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前,为什么说“将来能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周勃”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刘邦临终前,为什么说“将来能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周勃”呢?,第1张

刘邦弥留之际,对吕后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后来的事情也正如刘邦所料,在“诸吕之乱”中,周勃帮刘氏稳固大汉统治功不可没。

刘邦之所以向吕后推荐周勃,也是出于多方面综合考虑的。

首先,周勃忠厚老实,且不喜儒生和谋士。

周勃每次有事不得不召见儒生和谋士时,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这些人:“赶快说(说完快蛋)。”刘邦深知历史上很多人并不想谋反,或者并不敢谋反,但往往禁不住谋士的游说怂恿。周勃本身就很忠厚,又不喜儒生谋士,因此基本不会反叛。

再者,周勃参与平定了诸多异姓王的叛乱,身经百战,有实力再次平定叛乱,而且他亲眼见证了那些人的下场,势必不会重蹈覆辙。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谋反。周勃跟随刘邦讨伐臧荼,在易县打败了叛军,因功封为绛侯,且世袭爵位。臧荼被斩杀,儿子逃往匈奴。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初,韩王信谋反。周勃又跟随刘邦平定了韩王信,因功升为太尉。韩王信被杀,其子孙只能藏身匈奴。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在边境一带统领赵国、代国军队的列侯陈豨谋反。周勃再度领军平叛,平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代郡九个县。陈豨被斩杀。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谋反。周勃再次成为平叛主力,平定几十县,俘虏众多参与卢绾谋反案的重要人物。卢绾与妻子儿女亡命匈奴之地。

这4段非同寻常的平叛经历,周勃的忠诚与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故而汉高祖刘邦对周勃深信不疑。

最后一点,很可能是因为周勃较为年轻,能在刘邦死后多年继续守护汉室天下。

虽然现有的史料中尚不能确定周勃出生时间,但可以根据一些事来判断他比刘邦年轻很多。周勃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可加入刘邦的起义军时,起初却是负责扫洒的,很可能是因为年纪小,而当时刘邦已经48岁。

还有,刘邦说周勃可安定刘氏天下的前提,是相国萧何去世后,可用曹参;曹参死后,可用王陵、陈平二人,而他们两人都有缺陷,最终可依托的是周勃。刘邦的嘱咐,也间接阐明了周勃年龄较小和身体很健康。

另外,周勃的大儿子娶了汉文帝的小女儿,也就是刘邦的孙女。即便考虑周勃之子与刘邦孙女有年龄差距,但也不会差太多,毕竟女方贵为公主。由此可看出,刘邦去世时,周勃较为年轻,刘邦料想他能在自己去世多年后主持大局。

  http://memnetorcom/wjx/familytreeaspid=159&name=刘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 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 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 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 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 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 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 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 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 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 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 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 说:“刘,钺属”。 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 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 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 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七、形容词,通“ 忄刘 ”,“女刘 ”,美好貌。 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 览,回观也”。 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 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 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 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 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 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 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 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 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 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 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 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 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 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 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 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 “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 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 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 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 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 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 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 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来源。 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 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 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 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 基始祖又是谁呢? 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 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 ,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 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 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 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 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 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 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 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 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 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 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 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 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 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 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 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 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 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 。 《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 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 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 水出焉 , 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 之鲁山也”。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 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 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 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 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 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 》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 建尧帝庙, 《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 ,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 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 ,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 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 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 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 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 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 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 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 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 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 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 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 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 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 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 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 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 姓 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 ,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 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 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 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 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 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 豕韦者国名也。叔假 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 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 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 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 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 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 。其中 《 左传》称之为士 ,字子舆 , 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 的功绩,特将隋地(今 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 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 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 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 )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 氏。

  士 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 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 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 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 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 。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 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 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 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 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 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 会之最盛也”。 士会与刘氏的复兴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 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 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 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 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 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 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 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 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 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 威胁。 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 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 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 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 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 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 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 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 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 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世,出奔秦,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吕后想要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按照刘邦的遗嘱行事。因为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确实对于安邦定国有着大才能,所以尽管吕后想要将权力完全的掌控于自己手中,但是目光放得更长远些,也想要有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朝廷。

