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洋房的故事--神秘的绿房子_绿房子故事
这是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故居、这是设计大师邬达克的作品、这是司徒雷登为一睹真容特地从北京前来造访的建筑、这是当年某国外交官,用一艘万吨邮轮外加50 万美元现金都换不来的远东第一豪宅。这里见证了上海的传统和时尚,这里记录了贝聿铭童年时代的建筑启蒙……这里,就是铜仁路333 号的绿屋,上海人称他为绿房子。若干年后,一本名为《蓝屋》的小说风行全国,绿屋就是小说中蓝屋的原型。写这本书的作者叫程乃珊,吴同文的外孙媳妇。
绿屋故事的点点滴滴常常会想,那些外观已经不辉煌、内饰已经不豪华的老建筑,究竟凭什么那样牢牢我们的眼 光?就好像这次去拜访绿屋,围墙上还是不能幸免的有“快速办证”之类的牛皮癣广告;
主楼外墙有局部的破损,露出锈迹斑斑的钢梁;
从屋外直通二楼阳台的楼梯 已是斑驳……可我们依旧对这座绿屋充满了好奇和崇敬。岁月老洋房,或者,说到底房子只是岁月和故事的承载,然后由历史收藏,被传奇演绎,容今人凭吊,供后 世瞻仰。绿屋当然有他的故事,程乃珊说过:绿屋内外,层层叠叠,都是故事。
令邬达克得意非凡的绿屋绿屋1938 年建成以来换了好几任主人,可唯一能让人记住的还是吴同文。中日战争中靠经营绿色颜料而赚到大钱的吴同文,认为绿色是他的lucky colour,便在嵌有他名字的爱文尼路和哈同路(今天的北京西路和铜仁路)之间建了这幢绿房子。他请来大名鼎鼎的设计师邬达克,要求房子必须是“独一无 二”的。建成后邬达克拍着胸脯跟他保证:“即使再过五十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相信她仍不会Out!它应该可属经典之列。” ——想来这绿屋的设计令大师得意,不知这里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反正我们所知的事实是,绿屋是邬达克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
窗明几净、富贵豪华、沧桑陈旧、破败仓惶……又很多词都可以形容绿屋,但永远都流于片面。只有那高耸的枇杷树,与绿屋朝夕相处荣辱与共,也只有她,知道绿屋的全部,过去也好,未来也好。
令吴同文至死不弃的“樱桃园”绿屋建成还不到一年,当时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就对其做了专门报道,称其为“远东第一豪宅”, 绿屋声名大噪,当时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还特地登门造访。1948年圣诞前夕,某国外交官愿以一条万吨邮轮再加50 万美金现金来买下此屋作为领事馆,吴同文没舍得卖。程乃珊对此的理解是:绿房子是他心灵中的“樱桃园”——《樱桃园》是契柯夫笔下讲述的一个女主人从巴黎 赶回俄国,只为挽救一座即将拍卖的樱桃园,可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悲凉故事。吴同文坚守住了属于他的樱桃园,他那时颇为赌气地说:“我死,也要死在绿 房子里!”18年后,也就是1966 年8 月,吴同文和姨太太在绿房子里,用咖啡、安眠药和煤气,体面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说到这儿有点悲壮,但吴同文至少在他的有生之年,坚守住了这幢他所 至爱着的绿房子。在绿屋一角,有一棵上了年头的枇杷树,有人说是吴同文当年亲自种下的,也有人说是当时的市长夫人种的,众说纷纭一时也难以考证。只有一点 可以确认:它必定是和这绿房子一起,默默见证了颜料大王吴同文一家的兴起和没落,可惜我们无法和它对话,故事里很多细节,现在都不知道了。
令贝聿铭获得启蒙的绿房子从绿屋经南阳路步行至“贝家花园”用不了3 分钟,那曾是贝聿铭父亲贝祖诒的故居,年纪比绿屋还大4 岁,也是一幢极有风格和故事的老洋房,以后的杂志中必会专门关注到它。吴同文是贝家的女婿,娶了贝家九**。算起来,贝聿铭要管吴同文叫姑父——以下文字 全部都是主观臆测,并无任何证据,或会贻笑大方,却难免让人联想:某次和朋友路过绿屋和贝宅,说起吴同文和贝聿铭,朋友说:难怪贝聿铭能在建筑设计上有如 此造诣,从小就在这两幢世界顶级的名宅之间穿梭、生活,那么多年的耳濡目染,长大后当个世界顶级的建筑设计大师,也算顺理成章。言下之意,只要在绿屋和贝 宅里生活过,是个人就能成为设计师。这固然是句玩笑话,而且查到的资料都表明,对贝聿铭影响最大的还是苏州园林。只是在心里还是近乎偏执地认为:贝宅和绿屋,对贝聿铭的童年,多少都会有些建筑设计的启蒙作用。
既然享有远东第一豪宅之名,必有过人之处。假使仅仅奢侈富贵,怎么可能劳动司徒雷登屈尊大驾 特地前来造访?看了那么多老建筑,越发让我们坚信:好的建筑绝不是冷冰冰的水泥砖块总会有些特别的文化内涵在。可是文化却又那样的难以量化,可意会不可言 传。妙到颠毫的境界,便是妙不可言。然我们却必须要在这房子里找出一些符号来描述他,这一过程枯燥、而且总觉得有些煞风景。
上海第一家装电梯的私人房子估计这是最能证明绿屋具有“远东第一豪宅”气质的符号之一。总共才4 层的房子还配电梯,那么电梯肯定不仅仅是方便上下的设备,更是主人显示尊贵的手段。据说电梯门是弧形木制的,在当年肯定很气派。还有厨房和厕所。300 平方米的厨房,豪宅风范;
整幢楼里共有12个颜色各异的厕所,豪宅风范!我们还没能采访到和绿屋靠得更近的当事人,只能依稀凭借各种线索的片断,去一一找 寻、对照,在想象中还原这幢老房子当年的模样。在历史面前,所有人都显得小心翼翼,虔诚畏惧。绿屋就在眼前,可有时候感觉他还是像个谜。
60 多年前的吴同文一家,想必也常在绿房子里吃当时最顶级的西餐,窗外的花园也一定这样精巧雅致。一楼偌大个空间,今天是西餐厅,过去呢?想起一句话: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这绿房子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圆形的房子,像艘扬帆启航的船当年邬达克拍胸脯说,这房子50 年后也是最现代的,从1938 年往后数50 年是1978 年,1978 年建的房子阳台上都有柱子,绿屋没有;
