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蓝的6种家常做法有哪些?
紫甘蓝的6种家常做法:
1、凉拌紫甘蓝做法:
紫甘蓝洗净,切丝(可以切细点),加入适当盐和糖腌制一会儿,把多余的水分倒掉,准备调味汁:盐、白糖、白醋、火麻油、鸡精,可以自己尝一下,觉得味道可以就好,将调味汁倒入紫甘蓝中拌匀,撒上白芝麻。
2、糖醋紫甘蓝做法:
紫甘蓝洗净,切成长条,加盐拌匀,腌一段时间后,挤去水分,放在碗中。将盐、糖、醋调成适合口味的汁,倒入放有紫甘蓝的碗内。锅加油,烧热,放辣椒丝爆出香味,捞出辣椒。将油浇在甘蓝上。
3、紫甘蓝炒鸡蛋做法:
紫甘蓝洗净切成丝,姜切丝,鸡蛋加一茶匙清水打碎,锅烧热后倒入少量油,将鸡蛋炒熟盛出备用,再加入少量油,放入姜丝、菜丝,旺火快炒,烹入一茶匙米醋,可使菜丝爽脆,加入鸡蛋、少量盐即可。
4、爆炒紫甘蓝做法:
半颗紫甘蓝切成细丝,锅中倒入橄榄油烧热,下入花椒炒香,炒出花椒香味后,将花椒剔除出来,只留底油,加入紫甘蓝大火翻炒,加入少许醋(可以体味,保持紫甘蓝的色泽),紫甘蓝炒软后,加入少许盐和鸡精调味,炒匀出锅。
5、炝拌甘蓝菜做法:
准备绿甘蓝菜、紫甘蓝菜、黄甜椒、小米椒,将所有青菜清洗干净,用手直接撕成大小不等的块状,锅中加水,将绿甘蓝菜焯水,将紫甘蓝菜焯水,捞出的绿甘蓝菜,色拉油烧六成热,放入干辣椒爆香。将制作好的常温色拉油与适量盐拌入菜中即可。
6、素炒紫甘蓝做法:
紫甘蓝切丝,葱切丝,锅底少量色拉油,待油温7成热时,放葱花煸出香味,放紫甘蓝,喜欢脆口可立即关火,放少量味精。
扩展资料:
紫甘蓝选购保存
购买紫甘蓝时应选择艳丽亮紫红色,有光卡,包心紧实但不裂球,球面干净,无病虫害,无枯烂叶,无冻害的紫甘蓝。
紫甘蓝具有抗寒力强、耐贮运的特点,秋、冬季购买可在室温下进行短期贮藏,适宜贮藏温度为0℃,长时间在低于0℃条件下贮藏,紫甘蓝的紫红色会被破坏转向灰白色。
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95%以上,贮藏环境湿度过低时,紫甘蓝外叶失水萎蔫,降低商品性。
在冷库均衡温度和湿度下,紫甘蓝可保存4-5个月。用保鲜袋4-5个月。用保鲜袋或塑料袋包装,家庭冰箱冷藏,可贮藏20天以上。
-凉拌紫甘蓝
-爆炒紫甘蓝
-炝拌甘蓝菜
-素炒紫甘蓝
-糖醋紫甘蓝
-紫甘蓝炒鸡蛋
甘律之没有孩子。
甘律之,1919年出生于南京,甘家是南京著名的京昆世家,是一个名门望族,甘家住宅俗称甘家大院,府内宅院众多,有“九十九间半”之称。
甘律之的父亲甘贡三精通戏曲和诗词,许多戏曲名家、文人雅士经常出入于甘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甘律之本人也很优秀,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上过大学,在戏曲方面的造诣也很深。
1950年的时候,甘律之和几位女同伴到米高梅舞厅去跳舞,在那里遇到了演出的严凤英,严凤英本是一位黄梅戏演员,因为在安徽家乡演出的时候被一个军官看中,她不想被强占为妾,所以不顾一切地逃到了南京。
