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和河南分别埋葬了多少皇帝?他们之间谁埋葬的皇帝要多一些?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到底是陕西的皇帝多还是这个河南的皇帝多呢?这里说的是这个死后埋葬的皇帝哦,所以这两个地方到底那里埋葬的皇帝多一些呢?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
肯定是河南的多啊,并且多的不是多的一点夏商周包括夏前的小2000年的帝王基本上都是在河南活动的,从淮阳的太昊伏羲陵到淇县朝歌的商纣王,还是东周的洛阳。他们大多数都葬在河南。
秦和西汉陕西胜出,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是河南胜出,隋唐到安史之乱陕西胜出,唐末到北宋河南胜出,南宋到现在平手。不对,河南还有安阳的袁世凯。
在河南称帝的有105位,绝大多数葬于河南。在民间流传着生在苏杭,埋在北邙江南出良将,邙山埋皇上之说。在洛阳邙山,就埋葬着从东周到北魏之6个朝代的24位皇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三十里铺村南,有有全国最大的古墓群,墓冢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曾有人称之为东方金字塔。李久昌主编的《中原名人墓祠文化》(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一书,除过介绍新郑北周皇陵、巩义北宋皇陵、邙山皇陵外,共收有550余位历史名人之墓,其中外省籍的有200多处。这可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河南不仅是文人、名士的活动中心,更是三皇五帝的创业地。
1、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时期:燧人氏(在商丘),太昊伏羲都陵均在淮阳,女娲陵在西华(另有多处说),朱襄氏陵(神农氏炎帝,在柘城,一代炎帝在陕西宝鸡市)。
五帝时期:新郑有黄帝都陵(一代黄帝在陕西),颛顼(zhuān xū。都帝丘,陵在内黄),帝喾(喾:kù。都西亳,今偃师;陵在内黄)。
2、在夏商二代埋葬的帝王陵
夏代:夏启:禹之子。墓在登封市县西。太康与仲康都斟浔(今偃师;陵在太康),相都斟浔(今偃师;陵在濮阳),少康都禹(今禹州市;陵在太康),孔甲都西河(今渑池;陵在渑池淆山)。
商汤陵在偃师(他处有衣冠冢),太丁、外丙、中壬均都偃师(陵不详),沃丁、太庚、小甲、雍巳均都偃师(陵在洛阳狄泉),太戎都偃师(陵在内黄),中丁都于熬(今荥阳,陵在洛阳狄泉),外壬都于熬(今荥阳,陵在洛阳狄泉),河檀甲都于相(今内黄,陵在洛阳狄泉),祖巳都于邢(今温县,陵在内黄亳城乡亳城村),祖辛、沃甲、祖丁均都于邢(今温县,陵在洛阳狄泉),南庚、阳甲均都于奄(今山东曲阜,陵在洛阳狄泉),盘庚、小辛、小乙均都于殷(今安阳,陵在安阳殷墟),高宗都于殷(今安阳,陵在西华田口乡陵西村),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均都于殷(今安阳,陵在安阳殷墟),纣王都陵均在朝歌(今淇县)。
3、春秋战国时代
周代:周公:姓姬名旦,墓址登封市郜城镇北。昭王成周都于王城(今洛阳,陵在登封),平王、桓王均都于王城(今洛阳,陵也在洛阳),庄王、釐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均都于王城(今洛阳,陵在洛阳市郊三山村),灵王都于王城(今洛阳,陵在洛阳西郊周山),敬王(都于王城(今洛阳,陵在洛阳东金村),景王、悼王均都于王城(今洛阳,陵在洛阳市郊三山村),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均都于王城(今洛阳,陵在洛阳东金村),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都陵均在洛阳,顺王、赧王都陵均在巩县(今巩义市)。
战国: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都陵于大梁(今开封),安釐王都于汲郡(今卫辉市),魏景愍王都于大梁(今开封,陵无考)。宋国:宋康王都于宋(今商丘,陵不详)。韩国:韩襄王、韩釐王、韩桓惠王、韩废王均都于新郑(陵不详)。郑庄公:郑国第三代国君,墓址新密市东南30公里王岗村。郑昭公:郑国第三代国君,墓址新密市曲梁乡王虎庙村东部。东汉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17公里、孟津县和偃师市交会处的大口、高龙、寇店乡一带,即汉魏故城附近。
4、在河南的东汉及三国帝王陵
东汉14帝,除汉献帝刘协葬在河南省许昌市曹魏故城的张潘乡古城村、北乡侯刘懿早卒和少帝刘辩被董卓所废未建陵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阳汉魏故城东南和东北两大陵区。其中,刘秀都于洛阳,其原陵在孟津白河乡,刘庄显节陵、刘靼敬陵、刘肇慎陵均都于洛阳,陵在偃师东汉陵区,刘祜茶陵、刘保宪陵、刘炳怀陵、刘瓒敬陵、刘志直陵均都于洛阳,葬于孟津县三十里铺,刘宏文陵、刘辨少帝陵均都于洛阳,葬于孟津护驾庄,刘协禅陵都陵均在许县(今许昌市建安区)。
三国:曹魏:曹操都于洛阳,其高陵在安阳,曹丕都于洛阳,葬于偃师首阳山,曹睿都于洛阳,葬于汝阳,曹芳都于洛阳,葬于武陟,曹髦都于洛阳,葬于洛阳西北,曹奂都于洛阳,葬于安阳。蜀汉:刘禅都于成都,葬于孟津县平乐镇。孙吴后主孙皓:都于建业(今南京,葬于洛阳邙山)。
5、西晋与东魏帝王陵
司马昉都陵均在洛阳,司马懿高原陵、司马师峻平陵、司马昭之陵(均都于洛阳,葬在偃师首阳山),司马炎峻阳陵、司马衷太阳陵、司马伦之墓及都城(均在洛阳)。南北朝:元宏(长陵)、元勰、元邵均都于洛阳,葬于孟津邙山,元翊(定陵)、元钊均都于洛阳,陵在登封嵩山,元子攸都于洛阳,其敬陵在洛阳邙山,元华、元恭、元朗、元怀均都于洛阳,葬在洛阳邙山。
东魏帝王陵。元善见静陵都于邺(今晋阳,葬于安阳漳水岸)。南朝:陈后主叔宝都于洛阳,葬在洛阳邙山。隋代杨昭的成帝,都陵均在洛阳。唐代:李弘恭帝葬于偃师缑氏镇、李晔和帝葬于偃师故县镇。
6、五代十国帝王陵
