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是什么问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籍贯是什么问题,第1张

籍贯是什么

常要在一些表格上填写籍贯。词典上说:籍贯就是祖籍居住地或个人出生地。这是一个潦草的解释。遥远的乡音,菁草萋萋的祖坟,板壁微斜的吊脚楼,日益渺茫的童年歌谣,自成一体的乡风习俗。这些都成了籍贯最有力的佐证,它暗示了一个人身份背后的种种空间纵深和文化积习。我曾见过一册陈氏家谱,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书上说,陈氏祖籍江西,明朝初年迁入湖北江陵一个叫白马寺的地方,三百年前又有部分先人为躲避战乱,辗转散居于长阳境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龙坪又从长阳划归五峰管辖。异乡慢慢成了故乡,这是一个漫长的无法控制的过程。我现在只能在自己的籍贯一栏里填写“五峰”,而不能是长阳或者江陵甚或更远的江西某地。籍贯作为一种符号蒙蔽了太多的可供考据的史迹。

籍贯作为一个人出生的空间背景形式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档案,开始成为一种标识。无论从故纸堆里拾遗,还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漏,却都能查证出它的丰厚内涵。历史上的政客们就常以籍贯为派,自然而形成各类政治派系,如长安派。军事史上更有骁勇善战的“湘军”和一手拿烟枪一手握步枪的“川军”之分。在这一点上,就连文化人也不能免俗,譬如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和桐城散文派,它们的艺术风格都被烙上了地域的标识,连同里面流漾的神采血脉,都保持了惊人的默契。

籍贯的划分与其对照的空间背景有着微妙的关联。一般的情况是,到了市里,同县便自成老乡;到了省府,同市也成老乡;出了省,便称我们湖北人了。湖北人用自己的聪明赢来了“九头鸟”的称谓。但回到省内又会划出个三六九等来,第一次听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我便对汉川人的聪明劲佩服得不得了。后来才知道还有下文,说“三个汉川佬,赶不上天(门)沔(阳)一个苕”。原来天沔人才是真正的人精。就是那些打着三棒鼓,能从人嘴里挑出米粒大小牙虫的人。这些类似于人间笑料的谈资,假若不细细思量,人们往往会忽略地域或者籍贯与它们之间发生的联系。

籍贯的商标功能,往往更令人感怀。假若现在在商人面前添加了温州两字,就有了一个动人心魄的词组:温州籍商人。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些走乡串巷卖“三步倒”老鼠药的温州商人很让内地人瞧不上眼,嫌他们文化浅,字写得烂,像鸡爪扒的;说话含混不清,像口里含着个连皮洋芋。就是这群永远也折腾不够的温州人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奇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不过成了温州商人们小试身手的一个码头而已。近年异军突起的“温州购房团”更是成了令中国的房地产业趋之若鹜的团队。现在就连权威媒介在对土耳其的“烧鞋事件”进行评述时,也不得不引用“温州鞋商”一词。再往前看,当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的山西平遥商人不也创造了素有近代商业银行的“乡下祖父”之称的“日升昌”吗?遍布全国的山西票号不得不让国人惊叹“实属海内最富”。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多有详述。在商业帝国里,籍贯成了牵涉商业兴勃的亲密元素。其中的道道又怎能一言以蔽之呢?

报上说,中国将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这意味着大批的乡下人会成为城里人,将有更多的类似于深圳的新移民城市崛起。数代之后,他们的籍贯将发生改变。普通话的盛行也会将乡音逐步撵出我们的语言交流体系。若干年后,蜇伏乡间的那些方言俚语也许会像唐诗宋词一样,成为必须学习才能明晓的对象。随着人员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籍贯一栏将从各类表格里彻底消失,而与籍贯相关的乡愁就只能成为祖先们躲在乡下坟墓里的一声叹息了。

问题一:籍贯是什么 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现在的常见的所谓籍贯应该为祖居地。通俗的说就是祖父的出生地。

举例:A其父母籍贯南海,但因工作关系居于北京并在单位要求下迁户籍至北京,其后又调至香港,次年于香港生下一子A,则其子因父母方户籍当时于北京,则其籍贯为北京,而非出生地香港或是南海。

