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绝”说明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提起京剧的艺术家,必然要提到“同光十三绝”。因为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1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社,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2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门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3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徐策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4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7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5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6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1877)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7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岁。后葬于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8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谭鑫培多年;次子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终归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大头瘟病故,其子梅兰芳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9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910),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因不应堂会,得罪某巡城御史,并由此年始辍台罢演。遂改以鉴赏古董为生,造诣甚高,古董界颇为知名。青年旦角演员常登门拜访请益,其中以王瑶卿受益最多。宣统二年(1910年)辞世,享年56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10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11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皇后·打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12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王顺福、张梅五、张芷芳等,丑角仅罗百岁(罗寿山)一人。
13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甲午战争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为何没有花脸?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画作流传情况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后来这幅画已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后,把这幅画献给了国家。
普[普,读音作pǔ(ㄆㄨ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为七个部分,以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其中,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名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
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汉化为单姓普氏者,亦有改为周氏者。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后隋朝时期的上柱国周摇,就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第二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在少数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谐音“普”为汉字单姓,称普氏。
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被称作“嶲”、“昆明”,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状态,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马头山、底尼、阿戛米等地。
据史学界一些专家的考察,认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时代的古滇人,从易门甲浦菜子山、赵普寨子山两个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片来看,易门早就有古人类居住,这些土著古人与南迁的一部份氐羌族融合成为当地较早的彝族先民。
水塘乡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迁至昆明数代后,又被外族驱至易门浦贝,最后又被逐到水塘乡一带。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别占居了红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树等山寨。新华浪巴铺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时期入滇,先落籍定远,后分支庙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铺)。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则氏在清朝光绪年间从牟定秧田冲迁入。
自两汉以后,内地汉族人民因各种历史原因陆续迁入云南,部份辗转至易门,与当地的土著彝族先民来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同胞。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元朝时期蒙古族普鲁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普鲁氏部落,元朝时期据驻毗沙普鲁地区(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时期称“于阗”,但非汉、唐时期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普鲁地区以盛产昆山美玉和葡萄干。
普鲁,在蒙语中为“火山”之意,普鲁氏部落以为部落名称,后在明朝初期以谐音汉字改为普氏、鲁氏、陆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达普图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达普图氏,亦称大卜苏氏,世居黑龙江雅鲁河(今黑龙江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所Daputu Hala,后冠汉姓为普氏、达氏、图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以及金过时期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辽宁锦县南塔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②满族嘉布塔喇氏,亦称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满语为Giyabut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尼雅满山(今长白山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贾氏。
③满族普佳氏,满语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区(今辽宁锦州)。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蒲氏。
普姓是罕见姓氏(即总人口数在12万到12万的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石林等地。另外,河南、山西(有说法是说多位于山西垣曲一带)也有普姓存在。汉、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
湖北应城市长江埠有两个普姓村庄,有大普村和贾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并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潮汕在潮州湘桥区有数户普姓。
知平江县知县彻谨序
