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秦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谁知道秦氏家谱,第1张

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祖 ] 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 东善慕道 从事孔子 贤列七十 唐封上洛伯 宋对鄄城侯 明嘉靖时对冯翊 于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 于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 葬山东 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配言氏,赠夫人,于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 于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 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 耀 辉

[ 字辈 ] 一修派语 冥添受胜思 兴伯邦朝自 在大民国正 先有均能致 忠孝流芳远 诗书裕后昆 文章光世泽 淮海振

[ 名人 ]

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

1、秦始皇的祖先有:

第35世祖:恶来,商纣王的大臣

高祖父:秦惠文王

高祖母:宣太后

曾祖父:秦昭襄王

祖父:秦孝文王

亲祖母:夏姬

2、秦始皇的父母

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原名异人)

母亲:赵姬(说法不一有说吕不韦的舞姬,也有说赵国将门之后)

3、秦始皇的兄弟

成蟜

4、后代

儿子:一共有儿子23人,但是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

扶苏(长子)

公子高

公子将闾

胡亥(秦始皇幼子,第十八子,即秦二世)

女儿

有10个女儿,均无名字。

孙子:秦王子婴:扶苏嫡长子、秦始皇的嫡长孙。

扩展资料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

-秦始皇

  秦姓,亦称秦氏。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人口在当今中国 姓氏中排第74位。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秦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秦姓简介

 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据《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秦非子为得姓始祖。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之说。秦姓以河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再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秦姓源出

 一、秦出自嬴姓和姚姓

 根据《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是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颛顼和舜帝后代:伯益是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伯益。舜帝,姚姓,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二、源于姬姓

 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

 三、外族改姓

 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四、源于外夷

 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 地理 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 文化 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中国与大秦国交往密切,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 三国 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灭里吉歹氏”,后为巴尔虎蒙古姓氏,始祖为穆奇德·罗拔伙,世居扎鲁特,后迁辽阳。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后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尔虎蒙古族万余族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间,“蒙古九旗”族人迁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于凤城镇,多冠汉姓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尔秦氏,亦称墨勒齐氏,世居台罕(今内蒙古科尔沁罕乌拉高格斯台 自然 保护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蒙古族、满族墨尔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莫氏、齐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陶氏。

 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绰克秦氏:亦称察克钦氏,满语为Cokcin Hala,汉义“壤”,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以地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初氏。

 ⑵满族多秦氏,亦称多锦氏,满语为Docin Hala,世居黑龙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多氏。

 ⑶满族瑚鼎氏,满语为Huding Hala,世居和罗山秦(今俄罗斯霍尔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秦氏、胡氏者。

 ⑷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孟氏、穆氏等。

 七、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克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克音氏,是达斡尔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龙江克音(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 内科 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达斡尔族、满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何氏等。

 八、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续姓秦。”

秦姓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秦姓姓氏文化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宗族特征:

 1秦姓在中国 历史 上向外播迁较早,并且广布于多个省份。

 2秦姓在家族史上,出现大量名人,并分布于各个领域之中。

 3各支秦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四年秦振生修《秦氏家谱》,陕西省户县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1920年秦启泰等修《秦氏族谱》,湖北随州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明信舒淳英,铭启胜干贵。”

秦姓家族名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太虚,北宋高邮人。官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官。少豪隽慷慨,工诗文,词风柔婉,世称秦淮海。着有淮海集四十卷。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祐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南宋 数学 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日本秦氏

皇帝们那些事儿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在无聊之中,人需要找点事情来做,现在给自己找的就是写一个皇帝的纪传体,好像前面还没有人来系统地干过这个事情,自己也不是历史学家,用来娱乐自己,也娱乐他人

希望来填补无聊的人生……

从秦始皇到宣统,一个个来吧……

始皇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人之一了,就武功而言(武功是武力功勋而不是江湖武功),能做到他这种程度的人能用手指就足够数出来,以一己之力气吞六合,即使过了数千年,也是让后人追忆不已。

