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观后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昆虫记观后感,第1张

昆虫记观后感(精选1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昆虫记观后感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虫记观后感 篇1

 世界很大,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在动物界里面昆虫属于最多的动物之一。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就足足花了30年的时间写就了《昆虫记》,《昆虫记》一出版,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可以见得昆虫人类对昆虫有多么的好奇。

 《昆虫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这本书一波三折,写了许多动物的生存、习性、情况……法布尔亲自去丛林探险,突破重重困难,用心观察,用心研究昆虫。还写就《昆虫记》让我们都知道了温和性如何生存的。

 雨果曾经对法布尔的《昆虫记》说过这样一句话“《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则不愧为“昆虫界的荷马”。没错,昆虫是很多,但是没有谁去这么认真的、细心的关注它们,在我们的眼里它是很普通的、平凡的,但是在法布尔的眼里,昆虫也是一种生命啊,每一种昆虫也有自己的求生欲。

 《昆虫记》让我们和昆虫相互又近了一步,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应该随意的去,也不应该去破坏它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好这些昆虫,不要让它们成为地球上的稀有生物,让我们的家园更和谐,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昆虫记观后感 篇2

 《昆虫记》是由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

 1880年,法布尔用攒下的积蓄买下了一个老宅子,他为这老宅起了一个雅号——荒石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法布尔将荒石园变成了一个虫虫的乐园。法布尔每天观察和记录,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直到1907年,法布尔的鸿篇巨作《昆虫记》问世。作者在书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对昆虫的喜欢,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渴望。

 在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螳螂那一篇。热恋中的螳螂情侣相互依偎,度过属于他们的每个雨露清晨和夕阳西下。数月后,雌螳螂换怀孕了,雄螳螂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愁眉苦脸;因为雌螳螂在孕期需要补充大量营养,他们两个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在雄螳螂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逃走;二是牺牲自己,让自己成为雌螳螂的“营养。”

 法布尔的文章里,一个个生动描述的故事情节汇聚成一个个真实流动的画面,在我脑海的浮现,使我感到仿佛置身于荒石园中。

 一本《昆虫记》让我对大自然的神秘更加深了几分,让我迫不及待地去翻阅更多书来充实自己,看似微笑的蜘蛛都有着超乎人类的智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善于学习,就会发现知识的奥妙。

昆虫记观后感 篇3

 在这个秋冬相交的季节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

 《昆虫记》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昆虫世界里的昆虫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以及特殊的本领。它向我们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有美丽的孔雀蛾、不动脑筋的松毛虫、勤劳的小蜜蜂、凶悍的蟹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爱唱歌的蝉。

 蝉的幼虫都居住地下,如果它们想要爬出地面晒太阳,必须得连续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挖出一条通道。它们一爬出地面,就会在洞穴附近徘徊,寻找合适的地点,爬上去褪掉身体上的皮。这个刚刚重见天日的小生命,在短时间内还没十分强壮。直到它好好地沐浴了阳光和空气,身体变成棕色,才和平常的蝉一样。

 《昆虫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昆虫并不可怕,它告诉我:我们人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虫在内,都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内,昆虫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

昆虫记观后感 篇4

 《昆虫记》是一本根据对昆虫的习性、生活详尽、真实的观察而写成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书中记述的昆虫的生活习性等各方面真实情况,而且作者描写手法轻练清晰,文笔幽默搞笑,因此,该书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本人也被赞誉为“昆虫的维吉尔”。

 打开这本,我首先看见的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和我国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这本书的称赞。这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本书能让这二大巨匠做出好评呢?我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法布尔利用业余时间对昆虫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所以他笔下的小虫子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了灵性,让人看了觉得十分可爱,就连一般人讨厌的食粪虫也让人看了觉得妙趣横生。在所有的昆虫里面我最喜欢豌豆象,它长的小头、大嘴、身着褐色斑点的灰衣裳,长着扁平鞘翅,尾腿部有两个大黑痣,有个和它实际极不相符的名字“象”。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读一读这本书,它可以让你增加有关昆虫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大家了解作者那种似散文诗般的写作方式的美好。

昆虫记观后感 篇5

 这个人一边努力任教,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不知疲倦地做动植物观察记录,立志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这个人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这本书将昆虫先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了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背景。例如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换来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的短暂生命。让我感受到了在作者笔下的小昆虫里那么的生动活泼、灵性十足和可亲可爱呀!例如:小甲虫“为他的后代做出无私的贡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通过阅读,我还知道了被管虫会穿“衣服”,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哩!其实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复杂还高明。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蜂给卵捕蜘蛛时,它只捉捕小的。这样每一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吃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以吃的新鲜又健康。真是小聪明中还透露着大智慧!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巧妙地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了在观察中得到的个人体验与在思考中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启迪: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把那一件事,从简单做到纯粹!就像法布尔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穷尽了自己的一生。无论环境多么艰难,他也从未放弃对昆虫的研究。我们也应学习法布尔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和认真的态度。我们还要尊重与热爱那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