莆阳兴化军城黄氏族谱序二 兴化县黄氏源于黄国江夏郡中徙光州旋入闽为元方字彦丰十传为入莆始祖岸公唐末黄巢起兵岸公五传为隐士献公入游洋巩溪又六传为太常寺卿公中庸迁兴化军城旧西门文赋里雷山巷黄宅绵瓜瓞于无穷以其漳郡西林漳溪家谱在焉是以谱存则宗于雷山中庸公修谱之不谬而类于后者彻公君子过而见之求续桂晚生尝闻漳郡西林仲公裔有家谱桂每每为之留心焉偶兹者至西林漳溪谱得楷公撰资观音寺记其间序述巩溪始祖献公兴化军城西雷山巷初祖中庸公先贤有为之吾宗望族也继之子孙当以敦亲为念以族亲为心则斯谱之重修勿缺冀于若而人也因谒席访漳郡西林遂阅诸祖谱而系之言首简谨以为序宋宁宗嘉定乙亥腊月拜谒漳郡西林
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中庸公八世孙赐会魁进士翰林编修桂续修
莆阳巩溪军城黄氏族谱序三
黄之先出于伯益受封于黄以国为姓迁潢川定城西为黄国始祖六十五世老公周朝冀牧迁光州七十一世歇公入楚国为相封春申君致仕后入居江夏郡为江夏始祖祖七十六世霸公西汉迁河南太康宣帝为昭世名相谥定候八十一世黄香迁江夏黄香天下无双东汉贤相其子琼公东汉桓帝忠候相继为相孙琬公复入为贤相江夏安陆声振宇内九十世元方字彦丰官晋安太守由湖北安陆史迁福州黄巷有万巷书楼福州乌石山榴花洞一百零一世岸公唐圣历戊戌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桂州剌史封开国公谥忠义迁莆阳延寿里黄巷一百零五世唐处士黄献迁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哲裔大魁族曰定枢相族曰祖舜鼎元族道山曰朴长洲曰由赫然于宋而耀然于外一百一十一世中庸宋郑獬榜进士太常寺卿中奉大夫居兴化军城西雷山巷黄宅分五房长曰偊居雷山巷次曰仲居漳郡城季曰修居何岩里四曰佃居东岩里五曰伸居德仁里其后曰彻曰钟曰丰曰府曰龙曰焘曰勋曰真曰桂登科相继以甲第显名时羡四代联登人文丕振科第蝉联而岿然隆隆家声巩溪流远雷山巍然瓜瓞绵绵擅胜兴化巨乡驰名郡志历六世显于宋尔止子孙世代续之斯谱公介则无憾矣
宋咸淳庚午年腊月望日岸十五世孙赐进士第宋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谨识
莆阳龙溪黄氏宗谱
一代 岸公唐秘书监冲长子字宗极号魁杰初居黄州江夏中徙光州固始后徙福州候官自少俊逸能文章其远祖元方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乌石山榴花洞曾祖韬之官弘文馆学士大父芳公官晋安司马参军母苏氏唐圣历戊戌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官弘文院编修徐州牧桂州剌史陈十要道于明皇治为天下第一疏天宝乙未年谢桂事归终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自福唐候官三山黄巷迁莆阳延寿里国欢院黄巷为入莆黄巷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辰时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子时卒朝廷哀之寿八十有三进秩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朝九华山案外生峰穴下有田四水朝堂如玉带穴形太极图与黄岗祠对境子三谣典乐
崖公唐秘书监冲次子字宗楹号魁梧唐高宗仪凤丙子年七月初七日子时生唐肃宗乾元戊戌年十二月廿九日戌时卒葬双阳山配胡氏子三长讳风居仙游双阳山次讳雅居候官黄巷季讳颂居闽县五虎山
二代 谣公岸长子字延翰唐开元庚申登明经科癸酉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唐武则天久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生唐代宗大历癸丑年九月初七日卒寿七十有四配朱氏姜氏封沛国夫人葬延福院西子十英盖华革莫俱朱氏出慕字孟华著字伯华范字仲华莅字玄华荐字季华俱姜氏出
典公岸次子字延林官永春令唐武则天长安壬寅年九月初一日生唐德宗建中庚申年十一月初二日卒配赵氏子四顶字衮干硕字衮坤颖字衮山颉字衮河
乐公岸季子字延院唐武则天长安乙卯年七月十四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十月十五日卒配林氏子三明字裳龙晖字裳麟旭字裳犀
三代 英公谣长子行干一配何氏葬囊山院西九峰山子一昌宗
盖公谣次子行干二配邱氏葬囊山院西九峰山子一昌期
华公谣季子字萼华行干三唐代宗永泰乙巳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着唐玄宗开元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三月初三日卒寿七十有一析居前黄配常氏夫人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子二昌龄昌朝
革公谣四子行干四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莫公谣五子行干五唐永泰戊申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配孔氏林氏葬金坑上有碑析居后黄子三昌岌昌裔昌业
慕字孟华谣六子官于琼州知府遂居焉
著字伯华谣七子官雷州推官迁山东黄县
范字仲华谣八子官黄州通判徙湖广黄州
莅字玄华谣九子官崖州知州居海南崖县
