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姓的姓氏源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巢姓的姓氏源流,第1张

巢(cháo)姓源出有: 源于有巢氏,出自上古时期有巢氏部落,属于以国名、氏族名称为氏。 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扰在地面栖息的人类。相传到了远古昊英之时,人少而禽兽多,为防御野兽侵害,昊英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后又发明了穴居。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把将昊英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巢氏”,他的后代就是著名的有巢氏部落族人。不过,也有传说指明“有巢氏”的名字叫金乌,女,风姓,号昊英氏。按史籍《三皇五帝时代》的记述,金乌是古代氏族联盟时期伏羲女娲政权的第五十六任帝王,大伏羲氏族风姓女王昊英氏执政的第二任帝王。有学者推测金乌生于帝规辛八年(乙丑,公元前5876~前5803年),出生在昊英氏部落的政治活动中心昊城(今河南三门峡渑池英豪镇),都城建在遂城(今河南驻马店遂平),就是她发明了将房屋建筑在大树上。金乌在三十岁即位,执政虚记四十五年,逝世于金乌四十四年(戊寅,公元前5803年),终年七十四岁,死后葬在遂城南伏羲帝陵(今河南驻马店遂平南部),尊号帝金乌。其后世人称其族为“有巢氏”。正是由于居巢国归靠了楚国,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吴国的极大愤怒。据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周敬王十一年(楚昭王熊壬七年,吴王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吴王阖闾指挥吴国大军突然攻入居巢国,迅速攻占了居巢国都城,还俘获了代表楚国镇守在城中的楚公子繁,居巢国就此灭亡。之后,吴王阖闾将其地设为“巢州”,其城池被称作“巢州城”。

到了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巢州城归了越国。一直到了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越王无颛八年,公元前355年),在楚国灭了越国之后,巢州城才复为楚国所有。在后来战国晚期的楚怀王熊槐执政时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古巢州城就是楚国经商线上极其重要的商业驿站之一。

亡国之后,在居巢国的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后有巢氏、居巢氏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夏桀,本名姒癸,亦称姒履癸,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代君主。桀,是成汤赐给他的谥号,是凶残暴虐的意思,史书因此称其为“夏桀”。夏桀是夏王朝第十六代君主姒发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待考)。夏桀本来文武双全,传说他空手就可以把大铁钩拉直,但他在即位后荒*无度、暴虐无道,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无道暴君。

在夏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南巢氏、南勦氏、南剿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少部分称南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初期,秦国有位执掌军事的重臣,即大庶长嬴鼌。大庶长,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八等爵,为卿大夫,官秩一万二千石,下属有左庶长、右庶长。

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公元前428年),秦怀公即位后就大肆横征暴敛,且以活人为父亲秦躁公进行殉葬,为人十分残暴。至周威烈王姬午元年(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忍无可忍的大庶长嬴鼌和众大夫们一起谋兵围困了秦怀公,逼秦怀公自杀了。秦怀公的太子叫嬴昭子,早逝,于是嬴鼌即与众卿扶立嬴昭子的儿子为国君,是为秦灵公(秦肃灵公)。秦灵公实际上就是秦怀公的孙子。这是战国初期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正义叛乱”。在秦国大庶长嬴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鼌氏,后统改称晁氏,但不称朝氏。该支晁氏传至汉朝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御史大夫晁错。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颖川人(今河南禹州),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在晁错被冤杀之际,其家人有逃出者,其后纷纷改姓,以此躲避株连之难。传说,大将军周亚夫就藏匿起晁错的一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并将其改为同音字“巢”为姓氏,混伪古姓。

此后七国之乱平定,到了汉建元元年(汉景帝刘启后元四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开始正式使用皇帝年号,大臣们乘机纷纷提出要为晁错平反,并且继承晁错生前的政治主张,“务摧抑诸侯王”,不断上奏揭露各诸侯王的过错。由此,汉武帝在第二年即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下诏为晁错平反。其后,周亚夫献出晁错之子,复为晁氏,而晁错之侄则拒绝再更回晁氏,坚持沿称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朝鲁图德氏,亦称鲁图孟和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是原来左翼、右翼两部分驻东、西部蒙古后,因地域差异产生的称呼之别,该姓氏的汉义就是“永恒的岩石、坚如磐石”。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