因为来了南京生活艰难,为了谋生所以来到舞厅唱歌,甘律之为人仗义热心,对她的经历深表同情,之后还对她出手相助,把她拉到了自己组织的戏曲票友社团“友艺集”里面,两人的交集也从此多了起来。
按:应2019年甘宗祠文物布展中制作主题展板之需,辑录竹溪甘氏家族忠勇仁孝人物故事数则。
甘继芳抗击叛军,为国捐躯
清朝康熙年间,身为竹溪守备的甘继芳,率领乡民,英勇抵抗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的叛军,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载,清代康熙十四年( 1675年)夏,“三藩之乱”的叛军攻打到竹溪县,知县曹席珍率部分县府军政人员,退守甘家岭村后的中峰寨。时年64岁的甘继芳,率领乡勇,成为曹知县领导的临时竹溪县署的最后依靠。
老英雄甘继芳果然有勇有谋。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他率一干团练乡勇,背倚绝壁,从六月坚守到八月,叛军久攻未果。
堡垒最终从内部攻破。曹席珍手下有一个叫曹二的杂工,因犯错被曹知县责罚,竟偷下山寨,向叛军告密:中峰寨后山绝壁,尚未设防!叛军获知其秘,连夜攀上绝壁,杀进山寨。
寨破,知县曹席珍和守备甘继芳相继被叛军所拘。曹知县的女儿纵身跳崖,甘氏族人战死及被虏遇害者众多。
叛军对甘继芳劝降。甘继芳不屈,大骂叛军,英勇捐躯。
忠勇仁孝,英才辈出
甘家岭村的甘氏族人,继甘继芳之后,无论文臣,抑或武将,多有乃祖之风,忠勇贤良辈出,多次立功授爵,事迹载入史志,不断张大家族名望。
另外,载入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卷中的不少甘氏后人,以仁孝行世,多有“疏财仗义”之善行,或“急公好义”的义举,赢得竹溪官民的普遍赞誉。
甘杜:祖孙三代忠勇
甘继芳第四代嗣孙甘杜,清代乾嘉年间任来凤县的训导,算是文官,却有其祖辈一样的壮烈事迹。
在清代嘉庆年间保卫来凤县城的战斗中,甘杜与儿子甘文郁、孙子甘敬选并肩作战。
最终,甘文郁突围,甘敬选战死,甘杜自裁殉国。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甘杜,字联召,继芳四世孙也……(清)嘉庆丙辰二月,逆匪胡正忠等蜂起……贼逼城,语其子文郁曰:县无城无可为,为臣死节,吾家故事耳,汝等勉之!随城陷,孙敬选战死,(子)文郁怀印突围出,杜衣冠自裁明化堂。事闻,照四品以下例,给云骑尉世职。”
甘敬员:战死荆州
甘继芳后人中以武功著称的,不在少数。其代表人物,有清朝咸丰年间战死的甘敬员。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载:“甘敬员,继芳之嗣孙也。(清)咸丰元年,从征粤匪,叠次立功,拨补宜昌府水师营千总,驻防荆州,贼逼竟陵,员战死瓦庙子,人谓之有乃祖之遗风焉!”
