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族中嫡女与庶女之间的权利差别,就像在族谱或者祭祀或者衣着这些细节上面的规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古代家族中嫡女与庶女之间的权利差别,就像在族谱或者祭祀或者衣着这些细节上面的规矩,第1张

首先古代女子是不能上宗谱的,也不许参加家族祭祀。

其次,生活待遇上,嫡女要比庶女稍好,主要是母家势力大。但也有大户人家无所谓嫡庶的,比如红楼梦里面惜春,探春,迎春,一嫡两庶,待遇几乎完全一样。

第三,联姻上面,嫡出是完胜。比红楼梦元春可以嫁皇帝,但如果她是庶出绝无此可能。凤姐也对平儿说:女孩不比男儿,被人挑嫡庶的。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一般没有人会想把庶女嫁给别人家嫡子,这是结仇的行为,带有污辱男方家的嫌疑。除非女方身份高出男方很多。

女真族

女真(或“女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族。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中国历史上“女真”建立的政权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页面分类: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 金代 | 清朝

文章提交者:lzlin 加贴在 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女真族最早出现于10世纪初,大致可以分为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再次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不同的时期。女真人在这个进程中,经过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辽末以完颜部为核心逐渐统一了辽代女真各部,女真各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但是在辽代女真还没有正式形成民族,当时还只是一个种族。辽代的女真种族和辽代开始形成的女真民族,还只包括这一地区的一部分部落,其他一些部落是到金代或明代才加入到女真民族中。

辽代女真族是包括许多个民族的共同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称呼,有自己的地域,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共同经济生活,都各有自己的一定民俗特点。高丽人把女真人划分为东女真和西女真,这只是一种地区上的划分。宋人把女真人划分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其中的生女真就是包括许多个民族的共同体。宋人所说的熟女真也包括了南女真、北女真、曷苏馆女真等。只有契丹人对女真的划分比较接近女真诸民族共同体的划分,契丹人将女真人分为:南女真、北女真、曷苏馆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生女真、滨海女真、乙典女真、奥衍女真等。其中北女真是由四部组成的部落联盟,曷苏馆女真是由七部组成的部落联盟,这些都正好是辽代女真民族共同体的表现形式。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女真人自己对女真族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楚,他们对于许多不同的组织,都用了同一概念——部。并且同时存在两种部的概念。一种部的概念是指完颜部、乌古伦部、徒单部等,这种部实际上是原来的胞族组织,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仅表现为共同的姓了。另一种部就是上面提到的“十四部”、“七部”、“十二部”。总的来说,辽代女真族是许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

女真人被辽太祖阿保机征服后,他怕女真人成为后患,于是将其社会发展较快、政治上有势力的数千户强宗大姓,迁居到今辽宁省辽阳市以南的地区,编入辽的户籍直接统治,称为“熟女真”,又叫“曷苏馆”(女真语“篱笆”之意)。对于那些没有迁走的女真人,契丹人他们其分开治理,将居住与粟末江(今第二松花江)以北,宁江州(治所在今吉林省扶余县东石头城子)东北,有地方500余公里,户口10余万,处于社会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女真人,实行笼络统治,被称为“生女真”。分布于生、熟女真之间,即住在今辽宁省开原县东北至第二松花江中间的女真人,虽被编入辽户籍,但允许其与生女真往来(熟女真不得与生女真往来),称作“回霸女真”(回霸一作回跋,因其中心地在回跋江即今辉发河流域而得名)。居于今俄罗斯远东锡赫特山脉以东近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住在今洮儿河附近的一支,因其“多黄发,鬃皆黄”,被称为“黄头女真”。上述称号表明,皆非女真部落名,或依其社会发展名之,如生、熟女真;或据其居住地区,如回霸、东海女真;或按其外貌特征,如黄头女真。五支女真人,共有72部落。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女真人的部落组织,直至1114年金太祖阿骨打将生女真内原有氏族制下行军时的猛安谋克确定为固定组织前还存在。此后,随着金国的军事胜利,各支女真人迅速归附阿骨打,皆被编为猛安谋克,其它部落组织即为猛安谋克组织逐渐代替。金初见于史书的女真别称有:熟女直、生女直、曷苏馆、回怕里、系辽籍女真、不系辽籍女真、系案女真阿典部、北女真、达卢古等。上述别称所指许多是重复的:熟女真、曷苏馆、系辽籍女真,是熟女真的三个不同称号;生女直、不系辽籍女真,皆指生女真,而系案女真阿典部、达卢古为生女真内的部名;回怕里即回霸女真的异译,北女真为其一部落。