后梁:朱温宣陵、朱友圭郢帝陵、朱友珪末帝陵(在洛阳范登堡;均都于洛阳)。后唐:李子勖雍(伊)陵(在新郑),明宗李嗣源敬陵、李从厚闵帝陵、李从珂末帝陵均在洛阳。后晋:石敬瑭都城在今开封,其敬陵在宜阳县城北125公里的石陵村西。后汉:刘知远睿陵、刘承佑颖陵(均在禹州市苌庄乡柏村;均都于汴梁)。后周:义祖郭蕴节陵、庆祖郭简钦陵、后周郭懿之陵、太祖郭威崇陵、周世宗柴荣庆陵、柴宗训顺陵(均在新郑廓店;均都于开封)。十国时期:南唐李煜都于江宁(今南京,葬在洛阳邙山)。后蜀孟昶都于成都,葬在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大孟昶村。宋代:赵弘殷永安陵、赵匡胤永昌陵、赵光义永熙陵、赵恒永定陵(均都于汴梁,葬于巩义市蔡家庄),赵祯永昭陵,均都于汴梁,葬于巩义市孝义堡,赵曙永厚陵、赵顼永裕陵、赵煦永泰陵、赵佶永佑陵、赵桓永泰陵,均葬于就巩义市堤东堡。金代:完颜珣金德陵都于开封(陵不详),完颜守绪哀帝陵都于开封,葬于汝南。明代:朱常珣熙陵都于应天(今南京,在洛阳邙山,朱由崧都于南京,其弘光陵孟津东山头,朱孝温惠帝陵、朱宙栐顺帝陵(均在南阳;都于南京),明宣宗朱瞻基宣帝陵、明定宗朱硕熿端陵(均在南阳)。
葬在河南的帝王加上袁世凯一共106位。葬在陕西的一共77位,具体请看下图,有网友提供。
董书通
董书通,男,1951年9月2日出生于河南巩义,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郑州永通特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镍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2007胡润钢铁富豪榜上第8名,成为河南首富。
中文名:董书通
别名:书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巩义
出生日期:1951年9月2日
职业:董事长
毕业院校:武汉科技大学
代表作品:《新经济的背后-精神经济浮出水面》
公司:中国镍资源控股有限公司
个人经历
1963年至1968年在巩义市第六中学读书;1968年至1974年在家务农;1974年至1983年在郑州市第二建材厂工作;1984年至1988年创办巩义市节能耐火厂,任厂长;1988年调登封市政府协作办工作,任工业科科长;1989年在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系学习;1990年至1991年调冶金部工作,任全国冶金产品博览会综合处处长;1992年1993年在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工作,任高新办副主任兼河南三恩公司总经理;1993年7月受巩义市委聘用,创办郑州永通钢联有限公司(现郑州永通特钢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其中1999年至2000年末在中国社科院读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创业历程
1974年在家务农的董书通被特招到一家企业当电工。一次,公司派他到开封购买材料,却不慎丢了200元公款。想到家里平常的开销就靠他每月30多元的工资,这公款“窟窿”啥时能补上?于是董一咬牙辞职离厂,回到家里单干。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做过电线拉板、劳保手套、洗涤剂、汽车灭火器等生意,手里很快有了钱,跻身最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后来村里要办一个节能耐火材料厂,他是“下海”较早的“能人”,被推举当了厂长。
1980年在郑州市第二建材厂工作期问,因独立完成近四十项技术革新,其中重大工艺革新一项,使当时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减少生产线上作业工人60%,产品质量提高,一级品合格率提高8%,受到特别奖励(其中150元现金奖)。1984年开始,董书通承包巩义市节能耐火材料厂。1993年,董书通通过耐材厂间接投资了永通特钢。在节能厂工作期同,获得部、省、市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因管理有效得到冶金部有关部门的表彰,1986年9月冶金报头版以董书通砸碗记为题报道了其事迹。
创办永通特钢以来,立意创新,走专业化道路,在国内第一家实现合金钢(轴承钢、弹簧钢)小方坯全连铸,品质优良,为我国特钢生产走出了一条新路,已被河南省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是河南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高增长的典型。注重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推广,已申报专利二项,获得专有技术三项。
通过一系列的股权转让,在2004年初,董书通和他的妻子孙巧点分别拥有永通特钢95%和5%的股权。其中股权转让的细节可谓让人眼花缭乱,类似的资本运作手段在此后永通特钢的上市过程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前,永通特钢主要生产轴承钢和弹簧钢。2007年上半年,企业上马了不锈钢基料,给公司业绩带来了很大的提升。据西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王要江介绍,永通特钢上半年的销售收入是14亿元,而整个2006年度才有13亿元,这主要得益于新项目。
2005年5月19日,永通特钢的股票中国特钢(后改名为中国镍资源)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发行。这是继马鞍山钢铁、重庆钢铁、鞍钢新轧钢之后在香港上市的第四家内地钢铁企业。2007年1月,董书通在洛阳注册成立了永安特钢,使集团铁矿石总溶化量增至每年100万吨;5月,他又花273亿港元收购了印尼南洋矿业资源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获得铁矿石总储量超过15亿吨的铁镍矿14年的独家采购权。
