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姓屈的名人-屈姓起名字-屈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屈氏-姓屈的名人-屈姓起名字-屈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浙江象山港河南洛阳市

「屈」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屈姓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屈姓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湖北秭归),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氏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氏亦列其中,为屈氏入陕之始。

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氏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氏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氏临海、临淮、河南郡望。屈氏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临海望。三国时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氏,极大地壮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时屈氏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氏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屈氏在中国国分布较广,到2009年1月为止,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

我也姓景,你应该是我上一辈的,我爸爸的辈姓氏中间的字都念!玉 我们这辈中间念国! 我听我爸爸说我们老家也是山东的,爷爷逃荒来到东北黑龙江,我爷爷他们哥们好几个都走散了, 我爷爷叫景德海,我有俩个大爷四个姑姑,分别叫! 景玉林,景玉喜,景玉新,景玉珍,景玉文,景玉琴,我是黑龙江哈尔滨市的,我的qq171819 7878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高辛氏王族纣王之叔比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比干是(太丁)之子,是第三十代商王帝乙的弟弟,第三十一代(末代)商王纣的叔叔。

二个渊源:源于古癸比部落,出自舜帝之妻癸比氏(癸北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注:应为癸比氏(癸北氏)。就是说,帝舜的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子二人:一个叫义均,一个叫季厘;三妃癸比氏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生活在黄河溢漫的大泽边上,那两个女儿身有神光,灵照百里,可以照亮方圆百里之内,是为湘神。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莒国国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姓纂》记载:春秋时期的莒国有犁比氏。

少典氏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第三代为少昊。西周初期,纣武王封少昊之后于祁邑,而置莒其后,兹舆徙于计,二世兹丕复归莒,至纪公乃复纪姓,传三十世而灭于楚国。其分衍姓氏有莒氏、万氏、莒子氏、舆期氏、兹丕氏、展舆氏、庶其氏、郊氏、捷氏、裂氏、犁比氏、林闾氏、渠丘氏、着丘氏、安丘氏、且于氏、务娄氏、无娄氏、菀羊氏,其以邑者有,林氏、挐氏。

其中的犁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熊横),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为芈姓,季连氏。其后裔繁衍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孙楚顷王襄,名熊横,迁于陈邑,其后代分衍出诸多姓氏。

单姓有:

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其公族则有,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

斵耆氏、斵乳氏、斵谷氏、斵强氏、斵缗氏、斵文氏、斵班氏、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其中的斵比氏、伯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斵氏、伯氏。

注:斵,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

第五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中国 云南昭通地区 概述》一书记载,比姓是 姓氏之一,今云南昭通地区有比氏 分布。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原姓比渣穆氏,汉化姓氏有比氏、穆氏、蔡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资料有待补充。

2堂号:

西河堂:比氏得姓始祖林坚,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于此。

三历史名人:

比 干:(公元前1092~前1029年),子姓,沫邑人(今河南卫辉)。著名商朝末期忠臣。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为殷商贵族,商三大丁(文丁)之子,名干。其兄乙继位后,封干于比邑(今山东曲阜),称比干。

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侄儿帝辛。比干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朝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横征暴敛,比干因此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王问比干何以自恃,比干回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王怒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剖比干,视其心。比干因而惨死,终年六十三岁。

当时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

比干庙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比干为商纣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满纣王无道,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今河南卫辉)。比干庙占地四十四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每年的5月24日,世界各地的林氏、比氏、梅氏、荡氏、王氏、干氏等宗亲会,都要来此参加纪念比干诞辰的活动。

上一篇我们大概了解了姓和氏的产生,这一篇我们以几个例子来深入理解下姓氏的发展与衍变。

一、姬姓

看过前两篇文章的一定对这个姓很熟悉,虽然现在是个小姓,但却是大有来头,因为华夏始祖黄帝就是这个姓。黄帝有个玄孙,后来被称为后稷(“江山社稷”的“稷”,指的农业方面,古代对农业是很重视的,所以把江山也称为社稷),据说后稷是帝喾的嫡长子,名字叫弃,尧舜时期任农业官。

后稷一直延续着姬姓,一代代繁衍,其后代子孙在周(今陕西岐山一带)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周国(这个周国在商朝时期还是个小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商纣无道,周武王联合了很多其他小国与商国在牧野大战并取得胜利,从而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之后,分封了许多国家,大部分都是周王的兄弟子孙,怎么分封呢?一般周王朝需要由嫡长子来继承王位的,而一个周王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呢?就在其他地方分一块儿地给这些儿子,于是他们就在封地建立起国家,自己成了这个国家的国君,也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当然不是每个儿子都会封个国家,也有些是给个采邑(也就是封地),然后世代给周天子当大臣,在内部辅助周天子;被分封出去的那些亲族在外部守护周王朝,就像众星拱月一般,周天子是月,其他国家是星,周天子为天下各国共主。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等级很严格,贵族也有很多爵位,最高的是周天子,再下来就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除了周王分封的同姓国家,还有一些分封的异姓国家,再有就是原本已经存在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小不等,据统计有上千个,但只有周王朝的最高领导是所有国家的共同领导(所以才称“天子”)。啰嗦了这么多有点跑题了(上述内容属于探讨当时的社会情况,可以当做背景知识了解,后期专门讲解),我们探讨的姓氏呢?别急,下边我们来列举一些姬姓分封国出来:

鲁国:侯爵国,第一任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鸡蛋”(是姬旦,也就是“周公解梦”的周公),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的叔父,鲁国保存和实施着最完整的周礼,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燕国:第一任国君召(通“邵”)公为周武王的同辈兄弟(是不是周文王的儿子不确定),伯爵国,战国七雄之一。

晋国: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侯爵国,首任国君是“唐叔虞”,周武王子,成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诞生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春秋后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并都同时跻身战国七雄(可想而知分裂前的晋国多么牛逼)。

卫国:侯爵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为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秦朝之时还存在)。卫国出人才:商鞅、吴起、荆轲、李悝(音同“盔”)、吕不韦等都是卫国人。

郑国:伯爵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宣王弟,原封在陕西境内,后随着东周迁往现河南荥阳附近。

吴国:爵位不明,一般认为是伯爵。吴国的开国君主为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据说是因为太王想把位子传给小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泰伯和仲雍为了成全父亲出奔到吴,后建立了吴国)。吴国后来被越国灭掉。

还有很多其他姬姓国,如蔡国、荀国、虢国、虞国等等。后来很多国家被别的国家灭了之后,很多人就以自己的国名为姓,还有很多姓氏是在这些国家内部逐渐分化的。

由姬姓产生的姓氏数量在启蒙读物《百家姓》中的数量占到了一大半,即使现在按照人口数量的姓氏排行,排名前400的姓氏中姬姓分化的姓氏也达到了一百多个!

二、芈姓

之前热播的孙俪主演的古装大剧《芈月传》估计让很多人对“芈”这个字不再陌生,跟着社长读:mi(三声,同“米”)!这个姓比较古老,历史上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屈原。可是屈原不是姓屈么?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我们来看一看芈姓的发展衍变就知道了。

芈姓很早就有了,为祝融(常说的火神祝融,确切说祝融是一个官职——火正官)八姓之一,再往上追溯就到了陆终的第六子季连,陆终是吴回(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火神)之子,而吴回是颛顼帝的玄孙,颛顼帝为高阳氏,所以屈原在《离骚》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

上溯完了,我们往下。芈姓最显赫的当属楚国(当时为南蛮之地),季连为芈姓的始祖,季连的后代中有个鬻熊,原名熊蚤,传说是周文王的老师,而且居火正之官(古代祖上是干嘛的世世代代都是干嘛的看来是,相似的是,秦赵的祖上一直都是养马和驯马的,后来也是靠养马发迹的),后来帮助文王起兵灭了商,可以说是有功之臣,然而并未得到分封,直到周成王时,把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了子爵,封地在楚,子爵很小,后来楚国那么大的疆土完全是历代楚王不断开拓出来的。熊绎算是楚国的第一任国君了。

有人会问,熊绎是姓熊呢还是姓芈呢?之前有了解过的朋友想必已经知道了,这时候的熊是一个氏,只是从芈姓里分出来的一个,只不过后来楚国显赫了,就作为芈姓的代表被拿出来讲了,其实芈姓还分出了其他氏,也存在其他芈姓国,但毕竟知之甚少。

楚国建立之后,楚国的国君一直都是芈姓熊氏,熊氏慢慢成了楚国王族专有的氏。但是楚国的贵族里却存在了大量的其他姓氏,如屈姓、伍姓、景姓……其实这些姓氏和熊氏有着莫大的关联,可以说是熊氏的分支。因为他们确实就是楚国王族的后裔。

在姬姓中我们介绍过,天子可以分封自己兄弟儿子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内部呢?一个诸侯王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啊,多余的儿子怎么办呢?对,继续分封,有能力有功勋的王室成员会被诸侯王给一块儿封地,叫做采邑,采邑也可以世袭。

屈氏(来源较多,这里只介绍芈姓屈氏):屈氏源于莫敖(春秋时楚国的一个官名),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瑕,官至莫敖,采邑的地方叫“屈”,后来就以屈为氏。与景氏、昭氏皆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屈氏的代表人物为屈原。

景氏:不同于屈氏的以邑为氏,景氏是以谥号为氏。楚平王(也称楚景平王)有个庶子名子西官至令尹(楚国最大的官),也称公子申,便以父亲谥号中的“景”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后代就是景氏,为楚国三大公族之一。景氏一族出了许多令尹、大司马等高官(只不过名气不是特别大)。代表人物景差(楚辞作者之一)。

