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村落·宝石民居群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湖北古村落·宝石民居群,第1张

湖北古村落

宝石民居群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木的繁华镂空木雕,书房画室,在刻下岁月刀痕的同时,也刻下主人曾经的风雅。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置身于这一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传奇故事,或与一棵古树独语,或与一朵鲜花对话,一如走进一幅古老的水墨画,携着淡淡的古韵,看着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老屋老人总相宜,古宅新红,老屋希望,青砖黑瓦的黑与白是这片村庄的颜色,一条幽蓝的长河贯穿其间,而这条河就是宝石河,河边便是宝石村。阳春三月,正是花开时节,从村头的石桥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油菜花连绵不绝,皎洁如雪,粉红似霞,一栋栋粉墙黛瓦的百年老屋点缀其间,如诗如画、美仑美奂。

一条蜿蜒的小河从九宫山上潺潺流下,恰将一村划成南北两岸。因铺满河床的鹅卵石若宝石般润泽,这河便被称为“宝石河”,被当地先民赋予了这样一个带有富贵与吉祥的美名。而这村则被名为“宝石村”。明清时,村民就地取材,将这“宝石”铺路筑墙、修屋造堰,成就了今天“楚天第一古民居群”的称号。

宝石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明洪武初年舒姓到这里开基立业以来,繁衍迅速,明末极盛时有一千余户,而且多为名门望族,在宝石河南岸现还存有舒氏家庙。当时的宝石村有四大特点:一是入仕为官者很多,有名垂国史的舒宏绪,有著声当朝的舒道宏,据舒氏宗谱记载,有八品以上职衔的官员达百余人;二是专业人才多。有不少名噪当地甚至闻名京城的“讼师、打师、医师、戏师”;三是富商多。宝石河南北两岸各有一条商街,后逐渐成为鄂赣边区的贸易集散地;四是社会事业发达。这里有捐助子弟上学的“义学会”等各色各样的慈善会10多个。飞龙檐、六角形花砖、飞檐斗拱、凸雕精镂,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幽静深邃。青砖、黛瓦、粉墙,残垣断壁里,似乎都写着一段段历史;那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暗绿如水草的苔藓里,似乎藏掖着一首首吟咏千年的歌词。

古村青山环绕,山形走势奇特,人立村中,四面环顾,宛如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淙淙不息的宝石河在村中流淌,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绕村过舍,让宝石村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村庄上首左侧一山似金鸡报晓,右侧一山似丹凤朝阳,两山并向伸展,连绵伏,涌向鄂南胜境九宫山。村庄下首南北两岸各有一山,其貌似公母双象,两眼迷离相对,两鼻亲密相吻,锁紧水口。村庄南面又有一山状似玉瓶,倒卧水边,瓶口处两山一大一小,似雌雄双狮相依相偎。村庄北面,一山似恶虎扑食,张牙舞爪竟然伸至河沿;恶虎旁边的象背上,有一突起土包,造型恰似一顶纱帽,纱帽呈祥,昭示着村庄世代文昌兴旺。

宝石村作为一个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群,其古民居群分布在宝石河南北两岸,北岸为祠堂住宅居多,南岸则是商业街道。两岸共存明清建筑30余栋,建筑形制包括住宅、商铺、祠堂三种类型。保存完好的10余栋建筑主要分布在北岸中段以舒氏宗祠为中心的集中地段。其中包括舒氏宗祠、舒尚前屋、舒春芳屋、舒尚熙屋、舒进鹏屋等。

宝石河的南岸,曾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富商云集,是鄂赣两省的贸易集散地,民国时期有“小汉口”之称。如今,商街早已没了昔日的风光,墙面斑驳,栅栏稀疏,仿佛一位容颜老去的老妪,看着村落的世事变迁。

而宝石河北岸则是住宅区,舒氏先人富足后在这片土地大兴土木,修屋建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宝石村的住宅型制无论是平面、立面,还是室内外的装饰,都明显的与皖南、赣北的住宅相似,高大的白粉墙将每一户人家密实地包在一个个狭小的天井院落之中,内外界限十分明确,墙上有高高的小窗,仿佛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墙头的马头墙则显得低矮、平和。

