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西王姓,失去了家谱,希望知道我们这支的给与指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我是山西王姓,失去了家谱,希望知道我们这支的给与指点?,第1张

你这样连字也不知道的,很难弄清族谱的,建议去山西太原晋祠的王氏祠堂寻根谒祖。天下王氏出太原,太原王氏在晋祠。目前海内外已把晋祠的“王氏祠堂”作为王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王氏祠堂有王姓家谱无数卷

孔姓的来源是什么 孔姓:出自他姓,以人名或祖名为姓C

孔子为什么姓孔以及孔姓的来历 30分 姓孔姓孟的人都是孔子和孟子的后代

--- 这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其他姓孔姓孟的人。他们的后代没有被斩尽杀绝。

历史上改姓的事情很多。

而且,一个人可能父亲姓孟,母亲姓叶赫纳拉,于是他就成了一个姓孟的满族人。

孔氏家族族谱的孔姓来源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由此看来,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请问孔氏的来源.和孔氏的杰出人物. 我给你找找:孔子家谱: - c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c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c五世祖 f极 - c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c三世祖 契 - c二世祖 昭明 - c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 孔子 -子 孔鲤 -孙 孔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 六代孙 孔箕 - 七代孙 孔穿 - 八代孙 孔谦 -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代孙 孔忠 - 十一代孙 孔武 - 十二代孙 孔延年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 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 三十二代孙 孔嗣,绍圣侯 -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j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孙 孔惟y,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

历史上孔姓名人 历史名人

孔姓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名人辈出,史不绝书。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删修《春秋》,整理《诗》、《书》等。在哲学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战国、秦汉间的大商人孔氏,经营冶铁业富至数千金。

西汉时,南阳人孔仅,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后任任大司农;经学家孔安国,丞相孔光。

东汉有泰山都尉孔庙,其子孔融,汉末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南朝齐有文学家孔稚圭。

唐代有经学家孔颖达,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孔巢父;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孔纬。

北宋有说唱艺人孔三传,曾经首创诸宫调。

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戏曲作家孔尚任,经学家、音乐学家,数学家孔广森

孔氏家族一正的由来 可是孔祥熙家族?

姓氏孔的来源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闵公长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子孔丘。

■ 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 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孔融 (153~208)

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有俊才,为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世称孔北海;立学校,表儒术,后拜大中大夫,为曹操所杀。

孔尚任(1648~1718)

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祥熙 (1880~1967)

字庸之,山西太谷人。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历任国民 委员、财政部长 ( 为当时中国的首富 )、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孔庆东,男,1964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尤其对鲁迅颇有研究。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在孔氏家谱中属大庄户。人称“北大醉侠”。

孔令辉,1975年10月18日,孔令辉6岁开始打球,1986年进入省队,1988年进国青队,1991年入选国家队。历年来在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男单排名前列,是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大满贯冠军得主。 堂号 有“阕里堂”和“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郡望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

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州、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

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孔家续家谱到第几代了 详细 孔子家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唬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姓是怎么排字辈的? 无论天南地北的“孔孟颜曾”后人,取名字都有固定的辈分排字。

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言、公、彦、 承、

宏、闻、贞、 尚、衍。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毓、传、继、 广、

昭、宪、庆、 繁、祥。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 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认为即大庚、仲庚、少庚,系日名无疑。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十一顺称为一旬。这十个太阳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夏商时代的王室和贵族阶级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帝王即位,宣称是太阳光照人间,君临一切,主宰沉浮。用日名取作帝王名,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夏史中的帝王以十干为名的还有孔甲、胤甲、履癸。履癸即夏桀。商王全系日名,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旬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但如果又有一个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认为这是太阳甲再次光临人间,为了加以区别,就在日名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少(小)”等字。

徐中舒《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中则引述古籍考证称:“《白虎通》云殷人以生日为名。《古史考》云夏殷之礼“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我认为生日为名可靠些。例如,受辛死于甲子日史有明文,他不以甲为名,就说明受辛称辛是不以死日为名的。同时,要是以死日为名,岂不是在人死以前的几十年时没有人称他这个名字?死后哪个又晓得这就是他呢?这不合于命名的意义。以生日为名,就完全免除了这种不合事理的情况之产生。”

郭沫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曾提到命名是死日而非生日。但罗振玉在《殷文存·序》中说:“考殷人以日为名。日名之制,亦沿用于周初。”并指出商代到周初期,贵族死后以十天干(也即甲、乙、丙、丁等等)加考、父、匕、母等亲称,称呼本族死去先人。从而区分了帝王称号和祖先称号的不同。商代帝王称号并不带“考、父、匕、母”等名,故而更可能是以生日命名。

