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代历史感兴趣的老师帮个忙
不知如下这个对你是否能有所帮助?
论《辽史》户、丁系年问题
我国历史上的辽朝,自公元916年(神册元年、后梁贞明二年)建国迄1125年(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北米宣和七年)为金所灭,统治中国北部长达210年。但“二百多年,牧区农区,均无人口统计。地理志仅著户数,中京道三韩县一县而外,户数也没有记载,所以大辽人口,只能估址不能计算”①,史实亦诚如陈述先生所说,《辽史·地理志》仅著户数,_且中京道除三韩一县外又均无户数记录。此外,《辽史·兵卫志》相应《地理志》还著有各该州县的乡丁数。《辽史》记载的户、丁究系何年,史书无载,而往日的研究亦少有涉及②。户、丁是研究人口的基础,在缺乏人口统计资料的古代,探索户、丁问题尤其重要。按照人[:I学理论,人L7l(或户、或丁)是指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域中生存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个人(或户、或丁)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时空内容‘,如果不能确定人口统计或户、丁统计的具体年代或谓系年,显然就无法研究人口或户、丁的动态过程、变化特点及其规律‘。以统治历史长达210年的辽代为例,其户、丁统计系于辽初和系于辽末,或者系于辽于忆中期,其户丁过程及相关问题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研究辽代户、丁所属的具体年代,无论对研究辽代社会史还是对研究辽代人口史及中国人口史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都以来北京历代城市人l:1规模掀测》一文中,笔者“根据附有户数的州县设置的年代和辽代检括户日的诏令,以及《辽史》资料的主要来源等做综合分析判断”,认为“《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系辽代天庆初年数’,③。在《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中,笔者则从1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巨认定《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系天庆三年(1113年)统计数④。但与此相关,《辽史·兵卫志》所载州县一丁数属于何年统计,并未及闹述。笔者认为,对《辽史》所记载又彼此相关联的户、J一系年还有必要做深人一步的相关研究,为最终确定((辽史》户、丁系年提供从础性工作。从现存文献记录看,辽于甲产在太宗时期(927一947年),即已开始“籍五京户丁以定赋役”了,只是“户一J一‘之数无所于考’,⑤。,但山此叮知,辽代赋役以户J一为征收对象。契丹统治者为获得赋役和兵员,满足自身经济与军事的需要,随时诏令检括户口,尤其重视对州县户与丁‘的检括,为《辽史》编纂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户、一J’资料,故《辽史》记载仅限于州县户、
一
l一,致使后世学者认为辽代无人口统计。根据《辽史》的记载推断,辽代200余年,并未建立定期检括或称阅实州县户、]一或户口的制度。侮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这是在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方而辽代不同于其他朝代之处。同l讨,辽代诏括户一丁或诸路军籍的记录均集,卜在辽圣宗统和年间(983一1012年)以后。但也不能由此得I”统和年间以前辽朝未稗检括户丁的结论。事实卜,在沮渊之盟缔结(辽圣宗统和二卜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l(X科年)之前,因辽宋两国长期处于敌对与战争状态,辽朝政78府为赋役的需要而检括州县户丁‘应当更为频繁,只是文献缺乏记录罢了。