金代有众多女真部名,极大多数皆为生女真的部落称号,它们在金国建立后也逐渐消失。不过由于女真人“以部为氏”,故其名许多存在于女真四大支系的姓氏中。其中有:完颜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代女真的主干部分,金宗室出于是部。内分3支12部。徒单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昭祖威顺皇后出于是部。内分为14部。乌(吾)古论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穆宗贞惠皇后出于是部。共14部。蒲察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肃宗靖宣皇后为是部人。共7部。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8世纪20年代,唐朝在女真先人黑水靺鞨地设立黑水州都督府,以其最大部落为都督,各部酋长为刺史。约在9世纪末10世纪初,黑水靺鞨乘其强邻渤海衰弱之机,向南迁徒,出现一个部落分迁几地的局面;另方面,当时又正是另一近邻契丹族倔起之时,导致一些南迁部落被契丹征服,契丹贵族为分而治之,将其数千户强宗大姓迁于辽阳以南地。这两个新变化,致使女真社会的正常发展遭受阻碍。

其中生女真是女真族中社会发展最慢的一支,而大金王朝正是以完颜部为核心的这支女真人建立的。完颜部在绥可为首领前,还过着狩牧生活。11世纪初,在绥可率领下定居安出虎水畔,开荒种地,建造房屋,始“有栋宇之制”,但仍处在“不知岁月晦朔,是以年寿修短莫得而考焉”的阶段。到11世纪中,由于从“邻国”购得大批铁器,在温都和加古等部内又出现了专以锻铁为业的铁工,使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畜牧业生产,则早在农业兴起以前已相当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的阶级分化愈趋激烈。ll世纪中叶以后,战争成了女真各部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手段。大量奴隶的出现,预示着女真族将跨入阶级社会。频繁的战争,使各部都感到结成联盟抵御外侵是赖以生存的条件,于是部落联盟就应时产生了。从生女真部落联盟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大体以金昭祖石鲁任联盟长为分界,此前为形成阶段,一般是一些近亲部落因紧急需要结成的临时联盟;此后以地域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军事部落联盟,其中以完颜部为核心建立的联盟最强大,它的发展壮大,也是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石鲁任联盟长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以地区为单位的军事部落联盟。金景祖乌古廼时,联盟进一步扩大,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于乌古廼。辽因此任命乌古廼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但当时大联盟仍不巩固,所以乌古廼死后其子世祖劾里钵、肃宗颇剌淑、穆宗盈歌先后任首领时,内乱四起。穆宗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平息了内乱。接着,他接受阿骨打的建议,先取消了统门、浑蠢、耶悔、星显四路及岭东诸部的都部长(地区联盟长),后又不准各部擅制信牌,一切皆用完颜部法令,这样使自己的权利集中起来。女真族也至此强盛起来。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金国的建立,是完颜阿骨打完成的。阿骨打是金世祖劾里钵第二个儿子。世祖在世时,他已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世祖临终前对穆宗说,“惟此子(阿骨打)足了契丹事”。后来,阿骨打辅佐肃宗、穆宗、康宗乌雅束,战功显赫,治世严明。

