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的人物生平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蓟辽总督邢阶在浙中募兵,陈寅与右营游击茅国器各率所部应募。二十五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援,陈寅与茅国器随从经略杨镐赴朝支援。倭寇头子清正占据岛山,筑三寨以固守。陈寅率敢死队冒矢石突进,茅国器为后援,倭寇溃退。陈寅冲入敌阵,斩首数百,连攻下两寨,将攻下第三寨时,杨镐见左协副总兵李如梅部队未到,恐陈寅独占战功,忽鸣金收兵,致功不成。之后,杨镐被召回国,陈寅随提督麻贵留守王城。
万历二十七年陈寅归国,擢升为贵州参将,进为副总兵。这时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再次叛乱,总督李化龙于万历二十八年分兵八路进攻。时贵州总督童元镇因所部逗留不进被弹劾、降职,以原四川总兵李应祥代理,统领宣慰彭元瑞、陈寅等部由兴隆进军。李应祥尚未接事,陈寅等已接连攻下数囤。这时乌江一路军已败绩。李应祥下令紧急渡河。陈寅先率军从隐蔽处过河筑好浮桥,全军过河后,敌军无险可守,遂相率投降,只余黄滩关未下。经前后夹攻,敌军遂溃逃。李应祥会合各路军环攻,杨应龙自焚死。事平后,陈寅留守播州。第二年(1601),改播州为遵义府。万历三十三年,升为总兵,挂征南将军印,受赐蟒袍玉带。三十四年后,又改镇贵州。
陈寅镇守边疆,前后共20余年,在他治下,各民族和睦相处。
万历四十七年,东北清军入侵,杨镐所部在辽东战场覆没。左府佥书刘挺及山海关总兵杜松战死。朝廷震惊,召陈寅移镇山海关。时陈寅已满头白发,而英风豪气仍不减当年,昼夜兼程奔赴东北前哨。熹宗天启初,由于操劳过度,卒于海州任所。
当时,中书舍人赵士祯(乐清人)受西洋番鸟铳的启发,试制了24种火器图式,皆中国历来武库中所未见。其中好多火器的制式,屡次得到陈寅的参酌、验证。后写成《神器谱》上呈御览,而朝廷竟不采纳。其后清兵就靠这些“神器”长驱直入,建立了清王朝。
千户徐尚宾有诗吊陈寅云:“将军头白事戎行,猎猎英风远塞扬。金钺旧开铜柱业,铁衣新破雁门霜。千群丑虏先丧胆,一夜营星遂殒亡。激烈未消朝夕恨,秦云汉月暗辽阳。”
男 :陈缔 陈雪瑞 陈秉兼 陈志贤 陈清芸 陈晓甜 陈霄月 陈凤兰 陈浩伟 陈玉林 陈博义 陈志强 陈文浈 陈济洲 陈光 陈传林 陈晶晶 陈子珊 陈秀静 陈嘉彬 陈之笛 陈谦修 陈程舰 陈博儒 陈若漩 陈沐荫 陈延哲 陈成 陈寅 陈逸 陈艺 陈伶宇 陈海优 陈楚晴 陈福瑞 陈曰 陈锦枢 陈优滟 陈杏柳 陈潞锋 陈逸航 陈茂林 陈卫兵 陈佳圻 陈展泓 陈慰寒 陈中 陈木马 陈积厚 陈恒 陈峥 陈思寒 陈梓寒 陈佐胜 陈维卿 陈盛烨 陈谢平 陈小平 陈竞忆 陈熙政 陈利鲡 陈力鲚 陈彗生 陈湘之 陈钧皓 陈珂珞 陈羽玄 陈晨灏 陈泼 陈珍爱 陈郁林 陈馨欣 陈延民 陈志强 陈昭 陈一仁 陈梦迪 陈鸯妩 陈衲牙 陈力创 陈超 陈超 陈腾 陈佳城 陈诗 陈昊蓝 陈潞 陈彤灿 陈中艺 陈海 陈跃华 陈俪之 陈子哲 陈烽铭 陈洋 陈静宜 陈小利 陈宏勇 陈明烨 陈晨晖 陈晗羿 陈湾亘 陈引平 陈少丰 陈奇峰 陈茜 陈浚凯 陈金立 陈亚荭 陈方鑫 陈有致 陈泽海 陈金伟 陈畅荣 陈容谷 陈熹洋 陈誉璇 陈亦乔 陈晓砚 陈阿荣 陈学亭 陈瀚洪 陈睿明 陈佟 陈曼 陈均如 陈乐恺 陈俞露 陈昕 陈青青 陈正茂 陈金良 陈司南 陈磊磊 陈韵阐 陈严 陈翌夙 陈妮 陈胥林 陈寄朝 陈杨铭 陈斯番 陈勋昌 陈晨 陈梓蕾 陈俞宣 陈秀 陈蝉鸶 陈丹亓 陈小宁 陈羿 陈芷言 陈启达 陈郦倡 陈勇生 陈识聪 陈铁锋 陈月春 陈锐 陈海瀚 陈祖行 陈钰引 陈平耿 陈紫晗 陈四九 陈仕康 陈涓 陈晨羽 陈子蔚 陈跃冰 陈胜松 陈兴辰 陈栗 陈晟晟 陈云迪 陈雨萌 陈勒龙 陈律辰 陈翠翠 陈绚赢 陈小柠 陈炎钊 陈心仪 陈隆祺 陈昱霖 陈庄股 陈睬矜 陈睛欢 陈于蓝 陈夕宝 陈琪霈 陈志海 陈琨 陈贵勤 陈宕 陈瞻 陈芮芮 陈家余 陈静君 陈城杰 陈宣凝 陈炫羽 陈程旭 陈凌音 陈千一 陈宜若 陈晓淇 陈翔达 陈文日 陈艺儒 陈鸿超 陈锐 陈戈 陈寒乐 陈王华 陈禹晨 陈杨钳 陈鸿鉴 陈笑语 陈秋睿 陈晓函 陈涵可 陈尤若 陈礼洵 陈晖峡 陈玉峰 陈可人 陈本旭 陈晓游 陈海涅 陈吕双 陈祥瓷 陈兴勤 陈柏秋 陈琪龙 陈思煌 陈琪峰 陈雨庭 陈觉敏 陈珍芸 陈榕 陈洋溪 陈茗泠 陈奕豪 陈启 陈贵川 陈海春 陈跃 陈士呈 陈世仁 陈暄烨 陈金银 陈富贵 陈宜娴 陈童峻 陈艳君 陈亿利 陈宗楠 陈柔春 陈培泰 陈一煊 陈睦颜 陈谦 陈佳贺 陈聃 陈小庆 陈荣华 陈帅劭 陈盈嘉 陈潇潇 陈甘宁 陈斤凤 陈巍 陈良诚 陈宝林 陈紫依 陈浩岚 陈雨荷 陈晟杰 陈智韬 陈旨君 陈馨 陈大为 陈高宇 陈麟杰 陈韵杭 陈彬榆 陈爽 陈斐馒 陈语默 陈兮蕤 陈蔓佩 陈宁 陈雪松 陈樊 陈新威 陈昌海 陈华田 陈诗雅 陈新峰 陈福银 陈一九 陈芷涵 陈施青 陈楚越 陈穹 陈泰圣 陈瀚慷 陈荐 陈玉琛 陈海 陈春生 陈元伯 陈叶轩 陈亮 陈辛辰 陈佳棋 陈正鸿 陈以洋 陈奇峰 陈欣雯 陈单易 陈皖辰 陈军瑜 陈彦奎 陈国全 陈昭光 陈祥希 陈坤 陈疋淮 陈润炎 陈华韵 陈启勇 陈欣苹 陈鹏川 陈涛 陈紫青 陈艳平 陈志强 陈昕续 陈保 陈婉琪 陈宇威 陈怀雯 陈微 陈钦渊 陈小禄 陈建明 陈诗语 陈鑫龙 陈叶欣 陈建名 陈伟浩 陈语潇 陈兴惠 陈志军 陈宝洳 陈琦 陈立新 