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谱字辈排行
近代杨氏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
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
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高密张鲁杨氏(德智堂)行辈为:
肇立崇德士,维世培振怀。朝廷建大作,官宪鸿恩开。峻峰日月明,文武斌聚斋。齐家兴兆业,安邦瑞祥来。昌国盛荣宇,福佑恒东海。常毅千彦生,永念仁和爱。秉承圣贤志,华章颂万代。金玉良言润,泽惠启学才。
扩展资料
杨姓起源说:
第一种说法:有五个主要来源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第二种说法:有四个主要来源
1、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
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3、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
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4、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家谱
-杨氏家谱
迟
1)
商代贤人迟任的后代,以迟为氏。
(2)南北朝时,北魏尉迟氏一部分改为迟氏。
郡望: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格言:传求旧善政播维新
。上联说商代贤人迟任,盘庚迁都至亳时,作诰书晓喻百姓,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器非求旧,惟新(用器物则要找新的)。"下联说南朝时迟昭,官淮东太守,锐意维新,颇有善政。
《尚书》中记载,商代有个贤者叫迟任,这是迟姓的最早记录。东晋时有个太守也姓迟。以后史书于迟姓,尽于绝笔。
孤独氏是鲜卑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
或曰独孤氏出自刘氏,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历史上著名的孤独氏:
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以及他的父亲,独孤信。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
独孤氏的父亲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
独孤信育有两女,长女儿嫁与北周明帝作皇后,二女儿便嫁给了杨坚。当时的杨坚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的先祖杨震曾作过东汉太尉,父亲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司空,杨坚生就一副与众不同的身材,上身长下身短,比例严重失调,而且面有威严之态,王侯们见了他,常不由自主地感到手足无措,北周太祖曾预言:“此儿风骨,不似世间人。”因此,杨坚虽然受到先辈荫庇而少年出仕,却常常遭皇室猜忌,为避嫌疑,他处处收藏锋芒,韬光养晦,轻易不与人争斗”。这样一个怪人,却被独孤家二**慧眼看中,通过媒妁撮合,不满二十岁就嫁进了杨家。
二十年过去了,杨坚虽然极力谦让,但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北周上柱国,掌握全国兵马,在朝中威望日重。独孤氏为杨坚生有一女五子,他们的女儿长大后作了宣帝的皇后,杨坚成了国老,然而皇室对他的猜忌仍未因之减轻,宣帝曾经多次对皇后示言: “你父若惹火了我,必定诛杀你全家!”
杨家似乎一直生活在皇室的压力之下,但却并不因此而减弱杨坚发展的势头,这时他已重兵在握,羽毛丰满,若动起真格的,恐怕皇帝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哩!
不久,正值华年的宣帝因病崩逝,由年幼势弱的静帝继位。杨坚以静帝年幼需辅为名,入朝总揽一切国政,虽不称帝,实已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为此,相州总管尉迟回不服气,举兵反叛,倡言讨伐杨坚,不料是拿着鸡蛋碰石头,不几天时间就被杨坚全部剿灭。杨坚风闻尉迟回起兵与宇文氏清王的怂恿有关,剿灭叛军后,他立即软禁了宇文氏请王,从此杨坚便独霸朝政,无人敢于过问了。
静帝迫于形势,封杨坚为隋王,并为他破了不少朝廷礼节,允许他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备九锡之礼,待遇均在其他侯王之上;后来,在杨坚的要求下,又赐给他原本只有皇帝才能戴的十二旒王冕和天子旌旗,超过了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礼节极限;最后,年幼的静帝自知不是杨坚的对手,自动让位给他,号称隋文帝。顺理成章,王妃独孤氏成了皇后,长子杨勇立为太子,并尽杀了宇文氏诸王,以绝后患。
