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郭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我喜欢郭嘉基于两点:一,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本人认为他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某些方面比诸葛亮还强,可惜的是他死的早,两人不能进行比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国历史怕要重写。二,郭嘉的为人好。就是说他的人品好。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郭嘉自幼身怀大志,见识深远。在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他便长期闭门苦读,终于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20岁左右时,正是东汉末天下大乱开始之时,他仍隐匿名迹,尚未显露锋芒。但暗中,他平时不与俗人应酬往来,却很注意结交英雄豪杰,所以,当时一般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这个同乡和程昱这个曹操帐中的第二谋士。就是他们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开始的时候,郭嘉听说袁绍能够礼贤下士,再则袁氏当时声势位赫,盛名一时;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鸿图。然而,袁绍本人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绍的重用。当时,郭嘉的两位同乡辛评、郭图也在袁绍处效力。郭嘉对他们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啊!”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去另寻明主。事实证明了他的英明和决断,辛评、郭图最后都给袁氏做了陪葬。聪明的谋士要善于选择辅佐对象,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郭嘉曾说过:“夫智者审于量主。”而作为谋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地判定、袁绍不过是徒有虚名,难当国家兴亡之重任,其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因而就绝不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事业之“主”。
因此当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绍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个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戏志才刚去世不久。这个人物也是很可惜的,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但从曹操给荀彧的信中“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几无可与之谋大事之人。汝、颖一带向来多出奇士,请问谁可继任戏志才之职?”可以看出戏志才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的时候,两人是相见恨晚呀。史写:郭嘉和曹操在房间中长谈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门后喜不自胜地说:“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则高兴地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说在曹操平定整个北方的过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劳。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还要上书汉献帝追增封赏。表文说:“已故军祭酒招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经,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我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逾越险塞,扫荡马丸,震威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正当要彰显其勋之时,他却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勋,实在令人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其封邑,加上过去所封共1000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忠诚与才干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汉献帝阅过表文后,追任郭嘉为贞侯。不仅如此,曹操对郭嘉的儿子郭亦也是爱屋及乌,一直养在身边,多次封赏。可惜郭亦也学了老子,身体不好,虽然聪明,却也死的早。
郭嘉的计谋最让史学家和历代政治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绍的十败十胜论。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让后人为之感慨。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则历史一定会重写。当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诸葛亮。否则,若是郭嘉跟着曹操南征,诸葛亮和他之间就会有一场好戏。不过诸葛亮看人不怎么准,战争谋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几大谋士的,特别是郭嘉的随机应变能力,一定是擅长谨慎作风的诸葛亮的克星。