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传第四十五主旨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附:原文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申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1 师鲁 文言文翻译
原文:《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史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译文: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不然,吾几失之。”
2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
3 师鲁 文言文翻译原文:《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
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史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不然,吾几失之。”。
4 文言文翻译选自《宋史王益柔》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王益柔,字胜之。为人刚直尚气节,喜谈论天下大事。因荫庇入仕,官至殿中丞。西夏赵元昊叛乱时,上奏边防选将之策。杜衍、丁度宣抚河东时,益柔写信给他们说:“河外兵饷无法筹措,非要换帅臣、转运使不可。”并推荐可胜任的人。杜衍、丁度完成使命回来后,以学术和政事才能推荐益柔任介丘知县。庆历时执政者换人,反对派指认他是旧派的朋党,宋仁宗因此下诏警告。益柔上书辩论,言辞仍然切直。
尹洙刘沪在是否在水洛筑城上发生争执,被从泾原贬到庆州。王益柔为他辩护说“:水洛只不过一小屏障,不足以拒敌。刘沪只是个小裨将,而尹洙是将军,他以天子的命令呼刘沪而不来,就是杀了刘沪也不算过分;但尹洙却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没见他有什么罪。”朝廷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范仲淹没见过王益柔的面,但推荐他入馆阁,他因此任集贤院校理。参加苏舜钦在进奏院举行的宴会,醉酒后作《傲歌》。当时众人正想推翻正党,宰相章得象、晏殊对此不置可否,由参政贾昌朝暗中主谋,而张方平、宋祁、王拱辰则不遗余力地大肆抨击,甚至列举王益柔罪状,说他罪该杀头。韩琦对皇帝说:“王益柔的狂语何足深深计较。方平等人都是陛下心腹近臣,今西方边陲用兵,国家大事何等险阻,他们都不为陛下讨论,却一同来列状攻击一个王益柔,其心意如何由此可见。”皇帝觉悟,只将王益柔降黜做复州酒监。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又任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凡宫中所需却不符合法令规定,官员为迎合上方之意请求进献,他都置之不论。
由京官出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上书说:“今国家考察区别官吏能干与否,都必定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功绩政状,而看政状是否显著又势必依据他革旧更新和兴起的有大效益的措施。其实小政小善,积累不停,然后才能成其为大善。如果只取其大政而忽略小政,将导致竞利贪功,恐怕不做实事者日多,而虚名无实的风气日起。希望参照唐时的四善制,并依据官吏的实际事迹,列为三个等级。”此建议没有实行。
熙宁元年(1068),任判度支审院。皇上下诏百官上书言事。益柔说“:人君的困难,莫大于分辨正邪;分辨正邪,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宰相。宰相的忠与邪,也就是百官的贤与不贤。如唐高宗的宰相李义甫、唐明皇的李林甫、唐德宗的卢杞、唐宪宗的皇甫,便是帝王的明鉴。唐高宗、德宗昏庸蒙昧,固然不足谈论;唐明皇、宪宗聪明睿智,却仍受二人蒙蔽如此。以李林甫、皇甫二人的庸才,也足以带来祸患,更何况是那些诵六艺、挟才智而能用文章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此意大概是指王安石。
判吏部流内铨。旧制规定,选人应是改任京官,且满十个人才向皇上引见。因此士子多困滞不能晋升,且遇到推举官出了事,便一概不重用。王益柔请求,有二人以上便向上引见,舆论一致称赞此举。置舍人院、知制诰兼直学士院。董毡遇明堂恩典,中书省拟状准备给他加封光禄大夫,而董的旧阶已是特进,王益柔将此告诉皇帝。皇帝对中书省说:“不是翰林提醒,怎么不会被羌夷讥笑呢?”宰相恨王益柔没事先向他申明,便以其他事将他兼直的职位罢免。升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出知蔡州、扬州、亳州及江宁应天府。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王益柔少时努力好学,博通群书,一日能写数千言的文章。尹洙见到他后说“:充足而不外流,受制而不窘迫,语言淳厚而又严厉,气质威壮而又长厚,不可估量呀。”当时正实行以考试诗赋择取士子。王益柔却不为此事。范仲淹推荐他考试馆职,因他不善于词赋,乞请改以策论来考试,朝廷特别允许。司马光曾对人说“:自我著《资治通鉴》,人们多请求读看,但未看完一张纸,便已打呵欠想瞌睡。能够把它全部读完的人,只有一个王胜之。”
5 李梦登文言文翻译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①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阅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徧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②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③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
参考译文
