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家族传的商品描述
《邵逸夫家族传》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披荆斩棘的拓荒者,永不停息的追梦人。一生见证中国**兴衰百年打造香港娱乐王国。
有钱、有名、有爱心,邵逸夫的百岁人生经历近乎完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他所展现出来的勤奋、敬业、精明、魄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值得新一代富豪及创业者学习。
邵逸夫在中国**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逸夫所执掌的香港无线电视(TVB)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邵氏出品”的影响力巨大,只要是有电视机的华人家庭,没有谁敢说自己没看过TVB制作的电视剧。在香港娱乐文化界,邵逸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的**史上,邵氏家族是一群当之无愧的拓荒英雄。 序 100年的传奇
第一章 邵氏申城起家
1 十里洋场“锦泰昌”
2 邵氏商家人丁兴旺
3 “天一”,梦开始的地方
4 首次触电,梦想确定
5 “天一**”遭“六合围剿”
第二章 初涉南洋遇知音
6 独辟蹊径的“**车”巡映
7 新加坡中国**放映周
8 邂逅黄美珍,怦然心动
第三章 东南亚造势
9 幽会不谈爱情谈商机
10 南洋首次大手笔,收购“新世界”
11 收购“大世界”,垄断狮城娱乐业
12 问鼎东南亚第一**大亨
第四章 **,从无声到有声
13 美国之行,好莱坞取经
14 《白金龙》,第一部有声**
15 香港“天一”连遭大火灾
第五章 国难当头,虎落平阳
16 迎娶黄美珍,婚礼轰动星马
17 香港沦陷,邵兄成日本兵囚徒
18 三年生死两茫茫
第六章 邵氏**名存实亡
19 南洋初识方逸华
20 身世凄凉感邵君
21 香港邵氏**名存实亡
第七章 再续前缘,一生相伴
22 清水湾,邵氏东山再起
23 香港再遇方逸华
24 相思一载情未了
25 东方桃丽丝黛,英国乐队客座歌手
第八章 清水湾的崛起
26 “邵氏兄弟”挂牌,敦请李翰祥出山
27 《貂蝉》一炮打响,捷报频传
28 从“江山美人”到“香港**”
第九章 黄梅调风靡东南亚
29 李翰祥请战,黄梅调再掀高潮
30 凌波金汉忤逆
31 长子邵维铭遭绑架,有惊无险
第十章 邵氏主将:亦友亦敌
32 张彻挑大梁拍武侠“救驾”邵氏
33 翰祥另谋发展,邵氏遇重创
34 沧桑几载,物是人非
35 红颜干政引发邵氏大震荡
第十一章 邵氏**的“下坡路”
36 主将邹文怀另立门户建嘉禾
37 “李小龙旋风”威胁邵氏
38 翰祥回邵氏,《大军阀》成功
第十二章 峰回路转,倾国倾城
39 倾国倾城,金玉良缘红楼梦
40 《武松》再获奖,邵氏再创辉煌
41 投资亚视,做香港电视领头人
42 90岁的新郎
43 将军澳,崛起的电视城
44 裁员就是新陈代谢
附录 邵氏家族大事简记 100年的传奇
2007年9月11日,维多利亚海湾灯火辉煌。
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大楼贵客如云,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和特区政府的高官们都云集于此,正在恭候一位重要人物的光临,他就是邵氏影视王国的总裁、著名企业家和**家邵逸夫先生。再过几天。他就年届百岁高龄了。屈指算来,邵逸夫在香港**界已经驰骋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晚上,邵逸夫先生将在香港会展中心大楼里,出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盛大颁奖晚会。
忽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只见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唐英年,还有跟随邵逸夫共同走过50多年风雨坎坷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簇拥着邵逸夫出现在大厅的门口。这时,众人都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虽然耄耋高龄,但身体仍然硬朗的邵逸夫身上。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出现在邵逸夫面前的是一条长达百米的鲜红地毯,众人的掌声一直把老人送到前面高高的主席台上。邵逸夫坐定后环顾四座,发现掌声仍然没有停歇,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向台下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脸孔频频地挥手,掌声更加热烈了。台下的宾客中有些曾是邵逸夫商海中共度风雨的挚友,有些是**电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同仁,当然,更多的是邵逸夫亲手提携的**明星和电视新秀。邵逸夫再次向台下拱拳致意,他那矍铄的神情和有力的手势,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年届百岁的老人。
就在一年前的冬天——2006年12月14日,已经99岁高龄的邵逸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一次马来西亚之旅。他是乘坐轮椅上飞机的,许多友人担心邵逸夫在隆冬的远行是一种冒险,谁能保证老人在旅途中不发生不测?可是邵逸夫平安无虞地完成了这次长达4小时的飞行。邵逸夫前去吉隆坡,并非因为久卧思动,而是为了一位名叫刘家昌的导演在息影多年以后再次出山所组织的一场音乐会。刘家昌原是港台**界的精英,早年曾经多得邵逸夫提携。如今他在吉隆坡举办这次音乐会,事前也曾得到邵逸夫的鼓励。提携后辈是邵逸夫一贯为人的准则。尽管老人已行走不便,不过邵逸夫仍然还像从前那样不惜一切地扶持后辈。在马来西亚的四天三夜中,邵逸夫不仅广泛接触各界友人,而且亲自到场为刘家昌和其他后辈艺人捧场助威,从而完成了他人生暮年最有意义的一次东南亚之行。
就在“邵逸夫奖”颁奖晚会之前,香港诸多媒体就开始报道邵逸夫百岁寿诞的消息了。各报都以整版篇幅隆重刊登邵逸夫专版,以及他入行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和文字介绍。一个隆重热烈的祝寿活动已在民间徐徐拉开了序幕。
其中《东周刊》为邵逸夫百岁寿辰出版的专辑中载文称:
“本周四(10月4日)便是邵逸夫先生的100岁生日。百岁高寿仍然领导影视企业王国的富豪,他堪称香江第一人,世界上也极为少见。这位影视巨人至今仍不言休,坚持继续上班工作,最近还周游内地,考察他捐款修建的学校,其精力和气魄都令人惊叹,各地读者都想知道邵逸夫的养生和成功秘诀。本刊找到六叔(邵逸夫)身边的重臣和好友,希望了解他生活上的秘密,以期透视他大半生的养生之道……在六叔百岁寿辰之时,我们也预祝他健康长寿,为香港影视的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另一家杂志《明报周刊》也发表文章,介绍邵逸夫在商海浮沉中长生不老的养生之功,该刊称:
“年届100岁的邵逸夫先生,近年来仍然非常精灵健旺,在将军澳影视城里他总是步履矫健,甚至出入都不用拐杖。其实邵逸夫从事影视80多年,他是有一套特殊的养生之道的。原来他进入60岁以后,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然后黎明时起床,花最少45分钟时间打坐。然后就是到户外去打太极和练习由武当山气功师教授的气功。就算在家中他也经常走来走去,每天始终都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六叔又非常喜欢上班,即便年事已高,仍然坚持每周都到电视城去上班,一度传说他已经退休的说法不攻自破。他的行事准则是一辈子也不言休。”