天下将早几十年一统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三国第一谋士当属郭嘉(字奉孝)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他都是次要人物,这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1)他没有高尚的品德"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估计确有其事,否则曹操也不会"悦焉";估计问题也不大(到少不会坐牢),否则郭嘉应该和陈群结下血海深仇,可不会"意自若" (2)他"寸功"未立他没有军事外交内政经历,有的只是建议 (3)壮年而殇27岁加入曹魏阵营,38岁病逝,只有短短的十一年的谋士生涯 (4),官职很低他的官职是司空军祭酒,好像只是一个参谋。"谥曰贞侯","贞"是对郭嘉一生的总结,"武"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像关羽就没这种待遇,汉寿是地名,亭是行政单位 三国志记录他的以下事迹 (1)去袁从曹 (2)"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大意是吕布死守,曹军疲惫不堪,曹操想退兵,郭嘉劝曹操急攻吕布,最终捉住了吕布 (3)料死孙策 (4)退军,给谭、尚内讧创造机会 (5)奇袭乌丸料到乌丸没有防备,料到刘表及刘备不会偷袭许昌 (6)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中与郭嘉有关的内容: (1),十胜十败之说 (2),劝曹操先灭吕布,再灭袁绍 (3),劝曹操不害刘备 (4),劝曹操对刘备"宜早为之所" (5),劝曹操不要给兵刘备不过已经晚了 (6),劝曹操速攻刘备,理由是袁绍"来必不速"
想必大家对于郭嘉这个名字都不陌生,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郭嘉是曹操的得意军师,曹操称他是自己的奇佐,因为在郭嘉的帮助下,曹操屡屡战胜。郭嘉具有不凡平人的战略计谋和火眼金睛的洞察能力。想必很多人心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郭嘉这样的传奇性的人物,郭嘉师傅是哪位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
其实,郭嘉对每场战争的目标和时期的把握都非常精辟,当曹操成功把袁绍和吕布以及其他几个实力相当的军阀彻底剿灭的时候,这其中的郭嘉出了不少力。可是郭嘉之所以能军事上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郭嘉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师傅,就是他的师傅在背后不断指点和教导,郭嘉才能有这么出众的谋略,后人很多时候会把郭嘉和诸葛亮相比,这个人的才华可见一斑。可是郭嘉的师傅是谁呢其实,他就是著名的水镜先生。
其实,水镜先生这辈子最得意的门生就是郭嘉。水镜先生除了教给郭嘉做人处事的方法之外,还教给了郭嘉很多军事及兵法方面的知识。其实,郭嘉的聪明才智也有天生的因素和自己的努力,但是功不可没的是他的师傅水镜先生。郭嘉通过自己打战的经验总结出来一些心得,使他完成了对后人影响深刻的作品《十胜十败》,这其中其实有很多水镜先生的功劳。所以说,只有像水镜先生这样德才兼备的师傅,才能教出一个像郭嘉这样才华横溢,处事谦卑的学生。
历史上的郭嘉
郭嘉是一个东 ,他是一个谋士,原本他是在袁绍手下工作,后来转去投靠曹操。在历史上郭嘉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他在追随袁绍的时候发现袁绍难成大业,所以才转去投靠曹操。郭嘉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曹操对其极为赞赏也极为信任。但天妒英才,郭嘉的英年早逝导致他没能被人们铭记。
郭嘉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它在与长者的交谈中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郭嘉对朋友十分真诚,只与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结交朋友。他在朋友的鼓励下前去投奔到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袁绍帐下,但不久后他就发现袁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他毅然在袁绍十分风光的时候选择了离开他的阵营。
郭嘉在家赋闲了六年,六年之后他经朋友的介绍被曹操招揽到自己的账中,忠心为曹操效力,在曹操帐中他屡建奇功,更是帮助曹操擒杀了吕布。200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后大败袁绍。郭嘉作为三国时期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本能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然而天妒英才。
在郭嘉为曹操献计平定北方后,在从柳州回去的路途中患病去世了。曹操的谋士有很多,但是他最为器重的就是郭嘉,曹操与郭嘉就像朋友一样,虽然曹操比郭嘉大了二十多岁,但郭嘉对曹操的志向了如指掌。
郭嘉 人物生平简介
郭嘉字奉孝,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一名谋士,早年原本是 袁绍 的部下,后来转而投靠了 曹操 ,为 曹操 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在郭嘉二十一岁的时候,郭嘉去见了袁绍,对于袁绍的谋士们评论说:“明智的人可以很好的去衡量和观察自己的主人,所以不管什么都做的很周全,这样才可以扬名立万。袁公如果想要学习周公怎么礼贤下士,那么应该懂得怎么合理的使用自己的人才。如果您是个思虑过多并且掌握不了要领的人,那么如何和您共建称霸的大业!”说完这些,郭嘉就离开了袁绍。
在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非常器重的谋士戏志才过世了,在伤心之后,曹操写信给 荀彧 ,希望他可以介绍一位可以代替戏志才的谋士。当时, 荀彧 就推荐了好友郭嘉给曹操。于是曹操召见了郭嘉,发现这个人有勇有谋,是可以帮助自己成大事的人。
从此之后,郭嘉就成为了曹操的谋士之一,帮助曹操四方征战出尽了策略,并且对于曹操也特别的忠心耿耿。可惜因为常年征战过于操劳,郭嘉的身体一直体弱多病,不久就长眠与世了。曹操为此伤心欲绝,感叹没人可以再代替郭嘉帮助自己成就大业。
