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的基本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屈原故里的基本介绍,第1张

殷商时期秭归为“归”国所在地,“归”,郭沫若认为“当即蜀鄂交界之处夔国”,“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归县”。西周时期,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居丹阳,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为夔子国。今香溪有古夔国城遗址。丹阳,是楚国最早的郢都,是屈原祖先的聚居地。从古至今,在香溪河聚居着庞大的熊氏、屈氏家族。时至今日,熊屈两姓还有近万人伴随居住于两岸。这两姓的起源与楚国的历史是有紧密关系的。香溪岸边万古寺村现仍保留有清代维修过的屈氏宗祠。保留古墓一座,铭文记载系屈原后裔。传承民国《屈氏家谱》一部 。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中国七大柑桔生产基础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 “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

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 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屈原诞生在山清水秀的乐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留下的《离骚》、 《九章》、 《九歌》等光辉诗篇,声贯如今,名扬中外。陈运和诗称“《九章》曲调源于楚天辽阔 《九歌》节奏来自泛黄史册”。县名由来: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今“秭归”。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芈姓。《楚辞注》、《姓氏考略》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五里),后以邑为氏。②据《淮南子》所载,商王纣之臣有屈商,拘文王于里;《吕氏春秋》载,夏王启伐屈骜,则屈姓不始于楚。③出自姬姓。《集韵》载,春秋时晋公子夷吾居屈(今山西永济),出良马,子孙或以地为氏。③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改屈突氏为屈姓;《旧唐书》载,唐时西蕃人有屈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傈僳族以雀为图腾的氏族蘖饶时氏,汉姓为屈;今满、阿昌、裕固、壮、彝、羌、毛难等民族均有屈姓。

  始祖:屈瑕。 迁徙: 屈姓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前223年楚灭于秦,屈姓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姓亦列其中,为屈姓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姓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姓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姓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姓临海、临淮、河南郡望。三国时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姓,极大地壮大了屈姓家族。隋唐时屈姓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屈姓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姓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如今,屈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目前屈姓人口列全国一百七十二位。 郡望: 临海郡 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257)将会稽郡部分置临海郡于章安,相当今浙江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隋开皇九年(589)临海郡废,置临海县。

  河南郡 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洛阳一带。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 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临海、河南。②自立堂号:渤海、香草等。 字辈: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湖南湘乡小江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山东滕州屈氏字辈: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名人: 屈完,春秋时楚国贵族。芈姓,屈氏,名完。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兵抵径山。楚成王派他领兵御敌。齐兵退驻召陵,向楚军示威。他态度强硬,齐桓公遂与楚盟于召陵而去。

  屈荡,约生活于楚共王至楚康王之时。屈氏,名荡。屈到之子。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一说今湖北宜城楚皇城)人。楚康王二年(前558)起任楚国连尹之职,掌管外事。楚康王十二年改任莫敖,主管楚国的王族事务。

  屈建(-前545),春秋楚大夫。字子木。前548年为令尹,率师伐舒鸠,灭之。前546年,宋向戌发起弭兵之会,诸侯会盟于宋。他违背诺言,欲趁机击晋。盟时,晋、楚争先,晋让楚,他得先歃血。遂罢兵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楚国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甚受信任。主张任用贤才,彰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曾为怀王起草“宪令”,因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王怒而疏远屈原。后楚败于秦,他奉命出使齐国,归后任三闾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顷襄王继位,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二月,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约于是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这一天便成为中国人民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五篇。《离骚》为其代表作。《天问》体制特异,内容和风格皆与它篇不同。《九章》包括《橘颂》、《哀郢》、《涉江》、《怀沙》等九篇,非一时之作,主题大致同于《离骚》。《九歌》十一首是祠神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英雄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招魂》一篇,汉以来即有争议,但后世学者多认为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三篇,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屈原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善于向民歌学习,发展了“比兴”手法,并在南方民歌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亦称“骚体”。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很大。《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合称“风骚”,两千多年中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屈匄,战国楚将。前312年,楚怀王为秦背割地之约报仇,派其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抗御,樗里疾助之,两军在丹阳(河南淅川西丹水以北)交战,他兵败,甲士八万余人被杀,他和将领七十余人被俘。另路秦军乘胜进占楚地汉中。

