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富不过三代,中国的哪一个家族到现在都千年不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都说富不过三代,中国的哪一个家族到现在都千年不衰?,第1张

一个家族里如果想要出人才,就得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培养,或者凭借某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自己打拼成才。成才之路不是好走的,往往一家出了一个成功人士就足以让许多人为之称道了。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要再次抓住机会多培养出一个人才是难上加难的。

但凡事皆有例外,有的家族就能一代又一代的培养出许多人才,并且分布在各各个领域,成为延续千年的名门望族。吴越钱家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从五代十国至今都是人才辈出,家族始终兴旺不见丝毫颓势。能有这样的成就,与钱氏一族保持千年的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

家风,顾名思义,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家大族的文字化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都有所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

吴越钱家家风的书面形式就是《钱氏家训》,它以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依据,涵盖了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这四个方面,要求子孙在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面必须要严格恪守家训的规范,同时也以深刻的语言表现着祖先对未来整个家族子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

千百年来,钱氏族人也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

内化于心后外化于行,使得钱家子弟大多都颇具君子之风,历朝历代也总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名扬天下。

《钱氏家训》最初的订立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开国国君钱镠。钱镠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唐天佑元年(904),上表朝廷后被封为吴王。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加封钱镠为吴越王。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十分繁荣,渔盐桑蚕所获之利哪怕是在富庶的江南之地也是无人能比。他尊重文人,手下有不少学识渊博之人,吴越之地的文学和艺术至今仍令许多人赞叹不已。

本来钱塘江附近百姓深受水患之害,钱镠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自此后"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同样在管辖境内的太湖流域也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开垦提供方便,此后附近居民不畏旱涝,周边土地膏腴,是"近泽知田美" "境内无弃田",史书记载"两浙里俗咸曰'海龙王'。"

不但治国有方,同样善于治家的钱镠给子孙后代立下了家训,吴越钱家就此诞生。

宋朝末年出了钱选,他是著名的大画家,吴兴八俊之一。他是宋元之交的重要画家,在花鸟画、山水画、文人画方面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品行高洁,淡泊自在,他的画和诗中都带有天然的纯质气息,但同时不失其君子之风。

明代有绪山先生钱德洪这样的大理学家,他是继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光研究学问,还热衷于教育,并且将自己的思想和对儒学的思考教授给他人,对王学的传播和民间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清之交的学者虞山先生钱谦益,此人虽然在所谓忠君、气节上争议颇多,但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无人可以否认。除此以外,在清代钱家还出了钱曾、钱大昭、钱大昕、钱松、钱杜、钱棨等同样在某一领域有着杰出成就的人。

到了近现代,吴越钱家也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

如被誉为"一代宗师"的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的钱穆;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的钱钟书;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钱玄同;每个中国人都万分尊敬的 "三钱","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还有钱崇澍、钱家治、钱学渠、钱永健、钱家骏、钱其琛等等,可以说这段时期,钱家的人才几乎是呈井喷式爆发,谁不会由衷地赞叹一句这个古老家族的强大呢?

其实纵观《钱氏家训》,其中无外乎是一些质朴简单的道理,但就是这样的家训形成的家风却催生出许多人才,这本家训是无论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的大智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构筑的。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家风的家庭。

