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主要成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梁思成主要成就,第1张

梁思成主要成就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领域,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宗师是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开创者、****和杰出的建筑史学家。

梁思成1901年生于北京,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是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建筑的杰出研究者。

梁思成自幼受北平府学书院培养,后赴国外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保护。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对明清时期宫殿建筑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为明清建筑风格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贡献。

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建筑史调查工作。他和李德毅合作完成了全国古建筑著名的调查工作,“建筑志”写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建筑史》一书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奠基之作,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建筑演变历程。

梁思成的研究和著作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为中国建筑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

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传统的土木结构,例如灰土砖、竹、草、木排、土木所建的房舍、城墙等。主要风格包括黄土夯筑、竹筒筏皮、斗拱系统等。

2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建筑代表作,有名的建筑包括齐云楼、大明宫、雁门关等,标志着中国建筑以木构架和彩画为主,基本上告别了蓝田石灰浆建筑,并开展了砖瓦建筑的创新,建筑装饰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图案和色彩。

3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百花齐放的时期,充分发扬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其中,大量建筑以彩画装饰,有名工匠在建筑装饰中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如著名的雕花岗石漆。

4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

明清时期的建筑,依然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彩画风格,不过更具有宏伟感和代表性,如北京故宫、万里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等。此时期建筑装饰更独特、精美,例如屏风墙、砖雕、雕龙和摆件灯等艺术形式的创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 梁启超像

  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此时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对病情还比较乐观。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8年由于经历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于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之子。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梁从诫(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梁从诫

  梁从诫多年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曾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早期的筹备和编纂工作;1988 年转到民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工作;1993 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1994 年 3 月,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会员制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即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作为会长,梁从诫是“自然之友”各项活动及行政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五年来,“自然之友”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 中国首次开展了民办的群众环境教育活动,组织了向会员和公众普及环保知识的“绿色讲座”,听众超过两千人次。出版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环保儿童读物之一《地球家园》。 2 首次举办了民间性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交流培训活动,两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德国、荷兰就青少年环境教育问题进行参观学习。 3 在中国首次进行了“报纸环境意识调查”。连续三年对全国主要报纸的环境报道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对它们的环境意识给予了科学评估。 4 通过全国政协等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建议。 5 在中国首次组织志愿者自费到内蒙沙漠和陕北的植树活动,并多年坚持。 6 为宣传保护野生鸟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组织了第一个群众性业余观鸟小组。 7 积极参与并通过向中央有关领导直接反映情况的方式,促成了对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及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保护。 8 在社会上积极宣传保护长江源生态及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羊)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支持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建议并促成政府主管部门在保护藏羚羊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 9 为保护生态资源,制止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的恶潮,99 年组织北京多家环保团体共同发“不买、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议书。 10 与国外环保组织和传媒进行了大量交流,宣传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的环保活动。 此外,梁从诫个人还有以下活动: 1 到各大、中小学作过近百次环保讲演,1998 年 7 至 12 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了十年《人生热线·环保专栏》,取得很好效果。 2 接受了上百次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采访,发表了十几篇有关环境问题的文章,通过传媒体了大量环保宣传。 3 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在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作了《大声疾呼,加强环保》的发言,是历次政协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大会发言:在历次政协会上都提出了有关环保的重要提案。 4 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曾代表自然之友和其他民间环保人士一道在桂林与他座谈;1998 年 10 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期间,曾会见他并以个人名义向他递交了要求在英国禁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公开信,布很快回信表示支持;1999 年 2 月应邀参加了欧洲议会绿党党团会议,在会上发言介绍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环保运动发展情况。 5 1995年,在东京获得由日本《每日新闻》和韩国《朝鲜日报》联合颁发的《1995 年亚洲环境奖》。 6 由于梁从诫多年来积极参与了保护中国文物的活动,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1998 年被文物界推选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7 1999年 7 月,由于在民间环境保护运动中所作的贡献,获得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颁发的 99 年“地球奖”。 8 1999年 12 月,为表彰几年来在环境教育和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贡献,梁从诫获中国环境新闻厂作者协会和国家林业总局先后颁发的“ 地球奖” 和“大熊猫奖”。 9 2000年 8 月,梁从诫荣获 2000 年菲律宾“麦格塞塞”奖,此奖以菲律宾前总统命名,是专为在社会活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而设,有的国外报刊誉之为“亚洲诺贝尔奖”。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时刻。 这一刻,“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这一刻,让整个环保界为之震惊、痛心。 国家环境保护部一位官员当晚就写下挽联:“奔走呼号,乱世红尘澄万里;言传身教,民间环保第一人。挽梁公羚羊车,观鸟组,活动有声有色;捡垃圾,植草木,心境无垢无尘。”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国***。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间,任站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时,于1944年为国民政府及盟军(美军)编制敌战区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并将其表明位置的同时,还建议盟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称京都、奈良。把那里的珍贵文物古建筑当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此事受到国际上普遍的称赞,日本报刊一再把梁思成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被人们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出生于日本,其父亲为梁启超,梁启超为躲避清政府的压迫而出国日本,因此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之后,11岁的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学习。

  1927年,26岁的梁思成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第二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回国后,梁思成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在此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梁思成从东北回到北平,为自己和林徽因的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梁思成后来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之子。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 [1] 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记得采纳啊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梁思成早在青年时期就到过欧美许多国家,参观过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也多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人类进入20世纪,物质文明大大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新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长久地在他脑海中思考着。

早在30年代,他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 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但是,在旧中国,他的这种向往和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人民政府给予梁思成以极大的信任,委任他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开始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日夜操劳。他四处写信,邀集国内建筑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以担负起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他参加制定国家基本建设的计划,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

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

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1年,他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梁思成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情,以一个技术专家的极大责任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他自己说:“差不多每天都在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度过高兴愉快的一天。”

梁(左四)与其他建筑师讨论UN总部设计在繁忙的工作中, 梁思成始终没有忘掉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实践,对于北京民族宫、美术馆这样较多的应用了大屋顶和古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认为他们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发现有些地区、有些农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向开间比例,用普通砖砌出少许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他十分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创造民族形式的广阔途径。可以说,在建筑创作这样复杂的学术问题上,几十年来,梁思成始终在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他们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

梁思成主要成就

梁思成主要成就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领域,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