自邵逸夫1958年从新加坡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来,50个寒暑春秋过去了,在他的邵氏影城里已先后拍摄各种故事片1000部以上。自1959年以来,邵逸夫主持的邵氏兄弟公司硕果累累,其中获奖的**就有《江山美人》、《后门》、《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花团锦簇》、《武则天》、《小儿女》、《万花迎春》、《血染牡丹红》、《万古流芳》、《蓝与黑》、《烽火万里情》、《珊珊》、《三笑》、《十二金牌》、《吉祥赌坊》、《水浒传》、《大军阀》、《十四女英豪》、《双星伴月》、《倾国倾城》、《乾隆下江南》、《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金玉良缘红楼梦》等数十部,堪称香港影界获奖最多的**公司之一。
邵逸夫不仅从影赚钱,而且他还广行善事。其中他在香港先后筹资兴建香港艺术中心,购买文华戏院、翡翠戏院和明珠戏院,独资修建高档碧丽宫戏楼等,许多剧场一直被邵氏用于公益性演出。早从1985年起,邵逸夫就开始把自己的慈善经费用于国内的教育文化事业,例如邵逸夫1985年对甘肃敦煌艺术保护的捐款、1987年捐献1000万兴建宁波大学教学楼、1998年捐资筹建浙江大学科技馆等。此外,邵逸夫还以个人名义向内地各师范院校捐款,为内地15所高等院校筹建科技馆和图书馆捐款,向内地众多医院和医学院捐款等,14年累计捐款已多达19亿港币,包括2200多幢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其他一些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名目的捐款,也非常可观。这些数以亿万计的善款,被分别用于教育、养老、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1999年台湾大地震捐款1亿台币救灾,1988年捐款80万美元在美国建立“安老之家”等等。邵逸夫为美国旧金山进行福利捐款,旧金山当地政府把邵逸夫的捐款日正式命名为“邵逸夫日”,以期让那些深受其惠的美国老人们都记住这位中国**家的名字——邵逸夫。他向英国牛津大学捐献1600万美元,要求该校在将要建设的诸多项目中一定要有一所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邵逸夫先生这样做,提高了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当邵逸夫百岁寿辰到来之时,香港影视界还为这位世纪老人举办了“邵逸夫百年影视活动”照片展。在展出的照片中,有邵逸夫早年在南洋一带从事**网络拓展的旧照片,有邵氏家族所有成员在上海初创天一**制片公司时的无声**剧照,还有邵逸夫在香港清水湾**城拍摄的近千部影片中的获奖**的剧照。人们还可一瞻这位东方世界影视大师晚年生活的珍贵片断。林林总总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让熟悉邵逸夫影视的观众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影视企业家的今天和昨天。难怪一家香港报刊这样评价:“邵逸夫是香港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
在这位影视大师即将走进百岁之期的时候,他亲自光临“邵逸夫奖”的颁奖大会,无疑向世人报告一个奇迹,这就是香港影视的发展,与邵逸夫这位世纪老人息息相关。所以当邵逸夫走进香港会展中心参加颁奖大会的时候,场上对他竟然报以长达3分钟的掌声。这是对邵逸夫从影生涯的理解和肯定,也是对他活到百岁仍然如此“精灵”发出的赞叹。
百家姓中邵氏的来源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他的一支子孙袭召公爵位,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哗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加邑改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出自居邑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à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出自芈姓
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邵姓的由来? 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邵氏属地]博陵郡,今河北定县。 [邵氏来历]邵姓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的后代。]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时被封于燕国,后又封于召地(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史称召公,其后代子孙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到战国时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于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边加了一个邑旁,变为“邵”姓,也就是说,“召”、“邵”实为一姓。 [邵氏名望]历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一些: 秦代东陵侯邵平,宋代书画家邵谊、哲学家邵雍、抗金义军首领邵兴,明代画家邵弥,清代诗人邵长蘅、书法家邵泰、学者邵晋涵、文学家邵齐焘、经学家邵懿辰、画家邵云,近现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 今天的邵姓,人口较多,是中国第八十三大姓。
“邵”姓的来源是什么? 邵姓起源参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受封於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公 后又转封於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后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寓洛四十年,称所居为安乐窝,卒康节。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河北蠡县南。
邵姓起源参考之二