在明末清初,该部族即开始冠以汉姓为巢氏、朝氏、晁氏、鼌氏、曹氏、乔氏等,属于取原姓氏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氏。朝鲁图德氏族人中亦有取本义汉化称石氏者。

明(míng)姓源出有: 源于谯明氏,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

在明由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者,后省文简称为明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明,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溪者,为虞国之公族大夫。晋献公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百里溪,以媵秦穆姬,自此遂为秦大夫。”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百里视,字孟明,为秦国将军。百里视骁勇善战,取得过很多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击败过当时最强大的晋国军队,为秦国后来在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百里视,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另说为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是百里奚的儿子。是秦穆公赢任好执政时期秦军主要统帅。

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明氏、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斗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铁碗太后冯太后逝世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政体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就是他坚持执行的主体政策。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鲜卑斗眷氏族改为汉姓明氏。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明保,为西周初期重宰周公旦之子,为著名的西周宗室。在文物鼎器《令彝》上一百八十七个铭文中记载:周成王姬诵亲政时期(公元前1098~前1081年),姬明保在父亲周公旦去世后,袭承周公之职,职掌“三事四方”,即管理都城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所有政务。

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明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成周明氏(今河南洛阳)。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明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府,全称为明府君,就是对地方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太守的尊称。唐朝以后,多用“明府”称县令。

在明府的后裔子孙、门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职尊称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吏明堂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堂令,是南朝时期太常寺中设置的官位,主要职掌礼爵、宗庙、社稷的祭祀,下属有明堂丞,职位相当于后世隋、唐朝时期的太常寺郊社署令,在南朝宋、齐、梁、陈中,皆设有该官职。

在明堂令、明堂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明法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法掾,是在南北朝时期各国皆设置的一种官位,对刑律司法精通。到隋朝时期将其与律博士一起列归大理寺,职责是掌管议刑,并作为务法官的顾问,并列置有两员,官秩为从八品,相当于今天的副主任科员。

在明法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 源于官位,出自金国时期官吏明纬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纬郎,是金国太租完颜·阿骨打模仿北宋王朝设置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司天鍳的具体事务,由精通天文历法之人承担,归属司天翰林管辖,官质在从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

在明纬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汉化称明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伊克明安氏,本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姓氏,世居准噶尔(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通古斯语为“Dzongario”。再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明朝时期即已多冠汉姓为明氏。

⑵蒙古族锡纳明安氏,源出蒙古察阿安塔塔儿部,通古斯语为“Ceynamin’an”,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库鲁默博尔(今俄罗斯库尔河上游),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明氏。

⑶蒙古族明安氏,是以官称为姓氏者,汉义“千户、千总”,通古斯语为“Min’an”,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inggan Hala。后多冠汉姓为明氏。 源于回部、回 族,是汉化改姓为氏。回 族中的明氏,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入云南后,随护的回 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氏,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氏。回 族中由此而产生的明氏家族,主要活动于回民反抗清朝统治最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氏回 族居多而产生的地名“明川”。

明氏回 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源于满族,是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在民国初多冠汉姓为明氏、耿氏等。 源于明朝,出自明朝灭亡后的汉族反满情节,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有许多明朝遗老旧臣、门阀豪绅、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称为姓氏,称明氏。但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残酷控制和镇压下,许多姓氏家族皆将“明”字拆开,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视听,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现了一些奇特的姓氏,计有旪氏、旲氏、旯氏、旷氏、旻氏、旺氏、旼氏、昂氏、昃氏、升氏、昊氏、昌氏、易氏、昙氏、昚氏、昦氏、昪氏、昮氏、昰氏、昶氏、昺氏、晁氏、晋氏、晸氏、暜氏、朗氏、月氏、朋氏、服氏、朙氏、望氏、朝氏、朞氏、朠氏、朤氏、昬氏、暹氏、暭氏等等,不一而足,均带有“日”、“月”的标志。而且,这些姓氏在后裔子女中或齿序交替使用、或排辈交替使用,合起来都是“明”字,为此,被满清政府识破而杀头灭族的人多不可数。