  屈盖,楚人。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至四年(前308-前307)任此职。三年,樗里疾相韩,左丞相甘茂代樗里疾为右丞相,屈盖补甘茂之缺。在职期间,促成秦楚和好。以后数年,秦、楚保持着友好关系。

  屈垣(389—443),北魏臣。字长生,须长子。少掌家业,擅长计算。道武帝初,用为给事,后历将作监、尚书右仆射、侍中、中领军、镇东大将军等职。受太武帝信任。帝出,常留其镇守。为官公正。坠马卒,帝闻其死讯,令信使步归。谥成公。

  屈突通(557-628),唐初大将。隋末唐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隋炀帝时官至左骁卫大将军。曾镇压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南部之地)起义军刘迦论部。后奉命镇守河东(今山西省晋西南隅芮城县西北)。李渊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出兵反隋,他被李渊军所击败,率部东奔,被唐军追及,兵众散亡,乃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仁果、王世充,均立战功。历官兵、刑,工等各部尚书、洛州都督。

  屈遇,北宋将领。党项羌人。开宝元年(968),直荡部族首领啜佶率众攻府州,为宋兵所败,诏羌部族十六府大首领屈遇与十二府首领罗崖领所部诛啜佶,啜佶惧怕,以其部族归顺。以屈遇为检校太保、归德将军,罗崖、啜佶均为检校司徒、怀化将军。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在番禺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屈大均具多方面文学才能,以诗成就最高。内容上表现爱国忧国之情,也有对南明政权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揭露清朝苛政,对人民祸难疾苦表示深切同情。气魄豪放,笔力遒劲,富于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其著作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另有《道援堂词》。

  屈复(1668-),清文学家。字见心,号悔翁、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少时游齐楚吴越。后以诗教授于京师。居僧庐,约客不迎送,不作寒喧语。与客论学及诗文源流,诸史兴亡、兵马征战,天文律历等,“无不恺切祥明,言之凿凿”。不赴鸿博,沈德潜等谓其“不屈志节,固是有守之士”(《清史稿》)。诗文浑劲朴质,论意不凡。有《弱水集》等。

  其他屈姓名人有春秋时楚国大臣屈瑕、屈到、屈建;三国吴大臣屈晃;北朝北魏大臣屈遵、屈须、屈道赐、屈拔;唐将领屈突盖、屈寿,画家屈鼎;明诗人屈淑;清诗人屈凝、屈敏,画家屈秉筠等。近当代屈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屈武,电子技术专家屈保春,古典文学专家屈守元,版本学家屈万里,教育家屈伯川,作家屈兴歧,作曲家屈文中,剧作家屈楚等。

章氏 040

历史来源 「章」源出 ;

「章」出自「姜」姓。已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太公(姜尚)支孙封国于「鄣」(山东章丘县),公元前664年被齐国所灭,子孙去邑旁为章氏。

家族名人 章邯

生卒年不详。秦代名将,与项羽战于巨鹿及棘原,却因赵高专权,拒却章邯所请,遂降羽,被立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于废邱;后为汉将韩信所灭。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精于史学,以纂修方志,名重于时。所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江苏南通、句容屈氏字辈:“广长尚永文洪云”

山东谷亭屈氏字辈:“国可秉朝大有长继学昭绍范庆云会光昌实晏芳永忠赞先德本荣发科扬志立道义信教益从善良景仰新理书厚恩保其祥”。

屈氏中云字辈的就这俩地方了

屈原是楚国人,出生于楚国贵族。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而屈原就是屈瑕的后代。楚王本姓芈,在战国时代的昭氏,景氏,屈氏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分支,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

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所以屈原是楚王的后代,与楚王同姓,姓芈,屈氏只是芈姓大家族下面的一个分支,被称着氏。

战国后期,姓与氏渐渐合而为一,也就渐渐地分不清哪些是姓,哪些是氏了。所以,今天我们说屈原姓屈似乎也说得通,前提是不要提他跟楚王的关系,否则就会觉得乱七八糟。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为什么不叫芈原或者可以叫芈。屈原?

