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那位介绍一下泾县的情况,治安状况、民风民俗、民族特色等……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7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498人。2008年末户籍人口355213人,年人均生产总值(GDP)10083 元。县人民政府驻泾川镇。邮编:242500。代码:341823。区号:0563。拼音:JingXian。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四年(775年)游泾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泾川送族弟〉一诗中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诗人启蒙历泾川佳境,认为胜过著名风景区的若耶溪。泾县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不仅有李白、杜牧、王安石、文天祥等人的遗踪,也是文风昌盛之乡。明代盛行王阳明理学,春秋二季在水西会讲者逾三百人。清代崛起皖学泾派,胡承珙等人以训诂学阐释经度,考订了大量古籍。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书法理论,至今仍为书法界推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当代很多著名学者,国学大师胡朴安,大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物。 205国道横穿全县,322省道直通黄山风景区,境内修建公路1108公里,21个乡镇都通了柏油路,近年来通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固定、移动电话容量达八万门。 泾县辖9个镇、2个乡:泾川镇、桃花潭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云岭镇、黄村镇、汀溪乡、昌桥乡。
[编辑本段]语言民俗
语言
泾县地方语种为泾县话,属汉语吴方言(又称吴语)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语种。因地处吴语区跟徽语区以及江淮官话交界处,故而虽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使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异,县民一般称东部地区所使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西部地区所使用的称为“西乡话”,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徽语词素和语音,东西语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区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江淮官话者有之,操徽语者有之,甚至操中原官话、西南官话者亦有之,故而通用江淮官话为标准语,正式场合亦使用国语普通话。
特色名茶之乡 泾县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古代李白、汪士慎等文人墨客曾多次游览泾县,将其赞誉为“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并由此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泾县物产丰富,是举世闻名的宣纸之乡,多种名优绿茶更是天然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 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又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点享誉全国,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泾县茶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名优茶创制活动,清末著名的茶业专家陈椽、王镇恒、林鹤林、严浩、方志辉、莫慧琴等教授,指导名优茶的研制和开发。经过多次试验,结合当地茶树鲜叶的创造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兰香”系列名优绿茶新产品。经随后多年的提高和培训,其采制技术在全县茶区迅速普及,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金奖,“中茶杯”评比特、一等奖,和2002年韩国“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十多项名茶称号。涌溪火青也经工艺改革,实行全和机械加工,大大改善了色泽和香气,并在98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被评为“名茶推荐品”。近年来,泾县茶区又在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产品,现在全县已有178万亩茶园获得上述无公害认证,汀溪兰香更成为宣城市唯一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和销售认证证书的有机名优茶,泾县名优茶产销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盛产名优茶的泾县东南部山区系黄山山脉的余峰公布地带,拥有一片原始森林。