甘承欢:御匪立功
三藩之乱后,三省门户的鄂西北竹溪,依然匪患不息。甘氏族人坚持在中峰寨一带,组织乡勇民团御匪,英雄辈出。
其中的代表人物甘承欢,是个将才,有胆有识,运筹帷幄,很会打仗,立下军功。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载,“武生甘承欢,有胆识,局度娴雅,(清)同治年秋,川匪骤至,欢(甘承欢)率勇同兵堵剿,右营游击府曾,旌以‘布置有方’匾额,保举六品军功。”
笃学德高善教化
甘氏家族的忠烈一门,多善战的勇士,以武功名世。但甘氏后人中,也不乏笃学之士,更有饱学善教、德高望重的鸿儒。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传附》载,“甘梿,字商典,邑岁贡,笃学士也。非公事足迹不履城市。卒后,人悼惜之。”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甘元慎,为溪邑宿儒。动遵礼法,至老不衰。教学多所成就,乡中人咸钦仰之。”
甘承健:孝友慈爱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监生甘承健,赋性孝友,事亲温厚慈祥。迄弟死,孀弟媳卢氏,以贞女守志。健抚子为之嗣,绝不累及家事,又善能辅持节德者。”
甘承健,是在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读过书的(毕业后可以做官,可以考进士,相当于举人),学问不错,又有孝友之德,厚爱亲人,并尽力帮助有节有德的人。
弟弟死后,弟媳守节不改嫁,甘承健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弟媳做后嗣,好让弟媳将来有养老送终的人,但依然自己抚养儿子,不增加弟媳的负担。
乐善好施、急公好义
对国忠勇、在家孝友之外,甘氏后人还很有社会担当,当乡亲们遇到天灾人祸时,挺身而出,尽力施以援手,提供救济,备受地方官民赞誉。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武生甘文远,好义乐施。(清)道光十三年,岁凶,均粮济急,里人德之。”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巡检甘承政,好善乐施。(清)咸丰六年,春荒,均粮数百石,以济穷困,修寨施药,以保全乡人。周邑侯(周县令)奖以‘急公好义’匾额。”
注:应2019年甘宗祠文物布展之展板制作(文字)之需,作上述故事辑录。及尘埃的美篇。
太平天国——不幸中的大幸太平天国
这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选择了南京作为首府,这意味着战火不可避免的洗礼了甘宅。 沸沸扬扬的革命气氛中,甘宅却遭遇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摧残。津逮楼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兵火之中,十六万的藏书损失大半以上。就在这过程当中,几个书贩子趁主人不在家之机,偷走了《金石录》,后因为分赃不均,找到了黄裳。黄裳即刻将这本书交至一位在上海的张姓编辑,这本宋版的《金石录》终得以保存下来。《金石录》 是宋代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所著, 是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较全面的集录和研究专著,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石录》虽然在南宋时已有刻本行世,但传世宋刻本却极为罕见。众所周知只有北京图书馆藏龙舒郡斋本(30卷本)和上海图书馆藏赵不谫本(残存10卷)两种宋刊本。龙舒郡斋 本正是被书贩子偷出来捐掉的藏品。 一直到一百四十四年后,津逮楼才根据之前的记载被后人重新建造,再次矗立在甘熙宅第中。
抗日战争——京剧挽留了甘宅的性命
甘家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有 “ 江南笛王 ” 之称的甘贡三与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为 “ 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 ”的活动场所 ,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 抗战爆发后,甘家在家长甘贡三的带领下离开南京,前往重庆避难。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独自留守南京看护家宅。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夫妻俩都对戏曲情有独钟。据说,正是甘律之对戏曲的热爱改变了这个宅子被摧毁的命运。抗战时,有一天,独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一个日本官员的办公处,惴惴不安的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恼。没想到房子不但没有霸占或者损毁,反而得到一个保护的条例。只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为了欣赏甘律之表演京剧,兴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访,结果,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破坏的命令。 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抗日战争的熊熊战火侥幸的保留下来,幸运的等到了一九四六年 甘家重返南京。
十年文革——军队成了护身符,好人得好报