这时隋文帝是四十岁,母仪天下的独孤皇后也已三十七岁,而她的女儿早已先于她做过一朝皇后了。建立隋朝后,隋文帝认清了前朝没落的原因在于浮夸不实,卓具远见的他力图改革官仪,整顿朝纲,一心建立一个圣明朝代。独孤皇后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囿于家事的女性,在杨坚取得王位的过程中,她就曾相帮着出谋划策,极为周旋;当了皇后之后,她也决不愿闲坐下来享受荣华富贵,她早已在心中酝酿了一个严治后官的宠大计划。
“小怜玉体横陈夜,忽报周师入晋阳”,前朝亡国的故事,独孤皇后记忆犹新,南朝的张丽华秀发轻拂,搅得陈氏王朝天翻地覆,自古红颜多祸国,独孤皇后为了保住杨家朝廷的长治久安,首先想到的就是帮助皇夫杜绝后宫内讧。她从皇夫那里要来大权,整饬了宫内体制,废除三妃六嫔之惯例,提倡简朴,禁止宫中女子浓妆华服,并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嫔妃随意亲近皇帝。整个后宫在独孤皇后的把持之下,形成一片静谧肃穆的气氛,因为独孤皇后至高的地位和强硬的手腕,后宫中众嫔妃虽然心中不满,表面上也不得不服从。
除管理好嫔妃外,独孤皇后还十分注意保持与皇大的感情,她深知必须以自己的柔情和体贴笼住皇夫,才能使他不致于被其他女人所迷惑。每当黎明钟鸣之际,独孤皇后小心翼翼地侍候皇夫洗漱穿戴,然后与他同坐一辇,把他一直送到朝阁,皇帝上朝,自己则在殿下静静地等候,待散朝之后,又同辇返回内宫,这样的行动,她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坚持着,使杨坚从不敢怠慢上早朝。在内宫,她对皇夫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皇帝每餐的食谱,每日的装束等事她都亲自过问,妥善安置,让文帝能毫不分心地专理朝政。每至深夜同寝的时候,她常在文帝耳旁回忆往事的情谊,细述夫妻的恩爱,用柔情蜜意来牵系住文帝的心。
好在隋文帝正在致力于国家大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后宫脂粉堆中取乐;而贤慧干练的妻子所推行的种种措施,正是与他的朝政改革可以密切配合,他自然是极力支持的。
一次,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约定:“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想到妻子与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总是一心一意辅助自己,惠心可嘉,文帝心中一热,当即答应了皇后誓约。事后,文帝还颇为自豪地对大臣夸耀道;“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其实,独孤皇后之所以限制文帝有同父异母之子,也是出于提防异母之子夺位争权的考虑。
独孤皇后不只是管住皇夫不近二色,为了国家利益,她还强力干涉儿子和大臣们的感情生活。独孤皇后为太子杨勇选定了元氏之女为太子妃,按照仪制另立云氏之女为昭训。元妃生性温婉贤淑,端庄有礼,独孤皇后认为她十分适合将来母仪天下,因而对她颇为器重;云昭训却是一个活泼乖巧的女子,相貌俏丽,楚楚动人,相比之下,独孤皇后嫌她失于轻优,立她为昭训本有些勉强,按她的意思是让太子尽量少接近云氏。然而,太子的情感与母亲的心意不同,他对元妃更多的是敬重,而对云昭训却十分宠爱,因此,平时多半是与云氏缠绵一处。对此,独孤皇后听到风声后,心中大为不悦。
这里,杨勇的弟弟晋王杨广正好乘虚而入,他故意装出一副节俭仁孝、不好声色的样子,广泛结交大臣,处处讨好母后。独孤皇后见杨广努力按自己的要求行事,心中自然十分喜欢,她对隋文帝说:“广儿大孝,每听到我们派遣的使节到他的守地,他必定出城恭迎;每次谈到远离朝廷、父母,他都悲泣伤感;他的新婚王妃也可怜得很,广儿忙于政务根本无暇顾及她,我派使婢前在探视。王妃萧氏常常只能和她们同寝共食,哪里象勇儿与云氏,终日设宴取乐。勇儿真是亲近了小人啊!”由于杨广的有意图谋和独孤皇后的评价,杨勇的太子地位变得岌岌可危了。
事情不凑巧,由于太子处境困窘,心存大志的元妃为他担心焦虑,偏偏太子自己却不把这事放在心上,终于导致元氏悒郁成疾,抱憾离开了人世。昭训云氏是一个不甚操心政事的女子,她醉心于儿女之情,这种性格很讨杨勇的欢心,两人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就在元妃死后不久,云昭训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小王子。本来元妃的死就让独孤皇后耿耿于怀,如今太子又违反了她所订下的规矩——“后庭有之,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因此,偏妃生子成了太子杨勇的罪孽,使皇后对他大为不满。
这时,正好晋王杨广由他的守地杨州入京晋见母后。心怀叵测的他在独孤皇后面前暗暗挑拨道:“太子对儿存有异心,屡次派人刺杀为儿,让儿十分惊恐。”独孤皇后本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稍微理智些就不可能轻信杨广的惑言,但因为她已对杨勇产生了很深的成见,所以不加思索地就听信了杨广的一面之辞。怜爱和气愤的情绪一齐涌上她的心头,于是坦白地对杨广说明了她的心意:“勇儿已不成器,抛开正室,专宠云氏,有我在他尚且敢欺负你们兄弟,倘若他成天子之后,太子竞是庶出,你们兄弟还得向云氏俯首称臣,讨得生路啊!”
