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流传至今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说实话,虽然我说的是清朝的习俗,但是我并不陌生,因为清朝的很多习俗都流传至今,尤其是在广大的东北地区,清朝的习俗几乎没有变化的流传下来。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例。根据家谱记载,我的祖先早在乾隆年间就从山东到东北探险。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他们终于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大宗族。即使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农村老家,族群依然沿袭着老规矩,都是清朝时形成的。
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些过年的老规矩。
腊月二十三,我们在东北过年,从此“过年”正式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晚上有个重要活动,——辞掉“灶神”。作为最受群众爱戴的天上基层干部,他今晚就要回天汇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衣食开销。关于灶神的民间传说版本很多,但可以说灶神是一个吉祥的神,俗话说“天道说好,下一个会带来好运”。因为灶神对自己的工作说了很多,上天又安排了一个神来监督民间是否有亵渎等“违法”行为。它是烹饪之神,位于西北方,正好与位于东南方的灶神相对。因为灶神说了很多坏话,被民间视为凶神。时间久了,没有人会牺牲他,所以他被大家遗忘了。
过了小年,就要来过年了,也就是年三十,这个年夜饭就更讲究了。
一大早就醒了,吃完早饭就进入了忙碌状态。上午的主要任务是“进贡”和“关门”。“献贡”实际上是一种供给神灵和祖先的民间祭祀活动。要把家族族谱摆在城南北堂顶上,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摆在桌上。汉族的贡品比较素食,主要是粮食和油炸品,满族的贡品主要是猪肉,猪头和排骨是必需品。“关门”就是贴春联,在东北叫“贴对联”。贴春联是全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的人文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贴春联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中午以煮炖为主,满族人一定要吃豆腐。原本属于旗人汉族,也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豆腐也是过年必吃的食物。另外,你也要喝自己的黄酒。如果你品尝一杯热的自制黄酒,你会感受到纯粮酿造的醇香。当然,一定不能贪一杯。这种黄酒可谓后劲十足。如果你在饭桌上微醺,你很快就会醉得很快睡着。
过年的所有“重头戏”都在除夕“上演”。
首先,请问上帝
东北的冬天,下午五点多就开始入夜,这个时候就请神工了。老规矩是让家里的男性家属去家里的祖坟问神。过程很简单。在祖坟前烧点纸钱,磕头后放点鞭炮,然后直接走回家。回家的路上,禁止转身窃窃私语,尤其不能说些亵渎神明的话,所以祖宗神仙都跟着你回家。进入院门后,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放下马棚,那就是一根长约两米的直木棍,横卧在院门内侧。主要目的是阻止那些跟着主人吃喝的鬼鬼,让神仙和祖宗请回家。请回家的神在神圣大厅的上层。
第二,吃饺子。
为什么要在晚上吃饭前问完神?因为t上的第一个饺子
它是北方饺子中非常受欢迎的食物。在辽阔的东北,饺子是最吉祥的食物,能带来好运。东北流行一句话:“饺子喝酒,越吃越有”,是东北最受欢迎的美食。作者有一个勤劳的母亲。平时我们家基本一周吃一次饺子,吃一口妈妈包的饺子,和爸爸喝一点酒。生活如此惬意,我不敢奢求太多。
晚饭后,一家人通常会聊聊天,笑一笑。那时候还没有春晚,主要是打牌聊天作为消遣。
第三,磕头拜年。
辞旧迎新前,家中最年长的男子带领家中男子按照辈分和家中最小的顺序排队,依次向大殿之上的祖先和神灵磕头,还有家中的每一位长辈。每位长辈磕头,求新年快乐。小时候回老家过年,要给每一个长辈磕头十几下才能拜年。可想而知老一辈要给多少人磕头。
拜年之后,就是去“收”每个长辈的压岁钱。在过去的岁月里,普通人的家庭普遍生活困难,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更差。所以,每个长辈给一点压岁钱,都会很开心。像现在,没有两张大红票。
4燃放鞭炮
说到放鞭炮,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鞭炮声离旧时代”,更多的是被烟花的美和鞭炮的巨响所吸引。长长的鞭炮高高挂在院子里,燃放起来特别刺激。直冲云霄的礼炮和巨响绽放的美丽烟花,承载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所有不快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这一刻真的是所有中国人庆祝的重大时刻。
烟花过后应该是午夜之后,也就是说,是时候告别旧年,迎接新年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吃个饺子,辞旧迎新。