解放后,甘家的房产被卖出,接着, 在甘熙宅第的历史上又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土地被部队征用了,这就意味着此处成为军事重地,轻易不会被破坏,这无形中给了宅第一枚护身符。
文革期间,曾经拥有过这么多房产的甘家,命运令人关注。好在甘贡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又为人善良,解放前不少贫民住在他家房子里的都是无偿的。每至夏天,甘老先生又经常吩咐家人做十滴水救助百姓,因此在群众中良好的口碑使得甘家被定名为开明地主,因此没有在文革中遭遇不测。 后来,部队官兵离开宅地,其家属继续留住,这个部队大院始终淹没在普通民房中,以低调的姿态存在着。直到一九九二年,在此地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馆,院中的一百多家住户陆续搬走。这一段军管的历史又给与了甘熙宅第一段平安的岁月。
今日留影——模糊的昔日记忆
甘熙宅第已为政府所管辖,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二〇〇六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家几代人修缮完毕的宅第,又经历了重新修整和扩充,2010年六月十九日才又一次对游人开放。开放后的宅第面积从六千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 ,整个甘熙宅第划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 、梦回童年 、城南旧影和金陵工巧六个主题片区。这次重新放后 ,这里把重现老南京的民俗民 情做为了重点,突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二十五个老艺人都搬进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时节令、风俗习惯、老地名老行当等也都会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准备从宅第出来的时候,发现大厅左侧有个名叫“梨园雅韵”的小舞台,这里每天上演京剧、昆曲及南京地方戏。此时已过了演出时间,舞台上空空如也,只有幕布上“出将”、“入相”的字迹,抬头透过装饰着花伞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面夕阳渐落。日出日落,将出相入,偌大的城市里 , 有几处地方能有如这掩映在梧桐树下的百年古宅般幸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留存住关于这个城市随时光的流逝逐渐模糊的记忆。
这个大院目前已经被国家公布为第6批重点文物,所以目前它的产权应该是属于国家的,并不属于私人所有。 这个大院在清朝的时候刚开始建立,目前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开放时间是只有周六到周日上午9点到下午4:30,具体地址是在南京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直接乘公交车就可以到那边去了。 甘家大院其实是甘熙的故居,他是清朝时候的一个文人,这个宅子是他的父亲为他修建的。
南京的甘家大院都出过以下几个有名的人物。
第一位就是熟悉的甘德是世界上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和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著有《天文星占》和《岁星经》等,后人把他 与石申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第二位是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人,战国时期著名大臣甘茂之孙。甘罗自幼聪慧 过人,后来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为门客,因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十二岁便做了秦国的丞相。
海清,197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是南京著名的甘家大院的后人。
甘家在百年前就是名门望族,当年最辉煌的时候甘家大院有三百多间屋子,总共占地21000余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私人名宅。
海清,本名黄怡,1977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学院表演系。1997年,同时被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学院录取,最终她选择进入北电,开始跟着老师黄磊进行话剧演出。
在此期间,她凭借在《雷雨》《骆驼祥子》两部作品中的表演与丁黑结下了合作之缘。
海清演艺经历:
2003年,通过出演电视剧《玉观音》中的钟宁一角而出道。2007年,主演电视剧《双面胶》。2009年11月,出演的都市情感剧《蜗居》使其受到关注。
2010年,主演都市爱情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凭借该剧获得第8届金鹰节颁奖典礼最具人气女演员奖、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女演员奖、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2012年,主演国内首部医患关系题材电视剧《心术》,海清饰演美小护,引起广泛关注;同年,获得第16届全球华语榜中榜内地最佳电视剧女演员奖。2014年11月,受邀成为首个中美**节形象大使;同年,担任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导师。