到了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后全国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以及在民国初期,许多这样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为原姓氏,但也有少数人统其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明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一、姓氏源流晁(Cháo)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颖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三、历史名人

晁 错:西汉颖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 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 了叛乱。

晁 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崇,后乃赦之。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 懿: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 迥:字明远(951-1034),晁说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他儿子举为进士,和父亲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孙子,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一写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未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晁端礼:宋代诗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一带。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颖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县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

2、堂号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

晁姓宗祠通用对联

〖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颖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

〖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

〖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

〖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

中国人民 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晁福寰少将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于天津市。1966年8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3年5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因此,她得了两项第一:医科院43年历史上的第一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女性,当时任职的女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多次荣获科技奖,现为博士生导师。

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晁福寰,原本想当一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毕业时,部队到大学招生,时任学生干部的她带头“服从分配”,使之成为4名“幸运生”之一。1966年8月,她正式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报到,成为我军一名女医学科技工作者。幸运的晁福寰跨进研究所的大门,就遇到了幸运事――参加我军第一代饮水细菌检验箱的研究试制。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不怕苦累的工作精神,使得她进步很快。不久,领导又让她参加饮水病毒消毒剂的试制工作。她和同行们研制这种消毒剂,后来配发到边防部队,为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晁福寰主攻杀灭水中病毒的课题。这项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中,仅仅灭杀水里的细菌是不够的,还需要杀灭水中的病毒。但是,水病毒的检验及所具备的条件要求高,一般的卫生学实验室无法完成。因而,晁福寰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水中病毒的检测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使一些实验条件不高的实验室,也能完成水病毒的检测。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军内外饮水消毒研究中广为应用,受到同行的称赞。部队拉练行军野外驻训,需要一种简便的水检测装置。晁福寰决心从部队实际出发,尽快研制出一种能在基层推广使用的水质细菌学检验设备。经过努力,由检验箱和轻便培养箱组成的部队基层水细菌检验装备终于研制成功。两个箱体的大小分别只有一般抽屉的1/2大小,不足10公斤,在野外使用,可获得与实验室条件下标准方法同样的结果。水质细菌学检验箱为部队基层水质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便利手段,解决了边远部队水质细菌学检查的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1986年底她被任命为副所长。任副所长不久的她,在一年多后就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是为适应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建所几十年来,以军队卫生学为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平战时部队需要,研究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她决心在所长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为部队的卫生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军队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下来,晁福寰的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93年,组织上任命晁福寰为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22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1、《李贺集版本校勘琐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转载。

2、《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北京经济瞭望》2000年增刊。

3、《胡商·胡马·胡香—唐文学中的外来文明和唐人精神品格》,《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李密生卒年可定谳》,《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5、《飘泊病魂—黄碧云小说创作散论》,《殷都学刊》2001年第4期。

6、《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刍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二十世纪李贺研究述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8、《李贺和他的诗》(译文),《中国文学研究》第6辑(2002年)。

9、《文学史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0、《现存清江三孔集版本源流略考》,《文献》2003年第4期。

11、《李贺和比喻》(译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2、《晁冲之词风论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3、《求实与尊古——晁说之的学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1期转载。

14、《晁说之年谱》,《淮阴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5、《晁冲之年谱》,《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6、《晁补之研究述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7、《论晁说之的诗歌及诗学观》,《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18、《〈晁氏世谱序〉的发现及其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9、《晁公遡诗文简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0、《晁补之的五古——兼论苏门诗人的诗体选择》,《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1、《苏门的变相——晁补之散文论》,《文史哲》2005年第5期。

22、《晁迥及其文化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3、《论晁冲之的诗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评唐代文史论丛及其它》(与陶文鹏先生合作),《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25、《斜阳红一点——沈祖棻》(译文,与易爱华合作),《南京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6、《宋代晁氏著述考》,《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27、《乾隆版〈晁氏家乘〉及其意义》,《文献》2006年第1期。

28、《宋代晁氏家族文化及其时代特征》,《烟台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宋代的家族文学与文学家族》(与吕肖奂合作),《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第11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1期转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研究前沿》英文版第2卷第1期。

