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梁氏字辈有族谱更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陕西梁氏字辈有族谱更好,第1张

字辈、族谱这个东西,在网上不容易找到,你只能通过你们家族的长辈才能看得到。

如果你要问“梁氏的来源”之类的资料网上倒是找到很多。

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所载,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裔,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南梁被楚所灭后,其子孙以“梁”为氏。

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地名。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则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之姓便依所居之地而来。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于大梁,亦称梁国,后有人以“梁”为姓。

5、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改拔列兰氏为梁姓。

6、其他源流。满族有良佳氏,苗族有郎你氏改姓梁者。

另外,壮族、台湾土著、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郡望堂号

梁姓在长期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过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1、安定郡,治所汉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在临泾(甘肃镇原东南)、东晋在安定(甘肃泾川北);2、扶风郡,治所三国时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在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3、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4、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仪国”、“怡庆”、“集贤”、“梅镜”、“安定”等。

宗族特征

1、梁姓忠贞爱国,尊学重教,其历代名人以文人墨客居多。

2、梁姓发源于北方,后成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序分明有致,反映出其鲜明的家族特征。如清宣统年间由梁道生所修撰的《梁氏族谱》中有陕西梁姓一支字行为:“世贵端本,元孝承嗣,道安靖贤。”

名人精粹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梁肃: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梁令瓒:蜀(今四川)人,唐代画家、文学家。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梁红玉: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梁诗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代文学家。梁同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梁士诒:广东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梁方仲:广东人,历史学家。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参考资料:

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12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

(民国)梁焕奎编纂 民国 四年(1915)梁氏五橘堂刻本 二册国图(二部)

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 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17 上图:3216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 (明)梁桥编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本 四册中央民大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 务本堂钞本 三册 江苏赣榆县档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 (清)耿荣安 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19C)4)三箴堂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 (民国)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吉林大学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 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上图:927366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 (民国)梁秉年 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1920)稿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

(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 十一年(1922)排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梁怀廉 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 五年(1916)追远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卷 (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2)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林公素纂修民国 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一册 上图:3221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梁秉年修民国 十二年(1923)铅印本二册

上图:JP581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

(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写本 一册 增补至清道光间

上图:923154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

(民国)梁星五 梁耀祖等编民国 十三年(1924)大景堂木刻本安徽图(存卷1)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梁星垣修 民国 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二册 残本

上图:3230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 (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1880)瑞露堂木活字本三册 残本上图:3219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 (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一册 台湾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 (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豫章集贤堂木刻本 福建师大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梁让德 梁清祥三修民国 二十六年(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石印本福建师大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梁氏木刻本河南图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 (清)梁瀚修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河南大学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 (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湖北新洲县新集乡李垮村

湖南·梁李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梁树荣 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五经堂木刻本七册 河北大学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谱创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七修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同治间钞本 五册 日本 美国注:记事增至清光绪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安定堂钞本 四册 中山大学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 (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梁氏安定堂木活字本 六册南京大学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1911)安定堂木刻本十二册 河北大学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清学府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3223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清宣统二年(1910)学府堂木活字本三册存卷3、9—11

上图:3215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梁佑庶 梁启(崔凹)纂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刻本十四册广东中山图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存卷1、2、4、6—14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上图:3228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清同治六年(1867)本仁堂木活字本三册存卷6、9、10

上图:3226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本仁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7—10 上图:3227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记事至清光绪间上图:3224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 (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1920)安定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梁赵奎修 1950年木活字本三十五册 存卷1— 10,12—35,卷首 上图:3229

湖南常德·梁氏族谱 (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青云堂木活字本十八册存卷1、2、4、7—9、12— 16、18、20—23,卷首 四修本

上图:3225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 梁基雍修民国 三十二年(1943)文明堂木活字本七册 存卷2、6、8、10、11、13,卷首 版心刻夏阳堂 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上图:3217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钞本 一册 首图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 九年(1920)广州正文堂刻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

(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十册 美国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

(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本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

(民国)梁卓勋编民国 十四年(1925)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 三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颖稣总纂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七册广东中山图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