目录

《暨阳大陈徐氏家规·饬官方》

《暨阳青山章氏家训及家政·励廉隅》

《暨阳璜山黄氏家训·尚廉耻》

《暨阳次峰俞氏世训·谨官箴》

《暨阳三塘蒋氏世训·守廉节》

《暨阳杨傅杨氏家训·训廉》

《暨阳双桥袁氏端本堂祖训·训廉》

《暨阳球山许氏泰和支祖训条规·训廉》

《暨阳芝泉大松张氏家训·训廉》

《暨阳洄溪周氏家规·训廉》

《暨阳同山蒋氏家范·训廉》

《暨阳蕙渚翁氏家训·训廉》

《暨阳开化吕氏族谕·谨行》

《吴宁应氏庭训·慎微》

《暨阳源潭黄氏家训格言》

《暨阳乌岩蔡氏庭训·节嗜欲》

《浣东陈氏书法总说及例则·严惩创》

《黄氏家训·安澹泊》

《暨阳冠山蒋氏世训·安守分》

《暨阳冠山侯氏家政八条·崇实行》

《暨阳沙溪王氏家则·防范》

《暨阳次峰俞氏尚直公遗训·士人》

《暨阳太平桥火烧吴吴氏家训·仕宦》

《暨阳东安潘氏家训·仕宦》

《暨阳高湖余氏宗谱家训·为官条规》

《诸暨章坞章氏祖训·出仕》

《钱氏家训·国家》

《诸暨琴山石角许氏家规·忠良》

《暨阳石门叶氏石林家训·尽忠》

《暨阳冯氏务本堂家规·事君》

暨阳大陈徐氏家规·饬官方

多子孙得能出仕,幸也。理宜夙夜兢兢,忠君爱民,以图报效。由是而身侪忠良,名纪青史,岂不光耀宗祖?若尸位素餐,上欺君父,下剥子民,以致褫职归里,必也生则谱削其名,死则祠不列神主。如因公呈误,则不拘此。

译文告诫为官之道。如果有更多的子孙能出去做官,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应该做到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忠于皇帝,爱护百姓,以图报效社会。如果由此而能跻身忠良之臣,名垂青史,难道不是光宗耀祖吗?如果尸位素餐,对上欺骗君主,对下剥削百姓,以致被革职回家,那么,如果他还在世,就得将他的名字从家谱里删去,如果他去世了,就不允许他的神主进入祠堂。如果是为公家办事而不小心犯错,那么不追究其责任。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红灯记》里的这些唱词,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等密切相关。

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中国著名家族的家风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小美在此推荐给你,值得一看!

01 家风:孕育(上集)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02 家风:传承(下集)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高中关于家风的议论文800字篇一

自懂事起,身边的长辈就常对我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定一个好的家训与家风那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家风、家训到底是什么呢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气。家风正了,那么一个家庭的思想品德也就正了,家庭的风气正了一个国家也将繁荣昌盛,可见家风有多么重要。家训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的修身、齐家也有着着重要的作用。

 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的家训也就时时驱使着岳飞上进,最终岳飞也没有辜负岳母的期望,成为了保家卫国的大将军。我们家的家训用简练的话语来总结就是朴素、坚强、自力更生。朴素是不奢华、节俭的意思,奶奶一家很简朴,一直是勤勤恳恳的劳作着,从没有享受过奢华,在他们眼里只要勤恳简朴就够了。正是这样一种朴质而不造作的美造就了他们的美好品德。

 坚强是很重要的,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能带你打破困难黑暗的往往是坚强,他将带你迎接希望的蓝天。有一次,我掉到了坑里,不讲义气的朋友们早就跑远去看好戏了,我虽然焦急不已但是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一直告诉我的要坚强,于是我坚持不懈的攀爬着,最后终于爬了上来,让伙伴们大吃一惊。正是坚强,给了我别样的生活。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自立,自立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一种可贵的精神,自立自强可以在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自己洗衣服,自己穿衣物,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房间等等,在妈妈和爸爸的耳濡目染我也学会了自立,妈妈可是因此夸了我好几次。我也很感谢我的父母,正是这三条家训,让我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把我们家的三条家训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都能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

 让我们学会自强自立吧,学会坚强,努力奋斗,相信有一天成功的花是为我们绽开的!良好的家风可以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良好的家训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为成功的道路垫下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些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改正不良的习惯,在长辈的带领下一同坚守这些好习惯,让它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高中关于家风的议论文800字篇二

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环境的诠释。“所谓治国毕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深刻地阐述了家风的重要性。

 家风,是家的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个国家的方向标。良好的家风,如诚信、友善、宽容等都会对个人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家风”,如富强、民主、和谐等都会树立起一个国家的良好的国际形象。反之,斤斤计较、不诚实等不好的品质都会对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利于良好家风的传承和个人未来的发展;腐败、专制、强权等“家风”都会让一个大国的形象破灭且最终走向亡国之路。由此可见,家风的好坏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多少优秀的家风、家训、被流传下来得到赞颂、继承和弘扬。包拯是家喻户晓的一代清官,在包氏一族中流传着“包氏家训”期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官清廉,包氏家训中曾提到过:“若是有贪官的,将会被逐出祖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且名字也不能载入族谱。”正是包氏家训的教化和包氏几代人为官清廉正直的优秀品质代代相传才成就了这样一段佳话。