住宅的平面型制以对合式和三进式居多,也有五进式等。合式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它并不是真正的院落,它是一个连续的单体,好像天井是从它中间挖出来的裂缝。当对合式的基本单元不能满足居住的需要时,则纵向扩展,构成`旧”字形平面,即三进住宅。甚至再扩展形成五进深,从不向左右扩展。这种一元构,中心对称,主次分明,层层深入,重点突出的建筑形式正式等级秩序在建筑中的集中体现,这种组合既适合于不同形状的地基,又便于分期扩建,不论扩展到什么程度,都失单元本身的完整性。建筑的主体一般方方正正,但并不拘泥于地形,几进的各部分高低错落,前后各进甚至有转角,灵活多变。

以四合院为基本型制的住宅,正屋明间的厅堂通敞不做门窗,与天井相接,连成一体。它是家庭生活和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没有客人的时候,妇女在廊前做针线,孩子们在廊前读书写字,天井周围都是宽敞的开放空间,是全体家属成员活动的场所。堂屋也是礼仪中心,先人生辰、忌日,或是新人婚娶之时的礼仪都要在这里举行。正屋次间门面装修精美,一般下层作卧室用,上层储放粮食。由于次间采光度较小,阴暗潮湿,通风不畅,实际上并不适合居住。宝石村合院住宅四面的房屋很紧凑,两层连为一体,天井十分狭窄,它具有房间采光、通风、汇集雨水、排除烟尘等功用。南方纬度较低,夏季炎热潮湿,阳光照射高度角大,时间长,小的天井有利于形成阴凉的环境;冬季也不致因风雪而影响起居和家务。天井是整个住宅的一部分,与室内空间相互渗透,使住宅的整体感更强。这种厅堂敞开连接天井的做法,使外形封闭的住宅内部空间十分通畅,表现出强烈的内向性,也是宗法制度下家族观念的反映。

明万历十一年,宝石村时年21岁的舒宏绪考中进士,后任吏科给事中,是皇帝派驻吏部的稽查官。虽只有五品,却能直接向皇上奏报言事。

他的故居坐落于宝石河北岸,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通深二进,面积大约200余平方米,现仅有一间舒弘绪当年称为“草堂”的书房还保持着原貌,相传此房冬暖夏凉,没有蚊子。身为皇帝近臣的舒弘绪,就是在这间四壁萧然的草堂内,悠悠然天地间一仙翁。抚灯观卷,度过了二十余年人生岁月,著就了大量启迪后人的传世佳作,直到去世。舒弘绪去世后,其参与并竭力抗争的太子豫教案彻底平反,他忠于职责,谨执操守,以“弹劾权戚,直声著于当时”,颇受朝廷器重,天启皇帝追封其为西粤楚王、赐牌楼,上书“天垣补衮”四个大字,这牌楼至今矗立在南岸的西侧。北岸的房屋,多半比较“豪华”,安飞龙檐、贴六角形花砖,雕梁画栋、精雕细镂,可偏偏舒宏绪居住的那间,青砖矮小逼仄,极其简朴,难以想象这是当年一代重臣的居室。

而就在不远处,还立着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这就是舒道宏的故居,舒道宏故居坐落于宝石河南岸。与舒弘绪不同,三任县令,二任乡试主考官的舒道宏出生于富商之家,家大业大,故居豪华气派,精雕细作。故居坐北朝南,有老宅、新宅、官厅三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大门外都有一道高3米、长6米做工讲究的屏墙。老宅进深五重,有大小房45间,新屋进深三重,官厅二重,中堂悬挂一块匾额“绍怡堂”,为主人于江西任地方官时,当地士民感其恩德,作匾敬赠。舒道宏晚年又于村口建一座凌霄阁,阁高三层,歇山翼顶,二楼悬匾“望古遥集”于其上,借此思念兴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士李应熙。

不过要论普通村民最豪华、最讲究的居室,非“千总居”莫属。房屋并排两栋,互相连通,占地近300平方米。厢房、楼室均为木雕格扇,梁枋雕刻众多,有文形容其“台阁留丹,堂皇富丽,楹梁镂麒狮,彩绘翔龙翥凤,架设飞檐斗拱”。屋主舒世芳曾是六品武官,家里亦官亦商,有不少田产和当铺。

