲到齐齐哈尔市做了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生活总算暂时安顿下来。
周劭纲虽然是一个小职员,但他对儿子周恩来的革命活动却从没有阻拦过,只是日夜牵挂儿子的安全。
1927年,“四·一二”政变期间,周恩来的处境非常险恶,被蒋重金悬赏搜捕。
(青年周恩来)
当时,周劭纲正在上海探望儿子周恩来。周劭纲力所能及地帮儿子周恩来做秘密联络的工作,为我党做了一些有益工作。
周恩来安全撤往武汉后,周劭纲又回到东北吉林。
当时,周贻赓已任职吉林省财政厅。周劭纲就在胞兄的照应下,在吉林等地做些职员。
1931年2月,周劭纲再次来到上海看望儿子周恩来。
由于这一年的4月和6月,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叛变,周恩来被国民党重金通缉,处境十分危险。
周劭纲此时居于二嫂四川路永安里的家中,周恩来就把这里作为联络点和隐蔽处。
周劭纲在为儿子的安全担扰之余,尽其所能,为儿子做好掩护工作。
在周恩来撤离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后,周劭纲这才安下心来,返回东北。
1932年,暂居天津胞兄周贻赓家中的周劭纲,又到河北深县政府工作。这份工作也是周贻赓为其谋求的。
但在1933年夏天,周贻赓这位尽心竭力提携周家、被周恩来称为“待我恩重如山”的老人在天津因病离世。
(周贻赓)
由于当时周恩来正在苏区指挥第四次反围剿,通讯不便,无法得知四伯父周贻赓去世的消息。
直到多年以后,周恩来在北京见到小弟周恩寿时,才知道周贻赓的死讯。
周贻赓病逝后,周劭纲又到安徽谋生,手中略有积蓄后,又回到淮安,将妻子万氏的灵柩安葬于淮安周家祖坟。
因为28年前,万氏去世时,周家家道已中落,万氏的娘家对万氏的安葬提出的要求过高,周家无力达到,所以万氏的灵柩就一直暂厝于清江浦的一处庙宇。
28年后,周劭纲终于将万氏入土为安,归葬于祖坟,以告慰亡妻。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和谈,中共在汉口成立八路军办事处。
(周恩来在重庆)
由于周劭纲居无定所、生活无着,而周恩来当时在武汉,生活也比较稳定,所以周恩来就给天津的父亲写信,让父亲到武汉与自己一起活。
1938年5月,周劭纲来到了武汉。
但是在儿子周恩来身边,周劭纲也过着颠沛的生活。
这年的8月,日军的铁蹄又践踏武汉。
周劭纲等又随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转移到湖南。
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周劭纲等先后撤退到广西、贵阳,并于1940年秋转移到重庆。
撤退人员在行程中,风餐露宿,条件非常艰苦。周劭纲虽然年事已高,却非常严于律已,从未因是领导干部的家属提出过特殊要求。
到达重庆后,周劭纲居住在重庆红岩村。虽然自己的儿子周恩来近在咫尺,但却由于公务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自己。
(周恩来在重庆)
周劭纲是位识大体的老人,虽然儿子很少陪伴自己,这位深明大义的老人对于忙碌的儿子深为理解。
周劭纲老人嗜好小酌,难得儿子周恩来在忙碌之余能陪父亲喝上一杯,这是周劭纲老人最高兴的事情。
周劭纲老人一生北上南下,为养家糊口漂泊各地,居无定所。儿子周恩来在生活相对稳定后,奉养老父以报亲恩。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942年7月5日,周劭纲老人突然高烧不止。邓颖超在去看望老人时,周劭纲想见到儿子周恩来。邓颖超告诉老人,周恩来出差了。
其实早在6月下旬,周恩来就因疝气住进了重庆歌乐山医院进行了手术。因为怕老人担心,所以没敢告诉周劭纲。
起初,邓颖超怕病中的周恩来惦念父亲的病情,也没敢把周劭纲老人的病情告诉周恩来。
(周恩来夫妇在重庆)
只是几日后,周劭纲的病情不断加重,邓颖超于是向周恩来透露老父亲患了疟疾。
周恩来得知父亲患病后,仔细叮嘱邓颖超要注意父亲的饮食方面。
可是,在7月10日夜间,周劭纲老人就病逝了。
因为怕老人的死讯对病中的周恩来打击太大,一开始大家都瞒着周恩来。
但是周恩来还是从大家遮遮掩掩的神情中察觉出不对,得知老人已故去三日。
周恩来惊闻噩耗,痛不能支,对邓颖超及身边的工作人员钱之光大发雷霆。
7月14日,周恩来将父亲周劭纲安葬于位于重庆小龙坎复元寺后面红岩墓地,这里也埋葬着1940年去世的邓颖超的杨振德。
建国后,国家号召平坟退耕。周恩来在1958年11月派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赴重庆,办理红岩墓地的平坟事宜。
11月28日,红岩墓地被平掉。包括周
劭纲、杨振德在内14位逝者的棺木被迁出火化,一并另埋于他处。
而在1965年,周恩来也响应了国家号召,平掉家乡淮安的七座祖坟。
周恩来对父亲周劭纲至亲至孝,在周劭纲病故后,周恩来总是随身携带着父亲的遗像。
但是,总理以大局为重,带头平掉父亲周劭纲在重庆的坟墓和包括母亲在内的位于老家淮安的七位祖坟。
(周劭纲与妻子万冬儿画像)
而且,周恩来在将父亲安葬于重庆后,也一直没有将父亲的灵柩迁往淮安与母亲万氏合葬。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河北沧州市(含原沧州地区),是回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全市回族总人口17万,占河北省回族总人口的34.7%,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回族人口最多的市。因此,了解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对全国的回族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迁 入 渊 源