(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 十三年(1924)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日本 美国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张彬文 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四册 日本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纶修清宣统三年(1911)广州金璧斋刻本四册 科图 广东中山图中山大学

日本 美国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智镛编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 一册 美国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当年辑民国 十八年(1929)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中山图美国 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 二十三年(1934)孝友堂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铅印本 九册

上图:92甲42——50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美国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

(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州宝珍楼刻本八册广东中山图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焕章 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永馨堂刻本一册存卷1

上图:JP580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美国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

(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 二十七年(1938)刊本广东新会县档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

(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存卷1)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

(清)梁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十八册 广东中山图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

(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

(清)梁活阶 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莞蟹溪勤贻堂刻本 十册中山大学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 九年(1920)蕃昌堂铅印本美国(存卷2)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广东佛山市档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梁开樘修民国 二年(1913)善善堂刻本 一册存卷1、2,卷首

上图:徐汇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

(民国)梁国栋纂民国 二年(1913)刻本 一册 上图

广西容县·梁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

广西·容县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 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广东容县松山乡松山村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

(民国)梁映辉 梁进之等纂民国 十七年(1928)江津县梁氏宗祠石印本 五册四川重庆市图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

(清)梁崔 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1804)修 清刻本辽宁图

梁氏宗谱不分卷清萃凤堂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3222

粱氏宗谱民国 敦厚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上图:3220

粱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上图:3218

粱氏族谱一卷 (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国图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 (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

(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1680)梁氏刻本 四册 国图

粱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梁氏青云堂木活字本 三册国图粱氏家谱清宣统间钞本 一册 国图

粱氏宗谱不分卷 (清)梁兴化纂修清钞本国图

山西平遥梁氏,自北宋末年迁居平遥东北乡梁官村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尤其在有元一代,官居显赫,铮铮有声,为一邑之矜式,如万户侯梁瑛公,吏部侍郎梁天翔公,赐进士广州路总管梁时中公者,或忠义耿耿,或仁义儒雅,或戮力王事,效死沙场,或矢志宣猷,政绩卓著,至今他们的传说故事在平遥一代脍炙人口,并载入县志国史。然而有一位官至左丞相的显赫人物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在振修《平遥梁氏族谱》的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了文水梁家堡近年修印的《梁氏家谱》,其同治三年由梁殿元撰书的谱序中写道“梁氏鼻祖锦阳公于今,数十世矣,而传流家谱,世世相承守,而勿失”,正谱世系中记录:“始祖梁公,讳锦阳”。这里明确记载文水梁家堡梁姓始祖为梁锦阳。

我特地赴文水梁家堡进行实地考证,在持谱人,原担任梁家堡小学校长梁振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一起来到了村西头,瞻仰了梁锦阳墓,这里是原由生产队棉花站占据的院场。后方有宏大有墓丘,前有近年出土的石人石马,门口竖立着一块石碑:“文水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梁丞相墓”。梁老师告诉我,梁锦阳墓同刘胡兰烈士陵园、武则天庙是文水县的三大文物景点。梁锦阳墓原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150多个墓冢。墓地中除了安葬着梁锦阳以外,还有他的子孙,他的墓地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神道碑,舞台等陪葬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要修建棉花收购站,该墓地就被毁坏了,相关的陪葬品也随之埋到了地下。近年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以前村里还有宏大的梁家祠堂,供着梁锦阳的巨像,等等。

梁锦阳,何许人也?

