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殷王子比干简介,比干活了多少岁?是怎么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商朝殷王子比干简介,比干活了多少岁?是怎么死的?,第1张

比干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名干,姬姓,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帝辛戊寅(公元前1063年)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纣王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坚(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莫)。

周文王将伏羲的八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周武王克商消灭暴君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孔子说的周染与殷礼损益可以知道。可见古今对比却是事实。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封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定下后十四辈的字派,即“百、世、声、传、芹、藻、香,子、孙、繁、衍、邦、家、光。”为方便传之于后人,他还续了两句诗:“满庭玉竹宏光绪,之朝宗祝永长祥。”…………

很难找到确切的~

你可以上崔氏族谱站上询问崔氏族人,

://cszp/ 崔氏族谱

崔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

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

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

《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

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

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

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

《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

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

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

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

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

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

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

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

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

《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

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

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

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

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

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

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

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

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

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

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

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

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

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

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

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

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

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

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

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

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

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

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

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

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

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

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

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

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二、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 、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

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

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

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

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崔姓迁徒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

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

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

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

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迁台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

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 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

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

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

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

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

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

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

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

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

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

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

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

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

“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

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

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

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

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

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

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

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

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

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

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

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

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

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

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

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

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

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

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

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历史上姓殷的名人有哪些 殷姓名人:

殷姓历史名人

殷 羡,字洪乔,晋代长平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 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 芸:陈郡长平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 钧:陈郡长平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殷仲堪:陈郡人,晋代将领。能清言,善属文、工书。孝武帝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

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陈郡长平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开山:京兆户(今陕西省户县)人,唐代名臣,名峤,以字行。隋时为太谷长,入唐后,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封勋国公。

殷士儋:山东省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江苏省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希彭:河北省安国人,曾赴日学医,获病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0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国人民 殷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殷希彭少将

殷希彭(1900-1974),河北省安国县人。1920年入河北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是河北省立医学院病理学教学的创始人,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 。

抗日战争时期,困居乡里。有人邀请他出任伪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和参加安国县维持会,他拒绝了。1938年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效刘备叁顾茅庐,邀请38岁的殷希彭参加八路军,第一次见面,就爽快地答应了参加八路军,犹如树立了一面旗子。在他的影响下,他>>

近代姓殷的名人、两个、名字、有资料和照片更好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江苏省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希彭:河北省安国人,曾赴日学医,获病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0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殷国洪少将

殷国洪(191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262团连指导员,红30军88师268团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在天全战役中负过伤。参加了西路军。西路军失败后,随部队在山里打游击,弹尽粮绝,最终被俘。在敌人监狱里,受尽折磨,他咬定自己是当兵的。后被押到兰州,修铁路,修机场,又被押到平凉,准备送回湖北原籍,趁敌人看管不严走脱,由一位老大爷带路,找到了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3团特派员、冀南军区9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第3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参加了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10纵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桐柏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湖北军区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干部部部长。1959年毕业于 政治学院。后历任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殷承祯少将

殷承祯(1915-1990),湖北省崇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排长、司务长,红军学校青年干事、出纳,军委总供给部会计、材料科科长、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陕北独立第1师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会计科科长,驻桂林办事处交通运输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财务局局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物资部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中国 殷姓高级***、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殷夫烈士

殷夫(1910-1931),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徐白、徐文雄,笔名殷夫、白莽,任夫等,浙江省象山县人。幼年曾读私塾,1920年秋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开始练习写诗。1923年7月考入上海民>>

好名字(姓殷的) 女:

钰彤 钰:美玉 彤:红色

Z雯 Z: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斓的云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彤萱 彤:红色 萱:一种忘忧的草

h婷 h:传说中一种神珠 婷:美好

媛馨 媛:美好

梦涵 涵:包容

碧萱 萱:一种忘忧的草

慧妍 慧:智慧 妍:美好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梦婷 婷:美好

雪怡 怡:心旷神怡

彦歆 彦:古代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歆:心悦,欢愉

芮涵 涵:包容

婧涵 婧:女子有才 涵:包容

鑫蕾 鑫:财富

希蓝 希:希望 蓝:蓝色 纯洁

雪馨 (馨:香气 )

姝瑗 (姝:美丽,美好 瑗:璧玉 )

颖娟 (颖:聪颖 娟:娟秀,秀美 )

歌飞(歌,精通音乐;飞,快乐)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韵寒(即蕴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灵芸(容华绝世,双手灵巧)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歌飞(歌,精通音乐;飞,快乐)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韵寒(即蕴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灵芸(容华绝世,双手灵巧)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还有:

蕊瑗 欣远 梦涵 瑞萱 雪融 静宜 雨萌 澎涵 展研 梓璐 木晗 钥盈 丹扬 静萱 爱萌 紫帆 梦晗 竹萱 紫凝 芳瑞 石蕾 程慧 景钥 彤瑞 婧慈 海瑛 奕婷 晓希 忆南 伊若 佳楠 婧琦 若晴 立烨 静程 锦薇 倩然 丹雪 芯蕊 若蓓 婉钥 馨婷 瑞媛 兰馨 可馨 永欣 彤瑞 钰凝 谨佳 雨珊 梦蕾

或者:

瑶箐 姗玫 琬莠 蓝桃 萍甜 窈莹 妙菱 蓉亭 昙帼 楠蝶 茹婧 姿蝉 蓝馨 芩燕 淑谨 苹飘 菩梅 馥嫫 淑篮 凤荟 菀妙 姿琦 诗婧 瑶菏 妙妗 淑蕊 妙嫣 竹娴 黛滢 静娴 雅淳 玉涵 韵婷 兮倩 灵珊 佳悦 诗晴 雯媛 静晗 欣怡 婉莹 韵涵 思默 倩颖 依凌 思琪 欣蔓 心妍 梦婕 倩薇 韵菲 诗涵 香娣 诗婷 雪岚 高怡 文倩 静婷 心逸 雅馨 月柯 语琦 子晨 雨露 静婷 雯倩 高诗 咏波 佳雨 霈泽 紫涵 桦琳

还有:

蕊瑗 欣远 梦涵 瑞萱 雪融 静宜 雨萌 澎涵 展研 梓璐 木晗 钥盈 丹扬 静萱 爱萌 紫帆 梦晗 竹萱 紫凝 芳瑞 石蕾 程慧 景钥 彤瑞 婧慈 海瑛 奕婷 晓希 忆南 伊若 佳楠 婧琦 若晴 立烨 静程 锦薇 倩然 丹雪 芯蕊 若蓓 婉钥 馨婷 瑞媛 兰馨 可馨 永欣 彤瑞 钰凝 谨佳 雨珊 梦蕾

或者:

瑶箐 姗玫 琬莠 蓝桃 萍>>

从古到今姓殷的最大官是什么 古代

殷民

殷民为池侯

殷通

殷通,秦代会稽郡守。

殷续

殷续,汉代有北地太守。

殷丹

殷丹,东汉会稽太守。

殷裒

殷裒,晋代荥阳令

殷羡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融

殷融,字洪远,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前后在世。桓彝见而叹美之。喜欢《易》、《老》之学,善属文而不善口辩,其兄殷羡之子殷浩每与之谈,殷融总谈不过殷浩。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不以世事自缚。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卿,卒。殷融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殷浩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芸

殷芸,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钧

殷钧,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

殷仲文,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

殷仲堪

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

殷仲容,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不害

殷不害(505―589),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齐豫章王行参军殷任(《南史》作殷汪)的孙子,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南史》作尚书兵部郎)殷高明之子。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一生善工书、画。卒年八十五。史书《陈书本传・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对其生平,特别是少时的艰辛生活有记载。

殷不佞

殷不佞(518年―573年),字季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不害弟,是南朝著名的大孝子。

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名峤,字开山,雍州县(今陕西户县)人,封勋国公。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兵起,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为民,后又从平薛举子薛仁杲,恢复爵位。武德六年(622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630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殷盈孙

殷盈孙,唐代成都诸曹参军。

殷维白

殷维白,江苏人,元代画家。以擅长画丑陋人物闻名。

殷士儋

殷士儋,山东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奎

殷奎,明代名人、学者。

殷化行

殷化行,陕>>

姓殷的人物有谁 殷氏作为历史悠久的姓氏,历代人材辈出,英贤荟萃。汉代有北地太守殷续,会稽太守殷丹。晋代有豫章太守殷羡,荥阳令殷裒,杨、豫、徐、兖、青五州都督殷浩,荆州刺史殷仲堪,文学家殷仲文。唐代有兵部尚书、郧国公殷开山,成都诸曹参军殷盈孙,画家殷仲容。宋代有殷澄。元代有殷仲温。明代有殷奎、殷近仁、殷谦等名人、学者。清代有书画家殷云楼。近现代则有殷良弼、殷希彭、殷士奇等仁人志士。

姓殷 是要正确答案,还是要错误答案?

