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川镇和怀朔镇顽强抵抗六镇起义军,试析北魏分裂的必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从武川镇和怀朔镇顽强抵抗六镇起义军,试析北魏分裂的必然,第1张

北魏造像 六镇起义是北魏衰亡的标志性事件。 广义上的六镇起义包括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大起义、以及后来的河北大起义,还有关陇一带的大起义; 而狭义的六镇起义主要指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镇民的起义。 破六韩拔陵起义对北朝社会走向有着极大的影响,拉开了北魏灭亡的序幕。 虽然号称六镇大起义,其实战争主要涉及沃野、武川和怀朔三个军镇。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发动镇民起义,杀死了沃野镇将,控制了沃野镇,各地军民纷纷投奔,势力迅速壮大。 《资治通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镇将,改元真王,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 破六韩拔陵派副将卫可孤向东去攻打武川和怀朔两镇,但这两个军镇却组织了顽强而有效的抵抗!在卫可孤的围攻之下,武川和怀朔相互支援,竟然足足支撑了一年多。 《资治通鉴》:拔陵引兵南侵,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镇,又攻怀朔镇。尖山贺拔度拔及其三子允、胜、岳皆有材勇,怀朔镇将杨钧擢度拔为统军、三子为军主以拒之。 那么,面对破六韩拔陵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为什么怀朔镇和武川镇能坚守这么长时间,答案就是:这两个军镇涌现出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在武川和怀朔的保卫战中,涌现出了像贺拔度拔父子、宇文肱父子等关陇集团核心人物,以及高欢、窦泰、蔡俊、司马子如等众多北朝风云人物,他们在六镇起义过程中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史称「 ”六镇豪杰”,其实他们主要集中在武川镇和怀朔镇! 资治通鉴手稿 公元524年,在坚守了一年多之后,武川、怀朔两镇被卫可孤攻克,宇文父子和贺拔父子等被俘虏。 起义军势力再一次增强,声望也大大提升; 北魏王朝则士气衰落、一筹莫展。 但是没过多久,贺拔度拔父子联合宇文肱父子、以及其他六镇豪杰,利用监管疏松的机会,突然在起义军内部发动袭击,一举诛杀了卫可孤! 《资治通鉴》:贺拔度拔父子及武川宇文肱纠合乡里豪杰,共袭卫可孤,杀之。 这次袭击事件极大的挫了起义军的锐气、也激扬了北魏朝廷士气,六镇豪杰们立了天大的功劳,他们将北镇人的英勇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北魏朝廷却根本没有相应的封赏和提拔重用! 北魏迁洛阳以后,洛阳显贵们天然地排斥六镇出身的人,认为他们是落后的代表,绝对不会给他们打开上升的通道,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此时的北魏朝廷处于失控状态,皇帝年幼大权旁落、权臣刘腾刚死去,朝廷没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出来主事,作出战略性的部署。 如果北魏朝廷抓住袭杀卫可孤事件,大肆笼络封赏给朝廷立功的人,是可以大做文章、争取局面好转的: 可以大大鼓励朝廷平叛军队的士气; 可以分化、瓦解起义军军心; 更重要的是可以笼络、收获一大批北镇豪杰,这些人一旦加入北魏朝廷阵营,就会给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很可惜,北魏朝廷并没有看到这次机遇,把机会拱手让人,让这些彪悍的北镇豪杰彻底失望! 洛阳明堂 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北魏时存在过一个契胡族部落,北魏建国之初契胡族被封在晋北秀容川,专门负责为北魏朝廷提供战马。 《北史》尔朱荣传:世为部落酋帅,其先居尔朱川,因为氏焉。高祖羽健,魏登国初为领人酋长,率契胡武士从平晋阳,定中山,拜散骑常侍。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 随着北魏末年,天下渐渐大乱,契胡酋长尔朱荣借机发展力量,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 《北史》尔朱荣传:荣袭爵,后除直寝、游击将军。正光中,四方兵起,遂散畜牧,招合义勇……时荣率众至肆州,刺史尉庆宾闭城不纳。荣怒,攻拔之,乃署其从叔羽生为刺史,执庆宾还秀容。自是兵威渐盛,朝廷亦不能罪责。 六镇地区由于战乱,六镇豪杰只好纷纷南下,先后都通过不同途经和方式,投奔了秀容川的尔朱荣集团。 北镇豪杰历来就对洛阳权贵不满,而袭杀卫可孤立功之后,仍然受到朝廷的漠视,失望至极的北镇豪杰到了尔朱荣手下,在这里北镇豪杰才能感到亲切。 《资治通鉴》:贺拔允及弟胜、岳从元纂在恒州,平城之陷也,允兄弟相失,岳奔尔朱荣,胜奔肆州。荣克肆州。得胜,大喜曰:「 ”得卿兄弟,天下不足平也!”--武川镇出身的贺拔兄弟加入尔朱荣集团 《资治通鉴》: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并、肆、汾、广、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尔朱荣兵势强盛,魏朝惮之。