 当今中国的科技领域,要数钱氏一族人才辈出,如钱学森、钱三强等。据相关调查,钱氏家族的成就与其《钱氏家训》息息相关,因为《钱氏家训》中作出了很多对钱氏一族个人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世的规范和要求,例如像“兄弟和睦,严谨认真,踏实苦干”等一系列代表科研精神的优秀品质都被列入其中。不得不说,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良好的家风会发展个人身上潜在的能力,而不良的家风则会处处让人的发展受阻。司马家族就是典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说明了司马昭生性多疑、善嫉的性格特点。司马昭几代人身上都有其性格特点,最终正是他们的家风不良最后造成了司马家族的衰败。

 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家风、家训都被记录下来。如孔融让梨、叨陪鲤对、周公戒子等都是良好家风的典范。许许多多带人处世的名句也被现代人当做“家训”、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由此观之,家风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能够为我们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它能够在我们迷茫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能够照亮我们通往光明的路,能够载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家风这本“教科书”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赋予了我们成功的力量。我们要学好、用好这本“教科书”。

 家风强,则人强;“家”风强,则国强。家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用好这本教科书,让它助我们一臂之力迈向成功!

高中关于家风的议论文800字篇三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庭中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是家族中长辈对后辈的默默影响,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家就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妈妈告诉我,做人一定要孝顺。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从小,妈妈就告诉我要学会孝敬长辈。记得两三岁那年吃团圆饭,看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我垂涎三尺,忍不住伸出筷子去夹。这时爸爸妈妈立刻制止了我,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学会尊敬长辈,好吃的东西,一定要等爷爷奶奶他们来才能一起吃!”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那时还不明白话中的真正含义,但我还是乖巧地安安静静地等长辈们来。从那以后,“孝”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渐渐生根发芽。

 外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只要一有空,妈妈就会带着我去看外婆。由于外婆说话不太清楚,妈妈总是贴近外婆细心聆听,猜测外婆的意思,陪她聊天,耐心地照顾她。妈妈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含义。此时,“孝”的种子已在我心里开花结果。现在我们中学生,并不能也没必要为父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孝敬父母,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爸爸说,为人处世要讲礼。

 “礼”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小家人就教育我要讲文明懂礼貌。一次爸爸带我出去玩,要问路。于是爸爸微笑着向一位叔叔走去,“您好,请问附近的……”那位叔叔看上去比爸爸还年轻呢,爸爸仍用了尊称,最后还不忘说“谢谢”。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微笑,一句感谢,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带给他人温暖和尊重,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以后不管在家在外我都会牢记家风,注意礼仪。

 奶奶教育我,要勤俭节约,勤劳能干。

 奶奶是个勤快的人,每天都会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以前我吃饭总是掉饭,“天上一半,地上一半”,奶奶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费粮食。奶奶心灵手巧,总是修复旧物。被子这里缝缝那里补补便继续盖,衣服也是打着补丁。奶奶还特别有创意,经常旧物改造,废物利用。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可以缝一个小枕套,奶粉罐绑在一起又是一个凳子。从奶奶手中出来的东西既美观又实用。她还叮嘱我们要随手关灯关风扇关水龙头,久而久之,我们都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家风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中,我还学会了做人要善良、宽容、诚实等等,我会铭记家风,并将家风发扬大!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盛的家族,他们靠着家训、家风的精神砥砺而代代相传,这些“心法”,如同基因一样,融化在每一个家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犹太至尊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传统中国也一样,“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构筑了中国不一样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家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周公旦《诫伯禽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钱镠《钱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家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族溯源

  在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几千年中,吴兴沈氏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该家族延绵至今,人才辈出,仅《浙江人物简志》记载南朝五代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其中除姚察外,均为沈姓。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 “爵秩” 中记载的沈姓人物更达到117人,以至于民间曾有“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该家族建国后依然隆兴不衰。笔者以为此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