历史上姓殷的名人有哪些 殷姓历史名人

殷 羡,字洪乔,晋代长平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 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 芸:陈郡长平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 钧:陈郡长平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殷仲堪:陈郡人,晋代将领。能清言,善属文、工书。孝武帝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

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陈郡长平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开山:京兆户(今陕西省户县)人,唐代名臣,名峤,以字行。隋时为太谷长,入唐后,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封勋国公。

殷士儋:山东省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江苏省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希彭:河北省安国人,曾赴日学医,获病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0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殷的名人? 殷 羡:字洪乔,晋代长平人。其性格耿介正直,当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

殷 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殷 芸:陈郡长平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

殷 钧:陈郡长平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

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

殷仲堪: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将领,玄学名士。曾为谢玄参军,出守晋陵郡,太元末领黄门郎,据《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载:“宠任转隆。……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耀所亲信以为藩捍,乃授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武将军、荆州刺史。”

殷仲容:陈郡长平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

殷开山:京兆户(今陕西省户县)人,唐代名臣,名峤,以字行。隋时为太谷长,入唐后,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封勋国公。

殷士儋:山东省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

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

殷树弗: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世安:江苏省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

殷希彭: 少将(1900-1974),河北省安国县人。中国人民 殷姓开国将军之一1931年获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人民 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医学院院长。1954年任中国人民 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长。195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开国少将中,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1938年参加中国 ,1955年授少将军衔者,仅有殷希彭、李曼村、高存信、梅嘉生、傅继泽、管松涛6人。1974年12月5日逝世,终年74岁。编著有《病理学讲义》、《病理学实习手册》。

殷国洪: 少将(1911-――),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人民 殷姓开国将军之一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干部部部长。1959年毕业于 政治学院。后历任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海>>

以殷开头的名字 殷子轩

1殷 氏:商族始祖的姓氏居于古殷水,盘庚王帝之后有殷氏,还有商朝亡后子孙分散,以殷为氏。还有北殷氏(邶殷国)。

2商 氏:商汤之孙,以国为姓。

3汤 氏:商汤之后。

4乙 氏:商汤字天乙,子孙以王父为氏

5来 氏:汤之子孙,食采于郲,因以为来氏 6邓 氏:武丁封叔父曼季为邓侯,其子孙以为氏。沃 氏:商沃丁之后。

7相 氏: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都于相,宗族留居于相里,因氏

8武 氏: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一,出自商王帝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二,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9权 氏:商武丁有个儿子封在权国后以权为氏。

10祖 氏:祖甲之后。

11仲 氏: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宋庄公的儿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孙字“仲”为姓,成为仲氏的一

12郝 氏:帝乙封子期于郝,期后以郝为氏。

13箕 氏:箕子之后。

14梅 氏:出自子姓,帝辛时有梅伯。支。

15鲜于氏:出自子姓,商王帝辛的叔父被封在箕(在山西太谷县东),称为箕子。后有去朝鲜半岛立国史称箕子朝鲜其后有姓鲜于的。

16林 氏:比干子坚,之后。

17王 氏:商帝王族后,比干之后,居汲县,世称汲城王。

18施 氏:出自子姓,施氏为商七族之一。

19陶 氏:出自子姓,陶氏为商七族之。

20邦 氏:出自商时期的上大夫邦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1邽 氏:出自子姓,邽氏为商七族之一。

22饥 氏:出自子姓,饥(饥)氏为商七族之一。

23樊 氏:出自子姓,樊氏为商七族之一。

24奇 氏:(锜氏)出自子姓,锜氏为商七族之一,即公族后人去金为奇氏。

25索 氏:出自子姓,商七公族之一,是商汤的后代。据《元和姓纂》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公族。

26繁 氏:出自子姓,繁氏为商七族之一。

27钟 葵氏:出自子姓。商公族,一说钟葵氏也为商七族之一。

28宋 氏:微子封于宋,其后以为氏。

29花 氏:微子之后。

30乐 氏: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31微 氏:微氏系微子之后。

32黑 氏:微子之后。

33牛 氏:微子之后名牛父,子孙以王父为氏。

34戎 氏:戎氏系微子之后。

35衍 氏:源于子姓。宋国微仲衍之后人。

36邹 氏:宋正考父之后。

37华 氏:宋戴公孙督,字华文,自立为华氏。

38督 氏:宋国华督之后。

39萧 氏:微子十二世孙大心封于萧,因为萧氏。

40孔 氏:孔父嘉遭华督之难,其子奔鲁,以子加乙为氏,孔子为其六代孙

41皇甫氏:宋戴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汉代改为皇甫。

42穆 氏:系出子姓,宋穆公子孙,以谥为氏。

43钟 氏: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和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遨之后州梨,封于钟离,数传至接,居颍川长社,以钟为氏。