高欢、段荣、尉景、蔡俊先在杜洛周党中,欲图洛周,不果,逃奔葛荣,又亡归尔朱荣。--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势力加入尔朱荣集团 战乱 人才如果不能为中央朝廷所用,太平时代也无非就多些怀才不遇的人;但如果是乱世,他们就会加入到豪强军阀中去,成为挑战中央朝廷的力量;由于对中央朝廷的失望,反而会猛烈地进攻朝廷,最终加速朝廷的崩溃。 这一点唐代的韩愈看得非常清楚,他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委婉地挽留董生,希望他不要为军阀效力,要加入到中央朝廷中来,同时喊出了「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的呼声。 尔朱荣集团迅速壮大,成为当时实力最强、人才最多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形成之后,北镇豪杰对洛阳权贵的不满就表现为集体意志了。 北镇豪杰跟尔朱荣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攻克洛阳、取得北魏的统治权: 《资治通鉴》:欢曰:「 ”今天子暗弱,太后 ,嬖孽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时奋发,讨郑俨、徐纥之罪以清帝侧,霸业可举鞭而成,此贺六浑之意也。”荣大悦。语自日中至夜半乃出,自是每参军谋。 《资治通鉴》:荣常与天穆及帐下都督贺拔岳密谋,欲举兵入洛,内诛嬖幸,外清群盗,二人皆劝成之。 在北镇豪杰的统一意志之下,他们辅佐尔朱荣率军南下,攻克了洛阳,不仅杀死了北魏的胡太后,还将满朝显贵大臣两千多人全部处死,史称「 ”河阴之变”。 北魏朝堂为之一空,北镇豪杰一步登天,从中下级军官一跃成为北魏的最高统治阶层!北魏皇帝彻底丧失了权利,沦为傀儡,权臣专擅朝政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 跋扈的将军 尔朱荣成为北魏的权臣、主持北魏的朝政,在尔朱荣的指挥之下,北镇豪杰东征西讨,终于平定了天下。 第一,消灭了葛荣,平定了河北起义; 第二,打退了陈庆之和北海王元颢的北伐; 第三,西征关陇,平定了关中和陇山内外的广大地区。 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北镇集团在尔朱荣的带领下恢复了北魏的版图。但是: 统治阶者从汉化鲜卑贵族换成了反汉化的北镇鲜卑豪杰; 北魏皇帝沦为傀儡,权臣代理朝政! 权臣尔朱荣的跋扈和新贵们攫取了巨大的政治权益,仅存的洛阳显贵哪里肯坐以待毙。于是在老贵族的拥护之下,孝庄帝发动政变杀死了尔朱荣。 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再也没出现能主持大局的人物,反而嫌隙丛生、四分五裂;天下又大乱了。 尔朱荣所压制的北镇豪杰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们纷纷寻找自己的政治出路。 出身怀朔镇的北镇豪杰先后团结在高欢的周围; 出身武川镇的北镇豪杰先后团结在贺拔岳周围。 第一,高欢打出了反抗尔朱氏暴政的旗帜,密切拉拢河北汉族世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高欢成为怀朔镇豪杰和河北世族的领袖人物,最后击败尔朱家族、取得北魏的实际统治权,成为继尔朱荣之后的另一位权臣。 第二,贺拔岳以及武川豪杰曾被尔朱荣派去平定关陇起义军,之后就在关中镇守;当怀朔镇的高欢攫取北魏朝廷统治权之后,贺拔岳就依仗武川集团割据关中,成为关陇地区的大军阀。后来贺拔岳被杀,武川集团又拥立宇文泰为主,继续主持关陇地区的大局。 武川豪杰和怀朔豪杰,这两支当年并肩抗击破六韩拔陵起义军的兄弟,如今走到了对立面、相互对抗,争夺天下! 关中平原 高欢成为北魏权臣之后,拥立孝武帝元修作皇帝,他自己就像当年尔朱荣一样坐镇晋阳、遥控洛阳朝政。但是,洛阳的孝武帝元修不久之后就渐渐聚集起了强大的力量,开始于晋阳的高欢对抗,大有夺回皇权的趋势。 孝武帝元修本来是傀儡皇帝,但是他却日渐聚集了强大的势力: 几经屠灭、仅存的洛阳显贵大力支持孝武帝夺回权利; 荆州贺拔胜集团; 关陇宇文泰集团。 以上三方力量中,荆州和关陇集团显然具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这两支力量却都是武川镇豪杰所率领的。显而易见,孝武帝与高欢的斗争,其实就是武川集团和怀朔集团的斗争!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武川集团希望借助于孝武帝的政治名分优势去压制高欢的怀朔集团,希望孝武帝为武川集团火中取栗,但关陇和荆州势力当前绝对不会跟高欢硬碰! 历史的发展来看,宇文泰和贺拔胜虽然明确地表示拥护孝武帝讨伐高欢,但是他们却一直不离开荆州和关中,而把孝武帝元修推向高欢的枪口。 就这样,高欢的大军南下攻破洛阳,孝武帝元修带着北魏朝廷仓惶逃亡到关中,依附宇文泰。 高欢把洛阳废弃了,宣布孝武帝背叛了国家、背叛了祖宗,在邺城高欢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接续北魏的法统。史称东魏。 宇文泰后来毒死了孝武帝,拥戴元宝炬接替孝武帝的皇位。史称西魏。 高欢和孝武帝都标榜自己一方是北魏的继承者,而后人则认为北魏已经灭亡、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古建筑 总结: 从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出,北魏是从六镇起义开始进入王朝倒计时的; 当初顽强抵御起义军的武川镇和怀朔镇豪杰们,最终正是他们撕裂了北魏王朝,分别开创了东魏和西魏政权。