2016年,获得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最具价值女演员奖;同年,主演都市情感剧《小别离》。2018年,主演的《红海行动》上映,她凭借该片获得第34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2019年,主演的都市情感剧《小欢喜》播出。2020年,主演电视剧《啊摇篮》。
2021年5月11日,特别出演《大浪淘沙》播出;9月30日,参演的**《我和我的父辈》上映;同年,主演现实主义话题电视剧《心居》。2022年7月8日,主演的**《隐入尘烟》上映。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没有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今国家昌盛,日渐强大,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优良的国风,就没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我族距离上次修谱,有七十余年,续修宗谱已迫在眉睫,但族人大多因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有幸得知我族家锋(字四海)叔利用退休时间,不辞辛劳,独自一人,跨越多省,走村串户,多方联络,上与中华喻氏重庆总部取得联系,对接上猛公支系图,让我始祖德宗公以上四十多代得以明确;下走访河南安徽等地找到众多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在前几次修谱时未编修进家谱的德宗祖后裔,让我支喻姓族人更加庞大,实现上次1947年修谱时我族多位有识之士想达而未能达成之心愿。凭此所见,家锋叔功德无量。我受家锋叔之邀,为我族本次六修宗谱稻场湾作序,其实这次修谱我未尽半份职责,何德何能为我湾作序?惭愧之余,积极研究家谱,并与家锋叔和六房湾堰兵叔以及我湾老人先辈,请教我湾喻家稻场族人的迁徙和来龙去脉,并找到从喻家稻场迁居出去的先祖后裔宗亲,研究他们与我湾的渊源,得出些个人见解,分享予族人。因本人水平有限,在撰写过程当中如有错误及疏忽,望族人海涵。此序也望能给后世提供参考,还原我族祖先传世过程及迁徙脉络。
我族喻氏乃西汉苍梧太守喻猛(字骄孙)之后,传至我支系始祖德宗公已传四十六世,具体世系图可参阅中华喻氏总谱,这里简略介绍直系图:喻猛--四子喻锦--次子发麟--次子季用--次子喻霖--次子喻佑--次子绍天秩--长子喻合--师州--长子尧咨--奕世--喻庆--喻载--次子兆民--喻绪--子耕--大伦--次子宗义--世信--三子显才--四子喻琮--长子喻哲--长子仁易--思文--中和--闳昌--长子喻骥--长子子颜--长子重华--迪冲--喻潜--居安--绍云--喻彻--喻顺--喻凫--正邦--慧观--二子希武--骄孙--次子滕暹--国兴--正朗--遗槐--徳宗 德宗是遗槐长子,据江南老谱记载,遗槐有三子,长子德宗,次子易言,三子易讳,德宗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土寨湾,也就是我们支系始祖,易言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北喻家冲,为喻家冲始祖,易讳生二子分别迁河南和武昌,后人无有记载,现在经近六百余年时光流逝,已无从考证了。在此重点探讨一下猛公四十一世娇生公至四十六世我支始祖德宗公之间的迁徙过程。
骄生公(也有记载骄孙,因与猛公字混淆,在此作骄生),北宋进士,住江西吉水县,隐居不仕,根据江南老谱和大悟老谱记载,骄生公迁居西陵,中华喻氏总部族史研究委员会由此得出结论,骄生公定居宜昌,其可能误把西陵当作宜昌。据我考,《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和《宋书·州郡志》记载,两汉时,今黄陂区境的东南和北部属西陵县,西南部属安陆县;而宜昌西陵,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也就是说在晋代太康元年以后,宜昌西陵就已经改为夷陵,故在骄生公所在的北宋年间,西陵城指的就是黄陂大悟一带,所以江南老谱记载的骄生公迁居西陵应与宜昌无关。另据逻辑分析,黄州黄陂一带均为丘陵,其西称西陵,古称黄陂县为西陵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且黄陂一带比宜昌西陵峡居住条件要好得多,那里交通只能靠水路,当时百业待兴,而不是因战争灾荒往偏僻的地方逃难。所以迁居黄陂黄州这边的可能性更大更合逻辑。
我支喻氏宗谱老谱开篇记载“祖德宗公洪武初年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楚北黄陂之东乡高邑里土门会祝家坳,今名土寨湾”,依前考,骄生公北宋年间迁居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其六世孙德宗又从江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黄陂,不合逻辑。我分析,骄生公生活在北宋年间,迁居到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开枝散叶,宋末又遇战乱,蒙古大军扫荡北方,一举南下,骄生公子孙一部分又从西陵(黄陂、大悟一带)逃难返回到江西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瓦屑墩是难民集中营的史料相吻合。
骄生次子滕暹,滕暹次子国兴,国兴次子正朗,正朗长子遗桂,遗桂子德茂,江南老谱记载,德茂定居西陵,德茂有六子,九孙,其孙分别迁往汉川,安陆,云梦,黄陂姚集,孝邑,广阳,大悟等,均在当地开枝散叶,正朗次子就是之前提到的遗槐,遗槐长子为我支始祖德宗。