1978 年建的房子都方方正正的,绿屋是圆的;
1978 年建的房子都像火柴盒,绿屋像艘扬帆启航的船……50年的承诺,邬达克做到了,他还说100年以后绿屋也不会OUT。现在离2038年还有31年,未来不 知道,但至少现在,绿屋的一些设计细节还是令人回味无穷。
圆形的绿屋,被认为可以化解凶险;
扬帆起航的船,我们也愿意相信它有美好的寓意。绿屋现处在四周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毫不起眼,走过路过一不留神就会错 过,但他却彷佛毫不在意似的,依旧带几分自恋几分孤寂的处在那里,就像一个历尽沧桑顿悟人生的长者,可以看淡一切接受一切,可以与任何事物为伍,可以坦然 面对任何变化。
突然记起一句话:豪宅也是一种文化!反思当下一些以“豪宅”自诩的楼盘,为强调身份居然也搞些限制购房者看房的措施,和这绿屋比起来,显得幼稚和可笑。价 格贵、地段好绝不是豪宅的唯一标准,那样靠包装吹嘘出来的“豪宅”也实在太过浅薄。也许,我们会在今年夏天,在梧桐树叶最茂密的时候,也到绿屋里来喝一杯 咖啡,就站在2楼的露台上,或者坐在楼下的草坪里,再次好好近距离的看看,看看这幢有故事的远东第一豪宅。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听说是个中国人是吗
叫:feiyimin (不确定是那几个字这里不敢乱写)
解析:
贝聿铭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他设计的建筑物,好像万花筒,出奇制胜,多姿多彩。蜚声世界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厦、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纽约国际航空站、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等,都是他的杰作。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就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 广泛征求设计方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这位大名鼎鼎的美籍华人,在生他养他的中国留下三个杰作,一个是落成于1982 年的北京香山饭店,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另外两个就是中国银行大厦:香港中银和北京西单中银大厦。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并于1919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小时候常到中国银行去。贝氏连续两次设计中银大厦,与他的"中国银行情结"有很大关系。
香港中国银行大夏
据说中国银行大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其造型的独特既脱离了传统,也与现代建筑产生了距离,菱形的造型和透明的视觉效果,犹如多切面的钻石,昂首蓝天,独领 。香港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中银大厦的崛起,使整个香港建筑群的空间旋律和节奏感更为优美动人。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贝聿铭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1984年由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该年度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荣誉奖;1988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贝润生(1872~1947) 名仁元,字润生,江苏元和(今苏州市内)人。16岁到沪,在瑞康颜料行学徒。28岁任瑞康颜料行经理,37岁时,纳粟为道员。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上海商务总会议董。42岁时,又以助赈得双月道员。宣统三年任上海商务总会协理,民国元年(1912年)6月任上海总商会协理,民国4年任全国商联会副会长。民国5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董后辞职。屡任洋货公会总董,及平江公所总董,苏州旅沪同乡会会长等。民国16年辞去瑞康职务,独任谦和靛青行总经理。并投资滋康瑞记钱庄、瑞昶盛记钱庄、宝丰安记钱庄,任崇信纺织公司董事。贝曾捐资创办吴县城东幼儿园,捐资中华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叔祖。
贝祖诒,号淞荪,生于1892年,苏州人。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虽曾身居要职,但公正廉洁,在他负责的银行中不用亲戚,众多兄弟,子侄从事金融工作,但没有一人是在贝祖诒的银行工作的。他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父亲。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神秘的绿房子_绿房子故事
本文2023-10-10 09:55: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