昆虫记观后感 篇6

 九月份,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叫《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看了书名,我就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起来,看完以后,我对昆虫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妈妈告诉过我,哪些昆虫是益虫,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哪些昆虫是害虫,是坏蛋。但是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以益虫或害虫来定义一种昆虫。比如,蚂蚁。首先,我要批评一下红蚁,它们自己坐吃山空,每天只需要花一至两小时去抢别的蚁类辛苦得来的成果,这种行为非常可恶。而黑蚂蚁被大家公认为是辛勤劳动的象征,很多文章都这样赞颂过。可《昆虫记》这本书却告诉我,黑蚂蚁有时会欺负那些安静而平和的舍腰蜂,去抢它们的卵,再去抢蜜汁,真是得寸进尺,把我气得眼睛冒火。所以这时候我心甘情愿让红蚁去抢黑蚁的“成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红蚁的行为简直就是在替舍腰蜂“报仇雪恨”!还有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只要红蚁离开大部队一分米,它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么可爱的缺点一点都不符合它霸道的个性。

 法布尔从小喜欢观察动物,长大后写出了《昆虫记》。我想,一个喜欢数小石子的孩子,长大了可能成为数学家;整天独自幻想音乐的孩子,长大可能会成为音乐家;一个喜欢把苹果酱、草莓酱、蓝莓酱搅在一起乱抹的,可能会成一个雕刻家……在童年的时候,在还可以改变自己的时候,一定要选好自己要往哪方面发展。长大以后干什么,可能取决于自己的童年爱好。

昆虫记观后感 篇7

 读了《昆虫记》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蜂,因为它有很多种类,而且每一种类的本领都不同,居住的环境也各有所异,然而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非常的勤劳。 看了这本书使我了解了很多知识,我们要保护大自然。

 我挺佩服法布尔的,因为他不怕困难,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着的昆虫来观察,法布尔每次出去,都要装两口袋昆虫回来,而且会加倍地保护们。

昆虫记观后感 篇8

 在叶子上,在花丛中,在石头下,有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人不是人类,而是昆虫。在法布尔流畅的笔下,我渐渐的迷上了这个世界的主人:我喜欢大孔雀蝶美丽的舞裙;欣赏小蟋蟀的灵敏;佩服鸣蝉的高傲与坚强。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法布尔把他笔下的小虫子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昆虫,像圣甲虫,老象虫,金歩甲……通过作者细致入微拟人化的介绍,我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可爱的生灵。

 不过,昆虫世界也并非我以前想的那么简单,它们也有弱肉强食,也有盛大的舞会,甚至也有幸福的家庭。但它们的一切还是单纯的多,弱小的多,只能是默默的遵循大自然的安排。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观察这个世界不仅要用双眼,更要用心。是这本书教会了我怎样发现一个隐藏在花草下的世界,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对昆虫充满了关爱,是啊,虽然它们的躯体很微小,但它们的生命一样是值得关注的。所以,当你走近它们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千万千万不要惊吓了它们——这些花草间的小精灵。

昆虫记观后感 篇9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伟大之作。因为《昆虫记》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为何法布尔能够坚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研究呢?因为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我认为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因此我的书上到处是笔记,因为昆虫记的美妙,它的形象生动,富有令我看得根本停不下来的吸引力。书上的插图也让我身临于大自然中,感受昆虫的无限魅力!

昆虫记观后感 篇10

 读法布尔的《昆虫记》黑肚皮的塔蓝图拉蜘蛛后,感触很深,法布尔不像其他的生物科学家写的那样,他是为了让我们看懂,大量运用了拟人、作比较等来体现塔蓝图拉蜘蛛的特点,我觉得他的写法就像西顿写得那样生动。

 塔蓝图拉蜘蛛前文写作者是怎样捕塔蓝图拉蜘蛛的,他从他先去问怎样去捕塔蓝图拉蜘蛛,到方法,到一小时能捕20只塔蓝图拉蜘蛛,写得十分生动。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塔蓝图拉蜘蛛是怎样把危险的猎物给杀死的,塔蓝图拉蜘蛛对巨大的熊峰,是靠致命一击的毒液去破坏熊蜂的神经中枢的,利用强大的'熊蜂将杀手塔蓝图拉蜘蛛作比较,让读者更加信服塔蓝图拉蜘蛛的杀伤性,作者最后还描写了一段塔蓝图拉蜘蛛的毒液,用麻雀、鼬鼠来试验,衬托了它的毒液的杀伤力的强大。

昆虫记观后感 篇11

 法布尔先生实在是有点让我难以置信。作为一个昆虫学家,是如何写出一本关于昆虫的中外名著?他的文章将说明文与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昆虫记》里,没有华丽的语言,过多的修辞手法,没有虚假的东西。每一个字都是朴实无华的。

