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沈百万:家产万贯的沈万三经商有什么头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历史上的沈百万:家产万贯的沈万三经商有什么头脑,第1张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割据平江,沈万三、顾瑛等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朱元璋平定苏州后,对充当敌方经济后盾的富室自然不肯放过他不仅定下重赋,而且要分期分批将他们迁离乡土洪武元年(1368)先迁第一批到临濠(今凤阳),其中就有昆山大族顾瑛在内沈万三眼看不妙,赶紧作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这年九月皇帝四十大寿,他与吴江富室莫礼、葛德昭共进厚礼祝寿,结果光禄寺请他们吃了顿饭,没有别的表示于是沈万三再接再厉,措施加码《留青日札》说:“万三、万四率先两浙大户输税万石,仍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可是皇帝反应冷淡:“上命其造廊房,为楹一千六百五十,披甲马军者十,务罄所献金乃已”即是用光拉倒,这点钱没啥稀奇 沈万三上心思了:怎样才能讨好皇帝呢不久他发现所造廊房是筑城苦役犯的临时宿舍,皇帝在修建南京城墙这项大工程所需经费必然相当可观,于是在廊房造毕,沈万三突作惊人之举,上疏自请“助筑都城三之一”(《明史》)这步棋看来没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并向他作出了封官的回报因沈万三已年逾花甲,便任命他长子沈茂为广积库提举,侄孙沈价(沈贵之孙)为户部员外郎,进京供职沈万三也于洪武三年(1370)迁居南京,全力投入筑城工程 有不少记载说,沈万三所筑城墙为“自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这个说法值得推敲因为朱元璋于1366年下诏“改筑应天城”,第一阶段是拓建新城和造新宫城墙自通济门向东,造到玄武湖东南角的太平门,用了一年时间洪武门是皇城(即紫禁城)的正南门,在1367年就完成了这时沈万三还在周庄,与他无关第二阶段是在原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加以重修和扩建,从通济门南行折向西,再向北绕至玄武湖西北角的神策门(今和平门),另一处从太平门沿湖造到今解放门附近到洪武十年(1377年)除临玄武湖一段外,都城已告完成沈万三承造时间为洪武三年到六年,也即第二阶段的中期,他完成了包括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西水关在内的城西南部工程南京城周长三万四千多米,沈万三承造部分约占四分之一,不足他所承诺的“三之一”为什么因为他给抓起来了!祸由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犒军”事件 沈万三为何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恃富”,即是想甩“大款”派头实际上恐非如此当时筑城由工部、应天府和沈万三三方分段包干,砖石等建材由一百多州县供应,并由中军都督府督造每段工程都有期限,误期要追究责任三方中就数沈万三这头难办,因为缺乏权威,遇上坏天气和艰难地段,就容易延误虽有都督府派来的军士们监工,但他招呼不动,要是发“辛苦费”吧,皇帝对捞外快的要活活剥皮,谁敢收受在这种两难情况下,沈万三才提出“犒军”请求,目的很明确,是为争取发奖金合法化另外还有吴晗所说的情况,“检校们三天两头来寻是非”(《朱元璋传》)检校是皇家特务,与其被他们打小报告,不如主动出钱买太平不料惹恼了多疑的皇帝,工程未完,就翻脸了反正抄家后沈万三名下二十亿贯家当都归了皇帝,还用得着你来“助筑”吗 沈万山流放时年约六十六岁,不久客死云南据周庄人说:他的后代曾运尸骨回乡,葬于银子浜下这还算他运气好,如果再活二十年,他的结局就要惨得多了! 答案补充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答案补充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方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方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周庄古镇,作为秀美江南水乡的代表,每日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流连其中的游客们,很多此前并不知道因为有沈万三,周庄才得以成为最著名的江南古镇。

沈万三从明代中期起就已经成了年画上的财神,生前把攀附权力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他看上眼的已经不是一般官员,而是帝王:先是资助张士诚守苏州,张士诚战败后,沈万三转而向朱元璋献金。修城墙,修得比皇帝还快,后又提出犒军,终因表现过头被流放云南而死。在资本主义 社会 ,资本成为绝对力量,掌握资本的人在幕后操纵政治。 而在中国古代,资本都从属于政治,从未强大到把政治变为其傀儡的地步。传奇的致富路沈万三本名叫沈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豪,也是全国首富。因为他太富有了,又排行老三,所以得了个万三的俗称。万三,是“万户之中三秀”的意思,又称三秀,是巨富的代称。

沈万三祖上居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沈家漾,其父为沈祐,家境殷实,不想突遭水灾,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靠一条渔船载着四个儿子,逃荒到周庄。老大和老二不幸夭折,只有老三沈富和老四沈贵长大成人。生沈万三办满月酒时,其父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和金银珠宝让其抓取,沈万三抓起一把翡翠雕刻的小算盘,管家认为他将来会远远比父辈富有。

沈万三不喜欢学习,但特别喜欢跟着管家学算术知识和玩记账 游戏 :管家取来一个陶瓷空酒坛,让小万三将零钱放入其中,并建立账本,不管存还是取都要记账。此事小万三每次都做得津津有味,理财意识由此形成。管家把这个酒坛戏称为聚宝盆,沈家人也都跟着这么叫,据传沈万三只要对着聚宝盆就特别有生意上的灵感。 沈万三长大后成为大富翁,依附于沈家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地周庄就从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为一座大镇。

关于沈万三是如何发家致富的,一般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说法。垦殖说。周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利便利,自古就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好地方。沈万三最开始随父亲来这里时,家中耕种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他们挖渠排水,勤于耕作,很快使之成为产量很高的熟地。慢慢家里越来越富有,开始广为购置田宅,积累下大量金玉钱财,号称江南第一富。

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描绘的就是沈家当年的景色。东庄有许多巨大的粮仓,里面储藏着大量的粮食。关于这点,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中,更持这种看法。分财说。《周庄镇志》卷六记载道,“沈万三之富甲江南。两度攀附王权沈万三成为巨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据点,他不仅把心思用在赚钱上,还用在了攀附权力上。不过他攀附的已经不仅仅是地方官史,而是盯上了最高统治者。