这里重岩叠翠,溪流潆洄,复杂的地貌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为茶业的无害化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资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据测定,该地区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1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气温15度,平均相对湿度85%,平均日照百分率41%,无霜期260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6%,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常以山花为友,清泉为邻,云雾为伴,幽谷为家,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柔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开美绿润,香似幽兰,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一口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壮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兰花,竖立于一杯翡翠玉液之中。水静具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所以,喝过泾县名茶的人,常会成为泾县茶叶的永久顾客。有年夏日,邓小平同志登黄山路过泾县,品尝了泾县名茶后称赞道“此茶甚好,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 泾县现有茶园5万多亩,年产干茶近千吨,产值4500万元,是泾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泾县茶区可简单地分为东南部山地茶区和中西北部丘陵茶区。前者是传统的名优茶产地,茶园面积占全县的70%以上,县内现有一座拥有1535亩茶园、30亩扦插苗圃的较大型国有茶场,及20多个小型乡村茶场,还有咖啡因提取厂及速溶茶厂,2个茶叶深加工厂家,和9个以经营名优茶为主的民营茶叶企业,现在大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泾县茶叶生产,尤其在无公害名优茶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茶业方面的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名优茶产品(企业)标准4部。已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和农村科技奖1项,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1项,宣城市科技进步奖1项和县政府科技兴农奖8项,及省部级以上的名优茶称号近20个。全县现有茶业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4名,农艺师5名。泾县茶区还拥有大批种制茶能手和农村科技带头人,这些都为泾县茶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泾县政府和广大茶人对茶业工作更加重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泾县名茶交易会,大大提高了泾县名优茶的市场知名度。为促进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泾县农委牵头组织全县茶农、茶商和茶业技术管理人员成立了|泾县茶业协会“,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整合产销布局,努力挖掘市场潜力,继续提高综合效益,加速泾县的茶农增收,茶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让泾县千吨名优茶香飘祖国大江南北。 中国木梳之乡 说起梳子、香镜……《红楼梦》中那一个美人手持桃木梳子,颦笑间相映于玉檀香镜的典雅画面,是否在你脑海萦绕久久未散? 而那一把会是无数美人心头爱的梳子,渊源于汉代。美人梳理着缕缕青丝,盘起千姿百态的发髻,一圈圈的故事,如盘旋的发髻,就这样世代流传。 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古诗《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梳子的紧密联系,它不仅可以用来梳理头发,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保健器具,经常使用,对养生、健体和美肤都有益处。 用木梳梳发,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 隋代医学家巢元指出“梳头有畅通血脉,使发不白的作用”,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现有木梳生产企业60余户,拥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现年产木梳6000万把,年创产值4500万元,从业人员达19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木梳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手工工艺精致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圆滑、光洁,其造型别致,手感极佳。不拉头发,不伤头皮,且不带静电,长期使用可有效刺激头部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具有清脑提神,滋养头发,促进睡眠等功效,是居家、旅行所必备的天然绿色生活用品。 桃木梳:民间传说是避邪扶正之物,历来被人们视为驱邪压正的吉祥物。木质也比较坚硬。 黄杨木梳:黄杨木:自古是制梳首选。据《本草纲目》(木部36卷)载:“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清热、利湿、解毒”。现代医学发现,其内含黄杨素(CH18H21N03),可抑制真菌生长,故而成梳后止痒去屑效果较好。 天然竹梳: 传统工艺、手工精制。梳型永不变形;竹材独有的天然硬度,使竹梳更加耐用,梳理更舒适;竹材独有的天然表面,使竹梳表面更光洁、更美观,手感更清凉、更舒适。此特性是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功能:无静电,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具有保健护理之功效。 烫花木梳:指在实用型木梳上烫烙各种图案,大都有人物、动物、花鸟等,使其变得更加别致和美观。 雕刻木梳:具有浓厚徽州文化气息的安徽泾县,徽派木雕风格的雕刻木梳更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礼品和收藏品。 木梳产品最大优点是无静电,能有效刺激穴位,促进头部皮层血液循环,可畅通经脉,清脑提神,调整血气,对增强记忆,失眠,眩晕,脱发均有明显功效,实现了实用型与保健型的完美统一。 