郭嘉是曹操早期的智囊团的核心人物,这个人有超凡的战略眼光,并且观察能力也是特别的强。因为郭嘉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计划经常会提出特别重要的建议,所以对于曹操来说郭嘉就是智慧之士。在曹操击垮 吕布 和袁绍等几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对手之中,郭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郭嘉一直被世人称为鬼才,因为他的计谋非常的出其不意和大胆,为曹操的作战计划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郭嘉这一生在曹操的麾下出谋划策,让曹操从没有打过失败的仗。但是,在郭嘉死了之后,曹操从来没有再取得过很重大的胜利,可以说郭嘉是帮助魏国奠定好了基础。
不过天妒英才,郭嘉还是因为身体不好等原因在北征的路上就去世了。在这一年,曹操失去了郭嘉这个谋士,但是此时 刘备 却得到了 孔明 ,从此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在三国演义里面,郭嘉出场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导致我们都忽略了这一号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上面郭嘉和 诸葛亮 都是同等地位的人物。他们都属于少年的英才,虽然年纪比较小,但是思想都是非常的成熟。他们都为自己的主公鞠躬尽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历史的记载之上,郭嘉虽然是曹操的人,但是一直没有被罗贯中所扭曲,由此可见罗贯中这人也是非常赏识郭嘉的。因为郭嘉为曹操出了不少的策略,帮助他打赢不少战役,所以后人都称他为鬼才。
郭嘉和诸葛亮真的是师兄弟吗
他们两个都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大名我们就不用多说了,肯定是老少皆知的。而郭嘉这个人可能对于历史不了解的人就不太清楚了。有人说郭嘉和诸葛亮是师兄弟,真相到底如何呢
稍微了解一点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惊奇于郭嘉的聪明才智。还有很多人认为郭嘉和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就会突发奇想的认为,诸葛亮和郭嘉是师兄弟。不过这一点肯定是无稽之谈了,这两个人怎么可能是师兄弟。他们的出生地和阵营都是不同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郭嘉和诸葛亮虽然都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在历史上他们两人的身份是有很多的不同的,首先,诸葛亮是效忠于刘备的一个谋士,他的事迹是多不胜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全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在各个领域里他都有涉猎。再说郭嘉,他相对于诸葛亮来说就没有那么著名了。可能这也是因为他的命太短了,虽然与诸葛亮是同一时期的人,但英年早逝。
郭嘉在曹操的手下中可以算得上是最厉害的一个谋士,跟诸葛亮两人平分秋色。郭嘉最突出的地方只是在军事方面的才干,他的计策让曹操获益匪浅,因此也是深得曹操的器重。但是在行军打仗和政治方面,郭嘉明显就比不上诸葛亮了。所以说郭嘉和诸葛亮是师兄弟,纯属无稽之谈。
导语:在初中时看小说《三国演义》没有喜欢上刘备和曹操,也没有喜欢上诸葛亮、关羽这些人,整部书最喜欢的是郭嘉和周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天纵奇才而英年早逝让人倍加惋惜的原因。在一本书读完的多年后,依然能想起郭嘉病中给曹操出谋划策的样子,依然想起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感叹,那一句"奉孝若在,何至于此"是对郭嘉才华的最真诚的肯定和赞扬。郭嘉这样的人才是怎样造就的呢?他又为什么选择了曹操?
郭嘉的出身
郭嘉的出身一直是个谜,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不多,因为他是颍川阳翟人,而颍川阳翟又有郭氏世家,郭嘉的文化素养也是需要世家大族的家学底蕴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郭嘉应该是出身郭氏世家。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当时的人很讲究出身门第,如果郭嘉出身大世家,历史学家们应该会介绍到郭嘉的世家出身,而不会提都不提,好像郭嘉是凭空出现一样。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郭嘉的确是颍川阳翟人,可能只是与颍川阳翟大族郭氏同姓但不同宗的寒门子弟。郭嘉出身门户虽然不高,但是也绝不是白丁之家出身。在古代知识和书简是奢侈品,一直被高门大户垄断的一种资源,一般只有世家大族才能拥有,郭嘉很有可能因为同姓的原因,得益于郭氏家族对子弟的教育。
郭嘉是从何人
按照郭嘉出身世家来看,郭氏宗祖从郭弘开始世代研习法律,后世子孙多有位列三公,做官到廷尉等职位的人大有人在,可以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法律世家。郭嘉很有可能是接受了郭氏家族子弟的家学教育。
除此以外,郭嘉能有如此出众的谋略和郭嘉背后的老师有很大关系,郭嘉在军事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老师水镜先生的指导。那么水镜先生何许人也?水镜先生真名是司马徵,司马徵生性恬淡,与世无争,日常闲云野鹤,但是却有好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他的学生在三国时期跟各个诸侯们谋略沙场,掀起了三国风云涌动的局面。郭嘉、诸葛亮、周瑜、庞统、徐庶……你难以想象他们几个都是师从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精通玄学、道学、奇门、经学、兵法等。郭嘉的《十胜十败》据说就得到了水镜先生的指导。后人将郭嘉和诸葛亮等人相提并论不无道理,甚至可以说如果郭嘉长寿,他们几个师兄弟谁更胜一筹就有待商榷了。
良禽择木而栖
据《三国志》记载,郭嘉一开始经人介绍给袁绍,得到当时风头正盛的袁绍的重用,但是郭嘉在短短的相处时间里,他就看到了袁绍是目光短浅不能成大事,为人思谋太多而猜忌属下的人。郭嘉看清袁绍这位主公不行后,立马转头换人,一点也不迂腐,不因为袁绍礼贤下士的各种优待而留恋,妇人之仁,毫不犹豫的奔向新前程。
历史上的郭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
本文2023-10-10 19:1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