他的功绩早有定论: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所谓的六世,就是从秦襄公下来六世。

先说说始皇的家谱:秦国第一任国君秦非子。

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人,是大禹的助手,当时当上了副总的位置,大禹死后本来是可以接班的,可惜被大禹的儿子给杀死,从此禅让制被“家天下”所替代。所以说始皇的身世的确是显赫,到三皇时期都能有据可查。

秦非子的特长……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韩国怎么讲的我没有看过,但是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韩国人中有一部分来自山东东夷人的后代,东夷人是山东的土著居民,创造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秦人的祖先嬴秦族便是东夷人的一支,其起源于今山东莱芜,秦始皇也就是秦王嬴政自然是山东人祖先东夷人的后代,我认为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这么说,当然了,秦始皇肯定不是韩国人,但是秦始皇跟韩国人的其中一支主要祖先都是山东东夷人确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什么孔子韩国说就是这么来的吧?呵呵,小国可以理解!但是中国确实存在去东夷现象,始作俑者恐怕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说的始作俑者,所有尊重历史的人都应该鄙视这个垃圾!

为什么秦始皇赢政的祖先在历史书讲得不够详细啊,他的祖先多有谁啊。

要他祖先名字和封号

秦始皇父亲叫异人(秦庄襄王)祖父是孝文王,再往前依次是昭襄王\武王\惠王\秦孝公

秦始皇的祖先

据史家考证,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秦人的祖先和殷人的祖先属同一部落(或部落联盟),“玄鸟”(燕子)是他们共同崇拜的图腾,也是其部落标志。其活动地区大约在黄河下游的东海之滨。

夏朝时,秦人的祖先被赐“嬴”姓,仍在东方游牧(东夷)。

商灭夏,秦人的祖先曾为其出力,并随之西进,有一部分嬴姓氏族来到黄河中游。但大部分仍居黄河下游,继续同殷人结盟。

周初,由于参加武庚叛乱,被周公镇压后,居住在黄河下游的秦人祖先被周人赶向黄土高原。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秦人第一个活动地区叫“西垂”(泛指西方边陲),后来迁徙到今甘肃天水一代。

秦人在西周时的地位是一种氏族奴隶。周孝王时,被封为附庸(尚无资格直接向天子进贡,只能附属于某一诸侯),允许在秦地筑城,即所谓“邑之秦”。据考证,“秦”在今甘肃清水县东。自从“邑之秦”后,这一部分“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称为秦人。西周末年发生一些变化,即随着周王朝的衰落,秦逐渐被重视,他们从与戎狄一样的奴隶地位升为“附庸”,又从附庸升为大夫。

秦始皇的祖先叫 , 非子。他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因为他养马很出众,被周天子赏识,封为大夫,

秦非子,秦国的开国君主。颛顼后裔,嬴姓,祖先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始祖大费(伯翳、伯益、费侯),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训练鸟兽,舜赐姓嬴。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因功被封为诸侯。周王又宣布把岐山以西地区赐给秦。从此,秦正式成为诸侯国

秦国秦嬴 不详 不详

秦侯 不详 不详

公伯 不详 不详

秦仲 不详 不详

秦庄公 前821-前776 44

秦襄公 前777-前766 12

秦文公 前765-前714 51

秦宁公 前715-前702 13

秦出公 前703-前696 7

秦武公 前697-前676 21

秦德公 前677-前674 3

秦宣公 前675-前662 13

秦成公 前663-前660 3

秦穆公 前659-前619 40

秦康公 前620-前609 11

秦共公 前608-前602 6

秦桓公 前603-前577 26

秦景公 前576-前537 39

秦哀公 前536-前501 35

秦惠公 前500-前491 9

秦悼公 前490-前477 13

秦共公 前476-前443 33

秦躁公 前442-前429 13

秦怀公 前428-前425 3

秦灵公 前424-前415 9

秦简公 前414-前400 14

秦惠公 前399-前387 12

秦出子 前386-前385 1

秦献公 前384-前362 22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2年(为秦王),前221年-前210年(为秦帝

史书记载有年代可查的三十一代秦王励精图治,到始皇赢政统一了中原六国,一个人力量源自家族的文化传承。

现在还有秦始皇的后人吗?