 法布尔先生的文章就像是被螳螂恐吓了的猎物,会不由自主地走向螳螂,最后,成为螳螂的美味佳肴。《昆虫记》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人停不下来。同时,自己的情感又会随着文章内容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有时会为小螳螂能够逃脱满意的虎口而高兴,有是又为成年螳螂吃掉同类而愤怒。尽管我明白,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安排,这个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但这种变化却是不由自主的,丝毫没有什么心灵上的矛盾。似乎这种心里的变化是理所当然的。

 法布尔先生用笔,将小昆虫们的“大智慧”无一例外的展现出来。他们似乎也有自己的情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存观。每一只小小的昆虫都像是各行各业的能手。有时我甚至觉得大自然是不公平的。他把那些最精巧的东西都留给了昆虫,而只给了人类一个脑袋和一双手。

 《昆虫记》让昆虫从我眼中傻乎乎的小东西,到拥有“大智慧”的小东西也不过是几分钟的事。但却改变了我对昆虫的认知。现在我想的不再是怎么欺负这些又傻又愣的小东西了,而是在想他们到底还有多少的“大智慧”。

昆虫记观后感 篇12

 读了这篇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发现作者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昆虫记》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的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体,在对每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法布尔用充满爱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而在昆虫世界里,如,黄蜂、甲虫、蚱蜢等,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后代,都通过法布尔的笔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在读《昆虫记》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自己所未接触过的知识,通过图中的插图,更加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例如:在写蟋蟀时,利用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住所的过程来说明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看了《昆虫记》之后才明白,昆虫的生命也应当被尊敬,也从中懂得了人生感悟,然而昆虫的世界也是那么五彩缤纷!

昆虫记观后感 篇13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他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有趣的昆虫世界,其内容丝毫不亚于昆虫纪录片。它是一个喜欢观察的人,一个喜欢观察细节的人,不然的话,这本世界闻名的《昆虫记》是怎么写出来的?而且,在他所写的文章中还包含着自己的感情。为了细致的观察,他是可以几天不吃不喝的,这在许多科学家身上亦有体现,但他却感到十分充实。(在“喜欢昆虫的孩子”中有体现)他喜欢用故事来描述一只只昆虫的故事,这也是我们心中所希望的。法布尔不喜欢用繁琐和专业化的术语来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在介绍狼蛛的时候,我对这种多毛的八条腿的爬行动物可是避而远之,面目还如此狰狞,所以我很快就翻过了这几页。过了几个小时,我才鼓起勇气去读那一章。事实与我预料中的相反,狼蛛在昆虫记中被描写的并不可怕:一位猎手,一位谨慎﹑一招制敌的猎手。同时,他和蟋蟀等工程师一样,都是很会搭房子的建筑工人。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狼蛛会奋不顾身的猛烈反击,不论敌人多么强大。为了让自己的每一位孩子都能成长,狼蛛湖北着自己的孩子到外面“晒晒太阳”,但是会有个别孩子会被草拨到地上。这也体现出了法布尔的细致,因为蜘蛛的孩子是非常小的,有的甚至会变得透明。法布尔所写的昆虫,也带有一些社会情感,在夏季,蟋蟀就会开起音乐会。给人的感觉不再是“唧唧,唧唧”的单调声音,而是音乐的盛宴。

 对于我来说,《昆虫记》是法布尔生活的结晶,书中描写的精彩世界,也让我浮想联翩。读这本书是不会感到疲倦的,所以我很早就买了《昆虫记》,细细阅读。

昆虫记观后感 篇14

 这学期,詹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

 《昆虫记》,顾名思义就是介绍昆虫的生存与战争,劳动与掠夺,死亡与繁衍等许多问题。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法布尔不但细致入微地观察昆虫的生活,而且还将他们写的形象生动,无微不至。

 《昆虫记》中介绍了24种昆虫,有身怀绝技的狼蛛,神出鬼没的舍腰蜂,鬼斧神工的矿蜂……然而我最喜欢的是眼观六路的螳螂。“螳螂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短短一段话,却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螳螂的形态特征。每个动物都有它的杀手锏,螳螂也不例外。它有着一副娴美而且优雅的身材。不仅如此,它还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西,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有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它捕食时,用有力的钳子夹紧猎物再将它撕成碎片吞下去。

 《昆虫记》让我在愉快的阅读中提高了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让我受益匪浅。

昆虫记观后感 篇15

 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螳螂的爱情”一文。

 第一段让我得知“螳螂”的另一面,很形象地写出了螳螂在昆虫界中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故事作家法布尔也写出了螳螂们的生活习性以及天性,让我进一步了解螳螂们!

 最突出的是雌螳螂战斗时的动作,让你身临其境,写出了螳螂的美,也写出了螳螂凶残,吃同类的情景。

 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它们的爱情。

 作家法布尔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婚礼场景,而且写出了奇怪的现象,雄螳螂被雌螳螂捉住吃掉了!