在文水梁家堡《梁氏家谱》中,滕录着一篇由元朝翰林侍学士揭傒斯撰文,国子监祭酒吕思诚书丹的《大元左丞相兼征虏大将军、总督三边、五路都万户、威震四夷大元帅、敕封奥达鲁花王、谥文宪、梁公神道碑记》。

撰写碑文的揭溪斯是元代的一位大文豪,忽必烈建立元朝伊始,便委任他担任《宋史》《金史》的主修总裁官。由他执笔撰写碑文,表明碑主当吋显赫的身份地位。碑文中介绍了梁锦阳的生平事迹。

碑文一开始介绍道“公讳锦阳,字世荣,夫人周氏,太原宦族'。祖父讳俊,宋未金初人,受诰封,“芸儒不仕,爱拔穷苦之人,为乡所重”。父亲讳义,义生锦阳。锦阳自幼“精敏异常,志向宏大,而动静有节,学周孔,师颜孟。”成人后“有经济之才,备文武之姿。优韬略,能弓马,度量恢廓,智力绝伦”。元中统癸亥中进士。

碑文接着介绍梁锦阳的主要事迹,蒙元中统四年(1263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梁锦阳随从顺天道(今北京地区)左副元帅贾同文帐下,参赞军机要务,屡建奇功。右丞相伯阳向世祖举荐,越级提拔为千户长。在元廷与南宋的战争中,扈从张万户车驾渡江。后升为左副使,指挥万艘战船,统兵攻打襄樊;襄樊既下,大军渡江,接连攻下荆州、宿州、郢州(今武汉)等地,南宋军队“望风顺降纳印”,纷纷投降。此时,南宋丞相贾似道是一位亲蒙人物,他修书一封,表觐议和。锦阳公考虑到攻克南宋的条件尚不成熟,便复书南宋皇帝,陈述和战利弊,同意停战半年。而蒙军统帅忽必烈命其火速南征,锦阳公认为毁盟弃约不是大丈夫所为,起初朝廷要追究他的抗命之责,锦阳公“持义不屈”,并交待部下:“宋无隙可伐,尽在其我,经待天时,岂可毁盟,败信不仁,而辱中州士大夫乎?!但上怒不测,倘不幸而死,诸公须观变,以待揆之,天时人事,宋祚不远矣”。锦阳公对部下说,我如遇不测,你们要见机行事,有把握时方可攻宋,反正宋朝的国运不会长久了。众将领听后信服其言,皆自励鼓劲,按嘱行事。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南巡,锦阳公面见,奏报十余件事情,皆援据古义,痛切时病,忽必烈一一嘉纳。

对于攻伐南宋之事,世祖忽必烈非常着急,“上意欲速”,锦阳公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先收拾人心,整顿军备,广招人才,以增元气,待时机成熟后再战不迟,他奏道:“彼无衅可乘,用兵未见其利,唯修德以顺天心,法制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惇族,以培基址,抚殊俗制,列镇防窥,广毓英才,以储元气,藏器于国,候时而动,宋可图,天下平矣”。忽必烈听后,认为讲的非常有道理,又逢蒙古大汗蒙哥皇帝战死在四川钩鱼城,急于返回朝廷争夺皇位,便任命锦阳公为“江淮南北等路文英武饬招谕使,佩国信,赐金虎符”。

锦阳公接受新的任命后,剪平了如上海陶机、洞庭东山等新附之民的数次叛反作乱。世祖擢升锦阳公为左丞相、万户上将军,镇守吴江。

锦阳公爱兵如子,夙夜为公。时军人生活贫乏,他便“以己粮千担赈之。时江湖军务事烦,官兵往来,必乘船,官船不敷所用,每不便。公以己俸造战船百余艘,恒为守御,盗息民安,远近咸赖”。当时平章政事王文统非常忌恨锦阳公在朝野的威望,私通蜀边不轨之臣作乱,希以此陷害锦阳公。南宋丞相贾似道摄于锦阳公威望与武略,将密情泄露,锦阳公幸免不测。权臣王文统的恶行败露后,举朝愤慨。世祖忽必烈对众臣曰:“汝等谓文统当得何罪?”诸臣皆曰:“当死” 。更有臣言"当刮”,王文统伏诛。贾似道被宋廷贬谪,途中被杀死。不久,元世祖命锦阳公攻取辽东,公率部所过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拔城日,民安不惊。其制师,纪律概如此”。