事情到了这种田地,废除太子一事已毋庸置疑了,因此,在开皇二十年十月,隋文帝在独孤皇后主张下,以太子“情溺宠爱,失于至理,仁孝无闻,呢近小人”的罪名而将他废为庶人。一个月后,在独孤皇后的授意下,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管了儿子,独孤皇后还要管大臣。高踞是隋国的开国元老,而且与独孤皇后娘家有深厚的交情,本是德高望重,皇后的制度仍然也要对他生效。高照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身为相国的高踞心伤欲碎,曾忧伤地对独孤皇后说:“瑟弦骤断,唯斋居诵经而已。”此言曾深受皇后的赞叹。谁知不久之后,相国府中锣鼓喧天,传出相国庆祝爱妾生子的消息。隋文帝尚祝贺相国晚年得子,独孤皇后却火冒三丈,认为高照表里不一,表面上痛念亡妻,暗地里却宠爱小妾,竟致小妾生子。于是独孤皇后天天在枕边向文帝絮叨高赔的不是,文帝终于架不住皇后软硬兼施的请求,将当政二十年,功绩显赫的相国高明以“表里不一,不堪信任”之名,罢免了丞相之职,让他回乡养老去了。
过于严厉的压抑就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虽然文帝出于国政之需的考虑,对独孤皇后严治内宫的种种制度表示认可和服从,但从他内心感受来说,对于这些清规戒律他早已苦恼和厌烦了。开皇二十一年秋天,独孤皇后偶染微疾,卧病中宫,隋文帝带了一个小太监散步来到宫中后花园纳凉。绕过鸩鹊楼,穿过临芳殿,信步走到了仁寿宫,忽然听到长廊的尽头响起了清脆的歌声,歌声唱道:“金井落梧桐,茱萸烧殿红;君王爱秋色,徘徊仁寿宫。”歌词分明是即兴创作的,有景有事,既符合眼前的情形,“君王爱秋色”一句又暗含文帝专意于已近秋岁之年的独孤皇后,无复他顾之意。文帝听了很来兴致,循声寻去,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美貌少女,着一身鲜艳秋装,斜依在廊边边唱边随意地卷弄珠帘,好一副闲雅生趣的秋艳图啊!这个少女是旧时叛官尉迟遇的孙女,尉迟回叛乱被镇压之后,他家的女眷被收在后宫作宫女。文帝一下子被她的灵秀活泼吸引住了,长年埋头于枯燥繁重的国事中,身边又时时守着一位严谨的妻子,文帝多少有些乏味,这里猛一见到活泼可人的尉迟氏,他久已混灭的春心不禁开始复苏,当天夜里就留宿在仁寿宫,与尉迟氏颠鸾倒凤,度过了一个醉人的良宵。第二天清晨,隋文帝猛然惊醒,发觉天已大亮,超过了平时上朝的时间,他不忘自己的责任,匆匆起身赶往朝阁。
尉迟氏这里还沉浸在昨夜的幸福之中,斜靠在床头细细回味,也不起身梳妆。那边宫中的独孤皇后见皇夫整夜未归,心生疑窦,派了心腹侍女探明了究竟,一早便抱病带着一群宫女蜂拥而至仁寿宫。仁寿宫宫女谁也不敢阻拦,任皇后和众宫女风一般地卷入内室,皇后命手下宫女一把拖起衣衫不整的尉迟氏,丢在自己的脚下,大声叱责:“小妖精施展孤媚伎俩,胆敢蛊惑君心,乱我宫中雅化,绝不能容你偷生!”于是一声令下,纤弱的尉迟氏霎时丧命于乱棍之下。
武德殿上的隋文帝正在回味昨夜的快活滋味,突然传来仁寿宫中的噩耗,他顿觉伤心失意之极,心想:“这皇后管得太宽,我堂堂一朝天子竟然就保护不了一个心爱的女子,真太窝囊了!”于是他拂袖而起,骑上一匹骏马,负气出走,跑到深山中一所寺庙中躲了起来。众大臣闻讯急忙寻到寺中,恳请文帝回宫,隋文帝感叹地说:“朕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国不能一日无君,文帝无奈地随大臣返回宫中。
隋文帝盛怒之下,本想下诏废斥独孤皇后,但念及夫妻患难之情,又想妻子之举也是为了辅助自己治国,也就不了了之。而心高气盛的独孤皇后,因病中气恼又加上皇帝出走而受惊,小疾酿成了大病,数月之后,快快而卒。
独孤皇后一死,隋文帝虽然感到失去了一条得力的臂膀,但也觉得是解脱了一种束缚,功成名就,贵拥天下的他,开始尽情享受声色之娱。这时他封了两个宠妃,封陈氏为“宣华夫人”,蔡氏为“容华夫人”。“宣华夫人”是南朝陈宫留下的美女,丰姿华容,肌肤润腻,温柔可人;“容华夫人”来自北方,风流娇媚,善解人意。两位夫人各具风韵,迷得文帝神魂颠倒,日日欢宴,夜夜春宵,欣快地对人夸道:“朕老矣!情无所适,今得二卿,足为晚景之娱。”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伤身利斧”,隋文帝毕竟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哪里经得起这种极情纵欲的煎熬,不久他就患上了重病,身体虚弱,难以医治。躺在床榻上,他感慨万千地对左右道:“假使皇后在,吾不及此!”有感念,有懊悔,更有辛酸,到这里他才真正领悟了贤明的独孤皇后的一片苦心。
