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历练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生活中历练,第1张

  —听郭继承大师讲“王阳明心学”

    近几年,全国上下,都在提倡推崇“阳明心学”。究其原因,社会发展至今,物质丰富,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愈来愈越强烈,尤其一些社会问题凸显,更显“心灵建设”重要性。故在现实环境下,需全方位了解中华经典“阳明心学”的背景、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可以强大内心,净化心灵。

  一、王阳明一生

1、虎豹生来自不群—志在圣贤

      一个人的成长,都和家风、家庭有重要关系。家风和家庭就像一个酵母池,任何在这个环境长大的人,都会浸染其中的味道。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追溯王阳明家谱,曾祖父人称“槐里先生”,去京城考试途中,看见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心灵畸变,“披发袒衣,形容枯槁”,觉得耻与之为伍,决定不参加科举考试,归乡退隐;他的祖父王伦世称“竹轩先生”,生活清苦,与人为善,善待乡里,得到大家的尊重。他的父亲王华,非常聪慧,刻苦读书,为人正直,曾高中状元,是当时的政府官员。王阳明祖上乐善好施,内心高洁,对王阳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行和善良是家族兴旺的法宝,王阳明从小立志,“成圣成贤”作为理想。

    “立志”就是给人生布个“局”,有多大的志向,就给人生开启了什么局面;志向是人生的动力,志向的高度代表了看世界的高度。立什么志,就像确定火箭起飞的角度和方向。志向不一样,在开始就注定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和格局。

    王阳明同时代的唐伯虎(生于1470年),人称“唐解元”,恃才傲物,因“泄题案”,遭遇人生的断崖,人生发生天翻地覆变化,心理产生偏差,由此开始玩世不恭的人生。事实上,一个人的智慧、德行和境界,恰恰遭遇苦难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王阳明几次考试,几次落榜,但他表现得淡定从容,他不是以落榜为耻,却以落榜动心为耻。在“圣贤之志”面前,考试失败算得了什么呢?做官之后,王阳明更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苦难曲折,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有人要置他于死地。王阳明和唐伯虎都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却王阳明能够把每一次苦难都作为人生的考验,能够在每一次应对苦难的过程中,凤凰涅磐,视其人生的历练和升华,最终将人生的苦难变成了成圣成贤的淬砺,酿成甘露,育成莲花,可谓人生壮丽。唐伯虎一身傲气,与世对抗。在人生坎坷曲折时,王阳明和唐伯虎都写了诗:

王阳明对人生困境的心境: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而唐伯虎曾经已觉悟抒发心境: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副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两首诗,一个是超拔达观,处处练心,不断超越,成就圣贤之气。一个是带着怨气,故作潇洒,最终浪荡一生。

    人生差别,除了天资外,最重要的是勤奋和心力,有圣贤之志,心里就有明灯,有不断超越的力量,有不被物奴役的格局和境界。若无志,会困于得失悲喜,不得解脱。

2、内圣外王,立功立德立言不朽

    王阳明不仅立圣贤之志,而且践行所学。为了验证朱圣人(朱熹)的“格物致知”,而闹出世人皆知“格竹”的笑事。人生觉悟都有一个过程,来到贵州龙场驿站,才领悟人生大智慧皆在于“内求”,在于“发明本心”。人的智慧和境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印证。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平息宁王叛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更是王阳明一生的大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平叛了宁王之乱。事后有学生问他,你一介书生怎么会打仗?他回答说:“胜负之决,只在心动与不动之间”,这是王阳明运用智慧和境界的最好证明。

      王阳明先生的一生无愧人生三不朽:他一生严谨的修持自己,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利益,可谓“立德”;一生平叛无数,报境安民,可谓“立功”;他注重言传身教,留下非常丰富的文史资料,以启发后人,可谓“立言”;王阳明一生,功德圆满,知行合一,求仁得仁,位列圣贤。

二、“致良知 ”是王阳明的“心法”

      王阳明思想的精粹,那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努力方向,是理解王阳明思想的关键和基础。

1、龙场悟道与反求诸己

      王阳明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龙场悟道则是他整个思想的转折点。

’    明武宗正德三年,即11508年,王阳明上疏皇帝,弹劾太监刘瑾擅权,结果被打击报复,挺仗四十,随后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当地崎岖遥远,穷山僻壤,饥寒荒凉,语言不通,百姓野蛮,没教育,没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阳明只能住山洞,自己种粮,解决生存问题。一个朝廷官员落得如此境地,他是多么的痛苦孤独,甚至绝望。这期间他的一些作品如《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等,真实表露了当时王阳明的困惑、痛楚、无助;他曾无数次的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假如孔子、孟子遭遇这样的境遇,该怎么办?虽万般孤苦,却无数次地冥思苦想,忽然有一天,“忽中夜大悟”,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龙场悟道”。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给人生许多思考。王阳明作为一个大儒,肯定读过孔子的“君子求诸己”,读过孟子的“反求诸己”“万物该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但为什么到了龙场才真正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呢?所以,人生的道理,有的时候读过也是空过,只有身心到了一定程度,体验到那个境界,才能真正体会。故此生既要读书,更要实践;读书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所学。