李梦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为孝丰知县,他不带家眷,只和三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丰县赴任。首先要去拜访浙江巡抚,门卫索要钱财,他没有理睬,门卫于是拿着他的名帖不让他进去。李梦登于是拿张胡床往衙门前一坐,整天不走,说:“我是因为公事禀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我等巡抚大人出来时,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公务,要你们这些门卫干什么呢?”门卫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看到他这情况,告诫他说:“你至诚而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事务都不熟悉,应该尽快物色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到幕府中来,或许可以帮助你弥补不足。”李梦登走上前去,说:“卑职每年的薪俸,不过30两银子,养不起幕客。不过卑职带来的几个朋友,都是秀才、举人出身,都好读书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还值得依靠。”巡抚冷冷一笑(,没再说什么)。没多久,终于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了,任职才三个月。
李梦登做官,外出不设仪仗侍卫,衙门不设门卫,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县衙大厅找他。李梦登便立即替当事人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劝他们息讼止争,诉讼双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县衙,始终见不到一个衙役。衙役有人请求分派事情,他就说:“哪里有子女(比喻百姓)向父母(父母官)陈说事情,却要衙役(像对待犯人一般)去拷问检查他们的?你们如果一定想要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何不放弃做衙役而去当农民呢。如果不愿这样做的话,那就请等我离任去职以后吧。”县衙没有公务的时候,他就常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父老商谈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拉着手与之谈文章、谈学问,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李梦登罢官的时候,接替的新任知县来到衙门,他把大印交接完毕,就深深的作了一揖离开了。移交时,问及县衙库房存储粮款公物,仍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查考诉讼案卷、文书档案,他说:“各自都有主管的人(意思是各有专人负责,有条有理)。”新官问及诉讼情况,他回答说:“(百姓的纠纷)都经过劝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遭到罢官的原由,一一写信给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同僚,说:“我担任知县仅仅三个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职,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李梦登罢官后,非常穷苦,穷得连家都回不去了,百姓争相接济他。小商小贩一清早就纷纷把没卖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门外,等到他开门,拿来做饭食,也不问哪来的。可是这样闲居了满一年,未曾出现过非常匮乏的情况。最后,孝丰县人民集资为他办理回家的事,并且制作了一把青色的伞赠给他,上面题名的人达上万人,让他荣耀的踏上归途。曾经受到过李梦登恩惠的几个人,他们挑着担子,一直把李梦登送到了福建家中。
6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唐张君平墓志乾隆己卯年庚辰时候,献县挖出了唐朝张平的墓志铭,是大中七年明经(代之未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刘伸撰写的。
字迹刻画还可以看见,书法还不错,文笔拙劣,我拓印了给前辈李廉衣看,说:“您说古人什么都比现在好,难道这不是唐文么?天下大都以为有名气的就是好的。但如果真的要考究事实,书法最好那一定是晋朝,那时也一定有写的很差的字;唐朝的诗歌最好,那时也一定有写的很差的诗。
并非晋朝的打杂的做苦工的写字都如同王羲之王献之,也非唐朝的杀猪的和做买卖的作诗都如同李白杜甫。西施和东施住在一个村是同姓的人,而柳下趾和柳下惠更是同胞兄弟,所以怎么能说如果一个美好就都是美好的,一个是贤能的就全是贤能的呢?鉴赏家得到了一个宋代的砚台,虽然它很滑并不能留住墨,还是当作珍宝一样;得到一块汉朝的拓印,虽然错误很多,依然是当作比宝石还珍贵。
问他看中了这些东西哪一点,他说看中了它们都是古代的。苏东坡曾作诗说‘嗜好与俗殊酸咸。
’说的就是这种事啊!”。
7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的翻译参考译文
尹君名源,字子渐,姓尹氏,和他的弟弟尹洙,(字师鲁),在当代都很著名。他所发的评论,所写的文章,知识渊博,记忆超群,都超过一般人。尹师鲁喜欢辩论,果敢而有所作为。子渐为人则刚强率略,不喜夸耀称赞自己,能隐藏锋芒。他与人交往,人们会很长时间都不知道他的非凡之处;等到他的才能一旦有所表现,人们必定会为之惊叹佩服。尹子渐看待世事,好像并不涉及事情的要害;不久他核查清楚了这事情的真伪,就能预计事情的成败,以后的很多事实总像他所说的那样。他的性情是不能容忍一般的凡夫俗子,但善于和有才能的人交往,时间越久交情就越深厚。从天圣明道年间起,我和他们兄弟交往,对子渐的看法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赵元昊侵略边境,围攻定川堡,大将葛怀敏发动泾原的兵马前往解救。尹子渐写信给葛怀敏,信中说:“贼寇率领全国的兵马进犯,没有了城堡的优势,而兵法有不能轻易离开城池(攻击来犯之敌)一条。而我们的士兵不懂得兵法,见到敌军必定进攻,而不考虑利害,这就是我军屡次失败的原因。我军应该在瓦亭驻扎兵马,待机而动。”怀敏不听从他的话,因此战败身亡。刘涣做沧州知府时,杖责一名士兵,士兵不服气。刘涣命令杀了这个士兵,这件事情让上级知道了,他因为专横杀人被判罪,被降职去了密州。尹子渐向皇上上书为刘涣辩解,刘涣得以官复原职。范仲淹常常向皇上举荐尹子渐,说他有才能,认为他的才能可以胜任馆阁的官职。皇上召来面试,没有任用他,就让他做了怀州知府,任职只一个多月,怀州就得以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这个时候,天子任用范仲淹,与现在的观文殿学士富弼,武康军节度使韩琦,想要重新部署天下之事,而由于权臣小人作梗,三公都被罢免离职。师鲁与当时的贤人志士,大多被诬陷冤枉而治罪。尹子渐叹息,忧伤悲痛而抒发愤懑之情,因此声称活着没有意义而死才是痛快的。往往饮酒至醉,唱出忧伤的歌曲以至于潸然泣下,朋友在私下里都认为他很奇怪。不久因病辞世,享年五十岁。至和元年(1054)十二月十三日,他的儿子尹材把他葬在河南寿安县甘泉乡龙涧乡里。他平生所写的文章共六十篇,都流传于后世。尹子渐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尹材、尹植、尹机、尹桴。