邵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八十三,是台湾的第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周代。邵姓,古代写成召姓。据史书上记载,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后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灭商后,他被封于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国由他的长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与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权的权臣,后来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职。历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厉王朝廷中都担任要职。召公虎在周厉王时还有著名的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秦国兴起,召国遂被并吞。子孙为纪念故国,就以“召”或“邵”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孙后来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世称汝南望,安阳望,博陵望。姓源载:邵公□受封于燕之后。氏族博考: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又姓谱云:文王之子季载之后。
邵姓的历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邵姓历代名人124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位;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并列第四十五位;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9%,排在并列第五十七位。 姓名简介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后裔。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召平秦朝人,封东陵侯。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邵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邵续字嗣祖,西晋魏郡安阳人。官至散骑侍郎。续朴素有志烈,博览经史,善谈理义,妙解天文。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邵大震字令远,唐代安阳人。与王勃同时。存诗一首。邵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 人所传诵。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邵伯温邵雍之子,哲学家。邵博字公济,洛阳人,邵伯温之次子。著有闻见後录三十卷。邵桂子淳安人,以文名著,宋代咸淳年间进士,官处州教授。后弃官归,居修竹乡。邵亢(1014~1075年)字兴宗,江苏丹阳人。神宗年间官至枢密副使,谥安简。宋史有传。邵宏渊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将领,官至节度使。邵光祖河南人,元代学者,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邵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苏苏州人,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邵坚字不磷,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有文名,与翟景淳、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后卒于任。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邵元节(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嘉>>
邵氏的起源 邵姓,《姓源韵谱》说是周召公后。那么召公系何许人,邵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是西周初的大臣,与周同姓,姓姬氏,即为周之支族,名,因采邑在召(shao音邵,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邵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意见纷纷,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劝谏,历王不听。公元前841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静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国人围攻,他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死。历王死后,他又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别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属河南济源市邵源乡,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恒山西坦曲县63公里,东距济源市42公里,故《辞海》注为在今山西垣曲东。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以采邑为姓氏,就是召氏;至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耳,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关于召姓改为邵姓的时间,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和姓纂》引安阳邵氏家状所云:信臣之后,青州刺史邵林,其先避事加邑为邵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然《汲冢书》即有邵陟,不自邵休加邑也。《汲冢书》指战国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中的竹书,系晋武帝时汲郡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所得。这说明邵姓在战国时已有,而不始于西汉召信臣的后代。因召、邵本一姓,二字在早期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古人有时互用,如召公、召穆公、召不疑之召,《元和姓纂》皆作邵;但其他古籍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从三国时开始则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见不到了。 春秋时的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有邵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义于沛(今江苏沛县东),西汉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元帝时任南阳太守,修渠筑坝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为民兴利,被尊称为召父,后任少府。 召信臣之子召驯,习韩诗,博通书传,东汉章帝时曾入朝授诸王经。以上所引资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太乐丞邵登,河南(郡治在河南洛阳市东北)人;吴有节义之士邵畴。晋代有安阳(今所河南)人邵续,博览经史,能妙解天文。南北朝时,北魏有邵洪哲,沮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人;南齐有武陵(今湖南竹山山县西北)人邵荣兴,8世同居,建元中旌表门闾。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博通经史的邵谒为翁源(今广东>>