好在附有户J一数员的州县建置的年代有迟至重熙年间(l032一1055年)者,使推定《辽史》户丁的系年可以置玉熙之前检括户丁的沼令于不顾,而集中利用重熙之后检括户丁的诏令来判断《辽史》户丁的系年成为可能。因此,缺乏辽代前期检括州县户丁诏令的史料记录不会对推断《辽史》户于的系年产生不良影响。总之,《辽史·地理志》关于州县建置年代及《辽史‘本纪》关于检母丁的诏令与《辽史》关于户丁的记录和资料,为推定《辽史》户丁系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
(一)(辽史·地理志)附有户丁州县的最晚建置年代。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但按《地理志》的记录统计,终辽一代实有5京,12府(含5个京府)、160个州军城及210余县。其建置年代始于辽太祖阿保机建国,终于天柞帝天庆六年(1116年)升上京道泰州之金山县为静州,延续达200年,按J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只有在州县建置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州县境域内户、丁的检括统计,即州县建置在前,而州县所属户、丁的检括在后;在州县建置之前不可能出现该州县独立的户、丁检括,此乃必然之理。因此,拥有户、丁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成为判断户、丁检括年代的第一位条件‘)在《辽史·地理志》中拥有户数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有迟至辽兴宗重熙年间者。例如:南京析津府景州,本蓟州遵化县,重照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上京临演府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照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西京大同府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照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置县。户一万。据此,《辽史·地理志》所载州县的户数系重熙十七年(1048年)之后的重熙末年及辽道宗和天柞帝时期的统计数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按《地理志》,天庆六年升泰州金山县为静州,而价州无户数附载的事实却恰恰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辽史·地理志》州县户数是天庆六年前的检括数而非六年后的检括数。在限定了《辽史》州县户数系年是辽代后期重熙十七年至天庆六年这段时间之后,使根据辽代后期检括户、丁一的历次诏令进一步推定辽代州县户、丁检括的具体年代有了可能性。
(二)辽代后期检括户、丁的诏令。《辽史·本纪》记录的检括户、丁的诏令均集中在圣宗统和纪年之后的辽代中后期。历次沼令的年代和检括对象如下:统和九年(991年)秋七月癸卯,通括户口;统和十五年(卯7年)三月壬午,通括宫分人户;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十一月丙中,通括南院部民;太平十一年(1仍1年)六月兴宗即位,是年,通括户口;重熙八年(1039年)夏六月乙丑,诏括户口⑥;重熙十五年(l嘶年)秋七月丙申,籍诸路军;重熙二十年(l051年)十月己卯朔,括诸道军籍;清宁二年(1056年)六月戊午,命有司籍军补边戍;大康九年(1083年)六月庚午,诏诸路检括脱户⑦;大安九年(l哪年)十月壬子,遣使籍诸路兵;天庆三年(1113年)三月,籍诸道户;天庆六年(t飞16年)六月乙丑,籍诸路兵。概括上述诏令,辽代户丁与户丁检括具有5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注意。