在元廷灭金伐宋的战争中,锦阳公功勋卓著,声望非凡。继而“一统归元,论功懋赏,元廷擢公统辖五路,顺天、东宁、太原、延安、京兆等处都元帅”。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四十五岁的锦阳公辞官不允,朝廷“赐衣带,敕修坟”。而后在保卫边境,在密云、大同、神木等地抵御外虏战争中,破敌无数,杀贼数万。“由是,声名大振,中外倚重”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七十岁的锦阳公,“移表告老,辞官归里。立庄起第,优游数载”。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又八。同年九月,朝廷以其位不满其德,敕封奥达鲁花王,谥号文宪。其孙河南道监察御史大夫梁政远奉旨立碑。经查阅有关资料,蒙元一朝共封王四十七人,通常封王的只有皇子皇孙,有极少数功勋卓著的大臣封王,奥达鲁花可能是蒙古语的一个地名。

梁锦阳生有四子,长子梁简,官至江西道肃政廉访司附宪,奉议大夫。次子梁兰,官至兵部大司马将军尚书,资善大夫。三子梁玑,官至山东道左藩辅,中奉大夫。四子梁璇,官至交城知县,文林郎。

纵观梁锦阳公的一生,出身名门贵族,开国功臣,位居显赫,封王拜相,位极人臣。在地方人物中,应当说是凤毛麟角。

然而,梁锦阳公与平遥是什么关系?他到底是平遥人呢?还是文水人?

在元廷任国史总裁官揭傒斯撰写的这篇梁锦阳神道碑记中明确写道:“公先世河西渭南人,后迁居太原之麓台乡”。麓台乡即今之平遥县襄垣乡梁官村。

在《平遥梁氏家谱》中也记载,梁锦阳祖父梁俊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二世祖梁颜是同胞兄弟,即二世祖梁俊,三世祖梁义,四世祖梁锦阳。这与《文水梁氏家谱》记录是一致的,始祖梁显公于北宋末年奉旨从陕西迁来。在家谱中可知,梁锦阳与与平遥梁氏四世祖、官至五路万户之职的都元帅梁瑛是未出五服的同宗兄弟。只是年令相差许多,在锦阳公刚出生时,梁瑛公已是万户之职了,属于贵族家庭,祖居都应该同在平遥梁官村。只是锦阳公去世,葬在文水李端(今下曲镇)东地,后人依坟而居,逐渐形成了梁姓村落---梁家堡,也就是文水梁氏的发祥地。这在乾隆三十一年续修文水《梁氏家谱》中的谱序中写的很明白:“余梁氏,祖居太原之麓台乡,即今平邑梁官村,余族自始锦阳公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卜葬于文邑李端(今下曲镇)东地,其后裔依坟而居,遂隶文邑焉”。这里说明梁锦阳的后裔才归属文水。

另一篇由乾隆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济南知府的武乡人史传远作的序中言:“其初,由河西渭南迁汾之平邑,与大陵壤接。由平邑迁大陵,自锦阳公始”。大陵即文水县,平邑即平遥县。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霞蔚博士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金元以来山西汉人世侯的历史变迁——以平遥梁瑛家族为例》,文中提到:“文水梁家堡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世传为同宗,从两地保存的族谱来看,也确实如此。两家在元代都为当地望族,在地理位置上文水和平遥紧邻,但奇怪的是,两地的梁氏却从未没有留下任何曾经联系过的记载”;王博士可能没有深入考证,这最后一句说的不大准确。其实,文水梁家堡梁氏与平遥梁官村梁氏一直都有往来,据梁官村梁氏后人讲,在解放前夕,文水梁氏后人每年清明要到梁官村祭祖并收取地租,这就说明梁锦阳公世系的地产在梁官村一直都有保留。由此可知,平遥文水两地为梁氏族人本是一家,从未中断过往来。解放后,以家族治理的社会形式解构以后,切断了经济上和组织上的的联系,两地的往来才逐渐减少,但其后人仍保留许多家族传说。