当时正值元末战乱,群雄并起争夺天,开始沈万三支持的是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当时,张士诚之所以能固守苏州长达八个月之久,就是因为得到苏州富豪们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首富的沈万三,自是出力最多。为此,张士诚后来特意为他树碑立传。 洪武六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城破后,朱元璋对苏州的富人甚至老百姓都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精明的沈万三转而向朱元璋献金以求得太平。明初,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

金陵城原有十三城门,南门叫作聚宝门,据说就是沈万三筑的。此外,他还以龙角进贡,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等,朱元璋为此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关于筑城一说,明末《云焦馆纪谈》里曾记载:朱元璋和沈万三约好同时开工,结果被沈万三抢先三天完工,朱元璋在庆功会上举着酒杯对他说:“古有白衣天子一说,号称素封,你就是个白衣天子。”沈万三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在朱元璋的要求,他把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方从苏州迁至南京。据传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后院。

沈万三虽富敌大明王朝,但在遭受皇权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很快衰落了。第一次打击发生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明史大脚马皇后的传记里写到:吴兴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乱世之民,该杀。”马皇后进谏说:“刑罚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

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朱元璋听了气消了大半,就留了沈万三一条活命,把他流放到滇。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这次打击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财富也减去了大半,人财两失。据说沈万三被捕时,周庄镇上受到株连的人很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

幸亏镇人徐民望到京城告御状,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第二次打击发生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那年春天,沈万三长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因为田赋问题坐了牢。伯熙当年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但总体而言直到此时,朱元璋仍无意过分刁难沈家。例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根据朝廷命令苏州府荐举人才到京师做官,沈贵之孙沈玠授户部员外郎,沈富的姻亲莫礼亦任户部员外郎,王公达任主事,张瑾、杨德彝任工部员外郎,徐衍任主事,龚达可任兵部员外郎,潘贤任主事,金伯中任礼部员外郎,李鼎任主事。

沈氏一门一次十人入官,可见这时他们仍受朱元璋礼遇。第三次打击发生在洪武末年,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大杀功臣,沈家及其姻亲因与大将军凉国公蓝玉走得太近而受“蓝玉谋反案”诛连,导火索是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因和一名女子偷情,也正是这次沈家惨遭灭门。“胡党”、“蓝党”是洪武年间震惊全国的大事,这也说明沈万三后人在其被流放后,家族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极力在官场中钻营。

这次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被同日凌迟处死,沈家近八十余人被杀头。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在遭受这沉重打击后,彻底走向衰败。流放云南而死关于沈万三的身世,学术上有争议。一种就是广为流传的被朱元璋流放云南而死,一种说法则是他在元朝时期就已经过世。本文取被流放云南一说。朱元璋南京建都,扩建应天城时,由于战事频繁国库亏空,没有钱修城墙。

沈万三为讨好他便答应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及相关配套工程。他对工程十分上心,高价聘请一流的营造匠师,整天在工地上监工,最终比皇家负责修筑的城墙提前三天完成。他这么卖力本是为效忠,却让朱元璋很丢面子。后来,明军荡平云南,他又计划拿出百万两黄金,代替皇帝犒赏三军。这犯忌之举终于让对其早已心怀不满的朱元璋龙颜大怒,将他籍没家产,收押入监准备问斩。后来在马皇后及镇守云南的沐英的帮助下才得以活命。沐英和沈万三平时关系非常好,因此寻机向朱元璋请求让沈万三入滇,理由是帮助自己“为西路理财”。 沈万三离开南京以后,此前追随他的很多朋友从江浙一带到云南大理来看望他。

他们发现走茶马古道将江浙的丝绸、陶瓷和手工业品运往滇西北,乃至进藏,不失为一条求富的新路。虽然那儿天气高寒,路途坎坷,充满艰难困苦,却很有开发的余地。于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沈万三,发挥自己特长继续经商,利用茶马古道,将江南一带的丝绸等特产运到云南,甚至进入西藏和缅甸、印度……在茶马古道重操旧业。在西南边陲,沈万三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1392年,他追随张三丰到福泉山修道,后逝世于平越。1393年,沈万三仙逝后被安葬在福泉山(贵州省福泉市福泉山下,现如今福泉山下仍有沈万三墓)。明弘治11年(1498年)由沈万三的五世孙沈延礼(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琼莲将沈万三遗骨从福泉山迁葬江苏周庄银子浜,名水底墓。

当年被流放时,出于保护自己子孙的考虑,沈万三将次子沈茂一脉隐藏在沐英的大军中南下滇黔一带。在沐英派出的陈、郑等军官的照顾下,沈家后人隐居在贵州屯堡。他们定下了一些祖训:如始终居住在一个屯堡里面;供奉财神即“沈万三”;以藏着密码的族谱排序;世代经商等等。

屯堡有四大家族,其中第四个姓——张,很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后代。因为 历史 记载,沈万三和张士诚关系密切,并一直庇护着张氏后人。沈万三的这种安排被事实证明是对的,在他被流放以后,江南沈氏又两次遭受沉重打击,留守家园的长子沈旺一脉逐渐式微。他眷恋的周庄,只剩其弟沈贵(沈万四)一支。而延续在贵州的次子沈茂这支,却得以保全下来。直到今天,他们还保留着许多500多年前的习惯。纵观沈万三一生,他没有因攀附皇权而捞到多少好处,反而因表现过头元气大伤。然而,伴君如伴虎,怎样表现,才是恰到好处呢?但沈万三被流放云南后,依然不忘保护好朱元璋死敌张士诚后人之举,却也着实叫人感叹!

