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图书馆开放时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海南省图书馆开放时间,第1张

海南省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是:周一到周四,周六,周日的时间为九点到晚上八点半,周五开放时间是九点到中午十二点。

海南省图书馆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36号,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二级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海南省中心、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

海南省图书馆一期工程始建于2003年底,2007年10月海南省图书馆正式开放;2018年8月,海南省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2019年12月,海南省图书馆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截至2017年底,海南省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64万余册。

海南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

2019年度,海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共征集到《王氏族谱》、《韩氏族谱》和《刘氏家谱》族谱雕版352块。征集到海口市《文氏族谱》、定安《曾氏族谱》、三亚《吉氏族谱》、定安《张氏族谱》和澄迈《杨氏族谱》各1套。

多次实地走访过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和大兴区长子营镇,并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北京、河北等地地方志,如《通州志》《大兴区志》等,发现均有大量对大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记载,这恰恰和《明实录》《明史》里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记载进行了确凿的相互印证,加之近年来相关姓氏家谱等资料汇集,形成了完整的互证链条,使明代长达50余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京畿地区明代洪洞大槐树大移民的史实记录。相关记录简要摘录如下:1“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府及泽、潞、辽、沁、汾州民万户充实北京地区。”

2“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置上林苑监,设蕃育署、良牧等十署,蕃育署设于采魏里(今大兴采育镇),是年迁山西平阳府及山东登州、莱州等地民五千户隶属上林苑监。部分移民安置于蕃育署,饲养鸡鸭,供应内庭。”

3“明洪武及永乐年间,一则令流徙末年国民回乡复业,另则移山西等地无地或少地农民来京耕种。”4“大兴县自然村的命名,以营为通名的有60余村,大部分形成于明代,其中有40余个自然村为明初山西、山东移民所建,多以原籍州县命名,如潞城营、沁水营、孝义营、河津营、长子营、蒲州营、山西营、大同营、屯留营等,当地移民后裔说‘山西有多少县,大兴有多少营’。”

二、明代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具有的重大意义:1明代初年进行的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是一场自上而下、以“洪洞大槐树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均衡了人口资源,优化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劳动力人口和需要耕种土地的有效配比,实现了国内政治大稳定、经济大发展和国家边防大稳定。

2洪洞大槐树大移民运动是一场被动的、强制性的移民,先祖们通过长途跋涉,到异地他乡发展生产,铸就了伟大不朽的可歌可泣的移民文化精神。

3明代在洪洞大槐树实行的大移民运动,达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使新生王朝北疆边防得以稳固和安宁。移民和当地驻军在职责上交叉配合,产生了军民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检索功能

目录提供文献的线索、出处,为人们掌握文献的状况和检索所需特定文献提供了重要条件。

揭示与报道功能

从宏观上,目录能够揭示与报道一定历史时期文献的概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一代文化学术的盛衰;各科专科目录更是该学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微观上,目录揭示有关文献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信息特征,为人们掌握与利用文献提供了帮助。范文澜论《七略》 葛兆光从思想史角度论目录。

推荐、导读功能。

诶……我也姓伦诶……听老一辈的人讲,在清朝有一个伦亲王,还有许多本家的大官。名人嘛,我复制了下来:

伦次陆,字鸿渐,号羽仪,先汴人。生于宋淳熙乙丑岁六月十五日,宋宝庆乙酉科举人,丙戍科进士,官至儒林郎,特授广东广州府教谕,终于宋淳佑丁酉岁七月初八日,享寿九十三岁,葬于封川县岗口石燕山。原配何氏,诰封宜人。生于宋淳熙丁卯岁七月十六日,终于宋淳佑丙戌岁二月十五日,享寿八十岁,合葬在封川县岗口石燕山。祖祠建在南海黎涌乡,其生四子,长子:伦乐静,迁居顺德石啃乡落藉,丁财一向平稳,离祖祠仅十里远,咸丰岁辛酉科东莞伦常得中第六十三名举人是其开支,三子:德辅,一向落藉南海黎涌乡,离始祖祠甚近。明朝伦文叙父子四元是其所出。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年),字伯畴,号迁冈;南海黎涌人(今广东佛山),著名明朝大臣。

明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和伦文叙等人,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

伦文叙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因性聪敏而又勤学,每试必列前茅。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失生,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二十三岁的伦文叙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伦文叙三十三岁时在京参加考试,列第一(会元)。在参加殿试时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后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后来平反昭雪,官复翰林院编撰之职。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伦文叙出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恢复翰林院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俞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每进讲,必阐发理奥,启迪君心。不久,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讲,读到“舜有臣而天下治”一节,语多规讽。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伦文叙受命纂修玉牒(皇室族谱),记载精窍,文辞丰蔚豪宕。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伦文叙出任顺天府主考,是年病逝于京师,终年四十七岁。