    据统宗一百零一世孙沈一新先生在《沈氏迁徙路径简述》一文,可知“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此外还有芈姓、金天氏、姒姓等不同说法,但大多称为聃季公后裔。

至于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为沈戎(?—58),其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二、创立家训

  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笔者目前所见至少有两个。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下头村《沈氏家训》乃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其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而成,该家训共十三则,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此外还有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共二十条。相对于这个延绵三千年的家族来说,家训的创立是较晚的,但是并不代表此前没有类似的家训,只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了。以下是具体内容:

《沈氏家训》

第一条、祭祀不可不殷也

第二条、侍亲不可不孝也

第三条、天显不可不念也

第四条、身者不可不修也

第五条、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第六条、尊卑不可不辨也

第七条、择师不可不慎也

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

第十条、择配不可不谨也

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

第十三条、志行不可刻薄也

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

第十五条、输粮不可不先也

第十六条、穷难不可不周也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

第十八条、忍耐不可不讲也

第十九条、奢华游惰当惩也

第二十条、赌博不可不戒也

此二十条家训,从祭祖、重孝开始,再到修身、持家,再到教育、交友、志节、出仕,等等,可谓涵盖一个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些家训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家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故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

三、家训讲疏

检索沈氏家族历代名人以及家训内容,笔者将结合例子来简单梳理下沈氏家训。

在《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临泉”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可见沈氏家族对教育之重视。

  也正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故而在乾隆年间的沈氏家训中,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赫然在列,其言:“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可见在“教子”方面,沈氏家族之“严”。“严”是为了出人才,“严”不仅仅是严格,“严”还是传统社会苦耕读、苦读的精神传承。

  苦读的榜样,如统宗五十二世孙、休文公沈约(441-513年),他不仅是“三朝为官”,此外还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从小的苦读。《梁书·沈约传》记载有言:“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此外沈家教育力求文武兼备,故而沈家历代名人中文臣武将很多。如儒将沈世纪(621-688年)便是其中的杰出榜样。沈世纪一生可谓书剑天涯,史载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任分营将,功勋卓著。唐高宗赐名“勇”,宋理宗加封“武德侯”。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台湾东南亚,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在诏安县就有近30万裔孙,被尊为“沈氏唐开漳太始祖”,故后人又叫他“沈祖公”或“勇公”。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此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谨慎对待,对于女儿的教育,古今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家谱中对这条解释道:“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其中“三从四德”已经是封建落后之思想,自当摒弃。新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自主、自由、自立,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其中所谓的“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不可全盘否定。根据沈氏家谱记载,沈家女性出过四位皇后,分别为陈后主沈婺华皇后、唐代宗睿真皇后、陈文帝沈妙容皇后、宋文帝沈皇后(追封)。如沈婺华,史载她,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有《沈后集》十卷,可惜已经散佚。此外沈氏择婿,亦体现出沈家对女性的教育。如沈濬,字道源,畸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监察御史。其女嫁秘阁修撰自宣城移居德清新市之吴柔胜,生子渊和潜。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官至右丞相,又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今存《履斋遗稿》四卷。所择女婿,皆为一时清流之士。以上不失为传统社会的女性杰出代表。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家谱中解释道:“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行上定评,不徒狥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家谱中解释道:“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在沈氏后人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整个家谱的精神脊梁。故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推荐,并向全国推广宣扬。在沈家当中,从汉代沈戎,《南史》中记载的沈瓉之,到明代的沈从儒,到清代沈祖括、沈天祥,再到近现代的开国将军沈启贤,这些都是“志节”之士的杰出代表。

《全梁文》·卷四十录统宗五十世孙沈驎士《沈氏述祖德碑》颂沈戎有曰:“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昭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又言:“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谪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致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已,邦家之光。沈氏积善,惟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呜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耶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由德也。”

