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民间传说,第1张

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12种:

①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传说。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⑤牛郎织女传说。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⑥白蛇传说。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

⑦梁祝传说。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⑧刘三姐传说。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宜山地区下枧河中枧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刘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雇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⑨地方风物传说。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3种成分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地方风物传说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特定风物、山川、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反抗。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

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大量作品是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而创作的。它还以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引人入胜。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十分明显,很多传说仅仅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却广泛流传。

地方风物传说有许多作品是把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时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拟人化,或把一般民间故事落实到特定的地方风物上,形成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的一个品种。

⑩ 反帝传说。 指中国近代反对列强侵略的传说。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多次进行反侵略战争。这期间,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多以反对列强侵略为主题的传说故事,统称反帝传说。

反帝传说可分两类:第一类直接取材于历次反侵略战争。如《义和团的志气永不灭》、《杨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类不直接反映某次具体的战争,而广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夺活动。大多以外国侵略者盗宝为中心事件,如《金凤凰》、《盗不走的宝船》等。

反帝传说主要歌颂抗敌英雄,包括知名历史人物和普通群众的勇敢和机智,有的故事虽然讲到某种实物、山水,或从某次战争取材,甚至讲某个真实人物的战斗故事,但故事情节并非全是史实,第二类故事想象的成分更大。此类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抗击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 农民起义传说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运动。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运动在群众中留下深远影响。又经过人们不断地回忆和讲述,逐渐演化为传说。此类传说在其形成的初期阶段,往往依附于真人真事。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众多口述者不断的艺术加工,这些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日渐游离开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带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成为虚构或基本上是虚构的口头艺术创作。

农民起义传说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以历史事件为主,着重反映斗争的兴起与壮大过程;或以人物为主,着重讲述起义领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与性格;或以某一战役为主,着重描写起义军的机智、神勇与顽强不屈的战斗事迹;或突出一事一物,着重反映起义部队与群众间的军民关系;或反映广大群众对起义军的怀念之情。

作为群众口头艺术创作,农民起义传说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史料性。它是劳动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文学手段。通过同时代的众多口述者的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它们往往能够对起义运动及其领袖人物作出较公正的评价,并从不同生活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实质以及人民的苦难与期望等。

� 红军传说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红军的传说。它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口头创作。广泛流传于湘、粤、桂、鄂、川、陕甘宁及晋冀鲁豫等老革命根据地。它以中国***所领导的壮阔的武装革命斗争为背景,表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斗争生活,热情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传说,集中表现了红军的革命纪律、优良作风和新的军民关系,反映了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内容可分两类:一类表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识过程,寓蕴着人民的无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类借助传说的想象手法,表现出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思念和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心。如《红星水壶》、《红军帽》等。红军传说具有明确的革命意识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其基本主题,除歌颂红军外,还歌颂革命领袖和群众斗争。红军传说常常借助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赋予红军的遗赠物以神奇的力量。创作者用这样的艺术想象,表现出人民群众和革命力量终归要战胜反革命力量的坚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与传说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为一,呈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由于红军传说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深厚感情,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流传,并发生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 大禹治水 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编辑本段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编辑本段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 [1]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 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编辑本段⑤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编辑本段⑥白蛇传说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 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 编辑本段⑦梁祝传说 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编辑本段⑧刘三姐传说 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宜山地区下枧河中枧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刘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 ,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雇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麻烦采纳,谢谢!

因火生烟夕夕多

源于一个对联故事

1889年仲春,是苏戬一生里最难忘的岁月。就是在这年的春天,他进入了本家“私

塾”。

这座“私塾”,设在苏家东面“简氏大宗祠”内,离苏戬家也只有百八十米的距离。

它是苏家专为本家族子弟求取功名而开办的“私塾”。原来苏家,对功名的求取只放在

金钱上,认为世间若有雪花在,神门鬼门也洞开。这在苏家家谱上是有所记载的: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四月二十八日,苏浙赈捐第十三次奖案:苏仁章捐银一

百八两,准作监生。十三次奖案两江总督册报:苏仁章捐银一百两,准予县丞衔。十三

次奖案两江总督册报,县丞衔苏仁章。捐年四十六岁,捐银五百两,准给蓝翎。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四月二十八日,苏浙赈捐第十三次奖案:奉旨事,两江

