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康熙帝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简介,第1张

和硕端静公主(1674年―1710年),清圣祖康熙帝第五女,母为布贵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一年受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年十月嫁给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乌梁罕氏噶尔臧,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去世,时年三十七岁,康熙五十八年,葬。

其人康熙三十一年19岁,受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年十月嫁给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乌梁罕氏噶尔臧。端静公主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去世,时年三十七岁。康熙五十八年,葬。

其墓和硕端静公主陵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十家村东北约18公里沟北坡地上,墓向正南。陵墓占地10余亩,四周是约3米高的石围墙。陵墓分前后两院,前院有门房3间,正殿3间,东西配房各7间,两侧有通往后院的小门;后院有大厅7间,原系供奉公主衣冠饰物之所在。墓体圆形,高约2米,砖石垒筑,建于大厅后面的方台之上,石雕勾栏围绕,墓前石阶下置有一个长方形石供桌。

地表现存石刻为:四柱石牌坊1座,镶嵌汉白玉匾额,坊顶个别部件被盗;立龙墓表1对(近年遭严重毁坏);螭首龟趺“敕建”蒙满汉文墓碑1通。墓室已遭毁坏。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收藏此墓汉白玉蒙满汉文墓志1合,”奉旨合葬“满蒙汉文碣1方。

其夫噶尔藏(1675―1722),乌梁罕氏。康熙三十一年十月娶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三十二年,命设护卫长史,核贝勒例。于康熙四十三年袭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康熙五十年,即公主去世后第二年,额附噶尔臧获罪。是康熙九位女婿中,唯一获罪后死于拘所之人。死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死后奉旨与公主合葬。

相关史料《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其卒於康熙中及虽下逮雍正、乾隆而未尊封者,又有: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妹。子一,允礻我。女一,殇。惠妃,纳喇氏。子二:承庆,殇;允。宜妃,郭络罗氏。当圣祖崩时,妃方病,以四人舁软榻诣丧所,出太后前,世宗见之,又傲,世宗为诘责宫监。子三:允祺、允、允,允十二岁殇。荣妃,马佳氏。子五:承瑞,为圣祖长子,四岁殇;赛音察浑,长华,长生皆殇;允祉。女一,下嫁乌尔滚。成妃,戴佳氏。子一,允佑。良妃,卫氏。子一,允。平妃,赫舍里氏,孝诚皇后妹。子一,允,殇。端嫔,董氏。女一,殇。贵人,兆佳氏。女一,下嫁噶尔臧。郭络罗氏,宜妃妹。子一,允礻禹,殇。女一,下嫁敦多布多尔济。袁氏,女一,下嫁孙承运。陈氏,子一,允,殇。庶妃,钮祜禄氏,女一;张氏,女二;王氏,女一;刘氏,女一:皆殇。

《清史稿列传一公主》

贵人兆佳氏生,和硕端静公主。康熙十三年五月生,四十九年三月薨,年三十七

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下嫁噶尔臧。噶尔臧,乌梁罕氏。尚主,袭喀喇沁杜棱郡王。康熙五十年,坐事夺爵。六十一年,卒

主下嫁之明年,命设护卫长史,视贝勒例。

  唐努乌梁海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以图瓦人为主。  唐努乌梁海地区原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便有中华民族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南宋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中俄在此以萨彦岭为界,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沙皇俄国近代以来多次阴谋策动、侵占中国唐努乌梁海地区,1921年,在苏联策动下宣布"独立",后改名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苏联再次兼并。苏联解体后,唐努乌梁海仍是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隶属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但对此中华民国政府始终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华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华民国领土。

  图瓦人事实上是蒙古勿日央亥部落的人,后泛指林中百姓。匈奴时代已有一些丁零人在此生活(匈奴人也统治这里),图瓦人先世是铁勒人的都波(生活在东萨彦岭),与他们最接近的还有科里亚克族与楚科奇人等的古亚洲人,在突厥汗国时代被征服,逐渐突厥化,成为木马突厥之一;另外二支是弥列哥(蔑儿乞)、饿支。后被吉尔吉斯人统治。到蒙古汗国时代又被蒙古化(1207年与瓦剌部长忽都合别乞投降蒙古)。中国境内的图瓦人被官方登记为蒙古族(他们并不代表图瓦人的主体成份,图瓦人的主体在俄罗斯联邦)。元朝有一秃马部(打死博尔忽那部落),是林木中百姓,可能也是图瓦人前身。他们先是元代臣民,在明代他们是阿勒坦汗臣民。他们生活在萨彦岭至阿尔泰山。