填表的时候填××省××市就够了。

问题二:户口本上籍贯是什么意思? 籍贯是指我国公民18周岁以前的户籍所在地,一般和你父亲的籍贯相同,或者和你的祖籍相同。

祖籍是指祖辈(祖父)的长久居住地,按现在的地域划分填写,详细到省/自治区/直辖市 + 区/县。

籍贯一般终生不改。所以,户口本上的这一栏内容一旦填写后就不再更改。籍贯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为了纪念你家族的迁徙历史和日后政审的需要。

籍贯一词的含义: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所从事的职业或者所属的社会阶层;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者长久的生活地区。

问题三:籍贯是什么意思出身 籍贯是什么

常要在一些表格上填写籍贯。词典上说:籍贯就是祖籍居住地或个人出生地。这是一个潦草的解释。遥远的乡音,菁草萋萋的祖坟,板壁微斜的吊脚楼,日益渺茫的童年歌谣,自成一体的乡风习俗。这些都成了籍贯最有力的佐证,它暗示了一个人身份背后的种种空间纵深和文化积习。我曾见过一册陈氏家谱,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书上说,陈氏祖籍江西,明朝初年迁入湖北江陵一个叫白马寺的地方,三百年前又有部分先人为躲避战乱,辗转散居于长阳境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龙坪又从长阳划归五峰管辖。异乡慢慢成了故乡,这是一个漫长的无法控制的过程。我现在只能在自己的籍贯一栏里填写“五峰”,而不能是长阳或者江陵甚或更远的江西某地。籍贯作为一种符号蒙蔽了太多的可供考据的史迹。

籍贯作为一个人出生的空间背景形式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档案,开始成为一种标识。无论从故纸堆里拾遗,还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漏,却都能查证出它的丰厚内涵。历史上的政客们就常以籍贯为派,自然而形成各类政治派系,如长安派。军事史上更有骁勇善战的“湘军”和一手拿烟枪一手握步枪的“川军”之分。在这一点上,就连文化人也不能免俗,譬如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和桐城散文派,它们的艺术风格都被烙上了地域的标识,连同里面流漾的神采血脉,都保持了惊人的默契。

籍贯的划分与其对照的空间背景有着微妙的关联。一般的情况是,到了市里,同县便自成老乡;到了省府,同市也成老乡;出了省,便称我们湖北人了。湖北人用自己的聪明赢来了“九头鸟”的称谓。但回到省内又会划出个三六九等来,第一次听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我便对汉川人的聪明劲佩服得不得了。后来才知道还有下文,说“三个汉川佬,赶不上天(门)沔(阳)一个苕”。原来天沔人才是真正的人精。就是那些打着三棒鼓,能从人嘴里挑出米粒大小牙虫的人。这些类似于人间笑料的谈资,假若不细细思量,人们往往会忽略地域或者籍贯与它们之间发生的联系。

籍贯的商标功能,往往更令人感怀。假若现在在商人面前添加了温州两字,就有了一个动人心魄的词组:温州籍商人。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些走乡串巷卖“三步倒”老鼠药的温州商人很让内地人瞧不上眼,嫌他们文化浅,字写得烂,像鸡爪扒的;说话含混不清,像口里含着个连皮洋芋。就是这群永远也折腾不够的温州人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奇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不过成了温州商人们小试身手的一个码头而已。近年异军突起的“温州购房团”更是成了令中国的房地产业趋之若鹜的团队。现在就连权威媒介在对土耳其的“烧鞋事件”进行评述时,也不得不引用“温州鞋商”一词。再往前看,当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的山西平遥商人不也创造了素有近代商业银行的“乡下祖父”之称的“日升昌”吗?遍布全国的山西票号不得不让国人惊叹“实属海内最富”。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多有详述。在商业帝国里,籍贯成了牵涉商业兴勃的亲密元素。其中的道道又怎能一言以蔽之呢?