伦文叙性格温纯,与物无竞,常以书史自娱,平日手不释卷。他为文宗尚韩愈和杨雄,有理致,辞藻溢发,学行才器,为世人所重仰。著有《迂冈集》十卷。

十分难得的是,伦文述的三个儿子均先后考中进士,留下“一门四进士”的佳话:长子伦以谅高中探花,次子伦以训高中榜眼,而三子伦以铣则殿试及格,考获进士名衔。

伦 明:(公元1872~1942年),字哲如,又字喆儒;广东东莞人。著名近现代藏书家、版本学家。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乡试举人,毕业于中国第一大学京师大学堂。历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师范大学、岭南大学等校教授,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编纂委员,广东省立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伦明治学除诗文外,尤致力于目录版本学,曾应邀往日本鉴定古书,为中国现代版本学家。伦明认为,清乾隆年间的四库馆纂修诸臣不识版本,又经常胡乱删改,造成多处错误,故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纂写了《读四库全书刍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撰写了《拟印四库全书之管见》一文。

伦明藏书至富,约有四百数十箱,分贮于北京、广州两地。所藏大部分为清朝著述,其中以单行本、初印本、罕传本、名家批校本为多。

“七七事变”后,伦明南返隐居故乡,致力于校勘群书。题自校图书诗有“千元百宋为吾有,眼倦灯昏搁笔初”之句。校勘之余,仍吟咏不辍。所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陆续在《正风》杂志发表,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始辑入《矩园馀墨纪书画绝句》内排印刊行。

伦明病逝后,将广州藏书全部让于广东省图书馆。北京所藏部分,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全部归北京图书馆。

伦明与北京书肆通学斋主人孙殿起(字耀卿)以书为友,成莫逆交。其所藏精品多经孙氏采购。因之,伦氏出资开设通学斋书店于和平门外之新华街。孙殿起任经理,伦氏指导其经营方向,如何为学术研究服务,二人相互砥砺切磋,志同道合。孙殿起在经营中特别留意《四库》未收之书和《四库》以后的著作,作了大量记录,辑成《贩书偶记》二十卷,以及《丛书书目》、《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书,颇为学术界所称赞。 伦明每遇珍本秘笈,如不能购得者,则设法假借抄写,为他抄书的经常有二、三人,修补书者一人。所抄之书皆亲手校订,凡每得一书如获至宝。稍有损伤则重加装修,数十年如一日。

伦明生平著有《孔子作孝经证》、《渔洋山人著书考》、《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版本学》等书。 伦明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病逝于广州,终年七十一岁。

伦品卓 清朝(1677年)前后,任南康知府(今江西星子县),与姚启圣重修白鹿洞书院(有历史记载)。 明弘治皇帝御赐:伦文叙父子一家为:“中原第一家”,及“文章四海无双士、翰院中原第一家!”

伦氏宗祠联:“一门四进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杰光照后人”,横批:“无与伦比”,以此来缅怀、纪念我们的先人。

似乎祖先们都有大成就。

顺便问一下可以吗?楼主是不是本家啊……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地方文献目录是反映和揭示一个区域的当地人士著述的书目,是查找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地方文献目录包括地方志艺文志和地方文献专目两种: 1、地方志艺文志:亦称方志艺文志,有的冠以“经籍志”,是类似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方志的内容一般都是纪形胜、详户版、志艺文、载人物,对研究地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演变,提供丰富的材料。方志著录书目,约始于北齐、北周间,据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载:“近看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上,雠校之司,所书列名,唯取当时撰者。”此书虽兼具传记、方志之体例,但专录一方人士之著作,实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在现存方志中,内列艺文志或经籍志的,要以宋代高似孙所编《剡录》为最早,剡为剡县,是汉代的县名,故曰《剡录》,虽未标志名,实是剡县之县志。书首为县纪年,次为城境图,次为官治志、附以令丞簿尉题名,次为社志学志,附以进士题名,次为寮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次为山水志,次为先贤传,次为古奇迹、古阡,次为书,次为文,次为诗,次为画,次为纸,次为古物,次为物外记,次为草木禽鱼。其卷五有书有文,在“书”中著录了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孙绰、许询、支遁、秦系、吴筠、灵澈、郑言、谢灵运、顾欢、葛仙翁十四人的著作和阮、王、谢三氏家谱,共四十二部,并各有卷数;在“文”中则移钞谢安、戴逵等之单篇文章十五篇;方志著录书目实始于此。 2、地方文献专目,专撰一书以述一方著作者,始于明万历间祁承邺之《两浙著作考》四十六卷,内有解题及移录序跋,惜无传本。现存地方文献专目当推明末曹学佺之《蜀中著作记》,曹学佺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人,明万历进士,任四川巡按使时,采辑四川人的著述编为此目,每种书叙述作者生平和著作内容,确见原书的,并录其序跋,按四部分类排列,其不足为未标明存佚情况。但其体例对后世地方文献专目影响很大。

