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何以代替论语成为了国学?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弟子规何以代替论语成为了国学?,第1张

《弟子规》诞生于清代,而做清代文献研究的江南大学黄晓丹老师,接触了大量清代的诗文集、传记和家谱,却从来没看到过哪里提到《弟子规》。她问及研究民国文献的朋友、读过大量现代学者的回忆录和传记的朋友,发现他们也都从未见过《弟子规》。特地和黄老师打了声招呼,同意了我微博上转载她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讲稿。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因为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同学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比对了各家的观点,大致确定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

东北师范大学的周明杰同学在他的硕士论文里罗列了大陆馆藏的《弟子规》的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而刘雅苓同学在台湾收集到了四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这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那么,99年到04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弟子规》为什么一下子就走红了?故事要从台湾说起。九十年代,台湾迎来了解严后的教育自由化时代,1991年,儒家经典正式从台湾的教育制度中失去独尊的地位。1991年10月17日《联合报》有一则新闻报道此事,新闻题目是《兼容并蓄诸子百家,不再专攻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决定重编》。

因为官方减少提供儒家教育,那么那些原本就喜欢儒家教育的人,就只能在民间结成团体了。同时,因为九十年代台湾教育在理念上实行“社会观念松绑”和“多元文化教育”,在技术上支持“弹性课时”和“在家上学”,因此不管你是结成基督教教育团体,还是佛教教育团体,还是读经教育团体,都比较容易。因为政府减少提供儒家教育,民间就涌起力量弥补这一真空,就在1991年台湾教育部停止《四书》为中学唯一文化基本教材的同时,民间就有人在家自己教读经了。王财贵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二十年间,王财贵的读经书目其实是有窄化的趋势,最初他的读经书目包括中西经典,但后来为了“便利、普及、实效、实证”的目的多次修订,真正普遍得到实施的,读得最多的也就是《弟子规》。

水煮声律启蒙《第二十五章》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钗。鱼圉圉,鸟喈喈,草履对芒鞋。古贤尝笃厚,时辈喜诙谐。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老规矩,读三遍)

这一章典故不多,惟“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一联值得一讲,而且非常难讲。因为它牵涉到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儒。

儒学博大精深又时髦得很,一个短头发的女人把它讲成了心灵鸡汤,一个长头发的男人把它讲成了成功秘笈,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一个比一个招骂。老高比他俩还浅薄得多,只能做好挨骂的准备。根据《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属鸡。在前一个鸡年,诞生了乔达摩悉达多。不知道?好吧,现在我们称之为释迦牟尼,或者佛祖。

优秀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在孔子的时代更是如此,没有度娘和谷哥,没有免费的图书馆,现在一本小册子那年月都得用车拉。说来感动的是,不管你如何懒惰,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少好学的人。那时候这些人想进步,最好的方法就是拜师。

孔子绝对是“中国好老师”一枚,可以说一个孔子就是一所大学。他《诗》《书》《礼》《乐》《易》《春秋》无所不通,自己能编写教材,还懂得“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所以办学伊始,中华大地便流传开这样一句话:私人办学哪家牛,中国山东找孔丘。

孔子的招生工作做得很好,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最为孔子器重的就是我们在第二章中重点讲过的颜回。颜师孔子问心斋说的就是颜回以孔子为师请教“心斋”。这段对话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大家都知道,讲起故事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这个事儿并不靠谱。但颜回是孔子内定的校长接班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惜,还是出了一个意外,颜回死在了孔子前面。

孔子在颜回死后没有再指定新任校长人选。第十七章中我们曾讲过,有若代理过一段。孟子后来记载:“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有若最终没有转正,原因是曾参不答应。曾参不答应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更合适的人选,没错,就是他自己。

事实证明,这是对“当仁不让”最好的诠释,曾子作为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发扬光大,在先秦儒家思想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在曾子任校长期间,曾培养出一位优秀的毕业生,他就是孔子之孙孔汲。而孔汲的学生则培养出了儒家学派二号人物,亚圣孟子。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前后,比芈月的哥哥楚怀王芈槐小2岁,比芈月的丈夫秦惠文王嬴驷大18岁(看着电视上的方中信和曹征,有没有点错乱的赶脚)。

孟训文公谈性善出自《孟子滕文公》,说的是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去楚国途中路过宋国遇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事儿。关于性善or性恶,老高真心不懂,只知道这次对话大概发生在公元前326年,秦武王嬴荡3岁,秦昭襄王嬴稷会在1年后出生,如果你非要以《芈月传》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我告诉你,这次对话发生的时间是第32集。

颜回、曾参、孔汲、孟轲就是孔子地表最仁战队的最终四强,后来成为了孔庙四配。直到今天“孔孟曾颜”四家还用着相同的家谱,也就是所谓的“通天谱”。一共五十个字,现阶段知道“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二十个字就够用了。

孔庙除了四配,还有十二哲,分别是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和朱熹。除了朱熹以外,都是孔子弟子。

南宋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他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并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而其后被长期吐槽的“八股文”,其题目也都出自朱注《四书》。

四书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都是儒家经典,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归为经部。一般而言,“经部”包括十五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大学》和《中庸》。

最近几年国学回温,“读经”一词悄然间热了起来。刚写“水煮声律启蒙”不久,就有朋友问我,对王财贵的读经教育怎么看?恕老高浅薄,当时真不知道这个人,乍一听还以为是香秀他爸。后来看了两场王先生的演讲,怎么说呢,对他提倡的“老实读经、大量读经”老高是不反对的。但对实践中大量出现的“辍学读经”,老高举双手双脚不赞成。

对于那些实在跟不上体制内教育的孩子,被迫选择“辍学读经”的,老高不想多说,权当是“死马当做活马医”了。但要现实一点考虑的话,这些孩子没有可以与体制内教育接轨的学历,进不了外企,进不了国企,考不了公务员,就业面非常狭小。对富家子弟而言,似乎不如去国外镀金(事实证明国外镀金也确实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而对贫寒子弟而言,有这些年读经的功夫,到北大青鸟学学电脑、去蓝翔学学挖掘机、去新东方学学厨师,他们都可以用电脑控制挖掘机去炒菜了。

对于那些可以跟得上体制内教育的孩子而言,家长的这种选择无异于法西斯。举个例子,老高在前些年读到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迷得一塌糊涂,不能自拔。现在我还感觉,其中乐趣远远超过国学和法学。如果在高中分文理之前接触到它,我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理科。

因此,我一定会让我的女儿接受体制内的全科教育。在高中前,我会把《量子物理史话》连同《果壳中的宇宙》、《夸克与美洲豹》等等的精华一并讲给她听。当然,我也会陪她通读一遍“四书”,再给她读点小晏、读点秦观、读点纳兰,我还会给她讲讲法学、经济学乃至医学的常识。我知道,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是一个道理,不在于“学会什么”,而在于让他们慢慢发现自己到底想“学会什么”。

我们需要在孩子长大之前,给他们保留住更多的选项,然后尽力给他们解释清楚每一个选项真正的意义,等他们长大后,让他们自己来选。

弟子规何以代替论语成为了国学?

《弟子规》诞生于清代,而做清代文献研究的江南大学黄晓丹老师,接触了大量清代的诗文集、传记和家谱,却从来没看到过哪里提到《弟子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