陈耀荣 陈妙智 陈艳虹 陈宸阳 陈沐恩 陈涵语 陈昆宏 陈卓臻 陈潍霖 陈迎晓 陈柯海 陈薇 陈啊 陈玮璇 陈伟民 陈安妮 陈发晨 陈煜坤 陈亮 陈胜 陈秀绢 陈笋瓜 陈小乐 陈萌 陈浩宇 陈秦源 陈鼎韬 陈凯灵 陈绰草 陈福扬 陈硕楠 陈延 陈韵楠 陈芝 陈建峰 陈庆乙 陈曲香 陈嘉祺 陈沁侨 陈常诚 陈兴华陈薇丹 (89 分) 陈建如 (94 分) 陈姣文 (88 分) 陈韵凤 (89 分) 陈侠霭 (80 分) 陈薇静 (91 分) 陈怡如 (94 分) 陈丽羽 (94 分) 陈怡君 (92 分) 陈柔君 (92 分) 陈韵竹 (94 分) 陈秋竹 (94 分) 陈怡文 (88 分) 陈侠颖 (85 分) 陈昭冰 (94 分) 陈姣静 (85 分) 陈丽颖 (91 分) 陈香梦 (85 分) 陈思兴 (85 分) 陈侠洁 (85 分) 陈香光 (94 分) 陈军晓 (85 分) 陈治颖 (85 分) 陈纨丹 (88 分) 陈芝融 (85 分) 陈美文 (88 分) 陈柔锦 (85 分) 陈妍羽 (94 分) 陈姣晓 (85 分) 陈军颖 (85 分) 陈姣如 (94 分) 陈娜君 (92 分) 陈美冰 (94 分) 陈昭燕 (85 分) 陈风羽 (94 分) 陈丽菊 (89 分) 陈怡伊 (94 分) 陈风丹 (88 分) 陈香凝 (85 分) 陈俊锦 (85 分) 陈柔利 (92 分) 陈娜蓉 (85 分) 陈姣如 (94 分) 陈思竹 (94 分) 陈姣融 (85 分) 陈美成 (92 分) 陈思月 (88 分) 陈丽志 (89 分) 陈香光 (94 分) 陈俊如 (94 分) 陈芝燕 (85 分) 陈怡文 (88 分) 陈薇燕 (91 分) 陈纨霭 (80 分) 陈昭颖 (85 分) 陈眉成 (92 分) 陈俊蓓 (85 分) 陈芝丹 (88 分) 陈薇毓 (89 分) 陈怡冰 (94 分) 陈思艳 (80 分) 陈昭洁 (85 分) 陈红文 (88 分) 陈薇如 (94 分) 陈妍艳 (80 分) 陈风艳 (80 分) 陈香少 (88 分) 陈侠兴 (85 分) 陈思颖 (85 分) 陈丽羽 (94 分) 陈美颖 (85 分) 陈薇嘉 (89 分) 陈韵光 (94 分) 陈纨秀 (92 分) 陈美洁 (85 分) 陈秋梦 (85 分) 陈秋洁 (85 分) 陈娜蓉 (85 分) 陈韵竹 (94 分) 陈纨锦 (85 分) 陈美月 (88 分) 陈怡融 (85 分) 陈丽冰 (94 分) 陈军兴 (85 分) 陈娜梦 (85 分) 陈怡凝 (85 分) 陈昭丹 (88 分) 陈美洁 (85 分) 陈风凝 (85 分) 陈秋秀 (92 分) 陈贞学 (85 分) 陈柔冰 (94 分) 陈丽志 (89 分) 陈侠文 (88 分) 陈丽嘉 (89 分) 陈纨月 (88 分) 陈姣少 (88 分) 陈韵锦 (91 分) 陈妍艳 (80 分) 陈治廷 (92 分) 陈姣氏 (88 分) 陈丽光 (94 分) 陈韵晓 (91 分) 陈香君 (92 分) 陈娜晓 (85 分) 陈治梦 (85 分) 陈柔希 (92 分) 陈妍静 (85 分) 陈春静 (85 分) 陈治蓓 (85 分) 陈春融 (85 分) 陈韵颖 (91 分) 陈军凝 (85 分) 陈建月 (88 分) 陈春成 (92 分) 陈妍少 (88 分) 陈丽颖 (91 分) 陈芝竹 (94 分) 陈纨文 (88 分) 陈秋凝 (85 分) 陈眉羽 (94 分) 陈治羽 (94 分) 陈韵连 (89 分) 陈姣锦 (85 分) 陈纨洁 (85 分) 陈建伊 (94 分) 陈薇菲 (89 分) 陈红光 (94 分) 陈姣秀 (92 分) 陈秋羽 (94 分) 陈治君 (92 分) 陈纨梦 (85 分) 陈贞文 (88 分) 陈红廷 (92 分) 陈眉学 (85 分) 陈韵宁 (89 分) 陈韵荣 (89 分) 陈怡冰 (94 分) 陈军艳 (80 分) 陈娜羽 (94 分) 陈美希 (92 分) 陈姣羽 (94 分) 陈军静 (85 分) 陈韵瑗 (89 分) 陈风廷 (92 分) 陈春艳 (80 分) 陈眉光 (94 分) 陈香艳 (80 分) 陈韵蓓 (91 分) 陈建锦 (85 分) 陈姣洁 (85 分) 陈丽静 (91 分) 陈韵银 (89 分) 陈红洁 (85 分) 陈军凝 (85 分) 陈秋冰 (94 分) 陈韵静 (91 分) 陈怡利 (92 分) 陈昭秀 (92 分) 陈娜静 (85 分) 自己选 女孩:
你问的是隋朝皇族的血统吧,先说一下隋朝皇族的来源:
(—)皇族来源:
众所周知,隋朝本托体于北周,北周则是鲜卑宇文氏建立的朝代,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勋臣,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忠死,杨坚袭位为隋国公。而后杨坚于581年迫北周静帝退位,建立隋,遂继续进行北周武帝以来的统一大业,而根据《陈寅格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陈先生的结论:“自六镇、尔朱荣之乱起,北朝曾一度发生胡化的逆流历北齐、北周至隋朝,又恢复了汉化,直至于唐。”也就是隋在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伴随的是结束了关陇集团建立之初以胡化为主的形势,代之以汉化为主!除此外,杨坚还自称为“汉朝太尉杨震的后代”,把自己定位为汉族,但这就不免令人产生了诸多疑问!