 然而,法布尔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把雄螳螂的可恶,与雌螳螂的占有欲表现的淋淋尽致,也写出了雄螳螂的一生多么悲哀。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为法布尔的观察太仔细了,我认为这篇文章比前面写得还好,还生动,写出了虫子世界与人世界鲜明的比对和虫子世界的有趣,让我们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昆虫记观后感 篇16

 《昆虫记》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这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要数螳螂了。这本书里写着:螳螂孔武有力,嗜肉成性,专吃活食,是昆虫世界凶恶的猛虎,埋伏着的恶魔,田野的霸王。螳螂在捕捉猎物时,它的钳子先是收着的,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到来,当地的人们还以为它在祈祷。可是,假若有一只苍蝇从它面前飞过,它就立刻以闪电的速度扑过去钳住虫子,咬开它的颈部,然后从容地把虫子吃掉。但是,别看螳螂这么凶猛,它也有被欺负的时候。螳螂的幼虫刚从窝里出来的时候,往往被弱小的蚂蚁咬碎吃掉。不过,一旦螳螂长大,蚂蚁就再也不敢欺负它了。

 读了昆虫记,让我知道了昆虫并不可怕,反而很可爱。还让我知道了法布尔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他是通过长期执着的结果,而且他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大自然中的一切。

 昆虫记主要讲的是昆虫的习性和特点。

 大家一定不知道蜣螂吧!其实在没读昆虫记之前我也不懂,读了以后我对昆虫有了一定的了解,蜣螂就是屎壳郎的学名。蝉经历了四年的地下生活,才换来了一个月的日光虫的热情歌唱,而它居然是个聋子。甚至对于自己的卵,蝉也不失“慷慨”的任由小它许多倍的虫子在它的卵里产卵,蝉只是注入更多的卵来抵消损失。

 读了昆虫记,让我明白了努力、执着和自信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魔法”。

昆虫记观后感 篇17

 每次,我在看这本《昆虫记》时,我都会身入其境,好像自己也在书中一样。

 每次,我在看这本《昆虫记》,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好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没读完一篇文章,我都会得到一个本领,如:

 一、蜣螂运送食物回家不仅路程艰难,还要跟盗贼斗智斗勇。但它们还是会坚持不懈的继续努力,最终把食物搬回巢穴。我们要是遇到困难也应该像蜣螂一样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找食物的笨蚂蚁,为了生存它们还会干不道德的办法去掠夺其他不同品种蚂蚁的子女,占为己有的沦为自己的奴隶。红蚂蚁的脑筋不够聪明也不会转弯,它们只会记得自己走过的路线,要是沿途景物改变了它们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这跟学习用死记硬背一样,只要题目一变就不会做的道理一样,我们一定要学会领会变通。

昆虫记观后感 篇18

 瞧,那勤劳的蜜蜂、辛勤的蚂蚁、威武的螳螂……它们都是昆虫世界里的一员。法布尔的《昆虫记》会为你讲述它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夏天炎热的夜晚,一只只屁股上挂着灯笼的小飞虫在灌木丛中飞舞,星星点点,美丽极了。它就是可爱的萤火虫。萤火虫虽然表面很弱小,其实却是可怕的食肉动物。萤火虫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呢?是比它大好几倍的蜗牛,想不到吧!当萤火虫发现了猎物,首先稍稍探察一下猎物,随后便贪婪地打开两片细的像头发的颚,上面有锋利的带槽的弯钩,轻轻的反复敲打着蜗牛露出一点儿的外膜软肉。但就这么几下,萤火虫便闪电般的利用带槽的弯钩刺到蜗牛的身体里。你一定认为蜗牛死了吧。不,其实这只是蜗牛处于麻痹状态。那么萤火虫是怎么吃食物的呢?其实它并不是吃,而是在吃之前把蜗牛变成流质,然后慢慢地吸。萤火虫真是一只残酷的小虫。

 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仿佛走进了昆虫世界,使我们知道了蜘蛛是天才的织网高手,蝉是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哇,昆虫的世界真的好精彩。

昆虫记观后感 篇19

 这,是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的观察到的真实情况,既未胡乱添加,也未挂一漏万。——法布尔

 《昆虫记》在科学史上享有的成就,是因为法布尔的田间法宝——真

 运用半卷人生,半页精力,每天在荒石园中劳碌的身影。终,制成《昆虫记》一书。为了揭开昆虫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侦探似的法布尔长时间追踪昆虫,不断假设,反复推论,严密求证,以捕捉真相。充满曲折和反复却欲罢不能的探索发现真相之旅。

 野外观察与实验是他研究昆虫本能与习性的法宝。

 在探索萤火虫的奥秘的旅途中,萤火虫如何发光成为法布尔研究的重心。通过观察、解剖,以及实验和照相,最终得知光是由氧化形成并通过改变空气流量来改变强度,且从出生到正寝,灯一直都亮的真相。

 至于大孔雀蝶,法布尔对它们传递信息的讯号感到疑惑,在改变视觉、触角、光线、声音、气味等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实验,不停地实验,贡献了巨大的努力,并以类比,采用小孔雀蝶,只可惜未查明信息传递的真相。而这种执着的探究精神,让读者回味无穷。