(l)辽子忆200余年确实未建立起定期检括户一的制度,侮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2)辽代全国户丁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与统计系统,其中包括州一县、宫分、部民及军籍乡丁等。(3)辽代进行过全面户l一J统计,但其中的人日统计资料未能保留下来。(4)辽代尤其重视户丁检括,而且保留下来一部分宝贵的户一J一统计资料,其中括诸道军籍或籍诸路兵就是检括“五京乡丁”,亦即《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5)检括户丁均与经济需求及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如太平一卜一年兴宗即位,通括户「J,是针对当时“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贫)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的社会现实推行的,以求达到“宜通检括,普遂均平”⑧的目的;重熙八年籍天下户口,是为了均平摇役,结果收到r“政赋稍平,众悦”⑨的社会效果;大康九年检括脱户(按《辽史·食货志》与《辽史·马人望传》均为“检括户口”)之后,因赋役均平,兼置仓积粟,才出现了“辽之农谷至是为盛”⑩的景象;大安九年籍诸路兵则恰一与当时阻卜部磨古斯叛,西北路招讨司所属二室韦、拽刺、北王府、特满群牧、宫分等军多陷没,一鸟占扎亦叛,与达里底等井寇倒塌岭⑧直接相关;天庆三年与六年连续籍“诸道户”和“诸路兵”,更与辽末的财政经济恶化和军事斗争形势相关联。按前述记录有户数与丁数的州一县最迟建置的年代,《辽史》所载州县户、丁应属于重熙二十年之后某年的检括数。其中,重熙二十年、清宁二年、大安九年单纯括军籍、籍乡丁显然一与此无关,大康九年单纯检括诸路脱户也与此无关,故只可能与天庆三年籍诸道户和天庆六年籍诸路兵有关。同时,《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一,《辽史·兵卫志》所载J一数,!涂少数州县之外,均严格地休现了侮户出二名乡丁的‘·常制”O而只有同年或相近年份的户、r统计才有可能符合这种一比二的“常制”〔。换言之,《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就是天庆王年“籍诸道户”的统计数;而《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数则是天庆六年“籍诸路兵”的统计数〔)
(三)辽末军书政治形势。道宗末季,辽朝政治腐败,已是“群邪并兴,谗巧竟进”,“众正沦青,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O。天柞帝即位后,更形成了“既丁末运,又触人望,崇信奸回,自林国木,群一F离心”,“叛一亡之迹,相继蜂起”,“__卜崩瓦解,不可复支”O的局而。在风起云涌的反抗辽朝腐败统治的斗争中,给以致命打击的一首先是女典人旨在推翻辽朝统治的斗争。女真首领阿骨打自天庆四年(l114‘曰起兵反辽,至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11巧年)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再至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1122年)即已先后攻占了辽之宁江、咸、宾、卒羊诸州,以及黄龙府、东京、_L京、中京、西京和南京的,仅lo年间,竟使辽朝统治上崩瓦解。在这一过程,!“,天柞帝为维护其风雨飘摇的腐朽统治,一方而要通过检括州县民户稳定民心,增加赋税和财政收人,以支撑其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另一方而,天庆五年(11巧年)天柞帝亲征失败,损兵折将,众叛亲离⑩,又要检括一互京乡J一以扩充兵员,扩大镇压之军事力址〔。