主要作品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潜心研究宏观经济。1992年作为副主编参与《国情与国策》一书的编撰出版工作;1999年至2000年编著《新经济的背后—一精神经济浮出水面》一书,由煤炭出版社出版;《精神价值论及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获荣誉
在董书通的领导下,永通特钢已经发展为拥有两条短流程合金钢专业化生产线,整体形成了年产50万吨铁、50万吨合金钢、56万吨合金钢材的生产能力。2002年9月顺利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2004年9月被列入“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规划主要项目”。2005年5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特钢企业。
作为企业的带头人——董书通,2001年10月28日被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组委会授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2002年3月被郑州市政府授予“郑州市劳动模范”;2004年4月被选为郑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4年5月被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授予“世界优秀华人企业家”;2005年1月被巩义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2005年3月被巩义市人民政府授予“质量立市先进个人”等。
2007胡润中国内地百富榜一发布,便在中原大地掀起波澜,中国镍资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书通以75亿元的身家成为河南首富。
社会活动
董书通在创业初期就确立了“立业、树人、增益、创新”的企业理念;制订了“立足河南,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科技投入”的发展战略;始终把“引领一方企业,拉动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发展,帮扶一方就业”作为办企宗旨之一。从创办节能耐火材料厂之时,就开始回报家乡父老,为村里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从1984年起,免去堤东村适学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教育附加费,由节能耐火厂承担;免去号称万人村的堤东村全部人畜吃水费用,由节能耐火厂承担;为方便堤东村及周边村庄出行,2000年再次出资150多万元,重新铺修堤东村至西村永安路之间的道路近5000米;2001年出资100多万元在堤东村新建一所学校—西村镇三中,此前为堤东小学投资50多万元改建教学楼,无比关心下一代教育问题;2000年初为堤东村全体村民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解决了世代看病难的问题
董书通有80%的时间都呆在香港。据介绍,永通特钢属于巩义市30强企业,由巩义市经委直接管辖,税收也由市里征收,不过每年都有几百万元留在西村镇。这一笔收入,对于当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永通特钢所在的堤东村,由于永通特钢的存在,当地的饮食业、交通运输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再加上企业2000多名工人绝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可以说,当地很多人都靠永通特钢生活。
在村民的眼中,董书通和他的永通特钢的存在就是福利。“一般村里打机井或者修路,都是董书通出钱。连村里1万多人的合作医疗,他都包了。”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公司招收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和闲散青年到企业上班,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也有利于一方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当地,吸收下岗职工就业。多年来,累计接纳下岗人员38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公司很重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既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又能上岗为社会继续创造财富。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下岗职工的拥护,也受到了同行业的好评。2002年被巩义市人民政府确立为“巩义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个人小档案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
生辰:阴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阴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元太祖,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冒险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
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大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共[共,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共氏源远流长,渊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