前面的回答都不对,正确答案是“是”。

清代蒙古分为漠南(东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额鲁特蒙古)三大部分。

漠南二十四部落中的二十二部均为成吉思汗博尔济吉特氏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另外两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是元大臣乌梁罕氏济拉玛的后裔,也就是传说中的金刀驸马后裔。

漠北蒙古四部均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

漠西蒙古四部中,准噶尔和杜尔伯特部是元臣绰罗斯氏孛罕的后裔;和硕特部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后裔,同属黄金家族;土尔扈特部是突厥人克烈部首领王罕的后裔,王罕曾是成吉思汗的禁卫军、异姓安达兼姻亲。

所以基本上清朝蒙古各部百分之九十都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少部分是成吉思汗的臣子或姻亲的后裔,其贵族身份的传承是延续的。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邘叔的封地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新唐书》的记载,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姬发成功克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他将其第二个儿子姬诞封在故邘国旧址(今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重新建立了姬姓邘国,称邘叔。后来,邘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氏,有的称邘氏,有的则去邑称于氏,史称于氏正宗,是为河南于氏。

源流二

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由此出现复姓淳于氏家族所演化的于氏一族。

宋朝时期,该支于氏族人中有部分人又恢复为复姓淳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于氏、淳于氏同宗同源。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鲜卑万忸于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鲜卑族拓拔部的万忸于氏族人原为山东于氏汉族人,后随鲜卑改称万忸于氏,亦称万纽于氏、勿忸于氏。北魏王朝建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器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万忸于氏又恢复为于氏。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氏的后代,只是在汉朝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族人跟着拓跋鲜卑离开了中原,随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地区(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即河西走廊),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环境而改为鲜卑姓氏“万忸于”。

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万忸于氏族又“重回娘家”,复为单姓于氏。

源流四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裔孙的封地商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传说,黄帝有一个裔孙被分封在商于(今河南淅川)。在其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氏,这于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1]

源流五

源于满族姓氏尼玛哈氏Nimaha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尼漫古。金旧部“尼庞古”,以部为氏。世居辽阳,后改汉字姓俞、于、余。金朝著名人物有参知政事尼庞古鉴,东北路招讨使尼庞古钞兀。 镶红旗希姓,人数极少。世居辽阳地方。

布尼氏Bun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隶属于镶白旗。散处于佛讷赫村(又作胡讷赫,今吉林省敦化西北,一说在黑龙江宁安西南)、公额理等地方。

于佳氏Yugiya Hala世居不详,后改汉字姓于。

玉库勒氏 Yukuli Hala 又作俞窟里、俞库勒,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世居洪爱(待考)、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改汉字姓于。原隶正白旗,

后改隶镶白旗。

尼玛奇氏 Nimaci Hala 见于《满汉名臣传》和俄国学者《满族的社会组织》,

满语“山羊皮”,世居不详,人口非常少,后改汉字姓颜、于等。

著名人物有:西宁镇总兵、骑都尉又一云骑尉达三泰。

裕瑚鲁氏 Yuhul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

散处裕瑚鲁(待考)、长白山(长白山女真三部聚落地,包括鸭绿江、讷殷、朱舍里: 长白山女真朱舍里部聚落地,吉林省临江市以北,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二道江)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部族名、江名,长白山三部之一,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游流域)、黑龙江、洪科、安褚拉库( 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聚落地,今吉林省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和罗等地方。正白旗、正红旗、镶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蓝旗均有分布,另外镶白旗和镶蓝旗的包衣里也有裕瑚鲁氏。

于氏 Yu Hala 本汉族(尼堪、抚顺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隶属于正白旗及正蓝旗包衣。世居沈阳及抚顺地方。

源流六

源于狄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高车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自号“狄历”。高车,在春秋时期称赤狄,到了西晋朝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实际上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则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铁勒”、“狄历”等,都是同一个民族种群的不同称谓。