 

在刘邦驾崩之后,刘盈继任,而吕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对她之前看不惯的人纷纷展开了报复,最著名的就是对戚夫人的一系列报复。先是将戚夫人囚禁做苦役,之后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用鸩酒毒杀,最后更是残忍的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不单单如此,她还邀请汉惠帝刘盈前去观赏,而惠帝也因此意志消沉,不愿理政事,吕后在此之后权利更是进一步的集中在自己手上。

 

吕后从刘邦还未发迹之时,就已经嫁给了他,可以说是共患难的妻子。在刘邦决定起义后抛下了整个家庭给吕雉来照料,她每天担惊受怕,到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又被当作了人质,在刘邦夺得帝位之后,然后又帮他铲除了韩信等等忌惮的势力。可以说,吕后对于刘邦太过了解,所以当刘邦去世,他说只有周勃能够安定刘氏,随后就遵从了他的意思。因为她只是想要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她仍然将皇位交到了自己儿子手上,那么对于能够帮到儿子的良臣,自然她不会排除在外。

 

但是吕后毕竟想要自己掌控权势,所以在后期不断的提拔吕氏家族的人,并且打压刘氏家族的各位王。而周勃对于吕后的种种行为,并没有发出异议。正因为周勃一直表面上顺从着吕后,所以吕后没有机会下手杀害他,再者周勃虽然位高,但是实权却掌握在吕氏族人手中,所以,对于周勃她并不那么担心。

辅助刘邦灭秦、巩固刘氏王朝。绛侯周勃世家中周渤主要成就是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周勃跟随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比将兵不及韩信的绛侯周勃,却以其坚韧忠厚、质朴沉稳的性格,最终成为西汉王朝的柱国之臣。周渤的谋略主要体现在辅助刘邦灭秦、巩固刘氏王朝。

绛侯周勃最得刘邦之心。汉高祖临去之时,还曾对他有过一句预言:刘氏江山的稳固,将来必须得仰仗勃也。

刘邦薨逝不久,吕后独揽朝纲,汉惠帝被压制得无法抬头。等到吕后仙游,吕氏外戚想要顺势接棒,刘氏江山眼见便要易主,便是周勃和陈平越众而出,夺回了吕氏诸侯的军权,迎立了代王刘恒为新帝,这场危机遂被解除。

在刘邦刚刚准备起义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周勃就随他左右。一路从胡陵,丰县,留县和萧县等小城池打过来,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外拼。

周勃这个人老实朴素,以前在老家就是个卖体力活的人,到了刘邦麾下,也是一介武夫。他没什么野心,有的吃有的穿就满足的很,刘邦的这些赏赐,让他温饱无忧的同时还能享受一把先前不曾有的锦衣玉食,于是他对刘邦是感激的很。刘邦也很喜欢他的忠厚憨直,两人正合拍,于是进行了长久地愉快合作。

周勃又干了一件大手笔的事,就是平定韩信之乱。刘邦为人多疑,却派出周勃来解决此事,可见对周勃是真的放下戒备。韩信一事之后,刘邦就将周勃封为了太尉,这个职位可是掌管天下兵马,权力至上的。

不久卢绾也叛了,这次还是周勃出马。一路将这些闹自立的人马一拨拨给消灭了,卢绾更是被他给逼到了匈奴境内,之前被占领的城池也一一收复。

引言:

公元前195年,京城长安的未央宫中却是一片愁云惨雾,皇帝刘邦在征讨英布的过程中再度遭遇致命箭伤,回到京城后病情恶化,已然时日无多了。病榻之前,泪流满面的吕后终于鼓起勇气问道:“陛下,萧何之后,谁可接丞相之职?”刘邦虚弱的回答:“曹参可以。”“那之后呢?”吕后着急的追问着。“王陵可以,但王陵性子执拗,可以让陈平来帮他,陈平足智多谋,但是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没什么文化,但非常忠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必然是他,可以让他做太尉。”刘邦想了想回答道。“再然后呢?”吕后依然不肯善罢甘休。只见刘邦吃力的挥了挥手:“算了吧,之后的事情你也不用知道了。”不久,一代枭雄刘邦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二岁。

年迈的汉高祖刘邦

在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作为吕后的独生子,为了儿子的未来吕后厚着脸皮向刘邦询问丞相人选,也是为了儿子着想无可厚非。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刘邦的回答,却非常值得玩味。曹参和王陵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他们也根据刘邦的这段话在萧何之后先后做了丞相,陈平为人圆滑,是官场老手,做丞相也没问题。可周勃在这些人中间出现却显得非常意外,而且给周勃安排的是太尉而非丞相,刘邦有些答非所问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在临终前的丞相人选中特意提到周勃呢?

一绛侯周勃——优势明显

周勃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在刘邦对武将论功行赏时,周勃的封赏仅次于曹参,可见,刘邦是非常器重周勃的,以至于临终遗言还特意提到了周勃,因为周勃在汉初的众多功臣中有着自己的优势。

1老乡身份很重要

刘邦是农民出身的皇帝,这样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开始没权没势,最倚重的只有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所以,刘邦对老乡的标签看的非常重。

从刘邦封王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刘邦一开始没有一个同乡封了王,反而他们个个在中央担任要职,手握实权(唯一封王的老乡只有卢绾,封他为王一来是和刘邦关系最好,二来是同乡里他最没本事)。周勃能够得到刘邦的信任,老乡的身份非常重要。

老乡是刘邦夺去天下的一大基础

2没文化,我放心

在刘邦的所有老乡中,周勃的文化程度是最低的一个,过去周勃只是靠着编织一些凉席或者做吹鼓手挣点钱,即使后来位高权重,周勃对读书人也特别不耐烦,处理政事时往往对读书人一顿训斥,训完了之后还嚷嚷着:“有什么话赶紧的说!”十足的一个大老粗。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本是周勃的缺点,可正是因为周勃的粗鄙和没文化,反而让刘邦对他非常放心。周勃的粗俗说明他这个人没什么心眼,对文人骂骂咧咧说明他和那帮有文化的功臣不怎么对付,不容易拉帮结派,这样的大臣刘邦用起来最放心。

3功臣凋零,唯周勃可堪大用

从刘邦称帝到去世一共八年时间,在这八年里刘邦就干了两件事:杀功臣和考虑谁做太子。汉初的功臣尤其是异姓诸侯王在刘邦去世时已经被屠戮殆尽,等到刘邦弥留之际,功臣里只剩下周勃最靠谱。

周勃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优质大臣

此时汉初的功臣里面,萧何曹参垂垂老矣,心力早已用完(从萧规曹随的故事即可见一斑)张良隐居不问政事,王陵性格太直,陈平心眼太多,都无法独当一面。其他如周昌在吕后对其下跪后便对他的信任慢慢少了,樊哙更是在刘邦临终前差点被冤杀,数来数去,剩下的人里周勃功劳最大,可堪大用。

二刘邦的忧患意识——安刘者必勃也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下刘邦临终前对周勃的评价,一共是三句话: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短短的三句话,却充分体现了刘邦的忧患意识,更能感受到刘邦在其中所隐含的深意。

第一句:周勃厚重少文

首先点明了周勃的特点,其一是厚重,其二是少文。这句话实际上是留给后继之君听的,刘邦告诉后继之君:周勃这个人是忠于汉室的忠臣,是不用怀疑的,可以重用,但同时刘邦又点明了周勃的缺点:没文化,没什么心眼,好对付,意思是告诉后继之君对周勃要卸磨杀驴,至于怎么杀,就从他“少文”上入手。