六镇起义直接瓦解了腐朽的北魏,六镇变成了新的权力源头,改变了一个时代战争概述:北魏后期,政治腐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而以六镇地区最为激烈

正光五年,沃野镇戍兵破六韩拔陵起义。六镇军民纷纷响应,在北魏境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造反运动。后来在北魏柔然的双重镇压下破六韩拔陵兵败,二十余万六镇军民被遣送至河北,但安置不善,六镇军民再度在杜洛周、鲜于修、葛荣的带领下起义。葛荣率领的二十万义军攻克河北诸州后,大军南下,在滏口与尔朱荣展开决战,被尔朱荣所败。在六镇军民起义过程中,来自于六镇地区的两大新兴庶族豪强高欢、宇文泰则借助于这次运动登上了政治舞台,最终代魏,建立了东西魏政权

将帅星数:破六韩拔陵尔朱荣高欢宇文泰葛荣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综合星数:7★战争类型:众战葛荣百万大军,却败给了尔朱荣的近万部队,证明了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并不在敌寡我众

战争深度解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六镇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地理名词和历史名词

提起中国历史著名的农民起义,人们总是会想到陈胜、吴广、张角、宋江、李自成。而六镇起义及其相关要人,却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如果你可以穿越时空,回到公元523年的六镇,走进镇上一个用牛皮围搭的充满马粪味的酒肆,酒肆里面的人会漠然转身看着你这个陌生人,没有惊奇,只有杀气,冷冷的杀气

在这些面孔中,你说你竟然看到了高欢、宇文泰、侯景、葛荣、李虎、独孤信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主宰了一个时代的人物

那丝毫不奇怪,因为那就是公元523年的六镇

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玄柔镇、怀荒镇六镇地处阴山山脉隘口,构成一条面对柔然政权的军事防线,是北魏王朝对柔然政权进攻或战略防御的重要基地。在六镇的南边为阴山之南,东起濡源,经大宁,过代郡、阴馆,西至五原、_阳,为北魏王朝前期重要的畜牧业和农业区

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

然而世事变幻,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行汉化,迁往洛阳的鲜卑族由孝文帝下诏在身份户口本上改为河南洛阳人,而在北方特别是六镇地区的鲜卑族及其他各族人民被洛阳政府在身份户口本上改成北人

北人和河南洛阳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北魏王朝是有天壤之别的

六镇开始成了北魏王朝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能。戍边的士卒从前期的拓跋鲜卑的氏族成员变为各类刑徒流放充军之徒,成了北魏政府的西伯利亚。而六镇的统治者上层的镇将、参僚和豪强们,也成为北魏洛阳政府所歧视的北人。孝文帝改革后,实施了门阀化,六镇的统治者们无论立了多大的战功,总是被排斥在门阀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层政治舞台