报上说,中国将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这意味着大批的乡下人会成为城里人,将有更多的类似于深圳的新移民城市崛起。数代之后,他们的籍贯将发生改变。普通话的盛行也会将乡音逐步撵出我们的语言交流体系。若干年后,蜇伏乡间的那些方言俚语也许会像唐诗宋词一样,成为必须学习才能明晓的对象。随着人员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籍贯一栏将从各类表格里彻底消失,而与籍贯相关的乡愁就只能成为祖先们躲在乡下坟墓里的一声叹息了。

问题四:籍贯是什么意思 籍贯是一项很多表格中必填的栏目,如同性别、职业。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 现在的常见的所谓 贯籍应该为祖居地。通俗的说就是祖父的出生地。

这里出生地是唯一的,而祖居地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概念。譬如,一个人的宗族在江西,但其曾祖父、祖父都在湖南出生、生活,其父亲和他本人又在广东,那么这三地哪一个成为这个人的籍贯则主要看他父母(在他未成年市)和他本人对“籍贯”一词的理解。

现在最主流的实践是以一个人父亲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而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出生地。由于在中国大陆填报籍贯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大多数人的籍贯其实通常是其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问题五:籍贯一词的来由 词源由来 在古代,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 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籍贯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从魏晋时期开始,国家对籍贯加强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魏书・食货志》:“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指出当时籍贯的漏洞。 对籍贯使用的争议 有人认为,在现代国家,一个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对于他的入学、就业、甚至住旅馆,不应该有任何影响。而且籍贯本身就是一个世世代代永居一处的农耕经济的概念,在现代含义含糊不清。在各种登记表格中,籍贯一栏应该被去除。 在香港,自从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学校系统已不再需要学生填写籍贯资料,而只需要学生填写出生地。 台湾省,户籍登记曾有籍贯栏,但近年已经停用。

问题六:籍贯是什么意思?是出生地还是老家? 籍贯是什么

常要在一些表格上填写籍贯。词典上说:籍贯就是祖籍居住地或个人出生地。这是一个潦草的解释。遥远的乡音,菁草萋萋的祖坟,板壁微斜的吊脚楼,日益渺茫的童年歌谣,自成一体的乡风习俗。这些都成了籍贯最有力的佐证,它暗示了一个人身份背后的种种空间纵深和文化积习。我曾见过一册陈氏家谱,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书上说,陈氏祖籍江西,明朝初年迁入湖北江陵一个叫白马寺的地方,三百年前又有部分先人为躲避战乱,辗转散居于长阳境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龙坪又从长阳划归五峰管辖。异乡慢慢成了故乡,这是一个漫长的无法控制的过程。我现在只能在自己的籍贯一栏里填写“五峰”,而不能是长阳或者江陵甚或更远的江西某地。籍贯作为一种符号蒙蔽了太多的可供考据的史迹。

籍贯作为一个人出生的空间背景形式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档案,开始成为一种标识。无论从故纸堆里拾遗,还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漏,却都能查证出它的丰厚内涵。历史上的政客们就常以籍贯为派,自然而形成各类政治派系,如长安派。军事史上更有骁勇善战的“湘军”和一手拿烟枪一手握步枪的“川军”之分。在这一点上,就连文化人也不能免俗,譬如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和桐城散文派,它们的艺术风格都被烙上了地域的标识,连同里面流漾的神采血脉,都保持了惊人的默契。

籍贯的划分与其对照的空间背景有着微妙的关联。一般的情况是,到了市里,同县便自成老乡;到了省府,同市也成老乡;出了省,便称我们湖北人了。湖北人用自己的聪明赢来了“九头鸟”的称谓。但回到省内又会划出个三六九等来,第一次听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我便对汉川人的聪明劲佩服得不得了。后来才知道还有下文,说“三个汉川佬,赶不上天(门)沔(阳)一个苕”。原来天沔人才是真正的人精。就是那些打着三棒鼓,能从人嘴里挑出米粒大小牙虫的人。这些类似于人间笑料的谈资,假若不细细思量,人们往往会忽略地域或者籍贯与它们之间发生的联系。

籍贯的商标功能,往往更令人感怀。假若现在在商人面前添加了温州两字,就有了一个动人心魄的词组:温州籍商人。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些走乡串巷卖“三步倒”老鼠药的温州商人很让内地人瞧不上眼,嫌他们文化浅,字写得烂,像鸡爪扒的;说话含混不清,像口里含着个连皮洋芋。就是这群永远也折腾不够的温州人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奇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不过成了温州商人们小试身手的一个码头而已。近年异军突起的“温州购房团”更是成了令中国的房地产业趋之若鹜的团队。现在就连权威媒介在对土耳其的“烧鞋事件”进行评述时,也不得不引用“温州鞋商”一词。再往前看,当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的山西平遥商人不也创造了素有近代商业银行的“乡下祖父”之称的“日升昌”吗?遍布全国的山西票号不得不让国人惊叹“实属海内最富”。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多有详述。在商业帝国里,籍贯成了牵涉商业兴勃的亲密元素。其中的道道又怎能一言以蔽之呢?