除夕夜,灯是不能关的。红灯笼要高挂院中,贡桌上的灯不能断。在过去,只有燃烧蜡烛才能保证灯光。现在用电动LED灯泡代替蜡烛,省去了半夜换蜡烛的麻烦,环保很多。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你在做什么?新年快乐不同于在城里见面拜年,在我们老家,晚辈是要亲自去长辈家拜年的,这也是老一辈留下的规矩。不管血缘关系如何,只要辈分比自己高,作为晚辈,他都会拜年,问长辈“新年好”!我祖父在世时,在家族中的地位很高。农历正月初一早上来拜年的家庭真是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对了,先说说第一天早上的饺子。这种饺子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由素馅制成,一两个饺子包着钢币。谁要是能吃到钱,就预示着今年运气好,不会缺钱。为了吃钱,尤其是孩子,吃得很饱。
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给神送礼。具体的送神时间,由于各地规定不同,往往也不一样。一般是初二初二和初三初三交替的时候,或者初三晚上。我们老家的规矩是前者。是时候回到第三十年被请去做客的祖先和神仙了。俗话说“问神容易送神难”,所以送神的仪式比请神送神复杂得多:一是熬夜到深夜;二是在贡桌前焚烧大量准备好的纸钱;第三,全家老少,在神和祖先的牌位前磕头感谢他们,祈祷家人远离疾病和灾难这叶
送走祖先和神灵后,我们开始登门拜年,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年,所以第三辆和第四辆车都在路上,大部分都是回来拜年的。现在家里孩子少了,没有男尊女卑之分。所以,女婿“归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硬性,甚至在娘家过年也是很正常的,这在过去封建思想很深的旧社会是绝不允许的。
东北的新年习俗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精致的活动比如正月十五的灯会,二月二的龙抬头等等。过了二月初二,这一年就彻底结束了。
通过新年习俗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非常重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通过这一系列的年终活动,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幸福安康,我们也会从这些年终活动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那天要做一天的面食品种有:馒头豆包麻花……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即方便又美味。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蒸出一些枣
塔、佛手等形状,再捏几个各种形状的豆馅包、枣泥包,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
草根首页推荐)三十年前东北地区的人们都怎样过年(2009-02-01 09:53:02)
标签:三十年前 东北怎样过年 中国传统年俗 文化 分类:知识探索
三十年前东北地区的人们都怎样过年?
东北人过年为何一定要杀鸡?
(感谢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头条推荐) 文 阳光心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五千年历史的沉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特殊的涵义。在外面奔波了一年的人们,除夕这天都要回家过年,全家老少欢聚一堂,享受着可口的年夜饭,畅谈着来年的新生活,共离天伦,其乐融融。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过年,从二十三就走进了年关。
一. 腊月二十三吃灶糖
北方人都供灶王爷,老百姓在腊月二十三用灶糖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二.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24日扫房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驱除晦气。扫房之后,家中焕然一新。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三.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东北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在窗户纸上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色彩。
四.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就开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了。一锅香喷喷的炖肉就是北方人心目中最朴素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
五.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鸡音“吉”,又通“急”。“杀公鸡”是一种指待的说法,是指从这一天开始年货要办完了,由于制作年货还需要时间,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六.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那天要做一天的面食品种有:馒头豆包麻花……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即方便又美味。
