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地区的人们过春节都有什么风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5收藏

邹城地区的人们过春节都有什么风俗?,第1张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P>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郓城也有类似习俗。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回娘家 初六送穷 接财神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迎春 1 腊月二十三(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 阴历小年,晚上燃放鞭炮,包饺子,送灶王,去上天言这一家子今年的好事,要烧烧纸的

  2 大年三十 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贴对联,然后准备晚上的年夜饭,基本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年夜饭就吃的差不多了。伴着春晚,大家一起包好饺子,象征团圆,然后等待赵本山的小品和新年的钟声;(别忘记了群发拜年短信)

  3 初一 凌晨接近12点的时候,准备一挂长鞭,12点燃放,象征辞旧迎新。等春晚结束,基本也要休息一下了,白天好有精神拜年。早上起床后,孩子穿上新衣,下饺子吃(饺子吃之前先祭拜一下子,这神那神的)。之后拜年开始,家里一般留守一人,然后其他人先到周围邻居家拜年,之后开车到周围关系比较近的亲戚长辈家拜年,这一般就是初一的工作了

  4 初二 日照的习俗是初二媳妇回娘家,也就是姑爷去丈母娘家拜年

  5 初三到初六 假期之前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走亲访友,同学聚会

  6 初六 白天,如果有过66或者80等等大寿的老人,全家老小一般都选在这一天团聚放鞭炮庆祝。初六晚上是接灶王,要烧纸放鞭炮 (年前的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7 正月十五 元宵节 早上起来吃元宵,晚上吃饺子,象征团圆,晚上一般都是去看花灯,燃放烟花。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P>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郓城也有类似习俗。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

  [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

  [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1、拜年

先是在自家拜年,按辈份、长幼依次向长辈、年长者拜年。如一家有祖孙三代,孙子(女)先要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给爸爸、妈妈拜年。受拜者发给晚辈“代岁钱”,也称“压岁钱”。

2、年夜饭

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食用好酒好菜,吃团圆饺子,俗称“包子”、“扁食”。饺子一般都是素馅的,取“素静”之意。吃过年夜饭,除留长辈在家以照应前来拜年的,其他人等都穿着一身新衣服出去拜年。

3、大年初一不能打扫庭院

此外,大年初一早晨不能从井中汲水,不能打扫庭院和室内(白天即使扫也要从门口往里扫,且垃圾不能往外倒),吃过饭的碗筷不洗。

4、祭祖先

家家祭祖先(有的地方叫“送老的”,即把除夕从祖墓请来的祖先再送回去,也有大年初三晚就把“老的”送走的)。

5、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邹东山区百姓吃用新麦面包的水饺;邹西平原群众则用新麦面蒸馍馍(馒头),并先要上供敬天。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P>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郓城也有类似习俗。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邹城地区的人们过春节都有什么风俗?

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