报上说,中国将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这意味着大批的乡下人会成为城里人,将有更多的类似于深圳的新移民城市崛起。数代之后,他们的籍贯将发生改变。普通话的盛行也会将乡音逐步胆出我们的语言交流体系。若干年后,蜇伏乡间的那些方言俚语也许会像唐诗宋词一样,成为必须学习才能明晓的对象。随着人员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籍贯一栏将从各类表格里彻底消失,而与籍贯相关的乡愁就只能成为祖先们躲在乡下坟墓里的一声叹息了。

问题七:籍贯怎么填? 是什么意思? 籍贯是一项很多表格中必填的栏目,如同性别、职业。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 现在的常见的所谓 贯籍应该为祖居地。通俗的说就是祖父的出生地。

这里出生地是唯一的,而祖居地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概念。譬如,一个人的宗族在江西,但其曾祖父、祖父都在湖南出生、生活,其父亲和他本人又在广东,那么这三地哪一个成为这个人的籍贯则主要看他父母(在他未成年市)和他本人对“籍贯”一词的理解。

现在最主流的实践是以一个人父亲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而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出生地。由于在中国大陆填报籍贯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大多数人的籍贯其实通常是其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词源由来

在古代,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

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籍贯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从魏晋时期开始,国家对籍贯加强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魏书・食货志》:“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指出当时籍贯的漏洞。

对籍贯使用的争议

有人认为,在现代国家,一个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对于他的入学、就业、甚至住旅馆,不应该有任何影响。而且籍贯本身就是一个世世代代永居一处的农耕经济的概念,在现代含义含糊不清。在各种登记表格中,籍贯一栏应该被去除。

在香港,自从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学校系统已不再需要学生填写籍贯资料,而只需要学生填写出生地。

在中华民国统治的台湾,户籍登记曾有籍贯栏,但近年已经停用。

问题八:籍贯是指的什么 它是一项很多表格中必填的栏目,如同性别、职业。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现在的常见的所谓籍贯应该为祖居地。通俗的说就是祖父的出生地。这里出生地是唯一的,而祖居地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概念。譬如,一个人的宗族在江西,但其曾祖父、祖父都在湖南出生、生活,其父亲和他本人又在广东,那么这三地哪一个成为这个人的籍贯则主要看他父母(在他未成年时)和他本人对“籍贯”一词的理解。现在最主流的实践是以一个人父亲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而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出生地。由于在中国大陆填报籍贯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大多数人的籍贯其实通常是其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因此,现代籍贯应为出生时其父母合法户籍所在地。举例:A其父母籍贯南海,但因工作关系居于北京并在单位要求下迁户籍至北京,其后又调至香港,次年于香港生下一子A,则其子因父母方户籍当时于北京,则其籍贯为北京,而非出生地香港或是南海。理据:A其父母虽然籍贯南海,但因工作关系户籍迁至北京,即南海记录为“某年某月户籍从南海外迁至北京”,同时北京记录为“某年某月户籍从南海迁到北京”。其后虽然外调香港,但户籍未有再次迁户所以两人之子A与父母同籍落户北京,同时出生地为香港。户籍从记册开始就是不可改变的,由此可以查对父母及祖籍,表达为“贯”即连续的无间断的意思。翻查户籍,可以解决很多隐性论理、权责问题,所以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还是必要的。词源由来在古代,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籍贯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从魏晋时期开始,国家对籍贯加强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魏书・食货志》:“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指出当时籍贯的漏洞。对籍贯使用的争议有人认为,在现代国家,一个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对于他的入学、就业、甚至住旅馆,不应该有任何影响。而且籍贯本身就是一个世世代代永居一处的农耕经济的概念,在现代含义含糊不清。在各种登记表格中,籍贯一栏应该被去除。在香港,自从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学校系统已不再需要学生填写籍贯资料,而只需要学生填写出生地。台湾省,户籍登记曾有籍贯栏,但近年已经停用。