位于祠堂西面的舒进鹏屋也可以算是当年比较豪华的民居了。老屋是清早期建筑,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4进,砖木结构,檐高6米,东侧带偏屋,共占地41885平方米。硬山顶,青石大铺盖,五花山墙高低错落。青砖门内凹。建筑沿轴线对称布局:一进门厅,二进卷厅,三进为露天庭院,二侧对置厢房,四进为祖堂。前后天井,过厅前后设后门,便道。木构,明间抬梁,尾进穿斗;石构,方鼓形、二层台鼓形石础饰几何纹,花鸟浮雕图案,青石墁铺天井。梁柱间装饰讲究,采用浮雕精细的鳌鱼,如意图案作月梁、挑尖梁。西墙封檐,墀头间饰砖质斗拱与莲形构件。厢房格扇采用水波纹衬托轴心。安放于脊枋的斗拱小巧精致,仅供观赏。

走过一段用鹅卵石铺就的宝石路后,一幢庄严威武的建筑立在河边。上书“宝石会场”。祠堂作为宗族制度的精神象征,在血缘关系特别强固的封建社会,地位格外重。它担负着祀奉祖先,迎接宾客,聚议族事以及举办丧葬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职能。宝石会场位于全村中心,在宝石河北岸,南临大路,是村里人集会的场所。几座家祠以村祠为中心散落在周围,祠堂都位于北岸。由于战乱和年久失修的关系,这些祠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已失去了它们以前的地位和利用。祠堂门口目前遗存着两根雕花立柱,上刻石狮,造型逼真,形态各异。在山墙多采用云墙的形式,地位突出,动态十足。

宝石村的规模并不大,但其中包含了多种空间形式,动与静,内与外,狭小与开阔,公共与私密等等,在不同的空间里发生着不同的活动。由外到内来说,最外层空间是整个“太极八卦图”,人们在这里耕种、建设、伐木、捕鱼、纺织、游戏等等。进入村子里面,河流和沿河大道是最开放和最热闹的空间,妇女在河边洗衣,孩子们在河里嬉戏,木筏在河中淘沙,水牛安然地在泡着澡……这里是村里最有生气的地方。河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富足,带走了人们的不快和污浊。由沿河大道进入巷道,就从开阔空间进入了狭小空间。宝石村是先建房而后形成街巷的,街巷是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住宅之间的剩余部分,曲折多变,犹如迷宫一般。在高墙的夹缝中,看不到有个性的建筑,有的只是上面露着裂缝一样的天空。进入宅内就进入了农户的私密空间,天井和明堂是一个院落公用的室外活动场所,家庭气息十分浓厚。

时间轮转,宝石河依旧流水潺潺,那连结各家各户的石板路、鹅卵石,还有那长长的巷道,既是条条行走的道路,也是不可磨灭的时光隧道。舒氏先人的音容笑貌就是时光的唱片,随着时光的流转,在随着舒姓后人运转流传,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一代一代的流传,也随着宝石河的竹排撑向了远方,历史过去了千百年,岁月早已不是从前,宝石村的文化根基,是历史奠定的,是传统筑就的,是风情柔和的,建筑古典而优美,村人风雅而随和。宝石村就像颗颗宝石,历经岁月的雕琢和滋润,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岁月的打磨,显得更加沧桑凝人。

宁波咸祥芦浦村游记

周六,雨后初霁,21 不冷不热的天气,一个适合出游的日子。早就听说咸祥的芦浦村古朴典雅,境幽景美,与其心驰神往,不如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把"芦浦村"设为高德导航目的地, 就会被导引到村口的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旁的停车场。芦浦村是发生罗浦暴动的地方,也是宁波革命的圣地,高耸的纪念碑原来就叫罗浦暴动纪念碑。定位到这里挺好, 在我党一百周年生日即将到来之际, 先到这里瞻仰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瞻仰完纪念碑, 驱车过小石桥回到柏油马路行驶约两三分钟,就进入到村子里了。先到舒氏宗祠打卡,这是一座黑墙黛瓦的古建筑,在革命时期为芦浦农会旧址,宗祠里面墙上有关于罗浦暴动相关史实的介绍。