邵氏的由来 邵氏由来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邵姓式的由来 额,有点长,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_^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
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
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姓氏邵的由来 一、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二、迁徙分布
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据有关资料所载,唐代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宋代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代时,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初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历清朝至现在,邵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从清朝开始,有邵姓迁至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
三、人口
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约有250万人。
有人知道江苏高邮的邵姓的来历么? 邵
一、 姓氏源流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二、 迁徙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饥”。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2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1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2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3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 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4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
。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
,循环变化。认为人类>>
一、邵逸夫主要经营邵氏兄弟**公司以及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
二、邵逸夫简介:
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2011年正式退休,邵逸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三、个人荣誉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大英帝国勋章)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88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
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大紫荆勋章)勋衔。
2005年,成为“中华慈善大会”首批“中华慈善奖”得奖者之一。
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金像奖颁世纪影坛大奖。
200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四、社会活动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后,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世纪90年代初,江浙一带遭遇罕见台风和洪涝灾害,不少学校被淹没。邵逸夫第一时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林博士来到浙江,马博士与几位教育系统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实情况反馈给邵先生,并着手参与灾后重建,创下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参观考察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学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学校,之后,一座又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出现在内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后16次向内蒙古地区捐赠善款,总额达137亿元港币,全区有逸夫学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磅,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命名“逸夫科教楼”。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9年,向台湾捐2500万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灾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2013年3月,邵逸夫向浙江大学捐赠2亿元港币,建设“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这是邵逸夫及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捐赠的单笔资金最大的捐赠项目。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妇, 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港币。
当然是金啦
其实没有的可以不要去想他
就算有也不必去起
我在我们这里的辈份我忘记是什么了
但是我就没用这个辈份
直接起了两个字的名字
邵逸夫家族传的商品描述
本文2023-10-10 19:49: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