2、百死千难“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最核心的理念和最高的价值取向,是他毕生的追求。是王阳明对自身思想最精炼的总结。“良知”一词源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早就读过孟子的书,但是只有经过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修正之后,才有真正的感悟。

      人们常说圣人,可圣人的境界究竟是什么?王阳明悟道后,清楚告诉:圣人就是把附着在良知上的污染全去掉了的状态,就是《尚书》所强调的“道心”,佛教称之为“佛性”。所谓良知,就是人心中积极的力量,致良知就是不断的擦掉心灵上的灰尘,以呈现道心的过程。

      今天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开启和护养一个人的良知。其外在的表现,就是一个人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判断,并在这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为。所以,“致良知”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3、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命题,引起多少人的误解和谬传。

      究竟什么才是“心外无物”,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在争论,有人说是“唯心主义”,这种简单化的结论,无助于人类思想史的研究,也违背了王阳明思想的本意。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所关注的问题不是世界是什么?也不是纯粹关注对人的研究,而是思考和探索人自身及其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通过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联系起来,任何一个事物,客观上存在不存在,不是王阳明关心的问题。所谓“心外无物”,其实就是一个事情能不能干扰到自己,是否引起自己的注意,是否对自己造成影响等,根本在于自己的心。“心外无物”就是要不断修好自己的心,有处事的高远,心无挂碍,又能积极做事,踏踏实实修行,就是修一颗心。

三、知行合一

    知和行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问题。王阳明的时代,朱熹的思想影响最大,代表的是当时国家的官方思想。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的认识,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导致当时许多人夸夸其谈,空谈理论,而不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去修炼自己。

  1、真知必真行,真行才有真知

        王阳明非常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行合一”,他经常强调,要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求知。“知行合一”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放。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个人的行动和认知,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任何实践,都以一定的认识为指导;任何发自内心真诚的愿望,某种程度上都会带来行动。“知行合一”是要求我们,不要只说不做,要到真正的社会进步和自我修炼的实践中落实、践行,将知行合一统一起来。

2、“知行合一”才是真修行

“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人生修行。常说“修行”,“修”是指修心,增加正念,减少“妄心”。“修”得怎么样?要“行”中得到证明,才是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老林 ,僻静寺庙,打坐冥想,而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人和事时,真诚应对,公正处理,让大家都满意,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王阳明认为最好的“修行”就是“知行合一”,“知”的落脚点就是“修心”,“行”的落脚点就是践行

四、事上磨练

        一个人的德行和智慧要提高,须在实践中磨练,做事中修炼。

1、青山何处不道场

        王阳明强调:“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变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一个人的定力和真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定力和智慧的。接受培批评时,能闻过则喜,海纳百川,心胸开阔,坦然自若;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反思自己,不断学习,勇于开拓。青山何处不道场,修行未必在山林。在生活中,遇事不惊慌,宁为不乱,冷静应对,智慧判断,从容解决。

2、修静才能开智慧

    “修静”,在现实残酷,纷繁复杂,诱惑干扰,危机压力的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灵净化,心静生慧。

    “修静”,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大凡小事,苦事难事 ,好事乐事,都可修身静心,开启智慧,炼达圣贤。

3、“省察克治”:不动心方乾坤朗照

“省察克治”是平常修养自己的好方法。时时警惕,自我净化,去净私欲,存进天理。

五、“阳明心学”对当代的影响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是因缘生法,是在特定时期的因缘产物。制度法律只是约束手段,更重要的是净化心灵才是基础。

      在现代发展中,学习“阳明心学”,不断追求,自身净化和超越的精神,学习“阳明心学”,以开启“道心”为目标,学习王阳明在奉献社会中修养自身,在修养自身的时候去奉献社会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与利国利民的有机统一,这些精神永远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值得继成和弘扬。建立制度以明确人们的行为边界 ,启发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以推进社会进步,这是我们着力的方向。

25平米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了,建议你再多投入一些。25平米左右的空间,推荐使用传统的51家庭影院音响,即两个前置落地音箱,一个中置音箱,以及两个后置环绕的书架箱,再搭配一个低音炮,效果比较好,另外如果预算不够的话也可以将前置的落地箱更换为书架箱。

3000元的家庭影院只能考虑飞利浦、索尼、三星等品牌的家庭影院套装了,不过这类的套装多是整合了功放和播放器的主机,如果只要音箱的话可能就有些浪费了。

这个价位可考虑选择的不多,基本是一些国产优秀牌子及一些进口牌子入门的低端产品,天逸的音箱以及雅马哈6900套装。

生活中历练

  —听郭继承大师讲“王阳明心学”     近几年,全国上下,都在提倡推崇“阳明心学”。究其原因,社会发展至今,物质丰富,解决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