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三雕的工艺特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婺源三雕的工艺特色,第1张

婺源砖雕的雕刻手法夸张、变形,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由于砖质松脆,刀法多趋于简练。砖雕的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明代的风格古拙朴素,颇像汉代的画像石;清代则趋向于细腻的层次,布局往往像整幅的立轴、手卷那么严谨(立轴、手卷是中国画的装裱方式)。

婺源石雕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书法和博古纹样(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至于人物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手法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婺源山区盛产木材,房子使用木料特别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当地木雕数量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博古纹样和书法等。

婺源三雕取材十分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艺自成谱系。

由于三雕不是士大夫的创作,而是广大下层普通工匠艺人的创造,它就更凝聚着社会民众的心念,更为深刻地体现出当时民众的审美意识。婺源三雕艺术在徽派建筑中不但起着装饰功能,而且更起着精神和理念的教化作用,成为有意味的形式,高度图案化、形式化是婺源三雕的重要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布局定式化,即图案的布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级出轨。

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筑中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龙、人物、花鸟和几何图案等级森严。龙的等级最高,放在最中间、最高处。人物次之。花鸟器皿更次之,几何图案则是辅助性装饰。在几何图案中万和回字纹用得较多。还有一个特征是雕功艺术化。婺源三雕艺术不但图案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而且刀功纯熟,技艺已到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至,意随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的高度一致。

惠安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名师艺人,可惜大多数只口碑流传其姓名,清代以前见诸文字的甚少,有所记载的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名师。由于惠安木雕艺人成名后,并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怀绝技,远赴他乡甚至海外创业,因此,对他们的传承脉络的研究整理上难尽其详。但是,从有关文献、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和口碑相传的痕迹中,也可以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

2005、2006年福建省考古队开展了“晋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专题田野调查,对惠安音楼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重点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排列较为规则的“柱洞”,证明了四千多年前,先民即在惠安滨海结庐而居,开始了朴素的木结构建筑和木构装饰技术。

明代设“匠户”张城筑寨,惠安木雕匠工不见于文献记载。清末民国时期,惠安出现了专业匠村,如“五峰石雕,溪底木匠,官住泥瓦”。清末民国重修的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都留下建筑“大木”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宝遗迹。王益顺的高徒曾参加集美亭阁、重修开元寺、鼓浪屿菽庄花园等的重修木雕构件雕刻。台北龙山寺的建筑装饰可以说是木雕与绘画相得益彰的典范,多层方形横梁错落有致,或浮雕卷曲舒展的花瓣和叶片,或透雕变形却神似的珍禽异兽、或彩绘自然山水、花鸟虬技及浮雕云水波;托梁圆雕伸展双翼的男性飞天舞伎;撑拱或透雕与圆雕混用的双狮舞球、二龙戏珠及百鸟朝凤的图形,或彩绘古典故事、传说与神话的画面;垂花用圆雕、高浮雕及透雕的技法,多层次地收缩雕刻曲卷舒展的花瓣,垂花顶部有面兽身之物双足紧抓花瓣,其背驮巨翅长啄异形鸟。这里木雕艺术所营造的氛围极具震撼力,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意蕴,又出现古印度、古波斯与古希腊文化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惠安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木雕工艺匠师。自20世纪60年代始,惠安木雕作品如《吹萧引凤》、《岳飞出世》等先后被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意大利等国展示。改革开放后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惠安木雕越来越多地显示其不同凡响的大家风范,从家庭作坊的传统中脱颖而出,以超凡脱俗的气势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得到中国雕刻艺术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更是赞叹“惠安木雕,世界第一”。一大批足可问鼎中国的现代木雕作品纷纷问世,如黄泉福的《祖国万岁》、《敢问路在何方》、《单刀赴会》、《皆大欢喜·18弥勒佛系列》、《天马行空·东方神马中国印》,郑国明的《霸王别姬》、《千年一浴》、《浩然正气》、《自在观音》,陈木林的《苏武牧羊》、《女娲补天》,孙文宏的《恒心》、《怡然自乐》,刘群伟的《刘海玩蟾》,庄国明的《闲憩》,孙文勇的《天伦之乐》;庄国明的《伟人毛泽东》、《弥勒举报》、《立莲观音》,在国内外先后荣获大奖,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海峡杯奖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身怀绝技的木雕工艺大师。

福州主要有象园村的柯派(柯世仁)、大坂村的陈派(陈天锡),雁塔村的漆器派(王清清)。福州三派由于雕刻技艺一般是家族世代相传,生产制作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他们最初的雕刻材料主要是樟木、楠木、红木及杉木等,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的柱头、栋梁和神龛,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

至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孔氏帅先采用了硬质山茶树根,因势度形、稍加雕凿,再配以手足制成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工艺品。独立的木雕工艺品的出现,使木雕艺人们从庙堂走向民间,并逐渐形成了木雕专业的队伍。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坂村的艺人陈天锡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即桂元树),用其根部或节疤,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节,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后来象园村的艺人们也随之普遍使用起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象园派不但精于景物的设计布局,还运用机械原理,使作品能够活动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当时大坂派还创造性地采用骨、玻璃来制牙、眼、装配在龙眼木雕人物动物上,使作品富有生气。雁塔派比较擅长雕刻图案花纹以及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乌作品,作品构图错落有致,装饰性强,丰富了福州的漆器装饰技法。

婺源三雕的工艺特色

婺源砖雕的雕刻手法夸张、变形,一般是高浮雕,以增加浓重的装饰性。由于砖质松脆,刀法多趋于简练。砖雕的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