没有相关记载。

聚宝盆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一个宝物。传说明初沈万三致富原因是由于拥有聚宝盆。

明代洪武年间建造聚宝门时,地基下陷反复建造依然建筑不成,明太祖朱元璋知晓此事后令谋士算卦,说城墙基础有怪兽专门吃土吃城墙砖,需要在城下埋一个聚宝盆以镇压,朱元璋下旨征收沈万三的宝物聚宝盆并埋于城门之下,果然建成,该门因此得名“聚宝门”。

而后,由于聚宝盆传说中可以使其中的财宝不断倍增的美好寓意,而被用作“招财进宝”,“滋生财富“的家居风水摆设。聚宝盆因为其传说吸财寓意,及纳财物的功能,与”金蟾蜍“、”招财猫“被列为重要的招财风水摆件。

在中国,特别是江南汉族中的民俗,聚宝盆即为镇宅之宝。因沈万三,居江南周庄之故。实际上聚宝盆起源于江南水乡周庄。

民间传说

老南京没有人不知道南京有个沈万三,民间传说里,依靠聚宝盆,沈万三出资与大明政权“对半而筑”南京明城墙,终于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全家被发配至云南。之后的数十年间,沈万三一族又被几次清洗,终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由于缺乏史料,沈万三的后代在哪里便成为一桩悬案。这个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上甚至传说中都大大有名的超级富豪,他的“遗产”无疑成了另一笔财富。江苏周庄、云南丽江都先后争着宣称“沈万三的后代”在其地域范围。

-沈万三

凤凰网-聚宝盆传说与价值

关于沈万山究竟是如何发家致富的,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说法。第一种说法他是农耕起家的,在相关的书籍当中记载沈万山从农耕起家,最后慢慢地买了非常多的田产。后面他的田产遍布天下。

第二种说法是分财说。意思就是说,沈万三是靠着吴贾人陆氏的资助,才发展成江南首富的。

第三种说法是通番说,也就是进行了海外贸易。在电视剧《聚宝盆》当中,也对相关的事件进行了演绎。当时由张卫健主演这部电视剧,主人公的确是出海贸易,收获了不少的资产。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但是都不完全。最早期的沈万三,应该是的确靠农耕积累原始资本,后面也通过陆氏把自己的资本得以扩大,进行商品贸易和流通。

最后通过海运将江浙一代的丝绸、陶瓷、粮食运往海外,同时将海外稀有的珍宝运送回国内,通过交易获得了利润,慢慢积累,最终成为了富豪。

其实成为一个首富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沈万山也是慢慢积累才成为一个首富。至于民间传说,他有一个聚宝盆或者能够点石成金,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不太可能的。

沈万山究竟有多么富有,现在已经无法考究和查证。根据当时的说法,沈万山请人帮忙写一篇文章就支付20两白银,这可是天价数字,是很多人一年都不可能赚到的钱,沈万山可以说是挥金如土。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曾经就近千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最富有的50人进行了排名。其中中国就有5人进入了排行榜,这些世界首富在其所处的时代都是富可敌国之辈,他们的身份各有不同,有的位高权重,有的贫民出身,就连号称"明朝首富"的沈万三,也只是才排最后。可见其财富门槛之高,上榜者家底之厚!

第五位 沈万三

说到沈万三,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沈万三可以说就是财神爷的代名词。那么这位有着“明朝首富”之称的沈万三究竟富到什么程度呢?据《明史》记载沈万三的家产折合成银子大概有20多亿两,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26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20260=5200亿人民币。在那个时代就拥有如此多的钱,即使放在现在也能称得上世界首富吧!

第四位 伍秉鉴

那是在1834年,中国出了一位世界首富。此人姓伍,名秉鉴,当年据其家族估计,资产已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600万两银元,而当时的美国首富财富仅仅700万两银元

伍秉鉴和大多数古代商贾起家的方式都是惊人的相似,他们手中已经有了一笔非常厚实的流动资金,而后便购置大量的田产,房产,店铺等固定资产,其实也就是古时候所谓的地主了。但是他不仅限于此,这位商业奇才,同时还将手中的银元转化为了"资本",他去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以及保险业务。这一番布局也是使其所经营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别的跨国财团。在当时,富可敌国的伍秉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

第三位 宋子文

说到宋子文,可能有些人会感到陌生,但是说到他的两个姐姐可是相当的有名,没错宋子文就是宋庆龄和宋美龄的亲弟弟。这位有着“两朝国舅”身份的宋子文,凭借其特殊身份长期担任着民国财政部长一职,期间垄断美国对华军援物资业务。其财富在当时早已首屈一指。

后来宋子文弃政从商,先后成立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中国银行等,并凭借自己掌控的经济委员会不断实施对民族工商业、金融业渗透与控制和兼并活动,以惊人的速度营造了一个以宋氏家族为核心的官僚买办集团的经济帝国。1939年,在一份日本特工对 高级官员存款的秘密调查报告中指出宋子文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大通国民银行,和花旗银行存款达7000万美元。与此同时,宋子文是当时“世界首富”的消息不胫而走。

第二位 刘瑾

《华尔街日报》还是非常客观的,其评选刘瑾作为当时的首富的原因和和珅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贪污钱财。刘瑾在明朝时期是传说一般的人物,是谜一般的太监,也是明朝最富有的宦官。

据记载,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本姓谈,6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而后净身当了太监,改姓为刘。刘瑾在侍奉当朝太子时,多次升官,最终爬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其为人懂得察言观色,同时更加知晓如何讨人喜欢,在明武宗朱厚照上位后,刘瑾几乎每日都会向皇帝进献鹰犬,歌舞,以及摔跤等游戏。因此朱厚照也是越加重视刘瑾此人了。

刘瑾在朝中的权威极大。可以说,除了当朝皇帝朱厚照以外,刘瑾就是权力最大的人。甚至最后还在民间有一个"立皇帝"的称号,可见其权威滔天啊!在刘瑾倒台后,其家产被发现有将近六百八十万两黄金和一亿四千六百万两白银,其实当时明朝国库的白银也才只有一千七百万到四千万两白银。这些财富相当于当时明朝10年以上的国库收入。

