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起源与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王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国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主要成就: 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
称号: 书圣
后世子孙: 王献之
1人物简介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
王羲之坐姿画像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家族背景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278)、王正到王旷(约274-328)时,两晋(266-316),发生“八王之乱”(290-306),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无锡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307)。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定居无锡,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夫人(夏侯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文武全才的王廙,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又是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右将军王导的夫人(夏侯夫人)是王旷夫人的亲妹妹,是王羲之的姨母,王导又是姨夫加远房叔父,二家特别亲热,常往返串连,王羲之青少年时代常羡慕姨夫“右军”这官衔。永和五年(349),当姨夫已逝拾周年、姨母悲伤致疾时,王羲之在无锡右军府涤砚池畔,写下著名的《姨母帖》信札,并派员送往建康(东晋时,建邺改建康),以慰姨母病疾。《姨母帖》真迹复刻在惠山晋朝华孝子祠《孝为行首》堂右壁上。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姨母和姨夫,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复没,被刘聪俘虏。王导改任安东将军时,也经常从建邺走无锡,于公于私探望连襟和外甥。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322)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羲之始与周顗爱女周莹生情,难舍难分。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47岁。这年王敦攻建康,杀周顗,周莹与羲之断交,恋爱六年化泡影,经母亲和大哥王藉之劝说踏上仕途。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时任无锡县令王涛把衙前《扬州辖无锡右军府》进行修葺。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无锡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望姨母和姨夫,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此时王羲之因失恋周莹,意志消沉,不理不睬,只管吃烧饼。遂返回无锡,秉告家母,示不愿意,经母亲劝说,拖到下半年重阳节才结婚,真是东房快婿并不快,然而,婚时见郗璇乃闺秀美女,才喜上眉梢,顿消前嫌。
2家族背景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278)、王正到王旷(约274-328)时,两晋(266-316),发生“八王之乱”(290-306),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无锡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307)。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定居无锡,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夫人(夏侯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文武全才的王廙,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又是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右将军王导的夫人(夏侯夫人)是王旷夫人的亲妹妹,是王羲之的姨母,王导又是姨夫加远房叔父,二家特别亲热,常往返串连,王羲之青少年时代常羡慕姨夫“右军”这官衔。永和五年(349),当姨夫已逝拾周年、姨母悲伤致疾时,王羲之在无锡右军府涤砚池畔,写下著名的《姨母帖》信札,并派员送往建康(东晋时,建邺改建康),以慰姨母病疾。《姨母帖》真迹复刻在惠山晋朝华孝子祠《孝为行首》堂右壁上。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姨母和姨夫,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复没,被刘聪俘虏。王导改任安东将军时,也经常从建邺走无锡,于公于私探望连襟和外甥。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322)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羲之始与周顗爱女周莹生情,难舍难分。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47岁。这年王敦攻建康,杀周顗,周莹与羲之断交,恋爱六年化泡影,经母亲和大哥王藉之劝说踏上仕途。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时任无锡县令王涛把衙前《扬州辖无锡右军府》进行修葺。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无锡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望姨母和姨夫,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此时王羲之因失恋周莹,意志消沉,不理不睬,只管吃烧饼。遂返回无锡,秉告家母,示不愿意,经母亲劝说,拖到下半年重阳节才结婚,真是东房快婿并不快,然而,婚时见郗璇乃闺秀美女,才喜上眉梢,顿消前嫌。
近日,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我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的王清华老人家珍藏了一本罕见家谱,家谱记载有上至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下至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28日,记者来到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王清华家,恰逢老人家上山干农活。得知记者要看家谱,王清华的妻子马清荣(音)从卧室里把一个锁了好几层的深色木盒子拿了出来,在昏暗的光线下,盒子精致的做工令人眼前一亮。马清荣并不知道如何打开木盒,还是旁边另一名王家人帮忙弄了一阵后,才打开了盒子。在精致的盒子里,记者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纸张因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而变色的王氏家谱。家谱长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厚3厘米左右。翻开家谱,均为繁体文字,即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王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据闻讯赶回来的王清华回忆,家谱是自己奶奶传下来的,因为近几十上百年间,他们这一族近几代以来家道衰落,族中有文化的人很少,他自己更是没读过几天书,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他也不清楚。但由于前辈的叮嘱,他把家谱看成是王家最珍贵的东西,妥善保存着。王清华也不知道他的上几辈人何年何月来到雅安生活,但家中保存的老宅和供奉祖宗的祠堂似乎告诉别人,这家人也曾一度兴旺过。
在王老汉家的后面,就是王家老宅,老宅全木质结构,堂屋有三扇大门,各种装饰、雕刻非常精美,门坎高过膝盖。堂屋内部高约5米左右,靠后墙正中的祠堂摆放着祖宗灵位。王老汉说,家谱以前就是与祖宗一道供奉在祠堂里的,如果有人要想观看,必须得到当家人的同意,并沐浴焚香、三拜九叩后才能观看。现在为了防盗,他把家谱收起来了,祠堂如今也已是布满了蛛网。家谱里有王羲之据对王家家谱有过一定研究的市民刘传康介绍说,这本王家家谱为清朝康熙庚申(公元1680)年,王氏第23代孙续修,距今约300年历史,记载了上至周灵王台子晋,下至清朝康熙26代孙,王家家族变迁历史。研究家谱得知,王家先后辗转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家谱同时还收集了历代皇帝给王氏的皇令全文,祖宗图像以及墓葬地点。
与记者同去的几人根据该家谱里有关记录“羲之率祖若诸姬之……南国柱宗哉”而推测,这家人可能与晋时大书法家,曾做过东晋宰相的王羲之有关。但由于无专家在场,大家不敢断定家谱里所记录的是否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家谱里可以看出,王家来四川的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从家谱记载王氏家族2000余年的兴衰变迁,可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记者王金贵
我也姓王。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存厚堂刻本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士焱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
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
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
(清)梁卓午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
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人物名字:王羲之
拼音:WANG XIZHI
字号:字逸少,后世尊为书圣
所属朝代:晋及十六国
生卒年代:321—379,一作303—361
籍贯: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人物简介:东晋官吏、书法家。授秘书郎,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与王述不和,辞官,居会稽山阴,游山水,修服食,世事五斗米道。工书法,初从卫夫人学。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创造新体,自成一家。与钟繇并称“钟王”。王羲之画像取自南宋马远绘《王羲之玩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王羲之题跋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王羲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王羲之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王羲之读书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羲之爱鹅图》为明末陈洪绶绘。《羲之爱鹅》清任伯年绘,中国美术馆藏。《羲之牧鹅图》清任伯年绘,故宫博物院藏。《羲之观鹅图》清任伯年绘,故宫博物院藏。《羲之观鹅图》清任伯年1891绘,美国密执安大学博物馆藏。《右军爱鹅图》为晚清画家钱慧安绘。《人物故事图册·羲之爱鹅图》,清陈宇绘,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侧头像取自《集古像赞》。《王右军书扇图》明仇英绘,上海博物馆藏。《右军书扇图》明仇英绘,云南省博物馆藏。
王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10-10 12:39: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