30、《影山词三题》,《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1、《宗泽佚札考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2、《莫友芝〈解连环〉》,《文史知识》2006年第8期。

33、《〈甲辰家规〉及其意义》(与白雪华合作),《文献》2006年第4期。

34、《李贺的表现——以代词和形容词为中心》(译文),《新文学》第六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出版。

35、《珍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考述》,《文献》2007年第1期。

36、《家族与地域风习之关系》,《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37、《家谱中的文献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8、《两宋文学家族风貌及其成因》(与吕肖奂合作),《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7年第6期转载。

39、《〈韵学源流〉作者考实》(与白雪华合作),《文献》2007年第3期。

41、《宝文堂书目作者晁瑮晁东吴行年考》(与王义印合作),《文史》2007年第3期。

42、《郘亭书画经眼录的发现及其价值》,《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43、《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探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44、《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与吕肖奂合作),《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8年第4期转载。

45、《弥寿日记作者考》,《文献》2007年第4期。

46、《郘亭诗钞》版本小识,《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47、《略谈〈汪道昆墓志铭〉》,《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8、《方志视野下的文化考察——以明清〈义乌县志〉为例》,《合肥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9、《莫友芝关于持静斋藏书手札六通考释》,《文献》2008年第3期。

50、《大陆所藏莫友芝稿、钞本考述》,《文史》2008年第2期。

51、《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与吕肖奂合作),《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转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8年第12期转载。

52、《郑珍佚词〈贺新郎〉解析》,《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

53、《莫友芝佚诗考》,《长江学刊》2008年第3期(与王兆鹏合作)。

54、《晚清藏书家莫棠、莫绳孙生卒年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55、《浅论吴世昌先生对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与陶文鹏合作),《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6、《影山词考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7、《两宋党争与家族文学》(与吕肖奂合作),《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58、《上虞刘氏宗谱及其价值》,《文献》2009年第1期。

59、《〈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独山莫氏遗稿〉辨误》,《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0、《刘书年和他的读书诗》,《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4期。

61、《宋代王銍及其家族事迹考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刊》第2辑。

62、《李正民及其家族事迹考辨》,《国学学刊》2009年第2期。

63、《绘制文学家族的文化地图》,《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64、《南宋名臣刘汉弼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5、《刘履著述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6、《〈瘦碧轩词〉考录》,《词学》第二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宋代名臣诗人张守及其家族事迹考辨》,《中国诗歌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68、《从〈桂岩吟馆存稿〉到〈兰馨堂诗存〉——家族文化层累性的个案分析》,《文献》2010年第2期。

69、《从家族和地域视角看〈宋登科记考〉的文化价值》,《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70、《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1期转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11期转载。

71、《诒砚与承砚——从常熟杨氏的“砚”看中国家族文化精神的承传》,《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72、《诗艺与家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3、《欧阳澈考略》,《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74、《杨沂孙先生事迹征略》,《国学学刊》2010年第4期。

75、《宋才子传校笺·北宋后期卷》出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476期(2010年第10期)。

76、《评宋代文学编年史》,《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77、《翁同龢的几首佚诗》,《文献》2011年第2期。

78、《翁心存日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79、《朱翌及其家族事迹考辨》,《汉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80、《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1、《翁心存日记中的名人佚闻》,《文史知识》2011年第5期。

82、《道光十七年杨掌生顺天科场案发覆》,《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83、《〈艺苑词钞〉考录》,《词学》第二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4、《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85、《祁寯藻诗歌管窥》,《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6、《〈画话〉〈井蛙鸣〉及作为文艺家族的翁氏》,《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87、《困窘与出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转向的背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8.《廉正传四海——论翁心存的廉政克己及其对翁同龢兄弟的教育与影响》,《江南文化研究-首届江南文化论坛专辑第6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89.《范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文献》201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90、《范浚的理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卷)》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91、《〈全宋诗〉所收王十朋诗歌的两个问题》,《王十朋诞辰九百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线装书局2012年版。

92、《〈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宋代卷补遗》,《匡山诗海映千秋:〈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93、《范浚与秦桧、朱熹关系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