第一位 和珅

清朝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入选《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之首,和珅在为官期间,对于钱财尤为热爱,每年各地官员进献金银宝物给乾隆时,同时也会另准备一份给和珅。当时便是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是有什么宝物皇宫没有的,和大人府里可能就有。其事迹早已被各大影视剧播的妇孺皆知。在这里我不再赘述,只说一句,嘉庆抄其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总和,难怪当时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据记载和珅被查抄的家产名录如下:

一、现金资产:1、赤金(24K):金库存58000两,上房内2500两、大金元宝100个(每个1000两)、金宝塔一座26公斤,夹墙内26000两,合计186900两

2、现银:地窖内100万两,银库内银元宝55600个(每个10两),上房内大银元宝5000个(每个1000两)合计6556000两

3、京果(银)5830000个,苏果(银)3150000个

4、银元58000块

二、房产:1、花园1座,亭台20座 2、正屋1所,13进,730间 3、东屋1所,7进,360间 4、西屋1所,7进,350间 5、私设挡子房1所,730间 6、另有花园2所,亭台100座。合计和珅共有房产2170间。

三、地产:田地8000顷,合800000亩

四、企业:1、当铺10处,本银80万两 2、银号10处,本银60万两

五、玉器:1、玉鼎13座,高2尺5寸 2、玉磐20块 3、玉如意130柄 4、镶玉如意1106柄 5、玉鼻烟壶48个 6、玉带头130件 7、玉碗13桌 、玉瓶30个-------因表罗列太多,不 一一赘述

六、珠宝:1、珍珠手串230串 2、大东珠10粒 3、大映红宝石10块 ,重280斤 4、 小映红宝石80块 5、映蓝宝石 40块 6、红宝石90颗

七、其他:1、银碗72桌、银筷子500双、金筷子200双、金匙60个、银匙 380个、 2、镂金八宝瓶10个、金钟460个、镂金八宝床30架 3、绸缎14300匹、狐皮600张、紫貂皮800张-----还有太多无法一一记录。

对于沈万三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明朝的很多电视剧里面都有他的身影,而他这个名字也很有意蕴,万三者,万户中的三秀,算是对他巨富的别称吧。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不少,据说他得到一个聚宝盆,不管什么东西放进去都能变成珍宝,所以他就靠这个发财,他的财富数不胜数。其实这也是大家对他富有的一种说法,只能说他自己对于生财之道掌握的炉火纯青,能够快速地聚集大量财富罢了。

那么还是那个问题,沈万三究竟有多少钱呢?这个恐怕无从计算,估计他自己也怕是算不清楚,但是有一个比较正规的说法是他巅峰时期有白银20亿两,很多人可能就懵了,这20亿两白银到底是多少钱,其实我们可以用购买力来做换算,就按大米来说,明朝一两银子大概可以购买2石大米,一石大概是现在的95公斤。按照如今的购买力计算,一斤大米25元,一两银子就是295225=950元。这也就是说沈万三巅峰时候的财富达到了2万亿元,也有一种官方的说法是15-2万亿美元,很多人可能觉得很恐怖,但是当时的购买力只有现在的几分之一,所以真实的财富远比这个数字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大得多,这样的财富,就算现在的世界首富也觉得咋舌吧。

商人逐利,所以总能在最合时宜的时候选择自己的靠山,沈万三也不例外,他看到朱元璋的能力,觉得朱元璋以后能够一统天下,所以就开始拍朱元璋马屁,沈万三开始高调炫富献银子,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可以说沈万三成了朱元璋的财物来源,朱元璋能够得到天下还得多多感谢这位首富。

但是炫耀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朱元璋准备南京建都,而且要扩建应天城,但是当时因为战争以及开支过大的原因,所以根本就没有钱来修建,这时候富豪沈万三前来答应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亲自监工,最终比皇家的进度快了3天,这可是大大的驳了朱元璋面子,这里就开始埋下了祸端。

这可不是小事,当时朱元璋修建明长城,光动员人员就动员了180个县,但是沈万三一家人就负责了三分之一的工程,而且修完了之后还自己请求代替朱元璋用百万两黄金犒赏三军,而朱元璋对他说我有百万大军,你能犒赏得过来吗?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市价,每人犒赏一两金,那么这样算下来就是2万块一个人,100万大军就是200亿,但是这位沈公子却觉得不足道,这让朱元璋彻底怒了,他这是有多少钱啊!最终只能籍没其家产,发配充军云南边陲。

之后为了能够保全沈家的血脉,整个家族只能隐姓埋名,但是为了不忘祖,他们还是定下了祖训:如始终居住在一个屯堡里面供奉财神即“沈万三”;以藏着密码的族谱排序;世代经商等等。只能说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财不可露白,如果沈万三能够为人低调,懂得收敛自己的财物,那么可能朱元璋也就不会对他的家族清洗了,只能说自作孽不可活啊!

“湖北沈万三”说明了什么的文化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湖北沈万三”说明了什么的文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现存有一部来自湖北省孝感市的《澴川沈氏宗谱》。据该谱序文介绍,它于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创修,又在嘉庆间、咸丰间、民国八年、1995年四次续修。现共28卷(册),分有“宗祠全图”、 “历代溯源考”、“先德烈传”、“行状墓志”、“艺文志”及各屋各房世系支派表等多个部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沈氏八十世祖、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的家世——他的父亲、兄弟、儿孙的记载是非常“另类”的……

 该谱载:沈万三兄弟共六人,父为沈黼朗;沈氏兄弟六人各有不同际遇;沈万三以次子宗卿出嗣弟弟万四,并改名承祀,承祀生观。沈观即为湖北孝感沈氏始祖。

 《澴川沈氏宗谱》有关沈万三家世的记载有多处,其中最详细的是卷二《溯源考》中的“世系表”:沈万三父,黼朗,为七十九世,下注“子六”。在谱中,此公行状基本空白,只说了他有沈万三等六个儿子而已。