第一:杨坚即自称为汉朝太尉杨震之后,为何拿不出完整详备的家谱?而当时的士族都是有完备的家谱的!即使无法追朔到汉代,至少也可追朔到魏晋,但是杨坚仅知道自己的曾祖和祖父是北魏朝廷的达官显贵,其家族与鲜卑贵族关系不同寻常,除此以外就再说不出确切的先祖了,不免令人生疑!而陈寅洛先生也曾指出杨坚自称杨震之后为冒认!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杨坚家族世系是不连贯的,更为其家谱的不完整提供了佐证,所以其家世为汉代名门之说实难采信!其实帝王为了巩固统治,树立正统地位,经常冒认先祖,比如北魏君主也曾编造自己是皇帝子孙,而经过北朝的胡汉迁徙,冒荫现象十分频仍,除非有确切的族谱证明,否则出身都是疑问
第二:赐姓的疑问。杨坚家被赐姓为“普六茹”是正史记载的,然疑问是被赐姓者是否确切为汉族?以朱希祖为代表的多数老派学者认为鲜卑皇帝赐姓的对象除六人外皆为汉族,目的是为了笼络汉族人心,然根据“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 林静薇 对照西魏赐姓58人的正史或墓志铭记载以及参考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得出结论是:除去三人实无记载外,剩下的55人中非汉族也有20人之多,即占到了赐姓人数的1/3强!从此可以看出,鲜卑皇帝对于赐姓的人中未必都选汉族!那杨坚家是否确切为汉族?这是个疑问。
二)隋初上层官僚成员民族构成考:
就算以上疑问全部推翻,杨坚祖上确为汉族,但是其家族与鲜卑贵族的亲密关系却不可否认,而其亲信和隋初的官僚集团构成也多有胡人!曾看到一位网名叫“迫击炮”的在其新浪博文《华夏汉族击败游牧民族之大汉英雄杨坚消灭一万鲜卑达胡》中疯狂叫嚣:“杨坚自代鲜卑的北周后,不但屠杀了鲜卑胡人贵族10000多人,更是还把前朝的鲜卑胡虏特征都抹去了,采取诸如屠杀残余胡人,禁胡语,胡俗,胡姓以及胡服等各种措施以除去残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鞑虏特征,杨坚是第一个恢复中华的伟大英雄,他光复了北方中国江山。”此种说法甚是荒谬,首先,杨坚代周自立后,确实对北周宗室大加杀戮,但是这并不能与种族屠杀化等号!历朝历代的篡位者或开国之君都不乏大杀前朝宗室的例子,如果说杨坚是有意进行种族屠杀,为什么在官员选拔上不彻底的弃胡用汉,而根据《周书》、《隋书》、《北朝胡姓考》等史料考证,杨坚在禅代之际所信任且受重用的42人里,其中胡族就有约13位!代表人物是对杨坚最有影响力的如隋朝开国勋臣高颖,位列三公的太师李穆等皆为胡人!再根据学者韩升的《隋文帝时代中央高级官员成分分析》考证,隋初的三师三公也皆为胡人,而三师三公位于隋朝官僚阶层的顶端,可谓大权在握,更有《剑桥中国隋唐史》引用山崎宏对隋朝军事精英的组成作成的分析,其结果略述如下。他只考察了12个卫的60名其官品相当于六部尚书的大将军,发现在整个隋代,汉族(可能其家庭受鲜卑族军事传统的强烈影响)占533%,非汉族占40%,其余人的情况不详。所以屠胡一说纯属歪谈,更不要说那句“采取诸如屠杀残余胡人”的说法,真是极尽歪曲之能事!
黑田长政(1568年12月21日—1622年8月29日是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福冈藩第一代藩主。父亲是黑田孝高(官兵卫),母亲是节桥伊定之女,正室是蜂须贺正胜之女。幼名为松寿,通称吉兵卫。
1568年:于播磨国姬路城出生。
1577年:成为了织田信长的人质。
1578年:荒木村重叛乱,父亲官兵卫被补,信长误以为是官兵卫投靠荒村,本来打算处死,后来竹中半兵卫游说才解困。之后成为秀吉征伐中国地方的一员,更以信长的“长”字改名为长政。
1583年:参加贱岳之战,胜后获得了河内450石。
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期战,于大阪城担当留守职务。其后领地增加2000石。
1587年:丰臣秀吉完成九州征伐后,父子其获丰前国中津12万石。
1589年:正式继任家督,并担任甲裴守官职。
1592年-1598年:参加芍朝鲜的攻略。
1600年:关原之战期间,加入了东军,负责对小早川秀秋的内应。对与敌方主要人物石田三成交战,战后被加封于筑前国52万8千石。
1601年:福冈城筑城完毕。
1603年:担任从四位下筑前守。
1614年:大阪冬之阵,于江户城担任留守职务。
1615年:大阪夏之阵出阵,徙属于德川秀忠。
1623年:于福冈城病死。
法名:兴云院殿古心道卜大居士。墓所:福冈市博多区千代の横岳山崇福寺。京都市北区龙宝山大徳寺搭头寺院龙光院。东京都涉谷区广尾瑞泉山祥云寺。
参与壬辰战争部分
_____________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转自81chinacom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战役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碧蹄馆遭遇战历来史学界就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如松是冒进,而且此战是失利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极大的误解,冒进被围的是不听李如松命令的祖承训和查大受。他们率部去侦察敌情,李如松并未要他们前进的太深,祖承训不听查大受劝告,一直深入到汉城附近三十里的地方,被日本军包围。如果李如松不是凭着统帅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勇气去迎救的话,这3000辽东骑兵肯定会被日军消灭。那么今天我们看这段历史,肯定就会有人大骂李如松是饭桶,明军是饭桶了。
李如松率轻骑纵横驰骋,不仅救出了祖承训和查大受等人,而且还大量杀伤了日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手下相当于明军游击、把总的将领被杀了十几人,而明军战将只死了一个游击李有异,这样精彩的战役我们怎么能说是失利的呢?而且此战过后,日军坐拥五万大军不敢出城和三万明军决战,这本身就说明了碧蹄一战已经杀破了日军的胆气,使的他们不敢出战。
日军2000人的先头部队全是步兵,后面上来的大部队也以步兵为主,日军本来骑兵就很少,更缺乏同大批骑兵集团作战的经验。另外就是日本一向缺少铁器,当时日军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的各类盔甲为主要防身装备,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铁制的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轻装步兵(足轻)还是竹制盔甲甚至没有盔甲(很好笑啊)。
日军最普遍的装备是武士刀和长柄大刀,但质量参差不齐,明军装备的单兵武器大刀质量上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日军,(不否认日军一些武士刀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但数量太少)加上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在大明军的辽东铁骑兵面前日军无论是在装备上和单兵格斗上都远远不是对手,呵呵!更何况这几千明军骑兵可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辽东精锐士兵。
说到这里,我再多谈谈关于明军骑兵的一些情况。明朝初期为了与蒙古作战,就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多次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邱福阵亡全军覆没。明朝廷立即重新动员全国,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建立起三十万骑兵,可见当时明朝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
转折发生在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朝廷直接掌握的北京及附近禁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此明军骑兵力量逐步倒退,加上大力发展火器部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到了明朝后期已不到十之一二,但这很少的骑兵力量都是明军中的精锐,主要驻防在北京附近和辽东,陕甘,宣府,大同等地,而且当时这些地方的马匹供应能够保障。比如:万历二年宣府山西大同交易马匹合计两万七千匹以上,上等蒙古马八两多银子,中等七两余,下等六两余。
补充一点,战国时代的日军兵种就是以步兵为主,主力步兵是双手持长刀的武士和长柄大刀的普通士兵,其他诸如骑兵和火枪兵少之又少,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步兵火统(3眼枪只配备明军骑兵),但日军也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根本不可能谈什么协同作战,这在战术上就和明军差了一大截,虽然日军十分勇猛,但在实战中是非常吃亏的。最后奇怪的就是日军在此战中竟然没有一人统一指挥???