44空 氏:源于空桐氏,出自商朝始祖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空同,也称空桐、崆峒,是河南汝州西部崆峒山的简称。

45庄 氏:(庄)源于子姓。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以祖名为氏。

46边 氏:源于子姓。宋平公之子子边之后裔以字为氏。

47桓 氏:出自子姓,宋桓公之后。

48向 氏:宋桓公之后,食采于向,遂为向氏。

49鱼 氏 :宋桓公之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王父为氏。

50墨 氏:宋成公子墨台,子孙以王父为氏。

51褚 氏:宋共公子段食采于褚,子孙因以为氏。

52匡 氏:系出子姓,宋大夫封于匡,后以邑为氏。

53朱 氏:1) 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2 )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王帝辛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54谈 氏:商朝后裔宋国传至谈君,子孙因为氏。

55干 氏:宋国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56池 氏: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嬴秦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官授秦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属火,池氏属徵音,堂号有安乐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讳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辖范围),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为池姓,一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

57那 氏:商武丁之后有那氏。

58衣 氏:出自殷氏“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是由于读音相近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

59苑 氏: 商帝武丁封其子文为苑侯其后以苑为氏。

60目夷氏:宋公子目夷之后。目夷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襄公即位,目夷为相。宋、楚大战于泓水时的“子鱼论战”,可窥见其超人的战略思想。死后葬于微山。

或许还有其他的,但至今已不可考。

求采纳(づ ̄ 3 ̄)づ~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商的始祖叫做“契”,他的母亲是简狄,帝喾的次妃。传说,契的母亲简狄同她两个妹妹到河里去洗澡,看见燕子生下一只蛋,就捡起来吃了,因此怀孕生下了契。契是尧的同父异母哥哥,长大后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在商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赐姓子氏。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契成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

从契到成汤,共迁都八次,最后定居于亳。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部落的发源地商地(今河南商丘市),商丘是商部落的肇兴地、商业的发源地、商朝的建都地等。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商丘,是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 商人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区别。

来自华夏,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我们的祖先

商族的来源,自古有很多种说法,比如陕西说,认为商族发祥于陕西商洛或者关中地区;东方说,认为商族发祥于河南商丘,或者山东;晋南说,认为发祥于山西永济或者垣曲永济一带;河北漳水说;河北东北及环渤海湾一带说;东北说,认为发祥于辽西一带或者幽燕;北京说。

“陕西说”的依据是一些古代文献。

《书 汤誓》郑玄注:“契始封商,遂以商为天下之号。商国在太华之阳。”

《史记 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商喾之子禼所封也。”

《史记 六国年表》云:“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较大,直到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这种说法一直属于主流说法。

但是,自从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到现在已经100年了,在陕西范围内,没有发现任何先商文化遗迹,因为“陕西说”没有考古材料作为支持,所以这种说法已经少有人赞同了,多认为此说法只是汉晋学者的推测。

“东方说”的依据是 历史 文献和一些考古材料。

东方说的首创者是王国维。他认为“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惟周独起于西方”。王国维认为最早的“商”在河南商丘,亳在山东曹县。他的东方说得到了很多著名学者的支持,比如徐中舒、和龚维英等。但各家观点也并非完全一致,有商族起源豫东说、山东说等。由此不同,当然所言先商文化遗存就不同,或言为河南龙山文化豫东类型(造律台类型),或言为山东龙山文化,包括大汶口文化。

这个说法在考古材料上也有不足。东方说并没有建立在确凿的商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虽然公认河南龙山文化与公认的二里冈期商文化有少量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显然缺环较大,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然发展延续。

“东北说”尽管有少量文献记载,但是,东北、内蒙古的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以上,与商族建国的年代(距今3500年)相距太大,而且红山文化与二里冈期商文化根本没有必然的密切联系,中间缺环太多,而这个缺环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及由东北、内蒙古向中原迁徙的路线,东北说者又难以确指。最大的一个漏洞,就是商族如果在东北地区活动,则不可能于夏周二族及尧舜酋邦建立一个密切的酋邦联盟。所以东北说难以成立。