昭氏:也是以谥为姓的代表,楚昭王熊轸有复楚之功,子孙繁衍,以谥为氏。昭(也作邵)氏源自楚昭王之子子良。这个氏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也是邵氏的源流之一。春秋后期到战国期间与屈氏、景氏为三大公族之一。名臣昭奚恤为代表人物。

若敖氏:这个氏你会很陌生,但是由若敖氏衍出来的姓氏在春秋时期成为楚国的大族,其始祖为楚国十四代国君熊仪,死后谥为若敖。若敖族分出了很多支系。

斗氏:始祖即为熊仪幼子伯比,因封于斗地,也叫斗伯比,为斗氏始祖。斗氏人才辈出,在春秋时期多位斗氏成员出任楚国要职,其私生子斗谷於菟(后三个字音同“沟乌图”),也就是楚国名臣令尹子文。

班氏:斗氏里有个人叫斗班,其后人以其名字作为姓氏。

成氏:若敖之孙令尹子玉号成得臣,后代以成为氏。成氏和斗氏这两个若敖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担任司马、令尹等高职。

薳(也作“蒍”,音同“尾”)氏:楚蚡冒(蚡冒的祖父就是若敖,父亲是霄敖)之后。薳章为蚡冒子,食邑于薳,所以为芈姓薳氏的始祖。薳氏在若敖氏叛乱之后成为楚国执掌大权的家族。

从楚国王族里衍生出来的姓氏还有很多,以上不过简单举例说明一个姓氏是怎么来分化的。同样的,与楚国同时的其他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着同样的事情,比如宋国是子姓国(商族后裔),国家的贵族里有乐氏、孔氏(孔子祖上就是宋国贵族)、宁氏等。

三、范氏

范氏出自祁姓,现在范姓也比较常见,之所以把范氏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范姓在纵向上比较有代表性。方便我们来看一个姓氏到底如何衍变。

援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范宣子的话:“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范宣子名匄,父亲为范文子士燮(音同“谢”),祖父为范武子士会,士会就是范氏的始祖,也是一个由采邑得的姓,因为士会被封的地方叫范。

那么我们再看范宣子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在追溯自己的姓氏源流:范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帝尧(陶唐氏),帝尧有个裔孙刘累(刘姓始祖)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因而子孙在夏朝时又称为御龙氏;御龙氏的后裔迁至鲁县,到商朝的时候称为豕韦(音同“史维”)氏。商末在唐这个地方建国,称为唐杜氏,后来周成王灭唐,将唐杜氏的后人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一种爵位称呼,表明是杜这个地方的最高统治者);到了周宣王时期,宣王不听谏杀杜伯,杜伯有个儿子隰(音同“习”)叔逃奔到晋国为担任士师一职,于是有了士氏,隰叔的曾孙就是士会,士会的封地在范,也称为范氏,士会将范氏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晋国的六卿之一。

从上边的描述可以知道,范氏对自己祖上的来龙去脉是相当清楚的。值得一提的是,士会除了士燮这个嫡子继承了自己的爵位外,另外还有两个嫡子,次子士鲂,别出立彘氏,而小儿子士囏跑到了秦国做官,并且恢复了祖上的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子孙。

从范氏的得姓历程来看,姓氏其实是经过时间的延续也在不停变化。而借助姬姓和芈姓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姓是可以逐渐分支的,很多姓氏虽然不同,但很有可能祖上是同一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原因。姓氏就像一棵树一样,树干上长了很多粗壮树枝(就像上古八姓一样),而这些粗枝上又长了许多新树枝(类似熊姓等),新树枝上又可以长一些更小的枝丫……直到长出了叶子(最具体的姓,如“范”姓)。如果你很好奇你的姓氏的位置,不妨查下姓氏树,看看你是哪个枝上的叶子!

以上两节大概把姓氏的产生和衍变做了些简介,因为姓氏这个文化命题太大,以上内容也仅代表锐社长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帮忙指正。

下次我们来聊聊复姓!

四川景姓的老祖宗发源地在通江县泥溪鸳鸯池,四川其他地区的景姓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祖上是皇宋授武略将军,(从鸳鸯池景姓碑记上得知,祖上是孝感迁徙过来),在通江有两大分支,一是泥溪鸳鸯池,二是瓦室镇长春村景姓,我就是这里的,所以知道根细。

泥溪鸳鸯池景氏族谱:宗德贻光远 宏开世泽长 兆麟基弥大 扬廷正乃昌(按中后中后中的顺序)。

瓦室镇长春村景氏族谱林秀瑞呈祥 文明庆友光,新联多献彩,美玉(誉)自含璋(汉章)

屈氏-姓屈的名人-屈姓起名字-屈姓的起源与家谱

浙江象山港河南洛阳市 「屈」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