传说,姜姓共工氏与姬姓华夏首领之间在其后的历史上不断发生纷争,产生过三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风氏姜姓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正处黄河(今卫河)东岸附近。这一时期,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今河南辉县),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终于击败共工。
第二次是帝喾与共工之战:
帝喾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帝喾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辉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后,黄帝族部落联盟生活在中原东部高辛(今山东)一带。相传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的一个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居其上流黄河西岸(今河南辉县),经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喾管辖。帝喾遂进攻共工氏,将其一举击败。此战,给共工氏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帝喾及其部族的领导地位。
第三次是禹与共工之战:
禹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史籍《姓氏寻源·姓纂》中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一云避仇敌。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讳,亦改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古共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共国,亦作恭国,是商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今河南辉县),后因侵犯周的都城宗周(今陕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讨伐,被灭国。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共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共伯和之后。
西周后期,卫国侯爵康叔九世孙卫厘侯将世子余封在卫国的属地共国,称共伯。共伯余早死,卫厘侯又封次子和为共伯住共国。卫厘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2年),厘侯死。共伯和继位,就是卫武公。
春秋后期,共国被卫国自己所灭。共伯和留在共国(今河南辉县)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共”为姓氏,称共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后裔,属于以谥为氏。
春秋时期,晋献公姬诡诸的儿子姬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其弟姬奚齐即位晋国国君以后,给前太子兄加谥号为“恭君”。
在周王朝时期,“恭”即是“共”,二字通义。恭(共)君姬申生的后代便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称共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郑武公姬掘突的大儿子郑庄公姬寤生继承了帝位,封其弟姬叔段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到了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叔段从封地出兵袭郑夺位,并由母亲武姜作内应。但郑庄公早有防备,立即出兵征伐姬叔段。姬叔段一战即败,而且其封地京邑的民众皆背叛了自己,姬叔段只好逃至鄢(今河南鄢陵)继续组织抵抗,又被郑庄公打败,便再从鄢北逃至共邑(今河南辉县),后来便称为共叔段。
共叔段逝世后,郑庄公念及兄弟之情,赐其子共仲姓侯,形成一支侯氏。
在共叔段的后代中,除了侯氏以外,还有的以其最后居地“共”为姓氏,称共氏;有人以“段”为姓氏,称段氏;有人以“共叔”为姓氏,称共叔氏。后来,共叔氏大多也省文简化为共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共氏。
据姓氏专家考证,芈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汉初期的共尉临江之乱后,共氏族人因避仇难,一部分人加“龙”成龚氏,一部分人加“氵”成为洪氏。关于共氏后人因避仇而改为洪氏、龚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得姓始祖:共工。