德宗这一支,迁居土寨湾之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因子孙繁盛,土寨塆的土地有限,后世逐渐搬迁,形成土寨湾,喻家稻场,六房湾,庙家田,丁王湾五个相邻村组成的庞大村落群。我湾喻家稻场位于北纬30°57´2304″,东经114°29´2688″,属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管辖,于土寨湾东北方向15公里处。村落整体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前房屋大多呈坐西朝东之势,东面有门前大塘。听老人云,塘水从未干过,清澈见底,一方塘水养育族湾十几代人。解放后,房屋渐呈坐北朝南之势。喻家稻场人杰地灵,地缘广阔,正北背靠王驾山,西北背靠柴山,南面地势平坦,王驾山与柴山二山蜿蜒而下,气势聚集于我湾正中,风水极佳。黄陂风水巨著《西陵龙章》记载:“万寿寺边一条龙,兔走鸟飞不见踪,前有文星并武库,后有权星列寺从,小山连迭台侯品,太阳高采状元峰。”如此风水宝地的确是我族先人的一处福地,从明朝七世祖迁居稻场湾至今400余年,稻场湾开枝散叶最为显著,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湾最鼎盛时期人口有200余户,湾人文才武略,勤俭持家,上有参军为国,浴血沙场,下有寒耕热耘,春种秋收,喻家稻场四字,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听老人云,乱世时期,土匪强盗,听到我湾威名,都不敢来犯。据我统计,我始祖虽在土寨湾,但我稻场湾繁衍出的人口以及由我稻场湾迁居出去后续繁衍到全国各地的人口,占我德宗支总比例一半有余,由此可见,我湾的确是风水宝地,促进我支族人发旺,生生不息。遗憾的是,1974年,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从黄陂北木兰湖水库引水,修渠道往东南灌溉,正好途经我湾,在我湾正北方由西向东修了一条渠道,切断了王驾山与柴山连接我湾的龙脉,气场破坏,至后世稻场湾日渐衰落,族人纷纷搬迁,现人口不足百户,很难恢复往日繁华。
我支字派演变及发展:老字派"朝添思伯,守一国臣,自文之式,会典必元",始祖德宗为第一世,“朝”字辈为第二世,“添”字辈为第三世,“添”与“思”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四世,“思”为第五世,“伯”为第六世,“伯”与“守”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七世,“守”为第八世,后面均按字派起名,此字派至十二世“式”字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续,从十三世改成“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一九四八年续新派"宝行庭训,培植心田,克昌其后,恢耀先贤”至四十四世,再于一九九三年,由十八世定琼(端甫)公续新派:“忠诚敦让,积善永康,怀才万载,治国安邦,世道精良,启迪芳香,千祥景庆,发达远扬”到七十六世止。
喻家稻场族人构成分为三大房,俗称北分,中分,南分,自德宗公起,截至公元2019年5月止,喻家稻场已传至二十四世“义”字辈。关于喻家稻场的来历,湾下老人口口相传:我湾北边有一稻场,占地巨大,土寨湾的先祖农忙时会到这个稻场打谷,晚上必须有人值守,久而久之,便渐渐在稻场附近建起了房屋,这样土寨湾一部分先祖纷纷搬迁至此,开枝散叶,形成村落。另据1947年谱《喻家稻场里居记》记载,此地原有王孔二姓,王姓占多数,称王家稻场,我十世祖自恂公及十四世祖开道公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蒸蒸日上,王孔二姓逐渐没落,喻家稻场之名便慢慢传开。十世祖自恂公,有二子之瑞和之琬,之琬未传,之瑞有二子学伦和学典,学伦为中分先祖,学典为南分先祖,即自恂公是中分和南分的共同先祖,十四世开道公为北分先祖,综上所述,喻家稻场形成过程以及是哪位先祖搬迁至此似乎都很明确,且合乎逻辑,但据我考,其实不然,此过程及年代还有待商榷。
我族谱有很多支谱,搬迁年代及搬迁始祖都记载详细,例如,官家河始祖,谱记载:十二世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再如喻油坊始祖,谱记载: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由湖北黄陂县土门会喻家稻场迁籍河南罗邑周堂畈喻家油坊。唯独我喻家稻场始祖没有明确年代及始祖名字记载,在此盲目推断自恂公和开道公是不严谨的。另外,学智公和太有公不属于自恂公的后代,更不属于同一支,由此得出自恂开道二公只是住于喻家稻场,并非第一批迁居于此。既然如此,最早从土寨湾搬迁到喻家稻场的是谁呢?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先说年代,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都还在喻家稻场,说明喻家稻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另据家锋(字四海)叔走访河南光山马畈喻冲得知,他们支谱自认我德宗十世自举公为他们先祖,且从喻家稻场搬迁过去的年代也研究确定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下把喻家稻场历史又往前推了四十年,此年代为先祖从喻家稻场搬迁出去的最早年代,这个时期我湾之人员构成也初步明朗:十二世学智和十六世太有为十世自能公后代,自能与自举为亲兄弟,自举在这一年迁去光山马畈,自能的后代也搬去官家河和喻油坊,北分先祖十四世开道公和迁去光山罗管店的十二世学舜公为十世自竒公后代,自竒和中南分先祖自恂为亲兄弟,这样,自能,自举,自竒,自恂以及他们的堂叔伯宗亲为组成稻场湾的主要先祖。