回族,是沧州4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久的民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著留民族谱志。加之明初燕王朱校“靖难”之役,对沧州一带人民血腥屠杀,赤地千里,造成了历史断带,致使人们对沧州回族的迁徙渊源更加模糊。近年,一些著作中,多将“靖难”以后,即公元1404年作为沧州回族迁入始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进一步探讨商榷。
元朝时期,处于华北腹地的沧州,既是全国最大的盐业基地(长芦),又是京题屈指可数的商业繁荣地区,且当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陆路建有会川驿(今青县)、兴济驿(今兴济镇)、清池驿(今沧州市区)等京都要道官驿十余处;水路有京杭大运河横贯本市南北220公里,直通京城。水旱码头,商贾云集,具有穆斯林经商、聚落的天然条件,并据《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载,在盛唐时期,沧、嬴、朝三州(皆今沧州辖区)便盛产丝绢,并为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外国的重要丝绸产地。可以说,从那时起,沧州就已和阿拉伯国家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至元初,已是“回回人遍天下”、“京城诸路,其寺万余”,而沧州却无回回人涉足绝非可能。
另据口碑传达,今沧辖泊头市西八里庄沙河涯村在明洪武初年便建有清真寺;孟村县志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回)北上伐元,曾设帐于太平村(今孟村县王帽圈村),其部下将士多为回族,战后阵亡回族将土葬于今孟村尹庄村南,历称“回回墓”。由此可推断,当时在战乱中回族将士落足本地者恐不微量。可证明沧州回族始于明前。
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电田北平。”其“山后q和“沙漠”当时均属回回人较多的地区,移民中自然占有一定的回族成份。如孟树县韩石桥村韩姓,便是由山后禹州先迁山东禹城后至沧州立庄的。其祖谱中载:“我太祖来自西陲,移镇东路,相传山后禹州人”。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隶,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破城,坑人(活埋,四万,百人幸难逃一,燕王即位,出旨迁民,“以实空地”。据泊头、河间、董驿、孟_村、沧县、献县等县市若于回族家谱记载,其始祖大都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晋、鲁、浙、沪、皖、鄂等地奉旨迁徙而来。其中迁自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港)者居多。如牛进庄刘氏家谱载:“吾东始祖原籍南直隶上元县二郎岗,永乐二年迁徒于此”。孟村镇吴氏谱清道光九年载:“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联县,前明永乐年间周祖北迁”。献县马氏家谱一载:“始祖马刚为回族将领,燕王扫北,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门外二龙港随军到河间府,后长子马广庆到河间东南定居,立村为辛中营”(即今本斋村)。
除上述情况外,历代统治阶级、官僚恶势的民族压迫,也使一些外地回回人被迫向回回人户较多的沧州一带逃避,成为沧州回族的来源之一。如,明朝末年,无定府(今山东惠民)李阁老依仗权势,对惠民、乐陵两地的回族人民进行了残暴的血洗,强令两地周围40里不许有回民居住,迫使许多回族人民从山东逃至沧州,现沧州铁姓回民就是在那次洗劫中幸一兔于难,逃此落户的。
综上所述,沧州回族的迁入,大致可分为六种原因:1.战争。即通过对外战争,使中、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京都诸路(含沧州);通过国内战争,使外地回族将士落足沧州。2.经商。沧州优越的经商条件与回族善于经商的特点,决定了沧州是四方回族商人理想的落足之地。S.官居。即出任官职或随龙保驾携眷落户。4.移民。其中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奉旨迁来占产立庄I二是随迁仆从百姓;三是被发流罪。5.逃生。即逃荒、避难而来。6.投一亲。即因种种原因投亲靠友而来。其族源,按照迁出祖籍追溯,可溯至西陵陆路和东南沿海。
二、繁 衍 演 化
回族,是一个团结、仁爱且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迁入沧州后,不同时间来自不同地点的各家各户相互攀连,彼此相纳,在血缘关系上结成“回回亲戚”,在风俗习惯、民族感一情上形成了凝聚力很强的“回回一家”。历经数百年的繁衍演化,不断发展壮大。
(一)繁衍“分荣”。经过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沧州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各姓家族“抽。核分亲”,原有村庄容量饱和,土地开发受到局限,迫使部分回族人出庄另立,开辟新的栖身之地。
据对当地部分回族宗脉考查:刘氏始祖于南京二郎岗迁来后,先在孟村东北部建庄称牛进庄,后又遣二子分建了今孟村县的西赵河村和南皮县的黑龙村,此后层层“分蒸”,代代 “抽枝”
历史上万氏的名人有谁
本文2023-10-10 23:37: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