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 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武陵郡:汉高祖刘邦置郡,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东汉时期后移临沅(今湖南常德)。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朝时期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湖南常德)。隋、唐两朝改为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时期改为常德县。今为湖南省常德市。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临江堂:共敖是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在秦朝末年,项羽奉熊心为楚怀王,共敖担任柱国(司马)。在项羽扫荡赵国秦军,西征咸阳时,共敖受楚怀王熊心(后被尊为“义帝”)的委派,攻取了辖境大致为今湖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南郡。南郡,曾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国的古都郢城就曾经作为南郡的郡治,功勋卓著。因此,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封地就是他的占领区,南郡也就得以改名为“临江国”,都城是江陵(今湖北江陵)。其后人因以为堂。
三字辈班派:
宁乡洪氏字辈:
老派:“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
酌派:“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
新派:“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龚氏一支字辈:“汉时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
龚氏一支字辈:
旧序:“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兴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
新序:“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
湖南武陵龚氏字辈:
通序:“武昌宗子荣文朝百万成廷大兴世守国泰定长春亲德如天重君恩与日新能明伦序理裔载建奇勋”;
日公房旧序:“日曰奇福泽允敬凤朝阳”;
日公房增序:“亲德良高厚家传尚慎勤尽伦敦爱敬为学在明新士慕垂诗教臣怀立汉勋先贤均可法后起益多英”;
月公房序:“月敬安湖道绍仕志丹成天希文圣祖良善世生贤继先思树德诗礼允传家立品崇儒雅观光应国华”;
暹公房序:“昌耐荣进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荣”。
刘南龚氏武陵堂字辈:
旧序:“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连贻厚诏祖光奎璧聊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新序:“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四历史名人:
共 敖:(公元前?~前204年待考),楚国人。著名秦汉之际西楚将领。
共 尉:(公元前?~201年待考),楚国人。著名秦汉之际西楚将领。
共 欣:(公元1958~今),广东龙川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株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时报)记者,亦系湖南省集报协会会长。
他爱好收藏报纸,现藏中外报纸八千余种,含部分试、创、复刊号及周末刊、星期刊、节日刊等。1986年,在株洲市举办集报展览。
历年来,先后在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余家报刊发表文章和照片一千五百余篇(帧);并由此成为报社的编辑、记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晚报》、《中国报刊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过其集报事迹。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生活在宋代。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参考资料: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西村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西村村民委员会、东村村民委员会、坞罗村民委员会、罗口村民委员会、常封村民委员会、滹沱村民委员会、堤东村民委员会、桂花村民委员会、李家窑村民委员会、山东村民委员会、赵窑村民委员会、窑岭村民委员会、张家沟村民委员会、圣水村民委员会、车元村民委员会、五岭村民委员会。
清康熙大帝御赐(施琅)施氏百字派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抢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冤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
湖北天门施氏字辈:“正大光明万邦以珍”。
安徽铜陵施氏字辈:“正大光明文运鸿开克承兴业万代荣昌”。
浙江余姚施氏字辈:“肇氏推施父维周庆发祥迁姚始寿二祖德永流芳久长傅国业远大立家基”。
浙江瑞安施氏字辈:“来赓任云如常茂纯良见忠心孝悌夫尊敬礼义传子孙”。
广西灵山施氏字辈:“福以广朝世德喜盛蕴成善良有正在宗支永显扬国运初康泰家声再炽昌文明光后进兰桂益馨香”。
台湾台中、福建晋江施氏字辈:“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洪德仕国文明光宗奕起振拨上衍元方”。
湖北枣阳施氏字辈:“逢朝廷恩洪克家有光”。
施氏一支字辈:“水初大永施贤以光孔启天运开文明兴承秉国祯克念道义正惟修德才备世代显英豪祖泽本芳清”。
施氏一支字辈:“正万克昌道学传家园”。
陕西和河南分别埋葬了多少皇帝?他们之间谁埋葬的皇帝要多一些?
本文2023-10-10 18:16: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