 这种为求真而不息的探究精神,渲染了每一代的开创青年。

 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应具备此品质。面对不会的题目,也要勇于求真,从多方面角度思考。若自己不会,则应请教他人,或问于教师。时代在变,但求真的本质,永不败。

 真,一种寻味的科学品质。

  5744江苏江都胥氏家乘四卷

  (清)胥耀堂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德政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5745江西江都维扬江都胥氏族谱四卷

  胥春瑜等修 佘步云纂辑

  民国八年(1919)光裕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二部)

  注:卷四有墨笔添加处,记事至民国四十年。

  5746湖南湘阴胥姓族谱□□卷首一卷

  民国十三年(1924)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747四川仪陇胥氏家谱一卷

  (清)胥宇宁修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5748四川仪陇胥氏家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注:有嘉庆六年序。

  5749 胥氏族谱

  (清)胥义纂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钞本 四册

  北图

吕鸿声

吕鸿声(1926年3月23日~2012年8月12日)。江苏省溧阳县人。中国***党员、我国著名家蚕生理病理学家、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吕鸿声先生长期从事家蚕个体发育的激素调控、蚕体抗病机理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三个相关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我国当代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吕鸿声先生精通英、俄、日三国语言文字,是国内外所推崇的一流科学家,是我国当代蚕学界的宗师。

中文名:吕鸿声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省溧阳县

出生日期:1926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2012年8月12日12时26分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塔什干农学院研究生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为我国蚕业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代表作品:《昆虫遗传育种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中国养蚕学》等

人物生平

吕鸿声先生1926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1946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50年7月毕业于蚕桑系,有很深厚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1950年7月至1950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工作;1950年10月至1951年11月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系(南京)工作,担任技佐;1951年11月调入华东蚕业研究所(镇江)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55年9月被选派到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与哲学,并于1956年9月被国家派遣到原苏联中亚蚕业研究所、塔什干农学院研究生院留学,师从著名家蚕生理病理专家米哈依诺夫ENMikhailov教授以及杰出家蚕遗传学家斯特隆尼可夫VAStrunikov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遗传学会会长),专攻生化遗传,从事家蚕化性激素调控机制研究,并于1960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学位;1960年9月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70年11月调入中国农林科院蚕桑科技服务组工作,任副研究员;1980年12月调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任研究员、昆虫病毒实验室负责人,并兼蚕业所副所长;1983年8月兼蚕业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9月退休。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吕鸿声先生长期从事家蚕个体发育的激素调控、蚕体抗病机理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三个相关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我国当代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的一系列创造性科研成果为我国蚕业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昆虫病毒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第一个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建立,表明他以研究开发家蚕生物机能服务于人类的目标付诸实践。在家蚕发育生理方面,阐明了家蚕不同基因型的脑能分辩温度及光照信号、控制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并通过调节卵细胞核酸代谢决定胚胎滞育的机制,为家蚕以及昆虫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成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已被前苏联、捷克、英国一些权威出版物及国内高校教科书《蚕体解剖生理学》所引用。在蚕体病理与昆虫病毒方面,通过大量实验,澄清了50年代与60年代初期昆虫病毒学界最为混乱的概念:“病毒自生学”与“蚕病诱发学”,从理论上证明了病毒自生和潜伏型病毒活化不是生产上蚕病暴发的主要原因,而不良环境条件的刺激和遭遇外界微量病毒的感染是暴发蚕病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激应状态下超微量病毒感染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BmNPV)诱发新理论,为家蚕BmNPV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蚕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开辟了家蚕病毒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对家蚕Bm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BmCPV)等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有精湛研究。

学术著作

吕鸿声先生精通英、俄、日三国语言文字,博览群书,学精识广,潜心科研,奋力笔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1982、1985,科学出版社,70万字)、《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1998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48万字)、《昆虫病理学》(1982,浙江科技出版社,27万字)、《家蚕遗传育种学》(1981,科学出版社,80万字)、《家蚕化性的激素调节机理》、《昆虫免疫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8,39万字)、《中国养蚕学》(199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47万字)以及由5卷组成的《蚕学精义丛书》(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中,《昆虫免疫学原理》,2008,39万字;《栽桑学原理》,200835万字;《家蚕性别控制原理》2010,326万字;《养蚕学原理》2011,43万字;《蚕种学原理》2011,338万字)等多部专著;参著《病毒与农业》(1986,科学出版社)、《ProgressinEcdysoneResearch》(1980,荷兰出版,ElsevierPress)、《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世界蚕丝业科技成就大事记》等理论著作多种,主编出版的《中国养蚕学》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更是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生的教科书,200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图书奖(高新技术类)。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的国家级成果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4项。日本国际自然科学奖(ScienceandTechnologyFoundationofJapan:JAPANPRIZE)提名人。遗作《西域丝绸之路》初稿也已写作完成,正在寻求出版过程中。

