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家谱,占,金,皆辈有吗?
对不起,我无法确定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占金皆辈”这一辈分。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不同家族的家谱可能存在不同的辈分和字辈。因此,如果您想确定某个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特定的辈分,您可以尝试向该家族的长辈或家谱研究人员咨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分支的李姓家族可能存在不同的家谱和辈分。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其家谱和辈分也可能存在差异。
江苏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八卷,(清)万文焯纂修,万文庶等校订,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八卷,(清)万士奎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万人广修,万士瑢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万氏宗谱十二卷,(清)万履占等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蔼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宁波濠梁万氏宗谱四集十四卷,(清)万表重修,万斯大增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辨志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仙居寺前万氏宗谱二卷,(清)万佳年等纂,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物馆。
安徽当涂宛陵万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一卷,(民国)万选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泾县泾川万氏宗谱,(明)万世霖重修,程文绣纂,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修,民国年间思诚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黟县万氏宗谱不详,(清)万英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即墨万氏族谱二卷,(民国)万辛谨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
山东新泰镇里村万氏族谱(先贤万子世系谱)续修1934年春,续修2010年。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镇里村。族谱为上下两册,从始祖至96代。
湖北新洲万氏宗谱十卷,(民国)万永清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湖北罗田万氏宗谱五卷,(民国)高旭枢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罗田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万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万氏四修族谱十卷,(民国)万高济等修,万显仪等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万氏七修谱六卷,(民国)万尚迈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万成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万姓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崇宁万氏宗谱,(民国)万全泽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中江万氏宗谱三卷,(民国)万德厚、万德彰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中江万氏宗谱,(民国)万文叶等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简阳万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万殊、万运森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万氏族谱四卷,(清)万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滋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宗谱,(民国)万心麟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宗谱,(民国)万承宗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族谱,(民国)万殊、万定森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石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万氏重修宗谱六卷,手绘像四十八幅,坟图十三幅,(民国)徐晏升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槐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氏族谱十卷,(民国)文忠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万氏族谱九卷,首上中下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安化小罗万氏家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潍坊市:子(学)-元-永-焕-宗(与泰安市金冢子镇近似)。
潍城区
寒亭区
坊子区
奎文区
青州市:宪-允-治-玉-若(乐)-林(临)-喜(似潍坊市)。
青州市:化-庭-治-玉-乐。
诸城市莲池(自第93世至102世):镇(金)-治(桂)-相(洪)-焕(焕)-城(增)-锦(锡)-江(相)-柱(治)-煜(炳)-基(坤)。
寿光市
安丘市
高密市周戈庄镇史家庄子(先祖宋连芳):友-林-希。
高密市:思-振-连。
高密市:及-永-同-华-振。
高密市:大-景-殿-法-敏-慎。
昌邑市
临朐县九山镇:万-训-成-传-吉-光-立-代。
昌乐县阿陀镇宋家河村:培-伟-其-曰-之。
一、三贤
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的故乡。
1、晏婴(前578年—前500年)
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夷维邑(今高密市柏城镇李家营社区晏王庙村)人,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国国卿。