    沈驎士一句“皆由德也”可谓道出了沈氏家训的真髓。古人讲“厚德载物”,无德之人,自无福报,亦无法长久。

    此外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家谱中解释为“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邻里不可不和也。”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家谱中解释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这些都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从大文豪苏轼的文集当中讨论的一个小故事给予说明。《苏轼文集》中有《刘凝之与沈麟士》一文,其写道:“《南史》: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其中大意是说名士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认去了,他即把鞋送给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鞋,就来送还,刘凝之却不肯再收取那双鞋了。而名士沈麟士,他所穿的鞋也被邻人认去了,麟士当时笑着说:“这是您的鞋吗”随即送给了邻居。邻人也找到了他所丢失的鞋,来送还,麟士又说:“这不是您的鞋吗”就笑着把鞋子接过来了。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一个“笑”字,因为“笑”与不笑,所表现的情感大不一样,所体现的风度也不一样。从这个小故事可谓生动的展示了沈氏族人在交友、睦邻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此家训与其家风中所提倡的“和睦之风”也是极其吻合的,可谓知行一体。

四、家训启示

崔邦德在《我的寻根溯源之路》一文中说:“宇宙万物,以人为本,人之所在,以家为聚也。家族,是一个国家乃至天下的最基本结构,家族的崛起与延续不仅仅代表着一方繁荣,更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基石,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总结沈氏家族这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范,个别条目在新时代下,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他们的精神归旨是高度一致的。故而在今天重提“讲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给予鼓励。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征文打过交道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一篇什么样的征文才能称之为优秀征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20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1

 告诉你,我们家可是少有名气的惜时之家,所谓的惜时就是指珍惜时间,我家家风就两字:惜时。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珍惜时间的人。是我们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职员”。妈妈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她表现得没有特别的夸张,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

 一天深夜,我不知怎的,惊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妈妈还在收拾书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续不断。我看见妈妈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我的睡意全无,书房里的灯依旧亮着。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珍惜时间的榜样!

 我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珍惜时间。在学校我可是卫生部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

 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作业,很多,并且要求我们认真完成。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完成的很认真,坚持不懈,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别的同学都没有完成作业,都觉得时间不够。那次作业,我被当众表扬,那是珍惜时间的结果呀!

 我们家的家风——惜时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惜时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说到家风,我脑海里不禁涌现出爸爸妈妈用行动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还记得我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晚上回到家要开始写作业的时候,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的爸爸,一看到我到家了,马上就把电视给关起来了,便拿起报纸看了起来。我有些不明白,便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要把电视给关起来啊?”爸爸笑着对我说:“因为你要写作业啊。”这短短的一句话还是掩盖不住我的好奇心,爸爸看着那好奇的我,突然“噗嗤”一笑,然后对我说:“因为做一件事要专心致志,可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我在你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就会影响到你的做事效率还会让你分心,不能让你好好地把一件事认真地去完成。宝贝女儿,现在知道了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就去房间里认真地写作业了。从那时候起,爸爸都在我写作业的时候看书,看报纸。就因为爸爸的这种习惯也让我学会了爱读书,爱看报,书把我带到了知识的海洋,让我知道了书能使我陶冶情操,能带我环游世界。

 做人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用言语来告诉我这个道理,可是她却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了出行时间,妈妈总会提前几分钟到,她对我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妈妈说:“宁叫我等天下人,休叫天下人等我。”于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良好习惯。

 “国有国法,家有家风。”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吧!可是,一当有人问起来“家风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傻眼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从未离开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一直都在。家风不是一阵风,是精神宝库,是家族的面貌,是家族的风气

 家风是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家风是一艘船,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彼岸;家风是一个良好的家风才会使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富强!