94、《 范浚、范端臣行年考》,《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95、《宋代兰溪范氏家族史料的若干问题》,《上饶师专学报》2013年第5期。

96、《范浚诗歌的多元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97、《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走向与问题》,《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

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华读书报》等发表学术评论数十篇。

来自古有朝一族。

在古代,中原地区有许多野生动物,它们经常侵犯人类。后来有人发明了在树上建木屋,这样人们睡觉时就不用担心野生动物的入侵了。于是大家都把这个人奉为圣人,提拔他为部落首领,称他为“有朝”,他的后代就取名为朝。尧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个隐士叫,他是当时名人的好朋友。姚曾经想让位给,但是拒绝了。姚也想放弃帝位让给,但不肯接受,躲在簸箕脚下种田;姚又要他当九州总督,于是他跑到身边洗耳朵,说他不想听这样的话。这时,巢父碰巧牵着牛过河。他问许由为什么洗耳朵。说:“姚叫我做九州的首领。这种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我得洗洗。”巢父冷笑道:“你住在山沟里,不和世人来往,谁来烦你呢?现在你装清高,其实是在捞名声。我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我牛的嘴!”然后他带着牛去上游喝水。这条河后来被称为Xi洱河,巢父就居住在今天的河南汝州市安沟库区。巢父的祖籍是河南汝州市。大石峰幽巢氏族的后裔建立了幽巢国,历经夏、商、周三朝,世代为诸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赵国,赵国的后代以原国号为姓,取名为晁。

以地名为姓。

被夏杰商汤打败后,逃到南巢,后来死在那里。如果他的后代中有居住在南朝的,就以地名命名,称为朝氏。姓氏的祖先:巢父。晁氏起源于巢湖,是一个姓狄的姓氏。安徽省的巢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著名的河流之一。据史料记载,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朝,巢湖就是燕窝国的所在地。春秋末期,燕国为吴国所灭,燕国子孙以旧国之名为氏。关于晁家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过去,一些姓学者把晁氏的起源追溯到古代的晁氏。优超家族教人筑巢安家,活跃于民族进化,在《韩非子五蠹》等古籍中有所描述。755-79000年有记载,晁氏是晁氏的后裔,或者说是晁国的后裔。尧时有巢父,夏、殷时有赵国。《姓谱》上记载,晁姓郭,名门彭城。“巢”姓的祖先以一棵树为巢,名叫巢父。他的后代以巢为姓。因此,晁氏子孙以巢父为晁氏姓氏的祖先。

分布和迁移:

晁氏不在和台湾的百家姓之列。在古代,姚笛的大臣之一是巢父,他是中国建筑的先驱。又名优超。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木结构建筑,与其他国家的石头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巢父教人们用树干建造房屋,以保护他们免受野生动物的伤害。后来,这种建筑被称为杆和栅栏的房子。因为它像鹰鸟一样站在树上筑巢,所以它的创始人叫优超。虞为王时,封晁氏子孙为贵族,要他们建立一个巢国,就在今天的安徽晁县。龚超人的后代形成了赵姓。晁家族居住在彭城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和铜山县。

望和厅编号:

王鹏程县:西汉元年,楚国改为彭城县。它位于彭城,相当于徐州市的江

巢父:尧帝时代的隐士。住在山里对世界没有好处,但在树上筑巢,人们称之为巢父。在古代,动物多而人少,所以人们在树上筑巢以躲避野兽。传说帝尧把天下给了巢父,巢父不服,又把天下给了许由,也不服。

巢:江西人,东汉张年间拜为官。他以“曹宝庆写《汉礼》的时候,第一次是大礼,赞不绝口”。

晁遗:隋朝的助教,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写了《姓氏考略》,《尚书义》等。并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晁谷:宋代进士。在他参加科举考试后,他放弃了家庭研究,转而研究古代兵法。看在秦、冯和的面上,我原谅你。苏辙、苏轼贬谪凌海后,步行去访,见报。还想去海南看石,死在新洲。