总督册报:俊秀苏朝日晖三十九岁,捐银一百八两,准作监生。册报:监生朝晖捐银一

千两,准予同知衔。册报:同知衔朝晖捐银七百十两,准加带一级,并给与父仕昌,母

林氏,兄仁章,嫂黄氏从四品封典。

……

渐渐地,苏家感到,若使苏氏后代能当上真正的官,而不是求得像红章、朝晖这种

徒有虚名不能吃,不当喝的空衔,除了要有银钱之外,还要有比银钱更重要的东西——

学问。因此,苏家就办起了“私塾”。

私塾的先生是一位本家,名叫苏若泉。长得清癯,干瘦,整学生也是极其的严格。

他每每讲课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条戒尺,颤颤悠悠地晃动着。哪个学生稍一溜号,他

便厉声地叫起你的名字,进行提问,如果答不上来,他手中的戒尺,便挥动起来,管叫

你吃尽苦头。

一次,私塾里学习《古文观止》的《滕王阁序》篇。老先生被王勃的才情和文中的

风韵所感染,正津津有味,摇头晃脑地诵读着: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

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

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

衡阳之浦……

老先生正念得起劲,忽听见下面传来一声翻纸的声音,他循着响声悄悄看去,发现

苏戬正在那一笔一笔画着画,他立刻动了怒,大吼一声:

“苏戬!”

苏戬战栗一下,即刻站了起来。

学生们的眼睛也一齐向苏戬看去。这其中有两个人几乎为苏戬急出了一头汗:一个

是苏维春,苏戬二叔的儿子。一个是煦亭,苏戬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们都是朋友,都曾

因头脑笨吃过板子。这会儿,他们真为苏戬捏了一把汗。

老先生掂了掂手中的戒尺,一步步来到苏戬跟前,斜着眼睛觑了他一下:

“你说说,我方才念的那段文字,哪几句是世人称道的写景佳句?”说罢,又用手

摸挲一下戒尺。他早已想好了,只要苏戬眼睛一发呆,他的戒尺就回敬过去,专拣手和

屁股打。一戒尺下去,皮肉就得红肿起来。惩罚不听课的学生,他是最有办法的。他正

这么得意洋洋地想着,不料,苏戬却扬起了头,响响亮亮地说:

“先生,我觉得写景最好的是这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先生暗暗吃了一惊,表面依旧严厉地问:“为什么上课不听讲,却画那些乱七八

糟的东西?”

苏戬眨了眨眼睛:“先生,你领着我们念第二遍时,我就记住了。”

“记住了?”老先生嘴角撇了一下,不信任地笑笑,道:“好,那你接着我方才诵

读的地方,背诵一段。真背下来,我便饶了你,否则……”戒尺依旧晃动起来。屋中的

空气愈发紧张了,连学生们喘息的声音都听得真切。老先生倒背手在地上嚓啦嚓啦地走

着……苏戬擦了一把额头的汗,便背诵起来: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

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俱,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

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

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老先生听到此处,悄悄放下手中的戒尺,内心里无比激动。教私塾算来已有二三十

年了,教过的弟子也是成百上千了,却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才。他觉得眼前的苏戬和作

《滕王阁序》的王勃的才情没有什么区别。如若培养得好,将来定能成为奇才。就是从

这时候起,老先生便给苏戬吃起了小灶,把自己珍藏的好书都拿给苏戬看,至此,苏戬

长进很快。

一日,秋阳灿灿,风儿也异常爽利,明净的山野里,迷漫着果香、花香和秋草的芳

香,山鸟的啁啾声早已从山谷里传来,响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老先生终受不住山野的诱惑,带着学生来到山地间。一来,他要和学生们一同来欣

赏和感受一下大自然,二来也可顺便激发一下学生的激情。刚过一片草坡,就见一个农

夫正在赶着水车灌田,老先生立时来了兴致,当即就对学生们说:

“我出个上联,谁能对上下联?”

“什么联?先生快说。”同学们兴奋地问着。

老先生捋了下胡子,便吟咏道:“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同学们听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现出一副发呆的样子。

只有苏戬眼睛眨了眨,仔细看了看农夫。当他看到农夫手中的扇子时,忽然灵机一

动,随口说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妙!妙!”老先生当即赞扬起来,随后兴奋地说:“我再出一联。”

“先生快出,难难苏戬!”

老先生说:“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苏戬思索了一下,便说:“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好!好!苏戬真是天才。”老先生喜得几乎无法合拢嘴,一把拉住了他,说:

“你看这联怎样对?”