2003年11月8日和2004年11月日,连续两届中国(泾县)木梳节开幕式在泾县榔桥镇成功举办,期间相继举办了木梳保健讲座、木梳产业发展座谈会,举行了以木梳为主兼顾泾县名特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商品展销活动,达到以梳为媒、以节会友、宣传泾县的目的,为进一步推动泾县木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琴鱼 典故:关于琴鱼的由来,当地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晋代时,有一位隐士叫琴高,他在这里修仙炼丹,常将丹渣倒于山下溪水中,丹渣入水,就化作条条小鱼。一日,琴高“修炼道成,控鲤上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山下石台叫“琴高台”;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则称为“琴鱼”。在泾县古县志中,也有不少有关琴鱼的记载。 特点:琴鱼干,是一种罕见的小鱼干,为泾县独有的著名特产。这种鱼干一般不作食用,多用来泡水代茶饮,故有“琴鱼茶”之称。琴鱼长不过寸,口生龙须,重唇四腮,鳍乍尾曲,嘴宽体奇,龙首鹭目,味极鲜美。饮用时,将琴鱼干放入杯中,冲入开水,鱼干上下游动,栩 栩如生,似活鱼跃于杯中;入口则觉清香醇和,沁人心脾;喝罢茶汤,再将琴鱼吃在口里细 品,鲜、香、咸、甜,别具风味。 功效:有解毒养生之功。 工艺: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捕捞琴鱼的旺季。当地渔民使用竹篓、竹篮在琴溪捕捞。所捕获的琴鱼放进盐开水中,再加入茴香、茶叶、食糖等佐料炝熟,然后以炭火烘干,即为成品琴鱼干。 宣纸之乡 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植物纤维造纸术发祥于我国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但由于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渐南移。古法造纸中手工抄造必须以纸帘(相当于现代化抄造中上浆用的造纸铜网)来完成抄造――纸浆转化为纸的关键工序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制造纸帘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则因耐久性和适应性不足而受到局限。关键工序的材料匮乏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向南转移。在长江以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猕猴桃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历朝历代宣纸的发展情况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南京周边有哪些比较适合自驾游的景点推荐?其实在南京周边有不少好玩的景点,推荐小伙伴们可以到天柱山、九华山、浙江安吉、乌镇等景点游玩,详情请看下文。
1、天柱山行程:260公里路线:南京—城际干道—大桥—浦口收费站—宁合高速—合肥—合界高速—潜山口出口下高速—抵达天柱山县城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绝,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景区有七大景点,有最高峰天柱峰、号称“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刘源扎寨抗元的总关寨、高山人工湖炼丹湖等。另外,这里是古皖文化荟萃地,存留有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文人墨客近400方的摩崖碑刻。天柱山的石头很有特点,有一段有些像黄山的天都峰的鲫鱼背,很有意思。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路112号
2、九华山行程:230公里。路线:南京—绕城公路—宁马高速—过马鞍山—芜湖—繁昌—铜陵—青阳—贵池出口下高速—青泉岭—五溪—左转进入九华山风景区
九华山地处安徽西南部,地属贵池市青阳县,九华山古称九子山,诗人李白畅游九子山,远眺九十九峰如朵朵奇莲盛开在漫天云涛之间,即景而吟“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自此九华之名播四海,传千秋。
九华山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寺庙化城寺、祗园寺、甘露寺、百岁宫等大小寺院94座,更拥有天然睡佛、天台晓日、花台奇景、大鹏听经、闵园竹海、观音出海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助然景观数十处。九华山不仅是一座风景名山、佛教名山,而且是文化名山。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镇219省道九华山风景区
3、浙江安吉、乌镇行程:295公里。
路线:第一天:南京—宁杭公路—句容—宜兴—浙江长兴—湖州—安吉
第二天:安吉—德清—余杭—桐乡—乌镇
安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也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县内旅游主要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等。
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乌镇划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完整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观西栅夜景,乘摇橹船漫游水巷,看民俗表演等都是来乌镇不错的体验。如果想一天游览完,上午要早到乌镇,先去东栅,午后游西栅,晚上在西栅看夜景。
4、安徽石台生态游行程:350公里。路线:南京——绕城公路——宁马高速——过马鞍山——芜湖——南陵——青阳——抵达石台县
当地特产:各种野菜、小鱼蟹、奇异石头旅游者说:石台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山岳风光秀美绮丽。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从天而降,牯牛降因此得名。牯牛降龙门景区的著名景点有滚石滩、情人谷、四叠瀑布,严家古村等。晚上可以夜游人间仙境蓬莱仙洞。