六镇的鲜卑人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最大钉子户。他们与洛阳方保持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抗衡。洛阳的贵族们瞧不起六镇人,六镇人也不买洛阳汉化了的鲜卑人的账

原居老军户与新来充边者的矛盾,军户与镇边统治者的矛盾,镇边统治者与洛阳政府的矛盾公元523年的六镇,压抑着太多的怒火,各种矛盾交织,是岩浆在地底滚动奔腾着,随时都有可能井喷

点燃导火索的还是柔然人。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权出现饥荒,柔然政权大汗阿那环率兵三十万南侵,在六镇进行了一场烧杀抢掠,将六镇人的家财粮食一掠而空

此时的北魏军队,已经不是当年那驰骋大漠,千里奔袭,让柔然人惊魂丧胆的军队。对柔然的入侵,魏廷也派了尚书令李崇率十万军反击,但到达六镇,柔然人早就跑了,李崇在沙漠里找来找去没有柔然人的身影,无功而返

剩下的就是如此妥善处理受到洗劫的六镇军民了。此时的北魏政府,孝明帝年幼,年轻的胡太后听政当家,胡太后放在情人和神佛上的精力远比朝政上多。对六镇问题,魏兰等朝臣几度建议将六镇改府户为民,缓和矛盾,胡美人不予采纳,只是简单地发放了一些赈恤粮款

赈恤粮款本就是杯水车薪,何况再经层层官吏克扣,能到六镇军民手中的微乎其微

面对饥荒,六镇军民压抑很久的怒火彻底爆发了

公元523年四月,吃不上饭的怀荒镇军民涌到了官府,强抢官府粮仓,并杀掉了怀荒镇镇将于景

怀荒镇抢粮成功的消息传到其他五镇军民耳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镇辖区的高阙戍兵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起事,挥刀杀掉了戍主,宣布起义

六镇军民纷纷起义,破六韩拔陵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为六镇义军的****

破六韩拔陵的义军很快占领了沃野镇,而别帅卫可孤领导的义军则占领了怀朔镇

北魏政府先后三度易帅,分别以淮王元_、尚书令李崇、元渊为北征大都督,率军北进,镇压起义军,但与义军的交锋却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六镇东西两部敕勒酋长皆归附于义军,义军完全控制了六镇地区

面对义军咄咄逼人的气势,魏廷不得已下诏改镇为州、改户为民,同时请柔然人当雇佣军,镇压六镇人民起义

六镇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钉子,如今北魏人花钱费米,来请自己帮忙除掉这钉子,当然很高兴。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军十万,入六镇,从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渊的魏军向六镇义军攻击

在两面夹击下,义军很快处于劣势,卫可孤战死。元渊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长,削弱义军势力。八月,柔然军与魏军会合,在五原大败义军主力,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义军被迫降魏

降魏的义军被北魏政府强行迁移到河北就食。二十万六镇军民背井离乡,开始了他们的迁徙。到达河北后,他们却发现,政府承诺的一切都是谎言,根本不顾及他们的死活。绝望的二十万六镇军民再度起义

最先是柔玄镇杜洛周在燕州上谷起义,进围燕州治所广宁,屯兵恒州。六镇流民纷纷来归。怀朔一带的豪强高欢、段荣等人也归附了义军,一时义军声势浩大,于次年六月全占幽、燕二州

杜洛周起义的同时,在定州又爆发了鲜于修领导的六镇军民起义。随后葛荣杀鲜于修,取得了这支军队的领导权,并率义军连连取得大捷,连斩北魏两任北讨大都督元融、元深,将冀、定、瀛三州据为己有

杜、葛二支队伍合流,葛荣又成功地杀掉杜洛周,成为六镇义军的唯一***,河北诸州均被攻克,随后葛荣迅速挥师南下,直指洛阳

北魏洛阳政府已经无力对抗这支强大的军队,他们只能指望尔朱荣了

尔朱荣是尔朱部落的酋长,尔朱部落是北魏境内契胡部落的一支,在秀容川地区有一块三百里的领地。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曾任北魏散骑常侍、平北将军。而尔朱荣与北魏的关系也很不错,他是魏宗室南安王元桢的女婿,他的女儿是魏孝明帝的嫔妃,在未掌北魏大权前曾任车骑将军、光禄大夫等高官