七.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蒸馒头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蒸出一些枣塔、佛手等形状,再捏几个各种形状的豆馅包、枣泥包,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
八.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吃饺子
年三十的饺子,不仅形式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规定。无论是摆饺子用的盖帘子,还是蒸饺子的屉子,都是有讲究的。先是在中间摆几只元宝形的饺子,然后由外向内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语云“圈福”,吃年三十这样的蒸饺意味着蒸蒸日上。有的地方也采用横着排成行的方法,意味着财源四通八达,八方进宝。
大年初一的饺子老一辈讲究辞旧迎新,因此初一的饺子一定要吃新,吃鲜,预示一年新生活的开始。
正月初五还有一顿饺子是必须吃的,但这一顿饺子必须是现包现吃,因此这天俗称颂“破五”。
黑龙江农村的过年习俗(2010-02-11 13:55:05)
标签:黑龙江 农村 过年 春节 习俗 拜年 春联 扭秧歌 吃饺子 分类:生活走笔
黑龙江农村的过年习俗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传统黑龙江农村,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三十走油,是用油炸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福要升天。
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祖先用的
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总做饭,吃饭了,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已经不多了。
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间贴,连鸡窝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
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是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大吉大利连年有余。
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是不能扔的,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过年的传统娱乐节目扭大秧歌,一种是踩高跷的,另一种不踩,又叫地蹦子。扭秧歌的动作与赵本山小品中的一样。旁边有敲鼓吹唢呐的,非常热闹。有时,政府还要各村的秧歌队汇演比赛。
大年初一,要吃饺子。过年吃的饺子一般是韭菜馅,或芹菜馅。均取谐音,韭菜馅意味着新的一年发九样财,芹菜馅意味着来年全家人都很勤快。初一早晨,各家比谁起得早,放鞭炮早,谁起得早,便意味着新的一年过得好。初一,小辈要给附近的亲戚和处得好的邻居拜年。
大年初二初三,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三,要吃饺子,这叫送神,把年三十接回来的祖先神灵送走。
大年初五,是放水日,这天可以洗衣服,缝衣服,叫缝破。
大年初七,如果天气好,象征着新的一年人类安康幸福,所以年初七又称“人日子”,要吃饺子。据老人们说,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象征着包括人在内的八种“动物”,分别是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哪天天气好,哪种动物这一年就会好。
正月十五,老家又叫灯节,要做冰灯,或者其它灯具,庭院里和路上,也要摆上灯具。晚饭后,还要到祖先坟前送一盏灯。晚餐要吃饺子或元霄。这一晚,所有房间的灯,是不能关的。孩子们拿着灯具游玩。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习俗——滚冰,孩子们要到河里的冰面上,滚上几圈,据说能滚掉秽气,迎来幸福。
坊间民谣云: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就是说可以准备过年的主食了,可以发面蒸馒头了。这显然是在北方,南方并不讲究蒸馒头,而是蒸别的东西。
东北的冬天很冷,也是人们比较清闲的时候,所以一进腊月,东北就有了过年气氛,有的人家开始冻冰灯或挂红灯。腊月初八冻掉下巴,家家户户吃腊八粥。在东北农村,进入腊月后,开始有人家排号杀猪。排号的目的是我家杀猪村里乡亲好友来吃杀猪菜,你请我我请你,有的还带上全家。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扫年和祭灶,包饺子,放鞭炮。在之后到除夕这段时间里,大家置办年货,年货内容包罗万象,各种肉品、年糕、服装、纸张、竹器、瓷器、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爆竹、骰子、纸牌、水仙头、佛手,亲朋好友间开始相互送礼,大多数人家在这天还祭灶,就是烧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一家人一年的情况。
腊月二十六或二十八左右(找一个农历日期的双日子),便开始蒸馒头、糖三角、黏豆包——年豆包等,这样,一连忙好几天,也叫忙年,主食食品要备足够一家人吃上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量,这期间还会准备好花生、爪子、糖果、麻花等,为的是正月里,亲朋来家里玩时,招待来宾。除夕前,在外地打工、上班的人陆续就回家了。
