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的历史和现状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 ,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从“一·二八”侵华日军炮火
中抢出来的一部姚氏家谱
以姚姓冠的地名,仅金山县,即有21个自然村,廊下乡本名姚家廊下。其它较知名的有崇明姚刘沙,奉贤姚泾、姚堂,南汇姚桥,青浦金姚、邱姚,普陀新老姚家角。现西郊宾馆4号楼,旧为上海水泥厂厂主姚有志住宅,该楼由石块砌成,设计奇特,室内标高不一,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型式,是市级保护特色建筑。
姚姓有多少人口
姚姓是中国最多的第六十二位姓氏,尤其昌盛于四川、江浙地区。当今姚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3%, 总人口大约在410多万 。
姚姓的起源与演变姚姓血缘主要来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姓是舜氏族从妫姓氏族中分离出来的分支。所以姚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到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也称陈敬仲,因陈国发生内乱而出奔齐国,改姓田。至西汉末,田完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渡过长江定居吴郡,即今江苏苏州地区,改姓妫。妫恢的五世孙妫敷南迁吴兴武康,即今浙江德清西的千秋镇,改姓姚。这一支姚姓在江南蓬勃繁衍,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群体的支柱。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姚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姚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姚姓中融入外族血缘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先为舜的后裔,由甘肃洮河西迁入甘青融人羌族,到晋朝时姚姓羌人成为羌中大族,世为羌酋,姚苌于384年在陕西长安建立后秦王朝,历三帝,共34年,后秦亡后,一部分子孙南迁江南,混入汉族之中;北宋金国的女真族人中也有姚姓;清朝满洲八旗耀佳氏、纳喇氏等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姚,族人后来多数汉化成为东北地区姚姓汉族。
历史上姚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迂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人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朝期间600余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
当代姚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姚姓的人口已达到41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姚姓人口南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0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大约49%的姚姓人群。
姚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姚姓的郡望有吴兴、南安等。姚姓以吴兴、南安、仁圣堂号源出帝舜。舜是上古的圣人,是至仁至明的帝王。
楹联 姚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五副:
弘文学士;庐墓家传。
爵封梁国;派衍桐城。
学闳两汉;书撰梁陈。
建德长绵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寨主子终谐贵妇;刺史女得偶相公。
家训格言
明朝姚儒的《家教要略》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姚儒以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教子的原则: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未闻道为贫,以不知耻为贱。他还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而不在高谈阔论。他要求子孙要诚信和尚俭,认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更是道德的需要,具有鲜明的道德内涵,唯有俭可以助廉,唯有恕可以德。家训以保终为全篇结束,提醒子女要慎始保终,尤要保持晚节。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姚姓族谱68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还收藏姚姓族谱172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八位;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三十位;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并列第三十二位。
历史上主要的姚氏名人有: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东晋车骑将军姚戈仲;十六国后秦建立者姚苌,国君姚兴;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诗人姚合;元朝翰林学士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永乐大典》纂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朝学者姚际桓、姚文田,文学家姚范、姚莹、姚燮,散文家姚鼐;民国目录学家姚名达;当代历史学家姚从吾,剧作家姚一苇,国务院总理姚依林。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 ,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从“一·二八”侵华日军炮火
中抢出来的一部姚氏家谱
以姚姓冠的地名,仅金山县,即有21个自然村,廊下乡本名姚家廊下。其它较知名的有崇明姚刘沙,奉贤姚泾、姚堂,南汇姚桥,青浦金姚、邱姚,普陀新老姚家角。现西郊宾馆4号楼,旧为上海水泥厂厂主姚有志住宅,该楼由石块砌成,设计奇特,室内标高不一,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型式,是市级保护特色建筑。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历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百家姓中的姚的来历 最佳答案
姚氏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
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
,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
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
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
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
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
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
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 含义及来历 ◎ 姚 yáo
〈名〉
(形声。从女,兆声。本义:姓) 同本义。相传为虞舜之后
姚,虞舜居 姚虚,因以为姓。――《说文》。按,母名握登。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
词性变化
--------------------------------------------------------------------------------
◎ 姚 yáo
〈形〉
或为姚,娆也。――《说文》
姚,好也。――《方言十三》
窕冶。――《荀子・礼论》。注:“姚冶,妖美也。”
美哉德乎!姚姚者乎!――刘向《说苑・指武》
通“遥”。长 [long]
其功盛姚远矣!――《荀子・荣辱》
雅声远姚。――《汉书・礼乐志》
常用词组
----------------------------------------------------------伐---------------------
◎ 姚黄魏紫 yáohuáng-wèizǐ
[good varieties of peony] 姚黄是宋代姚姓人家所培育的千叶黄花;魏紫是五代魏仁溥家所培育的千叶肉红花。这两种花都是牡丹花的名贵品种。后用来泛称牡丹的优良品种
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宋・ 杨万里《紫牡丹》
◎ 姚剧 yáojù
[local opera in Zhejiang Province] 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绍兴一带的地方戏剧
zdic 汉 典 网
姚姓的来历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姚姓家族专用楹联
姚姓家族常用以下2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并表明为正宗姚姓之后。
学闳两汉(姚燧)。
书撰梁陈(姚思廉)。
历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
姓姚的人的来源 源流一 源于舜帝,源于姚姓和妫姓,舜帝以姚为姓,称为姚姓。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帝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叮元和姓纂》等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源流二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满族、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
姚氏的来历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姚字有什么来源,有哪些有名的人也姓姚 百家姓中的姚的来历:姚姓是中国最早的姓不是氏,据《说文解字》所载,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姚墟在今河南省濮县南。古时只有女字旁的姓可称谓姓,余者则为氏。姚姓是女子旁,也就是正宗的姓,而不是氏。姚姓中的姚字,以女字与兆字组成。古代氏族的图腾为氏族的族徽。姚姓图腾中兆者为桃,炎帝氏夸父支以猴(举父)为图腾,以桃木为邓木,以桃为权杖,在桃林塞(灵宝)步天逐日,以阳平为桃都,以大桃木为日晷[gui]天杆。天杆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交作兆。桃都即姚虚,相传帝舜生于姚虚,得姚姓,实是夸父氏女系祖先的姓。虚是实之反,由于年代久远没落为墟,姚墟时为母系姚姓久居之废墟,也为今姚姓起源之地。《说文》载:“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或以为姚,娆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虚,因以为姓”。《通志氏族略》载,“姚氏,虞之姓也。虞舜生于姚虚,故因生以为姚,后世亦有以为氏者”。
姓氏姚马的来源 源流一 源于舜帝,源于姚姓和妫姓,舜帝以姚为姓,称为姚姓。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帝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源流二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满族、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
一、来历起源
马(m)姓,源出有: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
3、又据《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
4、源于回 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 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 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 文化 和 语、波斯语、突厥语等中西亚语言的 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 译作马哈麻。
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6、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7、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9、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
10、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1、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2、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C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C人,全称位马C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
13、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马匹。
14、源于官位,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
15、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16、源于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双楼马村。
17、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姓,云南 马姓。
二、简介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当代,马姓排行第13位。>>
姓氏姚
姚氏的历史和现状
本文2023-10-10 23:08: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