芦浦村位于一狭长山岙里,溪流穿村而过,民居临溪而建,两岸古树虬枝峥嵘,浓荫蔽日。

小石桥旁的这座宅子大概是一家民宿吧,改造得真漂亮。在这通透的阳光房里, 听着脚下潺潺的溪流声品一杯春茶,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顺溪流而上,一路走到村子的尽头,最后的一栋民居也很美,让人有一种归园田居的冲动。

有趣的是,从石门水库返回的时候,这户人家的两只黑犬与主人走失了,却被我遇上,是它们一路伴着我走回村子。途中那只矮个的小狗遇到一水沟怎么也不敢走跳脚石过去, 而那只高个儿的狗就在前面看着干着急,我在后面看到后,就古道热肠地把它抱过水沟去。

过了村尾的这所华宅, 就是通向石门水库的芦浦古道了。太喜欢在这种溯溪而上的林间小道行走了!古道两旁草木葱茏,绿色醉人,恰逢雨后溪涨, 一路哗啦啦流水声不绝于耳,打破这山间寂静。古道全程约12公里,一路都很平坦,走起来毫不吃力。

当小路尽头看到一高耸的水坝横亘,就到了古道终点石门水库了。站在坝体看这环抱水库的苍翠群山, 心旷神怡得很。宁波这两年缺水严重,很多河流干涸水库见底,石门水库也不例外,看这坝体内侧的测水深的标杆,已到最低位了。若在往年,看到的应该是高峡出平湖的胜景。

到了坝顶,发现右侧是有水泥马路通向水库的,看来可以驱车前往石门水库。令人欣喜的是,马路边生长了很多野生刺莓(老婆说宁波人叫苗子), 正是成熟季节,果子酸酸甜甜, 好吃得很,于是大快朵颐地吃了个够。还是小时候吃过野刺莓,一直怀念这童年的味道,一晃经年,却在远离家乡的宁波山间遇到,也算是此行意外的收获了。

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我挥一挥手,没带走一片云彩,那就让我把这一路的美景放在手机里带走吧,此刻再分享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宁波这藏在深山里的美。

宁波这个古村真是太美了,三条古道幽静清凉,胜似桃源可玩水露营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和鄞州区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原本是一条江浦,四周长满芦苇,后来抬升成为陆地,变成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现在山海相依,村子里清溪缓流,干净雅致,村子四周竟藏着三条古道。这些古道每一条都被绿树覆盖,溪水淙淙,幽静清凉,犹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夏季游玩。

这个古村就是宁波市鄞州区的芦浦村。芦浦村的村民大多数姓舒,其先祖原本居住在深山里的舒家山,因人丁兴旺村子里住不下而搬迁到现址居住,形成村落。现在的舒家山下还有石门庵和当年村民们生活的痕迹。其先祖大概是在元代时期搬迁到这里的,村子有700多年的历史。

芦浦村被群山包围,有两条溪流在村里交汇。其中有一道溪水穿村而过,形成美丽的风景线。溪水两侧分布着古树群、舒家宗祠等古树或古建筑,溪畔有若干埠头,溪上有漫水坝,村民常在溪上洗洗涮涮,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芦浦村远离市区和交通要道,没有喧嚣,也没有被商业侵蚀,村子里原滋原味,恬静自然,到处充满着乡愁。如今村子里有少许改变,村头的房屋被粉刷一新,变成了粉墙且带着“残垣断壁”的艺术品,看起来更加雅致。

村子的中间位置也被改建成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邻里市集、说事长廊和大石碾等景观。邻里市集是一座廊亭式建筑,墙壁和屋顶主要由新竹建成,说事长廊由木料建成,它们看起来都很有辨识度,是村子里一处美丽的风景。

溪畔两旁也有改变,多了一些文艺小景观,古树群旁的房子也改建成民宿,墙面和溪岸用废旧的轮胎装扮得清新别致。

顺着村子里的主溪往上游走,进入深山之中就是芦浦三大古道之一的石门古道。石门古道是芦浦古村的先祖们开辟出来的,古道尽头是石门水库,也是芦浦古村先祖们居住的地方。后来这里成为一条职工登山步道。

石门古道地势平坦,沿途几乎没有石阶步道,特别适合老人和小孩子徒步。整条步道都掩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一路上溪水不断,犹如绿野仙踪,胜似世外桃源,且道路清静凉爽,走起来特别舒服。