战役后续:碧蹄馆遭遇战后李如松不再轻易冒进,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日军在王京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的重兵集团,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跟随李如松的明军只有3万多人了,加上高本就是贮有朝鲜数十年的粮食的朝鲜国仓,日军占领后,龙山粮仓成,李作战计划,效法官渡京战役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5000人(解生2000人,杨登山3000人)朝鲜军:3000人
主帅:解生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1万4千人
主帅: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
战役结果:明军朝鲜军获胜,击毙日军近6000余人,明军朝鲜军伤亡2500余人。
战役分析:9月7日,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3军主力在解生率部赶到稷山和舒川的第二天也赶到了,日军分两路进攻稷山和舒川,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拉锯攻防战,正当双方都精疲力尽之时,杨登山率领的3000援军也赶到了稷山。解生提议杨登山的生力军立即绕到日军后方发动进攻。突然出现在日军后方的明军,使黑田长政大为恐慌,日军阵线动摇,以为明军大举增援,黑田长政急忙率军全部退守稷城,据城死守,闭门不出。
首先:战术上解生和杨登山采取了避实击虚的计策,在坚决挡住黑田长政猛攻的同时,以生力军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后面突然出现的包夹战法,令日军措手不及,阵线动摇;(这和适时出现在滑铁卢战场的威灵顿的英军援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其次:参战的明军一大部分参加过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常年守备边塞,战斗力及意志力都很强;第三就是,明军在火器的编制中开始大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眼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装备的火绳枪所不能比的;加上明军火炮的威力,日军岂有不败之理。
此战更进一步证实了一点,面对严密布防弹药充足的明军阵地,日军很难得手,如果明军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很容易取得胜利。
战役后续:稷城和舒川阻击战的同时,另一路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麻贵手下的参将彭友德率兵包围,死伤惨重,彭友德一举攻克青山要塞。重新被朝鲜国王起用的名将李舜臣率海军在鸣梁海战中再一次击败日本海军。稷城和舒川阻击战、青山和鸣梁的胜利,使日军失去了继续北上的信心。同时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和麻贵会师,七万明军和权粟元帅的朝鲜军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日军连连败退,小西行长被击退到朝鲜南部井邑,加藤清正也退守庆州。麻贵不给日军喘息的机会,亲率手下明军出击,日军招架不住,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带,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岛津义弘退守泅川,建筑营垒工事,待机反扑,战争局势一时进入相持阶段。
明军主力进入朝鲜之后,邢玠就将明军分为三路,准备进攻日军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的中路军,再次分兵四路向朝鲜半岛南部晋州、永春、泗川、昆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另两路明军也是如此。这样整个明军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据点守备的日军各个击破,而当任何一处明军进攻受阻或日军集结兵力进攻明军守备的据点,明军需要支援时,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蔚山大会战的失利就是这个因素。
集中优势兵力,稳扎稳打,猛攻日军,这本来就是李如松在第一次入朝作战中经过实战检验正确的战略,可惜可叹邢玠却弃置不用。整个战略上的失误就是造成明军在第二次援朝抗日中损失过大的主因。
邢玠也深知中日这种相持状态对明军是不利的,日军休整完毕后必将发动反攻,决不能让日军有时间休整,于是明军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夺取蔚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杨镐、李如梅率明军1万2千人,朝鲜军4千人(此路是明军的主力,李如梅所率领的辽东铁骑,战斗力最强);中路由高策率明军1万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右路由麻贵、李芳春率明军1万1千人,朝鲜军3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000人(按:一说1万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严阵以待。
蔚山会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6千人朝鲜军:近1万人
主帅:杨镐(无能之将,后来指挥了导致明军丧失主动,决定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
副将:麻贵(副主帅)、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柳如龙(朝鲜军统帅)
日军:第1军,第3军,第5军,第6军,第9军,总共6万4千余人
主帅: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其实就是五个军团长)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九鬼四郎、饭田角等
战役结果:明军和朝鲜军连续苦战猛攻蔚山,最终失利,明军朝鲜军共计伤亡伤亡1万5千余人(明军阵亡7000余人,伤4000余人,朝鲜军伤亡4000余人);日军伤亡1万2千余人。只能说明朝和朝鲜联军惨败,日军惨胜。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被日军火枪击中阵亡)
日军阵亡将领: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
战役分析:12月23日,天刚放亮,黎明前明军由游击将军摆寨为先锋,率精锐步兵1000人首先开始进攻,参将杨登山为后援,率骑兵3000人突袭蔚山城。随后柳如龙的朝鲜军也开始进攻。城内驻守的日军是加藤清正的第2军一部,准备不足且人心惶惶,无法抵挡4000精锐明军的突袭,一线防守的日军大半被歼,残存的日军逃往第2军指挥部所在地岛山。蔚山城一失,岛山失去屏障,加藤清正命日军主力出击,摆寨兵力不足假装后退,引诱日军进入包围圈,埋伏的明军杀出,杨登山率骑兵从两侧冲出,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日军抵挡不住逃回岛山,坚守待援。明军首战告捷。
24日明军开始进攻岛山外围,游击将军茅国器率领2000河南步兵,连续攻击日军在岛山外围新筑的三条防线。加藤清正率残存的几千日军只能退到最后的防线,坚壁据守。明军继续猛攻,杨镐把裨将陈寅率领的江浙生力军调往第一线加强进攻,明军终于攻到岛山大营主栅门,陈寅率领的江浙常年驻守海防,对海防工事的构造颇有心得,江浙兵以藤牌护身,日军的火枪无法击穿,江浙兵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时,杨镐忽然命令停止进攻。这是非常令人疑惑不解之处,明军攻势的戏剧性停止,挽救了即将全军覆灭的加藤清正第2军。关于这个停顿,后人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意见。不管怎么样,作为明军统帅的杨镐难辞其就!(此战后,杨镐被万历皇帝下令撤职查办)可叹,又一次平壤大捷般的胜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葬送了!唉!