上甲微:汉族(当时称华夏)人,子姓,名微,王亥之子、王恒之侄、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六世祖。他是商部族的杰出首领,其子报乙也是商部族的杰出首领。

他与夏帝泄是同一时代人,约在公元前19世纪初叶。从商族始祖契到汤建立商朝前共14代,微是第8代,处在当中。他是商族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领袖,据《山海经》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在华北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商族首领亥,赶着牛群去有易国(地当今河北易水流域),被有易国王绵臣杀死。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

还有一种说法是绵臣的妻子看上了王亥,而招惹王恒的嫉妒。于是王恒联合一位卫士,准备暗杀王亥。某一天,王亥醉醺醺地回房睡觉。而刺客趁机拿着斧头从后门潜入王亥的房间将其杀害。没过多久,刺客被某位宫女发现。然后里面的士兵捉住他,给有易君处置。当绵臣知道王亥的死因时,决定把王亥带来的牧人和动物,通通归自己所有;然后把其尸体和王恒赶出有易国。不过,据后来发现的甲骨文记载,王亥是为有易君所杀,王亥之子上甲微又杀有易君复仇,可见这种传说并非事实,而可能是有易君的杜撰之词。

在其父亲王亥在有易被杀及伯父王恒前往有易国之后的第四年,人民确认王恒已经失踪,就拥立上甲微为新一任殷商族首领。夏帝泄十六年,上甲微为报“杀父辱伯”之仇,而借河伯族的军队来讨伐有易国。在过黄河时,有易族人没有阻截,反而让他们顺利地渡过。军队渡河之后,有易君绵臣赶紧派遣一位使者,向上甲微说明王亥被杀及王恒失踪的情况。然而,上甲微对此半信半疑。但考虑到事情已经木已成舟,而遂斩杀使者且下令进攻。进城之后,上甲微开始派人寻找王恒的踪影,结果确定是失踪。这使上甲微失去理智,放纵军队进行屠杀,来发泄其的愤怒。而有易君绵臣已经战死,所以上甲微决定把有易国土纳入商的版图。上甲微为祭祀亡父又创建了“禓五祀”之礼。在微薨亡之后,由“报乙”即位。(《史记·殷本纪》中说:“微卒,子报丁立。”而按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的考证,认为接上甲微之位的是“报乙”。)为祭祀亡父又创建了“禓五祀”之礼。

词目:家谱

拼音:jīa pǔ

基本解释

1 [genealogy;family history]∶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2

[genealogical tree]∶有关一个种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详细解释

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宋史·艺文志三》:“ 司马光 《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吾家 唐 相 履冰 之后,旧有家谱。 咸通 十一年,一枝渡 江 ,为 处州 丽水 县丞,讳 隋 。” 清 龚自珍 《<怀宁王氏族谱>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 刘老五 说过,从 刘 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基本含义:

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也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热情是由史学领域的变革引起的。近代史学的显著特征是打破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史学研究传统,将史学研究转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新史家们认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梁启超语)史学研究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局限,拓展史料收集的范围。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包括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异域发现的史料记载都是他们关注和搜集的目标。家谱作为在家族内部编撰的、不公开发行的史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史研究的史料价值,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史料范围的扩展是引发谱学研究的直接原因。

由于战乱等原因,建国前的谱学研究展开得并不充分。其中谱牒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得轻易示人的祖规家训的警戒厂,家谱资料的搜集比较困难,以北京图书馆为例,从1928年到1945年总共收集到家谱247种,仅占馆藏的十分之一。大图书馆尚且如此,一般研究机构要获得研究资料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 、解放以后,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对家谱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停顿下来。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作为家谱的搜集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来看,其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这种情况也见于其他图书馆,比如北京图书馆,解放初统计为353种,到1985年清点馆藏已有2228种,大多为土改时期和文革时期所得。正是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保存,才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当前,家谱研究呈现一派方兴末艾之势。经过10来年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北京图书馆在1985年开始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 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除了图书馆加快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档案局二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联合编纂《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2关于家谱的研究。在家谱资料整理开发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比如家谱研究中有专文对古代人物白居易、曹雪芹、郑和,近现代人物洪秀全、傅斯年、鲁迅等人的家谱进行研究。在谱学史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前人提出的并为学术界所接受的观点进行了挑战,比如对中国家谱起源的年代研究,前人一般都认为中国家谱起源于周代,而现在有学者根据周代以前的文字记录即甲骨文、金文等资料,以及大量的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得出中国家谱的起源远远早于周代的结论。关于家谱的形式,有的学者提出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将家谱的形式扩展到书写范围之外。还有对汉代谱学的理解,过去一般都认为“汉朝帝王将相出身草野,不知家世,故不需谱牒学,此为不兴时期。”现在有学者从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自叙家谱及现存的汉代石刻为依,提出汉代并不是谱学的消沉时期和静止时期,而是谱学的活跃时期和发展时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检验,但其勇于探讨的精神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却值得提倡。他们的研究对家谱研究朝纵深方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关于家谱应用的研究。从这段时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来看,家谱资料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史、华侨史、法制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其中利用家谱资料最多,研究成果最大的是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属于微观史学研究范畴。过去史学界重视宏观研究,偏重于讨论社会、朝代发展更替的原因。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以1996年社会史研究为例,有不少论著是以家谱作为史料基础的。如《中国古代的家》、《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国的宗族社会》等。还有是姓氏学方面,利用家谱资料梳理血缘亲族的源流的著作有《中国姓氏通书》,详细介绍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的历史,以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等。