唉,师鲁常常劳心苦思,而最终带着忧患穷困至死。像尹子渐这样的人,旷达而没有什么能磨损他的心思的,而且没有什么能使他意志削弱的,但他的寿命却也不长久。难道所谓寿命的长短得失,都不是性格使然吗?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没人能知道。墓志铭说:
有蕴藏的才智而无法施展,愤懑之下而视死如归。难道是他的意志将要衰退了吗?不是这样,是可憎的世事造成了他这样的结局。
8 文言文翻译《李之才》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做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范忠献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往河东,征召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之上。在泽州,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刚一除丧,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是庆历五年二月。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9 《许衡》翻译及译文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1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有一则故事说: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会面临选择。做人如果要想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永远跟在别人的 后面走,就必须有自己的主见。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之所以会贪赃枉法、违法乱纪,表面上看来是环境的因素,但内心的不定何尝不是原因。人这一生,你可以没有权,也可以没有钱,但就是不可以没有主见。做人一旦没有了主见,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的脑袋也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做人千万不能没有主见。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法国哲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我有主见,故我在。”
2 我心有主 文言文 选自《元史 许衡传》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原文: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元史·许衡传》)
今译: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焦作市中站区)人,字仲平,博学多识,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3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的意思1 典故: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2 我心有主的意思是做事就必须有自己的主见。
3 扩充: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4 古文翻成白话文有什么方法我现在正学习古文,哪位有心人知道些秘诀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 九个字 老师会教的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策划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
5 我心有主,文章一篇,8 00字古时,许衡与一帮朋友在路上走,忽然发现路边有棵梨树。此时天气炎热,大家口渴难忍。别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许衡不为所动,正襟危坐。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反正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好一句“我心有主”!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句话中喷薄欲出,人格的伟大在这一句话中闪耀。此“主”非“主人”也,而是许衡心中那高尚的道德定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哲们早已告诫我们树立心中道德定律的重要。只有心中有道德,人生才会完满,才会更出众。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树立心中道德定律、遵守心中道德定律是一切的根本。岳武穆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两人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苏武牧羊、明翰殒身,他们展现的是坚贞不屈;包拯断案、魏征直谏,他们表现的是刚直不阿。昭君出塞,深明大义;西施入吴,为国献身。还有,云长义薄云天,孔明鞠躬尽瘁。人性的魅力和光辉在这些人身上表露无遗。而这一切,皆源自他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定律。伟大的道德铸造伟大的人生。
反观当今社会,人们心中的道德定律越来越少,道德水平也每况愈下。轻则求利轻信,重则卖国求荣。人们心中的道德似乎一瞬间烟消云散。2006年7月,一小女孩溺水,捞上来后周围镁光灯闪个不停,却无人施救。这时,一个名叫曹爱文的女记者摔下身上的相机,毅然冲入包围圈中心给小女孩进行人工呼吸,可惜已无力回天。在这个重利轻义的社会,冷漠似乎已是理所当然,而曹爱文正是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个闪光点。她以一己之身告诉我们道德沦丧问题已不容忽视,也给了我们道德复苏的希望。重新树立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定律,是一件紧迫而又任重道远的工作!