荐字季华谣十子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
顶公典长子字衮干行干六唐玄宗开元庚午年十二月十九日生唐德宗贞元甲申年九月初五日卒年配何氏子一恭公
硕公典次子字衮坤行干七配洪氏迁仙游枫亭黄厝
颖公典季子字衮山号文峰行干六徙居惠安文峰山
颉公典四子字衮河行干六配王氏徙龙溪浦南
明公乐长子字裳龙行干十三唐玄宗开元壬申年七月十五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十二月廿七日卒年配王氏无出特立昌期子准公为嗣
辉公乐次子字裳犀行干十四配吴氏子二建伊建亿居后黄
旭公乐季子字裳麟行干十五配吴氏子二建海建沪建池
四代 昌宗英公子行坎一配王氏葬九峰山子二长汝霖出继顶公为嗣次观
昌期盖公子行坎二配詹氏葬九峰山子一准公出继敬公为嗣
昌龄华长公子行坎三唐贞元甲戌年官大理寺评事配孔氏葬前黄山子三岣衍峣
昌朝华次子字文曲行坎四唐贞元戊寅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令唐代宗大历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唐文宗开成庚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卒寿七十有五配康氏安人葬九峰山之原子四峰倜峻献
昌岌莫长子行坎五唐贞元初赐中宪大夫配郑氏葬国欢院北子二涅盘崇精俱入寺为僧
昌裔莫次子行坎六唐贞元庚辰年官汀州宁化令配周氏世居后黄附兄墓于九峰山子一阮公
昌业莫季子行坎七唐太和甲寅年官至户部郎中配周氏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子三方山乌山道山
恭公顶公子官工部员外郎唐玄宗天宝丙戌年七月廿八日生唐穆宗长庆辛丑年二月十五日卒年配陈氏无出特立从兄昌宗长子汝霖为嗣
恭公明长子字衮干行干七唐玄宗天宝戊子年十月廿二日生唐穆宗长庆壬寅年十二月初八日卒年配林氏无出特立从兄昌期子准公为嗣
五代 汝霖恭嗣子昌宗长子行艮一唐肃宗乾元已亥年七月十六日生唐文宗开成丙辰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王氏子一秀公
观公昌宗次子行艮二唐给事中配阮氏世居候官县东山子三舜元舜臣舜俞徙候官分浙江吉安泰和
准公明嗣子昌期子行艮二唐宪宗元和庚寅年正月十七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王氏子一秃公
岣公昌龄长子行艮四官福州长史配林氏子一官奉议大夫昭武大夫讳如规
衍公昌龄次子行艮五官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氏子一如现
峣公昌龄季子行艮六官大理寺评事配孔氏子六长瑜徙长安次琰徙成都季璩徙宁波四琚徙顺德五瑶徙江西黄岗六璞居候官
峰字景耸行艮七昌朝长子官仪同三司使配朱氏为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上寺西子一确
倜公字景周行艮八昌朝次子唐德宗贞元庚辰年二月初五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卒配朱氏葬上林东黄山子一滔生子珦大理评事配郑氏欧氏子五长子仁愿生子任居太湖季子仁宪居莆禧四子仁干居刺桐仁愈居东里而次子仁颖庶出配韦中令欧阳澥女生子偃泉州乡贡进士南唐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赘于舅父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家由福建晋江潘湖欧厝迁居江西永丰沙溪欧厝配工部尚书李稠女生子二观晔配郑晚女生子修
峻公昌朝季子字景崇行艮九唐太和甲寅年进士历官固始县丞候官令谏议大夫迁永福始祖配孟氏安人封候官县君子一碣
献公昌朝四子字景陟行艮十官散骑常侍华孙闽县令谣曾孙开国公岸玄孙回唐末冠乱五季纷争黄巢举兵于关中偕子曹自涵头黄巷隐入兴化县广业里游洋之巩溪为巩溪黄氏始祖唐宪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光启丁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寿七十有八配唐儒士赵自勤女合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子一曹
涅盘昌岌长子又名文矩字崇法囊山开山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崇精昌岌次子又名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字崇法囊山开山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阮公昌裔子行艮十三官金华主簿葬国欢院配沈氏传鉴后衙东城墙头黄洋子一蟾公
六代 确公峰子官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珂公
滔公倜子字文江唐朝乾宁乙卯进士官监察御史唐文宗开成庚申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太祖干化辛未年十一月廿五日卒着有泉山秀名为莆文章初祖配陈氏子一珦公