 大多数在湖南,具体的分布为:

   

  在湖南的黄姓中,宁乡箭楼黄氏是较重要的一支。据《箭楼黄氏族谱》记载,箭楼黄氏为分宁黄氏的分支,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当年前来宁乡开基的就是黄庭坚第14代孙黄大峻。

  黄大峻(1331-1402年),字福山,官至员外郎。明朝洪武初年,黄大峻携子觉远等自江西分宁西迁入湘,最初迁居湖南宁乡县城东门外古新康驿化龙溪侧古福寺岭,卒葬于此,后裔便留居宁乡。黄大峻娶妻卢氏,生一子:光滨。

  黄光滨,字觉远,官任指挥佥事,初居宁乡县城福寺岭,后迁居南湾,最后定居宁乡鸭塘箭楼冲,后裔世代居此,便形成宁乡箭楼黄氏。

  据族谱和地方文献记载,湖南宁乡箭楼黄氏,宗族后裔颇为兴旺繁荣,虽无大富大贵,但却世代仕宦、书香不绝,六百余年来一直为当地望族。

  谱载,箭楼黄氏第二代祖黄觉远生三子:宗翱、宗翔、宗翊。其中,长子黄宗翱,字道暹,行荣一,邑庠生;次子黄宗翔,字道中,岁贡生,官任浙江仁和县主簿;三子黄宗翊,字道星。黄道暹生二子:镇朝,镇郎。黄镇朝,字彦昶,邑增生,永乐时官授襄王殿下赞礼生,妻汤氏、周氏,生二子:福景、福星。黄福星,字添斌,例贡生,明成化甲午年(1474年)任江南风阳府寿州刺史,夫人晏氏,生五子:庭壁、庭玺、庭臣、庭瑚、庭琏。其中,次子黄庭玺,字良信,邑庠生,妻彭氏,生四子:均表、均裳、均裘、均襄。其中,以次子黄均裳一支最盛。

  黄均裳娶妻王氏、胡氏,生二子:凤柄、风庚。黄凤庚、字寿夫,号两江,例监生,官任广东崖州州判,妻夏氏,生二子应举、应选。黄应选,太学生;黄应举,字谷,号子登,官任贵州布政司经历,升江西宁州同知,转升两淮盐运判官,娶妻李氏;刘氏、王氏、李氏、张氏、陈氏,共生六子:河清、河澄、河润、河源、河澜、河深。其中,长子河清,字北圣,官任浙江严州经历。同辈兄弟,人邑学、州学、太学者,据《咸丰朝湖南乡试朱卷·黄原极卷》记载多达9人。老三黄河润,字九里,号君惠,太学生,例选同知,明末抗流贼而死,传见《宁乡县志》和《湖南省志》。黄河润妻黄氏、当氏,生八子:昌明、昌期、昌、昌祜、昌曦、昌试、昌会、昌建,其中,黄昌明、昌期、昌祜、昌、昌曦、昌试、昌建,《宁乡县志》均有传,至此,箭楼黄氏名振一时。

  黄昌会(1602-1705年),明末清初人,生一子:载林。黄载林生四子:日融、日和、日明、日祥。黄日融,字中郎,生三子:治韬、治珍、治典。黄治珍,字席上,考授迪功郎,妻严氏,生四子:世铎、世谕、世诰、世任。黄世铎,字声振,其族兄黄价,乾隆时举人。黄世铎妻刘氏,生子起炜。黄起炜,太学生,文林郎,生子黄文锡,文林郎。黄文锡生子黄原极,派名明霆,字丰民,咸丰丁巳(1857年)中湖南乡试第二十四名举人,其中举人的试卷今见《湖南乡试朱卷》。

  黄世铎之弟黄世谕,生四子:鹏起,登仕郎;鹗起,太学生;鹭起,太学生;黄骏起,太学生。黄骏起四子:文淦、文澜、文液、文涧。黄文澜,字海原,号福田,登仕郎,生五子:明质、明捏、明泉、明寿。黄明寿生二子:于时、于晖。黄于时,字午元,号秋舫,生三子:以奎、以增、以厚。黄以奎,字庭初,号宗遗,生三子:端介、摇波、恩兆。黄恩兆(1934-1986年),留苏副博士,曾任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部副主任,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科学家。

  箭楼黄氏自始迁祖"大"字派黄大峻以上第5世祖起,依次派语是:

  "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第七、八两代缺),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

  至今,已传到始祖黄福山的第23代"本"字派,是大诗人黄庭坚的第37代孙。该族家谱现由"端"字辈的黄琳保存。

海南省图书馆开放时间

海南省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是:周一到周四,周六,周日的时间为九点到晚上八点半,周五开放时间是九点到中午十二点。海南省图书馆位于海南省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