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2

 承家风,记家训家庭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家风是什么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家里的大厅里,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每看到这十个大字,心里总是有所感悟。爷爷说要把这句话铭记于心,它会使我受益匪浅。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以德立家,第一重要的是一家之长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和开创作用。爱德华家族为什么能英才辈出?那是因为第一代爱德华德高行洁,为他的后代树立起了一座崇高的道德灯塔。他的道德光芒,长久地指引着后代们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我国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挺身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壮烈行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为后辈树立起一座伟大的道德丰碑,受其德恩泽被,其子孙至今已传至九代,代代都有卓有建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

 所以,一家之长一定要端庄自己的言行,因为那是榜样的力量。家庭其他成员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正面的,那会在家庭内交相辉映,而负面的呢,那就会发生交叉感染。鉴于此,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谆谆告诫,长辈们一定要“以德业遗子孙”。家教是指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实际行动来教育子女的礼节。同时,家教和受教育程度不挂钩。家教的重点在于道德、礼节方面。好的家教对于子女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家教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家庭内道德、礼节的教育,如:这个孩子没家教;某人家的家教很严格等。家教的本来意义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家教是个体社会法非常重要的途径。家教的意义是历史的必然。一是社会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高了。刚改革开放时期,有门打硬的手艺就行了,现在素质要求增高。包括思想、合作精神都有较高要求。这就必须学习。二是当下社会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需要核心的东西,必须有正确的强化,不能被错误的东西误导,因为影响孩子成长、成才、成功的因素太多。三是经济发展了,人们有条件进行子女的优化教育,需要对子女教育投资,也有了经济基础。四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我们家的家训流传至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粮食。要尊老爱幼,尊敬知识渊博的长辈,保护成长中的幼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多做对他人有帮助的好事,不做损人不利己的坏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对知识的需要是巨大的,应该勤奋不断的学习知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望子成龙的思想依然影响人们的行为。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3

 我认为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所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家教和素养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好的家风才能熏陶出的有教养的家庭成员,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生活在21世纪,我家不像古代书香门第有成文的家训。在我短短的12年人生历程中,除了学校老师,家长就是我最好的老师,在我的成长中妈妈对我的影响最大。

 妈妈三十岁才有了我,就像妈妈说的:老来得子,这是无价之宝哦!”我从小超高超重,爸爸长期在外,瘦小的妈妈力气随着我的体重一起长,超负荷的辛苦和操心使她落下了腰疼和神经衰弱的毛病。

 在她的呵护下我慢慢长大,记忆中全是幸福和欢乐,她对我始终那么有耐心:我个高幼儿园床小我不睡午觉,妈妈为了不影响小朋友休息,每天赶在小朋友午睡前来接我回家,上班前再送我回园;大班时,写作业手软没劲怕挨批评就哭鼻子,妈妈在旁边安慰我,宝贝,每个小朋友都和你一样,他们也是慢慢的越练越有劲的

 由于妈妈审计工作性质要经常出差,把我送进了全日制私立小学-西小,饮食和课外辅导均配有专职老师。但妈妈说这么小的孩子离开妈妈时间太长没有安全感,会变得孤僻,坚持让我每天回家,她亲自照顾和辅导。为了让新老师了解我,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班主任全面的介绍了我,感动的老师也给她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并说,你真幸福,有这么好的妈妈。

 后来,为了尽量少出差,以便更好的照顾我,她放弃了专业,调换了工作,把我转到了她认为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更好的这个学校。

 从小到大,只要我感兴趣的事她都支持我去研究和学习,从不吝啬,学书法、萨克斯、摄影遗憾的是,花了那么多的钱,我都没有坚持下来,即便这样,妈妈也很少指责我,只是说停掉了便不会再给你重来的机会,再想学就自己练吧。

 这样的妈妈你一定不信她会很严厉的打我。

 记得第一次挨打,大概是四岁左右,那次我病得很厉害,吊了好几天的针不见好转,姥姥和妈妈他们彻夜守护我,由于我胖血管细,扎针一直是个难题,技术不好的护士有时要扎好几次才能成功,连续的扎针让我痛恨穿白衣服的人,一见他们过来我就骂他们坏蛋,刚开始妈妈温柔的制止我,而那时我完全听不进去,等到给我看病的善奶奶来查看病情时,我失控的大叫她坏蛋,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但她的武力警告并没有使我停下来,我坚持大喊大叫,只要我手指别人,她就打我的手,那一次由于我的倔强和声嘶力竭,我的手背被打肿了