碣公峻子字德磊行震廿二谥忠义赠司徒献胞侄闽小将从王审知由光州固始仕闽历候官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光启庚戌年董昌反公以死争之为昌所害子一环公
曹公隐士献公子字宜官行震廿三唐文宗开成庚申年二月初十日生唐哀帝天祐丙寅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年六十有七配兴化县平顶山儒士平昌君女合葬巩溪寺山北子三俶珍佩
秀公汝霖子字裳冠行震十唐宪宗元和壬辰年九月十九日生唐昭宗光化戊午年十二月初十日卒配林氏子一韬公
秃公准子字裳龙唐文宗开成庚申年四月十六日生唐未帝贞明乙亥年十月十五日卒配徐氏子一德公
七代 珂公确子徙南安莆峰六传迁郡城阮巷分黄石东井福州晋安岵山莲花洋里
珦公滔子字玉卿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初五日生五代后晋出帝开运甲辰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郑氏欧氏传庐陵乌门刺桐里横沟子五长仁愿仁颖仁宪仁愈仁干
环公碣子字福周行仲八一赠承事郎媳林氏举家同时殉节越州镜湖南事载昌败诏赠大司徒谥忠义配康氏崇祀忠义祠从父难赠承事郎全家百口均遇害特立珍次子裕为嗣
俶曹公长子字民玉行毕十四宋奉礼郎配林氏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慈孝里大林后分兴化府城南拱辰门合葬白沙子一祜行离九孙二通遇官从事郎配陈氏葬香泉院曾孙长讳阙次讳闾迁永福白云山下
珍公曹次子碣公嗣子官民宝行毕十八唐天复辛酉年特旨录授奉礼郎为从叔司徒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五月廿八日生五代后晋高祖天福癸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寿七十有四配兴化后村南唐团练使赵仁泽女封安人葬永福廿五都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献公墓右侧考嫡曹公而嗣唐忠义司徒碣公俱并祀子二祐裕
佩公曹季子字民声行毕廿三配王氏合葬浔洋山东裔居南门子一禄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辟授国子监学正后唐僖宗干符已亥年正月廿五日生五代后周恭帝显德庚申年十月十八日卒配林氏葬马洋子禄居永福一都龙屿玄孙毓敏裔孙适选远科第甚多为大魁之族
韬公秀子官御史大夫行毕十一唐文宗开成已未年正月廿一日生唐未帝贞明乾化乙亥年十月十二日卒配吴氏子一彬恭
德公秃子字建德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廿二日生五代后汉高祖乾祐戊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洪氏居后黄子一源公
八代 仁愿珦公长子唐昭宗干宁丙辰年正月十六日生南唐恭帝庚申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延钧之女居莆阳太湖子二俊仪
仁颖珦公次子庶出字福祐号潘湖翁后唐丁亥科状元累官至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唐昭宗光化庚申年三月十五日生南唐恭帝壬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欧阳氏子三长讳偃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赘于舅父欧阳郴家次讳伛举明经季讳佢举乡荐俱泉州乡贡进士着有黄状元集五卷孙三观旦晔
仁宪珦公季子官犀埔县令配林蕴孙女居莆禧子四信仿伸伓佺
仁干字福迪珦公四子配郑氏居黄巷里后街子四倜俙俶傥
仁愈字福衡珦公五子官平夷令裔居莆阳石庭配林氏子二倔价
祜公俶子俶行离九配郑氏子二遇通
祐公珍长子字福顺行离十以忠义子孙荐授四门学正知金堂县事晋迪功郎唐昭宗光化庚申年八月十六日生宋太祖开宝庚午年十月廿五日卒寿七十有一配秘书丞林君徽公之长姐封安人金堂县君合葬马洋山子二达逵
裕公珍次子字福富行离十六配林氏居东流后埔禄公佩子字福贵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授国子监学正唐未保大年间官于光州固始县御史中丞配方氏子二逞遑
禄公佩公子唐未帝贞明庚辰年二月十二日生宋真宗天禧丁巳年十月廿五日卒配宋秘书丞林徽妹葬马洋祭坑子二连运
彬恭韬公子官工部员外郎唐懿宗咸通癸巳年十月廿六日生后汉隐帝庚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陈氏子三徽卿扬卿昌卿
源公德子泉唐昭宗乾宁乙卯年十一月初八日生北宋太祖开宝庚午年二月廿九日卒配施氏子二永福永禄
九代 通公祜长子行坤一配周氏子二阙闾
遇公祜次子行坤三配宋氏子二訚阁
达公祐长子字载道行坤四宋真宗景德丙午贡太学祥符已酉补上舍以子宠贵封大理评事五代后汉隐帝庚戌年九月十三日生宋仁宗景祐乙亥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寿八十有六居兴化县巩溪东协律配宋大理寺丞陈拱妹封安人合葬后坑山南子三安定宠
逵公祐次子字守道行坤八宋仁宋天圣乙丑贡太学丁卯补上舍以子宁贵赠运判朝议大夫配清河崔子方女赠硕人子四宪宁宝宽
逞公裕长子行坤二宋咸平庚子贡生入太学辛丑补上舍以子宁贵赠朝议大夫配何氏子二隽完