 沈万三兄弟六人,为八十世。万一,下注“原名寿一,江同知(原文如此——笔者注)”;万二,下注“洪武元年攻张士诚,驻跸太湖(原文如此——笔者注),迎忠武王(原文如此——笔者注)徐达及诸王于家之百尺楼,献饷万石,封骠骑将军”;万三,下注“洪武欲诛之,马后谏之,得不死,十四年徒云南,以子宗卿嗣万四,更名‘承祀’,留江南”;万四,下注“原名寿四,字世长,洪武以其孙介(应为“玠”——笔者注)为户部员外郎”;万六、万七,下注“分居越之乌程、归安、仁和诸邑”。

 八十一世共五位。良卿,万一子;永卿,万二子;仲卿,万三长子;传卿,字承祧,万四子;宗卿,字承祀,万四嗣子,洪武辛未以骠骑将军从庆王出封陕西宁夏卫,开府潍州群牧所,子观。

 八十二世共八位。松、柏、俊、清、澄、忠、玠、观。末位的“观”,即沈观,是湖北孝感沈氏始祖。

 沈观的简略行状在谱中“世系表”有记载,介绍了他生南京、迁宁夏、最后落户湖北的全过程:“一名官,字光域,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十月初六日子时,生于南京应天府江宁县水西门外上新河柴家港。从父承祀祖徙居陕西宁夏卫。时孝感徐公讳寅,任宁夏经历,以女字焉。徐公宦成,遂偕来孝感,住洪乐乡……”

 从谱中看,沈万三兄弟六人的遭遇各不相同。该谱卷二《溯源考》中的《江宁世系》对此作了简略交待:“惟万四获令终,万一则走昆山矣,万二游湖湘间矣,其余或迁浙江,或徙河南,不一其地,而万三,则明太祖欲害之,傥(倘)非纳马后谏,虽云南之戍不可得也。”这段文字虽不长但很概括,清楚地说明沈万三兄弟六人,只有万四在朱元璋手下过得比较滋润,文中的所谓“令终”,即为结局圆满,能保持善名而死之意,而其余的沈氏兄弟们的命运就都不太妙了。

 从该谱的这些记载看沈万三家世,其叙述表面上似清楚流畅,称得上是“世次甚详,血脉甚贯,支派甚严,抑扬甚当”。可是,细读该谱诸文,则从字里行间似乎还可以听到修谱者们对于沈万三这样的家世怀有些许不确定的踌躇不安的心跳声。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值得探析。

 该谱实际在明天启间已成稿,但即使是那时也已离沈万三时代250余年了,中间还隔有两个非常时期,因而造成沈万三确切信息缺失的状态。始修者对沈万三家世并不清楚,他在自己的序文中回避了“沈万三”,而由别人来说事。所以谱中有关沈万三家世记载的可靠性从开始时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

 按始修者沈惟炳自己的说法,他“雅意编辑”《澴川沈氏宗谱》的时间始于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但是实际上他的宗谱撰稿工作早在此时的二十多年前就已基本完成。为什么这样说?卷首有叶向高所作的《创修谱序》称:“今年七月,高予告归,将戒行,斗仲来饯,携族谱一箧,问序于余。”文中“斗仲”者,指的是沈惟炳;“今年”者,看叶向高文末标明的撰文时间是“大明天启四年”,也就是说早在1624年,这“头版”沈氏宗谱稿子已经完工,装了“一箧”,已到了请人作序的阶段。

 叶向高不仅指明了《澴川沈氏宗谱》始修的撰稿时间,还提到了该沈氏宗谱稿子的结构。他在序中说:“余见其先为旧简,后系新编,尚未成梓。”由此可见,这部湖北孝感的“头版”沈氏宗谱稿子的主要内容是由两个部分——旧简(沈氏老宗谱摘要)与新编(湖北孝感沈氏当时的繁衍状况)组成。

 接着叶向高在序末又写了如下文字:“至黼朗之于万一,兵燹之际,旧谱未订,而新编固不登,且若为美,表之章之,若为疵,微之削之,一准舆情,毫无臆断。”这个信息给人们的印象是:沈黼朗与他的万一等六个儿子的行状,老的沈氏宗谱并没有记载,原因是“兵燹”,即元末明初的战乱,而这湖北孝感的“头版”沈氏宗谱稿子,即所说的“新编”,对他们也就不作自己的叙述,只是依照当时人们的看法,作了客观记录。这就表明谱中有关沈万三父子两代的文字,只是沈惟炳“采访”——“一准舆情”的材料,既不在旧简又不在新编之中,很可能只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而已——如现在谱中所能看到的《江宁世系》那样的记载。

 但是,沈惟炳当时与沈万三父子的时代已经隔开了250余年的时间,且中间还有过元末明初战乱以及朱元璋打击江南“户家”——即富户的两个特殊时期,而沈万三又是朱元璋重点打击的对象,这三点就使得沈万三父子情况变得非常不明了。对于这最后一点——明初人们纂实录时都惮于当时可怕的抄家杀头迁徙高压政策,对于朱元璋猜忌残忍之迹都采取隐匿回避的态度,作为大明皇朝臣子的叶向高尤其是心知肚明的,但不能提,也不敢提,只好回避,只好单把“兵燹”说事。但实际上确是这三重原因使得有关沈万三的确切信息留传下来的自然会较少,后世传说的相关信息的误差则会更大,沈万三最终变成了扑朔迷离的人物。所以,沈惟炳“采访”的巨富沈万三情况所得材料的可靠性自然是要打折扣的。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沈惟炳在谱中自己的序文中对沈万三家世事就未置一词。

 这个可靠性“打折扣”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了,385年前的叶向高也是意识到的。于是,为了打消人们的这种念头,叶向高特别指出沈惟炳“采访”的客观性:“一准舆情,毫无臆断”,同时还连带赞扬了沈惟炳撰族谱体现出的“才、学、识”史学“三长”:“呜呼,后之读是书者,可以观感而兴起矣。余喜夫三长并集,而知不独可以家,并亦可以国也,遂提笔而为之序。”

 叶向高作文极漂亮,又极具高度:一是为沈惟炳的“采访”的客观性鼓掌叫好,表扬他关于沈万三家世的记载是“实话实说”,二是将沈惟炳的撰谱工作提高到修史态度,号召人们以“实话实说”精神,修家谱、撰国史。在这样的高调感染之下,加上叶向高其人,官至内阁首辅,还是明万历、泰昌、天启的三朝元老,可谓是“一言九鼎”式的人物,有他这样地“打保票”,人们还可能对谱中沈万三家世的可靠性产生“打折扣”的质疑吗?