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安徽泾县、太平湖行程:245公里。路线:南京—马鞍山—芜湖—南陵—泾县—溪口—新华—太平湖
特色餐饮:农家餐为主当地特产:泾县火青茶叶、章渡酱菜、琴溪琴鱼。旅游者说:也许您听说过泾县,那么,您一定知道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吧您一定知道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宣笔吧您一定知道英勇卓绝的新四军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吧泾县——著名的中国宣纸之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桃潭的踏歌古岸、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清新妩媚的太平湖山水、惊险刺激的“江南第一漂”
南京往泾县全程由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乡村路以及部分山区公路组成,路况较好。中午可以抵达泾县,下午可坐船游览“江南第一漂”,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两岸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漂流全程长约20余公里,大约需要4小时左右漂流完全程。晚上驱车前往住宿营地陈村“桃花潭”,入住当地宾馆,顺便听听导游介绍“桃花潭”的历史吧。
第二天可前往太平湖坐游艇游览。太平湖是安徽最大的人工湖,四周青山环抱,在全湖控制流域面积达2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覆盖着松、柏、檀等上百种树木,郁郁葱葱。
6、大清谷亮点推荐:大清谷以狭长的中央山谷作为主干,两旁还有枝桠般的小山坳:碧龙潭、大清竹径、白虎湾茶园、百车湾森林风光区等。每一个山坳都是一片纯净的田园,一个神奇的天地。你可在湖畔别墅小住,或在凌波长廊闲坐聊天,饭后月夜绕湖边漫步,如同在神仙境界。
大清谷,保存着原始生态的自然。山谷内没有任何工业企业,也没有畜牧养殖业,杭州绕城公路内唯一没有污染的净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可以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抛开一切烦躁苦恼,心情彻底放松,全身心享受这儿千金难买的山水、田园、空气和阳光。
行程推荐:下午开车从沪宁高速到大清谷,约55-6小时,住农家。第二天清早游玩大清谷,图的是空气清新,游客稀少,下午3点左右离开,去九溪十八涧,约5点离开到市区,7点左右开始夜逛西湖,9点左右开始返宁。
敦睦堂:桂林方氏,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进士方桷任溧阳令,卒葬溧阳,孙子绍宗来溧守墓,后世繁衍至今800余年,总祠敦睦堂位于5A景区天目湖桂林村,后世分五房:贵一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溧阳城南方家村、城东葛渚村、天目湖桥山下、石狮庙、冯家边、宜兴和桥北庄村、高塍新庄村、上海、西安、香港九龙、澳门等地,贵一公另有分支迁徙至南京、浙江湖州、安徽广德、江西等地;贵四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台中、高雄、美国等地;贵二公后裔居溧阳城北杨庄村、溧阳南渡姜笪村、黄山村等、金坛指前标方家村、溧阳戴埠赵墅村、戴埠集镇、宜兴张渚集镇、鲸塘董渚村、徐舍湾梗村、归径蒲墅村、句容袁巷上杆村;贵五公后裔居下桂林村;贵三公后裔居宜兴新建段庄村、杨巷王家圩、云南昆明、宜兴城内东撒珠巷、浙江杭州、丁家头、溧阳南渡平陵村等。
敦义堂:始迁祖谕(智盳),宋太祖乾德间自睦州桐庐白云源(或云自江西新建县白云源)迁居祁门竹溪墩。建桥於水口山下,名赤桥,之后支分派别。
敦伦堂:始迁祖秩,明洪武间以武功尉州卫百户,由茶陵改屯湘潭县九十二都。
敦叙堂:始迁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云源迁至义乌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迁祖方台生(明)。该族散居太平、祁门、黟县、石棣、贵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县府前方氏
雅趣堂:安徽歙县瀹潭方氏,北宋靖康之乱迁至歙县,始迁祖汴京方子华公。明万历年间,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立方氏宗祠,宗祠碑文为许国所亲撰,写碑者乃赐进士第嘉议大夫南京总督粮储户部右侍郎、诗人方弘静,碑额篆文为武英殿供奉管理校正书籍事务中书潘纬。
敦雅堂:始祖干,晚唐诗人,世居桐庐白云源。
滋本堂:江苏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
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
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
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
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
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
为万一子孙堂号。
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迁县城进士坊。
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皊元年赘高
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後期自诸
暨陡徙居本邑卢溪。
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皅,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
鄂岳属邑,皅自家於临湘小源堡天井村。传八世岳,迁居嘉鱼。
发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壮猷堂:安徽,潜山。始迁祖渊,元至正间陈友谅屯兵鄱阳,避战火,由江西鄱