遑公裕次子行坤六寓京都碧溪黄厝耋年居候官县道山黄宅后晋高祖天福庚子年十月初十日生宋真宗大观庚寅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殿中丞薜峦妹子三容庸亨
连公禄长子行坤五祥符中举乡荐官礼部主事配宋著作郎郎中方慎言妹居永福潼关子二宛守
运禄公次子行坤七宋太祖开宝庚午年六月廿一日生宋仁宗庆历戊子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方氏子享
十代 安公达长子字锡居行兑五官甯海军长史配陈氏葬後坑子一大学
定公达次子字锡保後改名容字锡忠行兑八配陈氏林氏葬後坑子一小学
宠公达季子字锡甫行兑十七宋仁宗景祐甲戌登状元张唐卿榜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宋真宗咸平庚子年正月初八日生宋神宗元丰庚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年八十有一配安人宋氏葬井源山子一中庸
宪逵长子行兑一宋长史子二长讳愿学次讳志学
甯逵次子行兑二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转运使居仙游鲤城子一勉学
宝逵季子行兑三吏员子一励学
宽逵四子行兑四官朝请大夫子一务学
隽逞长子行兑六官宋训导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儋州知州讳显从孙沔元符庚辰进士
完逞次子行兑七官宋主簿子一昱
宛遑长子行兑八官学正子一晃
守遑次子行兑九官训导子一晁
十一代显公隽子字长明号玉庵行金一宋绍圣甲戌年进士官儋州知州由兴化军城入仙邑开族祖配林氏携家葬玉塔山南子二长讳渊居仙邑玉田次讳源居度尾锦邱为锦邱之祖
昱公完子字长昌号田庵行金三配平氏子一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广南路提点朝请大夫孙二长讳倚将仕郎剞次讳镐博罗知县曾孙南一
大学安子行金十九袭父恩补登仕郎配方氏葬张墓林子二师孔师孟
小学定子行金廿配宋氏子二长讳师颜次讳师贡
中庸大理评事宠子字长行号军城居士行金二十自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文赋裏旧西门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祐癸巳年登状元郑獬榜进士历官北海县令太常博士故相马温荐其才除浙江提刑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後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乃六世联登十二进士宋仁宗天圣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七十八公忠贞体国善平冤案能断奇案与包拯韩琦欧阳修齐名为官在朝为蔡京所恶入元祐党禁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配安人周氏葬永福西林梧桐锦屏山下廿八都广业裏龟岭教忠寺山北侧门人状元宰相郑侨其墓在焉祀乡贤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有传子五长偊次仲季修四佃五伸
十二代 师孔大学长子字宗鲁行木十六以子国镇贵赠朝散大夫配令人胡氏子三长讳国镇次讳国录季讳国锺
师孟大学次子字宗邹行木十七元丰壬戌进士官司法参军葬白沙子一纵
师颜小学长子行木廿一配伊氏
师贡小学次子行木廿二配颜氏
偊公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中庸长子字从吉行号梅庵行木十八居兴化县游洋龙溪唐涯匪袭父恩补承事郎宋绍圣甲戌特奏进士初封奉礼郎寻擢侍御史与配安人崔氏宋皇祐庚寅年五月初八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八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九合茔吴唐山继配晋邑仁和裏邱氏子二长彻崔氏出次敌讳龙字常龙邱氏出
仲公中庸次子字从仁号雷庵晚号漳溪行木廿九以父恩赐迪功郎由兴化军城西文赋裏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徙漳州郡西林城之漳溪裏隐居不仕宋皇祐癸已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宣和庚子年十月廿五日卒配方氏苏氏合葬兴化军城西雷山宫西子二长讳徼次讳微
修公中庸季子字从善号何岩行木卅十官翁源令配陈氏封安人宋至和乙末年八月十四日生宋宣和乙丑年五月十一日卒居何岩子二长宋进士理学大儒讳锺次讳锺
佃公中庸四子字从德号东岩行木卅一官朝散郎配戴氏宋嘉祐丁酉年十二月廿六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四月十六日子二长讳徽次讳徵
伸公中庸五子字从学号北岩行木卅二官承事郎居德仁裏宋嘉祐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生宋建炎庚戌年七月廿二日卒配王氏子二汝贤汝贵
沔昱子字朝宗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秘书阁修撰配林氏子二长南一宋绍熙庚戌进士次师锡淳熙辛丑特奏进士