 尽管有叶向高这样的名人对谱中沈万三家世事作了“担保”,并且接下来也有人发表言论支持之,但续修宗谱的沈氏后人们却还时不时对谱中相关沈万三家世的记载流露出不踏实之感……

 叶向高的名人效应是相当明显与持久的。至清嘉庆间《澴川沈氏宗谱》头次续修,为这初续谱作序、曾任贵州学政的萧广运就很认可沈万三家世,并在他所作的《初续谱序》中有进一步的发挥:“君江宁祖八十一世万三沈公,家富敌国,洪武忌之,将没其籍,乃以一子出嗣万四,更名承祀。万四纳粮资饷,太祖大悦,以万四之本孙玠为户部员外郎,辛酉十四年以其嗣子承祀从庆王出封陕西宁夏卫。君之始祖为光域公,则承祀公之季子也。”

 很明显,萧广运在这里解说了沈万三为何要将次子宗卿过继给万四的这样一个敏感问题。为何要解说?是不是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人质疑了谱中的沈万三家世,且谱中也确没有为“出嗣”一事给出理由,就由作序者出面解说“补台”,以确保其正确性?

 但是,萧广运作序,虽说是在证明沈万三家世的正确性,但他的行文却与谱中记载出现了自相矛盾——或者说他有对沈万三家世并不明了的毛病。一是他把沈万三的辈份搞混了:从谱中世系看,沈万三父,黼朗,是“七十九世”,沈万三是“八十世”,而萧广运却在文中说是“君江宁祖八十一世万三沈公”,弄错了一个辈份!二是承祀赴宁夏的时间,这是一个更大的毛病:萧广运说是“辛酉十四年”(1381年——笔者注),而谱中承祀行状却写明是“洪武辛未”(1391年——笔者注),两者相差10年,孰是孰非?

 当然,对于头个毛病也许是会有解说的。例如说,乾隆时的萧广运已是相当古的古人了,比现在的我们更靠近沈万三的时代,应该不会搞错,恐怕只是一时的“笔误”。那末这“笔误”在编辑时为何没有纠正而成了“刊误”?特别是之后清咸丰间、民国八年、1995年该谱三次续修为何都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反而成了一错再错三错四错的“笔误”?而对于第二个毛病,不知又会出现怎样的解说——因为谱中两种时间的说法都是错的。查《明史》、《明太祖实录》可知,庆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只是受封而已,至二十六年(1393年)才“出封”至宁夏!如果这种错误也是“刊误”,人们面对如此离奇的“刊误”,不禁要提问:湖北孝感的沈氏修谱者们对沈万三家世究竟是不是非常清楚?

 另一方面,该谱为证明沈万三家世的可靠性,除了萧广运的说法外,谱中还有其他一些“论证”。如在卷二《江宁世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话“乙未岁大悟公自镇江归,雅意编辑,会有吴兴宗人讳峨者,携其族兄大司寇演公引文及其追远谱牒,自浙之楚来议宗亲,与大悟公所编旧谱,彼此勘合,并所访于江宁者无不画一。今旧谱尚在也,观其文,乃知吾族所自始,并悉吴兴之世次矣。”

 上文中的“大悟公”,为沈惟炳子沈宜,曾任镇江推官。据谱中介绍,他与父一同创修“头版”沈氏宗谱,也曾“采访”过沈万三家世。这段文字说明,湖北孝感“头版”沈氏宗谱有关家世的记载与吴兴沈氏的谱牒记载完全一致。此话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证明沈惟炳父子有关沈万三家世的“采访”材料是可靠的,接下来的逻辑就是谱中相关沈万三父子的记载也应该是可靠的。

 笔者对上文中“今旧谱尚在也”这句话很有兴趣,因该文未标出撰写时间,此处的“旧谱”似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吴兴宗人讳峨者”带来的沈万三祖籍地沈氏“追远谱牒”。这可是给我们现在的沈万三研究带来的一条重要线索,今后我们尤要注意在“吴兴”——今湖州一带地区搜索沈氏宗谱,以求证内中有没有如此这般的沈万三家世。一是指“大悟公所编旧谱”。如真是这样,就很可惜了。因为,比萧广运稍晚、参与头次续谱的沈氏族人沈明陟在嘉庆五年(1800年)所作的序文中就称:“惜少宰公(指沈惟炳——笔者注)书成晚岁,未及授梓,是以族间未得人有其书,迄今距修谱之年,百有五十余岁。”才隔了150多年,到清嘉庆时,沈惟炳父子修的“头版谱”在沈氏族人间就已缺失了!

 所以,谱中尽管罗列有若干“确证”的说法,湖北孝感沈氏后人对沈万三家世的可靠性始终是流露出疑虑的心情的。如尽管萧广运已在初续谱的序文中明明白白地宣称“君之始祖为光域公,则承祀公之季子也”,即沈观是沈宗卿的小儿子,或者说是第四个儿子,可在谱中的“世系表”“宗卿”条下又只写“子观”,似乎沈宗卿只有一个儿子。由于存在这样的抵牾,卷二《溯源考》中的《秦楚之际》中只好忧心重重地提出了“始祖(即指沈观——笔者注)兄弟,不知几人,亦不知始祖行次第几”的疑问。对自己始祖的情况就已有不明之处,对始祖的祖父、曾祖父情况能够更加清楚吗?沈万三家世可靠性的问题,总是这样无情地折磨着湖北孝感沈氏后人,让他们一直怀有不踏实的感觉!