朝元坊:隋唐时期的华西人。隋朝时期,晁医疗活动频繁,是太医中的名医,成就卓著。而《尚书音译》没有晁氏家族的传记,只有《隋书》一本宋代传奇小说有晁氏家族的记载。相传隋大业五年八月,渠长患风逆病,命太医晁照料。虽然晁的生平事迹因史籍的缺失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巨大贡献,却以《中医病因学》巨著《开河记》被载入史册。

朝帝阁:明朝人,他走在过道上的时候捡到了黄金,于是等了一天,终于物归原主。

盛超:字端明,字有五峰,名崆峒、致远。嘉兴人。住在贾超巷,乔峰镇,这个世界的郊区。20岁时,他就读于诗佛寺,博览群书,试图理解其含义。崇祯九年举人。明,为遗民,隐居窝家巷。其母墓侧,建永思草堂,建“之阁”,故园名致远。盛超是崇祯年间复社中的人物,明朝亡后,与吴中徐其斋、宣城沈守民并称“海上三遗民”。与常州徐芳、桐乡张履祥、海盐陈迅友好相处,诚信共勉。他隐居了37年,足迹比城市还少。他和妻子钱以种田织布为生。他在住所周围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葫芦,用刻有图案或文字的模具封闭在瓮上,长成尊、彝形,并制成各种颜色的极其精美的器皿,在世界上被称为“李尊瓮尊”,受到人们的珍视。去世后,徐芳、张履祥等民办教师甄晓。《诸病源候论》,《永思堂集》,《洙泗问津》等作者。

晁华清194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院,1966年加入中国***。历任地质师,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开发部副部长,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党委常委,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任黑龙江石油学院董事长。油田开发地质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六五”期间,他提出了完善注采系统、加强分层注水的总体思路和配套技术方案。从“七五”末到“八五”期间,大庆油田进入了高含水开发的新阶段。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亲自主持并组织了多项现场科技攻关,负责编制和审定了大庆油田中长期、年度“稳油控水”规划和总体实施方案。“周年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八五”以后,油田进入了“水驱”和“聚合物驱”并举的新阶段。他提出,水驱开采要在深化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稳油控水”技术,继续提高水驱采收率。聚合物驱应接管区域产量,坚持效果和效益最优化。在外围“三低”油田开发中,需要优化区块,简化工艺和地面流程,降低成本,实现有效开发。天然气生产要加热搞活,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以气补油”,培育一套油气田开发新思路,作为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主持和参与多项油田科研项目,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还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编辑了《老圃良言》等6部技术专著。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为首批石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999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银奖。

朝华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丹阳人。1991年毕业于江苏职工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现任江苏省丹阳骨科医院主任药师。1976年10月开始在医院药房工作。1983年,在镇江医学院附属药学专家的指导下,对该院数万张门诊处方进行了合理用药调查,并撰写了调查分析报告。1987年与镇江市中医院肿瘤科合作,生产出高质量的抗癌治疗用展素注射液。1991年在南京军区药学部南京总医院陈刚教授和谭恒山主任的指导下,协助进行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血药浓度测定的研究。多年来,我们注重基层医院合理用药的研究,为医务人员举办了多次临床药学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讲座。省市报纸发表了许多关于合理用药的科普文章。1994年被评为丹阳市卫生系统优秀通讯员;1996年,他被提升为主管药剂师。自1991年以来,已有十多篇论文发表

朝专:男,1939年7月出生,江苏常州人。高级工程师。中国***党员。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现在在新天精密光学仪器公司湖州分公司工作。在上海和北京,他参与了两种潜艇潜望镜的研制和35mm和16mm系列**摄影物镜的设计。回到新天精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后,我们成功地设计了用于长度测量的光学系统,如1m、3m长度测量机、1微米和02微米投影光学计。航空摄影测量包括解析测图仪光学系统、变倍矩立体判读仪、辐射转换仪等光学系统,是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精密三坐标测量机光学系统:参与了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制任务,成功设计了激光修边机的光学系统,包括连续放大150-900倍的电视监控系统、激光聚焦系统、自动聚焦系统等。还有内圆磨削超精机的光学对准装置的几个光学系统,以及手持式分光镜、阿贝折射仪、分光光度计等光学系统。是被设计出来的。测绘仪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坐标测量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潜艇潜望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写过《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技术措施》、《合理用药之我见》、《江苏医学信息》、军工史《基层医院药学发展与成人药学人才培养》等论文。

