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梁氏族谱,第1张

  始祖嵩公(一世)生一子金微

  二世祖金微生二子:长国大号明山,次国老号明水。

  三世祖国老生三子:长天福名兴公,次天禄名亢公,三天寿号珊琉。

  四世祖天福生二子:长梁 富,次梁 昭。

  天禄生十一子一女:长梁呈,次梁顺,三梁降,四梁齐三梁降,五梁宝,六梁才,七梁休,八梁标,九梁新,十梁海,十一梁吕(女),十二梁烈。

  天寿生四子:长梁 良,次梁 产,三梁 意,四梁 类。

  五世祖梁烈(由东兰迁居永顺)生一子正材(由永顺迁居龙头区)。

  六世祖正材生三子:长金容字奉羽,次金鹏生一子英立,三金灿生一子英七。

  七世祖金容生三子:长英鸿,次英山(由冒村迁居塘华),三英灿生一子士永。

  八世祖英鸿生五子:长士明,次士聪,三士乐,四士会,五士杰。

  英山(1682—1763)81岁,生二子:长士爵,次士官。

  九世祖士爵(1717—1782)66岁,元配韦氏生四子:长嘉能,次嘉宜,三嘉会,四嘉维。士官生一子嘉禄。

  十世祖嘉能生一子国镜。

  嘉宜生三子:长国珍,次国锈,三国瑾。

  嘉会(1756—?)生三子:长国珠(韦氏),次国琼(韦氏),国瑚。

  嘉维生二子:长国强,三国瓦。

  十一世国珠(1790—1856)66岁,生有三子:长启松乏,次启高(覃氏), 三启福(韦氏)。

  十一世国琼(韦氏)生二子:长启广(崔氏),次启东(韦氏)。

  国瑚生三子:长启报乏,次启水,三启建。

  十二世启高(1822325—1858114)37岁,元配覃氏(18235—18876)生有三男一女:长有足(风和),次有多(又风楼),三有丰(风翔)。

  启福生二子:长有群,次有团。

  十三世有足(184646—1906111)生四子:长玉孟,次玉苗生绍思乏,三玉天乏,四玉满

  十四世玉孟(栋文)元配覃氏生四子三女:长绍明(卢氏),次绍灌又利(卢氏),三绍绅,四绍仕,女长嫁百井,次嫁怀远,三嫁龙道。

  十五世绍明生一子庆肯一女达草嫁弄六。

  十六庆肯生三女:桂缓,桂朵,桂川,义孙文才,文攀。

  十五世绍利生二子:长庆彩,次庆述(都少亡)。

  绍绅又名兆吉生二子:长庆奢,次庆抗(住巴一队)

  十六世庆奢生四子二女:长仁补,次仁讲,三仁义,四仁办;女长嫁昌村,次嫁杭州。

  庆抗生二子四女:长仁省生胶成,次仁国,女秀宁,金艳,金莲,金孟。

  十五世绍仁生四子二女:长庆代,次庆扬,三庆常,四庆培,女秀目,秀东。

  十六世庆代生四子四女:长仁勇,次仁柱,三仁撰,四仁干,女金最,金星,金标,金顺。

  十三世庆扬生二子三女:长仁夫,次仁起,女金贵,金美,金翻。

  庆常生三子二女:长仁所,次仁巨,三仁胜,女金研,金弄。

  庆培生三子:生仁造,次仁炮,三仁毕。

  十四世玉满生绍象,绍象生二子:长庆叨,次庆远。

  十六世庆叨生二子五女:长仁江,次仁德,女桂奂,桂癸,桂尼,桂元,桂元。

  十七世仁江生文天;女美,美丽。仁德生二子:长文垒,次文海。

  十六世庆远生一子一女:仁贯,女桂艳。

  十三世有多(185212—1923326)72岁,元配拉洞村?氏(1859—19351)生有四子:长玉田(栋兴),次玉念,三栋魁,四栋光乏。

  十四世栋兴(1878108—1923326)由塘华队迁居考二队,元配带河拉竹屯玉武长女韦氏(18808—19353510)生有八儿子:长绍恺,次绍冀乏,三绍垂,四绍品生二女,五绍平,六绍治,七绍朝乏,八绍拨(梁 汉)。

  十五世绍恺(19036—19785)78岁,少壮勤学经书广交良朋,执教数年,解放初期曾任中共宜山县永安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由考二队移迁巴一队,元配崔氏(?—198512)生有二男四女:长庆都,次庆积;长女秀姬,次秀媚,三秀碧,四秀姣。