经过分析,大致可以确定自能自举的曾祖七世祖柬公和自竒自恂的曾祖七世祖朿公为最先搬迁到今喻家稻场所在区域的祖先,根据自举公搬迁至河南的年代(公元1660年)往前推3代(75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1584年),这也与始祖德宗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迁土寨湾传七世(175年)正好是1543年前后相吻合(相差41年因古人搬迁时一般为青壮年)。至此,我湾喻家稻场先祖及年代均能大致明确,即七世祖柬公和朿公,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喻家稻场至今400余年,先祖们在生产落后,条件恶虐的情况下,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可谓历经艰辛。从七世到二十四世,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众多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我们的清晰来历。今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族人衣食无忧,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发达,自我祖德宗开始六百余年,从未有如此天赐良机,让我们这次第六次修谱拥有前五次都未曾有过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可惜本族宗亲全国分散,字派繁多,有的分支谱牒遗失,甚至迁居出去后未修族谱,始祖姓名生卒均无可考,墓碑无字,后人反复搬迁,曾经的村子喻姓族人全无,只留下喻姓之湾名,找其后人如大海捞针,故此次清谱过程艰苦繁琐,劳心劳力,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修谱发起者家锋(字四海),他凭一己之力,东奔西走,校对核查,捐资筹款,印谱刊发,此次贡献与功德,后世不能忘记。
本序仅对喻家稻场的历史及先祖迁徙脉络作出探讨,也为后人续修宗谱留下承上启下的宝贵线索,因本人才薄智浅,力所不及,撰写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望族人海涵。并对本次修谱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附上400余年从喻家稻场迁出的分支,年代为大概估算,如有遗漏望族人海涵。 七世祖柬公和朿公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从土寨湾迁到喻家稻场十世自举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牢山堡,马雷桥易凉亭,后人迁至马畈喻冲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十二世学舜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从稻场湾迁居至光山罗官店,后发展至火焼畈、铜钱洼(其后代十五世天凤公由罗官店喻新街迁回湖北何家湾;天绪公迁往江苏广徳。天隆公迁往梅家湾;天顺公由喻新街迁往火烧畈,十六世文敏公迁铜钱洼,十六世朝阳公由罗管店铜钱洼迁往信阳柳林庄,十七世永慎公由罗官店迂周家湾,十八世定体公、定琮公由罗官店迂黄家寨;定保公、定扬公迁往江苏广德;定亮公由罗管店迁往彭家湾,等等)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从喻家稻场迁居罗山周党畈喻家油坊十六世太洪公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从喻家稻场迁甘家集十六世太选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从喻家稻场迁孝感汪杨店(今孝感杨店)十四世明隆明茂明发三公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从喻家稻场迁汉镇(今汉口)以后是否转迁迄今杳无音信十五世世清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县西乡九里店(今高店喻湾)十六世文周公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从喻家稻场迁信阳彭家湾喻湾十六世太兴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陈百步村十四世开仕公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从喻家稻场迁陕西山阳县竹林关(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十六世文秀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官店复迁易店喻老湾十五世世亨世文二公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从喻家稻场迁塔尔岗十五世世爵公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从喻家稻场迁白菜园(今光山白雀园镇)十六世太斌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潘兴店。
德宗二十一世孙崇聪(字聪)二零一九年八月于武汉
紫甘蓝的6种家常做法有哪些?
本文2023-10-10 09:51: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