毋庸置疑,元代左丞相梁锦阳本与平遥梁氏是同一家族,无论从出生到去世,一直是隶属于平遥籍;只不过梁锦阳去世后葬在了与平遥一河之隔的文水梁家堡,现在人们误认为他属于文水人。从历史学的角度认知,梁锦阳本身是为地地道道的平遥人,是无可争辨的史实。然而,不知何故,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平遥历代县志,以及其它文献中,未曾发现有梁锦阳的有关记载。笔者长年生活在外地,资料有限,这个历史之谜尚求诸同好释疑。

井陉——大梁江村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这里有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房屋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木质门窗,碧瓦青砖,斗拱飞檐,气势宏伟,向人们展示着一代晋商曾经的辉煌。有人称之为河北的“乔家大院”。

迄今,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就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间。村子共有3条街道、5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

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间,眼界所及,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石楼,脚下触及,皆是久历踩踏而光滑圆润的青石。村庄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两侧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

一路在石村石巷穿行,一座座屋脊耸峙,精巧别致的四合楼院建筑,构成山乡古民居的精美画图,让人不舍离去。

特色饮食

井陉咸饭是粮菜混吃的传统方法,在百姓家里做法多样,在蒸煮过程中加入玉米面饼、萝卜、南瓜、杂面条、红薯等,味道香甜可口。

交通路线

公交路线:在石家庄西王客运站坐到井陉的大巴车,车费10元,到井陉县城之后在汽车站乘坐到大梁江的公交车终点站下车即到。

自驾路线:在石家庄上京昆高速,在娘子关出口下,顺307国道向南行驶约2公里,再向东约10公里就到了井陉县大梁江村。

井陉——吕家村

在井陉县南障城镇临近山西的地方,有一座小山村,它的名字叫吕家村,这座村庄隐藏在大山的深处,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上万棵古柏绕村四周,绿化率达60%;村口有一棵近500岁的槐树。当年邓小平在这里指挥了那场战斗。现在,村子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指挥部旧址。

吕家村村内房屋具有黄土高原土窑的特点,就此取材,以石头为主,筑为石窑,依山而建,俗称“靠山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石头建成的房屋可以清晰地看到被磨平的石头的纹路,摸上去坚硬且光滑。村子以古建筑群为中心,房屋按时代顺序向四周扩建。

石头建成的房屋可以清晰地看到被磨平的石头的纹路,摸上去坚硬且光滑。村子以古建筑群为中心,房屋按时代顺序向四周扩建。

邓小平旧居是一座石头四合院,坐南朝北。大门外西侧有两方碾盘,一副磨盘。门头从右向左写有“凝瑞气”三个大字,站在这个院子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凝重。

特色饮食

粗粮细做,主要:菜饼、柿子饼、咸食、煎饼、菜团子、黄米年糕等,在炉具方面最具特色的就是井陉农村使用的蛤蟆炉,用粘土和稻草盘做的。

交通路线

公交路线:在石家庄西王长途客运站,做长途小巴至井陉县城(车费10元),再从井陉县城坐到大梁江村的小巴车到吕家村下车。

自驾路线:石家庄——京昆高速——在甘陶河大桥从苍岩山/井陉/S202出口下——匝道——平涉路——X061——吕家村。

井陉——于家村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中西部,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自先祖于谦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

于家村的古旧房屋基本有两类,一类是明清时期建的瓦房,现仍保存有近千间,青石墙,灰瓦顶,古色古香,雅俗兼备。另一类是石券窑洞,这是当地的特有建筑。

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街石道、石楼石阁、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笔石砚、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以及许多的奇石怪石、景石雅石。

特色饮食

于家村的手擀面是以红薯面与白面相揉合而成,独具风味。

交通路线

在石家庄火车站乘坐9路车到西王客运站,转乘到井陉县城的车,到站后换乘去于家石头村的车,车程1个小时。

井陉——地都村

地都村,首批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千年古村落。千年老街标本“地都村”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演变为“地都”。村落依山临河,古有“襟山带河”之称。走进这个带有古韵的小村落,一座座古建筑,青砖青瓦,精美的雕刻,悠远静谧的老巷,透出浓浓的古朴气息。将城市喧嚣一挥而去,带给人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