显然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姓”上,它和我们现在讲的张三姓张、李四姓李并不是一回事。

要说这个“姓”,光从那个“女”字旁上,我们就可以猜测它的起源一定是很久以前的事,而且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候的事。

据擅长于考据的学者们断言,姓在古代决定着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婚姻。

聪明的中国先辈,很早就发现了近亲不能结婚的道理,他们称之为“同姓相婚,其生不蕃”,也就是说姓相同的人结婚后,不能正常地繁衍后代,会造成人口的凋零。

而在那个时候,人多力量大是绝对真理,关系到遗传繁衍的可都是最重要的事,谁也不希望国家近亲结婚太多,都生些智障儿,那还怎么生产,怎么打仗?

所以,姓成为了区别亲疏远近的重要依据,同一个姓也就是同一个氏族内部的成员之间,极有可能是三代以内的血亲,所以首先要杜绝其通婚。

由此来看,姓主要指的是氏族社会的族号,就像今天我们说到赵家村、李家庄一样,可能这个村里大多数人都姓赵或李,相互间可能还有点儿亲戚关系。

回答于 2018-05-04

赞同16

好物-淘宝热卖排行,品质好货,快速到家!

好物,上淘宝购物,超多优惠,帮您做出更好更靠谱的选择。海量优质商品,各类爆款特惠,淘您满意!

淘宝热卖广告

只发一次!高中化学147个解题方法(名师整理版)

老何高分化学广告

淘宝婧氏卫生巾负离子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淘宝超值婧氏卫生巾负离子,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

广告

屈原姓屈吗?

屈原的屈姓是以封地命姓,最早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古代的姓、氏、名和字是分的非常清楚的,所以屈原姓芈,是屈氏族人,名平,字原。现在称呼他屈原是采用了他的氏和字来称呼的。

匿名用户

476浏览

更多专家

屈原芈姓屈氏,是什么意思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屈原的屈是姓还是氏 屈原为何是芈姓屈氏