除夕这天,是北方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吃完早饭,有些孩子们便会穿上漂亮的衣服与自己要好的小朋友到街上玩儿或到亲属家送礼——一般是烟酒或土特产,家里人大人们则在家开始贴春联,做肉丸子,和面、备菜——包饺子,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的,一种素的。这种素馅水饺可不是平时在饭馆能吃到的,而是主人精选了多种材料的馅,有些细心的女主人会在素馅饺子中包上糖、枣、钱、年糕水饺各四个,各有一种美好的寓意。还有就是了。中午吃完饭,就开始包饺子了,小孩一般也不再到别人家走动,有些大点的小孩会帮家里大人一起忙年。
直到晚上六点左右,家家户户便开始烧纸钱——请财神,放鞭炮——迎年,这时,一家人便开始喝酒,这时酒桌上会非常丰盛,八个菜是免不了的,桌上一定有鱼,讲究的是年年有余,老年人或长辈开始动筷子,大家才可以开始吃饭,大家喝酒说笑互相道吉祥和 又要过年了,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现在在这边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没味道了,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春节本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很有讲究。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所以很多朋友就萌生吧到东北过年,吃地道的东北菜菜的念头儿,喝东北的大碗酒,可以吃到珍蘑,还可以去滑雪和冰钓
东北的冬天很冷,也是人们比较清闲的时候,所以一进腊月,东北就有了过年气氛,有的人家开始冻冰灯或挂红灯。腊月初八冻掉下巴,家家户户吃腊八粥。在东北农村,进入腊月后,开始有人家排号杀猪。排号的目的是我家杀猪村里乡亲好友来吃杀猪菜,你请我我请你,有的还带上全家。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扫年和祭灶,包饺子,放鞭炮。在之后到除夕这段时间里,大家置办年货,年货内容包罗万象,各种肉品、年糕、服装、纸张、竹器、瓷器、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爆竹、骰子、纸牌、水仙头、佛手,亲朋好友间开始相互送礼,大多数人家在这天还祭灶,就是烧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一家人一年的情况。
腊月二十六或二十八左右(找一个农历日期的双日子),便开始蒸馒头、糖三角、黏豆包——年豆包等,这样,一连忙好几天,也叫忙年,主食食品要备足够一家人吃上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量,这期间还会准备好花生、爪子、糖果、麻花等,为的是正月里,亲朋来家里玩时,招待来宾。除夕前,在外地打工、上班的人陆续就回家了。
除夕这天,是北方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吃完早饭,有些孩子们便会穿上漂亮的衣服与自己要好的小朋友到街上玩儿或到亲属家送礼——一般是烟酒或土特产,家里人大人们则在家开始贴春联,做肉丸子,和面、备菜——包饺子,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的,一种素的。这种素馅水饺可不是平时在饭馆能吃到的,而是主人精选了多种材料的馅,有些细心的女主人会在素馅饺子中包上糖、枣、钱、年糕水饺各四个,各有一种美好的寓意。还有就是了。中午吃完饭,就开始包饺子了,小孩一般也不再到别人家走动,有些大点的小孩会帮家里大人一起忙年。
直到晚上六点左右,家家户户便开始烧纸钱——请财神,放鞭炮——迎年,这时,一家人便开始喝酒,这时酒桌上会非常丰盛,八个菜是免不了的,桌上一定有鱼,讲究的是年年有余,老年人或长辈开始动筷子,大家才可以开始吃饭,大家喝酒说笑互相道吉祥和祝福。之后就开始玩麻将、打扑克,看电视边吃早早准备好的冻梨、花生、瓜子、糖果等。有些成年男子能会到关系很好或本家有年老的长辈家里走走,以示为长辈的尊敬。
有些孩子会在这时换上大人们为自己准备好的新衣服,特别是洗脚换新袜子,说是踩小人,一年走顺风路。
大家玩儿到除夕晚上11点多,家里主人便开始烧水准备煮水饺了(除夕夜里的水饺,在很多家里是可是男主人煮的哦),此时一般都是素陷饺子,图的是一年和睦平安,也有吃荤的,根据各家的讲究而定。煮饺子的时候要在厨房再烧纸,总之,一般情况下饺子出锅时,表的指针刚好指向12点,早已经挂好的鞭炮点燃了——呯呯嗙嗙,小孩手里拿着滴滴激——兹兹兹,大家注意,晚上的饺子如果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可是预示着你今年一定是发财呀!吃完大年夜的饺子,晚辈们开始给长辈拜年,有的地方还实行磕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孩子们开始到各个亲朋好友家拜年,一般家庭是不睡觉——守岁(现在很多家庭在看完晚会还是会睡觉的)。
初一清晨,一家人吃完早饭——饺子后,继续到邻居及朋友家拜年,街头开始有组织的扭起了秧歌。初二晚上(有的人家是初三早),吃饭前照例是放鞭炮——送年。初三,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领着孩子回娘家。初三,还是吃饺子,初四面条,初五依旧是饺子,初七是人日子,一般也吃面条,为的是健康长寿,都是很上讲的。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到处是张灯结彩,秧歌队从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不断。没过二月二,年味依然足。二月二龙抬头,一般家庭都煮个猪头,吃猪头肉,男子大人、小孩理头发。
