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怎么排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怎么排名?,第1张

据史书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官(即国家图书馆长)。相传孔子曾经向年长的老子求教问学。 在中国史册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八大家排序,是按学派对历史的影响: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法家、五名家、六阴阳家、七纵横家、八杂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不同。 如想排名,请教了。这厢有礼。

顺序是: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强者为王,弱者挨打。各诸侯国都力图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国富民强,这样才能保证不输给其他国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盛起来,在众国中独占鳌头?各国各显神威,但无一例外地将目光盯在了人才上。各国对人才的渴求,简直如大旱之望云霓。齐国名相管仲强调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将争夺人才视为得天下的必要前提。墨子有《尚贤》篇,主要论述贤能之士的极端重要性:“尚贤,政之本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视人才为宝的意识,于是就出现了得一人才而国强的盛况:“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这个时期对人才的任用比较宽松合理,所以大多数都能人尽其才,建功立业。来源:幸福·悦读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旬子之间的是不同学派、继承与发展、互为交流的关系。

一、不同学派。

1、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

2、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

二、继承与发展。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2、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三、互为交流。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

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家和道家之分,诸子门派对立是发生在孔老逝世之后,诸子崛起各执师之一端互相非难的百家争鸣之时,这个现象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百家的著作目录中可以看出。

四、在历史时间上面,顺序为:

1、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4、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

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见老子

孔孟族谱规定了取名用字,用字都是明朝时期开始,由皇帝正式赐予的。孟氏用字,首先从第50代开始,定“德、祖、惟、之、思、克”为字,这是家族自定。后面景泰年间赐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崇祯皇帝朱由检赐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了清朝同治又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氏用字,则从五十五代开始,明洪武皇帝赐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面的也如孟氏。可见,由皇帝赐行辈用字,孔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年代不同。存在“时差”第五十代孟氏,自定了“德”,就与后面自己孟氏和孔氏第七十七代都会有重复。 详细如下: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子、曾子、颜子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这三家的家谱与孔子家谱合称“通天家谱”,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注: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孟氏行辈[1]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老子、孔子、孙子、墨子、鬼谷子、庄子、孟子、韩非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孟子老子先后顺序:老子、孔子、孟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上来说,应当这样

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塾老师,万世师表!

孟子,坚持着自己的师承,以天下太平为几任。尽管效果式微,但确实影响了后来的封建王朝。

韩非子,他是这几位里最晚出现的人。但他的法制社会思想在现今社会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实践。

老庄,老子和庄子齐名,谁都离不了睡。两人前赴后继的完成了整个道家。

然后再是荀子,墨子。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怎么排名?

据史书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官(即国家图书馆长)。相传孔子曾经向年长的老子求教问学。 在中国史册中,对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