阳之瓦屑坝渡江,迁安庆山车辋坂。
克猷堂:安徽蒙城。始祖方杲字东升,大明员外郎。明嘉靖元年(1522)由河南永城谢家湖迁蒙定居瓦埠。至今480余年族史。子孙繁衍22代,人口已逾二万,户数达六千余。
观礼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阳牧亭:浙江临安,於潜
伦叙堂:1、浙江,宁波。始迁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乡,南宋淳皊间入赘四明孙氏,
因家焉。
2、湖南宁乡方氏始迁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间由江西永新县徙居
楚南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际,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远堂:
光启堂:醴西黄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湾(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迁祖方义。
2、福建平和、台湾嘉义始迁祖方民敬(五世来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长沙柞山方氏始迁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梁县,明朝中叶徙居长沙。
4、岳阳方氏之始迁祖澄,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迁岳阳;至六
世别而沙陂、潼溪、杨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县绿化乡谢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统宗谱。该宗望出河南,远祖弦,官吴中,避王莽乱,因家歙
县东乡(即後世之淳安)。孙储,三子,遂启严、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诸派。
忠恕堂:始迁祖轸,北宋徽宗时以劾蔡京贬官鄞县令,後谢事,挈家由闽之莆田
迁居慈溪北凤浦;传至十一世复由凤浦迁居堰头。又十世,应凤公迁镇
海庄市。
忠贞堂:始迁祖万镒、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际由歙县罗田乡同迁江阴周庄镇。
诵芬楼:始迁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军职随西平侯沐英入滇,後释甲归农,
卜居晋宁州治西之睢厂。
思福堂:安徽休宁珊溪方氏分支
重庆堂:安徽河南方氏,该族散居歙县、泾县等地。
恩诚堂:安徽绩溪城南方安湾方氏
积庆堂:浙江临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东方堰方氏
萃涣堂: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两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黄冈方氏
崇让堂:湖北方氏,始迁祖方万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迁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见国危势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县清潭里。
历世既长,支分派衍,进而扩散至虞、嵊二县各地。
敬义堂:始迁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寿昌城後街。
敬投堂:安徽歙县歙西拓源方氏
聚远堂:始迁祖景珍,北宋初年自严州桐庐白云村迁至永康长安乡化街。
聚乐堂:安徽怀宁,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领部颁印照下屯池州东流县八都乡;
传十数世至讳德先者,复於清雍正元年由东流徙居怀宁县西门,别为怀宁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琼,北宋咸平间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凤林乡罛
霄里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吴公岭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为苏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间为除害平辽,引起本地为战场,兵荒马乱,
加之黄水夺淮,遍地无收,人逃散与伤亡。被洪武赶散于全国各地。传至
十六世,由于文化大革命,谱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记载。1998年乃公议从
安徽的龙岗,江苏的卞塘、岗坂、南望三地始绪,简要分三大门重修家谱
世德堂:江苏常州、扬州、高邮、安徽天长方氏
风雅堂;浙江兰溪女埠前方村
方正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上吴方村
永同公祠:浙江开化县苏庄镇唐头村
正学堂: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东方村
泾县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由于交通等原因,发展速度不算快,但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不算很低,当然贫富差距一直是有的。
2021年泾县的表现比较亮眼,经济增速高达226%,位居全市县市区的首位,其绝对数达到3416亿元。
宣城,简称宣,古称宛陵、宣州,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交汇处。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全市辖1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宣城市常住人口为2500063人。2020年,宣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75亿元。
请问那位介绍一下泾县的情况,治安状况、民风民俗、民族特色等……
本文2023-09-22 03:24: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