老建筑上房屋梁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砖雕、石雕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地都村千年老街上的座座古老院落,说明了这里过去的富有、繁华。可别以为老街真的是“老态龙钟”了,走到老街上是感受千年的层层累聚,看老街不是看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千年的生命。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古村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特色饮食

特色小吃:核桃、扒糕、年糕、压饼、面筋菜

民间工艺:编席子、做虎头鞋、猫头鞋、编蒲墩

交通路线

地都村千年老街地都村坐落于风光秀丽的天下第九天-娘子关下,村庄距娘子关不足1公里。

井陉——梁家村

梁家村位于井陉县天长镇,建村已有上百年,村北有座上百年宅院,名为“后府”。人站在“后府”主上房屋顶面朝院中击掌,便会传回“吱吱”的清脆鸟鸣声。此外,有着600年历史的鹦垴拳也为当地村民引以为傲。据梁家家谱记载,梁家祖上曾到少林寺学艺三年,融合其他名拳精华后,创立了鹦垴拳。村里老老少少几乎都会此拳。

神秘的村庄总是少不了传奇的故事。我们在村北发现一座百年老宅,五级台阶石门墩,黑漆大门带过庭,院内均为二层楼阁,兽头筒瓦,门窗雕花,颇为气派。数百年间,梁氏族人在这幽静的红土湾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梁家村。

站在村口极目远眺,但见地势北高南低,民居依坡就势,石券窑居,举架楼阁,相映成趣。整个村落与周围山势融为一体,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梁家村一些年长村民认为,梁家村的先祖大概是看准了这块土地的封闭、幽静、安全、环境宜人,于是定居下来。数百年来,梁家村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特色饮食

特色小吃:葡萄干、水稻、香菇、菠萝蜜、南美梨

交通路线

隶属井陉县天长镇,与石太高速相邻,离G307国道只有4公里,距省会石家庄约55公里。

井陉——宋古城村

宋古城村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晋冀交接处。书院、雪花山、龙窝寺、观音阁、井陉古瓷窑遗址等都是看点。书院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现为较大规模古建筑群。雪花山因每到春夏之交,山上尽开白花而得名。井陉古瓷窑遗址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窑群密集,国内罕见。

天长宋古城具有上千年历史,现存建筑始建年代可追溯到隋朝,整体布局基本完好,天长宋古城3平方公里范围内为省保文物区。

井陉古瓷窑遗址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窑群密集国内罕见,国家文保单位。

全镇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保6处,县保13处,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单位11处。其密度之大,历史罕见,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交通路线

宋古城村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晋冀交接处,距石家庄市50公里。

井陉——小龙窝村

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井陉天长镇宋古城西8公里处,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小龙窝村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体保存较好,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小龙窝村古老的历史遗存,村内的古树、古碑、古文物和古建筑。虽因战乱及历史原因,这些古迹有的已被毁坏,但仍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迹:20余株千年古柏已经绝迹,五棵唐槐还有两株幸存;几百年前的古碑,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古老的石臼、石碾、石磨、碌碡。

小龙窝村的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

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常常会令初来乍到者辨不清方向,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

位于村东的龙窝寺遗址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墙壁上佛龛、佛像石刻保存等尚好。主殿山墙上的石刻佛龛造像,以圆雕、浮雕相结合,风格直追北魏,属于典型的摩崖造像龛。既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又有很强的历史价值。

交通路线

小龙窝地处井陉县城西南20公里,开车从石太高速到娘子关出口下,从307国道往山西方向可到。

鹿泉——水峪村

水峪村位于鹿泉市白鹿泉乡,在文人墨客笔下得到“群山苍翠,岭峪起伏,泉生山间,四季长流”的赞誉。村里房屋普遍有百年历史,最古老一处院落已有近300年历史,如今依然正常使用。村民们钟爱有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丝弦,年龄大的人大都会唱。历史上,不少丝弦名角都到水峪村取过“经”。