  十六世庆都(黎氏)生仁主,仁主(韦美社)生三子:长文波(大学毕业),次文安,三文静。

  次庆积生六子三女:长仁思(韦孟群)生文伟,次仁冠(韦氏),三仁农(袁氏)生文确、文璀、韦华、四仁仅(韦翠美)生文鹏,五仁合(袁氏),六仁义;女美如(邓氏),美作(谭才),美善(卢氏)

  十五世绍垂(金章)生三子:长庆辽(少亡),次庆南(少亡),三庆云(韦氏)生一女凤俄。

  五绍平元配(吴氏)生于民国21年5月卒于1998314日,无生育,抱养有一男(庆浪)一女(梁妹),一生勤俭持家供养义子读书至高中毕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抚养孙子(仁辉)孙女(蔷薇)读书至小学毕业,其精神其得高贵,逝后葬于大圹坡,义于庆浪出外至今数年未归,媳和孙子女远走他乡也不回,义女梁妹嫁至巴二队韦元思生有二子三女:韦德寒将。

  十五世绍治元配吉隆村邓治文之长女:生于民国六年卒于1973年,57岁,原配韦明柱公育有两子(田巴一队的韦炳乔,韦俊崔)后,因年少守霜方配绍治公生有三男二女:长庆快,次庆金;长女秀模,次秀烈。

  十六世庆快生二子二女:长仁育,次仁万;长金米,次金童。

  庆宜生三子二女:长仁学,次仁毕生文响,三仁龙;长女艳红,次艳群。

  庆金生一子二女:仁上;长女金苗,次金花。

  十五世梁汉(1922822—198281)曾任过警卫员,当副排长,后还乡归农,元配永吉村韦氏生五子二女:长庆伯(韦氏),庆合(韦氏),三庆山(韦氏),四庆全(赖氏),五庆武(韦氏);长女秀灵(嫁木仅岭弄六村卢氏生一子卢安勋二女),次秀叶(嫁至宜州山市矮山乡张正学生一子张仲叨)。

  十六世梁庆伯生一子一女:仁胆;风秋。

  次梁庆合生四女:长风柳,次风溜,三金日,四金媚。

  三梁庆山元配考二队韦炳峰之女韦秀弯(炳峰生四子三女:韦德光,韦德荣,韦德回,韦德关)生有三女一子:长女风姣,次风利,男仁滚字家龙,四女风蕊。

  四梁庆全生四女:长金蚌(风艳),次风泥,三风林,四风蓝。

  五梁庆武生仁猛,仁贡。

  十四世玉念(栋念)生二子:长绍祖,次绍裘。

  十五世绍祖生一子三女:庆猷(韦邓氏);女美艳,秀水,美英 十六世庆猷生五子二女:长仁友生梁能、文瑞,次梁辉生二女红杏、小妹

  三仁乾,闪人跳,五人乾,女春彩,柳青。

  十五世绍袭生四子:长庆翁,次庆雷生人岸、人伟、仁三,三庆教,四庆广。

  十六世庆翁生四女:彩欢,彩用,彩素,彩红。

  庆教(安乐村书记)生一子二女:仁贵;长菊香,次女风肖。

  庆广生二子一女:长仁晓,次仁朝,女金兰。

  十四世栋魁生一子绍康,康生三子:长庆福,次庆国生人选,三庆端生生仁攸

  十五六世庆福生三子:长仁恒生梁彬,次仁文,三梁吉。

  十七世仁文生梁台,梁林湾(女),梁平。

  十三世风翔生四子:生栋友(玉焕)、次栋模(玉庭),三栋彰(玉甫),四栋熙

  十四世栋友生四子:长炳琳,次炳龙,三炳宋生庆介,四庆璜生增乔

  十五世炳琳生二子:长增甲(张氏),次增庆生一子仁克(迁百色)

  十六世增甲生五子:长仁祝,次仁愿生一子一女文理、柳源、三仁面文宇,四仁卫生文忠,五仁条。

  十五世炳龙生二子:长庆坤生长仁华生文敏次仁达,三仁勋:次庆永。

  十四世栋模生四子:长炳吴,次炳熙,三炳光,四炳柱。

  十五世炳吴号梁儒生二子:长增权生二子仁丁生文宝、仁盘,次增邦。

  十六世界增邦子:长仁珊,次仁童,三仁显。

  十四世栋彰号克昭生一子炳展,展生二子:长增敢,次增纪(又即)。

  栋熙(玉耀)号朗亭生炳南(随母到南丹车河镇塘汉村住)。

  十五世炳南生二子:庆奎,庆源。

覃,tán

深广:覃思。

延长,延及:覃恩。

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

参考资料

覃[引用时间2018-3-7]

一、姓氏源流

谭(Tán 谭)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禹的后人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出自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中有谭姓:

① 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② 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者。

得姓始祖: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水患,但没有成功。帝舜即位后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而获得成功,舜老了以后,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后就沦落为齐国的附庸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干脆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到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遂以国为姓,并尊大禹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省境内。汉代以前,山东、河南两地是谭姓分布最广的区域,谭姓历史上三大郡望皆出于此两省境内。汉代时,谭姓分布渐广,据载,汉有隐士谭贤,太原(今属山西)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谭姓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因北方战火四起,谭姓也同别的士族一起徙迁南方,这次迁徙直接导致了以后历代谭姓南方数量多于北方的格局,即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且居地范围在湖南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唐代是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时代,谭姓的发展更加快速,分布地域也更加广泛。据载,唐末虔州南康(今属江西)人谭全播,拥戴卢光稠起兵,连下虔、韶、潮三州,后在五代时任后梁的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宋元时期,金兵的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得北方又处于混乱状态,此期居于北方的谭姓更是向南方聚居。荣载史册的著名人物也多出自南方。如宋有长沙(今属湖南)人谭申,成都(今属四川)人谭宏,金坛(今属江苏)人谭知柔。元有怀来(今属湖北)人谭资荣,宁海(今属浙江)人谭处端。清朝时,谭姓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姓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姓分布,于是,谭姓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姓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今日谭姓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的谭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三、历史名人

谭 峭:泉州(今属福建省)人,五代时道教学者,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著有《化书》六卷。

谭 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夫吾:战国时期吴国人物,以其崇高的言行而彪炳史册,颇为历代贤良人士所推崇。

谭嗣同:字复生(1865-1898),号壮飞,又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廷襄: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官员,历任直隶总督、刑部尚书等职。谭绍光: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因在摧毁江南大营及攻克苏杭的战斗中有功,被封为慕王,后在苏州被叛徒刺杀身亡。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鑫培:湖北江夏(今武昌)人,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革新家,其自创“谭派”,被誉为清代“同、光十三绝”之一。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人凤:湖南新化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入同盟会,参与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和黄花岗之役。后在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一九一六年重新回国,寄居上海。有《石叟牌词叙录》存世。

谭延闿:字组庵(1896-1930),号畏三,湖南省茶陵人,曾任湖南谘议局议长、都督,后在国民党政府中任南京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谭平山:广东省高明(今高鹤)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后加入中国***,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等职。

谭震林:湖南省攸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指挥家。曾组织领导过许多重要战役,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谭冠三:湖南省耒阳人,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中共早期党员。参加过秋收起义、湘南暴动,历任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谭锡畴:河北吴桥县人,著名地质学家,以大量证据纠正了德国人李希霍误把白垩纪确定为二迭一石炭纪的错误推断。著有《四川峨嵋山地质》、《北京西山地质志》等。

谭天度: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员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统一战线工作者,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99年巳卯年,5月30日逝世,终年107岁。至目前为此,是中共历史上年龄(享年)最大的党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 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2、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另外,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南堂”、“弘农堂”、“济阳堂”、“六升堂”、“双桂堂”、“壹本堂”、“源本堂”、“敦伦堂”、“敦本堂”、“思亲堂”、“善断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谭姓先祖为帝禹,仁德贤明。谭姓以其祖为荣,不忘大禹治水的精神,承前启后,人物辈出。特别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大批追求进步,为国流血的谭姓志士仁人,如谭嗣同、谭震林等。

2、谭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谭姓所立堂号如“敦伦”、“思亲”之中,仍不忘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

谭姓宗祠通用对联

〖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七龄登第;

三策摅奇。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神童”谭昭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字彦成,长沙人)事典。

宣猷边塞;

锡春土茅。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末长沙人谭世勋,字彦成,元符年间进士,历官郴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曾扈从皇帝到金兵帅帐,以十条理由说金兵进军之弊、讲和之利。张邦昌建傀儡政权称“楚帝”时,请他直学士院,他以病为借口不上任。著有《师陶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滁州人谭渊,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间袭父亲谭胜的职务,任燕山卫副千户。后跟从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夺九门,破雄县,立有战功。土茅,土阶茅屋,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指居住简朴。

土茅锡券;

边塞宣猷。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互易),上联典指明代副千户谭渊,滁州人。有膂力,引两石弓,发无不中,从燕王起兵,夺九门,破雄县,骁勇善战,夹河之战中,以马蹶被杀,谥壮节。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元符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后扈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言讲和之利,词意中激,金人耸听。

-----------------------------------------------------------------

〖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七岁能登上第;

三子尽作大夫。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谭昭宝,相传七岁应童子试而登上第。下联典指北宋始兴人谭佚,皇祜年间进土,三个儿子也都成为名大夫。