“我以前在都城,与晁用道是同学。三十六年后,知道公武在涪陵,不知道是用司马道子的。有一天来拜见,说:“先公平生论着,从丙午之乱,存在的特诗歌二百余篇,敢丐先生一句话而发的。』又把他的家家谱,就知道先君名冲的,字叔用,世人认为具茨先生的了。我肃穆地说:“是我用道吗?!只是现在字叔用为稍有不同罢了。』正在绍圣初年,天下高大豪爽卓绝的人,离那些放逐,晁氏群从,多在党中,叔用于是飘飘遗形,逝而去的,住宅幽阜荫茂林在具茨的下,世上的网,不能,我的。到朝廷三公图谋起的,于是又任心独自前往,高抑制而不回头,世俗的名利,不可控制的。至于病危,就拿一生所写的书,堆积起来烧掉了,说:“这不足以成为我的名字。但是世上的言语文章,不可玷污了。然而我叔叔使用用来流传后世的人,结果在首诗吗??只是他们心中一定有写作内心深处,而对佛道的了。宋朝兴起,到咸平、景德年间,儒学文章的兴盛,不归的平棘宋氏,就属的清丰晁氏。二氏的,天下百万门的。文元公侍奉章圣皇帝二十年,当时,辨明旧仪,事业正礼乐,当时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于是朝廷典章法度的事,不是六经的英,那么三代的工具。等到他的儿子文庄公继登西省,当时文元公方请求老人家住的地方。宋宣献对社会负责书写的命令,只有唐新昌杨氏和见儿子,但晁氏继承了。叔用以文庄是曾祖父,以文元公为高袓,家藏到二万卷,所以他的子孙烨掌管励志,错综而彩绘画的,都以文学知名。我曾经从叔用商近朝人物,善言善行,朝廷典章国家制度,礼文损益,无不贯融洽,用诗表达的,难道叔用的意思吗!虽然这样,叔用已经油地栖志在林涧广阔的中,遇到事情写东西,表现在兴属,渊雅疏亮,从来没有为凄凉哀怨危险很激烈愁苦之声,他在明暗消长取舍得失的时候,没有不安而快乐的啊。噢,所谓写作中奥而深于道的人不是吗!秦、汉以来,有人怀抱奇才能,留落不遇,往往干燥心污笔,有怨恨和诽谤悷压抑愤怒的思考,气候紧急时刻,不能闲退,古代的文人都是的。太史公作《贾谊传》,大概是因为屈原配的,又裁减录用他的两个赋了。到贾谊论三代的陶世极高,固结天下的工具,与秦国之所以突然出现棘灭亡,斩杀天下的方法,那么将有不录。难道说友谊一不平衡在其中,于是哀怨抑郁,泪水把死,借使文皇帝完全采纳他的意见,友谊又怎么能有所建立于天下吗?只有深于道的人,遁于世而不怨恨,发生在词而不生气,君子因此知道他一定能有被于世的原因。我在叔用哪只以诗人的生命呢!这依次笔力广阔,与叔用的诗相符合。我读叔用诗,见其意度很宽阔,气力宽多,一洗诗人穷饿辛酸的姿态。他的律诗说:“不拟伊优陪殿下,跟着在蒍过楼前。于是战乱后追书太平事,也有悲哀警句在这句话的人。晁氏家族世代显贵,而叔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陪伊演员之列,而甘愿跟随在?的后代,可以称得上是贤人了。其他作品都激烈悲壮气概,南渡后放翁可以继承的。

晁盖为人忠厚,敢于为民地伸张正义,在群众中很有威望。晁庄东北20里有个东市村,村中有个教书先生名吴用,足智多谋,是晁盖的好朋友。他们联络李逵、阮氏三兄弟率众造反上了梁山,提出“杀富济贫、推翻大宋”的口号。《水浒传》中,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引人入胜。

巢姓的姓氏源流

巢(cháo)姓源出有: 源于有巢氏,出自上古时期有巢氏部落,属于以国名、氏族名称为氏。 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