秦始皇有若干后代,秦始皇身后这些后代着落若何,几千年来,不停没有人能说清晰,见于史乘著名可考的秦始皇后代只要宗子扶苏,少子胡亥、令郎高、令郎将闾四人。有史乘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史乘中另有秦始皇第10个女儿被杀的记录,如许看来,秦始皇至少有后代二三十人。据专家考据,秦始皇共有后代33人。

秦始皇的33位后代,除胡亥在赵高、李斯同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别的32人皆寿终正寝。宗子扶苏被窜改的遗诏赐死,胡复称帝后,怕其兄长不满而残暴杀害他们,史乘记录的有,将"六令郎戮死于杜",将十二令郎杀害于咸阳市。令郎高筹备逃跑,又恐家眷被族,只好上书,哀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哀求,令郎将闾昆弟3人,自愿"拔剑自则,胡亥不只处死了他所有的哥哥,对其姐妹也不放过,史乘记录:胡亥将"十公主戮死于杜"。就如许,胡亥为保住本身的皇垃,残暴地杀害了本身众多的兄长姐妹。

而胡亥的儿子子婴被项羽杀了。项羽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令郎宗族。

在乱军当中大概有个体后辈逃出改名换姓(汗青没有记录只是一种能够)然则多半都不在了。

“秦代末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和扶苏的部门子孙搬家到朝鲜,起初他们再由朝鲜迁到日本,此时他们已改姓“秦”。到日本的早期他们中有人主持日本朝廷的出纳事情而且为天皇养蚕织绢,天皇赐姓、叫此中一部门人改姓“太秦公”。雄略天皇在朝时代(公元456-479年),姓秦的秦始皇的后代在其时日本都城的人口中占了92部,统共18670人,到日本钦明元年(公元540年)时在都门繁殖到了7053户、35000人阁下。

如今日本都门附近的太秦便是日本秦氏的初居地。到九世纪时,日本秦氏已分支成太秦公、秦、秦冠、河内秦、山城秦等15个姓氏,到如今,日本秦氏已分解出统共44个姓。明治维新时日本当局请求所有的日本人都必须有姓(此前很多的日本庶民没有姓、没有学名台甫、只要奶名)而且逼迫部门秦始皇的后代改姓羽田、波多等姓,都门的秦氏家庙(祠堂)及无关的汗青文献受到损坏(家谱便是一种汗青文献)

上面枚举一部门日本秦氏前人所拥有的姓:

秦内、太秦公(秦始皇三世孙孝武王的后代,日本天皇前后赐封秦始皇的后代中的几个工资孝武王、男功满王、男融通王……)、秦公(姓这个姓的人是秦始天子孙“孝德王”的后代)、秦长连、秦野、秦井、秦多、秦当、秦佐、秦冠、秦前、秦党、秦原、秦小宅、已智、三林、长冈、…

秦氏前人中在日本比拟闻名的有:

1、秦野章(姓“秦野”):80年代初中曾根任辅弼时他任法务大臣;

2、秦真次:昭和时代(便是裕仁当天皇时)曾当过陆军中将,福冈县人

3、秦代元:恒武天皇时的重臣 藤原种继的岳父,权倾朝野。”

1994年4月被选的日本辅弼羽田孜上任前,地下认可他是中国第一个天子秦始皇的后嗣。这使包含日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非常震动。他说他的先人姓秦,在200年前才改成“羽田”,在日语中,秦字与羽田发音雷同。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2008年10月殁于台北,享年八十九岁,次子孔维宁继承奉祀官。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楚国乃是正宗的华夏后裔,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其家族从重黎和吴回开始,世代沿袭火正祝融的称号,在商朝时期离开中原来到荆山一带,直到鬻熊投靠周文王,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开始,楚国才算真正建立了诸侯国。