去东北过年,最好能住在地道的东北人家里,如果运气好,再刚才赶上下雪,看着室外的鹅毛大雪,一家人坐在屋内大火炕上,感受着的暖意。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火炕中间桌上有小菜、花生米、鸭脖儿、鸡爪子、猪尾巴、腊肠儿、咸豆角,一家人猜拳行令喝东北烧刀子或红星,吃完后到外面放鞭炮,之后回屋看晚会,那感觉,真好啊!(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 纪念释迦牟尼
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23
进行食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24
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清蔡云诗《吴俞欠》诗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岁时琐事》则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对于北方来说,严冬中的腊月扫房,只是掸扫而已,而在南方往往将桌椅板凳,甚至大架子床都抬到河边、井边去刷洗。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又名“扫尘、打埃尘、除残、除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扫尘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是大有益处的。据科学研究,在灰尘含量高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竟达几百万个,在这种环境中,肺炎、咽炎、肺癌、肺气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发病率都较高。灰尘多能吸收和折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当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灰尘1毫克时,紫外线约减少2/3,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儿童患软骨病机会会明显增加。
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祖国医学认为,立春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害虫也开始孽生。所以,赶在春节前大扫除有助于预防传染病、流行病。既有益身体健康,又增添了辞旧迎新的节庆气氛。
腊月25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28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摘自礼俗流水账)
老北京关于春节的一首童谣: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腊月二十六,煮白肉;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教孩子念的时候,我不禁心生疑惑,怎么是从腊月二十三说到初一,而不是从初一说到十五呢?也许是对节日的期待比过节本身更加有趣吧?!过了初一,自由自在的节日是过一天少一天,而从腊月二十三到初一,过节的气氛可是一天比一天热烈。所以大年三十前的日子可不容忽视呀。
腊月29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它作为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十分重视出门打工的,出国留学的,在外谋生意的,等等大多在春节赶回家里,合家团圆民俗春节更具有年味,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正在消失。这里记录一下我国河北省沧州地区的春节风俗
俺记录的,是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的记忆。
一小年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被定为小年,也就意味着年开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
所谓"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依稀记得奶奶在送神(灶王爷)的时候,嘴里念叨:"灶王爷,上西天骑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歹,过了7天再回来"这是有讲究的,为什么呢春因为在北方农村,灶王爷(纸像)在大年三十那天,被供奉在厨房灶台的墙面上方这一供,就是一年,也就是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被送往西天这里的送往,就是将灶王爷(纸像)烧了烧的时候,嘴里要念念有词,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奶奶送神时说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糖瓜,小时候,盼望着春节,也就是盼望着小年的糖瓜了糖瓜就是一种糖制品,白色的,做的样子像南瓜似的,很小,很甜在将灶王爷送上天之前,先用糖瓜供奉一下,同时在灶台上也供奉一些豆子和柴草豆子和柴草是供奉给灶王爷的马的。