石门水库被群山包裹,湖水潋滟,山水奇俊,像画一样美丽。除了石门古道,芦浦村的村口南北还各有一道古道,分别叫做火爬岭古道和铜弹岭古道。

火爬岭古道在村子南侧,从村头古树群边的山路往前走300米左右即到。这条古道是古时候芦浦到奉化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军事通道和红色古道。宋代时期曾设有海防前哨,明代设有火爬铺,戚继光抗倭时曾在这里设置烽火台。如今的火爬岭古道也是一条很清凉又美丽的登山步道,很适合夏天或秋后游玩。

铜弹岭古道在村子北侧,是过去芦浦村民们前往塘头市和韩岭市赶集和走亲访友的交通要道。沿着这条古道经过同隐寺(现已焚毁),翻过铁沙岭,便是塘溪镇的邹溪,沿途风光秀丽。铜弹岭古道现在也是备受宁波徒步登山爱好者青睐的一条古道,尤其是秋高气爽时,前往古道登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除了青山、清溪和古道,芦浦村还有两处特别的风景。这两处风景分别是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和舒氏宗祠,它们都是红色景区。

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位于村头,馆上有烈士纪念碑,馆前有烈士群雕。芦浦村曾经于1927年爆发了著名的“芦清暴动”,打响了浙东革命第一枪,因此这个纪念馆原名为芦清暴动纪念馆,后来改建为鄞州区烈士纪念馆。

舒氏宗祠原本是舒氏的祠堂,后来当地农会曾经在这里展开革命,是芦浦农会旧址。宗祠是一个四合院,内有戏台和厢房,围墙上悬挂着二十四孝挂图,厢房则被辟为芦浦农民暴动陈列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着芦浦的革命历史。

概括来说,芦浦村是一个集自然风景、人文古迹和红色元素于一身的古村,隔于自然,远离喧嚣,宁静古朴,是一个宜居家游的美丽乡村。

旅游小贴士:

1门票信息:免费

2地理位置: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

3自驾导航:用导航软件搜索“芦浦村”,按照导航的指引前往即可,村子里有停车场。

4公共交通:宁波站乘坐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东钱湖”站下车,换乘620路公交车——“咸祥镇”站下车,换乘653路公交车(班次少)——“芦浦”站下车即到;或者在宁波火车站南广场乘坐692-1路公交车——“咸祥镇”站换乘288公交车(班次多)——“墩地厂”站下车,步行25公里左右到达。

这里是楚语乐游记,推介优美风景,记述旅途风情,每日更文,欢迎关注。

宁波鄞洲区咸祥镇要造泰国城是真的吗?

是的,在宁波鄞州区咸祥镇。

以下为项目信息:

其中,备受市民期待的“泰国城”,签约落户咸祥。6月9日上午,鄞州区有关方面与泰冉投资集团举行了泰国城投资开发框架协议的签约仪式,标志着泰国城文化旅游项目落户宁波鄞州滨海古镇----咸祥:有了阶段性成果,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泰方投资方代表,泰国新闻媒体,美国设计公司总裁和当地主要领导及嘉宾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该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沿海区域,所辖外蔡、横山、芦浦(竹头、乐家)3个行政村内,东起规划海湾公路,南至东方船厂,西为外蔡、芦浦村,北靠横山村

浙江适合养老的古村:临溪而建环境佳,美成了一幅山水画

浙江的大美山河中,藏着许多默默无闻的风景,越深入探究,越为之迷恋。在浙江宁波,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山村, 隐居山林,远离闹市,美得像一幅山水画,它就是芦浦村。

芦浦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溪流穿村而过,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芦浦”二字就是芦苇之中的江浦之意。

汽车 驶过平坦山路,路过一片片整齐的池塘,来到了古村脚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我眼前的芦浦村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

这是一座山水古村,清澈溪流将其一分为二,房屋临溪而建,村民枕水而眠。村内多是古宅和低矮民舍,白墙灰瓦,门楣考究,风火墙高高跃起,有着典型的清朝风格。

芦浦村的 历史 ,是一部先民围海造田的开拓史。 村庄始建于明末清初,一些宁波人到此围塘开垦,拉开了芦浦村的序幕。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先是煮盐打猎,之后种稻栽果,再到现在的养殖基地,生活得有滋有味。