仙客练月得到;

烈妇渍血留痕。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谭峭炼丹得道,后仙去。下联典指宋谭氏妇赵氏为元兵所害,血溅殿楹,如妇人抱婴儿状。

-----------------------------------------------------------------

〖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载父子双进士;

一时兄弟两将军。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元符进士谭世勋与其父谭申政和进士,其间时隔约十年。本联可作谭姓家祠联。下联典指元代帅左都监谭资荣,以其弟资用攻汴梁有功,举资用代其职。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自题联。

颇有清香留画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谭延闿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光绪进士谭延闿自题联。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听鲲化海涛翻。

——五代·谭用之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五代诗人谭用之《送友人归青社》诗句联。

竹径支分班玉笋;

江湾族聚跃金麟。

——佚名撰广东省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谭氏宗祠联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迳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浙江慈溪县令(见《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1992年重修。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迁江西虔州,复迁广东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巨族,民国伟人谭延闿属焉。”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诰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虔化县西俊村。今属赣州,隋唐称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戍,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

〖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97年自撰联。

终南山上神人,涉猎文史;

栖隐洞中道士,出入金门。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唐国子司业谭峭,泉州人。好仙术,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传仙去。亦称紫霄真人。

勋名炳炳,荣列戊戌六君子;

伟绩昭昭,号称关陇一文人。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维新派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设立算学会,结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补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全集》。下联典指清代洮州训导谭咏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坚洁,擅诗文,为同光间“关陇文人第一”。有《看云书屋诗文集》。

祖宗来自江西,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屈子;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俎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谭氏宗祠联。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攸攸,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海,力如项羽,智若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为什么?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明日;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朱颜白发,带未走黄金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今何在?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会畅饮时应畅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东西江北岸山谭公庙联(76+76=152字)

庙祀元代宁海(今属浙江省,一说山东省弁平县)人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称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侠丈义,颇得人心;在广西梧州城东,西江北岸山上,旧时立有“谭公庙”,所纪念为他正直侠义,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水火灾祸预见异常准确,而旧时的梧州水火两灾频繁,故人们立庙祀之,以求荫佑。该庙已毁多年,今仅存遗址,在梧州家用电器厂内。据地方志载,旧时庙中有这副长柱联,内容颇有意思和哲理。

============================================================

附录:谭姓典故、趣事

〖谭夫吾与张胥鄙〗

据《吴县志》记载,战国时期曾有一位名叫谭夫吾的人,以无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后代人的传颂。谭夫吾是吴国人,与一位名叫张胥鄙的人交情甚笃,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绝交了。张胥鄙触犯法律被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谭夫吾命令自己的一些随从将他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当张胥鄙得知是谭夫吾救了他性命时,就找到谭夫吾,说道:“先生您义薄云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别,因此我开始与您交好,后来又觉得不合适而与您绝交了。我听说君子不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志向,改变自己的行为。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话,虽然我会获得安全,但却因为贪生怕死而改变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事。”这些话说完后,张胥鄙以头触墙自杀了。

谭夫吾悲痛地说:“我要救他性命却不被接受,有讨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洁的志向,而自作主张救他出来,这是我的愚鲁之处。哎,我这样愚笨,实在对不起君主,也对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虚伪了!世人将因此而讨厌我,至于我自己,我是再也没有颜面活在这世上了!”说完这些,他也自刎身亡!

--------------------------------------------------------------------------------

谭姓来源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实有谭姓的另二源头。后人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发现南山为当时(考证时期)的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现在湖南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者。而谭氏也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的,今岭南多此姓。

-----------------------------------------------------------------

谭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谭姓发祥地应当在今山东省境。汉代前后,谭姓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姓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部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姓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万姓统谱》记载,汉代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姓“望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姓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姓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姓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姓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姓早在西汉已经成为显姓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频仍,举族迁徙以避战乱遂成顺世之举。谭姓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这使得谭姓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转变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魏晋南北朝之时,谭姓大举南迁。这次南迁导致谭姓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姓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谭姓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吴国。当时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南齐时期,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区,而谭姓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姓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兴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太清二年(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而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姓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憺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隋唐时期

隋唐以前,见于史书和方志记载的谭姓族人的活动情况基本如上所述。由谭姓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的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于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危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大业八年(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三月杨广死,五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隋亡。

谭姓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712—742年),山东一部分谭姓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1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谭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宋元时期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

明清时期

谭姓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梁氏族谱

  始祖嵩公(一世)生一子金微  二世祖金微生二子:长国大号明山,次国老号明水。  三世祖国老生三子:长天福名兴公,次天禄名亢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