但是,楚国能被周王室分封为子爵,也是一波三折的事,楚国先祖之一的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同时又是周文王的火正,火正是官职,为周王室保存火种并且在各种需要火的仪式上点燃火,周文王去世后,鬻熊又开始侍奉周武王,周武王灭亡商纣王之后,分封天下,封了71个诸侯,但并没有楚国。

在当时,没有得到周王室的分封,就不算诸侯,只能算部落,鬻熊去世后,他的儿子熊丽成为部落首领,熊丽去世后,他的儿子熊狂成为部落首领,这个时候的楚人还是生活在荆山与睢山之间,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湖北省襄阳市下辖的南漳县李庙镇,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楚国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周公不知何故到楚国避难一段时间,在楚地周公受到了楚人的热烈款待,周公回国后对周成王诉说楚人的恩德,周成王为了感激楚人,于是封熊狂的儿子熊绎为子爵,把他分封在南方蛮荒之地,并赐给他五十里的封地,熊绎的封地在丹阳,这里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淅川县,于是楚人就从荆山迁到了丹阳,熊绎就是第一任受封的楚君。

熊绎时期的楚国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呢?穷到整个部落连一头用来祭祀的牛都没有,没有牛楚人就想办法到邻国鄀国去偷了一头小牛用来祭祀,由于是这牛是偷来的,不太光彩,所以楚人把祭祀的时间选在了晚上,并一直流传了下去。

当时的楚国就穷到这种地步,另外,作为诸侯国,楚君熊绎还参与了周天子举行的会盟,根据《国语》的记载,熊绎参与会盟主要做了三件事:

熊绎

《国语 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1、置包茅。

摆放一种用于祭祀是用来过滤用的包茅,这种包茅是楚国出产的,在周天子举行的祭祀典礼上,需要有人提前摆放好这种包茅,后来管仲与齐桓公讨伐楚国时,楚人问管仲楚国有何罪过?管仲说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中用来滤酒的包茅,以此为借口讨伐楚国,说的就是这种包茅。

2、设望表。

望表是一种座次席位,跟今天开会时用来摆放姓名牌的工作有些类似,在会盟前需要有人提前摆好,这个就是楚君熊绎当时的工作。

3、守燎。

守燎就是看守火种,熊绎的家族世代为火正,他们家族就是用火的高手,所以熊绎就来看守火种,但是熊绎却是与鲜卑首领一起看守火种的,鲜卑是什么人啊?当时的鲜卑是东夷的一支,也就是夷人,而周成王让熊绎参与会盟,其实并没有把熊绎当成中原诸侯,而是把他当成跟鲜卑东夷陵身份类似的荆蛮。

楚国最早的封地

熊绎参与诸侯会盟,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会盟,他所做的都是一些服务类的工作,并且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我甚至认为当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在室内会盟把酒言欢时,熊绎就在室外火边听着他们欢声笑语与鲜卑首领面面相觑,连门都不能进,周天子依然把楚人归于荆蛮一类,至少在周人的眼中,楚人就是荆蛮,再加上楚国当时确实非常穷,连祭祀的牛也没有,而且连为祖先祭祀的祖庙也是刚刚修建的。

这就是建国之初的楚国,贫穷落后,国力弱小,国君在所有诸侯国之中地位低下,被周人视为荆蛮,所以后来的楚君熊渠说:我在蛮夷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史记 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同时,熊渠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王,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是不敢也不能称王的,一旦这么做,就会违背周礼,会引发周天子的征伐。熊渠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是绝对的叛逆,从熊绎到熊渠不过只有五代人,也不过两百年的历史,楚君从事奉周天子之初的毕恭毕敬变成了离经叛道,这是为了什么呢?