为什么用糖瓜来辞灶呢,这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每家的灶王爷在被送往西天后,他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的情况,报告这家的生活情况,有没有粮食浪费呀等等,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因为在这家住了(守护)了一年,对这家的情况很了解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只说好话,就用糖瓜来祭灶因为糖瓜很甜呀,用奶奶的话说,就是甜住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会和玉皇大帝只说这家的好事,不说坏事了,来年呢,这家生活就会很好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蒸粘糕,供奉灶王爷粘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粱的里面加上枣据说蒸粘糕也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二三十请神
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早起,这一天比较忙活吃过早饭,女的在家里忙活,男人就带着孩子出门请神
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回家来过年
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心情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这一天,小孩子都可以穿过年的新衣服了然后就是跟着父亲去请神这一天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
早饭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把上贡的贡品准备好,多数是馒头,菜,还有的上猪头贡,或者贡上一只鸡女主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男主人就带着孩子们贴对联,挂家谱,贴全神,等这一切做好了男主人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请神了
请神前,要在家里带上香和鞭炮,拿着请神的一张符,这张符,是一个文官的画像,讲究"文接武送"到了请神路口,要放鞭炮,把文官的像烧掉,请回自己家的祖辈以及神仙放完鞭炮,要把香点着,一路上拿着香,带着自己家的神沿路回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路上一定不许去串门,也不能走叉路,要按去的路原路走回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家的神请回回到家,要把"拦门杠"放在大门口把香插在自家供台的香炉里这样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香火绝对不能断的等这支香烧完后,要马上插入另一根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折供(撤供)有的家在折了供之后,香火依然继续着,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家就在初一折供后撤了
关于"拦门杠",就是一支木杠,长度要达到自己大门口那么宽,然后上面用纸钱裹住,再用红绳扎住,据说是为了挡住别人家的神来自己家过年
小时候,跟奶奶过年,奶奶是很讲究的,总是嘱咐我很多,不许我乱说话啦,不许我喝冷水啦,不许我在年三十这天和初一这天的白天睡觉啦(据说这两天白天睡觉的话,一年委靡不振,昏昏沉沉,很懒),不许把水洒在院子里啦,不许当着家谱和全神像大声喧哗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奶奶希望我上香奶奶是这样解释的:女孩子上香,会给自己觅个好婆家于是乎,请神回来,不等那支香燃尽,我就立马去换另一支这样一支一支接下来,奶奶希望我用短香换,那样会多拜拜神(多磕头)我那时候很聪明,选高香,很长的哪种,因为这样可以很长时间换一次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每次换香的时候,我都是严肃的对着家谱和全神像,换好香就磕头小时候换香时,心里默念:希望我学习更好,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我就诚心的对这神说:希望能赐个好婆家
嘿嘿
三十这天下午的时间,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的时候,记得包一个糖的,一个钱(钢蹦)的据说,吃到糖的,这一年就会心情甜蜜,吃的有钱的那一个,这一年会不缺钱,也有说这年能赚钱
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就观看春节晚会,或者村里有活动的,就是放花呀,敲鼓打锣,放灯
关于"放灯",就是除了放花,放炮仗之外,村里组织的队伍,在游走到每家家门前的时候,要给这家的门前放一堆棉籽皮皮制作的可以燃烧的东西这就类似家门前的长明灯因为那棉籽皮皮要烧好长时间呢小时候,爷爷总是跟着这放灯的队伍走下来,因为爷爷是村里的鼓手长大后,放灯不再那么隆重了,就在重要路口放花,放炮仗等等了
还有一点,就是年三十晚上要"撒岁"所谓撒岁,就是将芝麻杆洒在自己的院子里,意味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将岁撒开,意味抛却烦恼忧愁
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记忆里的年,应该还是这样过吧
三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的很早,有的凌晨4点,5点就起来,过大年啦!