还在第一次侵朝之战后,日军已深知明军在战场上所占据的优势,在野战能力上日军步兵远不是明军骑兵的对手,加上令日军胆寒的明军火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想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节节阻击撤退到岛山-这个最后也是最坚固的阵地,这是加藤清正无奈但也是明智之举。
杨镐指挥明军连续四天猛攻,仍旧没有攻下,加藤清正感到难以支撑,向明军乞求讲和,被杨镐拒绝。随后的战局,由于明军伤亡逐渐增多,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虽然加藤清正部也已是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但在求和遭到拒绝后更顽强抗击明军。并且由于明军的分散,已无援军可调,而近五万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冲破明军和朝鲜军的拦阻赶到了蔚山附近,西生浦的1万3千多日军首先赶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1598年2月9日,杨镐慌忙决定撤军。明军撤退过程中组织调度完全失控,杨镐的统帅部同各军之间的联系中断,根本不能指挥部队,上上下下一片混乱。日军全面转守为攻,明军、朝鲜军一路溃败,伤亡惨重!
明朝和朝鲜联军失利的原因,归结起来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1点明军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火炮,由于行军太急,道路不好走,明军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进攻,损失太大。首战后,伤亡增多,又无火炮的支援,明军已很难再发动有威胁的进攻,形成了僵持;
第2点陈磷率领的明朝水师主力,未能赶到蔚山附近,封锁海面,切断日军的补给线,使得加藤清正始终能从海上得到充足的粮弹补充(当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就是在海面补给被切断后陷落的);
第3点杨镐指挥能力的严重不足,刚愎自用又不听手下将领的建议,一意孤行。(郁闷!为什么此人后来又被重用,还让其指挥萨尔浒之战?)
战役后续:此战后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双方都元气大伤,半年内都无力再战。但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同时明军雄厚的补给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同时日本国家小,资源贫乏,持久战能力不足也明白的表露出来。
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在伏见城中郁郁寡欢的死去。(明军主帅杨镐曾写信给丰臣秀吉,连损带骂地:“你都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年好活?你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将来靠谁呢?听说,日本各地酋长都等着钻你的空子,好来报复你。你看你不如息兵散众的好,否则,悍将拥兵在外,一旦你们国内有个风吹草动,你的手下岂能久居人下,将来又岂能居于你儿子之下?以形势、情理来说,你还是罢兵回国,与朝鲜和好吧!”)丰臣秀吉一死,大臣们决定:密不发丧,日军全部自朝鲜撤回,并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兵部侍郎邢玠全权指挥的明军(杨镐下狱)在经过八个月的休整补充后,重新开始集结,准备进攻。邢玠吸取上次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水陆两军集中重兵集团对日军主要的据点分割包围,切断联系,并对日军不断施压,同时加强参战明军的火力,从国内新调入一批火炮。明军仍然是兵分四路:东路由麻贵率领明军和朝鲜军共计3万,主攻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第2军;西路则由勇将刘铤率明军及朝鲜军共计2万(其中明军1万5千),进攻顺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长第1军;中路李如梅(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由董一元接替)率明军2万朝鲜军1万,进攻盘踞泗川的日本战国名将“鬼石曼子”岛津义弘的第5军;水路则有陈璘率大明水师联合李舜臣的朝鲜舰队,控制朝鲜海面。参战总兵力达到8万人(中朝联军总兵力已达11万,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略强于第一次蔚山会战,但各路明军和朝鲜军都得到加强,火力配备更充足,职责划分的更清楚。
9月下旬,陆上的三路明朝联军在麻贵、刘铤、董一元的统领下,同时向日军的三大据点蔚山、顺天、泗州发动攻势。三路的攻守过程各有不同:
蔚山前线,麻贵在猛攻一阵未得手后,和补充了大量兵员的加藤清正部展开了拉锯战,双方都很谨慎,互有胜负;
晋州和泗州一线的董一元部一开始进展还是很顺利,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明军迅速夺取了晋州,并顺势攻克泗川,岛津义弘部临海设防,背水一战,此时外海已被大明水师封锁,日军抵抗十分顽强,明军的大将军炮对日军猛烈开炮,激烈战斗中,不知何故明军大营的弹药库发生爆炸(据记载是明军一门炮炸膛引发连锁爆炸),日军乘明军混乱之际出击,明军朝鲜军大败退回到晋州,联军伤亡高达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军夺回,双方也在泗州一线形成对峙(大好局面如此丧失,扼腕叹息啊!)。
泗川之战明军的失利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一路明军主要是由辽东兵组成,原先的统帅李如梅因为兄长李如松战死,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而由董一元接替他的军队,董一元虽然领军打仗也还行,但由于对李如梅的这支辽东军并不了解,兵和将相互间没有一种长期相处所形成的默契,而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打胜仗时还好说,而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董一元根本无法及时的应对,无法根据部将的不同特点去指挥他们应对危机,所以此仗的失利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必然的成分。
同样的道理,当麻贵和刘铤在战斗初期遇到了日军顽强抵抗时,由于他们指挥的人马都是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能从容应对,并最终反败为胜。
在顺天和釜山一线,刘铤面对日军第一精锐小西行长的第1军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一直相持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但后来刘铤抓住了有力战机,勇猛出击,反而取得胜利
明代锦衣卫历任指挥
1、第一任指挥使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不过有锦衣卫指挥使名分的第一人是毛骧,毛骧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最后自己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杀头。
2、第二任是蒋瓛,历史上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秘密禀告朱元璋的,蓝玉案之后也被朱元璋赐死。此后到建文时代都没有常设。
3、第三任是明成祖时的纪纲,永乐十三年(1415年),他将《永乐大典》总裁官解缙置于雪地冻死。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为支持汉王夺嫡被杀。