 后来,妈妈告诉我,挨打后好几个晚上,已经睡着的我条件反射不让别人碰我的手。妈妈在我睡着后,捧着我的小脸哭了很久,虽然她很心疼,但不能纵容我的无礼,她要我做一个知礼的人。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挨了几次打我已经记不清了。妈妈不会轻易打我,她不会因为调皮捣蛋暴怒,也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打我,更不会因为我无意损坏了贵重东西打我。但是,她会因为我推脱责任打我,她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品质。做错了事不要紧,要敢于承认,做人要坦荡。

 她因为我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打我,她说,一次跌倒不怕,多次在一个地方跌倒,不是智商就是自尊和责任心的问题,既然我不是笨孩子,就有能力改正,永远包容就是纵容。

 她说,每个孩子都会有个体差异,我虽然不是最聪明的,成绩也不是最好的,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成为最优秀的。在学习上,妈妈从不施加压力,像别的家长那样强迫孩子大量做题,她喜欢给我买课外书。她说,学习语文仅仅学校的那几本书是不够的,日常的阅读和积累很重要,书读多了,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因为她的原因,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丰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识。

 但是宽容并不是放纵,最近因为我痴迷于拍照、摄影,常常敷衍了事的写作业,数学成绩直线下降。一向宽松的妈妈终于生气了,她反省了自己教育的失误,指出了我懒惰、责任心和自理能力差等种种缺点,没收了我的摄像机,并给我约法三章。妈妈说,做人要学会感恩和宽容,要求我要有男子汉的胸怀。因为种种原因,我由姥姥和姥爷一手带大,爷爷奶奶从未看过我,感情上我无法接纳他们。今年春节,爸爸说,爷爷病了要大手术,估计有风险,希望手术前能看看孙子。我觉得很别扭不想去,妈妈看到了对我说:“爸爸妈妈不强迫你,你想想,爷爷是你爸爸的父亲,做的再不好,他们给了你爸爸生命并抚养他长大,爷爷有遗憾,爸爸肯定难过,看在爸爸的份上,妈妈希望你去看看他,你自己决定,好吗?”在爷爷见到时我满足的笑容里,我理解了妈妈的伟大。

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4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当然,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好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的一句话,该包含有多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啊!同时,也反映出如雨的家风,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这位文坛巨匠的一生。是的,你完全不必一定要出生于“书香门第”。哪怕只长在“贫民之家”,能有慈母如此,家风如此,也将受益终身。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长的举止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是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家庭是祖国社会的细胞,只有家风如雨,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因此,古往今来,中国家庭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皇室家庭也不例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用功读书。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入联写就:“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清政府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洋务人才,曾任广东按察使的王之春,他的家教联则是:“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

 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其家教联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其晚年因病辞官回乡,俭朴生活,对子孙要求甚严,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用蜂腰格嵌入侄媳妇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

 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十分关心女儿女婿的生活,给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为女儿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体现了慈父对女儿的爱护和关心。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家教对联,底蕴厚重,韵味深长。于家,这是风范;于国,那是脊梁。

 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好家风好家训优秀征文5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海内外华人中进行了“你的家训是什么”的随机调查采访。从被采访者回答的情况看,有的回答是家训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教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风的问题。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这时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兴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礼教的说辞。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讲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所以子女们都要听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国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方面的辅助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进步。

 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对于一个家族或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比如,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片”,那么这个家庭的主人就会获得一顶“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风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说家庭的人努力营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训、家教还是家风,都需要家里的长辈带头身体力行,所以古时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训、家教、家风在任何情况下都与社会大环境分不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社会政治清明、教育发达、风气端正,家训、家教、家风就好,否则就可能会发生偏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家训、家教、家风并不十分关注,所以中央电视台一提起这个话题立刻就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热议。其实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家训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们不敢轻易提起。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加之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原来那种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体,家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会教育空前发达,不仅有各种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以下是我收集的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一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二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海内外华人中进行了“你的家训是什么”的随机调查采访。从被采访者回答的情况看,有的回答是家训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教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风的问题。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

都说富不过三代,中国的哪一个家族到现在都千年不衰?

一个家族里如果想要出人才,就得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培养,或者凭借某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自己打拼成才。成才之路不是好走的,往往一...
点击下载
上一篇:王菲八字下一篇:曹祖义的族谱证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