1113年(辽天庆三年)十月,康宗死后,阿骨打袭位。次年六月,辽遣使命其袭生女真节度使。此时,一方面女真社会的贵族要求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辽是天祚帝掌权,他为了享乐,每年派银牌天使至女真境内勒索名鹰海东青,民愤极大,使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一起。阿骨打于lll4年,一面派人侦察辽的实力;一面积极做起兵反辽准备。

1114年(辽天庆四年)九月,阿骨打率女真兵二千五百人,便进军辽控制女真的战略要地宁江州(今吉林省扶余县石头城子)。进军途中,在寥晦城誓师,列数辽的罪状,并于十月一举攻克宁江州城。

辽宁江州失守后,十一月天祚帝派都统肖糺里等将步骑十万至鸭子河北,当时女真士兵只有三千多人,并且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渡过鸭子河,两军遭遇于出河店(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阿骨打利用风大沙尘满天的天时,果断率兵出击,辽军不知虚实不战而退,大败。阿骨达乘胜追击,一直到斡论(邻)泺,俘虏辽兵无数。到这个时候,女真兵员才接近一万。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以上为女真族举兵反辽具有决定意义的两次战役。它使辽廷震惊,将士情绪低落;而女真兵却因两次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取得胜利,斗志更加旺盛。接下来又连克辽宾、祥、咸三州。邻近的兀惹、铁骊等部族,纷纷脱离辽归附了女真。在弟弟吴乞买等人为“以系天下心”的劝进下,阿骨打于1115年正月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这标志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金国建立后,进军辽东北重镇黄龙府,并迅速占领。接着又先后攻占辽东京、上京、中京,并于l125年与北宋军联合灭辽,l127年又挥兵南下灭北宋。自此以后,它与南宋、西夏分掌中国统治权达1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统治区域:北至外兴安岭,南达淮河,东临海,西与西夏及以“界壕”与蒙古为邻。

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稿件来源:新华网)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古代女子未出格之前都是有名字的,但是,一般的穷人家可能只是有一个象征性的小名,如:小花\二丫之类的,大户人家的女子是从她氏到名字很讲究的.

女子出格之后,要随夫姓,夫姓在前,本姓在后,如夫姓张,女家姓王,则叫张王氏.象张王氏这样的名字只是对现在对外介绍和入家谱或是写进一些文字性稿件时用的,在家里或是相熟的朋友还是会叫以前的名字.

中国是世界上众多文明中唯一没有被切断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写历史。可以说,写历史是中国人发明的。除此之外,为了纪念祖先,教育后代,中国人还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家族历史记录“家谱”。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族谱,但湖北十堰一位老人的族谱很特别。

本世纪初,在湖北十堰,一个姓“李”的小村庄,和往年一样,每到这个时期,人们都会集体去村里的祠堂祭拜。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的许多地方都倒塌了;村里的一位老人不忍心看到供奉祖先的祠堂如此破旧,他决定在仪式结束后对其进行大修。

老人把一些又旧又破的东西收拾在一起,准备全部烧掉。但是当他拿起一本很旧的书,准备扔进火里烧掉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书页,他意外地看到了“李渊”二字。老人马上翻了翻,发现里面有很多他认识的字,这些名字都像李世民。

附近的村民见老人如此专注,都凑过去看了看,都傻了眼。因为这本书不是普通的书,而是自己的家谱,自己的祖先是唐朝的皇室。这一消息立即传到了当地,专家们立即赶往该村,试图通过这份族谱记载获得唐朝的一些史料。

专家发现,这个家谱不是唐朝的,而是1799年的。《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世系》在家谱中记载,第32代孙李庚松之子李新仕迁居五常,后李力又迁居十堰郧西县本村。通过DNA提取和比对,专家发现这个村子的人确实是先民。

认识到这份家谱的重要性,专家建议村民将这份家谱交给博物馆免费研究。经过集体讨论,村民们同意了专家的建议,但也提出了条件,收藏他们家谱的博物馆要为村里的每一个李氏家族印一份新的家谱。专家们接受并满足了这一要求。