4、明英宗时,锦衣卫指挥使是刘勉和徐恭,《明史》记载他们“皆谨饬”。王振上位后,提拔亲信马顺作了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被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的打死在朝堂上。
5、明景泰时,卢忠当了指挥使,指挥了一把景泰朝的“金刀案”,扑朔迷离之后,卢忠甚至装疯,一把刀引发的血案被内阁和司礼监联手压了下去。“夺门之变”后的指挥使是逯杲,公然索贿,胡乱按罪,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无间身份后砍了,为事业献身。接任的是门达,也不是好人。明宪宗继位后流放广西。不过天顺朝最出名的指挥使是皇帝的大恩人袁彬,全大明锦衣卫的头头脑脑们摘出来,所有人听过的好话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给他一个人的多。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台锦衣卫都得大清洗一遍,只有他服侍了两代皇帝还都是正牌卫使。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为帝国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另一位在同期做过锦衣卫指挥使的是蒙古人哈铭,他和袁彬是唯二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的。还留下一本回忆录《正统临戎录》。
6、宪宗朝的第一位指挥使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后继者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7、正德朝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与张采攀附刘谨,刘瑾倒台后也被处死。接任指挥使的是钱宁,钱宁从小被太监义父“嬖之”。做御前侍卫时更是跟武宗同睡一张床,后来被武宗皇帝亲近江彬扳倒。江彬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和武宗皇帝也是“出入豹房,同卧起”,且同时兼管东厂。武宗死后,江彬也被杀。
8、嘉靖朝锦衣卫指挥使更迭很快,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部。之后就是陆炳,他是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于火灾中救过嘉靖的命,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折节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明代唯一的以三公兼三孤,中年暴毙。
9、嘉靖三十九年接任的是朱希忠,他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袭封成国公。
10、万历朝张居正时代的指挥使是刘守有,他是名臣子弟,出身好。后期是骆思恭,到天启四年,在“移宫案”中出了大力,可惜被魏忠贤陷害。接任指挥使的是田尔耕。
11、崇祯皇帝继位后完结。接任的是骆思恭的儿子骆养性。之后是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扩展资料
机构沿革
洪武宣德时期
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初始职能为三项: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此三项职能在一段的时期内并未设立供其稳定实施的制度。
洪武二十年(1387 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便此时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明初, “ 胡蓝之狱” 、“ 郭恒案” 、“空印案” 多有锦衣旗校奉命活跃其间。正统成化时期
此期锦衣卫的职权有所扩大。一些在朝廷中由宪司负责的事项逐步由锦衣卫处理。镇抚司由卫的下属独立于锦衣卫,权力扩大,可直接向皇帝上奏。
弘治正德时期
正德初期,太监刘瑾操握政权,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也常对刘瑾阿谀奉承。随着刘瑾权势的进一步扩大,锦衣位不得不依附于东厂,厂卫格局形式发生变化。在由钱宁治理卫事时,锦衣位权势再一次上升。
世宗嘉靖时期
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此期的锦衣卫权力程逐步上升趋势,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甚至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
隆庆、万历、泰昌时期
史书上对此期的锦衣卫人事变迁少有记载。以万历时期为例:万历初期,朱希孝为锦衣卫指挥使。其对权力的行使可谓规规矩矩,不扩大事态,严格遵守规矩,对事物的处理比较谨慎。万历十年,刘守为锦衣卫都督,其与东厂狼狈为奸,作威作福,虽对锦衣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了锦衣卫与东厂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局面。万历后期,神宗久久不理朝政,此时非法羁押、长期监禁的情形普遍存在。此时锦衣卫权力不及东厂之势。
天启崇祯时期
锦衣卫权力低于东厂,沦为其附庸。自万历年间,明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深,朝廷分崩离析,大臣们结党自拥,大太监魏忠贤权倾内外。熹宗初期,刘侨为锦衣卫镇抚司指挥,因为人正直,“不肯献媚,不肯杀人” ,遵纪守法,魏忠贤便借势将其削馆免职。随后,田尔耕投靠魏忠贤,甘愿作其义子。其为人“阴险狡诈”,又因其“缉捕有功”升为锦衣卫都督。
崇祯初期,朱由检虽已拨乱反正,但社会矛盾一时并未消除。此期由董琨治理锦衣卫之事,此人急功近利,必究便被罢免。随后由吴孟明掌管锦衣卫,此人虽公正,但为不阿,行事时总观望东厂之态。崇祯末期,骆养性掌管锦衣卫。
参考资料锦衣卫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
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
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
士者仕也。
[6]①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7]地位,就算士族。
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
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
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
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
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
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
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
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
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
也有少数例外,如颍川荀氏,荀藩、荀组兄弟于洛阳陷后先后以西晋行台居密。
荀组见逼于石勒,不得不自许昌东行过江。
同时还可以看到,决心过江的士族,就其多数而言,都是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对峙时属于东海王越阵营的名士。