因而在天庆三年至天庆六年的短时间内先后检括一r诸道户与诸路兵。但位得注意的是,东京辽阳府天庆六年的乡J一统计与天庆三年的州县)l,数统计并不符合梅户二丁的“常制”。其原因除《辽史》作者可能错乱史料,又缺乏审慎稽考之外,当与天庆六年(众太祖收国_内三,1116年)五月东京辽阳府已被女真人攻取,东京州县皆降0,辽人已无法进行所属州县的乡丁统计有关。这也从另一方而提供了《辽史·兵卫志》乡丁数属天庆六年统计的一个有力证据。至于((辽史》有关天庆三年和六年的户、丁统计记录不完备,不少州县失于记载,其主要原因则在于辽末钱火破坏和天柞政府流亡直接导致的典籍与统计资料的大七断玫佚及错乱。而天庆六年之后,辽朝政府而对州县渐失,生灵涂炭,宗庙丘墟的严峻形势,天柞帝柱夜忧惧,巅沛流离⑥,已无暇顾及州县户、f的检括。因而又限定了《辽史》记载的户f统计的址晚年代)综L所述,《辽史》户、J一统计分属J几辽末天庆三年和天庆六年,应该是可信的结论。
兴化市一带。
明初洪武年间,苏州阊门蒋姓族人迁至宝应鲁垛定居,其中又有蒋氏兄弟三人迁至兴化一带,繁衍至今后人已有近4000人。
羡(今宜兴)一带。”蒋永荣介绍说。
“后来汉光武帝查明了匡路的诬陷,并将其诛杀,同时下诏给冤死的蒋横平反,其9子全部就地封侯。现在的一些资料记载,蒋澄被封为函亭侯。但是在我们家谱中记载,蒋澄被封为 亭侯。是函亭侯还是 亭侯?根据后来翻阅的很多史料,我个人觉得应该是 亭侯,因为宜兴当地有一座山名为 山,汉光武帝就地封侯,应该是依据地名封蒋澄为 亭侯。”
迁徙路线
另有三兄弟迁至兴化
明代被迁至宝应鲁垛
“依据家谱记载,蒋氏族人在宜兴一带居住近千年,明代洪武年间,我们蒋氏族人被朝廷先是迁至苏州阊门,然后再从阊门被押送上船,迁至里下河一带,当时这里荒无人烟,我们蒋氏一族便在宝应鲁垛一带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没过多久,我们现在这一支脉的始迁祖蒋天爵、蒋天禄、蒋天鹅兄弟三人离开宝应鲁垛,来到兴化地区,其中蒋天爵定居在现在的兴化市沙沟镇桂庄,如今后裔千余人,堂号‘ 山堂’,我便是蒋天爵的后人。”蒋永荣说。
“蒋天禄当年定居的地方,在现在兴化市周奋乡时堡三大队,他们这一支脉人丁较为稀少,目前后裔200余人,堂号沿用蒋氏总堂的‘乐安堂’;蒋天鹅当年定居的地方,在现在兴化市舜生镇蒋鹅庄,如今后裔有2000余人,堂号‘ 天堂’。”
己亥杂诗一百首之寻访红船蒋氏家谱9首
其五十五
读谱屏光迷眼沦。
无来无去蒋家亲。
红船疑是蓬莱客,
化作星槎渡晚晴。
(夜读马公阿林先生提供的上图蒋氏家谱电子书三小时,寻觅红船蒋氏线索。眼昏思盹,掩卷烹茶看星星,思之来去无踪,古人写史立志,竟有如此简笔,不可思议)
其六十一
四库全书觅蒋公,
十天网卜悉成空。
春农怜我思如疾,
直越凌虚说祖翁。
(己亥暑伏七月初一。余网上遨游四库全书总目寻觅蒋春农文集已逾十日也。想日前网见有售PDF春农文集者,电联网连皆断,再试微信搜求,大喜遂愿。思欲求文集已多年,得之不易,虽为PDF,且费千金,弥足珍贵。诗以记之)
其六十二
红船蒋氏自淮滨,
通判润州来古津。
我觅十年寻不得,
春农小传拨迷尘。
(蒋春农文集载有李保泰撰蒋春农传,记有蒋氏宗谱来历,源自河南,宋时祖上通判润州,遂入籍丹徒。传记从太祖蒋暹、曾祖蒋之婉、祖蒋应凤、父蒋豫、到蒋宗海(春农)计有五代传承,拨我十年迷尘。京口蒋氏救生会馆父子传承六代人是从蒋豫(松埜)开始,传蒋宗海(春农)、再传蒋秷、蒋延菖、又传蒋磏(近仁)、末传蒋宝。蒋宝後人也不得而知。救生会馆创始人蒋元鼐等是其族人,算救生会馆第一代蒋氏,加蒋豫六代,共七代人。又:蒋家在镇江志书上除救生会馆事业外无其他记载。)
其六十九
一键搜狐到犹他,
红船家谱越洋赊。
京江创始丹徒继,
连理同舟劈浪斜。
(日前马阿林老师提供美国犹他家谱网站链接地址,我即注册了账户,一键查询到两部蒋氏家谱。此前京江晚报邱隆洪先生先我一步发现两谱。初步研究确定京江蒋氏为救生会创始蒋氏,丹徒蒋氏为自蒋豫起的救生会复兴蒋氏。而天下蒋氏一家亲也。理,蒋理,救生会由其交接给蒋宗海,家谱蒋理传有记。此节嘉庆和光绪丹徒县志记述均未提及。有可能是,蒋豫经理后期蒋宗海在京为官未接管期间,蒋理也主管过一段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八十四
春农公信史书评,
蒋理何因志未名?