村中有一条小溪,将村子分割成两部分,溪南为新村,溪北为老村。老村由上街、下街、后边巷、庙巷、武巷、下武巷、四巷和十字街口组成,这里的民居都依山就势,稀散分布在三山环绕的山坳中,都是由红石垒就的石头院落,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非常漂亮。

村里保留下来的石头民居建筑还为数不少,就地取材的原生态建筑材料颇具太行人家的韵味,村中依然葳蕤的爬山虎在诉说着岁月的风霜雨雪,老井里的水清澈见底,水位也很高,可见这里真的不缺水。

近几年,村民又在水峪村的南山——“野山寨”上,发现一个距今350万年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景象颇为壮观。目前仍在开发中。

交通路线

石家庄——槐安西路——山前大道——杏苑路——梁庄村——鹿泉水峪村

赞皇——嶂石岩村

嶂石岩村位于赞皇县嶂石岩乡,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就得名于此。它是一个行政村,由嶂石岩村、西格台庄等七个自然庄组成。村庄保留了典型的太行山村特色,石头路纵横交错,石头房子参差错落。民舍多用粉红色岩石砌就,白灰勾缝,整整齐齐。山庄户外山奇树碧,风景如画。

嶂石岩村是太行山中一座山村,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就得名于此。它是一个行政村,由嶂石岩村、西格台庄等七个自然庄组成。村庄保留了典型的太行山村特色,石头路纵横交错,石头房子参差错落。

村中尽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通了电,但石磨、石碾仍然被当作加工工具。民舍多用粉红色岩石砌就,白灰勾缝,整整齐齐。山庄户外山奇树碧,风景如画。

嶂石岩村是太行山中一座小山村,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就得名于此。它是一个行政村,有西家坪、纸糊套、西格台、嶂石岩、南台、石人寨、东掌、南掌、庄户、狼尾巴坪10个小山庄组成。

交通路线

石家庄赞皇县嶂石岩乡嶂石岩村,距石家庄市区约110公里

平山——大坪村

大坪村位于平山县杨家桥乡,明朝古村落,而今尚有两通清代古碑、四棵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大槐树。村外是浩浩荡荡的滹沱河,村里还流淌着永远不知疲倦的山泉水,让人想起丽江古城旁边的束河古镇。

大坪村以山为屏,山峦相绕,山貌多呈阶梯状,村落依山而建,房屋多坐南朝北。村落北望圣水坨,西望天龟山,滹沱河自西北向东南如一条玉带绕村而过。

大坪村分三街三巷,全村共有30多座明清古宅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在一棵古槐树下,一座巍峨的清代二进大院映入眼帘,院内建筑清雅,砖雕精美。

细雨初歇,彩霞满天,古槐掩映中大坪古村更显清雅质朴。远山、丛林、黄狗、石桥,田园葱茏,自然和谐,鸡犬之声相闻,打核桃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往山里走去,一路上欢声笑语、怡然自乐,俨然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村秋收图。

平山——大庄村

在平山县西部深山区,有一个叫大庄的小山村,它背靠卧龙山,北临滹沱河,静静地伫立在滹沱河南岸的一片台地上。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的这个小山村相传建于明代,现在仍保留着30多处清末民初的完整宅院。而抗战时期一些老宅成为抗日政府的机关所在地,为这个古朴的小山村又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大庄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百年前。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常听祖辈讲大庄村建于明代。村民们在附近的山上采石筑墙,伐木成梁,雕木为窗,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

村里四合院建筑的屋脊、梁柱、栏杆和门窗都很讲究雕刻装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寄托对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灵山秀水赋予了大庄村一种灵性。村里四合院建筑的屋脊、梁柱、栏杆和门窗都讲究雕刻装饰,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精良,建筑装饰表达出了大庄的能工巧匠们精湛的艺术和深厚的文化。

交通路线

平山县杨家桥乡大庄村,距石家庄市区120公里

陕西梁氏字辈有族谱更好

字辈、族谱这个东西,在网上不容易找到,你只能通过你们家族的长辈才能看得到。如果你要问“梁氏的来源”之类的资料网上倒是找到很多。梁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