古村很美,顺着溪流而上,会看到老人在岸边钓鱼,两旁古树繁茂,河水潺潺而下,画面像极了一幅山水画。村旁小路上,偶有黄狗走过,探着头好奇地看着我们,仿佛在想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同所有古村一样,芦浦村已经没有了年轻人,只剩下老年人驻守,过着质朴的生活。路途中遇见一位老奶奶,挑着竹筐拿着劈柴,从山上走下来,准备今天的午饭。

这里很安静, 没有一丝喧闹,只有流水和鸟鸣声。 村民的生活大多和这条溪流有关,他们或在树下聊天,或在河边洗衣,过着与世隔绝,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

一直往前走,会看到一条夹于林木间的山路, 这就是芦浦古道。 这条道少说有400多年 历史 ,村民最初来到此地,便通过古道与外界相连,日常生活用品通过古道买来,村里的山货也通过古道卖出。

在村庄未通自来水之前,村民喝水也从山上打来,往往天还没亮,男人便挑着担去山上打水,久而久之,就走出了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

古道很窄,只容得一人通行,村民似乎没想过整修,依旧是土路,走在上面能感受到泥土的质感。古道环境很好,平日里会有驴友团体前来徒步, 一路伴着溪水而行,流水淙淙, 颇有野外探险的味道。

芦浦村的 历史 ,都记录在一座祠堂内, 因为村里的人都姓“舒”,所以叫做“舒氏祠堂” 。祠堂始建于400年前,有着典型江南祠堂风格,大门前是照壁,中间是戏台,主体是大厅,村庄里的红白喜事都会在祠堂内举办。

芦浦村不争名夺利,很长一段时间来默默无闻,最近才开始发展乡村 旅游 。村庄翻修了河道,对老宅和老树进行加固维修, 并打算在村前建一座康养基地,供许多老年人到此养老。

芦浦村的确是养老的好地方,生态环境一流,空气清新, 负氧离子含量高,对老人调养身体很有帮助。 古村很安静,没有景区里的喧闹,没有车水马龙,日子过得缓慢舒适。

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天气晴朗时可爬一爬古道,与自然为伍,与山水交谈,似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村庄交通方便,从宁波开车1小时可到,一路景色宜人,周末没事可到此来玩。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

交通:自驾导航芦浦村即可,山路好走。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旅行体验师,在山河中修行人生

关于舒氏宗祠对联大全

 “舒氏”古代位置是在“安徽庐江县西”,祖先是“皋陶的'后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舒氏宗祠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舒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源出春秋。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舒姓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泽;

 恩信家声。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舒泰,官武冈州同知,抚以恩信,民皆悦服。

 明经教授;

 忠孝状元。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奉化人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与张拭、陆九渊、朱熹等理学家都有交往。乾道年间进士,任徽州教授,当时被称为第一教官。后历官平阳知县、宜州通判,死后谥文靖,有《舒文请集》。下联典指明代进贤人舒芬,字国裳,十二岁时能作赋,正德年间状元,官修撰。当时,武宗在佞人江彬的怂恿下,数次微行出宫,纵情游乐,他都上书谏阻;武宗要南巡时,他又与翰林院同僚联名上疏,被罚跪五天,又廷杖三十,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时复官,又因“大礼”案而下狱受廷杖,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哀痛致死。世称“忠孝状元”。他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其精于《周礼》,学者称他为梓溪先生,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

 德兴廉吏;

 元质教官。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工部主事舒清,字本直,德兴人。成代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下联典指宋代宜州通判舒瞵,字元质,奉化人。乾道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淳佑中追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工牡丹赋;

 成钓台诗。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舒元舆,尝作《牡丹赋》,时称其工。下联典指唐·舒杲为国子监,有题钓台诗。

 策筹文武;

 学受紫阳。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舒卞豪隽有文武才,建炎间御金人有功,参岳飞军幕,多所赞画。下联典批宋·舒璘,从张拭、陆九渊、朱熹(紫阳),吕祖谦游,著有《舒文靖集》。

 舒氏宗祠五言通用联

 通用联手稿

 通用联手稿

 牡丹音容在;