 如横向比较其他记载,该谱所描述的沈万三家世就存在更大的疑问,在笔者统计的记载沈万三事的126种明清著作中就未见过有类似的记载。而该谱关于沈万三父子情况的一些文字存在的明显悖谬历史的内容,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谱中沈万三家世的可靠性存在着疑义。

 沈万三家世,在一些明清著作中是有记载的,但是其中有相互传抄的,也有记录口头传闻的,可靠性大都存在着一定的“折扣”,引用时尤要当心,宜深加考证后再定取舍。在笔者统计的载有沈万三事的126种明清著作中,未见有与《澴川沈氏宗谱》相似的沈万三父子情况记载。但是,在这126种明清著作中,有2书关于沈万三家世的记载却是比较可靠的:一是明刘三吾的《坦斋刘先生文集》,一是清陶煦的《周庄镇志》。

 为什么说这2书中的相关记载比较可靠?笔者经过考证认为:前者关于沈万三家世的信息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时间最早的记载之一,明清不少著作有关沈万三家世的内容都是抄自或转抄自该书的;后者虽已是清光绪间所作,但它关于沈万三父子的记载是出土的墓志铭,而该墓志铭又是作于明洪武二十一年,比刘三吾披露相关信息的时间还早数年,且两者能够相互印证,当然更宝贵可靠。

 在《坦斋刘先生文集》中,刘三吾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所作的《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文中,介绍了沈万三父子情况:“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爱其水田膏沃、土俗忠仆,因家焉。……恒谓二子:‘乐莫如兼济。’二子世遵先训,益大厥家。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墓主沈汉杰是沈万四次子、沈万三亲侄。该墓志铭表述的'沈万三家世比较清楚。

 而且作者刘三吾是洪武年间老儒,曾为翰林学士,受朱元璋指令删去《孟子》一书中85条冒犯君上的言论,编成《孟子节文》。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的开头就作了自我介绍——“自予备官春坊词垣以来,日于班次拱听圣训,恒钱谷所暨,必首称吴中沈氏。国初有万三公、万四公兄弟,率先两浙户家,输其税石者万,玉音嘉叹久之”,可见他不仅是沈万三同时期的人,且还是较为了解沈万三事内情的人。因此,刘三吾对沈万三父子情况记述的权威性、可靠性是无容置疑的。

 更重要的是沈万三的这一家世得到了清道光间在周庄东北杏村沈氏墓地出土的另一篇墓志铭的印证——《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父旺,丰姿庞厚,有二子,长曰至,季即伯熙也。”墓主沈伯熙是沈万三的孙子、沈万三季子沈旺的季子。作者卢次农稍晚于沈万三,江西南昌人,入昆山籍,其伯父卢熊为明《洪武苏州府志》编撰者。该墓志铭作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这一记载恐怕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沈万三家世的信息了。

 综合上述两篇墓志铭,及其他著作中的零星记载,人们可以知道,沈万三家世的基本情况是:沈祐有二子沈万三、沈万四;沈万三、沈万四又各有二子,沈万三的二子是沈茂、沈旺,沈万四的二子是沈德昌、沈汉杰……

 然而,这些情况与《澴川沈氏宗谱》中描述的沈万三家世——沈黼朗有六个儿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六、万七等等情况——完全不同!如果谱中不是说到“万三沈公,家富敌国”,“明太祖欲害之,傥非纳马后谏,虽云南之戍不可得也”等情事,人们很可能把这“湖北沈万三”与沈万三当作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由此看来,《澴川沈氏宗谱》所载沈万三父子相关情况的大部分内容,缺乏墓志铭之类家族文献的印证与支持,很可能是错误的!

 另外,《澴川沈氏宗谱》有关沈万三家世的一些记载有明显悖谬历史之处。如陈述沈万二的情况:“洪武元年攻张士诚,驻跸太湖”,“迎忠武王徐达及诸王于家之百尺楼”,这短短不到30个字的里面,就至少有3处错误:一“洪武元年攻张士诚”,时间搞错了。张士诚在洪武元年的前一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或称吴元年(1367年)的九月就已为徐达等俘执,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战争结束。二“驻跸”一词是皇帝专用的,明清时老百姓用了这词,恐怕就是“僭用”、“犯上”的罪名,能说万二“驻跸太湖”吗?三“迎忠武王徐达”,也是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的错误。徐达从来没有做过所谓的“忠武王”——他死后追封的是“中山王”,朱元璋的另一员大将常遇春亡后,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谱中类似这样漏洞百出的说法,不可能是当时的家族实录,颇似后来历史文化知识欠缺人士的手笔。

 所有这些蹊跷与莫名错误,都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对谱中沈万三家世记载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湖北孝感沈氏后人因之怀有不踏实感觉的原因至此也就很清楚了。该谱中关于沈万三父子情况的记载大部分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得不到其他记载的印证。这“湖北沈万三”与沈万三之间存在着那末大的差异,看起来几乎是判若二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明代在“仁宣之治”以后,朝廷内部激烈斗争的态势趋缓,政治逐渐稳定,使得全国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社会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日益安定平和。与此同时,随着财富向往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怀念一百多年前的社会名人、巨富代表沈万三,以至于当时著名小说《金瓶梅》中也会出现“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人的名儿树影儿”的民谚,足见沈万三在市井间的知名度、影响力。

 然而,即使是在那时沈万三也已是一位朦胧人物,人们对他的详细信息就已经了解不多了。如明嘉靖年间一位致仕官员董谷在自己的一本书《碧里杂存》中记有沈万三事,说沈万三是“赀巨万万,田户遍于天下”的明初大富豪,但又坦白地承认自己对于“沈万三秀,不知其名”,他关于沈万三的记载,已经是“闻故老言”而已。

 明代《留青日札》是相当有名的一部笔记著述,作者田艺蘅曾被后人称为“学者”。他在该书中说到沈万三家世:“万三名富,字仲荣,弟万四名贵,字仲华,本湖州南浔人。父沈祐,始徙苏之长洲东蔡村。贵之子汉杰,又徙于化周庄。今南京会同馆乃其故宅,后湖中地乃其花园。初居东蔡村时,人以污莱之地归之,祐躬率子弟服劳,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是致富”。这些信息相当清晰,来自何处?未加说明。