可以说越府聚集的名士,构成了以后江左门阀士族的基础。
这些名士,深知江左的琅邪王睿与中朝的东海王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估计过江后在建康朝廷立足是有保障的。
而东海王越由于王国地境所在和活动范围所及的原因,所团聚的士族名士大抵为黄河以南诸州人,而且多为新出的门户子弟,所以江左用事臣僚也多籍隶青、徐、兖、豫诸州。
史家认为永嘉以来籍隶黄河以南的诸士族以路近而多南奔,籍隶黄河以北的诸士族则否。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是南奔者一般都是在倥偬之际,自洛阳而非自本籍启程,而许多河北士族居官洛阳,南来亦非不可,但他们宁愿北归故里而不南行。
所以只以士族本贯与建康道里远近一端来解释士族是否南行,而不考虑他们在历史上与司马越、司马睿的政治关系,似乎还是未达一间。
永嘉乱后留在北方(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士族旧门,历十六国和北朝,与南迁士族相比,维持着比较保守的门风。
《颜氏家训》所载北方士族鄙侧出,尚节俭,妇女持门户,重女红(分见《后娶》篇、《治家》篇)等,都是证明。
他们也较多地保持着东汉世家大族的特点,一般地以儒学传家而不重玄学,聚族而居而不轻易举家迁徙。
他们既是子孙相袭,历仕胡族政权,又与胡族政权保持着或隐或显的民族的和文化的隔阂。
他们扬名显世或者不如南渡士族,但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其基础越来越巩固,与移植江外的士族难于固本者大为不同。
所以他们的宗族大抵不因胡族政权频繁易手而骤衰,一直到隋唐时期还保存着固有的势力。
不过,际遇不同,人物有别,也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在此期间从历史上消失了。
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他们南来前夕多数在北方还没有发展到根深抵固枝繁叶茂的地步,可赖以雄据一方的宗族势力还不强大,可溯的世系还不长久。
南来以后,他们才得以乘时应世,逐渐尊显起来。
他们南渡,一般说来所偕者止于父母兄弟辈近亲。
间有群体较大者,疏宗乡党,佃客部曲,络绎于途。
这种较强大的群体构成一个个流民群,向南移动,往往为司马睿所忌,被阻止于江淮以北,不得至于建康。
侨姓士族既然没有北方士族那样的强大宗族和土著根基,更得直接凭借权要地位求田问舍,企图尽快地重建家园,以维系其家族地位于不坠,所以江左草创伊始,侨姓士族就陆续进行占山护泽的竞逐。
如果时运不济,无所树立,只有过贫穷的生活了。
侨姓士族的门户地位既然不是特别稳定,所以一旦政局变化,他们就可能受到大的影响,就会有些士族升起,有些士族沉沦。
侯景之难,如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所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百家谱》)。
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云。
周师入江陵,侨居江陵的士族又悉数驱迫北行。
江左入隋,政局又一大变,昔日繁华竞逐的江左侨姓士族,几乎全部寂然无闻,只留下耸立的石头城和建康残迹,供后世的文士们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以上所称的侨姓士族,是就东晋高层的当权士族,亦即本书所谓门阀士族而言。
门阀政治,就是指由这些士族所运转的东晋政治。
但是,南来的侨姓士族并非都能居于高层的当权地位,并非都是门阀士族。
侨姓士族之南来者,有些由于时势的原因而以武干显名,有些由于父祖事胡、本人渡江晚而不为时所重,有些由于缺乏可观的人物而在士族阵营中本来时誉不高,有些则由于缺乏历史关系和新的机缘而沉屈里巷。
他们一般都不得居于建康。
这些人在江左,地位大大低于门阀士族。
陈寅烙先生称侨姓北府将为次等士族,近人亦或称之为低等士族。
本书采取这一观点,并认为次等士族的范围还应放宽,除包括北府武将以外,还应包括一些旧族门户之晚渡者如杨佺期、卢循等,包括所有无缘入仕东晋的士族其他人物。
形形 的次等士族人物在江左门阀政治中不受尊重,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投入门阀士族的对立营垒以求出路。
杨佺期、刘牢之、刘裕以及孙泰、孙恩、卢循,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以刘牢之、刘裕为一方,孙恩、卢循为另一方,更是战场上势不两立的仇敌。
但是就他们本人所处的社会层次说来,就他们为求得一种新的统治秩序以代替东晋门阀政治的这种要求说来,他们又有着彼此一致的地位。
不过,对于东晋末年出现于历史上的这些次等士族,还须补作一点说明。
土族的形成,文化特征本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非玄非儒而纯以武干居官的家族,罕有被视作士族者[8]。
到东晋时,士族早已定型,他们一般是通过仕宦婚姻等途径,保持自己的士族地位于不衰。
但是由于战乱流迁和其它缘故,南来士族,其门户地位有的上升,有的下降。
士族门户下降者无从选择婚宦,不一定都能维持门户的文化特征;而有些不学无文的非士族的武将,却由于婚宦机缘得附于士族,居于其中的次等地位。
杨佺期、卢循等属于前一类型,而刘牢之、刘裕则属于后一类型。
两种类型的次等士族,在东晋政治地位大体一致,但是家族背景却本不相同。
本书就是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次等士族一词。
其实,本来是习武少文的齐、梁皇族得以纳入王、谢、袁、萧四姓士族之中,也是这个道理。
由于前人对于次等士族或低等士族的界限并未作具体阐述,本书理解与之是否符合,那就很难说了。
李成梁有几个儿子?分别都是谁结局如何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李大公讳东藩字肇西之墓”:“公,陇西人也,元季葬于兹。二世七支咸附葬于前,某墓为某祖不可考。其西有指挥公墓,传谓有亨公迁于辽,指挥奉亨公后成梁公命,自辽来祭,殁,遂葬云”。 镇守辽东30年期间,先后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万历三十六年被劾罢。万历四十三年卒,享年90岁。
李成梁有8个儿子:
长子 李如松
次子 李如柏
三子 李如桢
四子 李如樟
五子 李如梅
六子 李如梓
七子 李如梧
八子 李如桂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 (民族不详)。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李如梅,字子清。名将李成梁第五子。自幼受家风熏陶习于弓马。由父荫历都指挥佥事、总兵等,最终至左府佥事。万历四十年卒。 万历二十四年,李如梅出塞300里,捣蒙泰宁部炒花胜还,晋都督佥事。其后日本入侵朝鲜,明廷应援,李如梅从征日,充任御倭副总兵,助其兄李如松出兵援朝。
在碧蹄馆之战中先是以毒箭射杀日本大名立花宗茂家侍大将十时连久。在随后激战过程中,倭寇将误入战场的明军主帅李如松团团包围。一金甲将领率众倭寇欲冲杀李如松,李如梅又将其射杀,倭寇顿散,从而挽救局势获胜,所杀金甲将乃立花家臣小野成幸。随后升任御倭总兵官。参与蔚山之战,任先锋官,多有战功。
二十五年,朝中有大臣劾其畏敌不前,被劾罢官。后迁为左府佥事。万历四十年卒。
李如樟,李成梁第四子。骁勇善战,任都指挥佥事,万历二十年(1592年)\拜生叛,李如樟随兄李如松征宁夏,部卒何世恩于大火中取\拜首级,擒\拜次子。如樟与麻贵纵兵追至贺兰山,获首级百二十余。功升广西延绥总兵官。官至东西延绥总兵官。
李如桢,名将李成梁第三子。由父荫为指挥使,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已危在旦夕,朝廷无镇辽将军可派,有大臣建议以李氏旧威,派李如桢为镇辽总兵官。初守铁岭,后屯沈阳。当年,清军攻铁岭,其拥兵不援,致铁岭失陷,其被罢官。天启初下狱论死,崇祯四年,崇祯皇帝念李成梁勋绩,特免死从军
如柏,字子贞,成梁第二子。由父J为锦衣千户。尝与客会饮,炮声彻大内,下吏免官。再以J为指挥佥事。数从父出塞有功,历密云游击,黄花岭参将,蓟镇副总兵。万历十六年,御史任养心言:“李氏兵权太盛。姻亲厮养分操兵柄,环神京数千里,纵横蟠据,不可动摇。如柏贪*,跋扈尤甚。不早为计,恐生他变。”帝乃解如伯任。于是成梁上书乞罢,并请尽罢子弟官,帝慰留不许。久之,起故官,署宣府参将。引疾归。