渊公显长子字从深号玉田行木卅三宋绍圣甲戌与从兄偊同年登科官大理寺评事配何氏子二长讳良徙居德化县清泰裏为承泽之始祖其裔又分居湖阪次讳有徙居赖店玉田为玉田之始祖
源显次子字从泉子二长讳柜次讳枢
十三代 国镇师孔长子字子芳行水十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福建路提刑兴化郡志有传居郡城坊巷子希闵
国录师孔次配洪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闾
国锺师孔季配林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阊
纵公师孟子字子泛行水十五配洪氏张氏子一元会裔居仙邑度尾湘溪裏
彻公侍御史偊长子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宣和甲辰登状元沈晦榜进士平江令著巩溪诗话十卷宋神宗元丰辛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孝宗隆兴甲申年六月廿一日卒年八十四配陈氏林氏安人子四长丰次廓季府四廙
龙公乳名敌御试前帝所忌命改曰龙字常龙号太乙号檗谷逸叟行元十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绍兴庚辰梁克家榜特奏进士官龙溪令由兴化县游洋龙溪迁居龙溪县衙弃官随母邱氏归于晋邑仁和里檗谷因乐其山水遂居焉宋政和壬辰年八月初五日生宋庆元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配游洋龙溪方氏继配晋邑浔海施氏葬石龟岭古月亭子三长讳洲次讳涛季讳瀛
十四世 仙锡讳洲号厚卿行火十七龙公乳名敌长子分居乌林后坑游洋龙溪方氏孺人出为晋邑后坑之祖卒葬后坑山之原子一潘山裔居东石湖头乡黄宅
仙举讳涛字云宾号檗卿晚号鹤皋行火十八龙公乳名敌次子居仁和檗谷遂为檗谷之祖浔海施氏出卒葬烟墩山之原子二长讳子文次讳子海
仙逸讳瀛号永卿行火十九龙公乳名敌季子司教于南漳卒于官裔居龙邑观音山北溪头黄宅浔海施氏出
十五世潘山字叔番号雷山后人行土四十二仙锡子配下辇曾氏女经郡城南狮山脚旧铺古有神道碑建于此子镇山分居乌林后坑
子文字公章行土四十三仙举长子配青阳蔡氏女子四长逞行一郎次遑行二郎季道行三郎四暹行四郎
子海字公深行土四十七仙举次子配塔头孙氏女子五长迂行廿六郎次达行廿七郎季逵行廿八郎四连行廿九郎五遇号行三十郎
子田字公坦行土四十八仙逸长子配林氏分支永坑台湾甚多
念楚字公垣行土四十九仙逸次子配刘氏分徙漳州观音山北溪头黄宅
十六世镇山潘山子字士垒行五郎配蔡氏子潜隐
镇岗子文长子字士冈行一郎配许氏子二潜陧潜陶
镇岚子文次子字士风行二郎配林氏子潜隍
镇嵛子文季子字士俞行三郎配陈氏子二潜隅潜际
镇崮子文四子字士固行四郎配洪氏子潜陛
镇嵩子海长子字士高行廿六郎配蔡氏子二君阳君陆
镇崇子海次子字士宗行廿七郎配吴氏子君伥君仲君仨
镇岩子海季子字士石行廿八郎配蔡氏子二君陟君阵
镇崖子海四子字士圭行廿九郎配施氏子君陌
镇岸子海五子字士干行三十郎配李氏子二君附君随
十七世潜隐镇山子字首甫配洪氏子一周塘居晋邑东石湖头为湖头之祖
君仲镇崇次子字亚甫博学能文著有族谱图序配许氏子一顺
十八世周塘潜隐子字宗鲁配蔡氏子二长敬齐次梓里
顺公君仲子字宗和明正统海寇攻读掠泉州顺公率乡勇抵御众寡不敌殉于阵中谥义烈葬东山配林氏子容
十九世敬齐周塘长子随父迁居东石湖头
梓里周塘次子分衍二房五柱
容公字祥哲号质直君仲子明正统间随父捍御倭寇父旌表义烈容公乃赘于郡中余家遂为檗谷入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宅之祖卒于石井子克复
二十世克复明正德以子润贵例赠大中大夫晋阶中宪大夫松江知府祀乡贤子二润深
廿一世润号东石克复长子正德庚辰科进士官山西左布政使司参政祀乡贤子一伯敬
深克复次子旌表孝子明正德间泉州知府同知理问子一伯宪
廿二世伯敬润子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彦
伯宪深子以子国贤贵赠南京工部司务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贤
廿三世国彦伯敬子亚魁明隆庆丁卯科乡试举人第七名官荣府左长史子彝
国贤伯贤子文魁明已卯科乡试举人中式第七十三名贡士官户部郎中子萼
廿四世彝国彦子以子景仿贵封户部主事晋阶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子五景明景昉景昭景晔景曦
萼国贤子明万历癸未科进士未仕子景焕
廿五世景明彝长子官明崇祯间历官广西按察使司浙江金衢兵巡道
景昉彝次子字大犀号东崖累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景昭彝季子以兄荫官知县
景晔彝四子官温州别驾
景曦彝五子官游击
景焕萼子文魁隆武丙戌中式第廿六名举人
巩溪军城十一世孙晚生君仲拜谒军城府西巷黄侍中第族亲谨撰本族谱图序
廿五世孙浙江提督学政景明文渊阁大学士景昉续修
廿八世孙世孙清福建澎湖协镇副总府必成重修
“同光十三绝”说明当时京剧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本文2023-10-10 21:52: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