有政治地位,有经济实力,尔朱荣还不忘拿枪杆子。他不似北魏其他门阀贵族只沉溺于声色犬马中,他散尽家财,组织了一支四千人的敢死队,人数虽不多,在他的训练下却以一当百,成为一支王牌精锐

六镇人民起义,关陇人民起义,豪强崛起,一时间北魏国内鸡犬不宁,闹了个底朝天

尔朱荣带着他的四千精健走出秀容川,开始他传奇的征程,北击柔然,秀容川一带的叛乱也被他一一平定

北魏洛阳政府也看到了尔朱荣的出彩表演,对尔朱荣一再升迁,从冠军将军、镇北将军升到征东将军、右卫将军,都督并、汾、广、云六州军事,尔朱荣开始成为北魏重臣

公元528年四月,胡太后在情人郑俨的教唆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帝,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尔朱荣以讨逆的借口率兵入洛阳

在洛阳,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并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洗。被杀的不仅是胡太后、元钊一系列涉案人等,一千三百余北魏胡、汉高官均被尔朱荣祭天。经此一劫,北魏政权基本宣告瓦解,尔朱荣完全掌握了朝政,身兼持节使、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原王等数十职

尔朱荣掌握大权后,最先需要对付的是葛荣的百万大军

葛荣义军虽然号称百万,但义军拖家带口,真正有战斗力的士卒不过二十万。尔朱荣有七万精骑,其政治盟友元天穆有八万。双方的兵力悬殊并不大

面对屡战屡胜的葛荣,尔朱荣没有放在眼里。他并不想集结大军在洛阳与葛荣一决高下,而是率七千精骑,日夜兼程,东出滏口,奔袭葛荣部

北魏方每一个人都幸灾乐祸,觉得尔朱荣不自量力,七千对一百万!连葛荣都认为尔朱荣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叫部下只管准备好绳子捆绑尔朱荣

尔朱荣则令自己的骑兵全部改刀为棒,理由很简单,砍下一个人头的工夫远比打昏一个人的时间长

在滏口,葛荣摆下数十里箕形长阵,而尔朱荣则分兵设伏于山谷,并四处扬尘呐喊,令敌方弄不清主力和方向

没有主攻,七千骑兵一起出击,其中朱尔荣率部从后方攻击,前后夹击

七千人竟然大败二十万葛荣义军,尔朱荣亲擒葛荣,二十万义军如鸟兽散

经此一役,六镇起义基本被扑灭

然而你看看六镇籍人士在六镇起义后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表现,你就知道,六镇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一场起义那么简单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高欢:高欢,怀朔镇汉人。其祖高谥是河北士族,因获罪被发配六镇。高欢还拥有一个鲜卑名字贺六浑,和一个有钱的鲜卑老婆。六镇起义,高欢先后投到杜洛周和葛荣的账下,很快又投奔尔朱荣。葛荣兵败后,高欢接纳了众多六镇降军,迅速壮大。531年八月和532年三月,高欢率领以六镇降兵为主的部队,在广阿、韩陵两次大败尔朱氏,接替尔朱氏掌握北魏政权,并建立了东魏政权

宇文泰:宇文泰,武川镇匈奴人。六镇起义中,宇文泰参加了鲜于修和葛荣的义军,义军被镇压后,宇文泰成为了尔朱荣部下贺拔岳的大将,随贺拔岳平定关陇,成为贺拔岳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后贺拔岳被高欢部将侯莫陈悦所杀,宇文泰接管了贺拔岳的部队。宇文泰占据关东,立元宝炬为帝,建立了西魏政权,让中国北方的争夺,成为六镇人宇文泰与高欢的明争暗斗

侯景:侯景,怀朔镇羯人。与高欢是穿开档裤一起长大的铁哥们。侯景也参加了最初的六镇起义,后投入尔朱荣的部下,作战勇敢,为人狡诈,升为定州刺史。高欢灭尔朱氏后,候景凭借与高欢幼年的关系,任河南道,拥兵十万,成为高欢最为倚重的大将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企图收回侯景大权,侯景反叛,最初欲投西魏,西魏却受降如临敌,最后侯景投靠了南梁萧衍

在南朝,侯景发动了侯景之乱,将南梁闹了个翻天覆地,直接导致了南梁的灭亡

西魏八柱国:宇文泰建立西魏之初,兵力与东魏相比处于劣势。宇文泰为此创立了府兵制,由六大柱国将军统领,六柱国与元氏皇族代表元欣、宇文泰一起并称西魏八柱国

毫不夸张地说,八柱国及他们的后裔主宰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命运,而八柱国中,宇文泰、李虎、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皆出于六镇