族谱不写女孩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姓氏原因。

族谱,既然是记录整个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这其中姓氏的传承是最为关键的,自从以父系社会为主导,家中所生的男丁、女丁姓氏都是需要随父姓,哪怕是入赘的上门女婿,他们也只能把原有的姓氏改掉,更换成入赘的女方姓氏。

第二:祖辈的遗产问题。

在封建时代,存在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手艺人,如果膝下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他们宁愿把这手艺带到棺材里,也不愿意将这手艺教给女儿,让女儿将这手艺流传下来,造福世人。

第三:女儿名字入族谱,没有意义。

族谱作为一个记录了整个家族兴旺、变迁的家族史,历史年代是非常久远的,只不过老话说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让家族的人不得不四处漂泊,分散在各个地方。

女孩不入族谱,不入祠堂,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在变化,家谱除了保留基本格式外,很多地方的新家谱已经把女孩录入了家谱,完整地展现了一个家族的人口繁衍实际情况,充分彰显了男女平等,国家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在社会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半边天"了。改革开放后,修谱之风"死灰复燃",女孩之名理所当然的登上族谱大雅之堂,女人亦成为家族名正言顺的成员了。

            迎春这么个大**,嫁入孙绍祖家,被打骂虐待,贾家如此势力却无可奈何。为啥?根据当时礼法,孙绍祖有权这么对付迎春,只要没有太过分即可。但新媳妇一旦熬成婆婆,地位就有很大提高了,可以压榨自己的儿媳妇。有意思的是,新媳妇在家里没出嫁之前,也有一定地位。原则上,小姑子是男方家的一分子,新媳妇必须对其照顾、尊敬。但新媳妇一般都不会太计较,因为小姑子不会在家里留多久,就会出嫁。所以,小姑子们可以闲着,儿媳妇却要操劳,这也是没办法的。

            同样以红楼梦为例,原则上儿媳妇有照顾小姑子的义务。林黛玉的妈妈贾敏再出嫁前,就是王夫人负责照顾。而探春她们几个女孩子,平时也主要都是王熙凤和李纨进行照顾。小姑子自己是不需要做什么的,一切衣食住行都有嫂子负责。小姑子自己只需要吃喝玩乐,将来嫁人就行了。所以,红楼梦里面才有女孩子们清闲的大观园时期。

            古代女人的地位很有意思,一旦嫁给男人成为新媳妇,其实就没什么地位。根据宗法,无论丈夫还是公婆,地位都远在新媳妇之上。别看红楼梦里面王熙凤那么牛,贾琏却可以随便休妻,只需要借口对丈夫不好,不守妇道即可。但王熙凤却无法主动和贾琏离婚,除非贾琏做了什么违法犯罪或者大逆不道的事情。

            迎春这么个大**,嫁入孙绍祖家,被打骂虐待,贾家如此势力却无可奈何。为啥?根据当时礼法,孙绍祖有权这么对付迎春,只要没有太过分即可。但新媳妇一旦熬成婆婆,地位就有很大提高了,可以压榨自己的儿媳妇。有意思的是,新媳妇在家里没出嫁之前,也有一定地位。原则上,小姑子是男方家的一分子,新媳妇必须对其照顾、尊敬。但新媳妇一般都不会太计较,因为小姑子不会在家里留多久,就会出嫁。所以,小姑子们可以闲着,儿媳妇却要操劳,这也是没办法的。

古代家族中嫡女与庶女之间的权利差别,就像在族谱或者祭祀或者衣着这些细节上面的规矩

首先古代女子是不能上宗谱的,也不许参加家族祭祀。其次,生活待遇上,嫡女要比庶女稍好,主要是母家势力大。但也有大户人家无所谓嫡庶的,...
点击下载
上一篇:程氏字辈(寻根)下一篇:林姓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