楚国五十里封地

也许后来的楚武王熊通能告诉我们答案,熊通在位期间,准备攻打随国,这事记载在史记之中:

《史记 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没有罪过。

楚王熊通说:我处在蛮夷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杀。我有军队,想凭此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号

在周朝,一个诸侯国是不能随意攻打另一个诸侯国的,除非对方有罪过,当时有周礼的约束,如果有诸侯国不遵守周礼,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一起攻打,当楚国攻打随国时,随国并没有罪过,但是楚王熊通攻打随国的理由是想让周王室尊奉楚国的名号。

楚国的奋斗史

这实际上就是让周天子正式承认楚国诸侯国的地位,自从熊绎在诸侯会盟上被周天子当成荆蛮,楚人就一直铭刻在心,楚人原本就是华夏后裔,来到了南方的荆山及丹阳,这里是南蛮生活的地方,在古代华夏,诸夏(华夏中原的统治者及成员称为诸夏)一直对周边的蛮夷有心理上、文化上、制度上的优势,诸夏在当时是看不起蛮夷的。

楚人不是蛮夷,他们是华夏后裔,只因为生活在蛮夷之地,便被周天子当成了荆蛮,所以蛮夷有地理上的范畴,但更多的是文化认同上的范畴,楚人从中原迁到荆山,本来是对楚地周边的蛮夷有心理上的优势的,但是却不想自己被华夏认定为蛮夷,于是从熊绎开始后的历代楚君,都想向华夏证明自己并非蛮夷。

那如何证明呢?有两个办法:

一是让楚国强大,强大到周天子必须重视

二是楚国学习中原礼仪和文化,向中原看齐。

但在当时楚国国力赢弱的情况下,学习中原礼仪与文化,并不能让周天子与诸侯国尊重,楚人意识到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让中原刮目相看,楚国有记载开始扩张就是从熊渠开始的,他是第一个说“我蛮夷也”的楚君,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为楚国开疆拓土的楚君,熊渠在位期间,向西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向南攻打了扬越(今湖北中部),向东攻打了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可以看到楚国是四面出击,同时第一次将楚国的势力推进到江汉平原一带。

楚君熊渠

楚国最初五十里的封地在丹阳(河南淅川),200多年后,国土就扩张到了江汉平原,这个时候的楚国已经是方圆一千里了,而且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熊渠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分别管理征服的土地,这就是楚人建国以来的抗争,是对周天子当初把楚人先祖熊绎当成荆蛮的回应,同时这也是楚人骄傲。

楚王为什么要自称蛮夷?

因为楚王要向周天子证明自己的能力,你不是叫我蛮夷吗,那我就当蛮夷也要跟你抗衡,哪怕我现在弱小,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强大,楚王自称蛮夷,实际上就是楚国不断开疆拓土的动力所在,也是楚君代代相传的耻辱,楚君将这种周天子对自己的耻辱深深地印在楚人的血液中,让楚人时时警惕,以此为戒,努力向前,永远不肯服输,只是为了有一天,能让周天子折服。

读懂了楚王自称蛮夷的意思,才真正读懂了楚国,楚国是一个不断激励、不断进步、永远不服周的诸侯国,这也是后来楚国崛起的原因所在

秦武王,嬴姓赵氏,名荡。按照现代的姓名规则称呼他就是“赵荡”。

秦国公室一直以来是赢姓赵氏。所谓的赢姓秦氏仅仅出现于秦朝灭亡之后,那时已经开始姓氏合一的进程了,赢姓秦氏其实就是秦姓了。在赵荡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秦氏,那就是源于东方鲁国的姬姓秦氏,是周公旦的一支被封在秦邑(河南范县境内)的后裔。

今天有很多人一看到姓秦的,就主观认为是秦国人的后代,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秦国始君赵非子,因为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而被赏赐秦亭封为附庸,并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自此改为以秦为氏(很多秦氏家谱倒是经常这么记:)),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秦国公室成员叫“秦某某”(当然,有些人因为某些原因刻意要把国号“秦”当成氏另当别论),反而倒是有一些公室成员确实是叫“赵某”,例如赵高赵佗赵婴等,这就说明秦国公室王族都还是以赵为氏。至于秦国秦氏的起源,也有很多史料证明它是始于秦国灭亡之后,最典型的如《元和姓篡》记曰:“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陇西秦亭也,至始皇帝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这与《史记》等史书的记载是相互吻合相互印证的。

谁知道秦氏家谱

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