如松之御倭朝鲜也,诏如柏署都督佥事,先率师赴援。既拔平壤,如柏疾趋开城,攻克之,斩首百六十有奇。师旋,进都督同知,为五军营副将。寻出为贵州总兵官。二十三年,改镇宁夏。著力兔犯平虏、横城,如伯邀之,大获,斩首二百七十有奇。进右都督。再以疾归,家居二十余年。会辽东总兵官张承J战殁,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惟贤等合疏荐如柏,诏以故官镇辽东。蒙古炒花入犯,督诸将击却之。
始成梁、如松为将,厚畜健儿,故所向克捷。至是,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而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复少年英锐。特以李氏世将,起自废籍中。顾如柏中情怯,惟左次避敌而已。我大清师临河,如柏故引军防懿路。及杨镐四路出师,令如柏以一军出鸦鹘关。甫抵虎拦路,镐闻杜松、马林两军已覆,急檄如柏还。大清哨兵二十人见之,登山鸣螺,作大军追击状,如柏军大惊,奔走相蹴死者千余人。御史给事中交章论劾,给事中李奇珍连疏争尤力。帝终念李氏,诏还候勘。既入都,言者不已。如柏惧,遂自裁。
如桢,成梁第三子。由父J为指挥使。屡加至右都督,并在锦衣。尝掌南、北镇抚司,提督西司房,列环卫者四十年。最后,军政拾遗,部议罢职,章久留不下。如桢虽将家子,然未历行阵,不知兵。及兄如柏革任,辽人谓李氏世镇辽东,边人惮服,非再用李氏不可,巡抚周永春以为言。而是时如柏兄弟独如桢在,兵部尚书黄嘉善遂徇其请,以如桢名上,帝即可之。时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也。
如桢藉父兄势,又自以锦衣近臣,不肯居人下。未出关,即遣使与总督汪可受讲钧礼,朝议哗然,嘉善亦特疏言之。如桢始怏怏去。既抵辽,经略杨镐使守铁岭。铁岭故李氏宗族坟墓所在。当如柏还京,其族党部曲高赀者悉随之而西,城中为空。后镐以孤城难守,令如桢还屯沈阳,仅以参将丁碧等防守,力益弱。大清兵临城,如桢拥兵不救,城遂失。言官交章论列,经略熊廷弼亦论如桢十不堪,乃罢任。天启初,言者复力攻,下狱论死。崇祯四年,帝念成梁勋,特免死充军。
如樟,亦由父J,历都指挥佥事。从兄如松征宁夏,先登有功,累进都督佥事。历广西、延绥总兵官。
如梅,字子清。亦由父J,历都指挥佥事。从兄如松征日本,却敌先登。屡迁辽东副总兵。二十四年,炒花、卜言兔将入犯,如梅谋先袭之。督部将方时新等出塞三百里,直捣其庐帐,斩首百余级而还。明年,如梅与参政杨镐谋复从镇西堡出塞,潜袭敌营,失利,损部将十人,士卒百六十人。如梅以血战重创,免罪。
日本封事败,其年八月,进署都督佥事,充御倭副总兵,赴朝鲜援剿,时麻贵三路进师,令如梅将左军,与右军共攻蔚山。如梅偕参将杨登山骑兵先进,设伏海滨,而令游击摆赛以轻骑诱贼,斩首四百有奇,余贼遁归岛山。副将陈寅冒矢石奋呼上,破栅两重。至第三栅,垂拔,杨镐为总理,宿与如梅昵,不欲寅功出其上,遽鸣金收军。翊日,如梅至,攻之,不能拔。已而贼援至,如梅军先奔,诸军亦相继溃。赞画主事丁应泰劾镐,并劾如梅当斩者二,当罪者十,帝不纳。旋用为御倭总兵官。会其兄如松战殁,即命如梅驰代之。逾年,坐拥兵畏敌,劾罢。久之,起佥书左府。四十年,镐巡抚辽东,力荐如梅为帅。不得,至以死争。给事中麻僖、御史杨州鹤力持不可,乃止。
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其次称如梅。然躁动,非大将才,独杨镐深信。后复倚任其兄如柏,卒以致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历史悲情
吴小龙
几年来,“陈寅恪热”一直持续不衰,研究、推崇的文章、著作连篇盈箧。这对抱着
不可化解的悲情冷落终生的陈寅恪来说,应当是一种告慰吧。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理
解他的悲情,和他在这种悲情中的思考,还有他在这种悲情和思考中的坚定的信念和持守
,那么,这种告慰恐怕是陈寅恪所不需要的。
陈寅恪的悲情是对整个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思考的结果。这一段历史确实无法令
人振奋,虽然人们真诚地振奋过。在国人一阵阵地振奋、乃至狂热时,陈寅恪一直冷落地
独处一旁,冷静地旁观、思索,他的悲情在国人的这种狂热中加深,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然而就在这种悲情终至不可化解之时,他仍以其对中国文化的信念顽强地守持着,坚持着
他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持着他对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大因缘”的等待
,这是他更可贵之处——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人从往昔的狂热中出来后,再三再四地拒
绝反思,只是在竭力制造新的狂热中自得、自虐,或者放弃一切信念和守持而在趋潮中放
纵,我们更感到这个孤傲的老学者确实可敬、可佩。
现在人们爱说解读陈寅恪,我以为,要真正读懂他,就要真正理解他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理解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真正态度,还有,就是他对决定性地关
涉到这个文化的命运的两个政权的态度的真切意味——把他看作前清遗老或反共人物都是
迷于一些表面现象的简单化的错误结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然是陈寅恪晚年为柳如是作传时才完整地提出来,但
它准确地表达着陈寅恪一生的价值认定,而这一认定表明,陈寅恪无疑属于五四那一代人
。表面上看,陈寅恪和曾与他在清华国学院共事过的王国维一样,是个坚持站在传统文化
立场上的守旧派,坚守的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然而他用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根本的这所
谓“我民族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恰恰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弘扬的思想。虽然
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总是被划在五四群体之外,他也确实不曾说过赞扬五四的话,但他
所认同和标举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分明是五四的精神遗产。以守持传统文化
精神为职志的陈寅恪在讲出这句话时没有半点的�格和勉强,这是值得思索的一件很有意
味的事。一般看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并不相容的,然而
在陈寅恪这里,在具体化到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问题上时,它们居然并不抵触和对立。
在我们传统的修身、做人的要求中不但没有这两条,连相似的都没有,有的只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有的只是忠、孝、礼、义、廉,这些原则都与自由思想无关。倒是在
人格境界的追求中,我们有气节、风骨之说——似乎就是在这一点上,在其落实到人生实
践的层面上时,两者相通了。对中国的“士”来说,或许他必须先遵守上面的所有那些道
德伦理规范,行有余力,在此之上,再追求一种个人的精神境界——气节、风骨、神韵?
但不管怎么说,陈寅恪用自己的始终傲然而立的一生至少证明了一点∶中国士大夫传统中
的某些东西,是能与西方近代兴起的知识分子传统统一于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实践
的。甚至于,士的传统中的某些东西至少更能支撑中
陈寅的人物生平
本文2023-10-10 22:07: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