2、郑玄(128年-200年)
字康成,东汉经学家,高密市阚家镇双羊社区郑公村人。
3、刘墉(1719年-1804年)
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村(原诸城市)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乾隆时考取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谥号文清。
二、四宝
高密剪纸与号称“中国一绝”的扑灰年画、全国“著名土特名产”的聂家庄泥塑、婉转悠扬的高密茂腔一起,被誉为“民艺四宝”,并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独具一格,以其在艺术处理中所体现出来的“金石韵味”,为世人瞩目。20世纪70年代末,高密文化部门即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系统地抢救、挖掘、整理,搜集到一大批传统剪纸精品,发现了很多很有才艺的民间艺人。
2、聂家庄泥塑
高密泥塑发源地在东、西聂家庄,据聂氏家谱记载和老艺人的回忆,其先祖明初从河北泊镇迁来。约在明隆庆年间,因生活困难,一个叫聂福来的村民从事“锅子花”制作。用泥土磕出的泥托,形似覆扣的铁锅。
清乾隆年间,在原来“锅子花”的基础上,已向泥娃、泥狮、泥虎、泥猴等各种动物方面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泥塑,清嘉庆年间进入成熟期。在向多样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色、声、动、趣”特点。
3、扑灰年画
所谓扑灰,是就其制作工艺而言,即制作者根据预先构思好的题材,用柳枝或者豆茬烧成炭条起稿,画出大体轮廓,然后拿画纸在底稿上拓扑,一稿可得扑稿数张;同一张画稿便成了对称的两张,完美的对称性成为高密扑灰年画甄别与中国其他年画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
扑灰年画的题材种类很多,尤以人物画的绘制工艺最独特,扑灰起稿后即手绘,先是平面涂色,勾勒轮廓,而后“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咸菜磕花”、“贴金”、“涂明油”。
4、茂腔
茂腔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
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的创始者,据传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
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
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 记载)。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这样作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高密民间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到乾隆末期,高密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三人艺满归里,公开办作坊,收徒弟,以比师傅更大的派开起了画店。
胡、赵、杜三家作坊诞生开业,很快引来大批外画商,他们争相贩运。扑灰年画也由近及远,行销到烟台、临沂、徐州、杨柳青东部、内蒙、东北三省等地。胡记、赵记、杜记三家扑灰年画画店,从客观上刺激了扑灰年画的发展。胡玉显后人的家里,至今还生长着一棵返老还童久文官果树,据传是外地画商给老先生带来的,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成为胡家引以为豪的祖传宝树,也是胡记扑灰年画发展史的最好见证。
据说,在较长时间的创作生产中,胡、赵、杜三人在题材方面又各有侧重,各有拿手的好活。胡玉显喜欢画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胖娃娃等题材的扑灰年画,赵大伦靠画墨屏美人条(大挂画)发了财,曾一气买地160多亩,成了赵家圈的富户。因此,街坊以羡慕的口吻送他一句顺口溜,一人有才,全家福来杜家官庄的杜万则善画刀马人物,比如三国人物,杨家将,岳飞等,同时还兼画大挂子画,如万事如意尤鲸献瑞等。
画店的开张,促使他们为拓宽扑灰年画的销路努力。在此情况下,题材的拓展,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经胡玉显、赵大伦、杜万及其徒弟们的努力,扑灰年画由单纯的花卉墨屏那种轻松消遣的趣味之中摆脱开来,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们一直生活于劳动群众之中,对人们的追求,向往,喜爱和憎恶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在创作生产扑灰年画时,不管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故事,还是民间传说,无不打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印记,总是借作品替生活底层的人们抒怀寄情。
以胡,赵,杜为代的民间画家一反当时以记录风花雪月为主的文人画的弊端,想农民之所想,爱农民之所爱,将以欢乐为主题的题材揉进扑灰年画,把农民们喜爱的人物,故事挪入扑灰年画的表现范畴,大大地开拓了年画的题材。可以说,这时北有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南有高密扑灰年画的年画生产局已经形成。 大约在1810年左右,即清朝嘉庆十几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半印半画时期。当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版的胡三,因不受老板的赏识,又迫于生计,便千里迢迢从杨柳青来到高密李家庄,投在胡玉显门下,安家落户。胡三从师胡玉显之后,很快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长处揉进了扑灰年画之中,从而逐步把扑灰年画发展成半印半画年画。以刻版印线稿,进行手绘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半印半画年画制作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丰富了年画品种,从而把高密民间年画的生产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到清朝道光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期的高密扑灰年画由于受姊妹艺术的影响,已经发展为两支派系,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作画能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对于扑灰年画来说,自清王朝末年,即光绪年间开始,就已经无可奈何地进入更年期,出现衰老的征兆了。二十世纪初虽有一度知名度兴盛,但那只是印刷销售上的繁荣,而在题材内容,艺术特点上却是陈陈相因失去了创新和活力。
李姓家谱,占,金,皆辈有吗?
本文2023-10-10 18:59: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