相关解答一:屈原芈姓屈氏,是什么意思男称氏女称姓,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姓:(1)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2)指家族。(3)子孙之通称。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相关解答二:古人的名字中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屈原,芈姓屈氏。请问姓与氏有何不同“姓”与“氏”的区别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说文》:“姓,人所生也。”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憨氏,称姬姓某氏。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如此等等。那时候的宗族与现在意义上的宗族是不同的。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辩贵贱,随时更移。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秦时,各方面都大一统,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虽有区别,但已不严格了,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分了。姓与氏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代替了裂土分封制,取消了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的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只剩下与姓相同的区别婚姻的意义,所以与姓融合为一了。秦代,实行了郡县制,取消了裂土分封,分宗命氏的基础被取消了,姓与氏就逐渐模糊。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趋于合一,汉末,姓与氏已经一体化了。相关解答三:"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姓与氏在古代是怎么回事?男称氏女称姓,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姓:(1)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2)指家族。(3)子孙之通称。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相关解答四:先秦时期,男称氏,女称姓。屈平是芈姓屈氏,而字原所以现在叫屈原( 10分称字,是代表尊敬之意。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只称氏不称姓。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同样都是赢姓赵氏。在《史记》中,司马迁说到秦始皇姓氏的时候,一说姓嬴,一说姓赵。相关解答五:屈原姓什么?屈原姓“芈”还是“熊”?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河南西峡或湖北秭归),名平,字原。他的《离骚》流传至今,为人们所知,但大家是否知道屈原其实并不姓“屈”,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屈原的真实姓氏吧!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本来姓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称号,可后来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之后,氏的作用就出来了。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至少在春申君黄歇代楚自立之前,楚的国姓就是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分开。如《始皇本纪》:“(嬴政)姓赵氏。”《孝武帝本纪》中就没有出现姓王氏的说法。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爱国诗人屈原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原姓熊,屈景昭都是氏,屈原是“芈姓屈氏”。“屈原与楚同姓”,也就是说屈原和楚国的国君是同姓。可是,楚国国君姓什么好像也不是很清楚,楚怀王、顷襄王、令尹子兰这亲亲密密的一家人,都被人们很尊敬地隐去姓而称为国王或部长,无论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还是屈原的自传体诗歌《离骚》,都没有提到楚王的姓。相关解答六:屈原姓“芈”还是“熊”你好,见屈原列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与楚同姓。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姓米,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相关解答七:芈原是屈原吗是的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3] 人,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华夏族,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据推测生于公元前342年3月6日,卒于公元前278年4月26日。,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律法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律法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与秦国结盟。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秦国假意说要与楚国节亲,让楚怀王去商量,屈原劝其不要去,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相关解答八:爱国诗人屈原也姓芈,他和芈月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芈是楚国的国姓,古代的时候(战国时期)古人的称谓分为姓、氏、名、字。跟现在的概念不太一样,现在姓和氏是一回事,字不用了。比如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是屈瑕之后(至于多少代之后就不知道了),屈瑕的父亲叫熊通(楚武王,也是芈姓),屈瑕原是熊氏不是屈氏,后因封地于屈邑(就是现在陕西省临汾市吉县),后代改为屈氏(有一种说法说诸葛这个姓本来是姓葛,全族搬到诸城,就是诸城葛门,改姓诸葛)。电视剧里演芈月是楚威王(熊商)的女儿咱们倒一下从楚武王到楚威王之间的父子关系公元前740年开始,楚武王(熊通)登基-楚文王(熊赀)-楚成王(熊恽)-楚穆王(熊商臣)-楚庄王(熊侣)-楚共王(熊审)-楚平王(熊弃疾)-楚昭王(熊壬)-楚惠王(熊章)-楚简王(熊中)-楚声王(熊当)-楚悼王(熊疑)-楚宣王(熊良夫)-楚威王(熊商)公元前329年去世一共411年,从楚武王到芈月是14代,但是从楚武王到屈原是多少代就不知道了,只知道屈原是楚武王的后人,所以他们的血缘相当于在四百多年前就分开了,他俩的关系嘛你可以当做是李鸿章和李莲英的关系,都是李姓,都是中国人,同一时期人物,没了。当然都是李姓说明不了他们有血缘关系,但是屈原和芈月是可以证实有血缘关系的。

1、据郑之问先生几年前率“屈原后裔寻访组”对全国各地屈姓的实地调查以及查阅各地保存的屈氏族谱等文献资料,发现对于屈原子嗣的说法和考证也是大相径庭。如何光岳先生考证屈原有四子,“长子承开四十二代时徙衡阳,次子承元徙江宁(今南京市西)、三子承天徙沔阳(今陕西勉县东)、四子名承贞在四川泸县道光己亥(1839年)修撰的《泸北屈氏宗谱》、湖南衡阳一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修撰的《屈氏五修族谱》、四川成都市双流县发现的民国十四年(1925年)《华阳屈氏续修族谱》等亦有屈原有四子之记载”。

2、陕西《韩城志》载屈原有三子,楚为秦灭后,一居耀州,改姓孙,名医孙思邈即其后。一居蒲城仍姓屈。一居韩城更姓房。《临海屈氏世谱》记载:“平生署、跗”,即屈原有二子。还有一子说:《蕲州志》载屈原有一子名黑神,怨父沉江,亦沉于水。这里有一点记载与《荆桥屈氏宗谱》相似,即三子季敏娶江氏,因“父沉汨罗江,号哭感天地,_浮,抱痛而终,因赠封曰孝思公。”都在汨罗殉父,令人不解的是在汨罗的任何史料和传说中竟找不到其子殉父的蛛丝马迹。湖北麻城沈家庄《熊氏族谱》载屈原有一子名岳,屈原殉难后复姓熊。

屈原故里的基本介绍

殷商时期秭归为“归”国所在地,“归”,郭沫若认为“当即蜀鄂交界之处夔国”,“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归县”。西周时期,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