籍贯是什么常要在一些表格上填写籍贯。词典上说:籍贯就是祖籍居住地或个人出生地。这是一个潦草的解释。遥远的乡音,菁草萋萋的祖坟,板壁微斜的吊脚楼,日益渺茫的童年歌谣,自成一体的乡风习俗。这些都成了籍贯最有力的佐证,它暗示了一个人身份背后的种种空间纵深和文化积习。我曾见过一册陈氏家谱,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书上说,陈氏祖籍江西,明朝初年迁入湖北江陵一个叫白马寺的地方,三百年前又有部分先人为躲避战乱,辗转散居于长阳境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龙坪又从长阳划归五峰管辖。异乡慢慢成了故乡,这是一个漫长的无法控制的过程。我现在只能在自己的籍贯一栏里填写“五峰”,而不能是长阳或者江陵甚或更远的江西某地。籍贯作为一种符号蒙蔽了太多的可供考据的史迹。

籍贯作为一个人出生的空间背景形式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档案,开始成为一种标识。无论从故纸堆里拾遗,还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漏,却都能查证出它的丰厚内涵。历史上的政客们就常以籍贯为派,自然而形成各类政治派系,如长安派。军事史上更有骁勇善战的“湘军”和一手拿烟枪一手握步枪的“川军”之分。在这一点上,就连文化人也不能免俗,譬如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和桐城散文派,它们的艺术风格都被烙上了地域的标识,连同里面流漾的神采血脉,都保持了惊人的默契。

籍贯的划分与其对照的空间背景有着微妙的关联。一般的情况是,到了市里,同县便自成老乡;到了省府,同市也成老乡;出了省,便称我们湖北人了。湖北人用自己的聪明赢来了“九头鸟”的称谓。但回到省内又会划出个三六九等来,第一次听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我便对汉川人的聪明劲佩服得不得了。后来才知道还有下文,说“三个汉川佬,赶不上天(门)沔(阳)一个苕”。原来天沔人才是真正的人精。就是那些打着三棒鼓,能从人嘴里挑出米粒大小牙虫的人。这些类似于人间笑料的谈资,假若不细细思量,人们往往会忽略地域或者籍贯与它们之间发生的联系。

籍贯的商标功能,往往更令人感怀。假若现在在商人面前添加了温州两字,就有了一个动人心魄的词组:温州籍商人。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些走乡串巷卖“三步倒”老鼠药的温州商人很让内地人瞧不上眼,嫌他们文化浅,字写得烂,像鸡爪扒的;说话含混不清,像口里含着个连皮洋芋。就是这群永远也折腾不够的温州人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奇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不过成了温州商人们小试身手的一个码头而已。近年异军突起的“温州购房团”更是成了令中国的房地产业趋之若鹜的团队。现在就连权威媒介在对土耳其的“烧鞋事件”进行评述时,也不得不引用“温州鞋商”一词。再往前看,当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的山西平遥商人不也创造了素有近代商业银行的“乡下祖父”之称的“日升昌”吗?遍布全国的山西票号不得不让国人惊叹“实属海内最富”。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多有详述。在商业帝国里,籍贯成了牵涉商业兴勃的亲密元素。其中的道道又怎能一言以蔽之呢?

报上说,中国将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这意味着大批的乡下人会成为城里人,将有更多的类似于深圳的新移民城市崛起。数代之后,他们的籍贯将发生改变。普通话的盛行也会将乡音逐步撵出我们的语言交流体系。若干年后,蜇伏乡间的那些方言俚语也许会像唐诗宋词一样,成为必须学习才能明晓的对象。随着人员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籍贯一栏将从各类表格里彻底消失,而与籍贯相关的乡愁就只能成为祖先们躲在乡下坟墓里的一声叹息了。

籍贯是什么问题

籍贯是什么 常要在一些表格上填写籍贯。词典上说:籍贯就是祖籍居住地或个人出生地。这是一个潦草的解释。遥远的乡音,菁草萋萋的祖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