第二句:安刘者必勃也

这句话是留给周勃的,此时的刘邦在经历了立储之争后深切感受到吕氏外戚的强大,但此时刘邦行将就木,已经无力铲除吕氏一族了,刘邦担心在他去世后吕氏外戚的势力会愈发强大,威胁到刘氏的皇权。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给周勃的遗诏,告诉周勃:如果有人威胁刘氏江山,就由你负责平定他!果然,十五年后,以周勃和陈平为首平定了诸吕之乱,皇权再度回归刘姓人手中。

  周勃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跟随刘邦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汉高祖六年,受封绛侯。后又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汉高祖对周勃的评价很高。  《史记》上记载:“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周勃的祖上原本是卷县人,后来迁到沛县,在没有遇到刘邦之前,周勃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尤其擅长吹箫,经常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后来在沛县混熟了,便认识了刘邦这人,刘邦是沛县有名的市井无赖,而周勃是个朴实耿直的人,而且不善言谈,只是周勃没想到,他这样的性格竟然和刘邦成为了好友。

  周勃,出生年月不详,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县人,后来迁到了沛县。周勃很早就跟随着刘邦了,刘邦起兵反秦时,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被刘邦看中,他也喜欢刘邦这人洒脱不做作,刘邦也欣赏周勃的厚道老实。此后二人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周勃是个忠勇之士,早年他就跟随着刘邦南征北战,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胡陵,取下方与。夺取下邑时,周勃最先登城。楚军袭击章邯的战车骑兵,周勃又立了功。接着平定魏地。攻打爰戚、束缗县,一直攻到栗县,一路攻取,连连告捷。汉军攻打啮桑,周勃又表现得十分突出,最先登上城池;在东阿之下进击秦军,打败了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建汉后,又参与平定诸王的叛乱,最后封为绛侯。他先后独自击破敌军,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郡,这些功绩都是周勃靠自己的实力打拼出来的。

  周勃为人朴实忠厚,刚直无私,刘邦对他很信任,认为国事可以放心地委托他去办。后来周勃因为对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氏一家势力鼎盛,而待吕后去世后,吕氏一家企图铲除刘氏家族的力量,周勃与陈平等合谋,夺取了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重新拥立文帝,在汉文帝的时候周勃官至右丞相。但不久,即因不胜任去职,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次年,丞相陈平去世,周勃再任丞相,旋及罢相,太尉灌婴接任丞相。汉文帝汉文帝为武侯。

  周勃的木讷有点儿像刘邦,刘邦曾经很不待见儒生。郦食其曾经因为是儒生被拒,大喊自己是“高阳酒徒”,这才得到接见。也许刘邦有志于天下才广招人才的,也许刘邦认为这样的周勃结交人少,没有野心,所以才是最放心的。

  周勃木讷,尤其不擅长与人交流,他不怎么会说话,以致于汉文帝问责时,周勃却也紧张到汗流浃背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他对自己的官职一无所知,这种憨厚、窘态,让在周勃周围的人,对他的戒备心很小,因为很难相信一个老实人会做出背叛汉朝的事情,而事实上,周勃也的确没有野心。

  周勃立的功劳不小,也有很多优点,人无完人,他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高祖面前说陈平的坏话,说“陈平盗嫂”,其实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还在汉文帝面前,打过贾谊的小报告。而且他还善于见风使舵,汉高祖刘邦对陈平与周勃高度信任,相信他们能够不辜负自己的嘱托,希望他们能够保证汉室江山稳如磐石。

  但是,汉高祖一死,他们就投靠了吕后,支持了吕后分封诸吕为王的主张,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狡辩。这个有点木讷,却对汉王室忠诚,在关键时候又见风使舵的周勃,正因为不完美,才造就了周勃这个丰满又精彩的人生。

刘邦临终前,为什么说“将来能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周勃”呢?

刘邦弥留之际,对吕后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后来的事情也正如刘邦所料,在“诸吕之乱”中,周勃帮刘氏稳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