“请先生赐教!”

“听着。”老先生说:“此木为柴山山出。”

苏戬眉头皱了皱说:“因火生烟夕夕多。”

“太好了,太好了。大家谁还有什么好对、难对,都拿出来,今天咱们考考苏戬。”

“好!”同学们一同叫起来。接着大家就接二连三地出开对联了。

甲同学说:“竹本无心,一节不管一节。”

苏戬答:“松原有子,一概都是干包。”

乙同学说:“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苏戬答:“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对年头。”

丙同学指着一处断桥说:“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

苏戬微微一笑说道:“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

丁同学接着说:“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戬猛一转身云:“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戊同学说:“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

苏戬答:“磨大眼小齿稀稀,可推细推粗。”

己同学说:“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苏戬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门以时入山林。’”

庚同学说:“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苏戬答:“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辛同学说:“朝朝朝朝朝朝夕。”

苏戬答:“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时,本地的一个土财主徐老八捧着两个西瓜,从这儿路过,见苏戬答得这样顺畅

巧妙,觉得非常惊讶。心想,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学,岂不是事先就有准备。回想自

己当年也曾是出诗、对诗的高手,何不就此难他一难,于是就将西瓜放到了地上,说:

“小娃娃,我出个联你能答得出吗?”

苏戬看了先生一眼,对先生说:“老八,你就出吧!”老八笑了笑,拿着腔调说: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苏戬随即便答:“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妙!妙!”老八连声说:“再给你出个怎样?”

苏戬此刻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便说:“我不再对了!”

“看看,败了不是!”老八兴奋地嚷着,露出一副得意的神情,连说:“我从小到

现在,就没遇见过对手!”

苏戬听了便有些光火,小嘴咕嘟着说:“你竟敢夸海口,如果你再出一联,我对上

咋办?”

老八笑嘻嘻说:“咋办?咋办都行。”

苏戬口渴得要命,看到老八脚下的西瓜,心里就是一亮,便说:“我要对上,你那

西瓜,就给我们大家解解渴怎样?”

“行行行!”老八很轻蔑地看了苏戬一眼,说:“你要真能对上我这个对,两个西

瓜算个什么!”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老八说着脑袋就摇晃了几圈,似乎思考着什么,随即便说:“小娃

娃你听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对吧!”于是他

将目光牢牢地盯着苏戬。

苏戬着实有些犯难了,眉宇间猝然紧皱起来,鼻翅上冒出一片细密的汗珠。同学们

也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见此,老八愈发催促起来:“对呀对呀,小娃娃,怎么对不上啦!”

突然间,苏戬眸子猝然一亮,说:“你听着!”

“好!说吧!”老八呈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情。

苏戬脸仰起说:“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即拿。”

“好!”同学们一齐喊了起来,接着将西瓜从老八的脚边抢了过去,砸开便吃。

老八赔了西瓜,很是沮丧,想来想去,还是不忿,咬咬牙便说:“你听着,这还有

个联。”

“什么联呀?”老先生感到异常好笑,说:“那你趁现在他们吃西瓜这功夫,说出

来吧!”

老八就摇头晃脑地说:“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苏戬吃完一块西瓜,把

嘴一抹,说道:“这样简单的对联,我本来不屑一对,可是看着你这样焦急,我也只好

遵命了!”

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西瓜皮朝老八扔去,随即说道: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

老八挨了一西瓜皮,本想发作,但因为讲得对对,无法翻脸,也只好红着脸连声说:

“对得好,对得好!”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⑤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⑥白蛇传说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

⑦梁祝传说

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⑧刘三姐传说

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宜山地区下枧河中枧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刘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雇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间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金江圣母三姊妹

·土皇公公管四季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八仙桥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孔雀公主

·白蛇传

·神笔马良

·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

·“压岁钱”的传说

·双抛桥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冰糖葫芦传奇

牛郎织女

·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十二生肖的来历的传说

·七夕的古老传说

“压岁钱”的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女娲补天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

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

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吴刚伐桂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

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

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

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

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

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七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⑤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⑥白蛇传说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

  ⑦梁祝传说

  中国著名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⑧刘三姐传说

  中国壮族的民间传说。相传桂西宜山地区下枧河中枧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刘姓女子,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之对歌,无能胜者。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雇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怀恨在心。最后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对歌,连唱3天3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7天7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 刘三姐传说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思想、愿望和创作才能。它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社会风俗史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间传说

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12种: ①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