晋南说,相对而言,在文献和考古材料方面,比以上几种都充分一些。商族在建国前曾活动于山西中南部,但是晋南说者认为垣曲商城为汤始居亳,且不说该城规模较小,根本就不具备商王都的气魄,而且该城的始建年代也与商汤居亳的年代不一致。而且此学说者之说商族最早活动于山西,但是具体在哪里,有哪些先王遗存,都说不出来。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商族发祥地在河北磁县,也就是漳水说。用“下七垣文化”代替“先商文化”的命名。下七垣文化是商族建国前300年间的文化遗存,期间商族并没有活动于陕西关中、晋南、豫东东部、山东、东北等地。下七垣文化直接发展成二里冈期下层商文化。

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一带,北至河北省中部,西至太行山,东至河南省濮阳市,南至沁河、新乡市一带,都已经发祥有下七垣文化遗存。此外,下七垣文化的势力也曾深入豫东西部地区。至于豫东东部的商丘地区,则是东夷文化的岳石文化的,不见下七垣文化遗存。

下七垣文化的直接来源,一是继承了当地的河南龙山文化后岗类型的很多文化因素,二是来源于晋南、晋中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光社文化以及更早的龙山时代文化。下七垣文化中来自晋中、晋南地区的文化因素,是该文化的主导因素,或者说是处于通知地位的商族所带来的文化因素,说明商族在河北磁县形成下七垣文化之前,商族的活动区域在晋中、晋南地区。

商始祖契至汤,曾八次迁徙。

契居番,是一迁。

《商颂》云:“帝立子生商”

《荀子 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世本》:“契居番”

《水经 渭水注》引《世本》作“蕃”。

番即商,是最早的商地,即今天的河北磁县。

昭明居砥石,是二迁。

《荀子 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砥石为泜石传误。泜石,即泜水和石济水的混名。泜水,今于河北隆平县北入宁晋泊。今石济水已经不存在了,泜水犹在,其地在今河北元氏、平乡一带。

昭明又迁商,是三迁。商即河北磁县。

相土居“商丘”,是四迁。

《世本》云:“契居蕃,相土徙商丘。”

古本《竹书纪年》“帝相即位,处商丘。”

这里的“商丘”,在《左传》里为“帝丘”,而“帝丘”在河南濮阳。故相土居的“商丘”是河南濮阳。

商第六代先公冥,是五迁。

今本《竹书纪年》:“帝少康十一年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说明商侯冥时商族活动中心在豫北、冀南的古黄河流段。

王亥迁殷,是六迁。

今本《竹书纪年》曰:“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

这里的商侯指王亥,殷在安阳

上甲微居邺,为七迁

《路史 国名纪卷三》:“上甲微居于邺”

邺在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

成汤灭夏前居亳都,为八迁。

《吕氏春秋 具备篇》:“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高诱注:“薄或作亳。”

《吕氏春秋 具备篇》:“汤其无郼,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高诱注:“郼岐,汤武之本国。”

由此可见,郼薄对于成汤,就像毕裎对于周武王一样重要。

郼亳,在河南内黄靠近濮阳的郼地。

尽管商族建立商朝前八迁,但是迁徙的范围不出冀南、豫北地区。而这个地区恰好与下七垣文化范围一致。

下七垣文化并不能填满整个先商时期的时间段落,它只是先商文化中中期和后期的文化,而且下七垣文化不仅包括商族,也包括居于漳水附件黄河地段的“河伯”族和居于河北易水的“有易”族。下七垣文化准确的应该成为以商族为主体所创作的物质文化。

殷商的特征是人牲,巫文化比较发达。目前考古还未明确指出其发源地。可能是夏部朝中行使巫术群体的一次夺权,也可能是夏朝的汤部落利用 社会 动荡攻击夏王庭不敬神或敬神不虔诚,号召人们敬天敬神的一次武装夺权, 历史 上部族武斗似家常便饭。关键是周代商,武王看到人牲的罪恶,哥哥被煮吃了,自己差点也成了案板上的肉,还有就是参与反叛的姜子牙也有类似情节,废止祭神用人是周武王号令天下的正义之旗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殷商的祖先来自哪里这是在考古都存疑的问题。远古以来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龙山文化似乎不能说是殷商的绝对母体。有一种假说殷商的祖先来自于内亚的迁徙部落,杂糅了当时太行山东西的地方部落。由此可见,殷商与古埃及的文明,两河文明有类似的地方。文字的象形,喜欢高大淳朴的石像等。他们的历法与占卜更加与两河流域的历法接近,占卜法更像埃及。

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过程中的

商朝殷王子比干简介,比干活了多少岁?是怎么死的?

比干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名干,姬姓,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