昔人已往,来者可追,我们需要的不是看客,不是只把徐本禹、洪战辉等光辉人物拿来考试、作文,而是向他们学习,去追赶他们。
我心有主,有了道德定律,人心才能谱出更动人心弦的乐章;我心有主,人们心中皆树立道德定律,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完美!
6 高中作文《我心有主》我心有主
李白心中有主,才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孟子心中有主,“才有“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豪迈,朱自清心中有主,才有“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意志。
我心有主是一个人对自己高尚品德的坚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表现。它摆脱了随波逐流的迷茫,告别了人云亦云的尴尬,它选择了高贵、高尚、善良、崇高或者悲壮。一个人心中有主,注定就会活得有滋有味、光彩照人。
自古以来许多名人、诗人都在把守着心中的“主”。陶渊明少时就有壮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他做过官,却受不了官场腐气,不肯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他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于是他挺直腰板,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李白也是厌恶官场生活,他折羞权贵,率性而为,吟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壮语,离开了宫廷,走向名川大山,让山水田园滋养自己的心灵。是他们心中的清高、正直与不屈才支撑起他们挺直的腰板。
心中有主不只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升华到一种对民族、国家甚至超越国界的责任感。
德国总理伯莱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忏悔;矢野浩二,一个日本人,多次在中国影视剧中扮演鬼子角色,在众多的压力下,他没有妥协,始终坚持。因为他们心中有正义、有责任感。
感动中国人物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一位70余岁的老人,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 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而现在许多人,他们心中无主,面对金钱美女的诱惑,把持不住,锒铛入狱或走向不归路,像成克杰、胡长清等,倘若他们能像杨震,在金钱面前,大胆的说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想他们也不会成为贪官的。
“梨树无主,我心有主”不是单纯的空话,面对诱惑,面对正义、善良受到挑战时,高尚的人们呀,请在心中吟唱“我心有主”吧!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希望对你有帮助
启心村是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0803009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803。邮政编码为4541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91,车牌号码为豫H。启心村与北朱村、南敬村、北敬村、府城村、造店村、店后村、南朱村、小尚村、大家作村、六家作村、老君庙村相邻。
启心村附近有焦作影视城、沈鹿宿火神庙、焦作许衡墓、北朱村民居、汉代墓冢群、商周墓葬群等旅游景点。有怀庆府驴肉、珍珠菊茶、灵芝铁棍山药、翠皮里脊、十足全虫等特产。
1 学习了《许衡字仲平》这首古文
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于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为农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1) 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兀儿史记》以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
(2)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
(3);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与刘秉中等“立朝仪”。
(4)“定官制”。
(5)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
(6)“犯颜谏诤,刚毅不屈”。
(7)有元代的“魏徵”之称;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教领太史院事,与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
(8)“新制仪象圭表”。
(9)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10)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许衡为古今唯一的一人。
2 文言文 《许衡》翻译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3 ,急许衡幼时聪慧过人,7岁开始读书,曾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说:“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他奇怪地说:“难道就只为了这些?”老师被许衡这一反问,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在心里暗自惊讶,这孩子是个很不一般的人。此后,老师一直留意许衡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极善于刨根问底,不管是书中的要旨理义,还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理,他都要追问个明白。过了不久,老师渐渐地感觉到,要应付许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这位老师便找许衡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悟性不凡,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我才疏学浅,不适宜再做他的老师,请你们另聘高人。”说完便辞去教席。此后,许衡的父母又接连为他请了三位老师。而这三位老师又都一个接一个相继辞去教席,而且都是出于同样原因,即没有能力满足许衡的要求。
许衡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坚持刻苦自学,常常是枕卷而眠,废寝忘食。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来感觉不到有丝毫的满足。
4 文言文《许衡授学》怎么翻译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5 《许衡》翻译及译文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小题1:①这 ②渐渐 ③已经或以后 ④才
小题2:A
小题3:他 日/必 有 大 过 人 者
小题4:(1)老师于是告辞离开,像这样一共更换了三位老师。 (2)没有杂乱的乐声干扰听觉,没有繁琐的公务使身心劳累。
小题5:他嗜学如饥渴,夜思昼诵,可见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不满足于学习仅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到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稍”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句与例句中的“其”皆是代词“他”。
小题3: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辞”“是”“凡”“更”“丝竹”“乱”“案牍”“劳形”,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5:
试题分析: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言行从性格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许衡①字仲平,小题1:(1)出众 (2)认字写字 (3)亲自体验 (4)难道 小题2:(1)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
(2)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 小题3:聪明过人抄书读书身体力行赞颂许衡好读书而且严格修身的精神。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
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
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
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缉单光竿叱放癸虱含僵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
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
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8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字仲平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主旨
本文2023-10-10 13:05: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