据说,起的早,过的好但是,随着长大,人们起的也不再早了大多6点左右起床,煮饺子,放鞭炮,上供女人煮出饺子来,先到处供一下,而男人带着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说实话,俺那么早很不情愿的起来,总是被母亲喊起来,其实,那么早,根本就不饿,也吃不下,但是,吃一个两个,也要吃的奶奶总是说,不吃不长岁俺就想,怎么不长岁呢,过了年,我就大一岁了呗吃饺子的时候,还不能多说话,记得有一次,俺说了句;这么多饺子,肯定吃不了的,还不剩下啦!被奶奶狠狠的瞪了一眼从那开始,和奶奶一起过年,俺谨慎的不得了后来,奶奶解释说,吃饺子的时候,神仙都和我们一起吃,不能乱说的,乱说了神会不高兴的,我目瞪口呆,心里祈祷:神仙们呀,就当我年幼无知吧
吃完初一的饺子,就开始拜年了自己家的亲朋好友,都要走一走,女孩是不参与拜年的俺那时候看着弟弟跟着大爷家的哥哥们出去拜年,庆幸,幸亏我是女孩所谓拜年,就是在村子里走走,串串,大约拜到十一点的时候,差不多都串过来了,然后,女人们开始撤供用武官的那张画符,送神男人们就开始去上坟了去祖坟,同姓的,一大家子,开着车,带上鞭炮,越多越好了
农村的年还是很有味的,因为鞭炮从三十晚持续到初一,响个不停很是热闹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出嫁的闺女,在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因为流传这样一句:看了娘家的供,死公公所以,过年,出嫁的闺女是不可能和娘家的人一起过的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家来给父母拜年了
初二是上坟的日子,远处的亲戚,要来给自己已逝的亲人上坟的
四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天适合做生意的人开张,意思是接财神
在我们老家,破五这天也很有讲究的那就是不能串门奶奶那时候最讨厌这一天有人来串门了具体原因也说不好,反正很忌讳这天家里来人的再有就是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煮小人这个小人,就是面做的,用手捏出人形,主要是捏出头部,然后用刀切出胳膊和腿,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后,全家人要把这个小人分开吃掉,有吃胳膊的,有吃腿的,据说,这样就不会犯小人那时候,我喜欢吃小人的头,我认为,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的思维,让他做一些卑鄙的事情,于是,我就吃掉他的头,让他不能思考了
五关于元霄节
元霄节大多地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吃元宵但是,农村还有一个讲究,元霄节闹花灯要三天的据说,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分别是:鬼灯,人灯,神灯所以,那个时候,每晚,奶奶都要出去烧香,把大门口,院子里,插的到处都是俺总是好奇的跟着奶奶到处插香,奶奶的意思就是香插多了,好运也来了俺于是每插一根香,都是用心的,虔诚的,也希望自己能有好运气吧
过完元宵节,基本上春节就过去了俺也就是开始开学上学去了
六,谚语
农村过年,很是讲究,记得奶奶总爱这样说:初一芝麻,初二麻,初三高粱初四花,五谷六豆,七薯八麦,九果十菜分别是每一天代表着每一种农作物,如果这天的天气好,这年的那种作物就会丰收
七关于节日的节目
在我们那一带,走高跷和耍狮子还是最讲究的,也可以说耍的最好了沧州是武术之乡,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是指的沧州地区的武术,童叟皆知而耍狮子,花样和精彩也值得关注小时候,看耍狮子的,俺很是害怕,生怕那狮子会扑向俺,俺一直以为那些家伙是真的,因为我们那里的狮子皮,制作的相当精美和完善,看不出里面的人,他们穿的狮子服,跟狮子皮的外表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不像某些表演,狮子皮制作的简单的能看得见人的样子,渐渐长大后,才知道是人演的
另外值得关注就是跑旱船了,这些农村的节目,想起来历历在目,虽然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
八,关于"田"生日
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田的生日也就是农田的生日这一天,也要包饺子的,同时,还要包一个棉花包,也就是饺子的形状包出一个四角形状,形是包的棉花,煮饺子的时候,如果棉花包朝上,这年棉花就会丰收,如果面朝下,收成就不好
田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囤"所谓打囤,就是将家里烧饭时农作物的秸秆灰收起来,用簸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撒出形状,大多是田字形,多撒几个,田字中间,放上农作物果实,然后用砖头压住有的家庭,要在家里的卧室里,撒个钱囤,有的用砖头压上钱,有的干脆把存折压上
中国农村的春节还是很讲究了,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春节了,很是怀念家乡的春节风俗记录下来,回味中,希望这些风俗,能延续下去
分享:
8
喜欢
阅读(704)┊ 评论 (3)┊ 收藏(0) ┊禁止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
前一篇:七绝 咏荷
后一篇:我和老公的快乐生活(五)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巧改对联讽贪官 [发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丝制骨头螺钉 | 夹心层何时有自己的窝?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分享到微博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七绝 咏荷
后一篇 >
我和老公的快乐生活(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
关闭
河北、山西、内蒙、东北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祭祀祖先时用,将其称为yun,我理解应为:“殒”,也有人解释为“云”,上面写着“昔故本音 × 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类似于昭穆表,或世系表的一张纸。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本文2023-09-22 03:29: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