 与田艺蘅同处嘉靖年间的郎瑛,为明代文学家,著有笔记《七修类稿》,后人评价该书“卷帙颇富,资料可取”。该书也有记载沈万三的内容:“国初,南都沈万三秀,甚富。今会同馆是其故宅,后湖中地是其花园(原住苏之周庄)。……详《近峰闻略》”——郎瑛是提到消息出处的。

 《近峰闻略》是何时何人著作,郎瑛会征引此书?查该书作者为皇甫録,此人是明弘治年间进士,长洲人,与郎瑛差不多是同时代人。该书有多处说到沈万三,其中称“刘三吾撰沈汉杰墓志。沈之先为吴兴人,后徙家长洲之东蔡村。万三讳富字仲荣,与其弟万四讳贵字仲华,率先两浙输其税为石者万。……”看来皇甫録是读过刘三吾写的《故吴兴处士沈汉杰墓志铭》的,知道沈万三家世的一些信息,并写进自己的书中。同样,田艺蘅应也是读过刘三吾书或《近峰闻略》的,所以他们三者关于沈万三家世的记载才会如出一辙。

 明清两代记有沈万三事的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达126种,但除刘三吾《坦斋刘先生文集》等三五种著作贴近沈万三时期外,绝大多数是明弘治、嘉靖之后所撰,早已不是第一手材料,而是相互传抄的材料及“闻故老言”,甚至于有一些是以讹传讹的内容。所以,沈万三这些资料的可靠性、权威性,需要认真考证后,才能确定并正确运用,这是现在沈万三研究中尤要注意的。而沈万三过去才170多年,到同是明代的嘉靖年间的不少人——如《碧里杂存》作者董谷那样——就已经连他的名字都不清楚了,这是当初朱元璋“封杀”富户的后遗症之一,也是现在沈万三研究资料缺少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沈万三作为财富的象征,及其助筑南京城、积极纳税等公益性、合法性活动和后来备受打击的种种传奇式遭遇,数百年以来广为人们传诵与同情,至清初甚至出现讽刺朱元璋打击沈万三的传奇剧,后来沈万三更作为“财神”出现在民间年画中。总之,沈万三不是令人憎恨的反面人物,而是人们喜爱、仰慕、广泛传说的平民创业致富的经典性人物。由于这种实际的历史文化背景,至明末清初——距离沈万三已250余年的沈惟炳父子,将沈万三作为自己的先祖,采入了自己撰写的族谱中。但他们缺少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只能以“一准舆情,毫无臆断”的“采访”材料——实际就是只能以当时民间流传纷纭的关于沈万三的部分朦胧传说,作为内容,最终导致了现在人们看到的谱中“湖北沈万三”的“另类”家世,应该是很自然、很可理解的事情——人总爱追求美好的人与事!

;

元末明初,江南出了一个天下巨富,此人便是沈万三。沈万三的发迹极富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在元末明初迅速成为江南乃至于天下首富,拥有亿万家财。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朱元璋为此封了他两个儿子为官。沈万三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并建有宽敞舒适的住宅。

更具有扑朔迷离意味的是,沈氏的衰落也如他早年发迹一样,于倏忽之间便山塌冰崩,家破人亡。如此传奇的经历使沈万三的一生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是如何摇身变为天下首富的呢他又是如何衰败的呢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人们称他“沈万三”,是因为他太有钱,是富甲一方的大富豪的缘故。 明朝初年沿袭元朝的制度,将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 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富有的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个名字后来竟然取代了沈富这个真名,广为人知。

沈万三自幼随父兄流落到苏州长洲,居于东蔡村,以垦荒为业。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沈家已成为当地拥有相当数量土地的富户。当然,仅只如许土地,显然尚不足以让沈万三富甲天下,因此,沈万三的发家史便成为一个难解的谜。

关于沈万三发家致富的原因,前人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得到了密授的点金术,可点石为金; 有人说他家有聚宝盆,《挑灯集异》称沈万三曾将百余只青蛙放生,结果青蛙报恩,让沈万三得到了一只聚宝盆,家里因此大富,后来沈家被抄时这只聚宝盆被搜出,埋在了南京城下,南京有个城门名为聚宝门(今中华门)就因为这个原因;也有人说他在吴淞江打鱼,发现了大量乌鸦石(黑宝石),又夜观北斗,第二天早上 即得到七星所化的马蹄金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附会的无稽之谈。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说是垦殖富家。一些史料上记载了沈家广为垦荒,至“田产遍于天下”。事实上,沈万三家族乘着元末明初的乱世之际,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 有,加以改良,并兴修水利,遂拥有了良田数千顷。

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其二是得到贵人分财。沈万三早年曾助人为商,因其精明能干,颇得商贾青睐,得富商大贾资助想必也不是不可能的。《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也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

尽管后来的研究试图证明此说并非十分可信,但沈万三得吴江汾湖陆氏的资助应是无疑的事。另外一个比较盛行也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贸易海外、交通四方而致富。元朝自1282年始行海运漕粮,因官船和人手不够,便雇私人船户运送,遂有多人靠此发了大财。

据元学者虞集《道园学古录》说:船户中以富豪船户获利最多,他们常夹带商品船和小快船,“交通海外诸番,博易以致巨富”,也就是假公济私,靠走私发 洋财。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开放私人对外贸易,下海商船大增,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江苏沿海“下番”船只多达三千余条,主要贸易对象是高 丽、日本和琉球,也有去南洋等地的。

这是发财的大好时机,正值青壮年又有商贸经验的沈万三当然不会错过。他从周庄白蚬江经大运河由刘家港出海非常方便,再 加上江、浙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特产又深受海外欢迎,因此他后来居上,发了大财。

《吴江县志》也曾透露:沈万三“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通 番”就是与外国有交往。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从事海外贸易。这说明不少学者都认为沈万三是在发展海外贸易之后才一跃而成为巨 富的。

历史上的沈百万:家产万贯的沈万三经商有什么头脑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割据平江,沈万三、顾瑛等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朱元璋平定苏州后,对充当敌方经济后盾的富室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