 棠棣义气深。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现代戏剧、**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女)(1915-1969),安徽人。历任第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常务理事等。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配音演员,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歌女红牡丹》配音工作,参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拍摄。下联典指东汉名士舒邵,陈留人。与兄长伯膺俱为东汉末年名士。他曾为伯膺复仇杀人,事发后,兄弟兄争死,被誉为义士。

 卷帘引瑶玉;

 灭烛临霜墀。

 ——舒元舆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御史中丞、诗人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句联。元舆,东阳人。元和进士。尝为牡丹赋,时称其工。后文宗观牡丹,凭栏诵赋,为之泣下。

 舒氏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安抗英称果毅;

 伯雄平准号文襄。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舒明安,满洲正白旗人。咸丰间,英军犯天津,随僧格林沁在大沽堵勦,有功。后谥果毅。下联典指清代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字伯雄,满州正白旗人。平定准回二部,劂功甚伟,卒谥文襄。

 报国文章尊李杜;

 攘夷大义著春秋。

 ——舒庆春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1899-1960)自题联。

 付出九牛二虎力;

 不作七拚八凑文。

 ——舒庆春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自题联。

 舒氏宗祠九言通用联

 吟杏苑春风,名荣先代;

 作牡丹佳赋,才冠唐朝。

 ——佚名撰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状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授编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事典。

;

屏山村,古称九都、长宁里,位于黟县城东三姑尖山下,距县城四公里。因村庄北向有山状如屏障而得村名。又由于屏山村为舒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所以又称舒村。

屏山村位于黄山市黟县宏村镇,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屏山村,古称九都舒村,背依屏风山,东傍吉阳山,二山均为旅游胜地黄山的余脉。九曲十弯的吉阳溪从两山之间汩汩流出,穿村而过,汇入清流的新安江。

屏山村自古有“三千烟灶,五里长街”之说,鼎盛时期,全村支丁一千多人口,有十二条街、六十条巷、二十四眼井、400多幢成套民居,明清民居200余幢,有三姑庙、长宁湖、御前侍卫贴墙牌坊、舒绣文故居、玉兰庭、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屏山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还存有水口园林、神坛寺庙、桥亭水榭、私塾书院等名胜。

屏山舒姓是伏羲九世孙叔子的后裔,唐末从庐江迁居长宁里,至今已1100多年历史。为了方便两岸住户的往来,明朝成化年间,在小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桥,俗称为“长宁八古桥”。沿溪而建的民宅、古朴的石桥、桥下潺潺的溪水,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风韵。

溪畔有小街,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的小商号。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

此外,还存有明清民居200余幢,有“三女食桃、化鲤成仙”的三姑庙、"沉湖殉情,化为鸳鸯"的长宁湖、御前侍卫贴墙牌坊、舒绣文故居、玉兰庭、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

庆余堂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座舒氏宗祠,占地480平方米,坐北朝南,体型高大,梁柱雄伟,步架规矩,雕刻精美,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余堂的大门正面是水平型高墙,用水磨砖砌成的双柱三楼大型贴墙牌坊,高约十米,砖柱宽五十厘米,呈梭形,砖雕月梁,简朴大方,两层楼檐,层层挑起,承以斗拱,整个牌坊型大门主从疏密,互为烘托,相得益彰。

屏山村眼镜井(形状也象眼镜,是防止人掉下去和2人同时打井水时候不会相互影响,所以叫眼镜井,资料上有的叫葫芦井)

为了方便两岸村民来往,明代,屏山人便在吉阳溪上修建了八座石拱桥,人称“长宁八桥”。此为屏山村一大景观:春风细雨,桃花水满;夏日纳凉,柳翠杨郁;秋夜赏月,水映桥动;冬季踏雪,桥似银弓。漫步在吉水溪畔,自然景观与两岸粉墙黛瓦相互辉映,宛如流连于美妙无比的画廊之中,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

黟县自古是个宗法社会,聚族而居。屏山自不例外,自唐朝则聚居舒姓,故屏山村又名舒村。说起舒姓,不能不上溯到颛顼时代伏羲氏九世孙的叔子。颛 顼 任他为纾的地正,后改纾为舒,遂以地为姓,故叔子为舒姓的始祖,至今约四已千多年。汉武帝时,舒姓传至九十九世舒骏,中举贤良,任官至丹阳太守(在今当涂)。在任九年,施行许多惠政,并留居长住,故皖江南北,包括安徽庐江的舒姓,皆为其后裔。庐江即当时之庐江郡。