从这个层面上说,公元523年的六镇起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起义

战争猜想:六镇起义,是北魏后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直接葬送了北魏的大好江山。起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则是魏孝文帝中期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五胡民族之间的融合,为之后隋唐的统一和盛世作了铺垫。但是改革也是有代价的,鲜卑人放弃了不仅是自己的语言、服饰、风俗,还有江山,六镇起义的爆发,也是这种新旧文化冲突,以及北魏在实施魏晋门阀制度带来的政治弊病催化下的结果

有人说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毁了鲜卑族的前程,两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

斛律金敕勒族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因其对天下大势分析得比较精确和长于用兵,通晓军事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功勋。他曾在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为将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有失意也有显赫。

因对天下大势分析得比较精确,在乱世中得生存

孝明帝正光末年,破六韩拔陵率众起义,一向性格耿直的斛律金在得知此消息后,也带着士兵投奔破六韩拔陵,但在往后面对强大北魏政权时,破六韩拔陵政权不敌,斛律金在掩护破六韩拔陵撤退时自知天下大势在北魏政权这一方,斛律金思索一番之后,主动投降北魏。最开始他与所有战败的士兵一模一样都过着被监视的生活,不过不久后,他就被鲜卑族当时的权臣尔朱荣看重,在随后的镇压俘虏叛变中斛律金趁势而出,接着又帮尔朱荣击退葛荣所带领的起义军,还接受了起义军将领高欢的投降。

后来北魏叛乱,一向专权的尔朱荣被杀,斛律金又辗转跟着他当时的降将高欢来到河北,还成为高欢最看重的得力助手。高欢之所以这么看重斛律金就是因为后者识时务,不做无谓的牺牲,大丈夫就应该如此能屈能伸。

斛律金通晓军事,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功勋

投奔高欢之后,此时的斛律金身处东魏阵营,与当时宇文泰带领的西魏对峙。最初因为高欢带领的东魏军事实力不及宇文泰所带领的西魏,宇文泰抓住战机,果断向高欢发起进攻,不过不巧的的是宇文泰遇上了斛律金。两军交战时,斛律金带领一队极少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乱宇文泰阵型,最终使得高欢以劣胜优,在当时动荡的政局中初步站稳脚跟。

河源之战时,宇文泰方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东魏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此时正是东魏反扑的大好时机,一致认为应该对西魏出手,但遭到了斛律的反对,因为他认为此时不应该进攻,应该趁此休养生息,招揽流民,收买人心。公元546年,玉璧之战发生,斛律金亲自出面,振作军心,让士兵高唱《敕勒川》,此举让将士们人人奋勇而起,在艰难中一举冲出了西魏的包围圈。三次面对战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三次都取得胜利,更加能体现出斛律金通晓军事,也为他后来屡屡建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斛律金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失意也有显赫

从最开始的掩护六韩拓跋陵撤退自己被俘,到投奔尔朱荣,再到尔朱荣死后投奔高欢,然后一步步建功立业,成为东魏政权中流砥柱这些经历来说,斛律金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从多次立功,孝昭皇帝高演立其孙女为太子妃,特许斛律金步挽车至阶等这些殊荣来说,他的一生又是无比显赫的。但从高欢死后,斛律金虽然得到了善终,安然死去,而他的家族却被奸人诬告满门抄斩来说,斛律金的一生又是无比失意和落寞的。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 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韩姓排名26位。 韩姓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家乘谱牒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我是西安姓韩的也找不到自己的家谱!如果知道++QQ23823882

公元523年,北魏六军镇军人,因不满身份待遇底下、政治升迁无望。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起兵反抗,攻破沃野镇, 杀死镇将,改元称帝。接下来,其他五镇皆反。敕勒族人胡琛、羌族人莫折太提起兵反叛。杜骆洲反叛,葛荣反叛。北魏北方烽火遍地,一时成燎原之势。南边梁朝也派军进攻北魏河南边境线,后被尔朱荣击退!北魏联合柔然两面夹击,终于击败六镇叛乱。柔然抢劫一凡后,扬长而去!北魏的军事、经济实

从武川镇和怀朔镇顽强抵抗六镇起义军,试析北魏分裂的必然

北魏造像 六镇起义是北魏衰亡的标志性事件。 广义上的六镇起义包括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大起义、以及后来的河北大起义,还有关陇一带的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