实践研究成果

吕鸿声先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面向全国、服务农业(蚕桑)。应用保幼激素调节家蚕生长发育及增产蚕丝的研究使我国蚕丝生产获得突破性进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与质型多角病毒病发病原因的澄清使家蚕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进一步强化、推广和应用;开展家蚕青头病病原、发病规律的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筛选出了防治药剂及使用技术,提出的绿霉素经口添食防治家蚕青头病技术,可以达到100%的疗效,该成果在全国养蚕工作中得到推广,取得良好效果,被收录于《全国农林科技成果选编》(1966-1971)中。其主编的《中国养蚕学》、《家蚕遗传育种学》等多部理论著作一直是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在蚕业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保护研究和应用上,他专门对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病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家蚕、棉铃虫、松毛虫CPVs病毒交叉感染与基因组图谱分析发现,自然界野生型CPVs感染的普遍性;不同CPVs在原始宿主与替代宿主体内差别复制与表达的规律,提出了CPVs病毒武学杀虫剂标准化的必要性与质量控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国际影响

作为享誉中外的著名蚕业科学家与昆虫病毒专家,吕鸿声先生多次应邀出访,利用各种机会将我国蚕业科学技术推向世界,提高了我国蚕业科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促进我国与国际间蚕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1964年兼任中国蚕桑科技代表团副团长,考察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蚕业科研和生产情况。同年,兼任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团员,出席北京科学讨论会,并宣读论文。1965年,兼任中国农业技术访日代表团团员,应日本前首相松村谦三的邀请,访问了日本除九洲外的所有蚕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农家。1985年先生个人应日本农学会会长松井正直教授的邀请,再次访日,并与日本蚕丝学会会长吉武成美教授达成多项合作研究与人才交流意向。并应日本科学技术基金会(财团法人)聘请,担任首届日本国际自然科学奖(ScienceandTechnologyFoundationofJapan:JAPANPRIZE)海外评议委员,在1985年至1995年间,吕鸿声先生连续担任十届海外评议委员。“日本奖”是日本国奖励世界各国自然科学成果的一个奖项,奖金金额与诺贝尔奖相当,其评委来自世界各国自然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1992年,吕鸿声任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养蚕学组第一召集人;1996年任首届国际蚕业科学讨论会主席,会后被推选为国际蚕业科学与技术学会养蚕会主任,是国际蚕业科学杂志《SERICOLOGIA》(法国出版)编委。

培养人才

吕鸿声先生不仅是一名国际著名蚕业科学家,更是蚕业科技的战略家。在20世纪80年代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期间,注重蚕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战略研究,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拔一批年轻骨干科技人员到发达国家进修,培养了一批蚕业科技人才,为我国蚕业科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他在调整科研方向、狠抓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特别强调,全国性蚕业研究所要重视学科建设,要开展一定比例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有科学储备和发展后劲,促进蚕业生产和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多学科协作,开阔思路,提高效率;一个单位的国际知名度与学术地位,是由其科研水平、发表论文以及培养人才质量决定的。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吕鸿声先生从1986年开始就在中国农科院蚕业所建立了国内第2个蚕桑专业博士点,并亲自招收和培养了6届家蚕生理病理学与家蚕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大都成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都是研究员、教授了,有的还成了美国名校的名教授。已有5人毕业获博士学位,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历次院及国内有关学术奖励,这些博士在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及用人单位均获好评。其中2名博士分别在香港和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2~4年后,先后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国服务。成千上万的学子深益他的专著而走上科学道路,为国家蚕业和昆虫病毒学的科学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论文及著作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专著主要有《昆虫遗传育种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等,主编有《中国养蚕学》、《家蚕遗传育种学》、《家蚕品种志》、《昆虫病理学》等共500余万字,其中,《中国养蚕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别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吕鸿声教授笔耕8年编纂的精义丛书——《栽桑学原理》、《昆虫免疫学原理》、《蚕种学原理》、《家蚕生殖、性别与杂交优势的遗传学控制》、《养蚕学原理》共5本与2011年10月全部出版完成。吕鸿声教授蚕学精义丛书(共5本)的出版完成,对提高读者的科学理论水平和指导蚕业生产,对弘扬祖国蚕业文化,发展现代蚕业科学,振兴祖国蚕丝事业,促进国际蚕业科技交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个人生活

看着吕老捧着一摞厚厚的专著,像抱着自己精心抚育的心爱孩子,我很感动。老人有两个儿子,老大是北京大学的化学博士,因病早逝;老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现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老伴钱纪放,是他相濡以沫的同事,也是蚕桑昆虫病理方面的专家,好多专著都是两人合作完成。钱老是苏州人,因病卧床,看到我们来访,开心地用苏州话招呼。吕老说自60年代从苏联回国后,回过家乡一趟,以后的四十多年一直没回过老家。他有侄女等尚在前马。看着一对一生研究蚕业的白发老人,我感触良多。他们都八十高龄了,作为著名科学家,默默地在都市的一隅安享晚年的宁谧,奋斗过,辉煌过,奉献过,沉默过。这就是人生。