再传至一百三十四世舒德舆,因唐僖宗时政治腐败,黄巢起义,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因兵乱,德舆偕堂兄德与、德兴自庐江南逃,德与至歙县长龄桥定居,德兴至黟县长演岭定居,德舆至黟县长宁里(即屏山村)而居,故德舆是为黟县屏山舒姓始祖,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屏山村口有一拱门,上嵌“长宁里”青石横额一幅。由于这段自庐江南来的历史,所以屏山村舒氏宗祠中有楹联一副:“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德舆来屏山时,原住皆如庵,至屏山十六世舒佛六,迁至花园畔村心,即今舒姓聚居地方。

屏山十九世舒彦友,于元末明初时,有子三:长曰依仁,称大长房;次曰据德,称外屋;三曰志道,称里屋。依仁传后单薄;据德有子四:外屋长房永彰、二房永文、三房永武、四房永瓒;志道亦有四子:里屋长房铎一、二房矿 二、三房鏐三、四房镛四。如此椒衍瓜瓞,遂成大村,清末支丁已超千人。

宗族社会极重宗法秩序,而以血缘联系。其主要信条是信神、忠君、尊祖,因此建有总祠、支祠,于元旦、清明、中元、小年、除夕各节,分别祀神、奉君、祭祖,长幼行礼有序。外屋总祠为序伦堂,因其建筑高大宽敞,所以又称敞厅;里屋总祠为光裕堂,因其门楼饰以神仙、松柏等彩雕,所以又称菩萨厅。两总祠下各房均有支祠。大长房因人稀财薄,未单独建祠。为尊长兄,每逢喜庆,外屋里屋总祠随其使用。为免族内世系颠倒错乱,排有班辈统之。最后一轮班辈是一首五言诗:“立朝遵尧君,法天广其仁。秉志崇功道,梦怀希纯乡。学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与选,克家存忠心。”表达尊圣求仁崇道的理想及求学知用、为官爱民,克家忠心的修身之道,用以教育后辈。由于各家婚娶生育有早晚,故千百年来,班辈相距甚远。2010年,最高者为“君”字辈,而最低者已至“崇”字辈,相距已达八辈。按旧规排之,辈份高低有别,秩序井然,所以,序伦堂有副楹联是:“合群联雁序,尊祖重人伦。”概括了封建宗法社会的特征。为明确族规,里屋舒志道遗训中主要有“不许衙门当役,不许行赌作状,不许败坏社会(指祭祖的祀会),不许因利屠宰,不许作倡优贱”等。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等级观念,对某些职业的歧视外,还可以看到对后辈的立身做人要求。

屏山舒氏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裕堂——舒氏家族的总祠堂。在传统建筑中,屋之门类似于人之面。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坊在建筑模式上代表家族的脸面,也是整栋建筑装饰之精华所在。与在西递看到的胡氏祠堂不同的是,舒光裕堂采用的是贴墙牌坊的形式,是徽派建筑中罕见的“牌楼门”。

“看过九都菩萨厅,再进衙门也不惊”,可见光裕堂气势之恢弘。而在古代,祠堂的建造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等级理念。第一层是“恩荣”及飞龙腾飞,代表着皇恩;第二层为、“锦衣还乡”砖雕,代表着功名;第三层镌刻“世科甲第”,代表着科第;第四层雄狮欢腾,代表着子孙;最底层为松鹤延年画,代表着孝悌。就是这样以家族为本位,重宗法、重血缘的理念,才让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生生不息。

若要追溯屏山村的历史,用舒光裕堂中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再确切不过: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这里的舒氏祖籍都是安徽庐江,唐朝末期因为战乱而逃难至此。曾经有三个兄弟,在屏山舒氏宗祠光裕堂大厅内挂着的一副对联,讲的很清楚,“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遵照长辈“逢长而居”的训示,他们先后在歙地定居下来,德与居歙县长龄桥,德兴居黟县长演岭,德舆居黟县长宁里,长宁里就是如今的屏山。

2019年10月7日,屏山舒氏祠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湖北古村落·宝石民居群

湖北古村落 宝石民居群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