自古乡贤多处士,
耳鸣心省退身行。
(《京江蒋氏宗谱》中《蒋理传》记载蒋理慈善德行大焉,犹于红船,造船筑馆救生,居功至伟,此德此善,何不见於嘉庆丹徒县志载?蒋理自认为种德如耳鸣,自知而不为人知,是为上善。然志书当为记也,宗海亦当为荐也)
其六十五
广肇诸公论救生,
蒋翁家谱未能征。
观音巷里遗亲在,
未记红船挽既倾。
(己亥七月初五日随马阿林老师院蛤蟆院寻访蒋氏后人不遇)
其八十八
祥泉携谱至西津,
渡客沐兰奉宝珍。
踏破铁鞋无觅处,
苍天不负有心人。
(后两句集句,亦可作:“
不负苍天生我辈,
先人种德福后人。”祥泉,蒋祥泉,红船京江蒋氏??孙。先祖藏有咸丰元年续修家谱两套,今2019924am携来蒜山茶坊示余等一观,与吾犹他网发现之京江蒋氏宗谱同版。余大喜而泣也!十年寻觅初相见啊!希望能够成为救生会馆的镇馆之宝)
其八十九
梦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阑珊处。
家藏宗谱载红船,
京口救生惊世举。
(续八十八)
其九十
十年寻觅初相见,
八册家藏终别尘。
从此红船添宝谱,
救生蒋氏一家人。
蒋氏出自姬姓,血统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相传,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伯龄,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传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后来,他的裔孙中有人迁居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乐安也因此成为蒋姓的著名望郡,西汉哀帝时,蒋伯裔孙蒋翊家于杜陵(今陕西西南),后来出任兖州刺史,以公正廉直著称于世。至东汉初年,蒋翊曾孙蒋横官至大将军,子孙因官显名,始由乐安外迁。如被江南地区的蒋姓人奉为始祖的蒋澄就是在这时迁居江苏宜兴的。五代后周时,其裔孙蒋宗霸隐居禅定,也称摩诃居士。宋神宗时,又有蒋浚明仕居至健康功曹,去世后官赠金紫光禄大夫,子名琉,官至朝议大夫。琉曾孙蒋岘,南宋宁宗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殿中待御史,在官之时,曾以“勿欺心,勿负国,勿求田,勿问舍”自誓,时称“四勿先生”。元末,其裔孙蒋仕杰,为避乱迁居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今溪口镇),以耕读传家,子孙世代留居,至今仍在此繁衍发展。元末居士蒋仕杰便是当今影响最大的蒋姓名人蒋介石以及蒋经国、蒋纬国等人的先祖。此外,三国时有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为诸葛亮所重,称他为"社稷之器",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南宋有著名词人蒋捷。清代有大学士蒋廷锡,篆刻家蒋仁,戏曲家蒋仕铨,词人蒋春霖,文学家蒋敦复。近当代,又有政治家蒋翊武,名将蒋方震、蒋光鼎、蒋先云,文学家蒋光赤等人。我蒋氏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如今以人口计,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三位。
我蒋氏后裔,遍布神州。嵇自受姓以来,无他锡姓旁列,九土咸为一宗。逮及我派启祖高嵩公于元末明初,中原多故,父子兄弟各徙他方。嵩公由湘乡之石龙徙居楚南宝庆邵阳隆回北路四都之蒋家湾落业立户。妣赵、颜二氏,生子九人,概以郎称,分列诸郡,开九大房宏基,亦为我系有班辈之始。我国幅员辽阔,世系遍各地,各议班次,无力求得统一,故各派班次紊乱。三世祖惟许公(千三郎之子),由郡邑隆回银坑蒋家湾,迁居湖南省新化县藕塘,历至明末清初。后因西蜀惨遭兵燹病疫,川民寥若星晨,蜀境荒似苁林。清康熙下编填之诏,黎庶兴择地之思。高嵩公位下第十五世孙信祥公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初十日,信祥公四十七岁时,由湖南新化县永宁乡三都藕塘黄金洞迁徙川东重庆府铜梁县六寅里徐家场(今转龙场,现改名围龙镇)地名板板桥(今桥亭村)插占落业。妣黄氏,生子八:芬、芳、茂、兰、英、蔚、首、秩,创八大房之鸿基,子孙繁衍,八子及妻室随父母入川。其世系多数布居于围龙、双碾,以及塘坪、永加、四合、大庙、虎峰、夹江、大足、隆昌、乐至、永川、邑县、北碚、重庆、贵州遵义等地。
家谱:大荣自有子 文才碧仲仁 国正天心顺 德盛益永兴
信阳市淮滨县是一个建制仅50多年的新县,但其下辖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沉淀。春秋时是楚国著名的白邑,淮河以南,则是蒋国故地,后来成为楚国的期思邑。 2600多年前,此地是周代蒋国都城,周王朝“寄望”蒋国镇守南疆,安抚淮夷,故名之曰“期思城”。公元前617年前后,这个古国被强大的楚国所灭,为怀念故国,蒋人遂以国为姓,世代相传。大约在国灭之时,蒋人就开始远走他乡,后来因各种原因,蒋氏后人逐渐从河南播迁到山东、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如今,蒋姓在中华姓氏中为第43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各地的蒋姓族谱都有“江南无二蒋”或“天下无二蒋”之说,遍布全国的蒋姓相信,他们都源出遥远的蒋国,现信阳。
今年清明节,山下蒋氏后裔蒋敢干,在金华古子城旧书市场找到光绪六年(1880)山下蒋氏宗谱,并回乡祭祖禀告。他认为,山下蒋氏始迁祖来自墩头。购得此本宗谱后,他更加认定了自己这种说法。