吕鸿声先生退休后,仍心系国家的蚕桑事业,孜孜不倦犹发春蚕吐丝精神,除通过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外,专著《中国养蚕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别于1991年和2001年出版并获奖。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近八旬之时,在其夫人著名蚕学专家钱纪放先生的襄助下,着手创作《蚕学精义丛书》,这部由5卷组成的蚕学界巨著,总结了我国5000年来传统的蚕业文化和科学技术精粹,汇集了20世纪国内外蚕业科学的重要成就及其本人在蚕学研究的宝贵经验,阐述蚕桑生物学知识,弘扬祖国灿烂蚕业文化,探索新世纪蚕桑科技发展方向,花去了吕鸿声先生整整8年的时间。这部巨著必将在蚕桑科研、教学和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人物评价

吕鸿声先生从事蚕业学研究逾60载,为我国蚕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学问,诲人不倦,自甘寂寞,低调人生,其学术成就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他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蚕业科学》学报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二、三届学位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客座教授;1985年至2001年兼任国内《昆虫学报》、《病毒学报》编委,1993-2001年兼任《中国昆虫科学》编委,、国际蚕业科学杂志《Sericologia》(巴黎出版)等多家杂志的编委。

由于吕鸿声先生为农业科研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获准享受国务院第一批突出贡献科学家津贴,并被收录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20世纪中国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及美国名人研究所(ABI)出版的当代世界名人辞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吕鸿声先生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犹如春蚕,吃着青青的桑叶,却吐出银闪闪的丝,回馈给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资源。吕鸿声先生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农业科技界、植物保护界、昆虫学界以及蚕桑界的一大损失。作为著名科学家,吕鸿声先生的学术思想必将指引着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们为我国蚕桑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使我国蚕桑事业更加发扬光大。

建议本科读的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等,这些大学都有一些高昆虫分类的专家,研究生想搞鞘翅目的话,可以报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北大学、中山大学等等。

在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可以收获很多,建议你去一下。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2个——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下级研究机构3个——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珍稀动植物研究所,道地中药材研究所;拥有本科专业5个——生物教育、园林、环境科学,生物技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环境科学、生态学、遗传学,农业推广硕士(动物养殖专业);所属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7名,博士生导师2名(在四川农业大学兼职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在读博士生3名;先后培养研究生300余人。此外,还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生。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博士点。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已具备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列研究设备,如Olympus多功能系统显微镜、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超声波细胞破碎机、日本电子X-100透射电子显微镜、Eppendorf高速冷冻离心机、Thremo超低温冰箱、Leica 切片机、旋转蒸发仪、GBC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满足从个体、组织到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等科研工作的需要。为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事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平台。

在标本资源和数据资料方面:该学院现有动植物标本及昆虫标本达10万余份,其中珍稀动植物标本数量居全国各类高校之首,基本囊括省内所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不仅是西南地区珍稀动植物活化石的“档案馆”,而且也是资源生物研究的历史档案和基因库支持系统;生命科学学院拥有全省所有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物区域的全部资源环境数据资料,为资源生物动态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人员资料查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系统。

生命科学学院分管实验室主要方向和研究内容如下:

(1)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针对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野生动物和昆虫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的物种信息数据库。从群落、种群、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我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的行为、生殖和生态机制;从物种资源、系统进化、区系形成与演变、当今分布格局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角度对中国隐翅虫科进行全面研究。重点探索大熊猫、岩羊、矮岩羊、梅花鹿、扭角羚、金丝猴、桃花水母等特产珍稀动物的濒危机制和相应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动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探索重要经济动物和药用动物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重点开展的工作:全面调查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收集标本,初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和信息库,提出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对策,重点突破大熊猫、矮岩羊、扭角羚、四川梅花鹿等濒危动物的濒危机制;着眼于中国隐翅虫科异形、巨须、大眼隐翅虫亚科的分类,揭示中国隐翅虫科的区系形成与演变;探索桃化水母的生活史及系统发育。

(2)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针对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珍稀濒危植物、代表性木本树种以及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从系统演化、种群生态、生殖生态、群落生态以及药物化学成分等层次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或致稀机制以及受胁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药用植物*羊藿、半夏、扯根菜、岩白菜、白簕、五味子等的资源分布、种质DNA分子标记鉴别技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和分离纯化技术、药物成分开发加工技术、快速繁育与悬浮培养等细胞工程技术。

重点开展的工作:继续从群落、种群、个体以及分子层面深入研究西南地区特有的野生珍稀植物如珙桐、红豆杉、水青树和连香树等物种的致濒或致稀原因,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种群的繁衍发展趋势,建立资源数据库和探究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从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继续深入推进以青杨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代表性木本植物的资源、生理生态、胁迫生态研究,揭示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分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条件;从合理利用野生药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继续深入推进以半夏、*羊藿、扯根菜、岩白菜等为代表的川产道地中草药的引种驯化、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其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策略。