独孤皇后铁腕严治后宫之事,被后世广为传颂,独孤皇后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妻管严”。虽然有人评说她的制度和手段太过于严厉,有伤他人感情,简直是一个冷血女人。然而,处于她那种位子,她苦不使出些手段,哪能治理出一个秩序谨严的后宫,从而让文帝专心致力于朝政呢!当然,独孤皇后也有她的失误,像她所选中的太子杨广,文帝死后即位成了隋炀帝,乃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好色之君。但独孤皇后推举他时用心并不坏,纯粹出于朝廷利益的考虑,只是杨广使出的迷惑手段把她骗住了而已。
迟家高戈庄村
村庄由来在王村西北55公里处。据《迟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迟氏由云南“嘎哥县牛角胡同”迁来立村,称迟家高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57亩。2006年,全村共有348户,总人口为114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70人。
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0吨,经济总收入为15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6元。
迟家高戈庄村与王家高戈庄村、谢家埠后村、马家高戈庄村、鲁家埠后村、周家高戈庄村、林家埠后村、下古庄屯村、黄官屯村、上古庄屯村、蒲湾头村、小丈村、卧龙村、杨戈庄村、大桥村相邻。
2019年12月12日,迟家高戈庄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迟家高戈庄村附近有宝湖山庄、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即墨鹤山、青岛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等旅游景点,有白庙芋头、金口玉芽芹菜、即墨镶边、即墨老酒、海堤村芹菜等特产。
尉迟姓源流有二: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流一:
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尉迟一族后与鲜卑拓拔部联合,被称作“西方尉迟氏”,后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部落,被鲜卑拓拔部大人称之为“尉迟部”。之后,尉迟部一直跟随拓跋部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上了中国北方皇帝,而尉迟部也就跟着身价百倍,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年至二十年间(493年―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同时还下令其余的鲜卑族人也一律改汉姓。鲜卑尉迟氏部落族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名称的谐音汉字“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在隋朝时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化过程,许多贵族称单姓尉氏,平民多称单姓迟氏,奴仆则称单姓胡氏,后来还有尉迟氏被隋文帝赐改为杨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将领杨义臣就是。杨义臣的父亲就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尉迟崇,后来在战场上牺牲,隋文帝出于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杨义臣在皇族的辈份。
源流二:
来自赐姓:《周书·文帝下》: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 由于宇文家族实行鲜卑化政策,赐姓其势力下的汉人将领和望族,其部将家族和家仆也要跟从改姓,其中改姓尉迟的有陈忻等,他们成为了汉族尉迟姓的始祖。
杨氏家谱字辈排行
本文2023-10-10 17:38: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