据他介绍,2012年,梅江镇山下村重修家谱时遇到重重困难,一是老谱遗失。只好拿墩头等地蒋氏宗谱参考。二是众说纷纭。山下蒋氏始迁祖是谁?从何而来,有不少说法。
今年4月2日,兰溪市文史研究员刘鑫在新浪博客中发文道——
查得梅江镇山下村宗谱。该宗谱名为《山下蒋氏宗谱》,主修:蒋绍土。编纂:蒋祖福、蒋绍主。宗族堂名:光宇堂。版本为民国己卯年(1939年)光宇堂重修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此为第十四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三世,排行字为:智。共四卷,计四册,为线装本。
卷目内容:卷一:序、凡例、家规、领谱序号、文集、行传、赞、记、景诗;卷二:阳宅图、祠堂图、祠记、坟图、祀产、议据;卷三:外纪系图、本纪系图;卷四:世系图。
始祖为周代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地,为蒋国公。 始迁祖为蒋干(应为顶乾公,本人整理者注),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浦江菊花源上园迁居九都山下村(今兰溪市梅江镇团结行政村山下自然村)。
排行字:礼义信荣华 满福宁贤盛 瑞元亨利贞 忠存推智仁 学品完璧美 作求珠园功 感听需积庆 立新寿世绵 。
珍贵史料:《蒋氏大宗统叙》由端明殿大学士苏轼撰。
昨晚,我看到的2012年版的宗谱中,还增添了宁波奉化蒋氏的内容。奉化蒋氏与山下蒋氏两支,远祖有亲密关系,就是函亭侯蒋澄与镇湖侯蒋曜(耀,又名辉)是亲兄弟。澄排行第九,曜排行第四。
陈水河整理于2018622中午
奉化溪口,位于宁波市区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22公里,沿宁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转弯再行8公里即可到达。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一线风光优美,所以,剡源九曲自古就为 旅游 胜地。
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溪口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特别是西北的雪窦山,名胜古迹众多,为浙东著名 旅游 胜地,汉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莱,陆上天台”来赞美她,可惜的是那次来溪口太过匆忙,没能有时间去雪窦山一游。
溪口因为是蒋介石老家,慕名而来者不绝于道,一年四季都有游客至此。我们开车从宁波一路而来,首先看到的是武岭门。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因为,其一蒋介石祟尚武德;其二“武岭”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进武岭门后的三里老街便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从小生活的故乡。沿街有小洋房。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右边是武岭中学。
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蒋介石祖父斯干、父亲肇聪(即肃寇)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
我们顺着沿江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蒋氏故居”。这里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指蒋介石)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蒋介石父)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西偏房即今报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蒋肃庵死后,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石、蒋瑞青得丰镐房。蒋瑞青分家不久即亡,丰镐房归蒋介石独有。
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中堂为“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
最后我们去参观了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房子就是蒋经国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
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是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镌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欢迎朋友们点评指导并敬请关注!
对辽代历史感兴趣的老师帮个忙
本文2023-10-10 15:53: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