[编辑本段]历代帝王修谱昭

明太祖乡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世代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宋宁宗修谱圣谕�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谍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

清顺治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顺治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

清康熙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编辑本段]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编辑本段]修谱的作用

�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特别我飞鹏卢氏,已有100多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卢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卢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卢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他叫卢本立,桃源县清林乡人,在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他耗费数千元,利用节假日三次飞往北京查寻复印下来的,我卢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范阳堂到底是回什么事可查范阳堂—卢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卢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卢氏家族的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卢氏家谱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编辑本段]修谱实例-孔氏家族家谱 家谱

孔孟颜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一、孔子家谱 \x0d\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x0d\\x0d\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x0d\\x0d\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x0d\\x0d\二、世系\x0d\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x0d\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x0d\卌五世祖 蟜极 \x0d\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x0d\卌三世祖 契 \x0d\卌二世祖 昭明 \x0d\卌一世祖 相土 \x0d\四十世祖 昌若 \x0d\卅九世祖 曹圉 \x0d\卅八世祖 冥 \x0d\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x0d\卅六世祖 上甲微 \x0d\卅五世祖 报乙 \x0d\卅四世祖 报丙 \x0d\卅三世祖 报丁 \x0d\卅二世祖 主壬 \x0d\卅一世祖 主癸 \x0d\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x0d\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x0d\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x0d\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x0d\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x0d\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x0d\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x0d\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x0d\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x0d\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x0d\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x0d\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x0d\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x0d\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x0d\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x0d\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x0d\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x0d\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x0d\十三世祖 宋公稽 \x0d\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x0d\十一世祖 宋愍公共 \x0d\十世祖 弗父何 \x0d\九世祖 宋父周 \x0d\八世祖 世子胜 \x0d\七世祖 正考父 \x0d\六世祖 孔父嘉 \x0d\五世祖 木金父 \x0d\高祖 祁父 \x0d\曾祖 防叔 \x0d\祖父 伯夏 \x0d\父 叔梁纥 \x0d\孔子 \x0d\子 孔鲤 \x0d\孙 孔伋 \x0d\曾孙 孔白 \x0d\玄孙 孔求 \x0d\六代孙 孔箕 \x0d\七代孙 孔穿 \x0d\八代孙 孔谦 \x0d\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x0d\十代孙 孔忠 \x0d\十一代孙 孔武 \x0d\十二代孙 孔延年 \x0d\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x0d\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x0d\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x0d\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x0d\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x0d\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x0d\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x0d\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x0d\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x0d\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x0d\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x0d\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x0d\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x0d\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x0d\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x0d\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x0d\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x0d\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x0d\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x0d\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x0d\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x0d\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x0d\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x0d\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x0d\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x0d\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x0d\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x0d\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x0d\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x0d\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x0d\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x0d\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x0d\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x0d\历代衍圣公: \x0d\\x0d\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x0d\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x0d\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x0d\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x0d\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x0d\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x0d\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x0d\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x0d\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x0d\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x0d\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x0d\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x0d\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x0d\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x0d\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x0d\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x0d\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x0d\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x0d\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x0d\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x0d\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x0d\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x0d\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x0d\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x0d\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x0d\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x0d\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x0d\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x0d\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x0d\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x0d\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x0d\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我是山西王姓,失去了家谱,希望知道我们这支的给与指点?

你这样连字也不知道的,很难弄清族谱的,建议去山西太原晋祠的王氏祠堂寻根谒祖。天下王氏出太原,太原王氏在晋祠。目前海内外已把晋祠的“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