(3)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与评价

针对当前嘉陵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等主要江河流域的工程项目对当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带来的潜在影响,从陆生、水生生物以及植被景观特征等层次对其进行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破碎化影响评价。重点研究和评价中大型水电工程、矿产资源开采、高速公路修筑等带来的生态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恢复与生境重建的措施,从而达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重点开展的工作:建立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示范基础,探索资源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技术;对雅砻江流域以及大渡河流域的水电工程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探索水电工程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在上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大型的建设工程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恢复以及重建技术。最终形成一套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的技术系统。 (1)、动物学硕士点

简介

动物学硕士点始建于1983年,是我校首批获批建设的硕士点之一,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0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大熊猫、小熊猫、四川梅花鹿、金丝猴以及矮岩羊等研究领域内在国内、外拥有较高声誉。目前,该硕士点上已建成一支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搭配均甚合理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该硕士点已建有大熊猫研究室、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岩羊属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珍稀动物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室、动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水生生物实验室以及脊椎动物标本室等,具有满足开展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种设备和条件。2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100多名,其中部分已成长为国际、国内著名的动物学家,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杨光教授等。

主要研究领域

1 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旨在阐明重点保护物种行为进化的生态机制及其适应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应性的保护管理措施(Adap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2 动物系统地理学:结合形态与分子标记,阐明物种内部不同地理单位之间的分化及其进化机制,确定进化显著单元(ESUs)与管理单元(MUs)。

部分导师简介

张泽钧:男,博士,研究员,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省重点学科动物学负责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专家组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及熊类专家组成员,国际熊类研究与管理协会成员。

于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2007年9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CRES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10多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参编专著7部。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在第四届全国野生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10大新闻”。

郭延蜀:男,三级教授,动物学硕士点和省重点学科动物学前任负责人,中国鹿科动物专家组成员,从事四川梅花鹿、淡水鱼类、鸟类鸣声研究25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70篇,其中SCI论文多篇,参编专著3部。

胡刚:男, 博士,教授。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成员。2007年于澳洲国立大学(ANU)获生物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灵长类行为生态与行为进化。自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亚洲疣猴行为生态、行为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主持完成了多项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1项。现主持在研项目4项(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部级项目),分别以四川唐家河与贵州麻阳河为研究基地对金丝猴和黑叶猴开展行为生态研究。

胡杰:男,博士,教授, 2006年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兽类的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或主研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在研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周材权:男,博士,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兽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四川水产学会理事,《四川动物》、《四川水产》编委,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

2001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岩羊和矮岩羊比较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鼢鼠亚科的分子系统地理地理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他项目10余项。

(2)、生态学硕士点

简介 我校“生态学”硕士点批准于2005年,2006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依托于省部共建“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学”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先后投入240余万建设生态科研实验室,购置了野外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所需的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本硕士点以宏观水平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相结合、野外研究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开展西南地区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理生态等研究,也开展了亚热带资源动植物的开发利用和亚热带地区环境生态学研究。

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

研究方向

a、植物生态学:

物种群与进化生态学 导师:黎云祥、王 琼

植物生理生态学 导师:胥 晓、刘金平

b、动物生态学 导师:周材权、张泽钧

c、资源与环境生态学 导师:严贤春、张 烈

(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

简介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建于1998年,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21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与驯养繁殖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声誉。

主要依托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动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动植物标本馆等科研平台,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60多名。

研究方向、导师简介及招生名额

a、动物保护生物学

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

昆虫区系分类与系统进化

导师:周材权、郭延蜀、侯万儒、张泽钧、胡杰、胡刚、张君、杨志松

b、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导师:彭正松、李林辉、王琼、刘金平、甘小洪、刘小红、伍春莲、黎云祥、胥晓、杨军、严贤春、唐赟

c、生物环境保护与评价

导师:周材权、黎云祥、胥晓

d、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与营养研究

导师:周材权、袁施彬、张君、张烈

(4)、环境科学硕士点硕士点硕士点

简介

“环境科学”硕士点批准于1996年,是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国土资源学院联合申请和报批。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主要依托“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始建于1991年)开展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环境化学。目前具有生殖生态学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80名。

研究方向、导师简介

a、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导师:苏智先(兼)、黎云祥

b、生殖生态学

导师:苏智先(兼)、王琼

c、分子生态学

导师:黎云祥

d、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

导师:苏智先(兼)、严贤春、冯明义、张斌

e、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

导师:胥晓、张斌、李铁松、许武成、刘守江

f、环境化学

导师:陈中兰、杨秀培

(5)、遗传学硕士点

简介

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培养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条件:具有供研究生培养用的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植物体细胞遗传学3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00m2,实验室具有从事细胞及分子水平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成套设备。研究生可选择去兼职导师所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和访学。

研究领域:

a、新基因发掘与评价

b、基因克隆与比较基因组分析

c、植物细胞培养与转基因体系构建

研究方向

a、植物遗传学

b、动物遗传学

c、微生物遗传学

导师详间学院网页

(6)、农业推广硕士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彭正松)

动物学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周材权)

昆虫记观后感

昆虫记观后感(精选1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