在高车民族中,有一鲜于氏部落,亦称宣于氏,在南北朝时期能人辈出,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于氏、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大于越,属于以官爵称号汉化为氏。大于越,是古契丹民族所建大辽国的最高官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亿)在后梁末帝朱友瑱公元916年建立了大辽王朝,年号“神册”。之后,辽太祖于北面官院所在地设置了“大于越府”,置有“大于越”之爵。大于越之称,实际上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名称,按《辽史》的记载:“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因称。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在整个辽国时期,大于越仅授予功勋最大的契丹贵族,地位十分显赫,爵位在辽国百官之上,与帝位平等,亦称“并肩王”。辽国的大于越府故址在林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

辽国灭亡之后,在曾为大于越的“耶律曷鲁、屋质、仁先”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于越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于氏、越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钦察蒙古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时均世为元朝丞相,权势薰天数代。不花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只好退而返回江南封地。元朝末期,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而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家族姓氏首字“玉”的谐音汉字更姓为余氏、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为汉姓于氏,统称为“铁改余氏”。

这支蒙古族余氏、俞氏、于氏后来多托称汉族,今广泛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梁海氏,元朝时期蒙古部名称,族人以部为氏,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世居喀喇沁、乌噜特氏、阿尔泰山氏、唐努山氏、黑龙江、西伯利亚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于氏。

⑵蒙古族人巴延达哩,在明朝时期为著名的牛人,即勇士,明朝时赐其汉姓为于,名忠。

⑶蒙古族札哈齐特氏,亦称扎哈齐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卓素图盟土默特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hacit Hala。蒙古族札哈齐特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于氏,满族扎哈齐特氏则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冠汉姓为于氏。

⑷蒙古族兀良哈氏,在名时期即改汉姓为于氏、乌氏、吴氏、魏氏等。另外,在兀良哈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兀日罕氏,亦称乌日罕氏,后多冠汉姓为于氏、吴氏等。

⑸蒙古族于聪氏,在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所颁布的“禁胡姓”严诏之下,即有取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冠改汉姓为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⑹蒙古族扎格斯沁氏,世居辽东西部(今辽宁地区),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于氏。

源流十

源于匈奴,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当于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当于氏,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的一个部落名称,以部为氏,游牧于河西地区,后留驻于大宛郁城一带(今俄罗斯列宁纳巴德)。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之子詹师庐即位单于,因年少即位,史称“儿单于”。

后逐渐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于氏,世代相传至今。

康熙有五十五个子女。

康熙皇帝的儿子有:

1、皇子:承瑞。

2、皇子:承祜。

3、皇子:承庆。

4、皇子:赛音察浑。

5、皇子:长华。

6、皇长子:胤禔。

7、皇次子:胤礽。

8、皇子:长生。

9、皇子:万黼。

10、皇三子:胤祉。

11、皇四子:胤禛。

12、皇子:胤禶。

13、皇五子:胤祺。

14、皇六子:胤祚。

15、皇七子:胤祐。

16、皇八子:胤禩。

17、皇九子:胤禟。

18、皇十子:胤䄉。

19、皇子:胤䄔。

20、皇十一子:胤禌。

21、皇十二子:胤祹。

22、皇十三子:胤祥。

23、皇十四子:胤禵。

24、皇子:胤禨。

25、皇十五子:胤禑。

26、皇十六子:胤禄。

27、皇十七子:胤礼。

28、皇十八子:胤祄。

29、皇十九子:胤禝。

30、皇二十子:胤祎。

31、皇二十一子:胤禧。

32、皇二十二子:胤祜。

33、皇二十三子:胤祁。

34、皇二十四子:胤秘。

35、皇子:胤禐。

康熙皇帝的女儿有:

1、皇长女:无封号。

2、皇二女:无封号。

3、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

4、皇四女:无封号。

5、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

6、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

7、皇七女:无封号。

8、皇八女:无封号。

9、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

10、皇十女:固伦纯悫公。

11、皇十一女:无封号。

12、皇十二女:无封号。

13、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

14、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

15、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16、皇十六女:无封号。

17、皇十七女:无封号。

18、皇十八女:无封号。

19、皇十九女:无封号。

20、皇二十女:无封号。

13、养女:固伦纯禧公主。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也是子女最多的一位皇帝,在康熙之后的皇帝当中很少有哪一位皇帝有过这么多的子女,在清朝末期的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皇帝都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了自己没有子嗣。

—康熙皇帝

康熙帝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简介

和硕端静公主(1674年―1710年),清圣祖康熙帝第五女,母为布贵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一年受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