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家庭治疗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家庭治疗的适应证 5 家庭治疗的禁忌证 6 准备 7 方法 71 1一般治疗程序 72 2言语性干预技术 73 3非言语性干预技术 8 注意事项 1 拼音

jiā tíng zhì liáo

2 英文参考

domestic treatment

domiciliary treatment

FT

home treatment

HT

3 概述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干预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技术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系统功能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4 适应证

家庭治疗适应证较广,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各种心理障碍,各种心身障碍,夫妻与婚姻冲突,躯体疾病的调适,精神病性障碍恢复期等。

家庭治疗主要用于核心家庭中。符合下列方面的情况均可进行家庭治疗:①家庭成员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无效;②“症状”在某人身上,但反映家庭系统有问题;③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④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分焦虑;⑤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⑥家庭成员必须参与某个患者的治疗;⑦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⑧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⑨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慢性化的精神疾病患者。

5 禁忌证

禁忌证是相对的,重性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 待等患者,不首选家庭治疗。

6 准备

1由具有社会认可身份、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2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滥用、误用。

3制定治疗计划、目标。

7 方法 71 1一般治疗程序

(1)澄清家庭背景

①观察、诊断家庭动力学特征,了解家庭的交互作用模式,如:相互交流的方式与倾向;等级结构及代际界限;子系统的结盟关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②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

③家庭在其生活周期中的位置。

④家庭的代际结构:夫妻源家庭的结构,在各自原来家庭中的地位与体验;目前家庭的结构与交流受源家庭代际关系影响的程度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⑤家庭对“问题”起到的作用。

⑥家庭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家庭成员针对问题或矛盾冲突时采用的方法、策略及其效能;是否存在不适当的防御机制或投射过程。

⑦绘制家谱图:常采用家庭中三代的关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既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几方面提供信息,也可用于建立治疗关系、规划治疗方法、评价效果等。

(2)规划治疗目标与任务:引起家庭系统的变化,创造新的交互作用方式,促进个人与家庭的成长。

①打破不适当的、使问题或症状维持的动态平衡环路,建立适应良好的反馈联系,以使症状消除。

②重建家庭结构系统,消除家庭中回避冲突的惯常机制,引入良好的应付方式,改善代际关系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

③引发家庭中可见的行为变化,优先于对问题的领悟。

④提高解决问题、应付挑战的能力。给“问题”家庭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发掘和扩展家庭的内在资源。

(3)治疗的实施:治疗师每隔一段时间,与来诊家庭中的成员一起座谈。每次历时1~2h。两次座谈中间间隔时间开始较短,一般4~6d,以后可逐步延长至1个月或数月。总访谈次数一般在6~12次,亦有单次治疗后即好转而结束的情况。超过12次仍未见效时,应检查治疗计划并重新确定该家庭是否适合此种形式的治疗。

(4)终止治疗:通过一系列的家庭访谈和治疗性作业,如果家庭已经建立起合适的结构,成员间的交流已趋明晰而直接,发展了新的有效的应付机制或解决问题的技术,代际间的等级结构、家庭内的凝聚力、成员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或是维持问题(症状)的动态平衡已被打破,即可结束家庭治疗。

(5)疗程:家庭治疗的时间长度一般在6~8个月内。仅仅以解决症状为主,治疗需时较短;而希望重新塑造家庭系统,则需要加长疗程。

72 2言语性干预技术

常取循环提问、差异性提问、前馈提问、假设提问和积极赋义和改释等。

73 3非言语性干预技术

主要通过家庭作业如症状处方和角色互换练习等。

8 注意事项

1治疗师须同时处理多重的人际关系,保持中立位置或多边结盟。

2干预对象和靶问题不一定是被认定为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症状。首次访谈时要在澄清来诊背景基础上,合理使用关系技术中的“结构”和“引导”。

半年前写的,初步一些砸碎思路的整理。有点乱,请见谅。

By perfectear

转载请通知作者

心理学要提的问题:

1 人是什么

在医学里,人是观察,运动的有机体,被改造的对象;在社会学里,人是群体互动的最小单位;在哲学里,“人是什么”是个通过内省去回答的基本命题。在心理学中?

1)首先人是人自己看到的样子,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是内省和观察的产物。这种内省未必直观,但是却容易理解。

由此产生了普通心理学:Allgemeine Psychologie。知觉(Wahrnehmung),学习(lernen), 思考、记忆和语言(Denken, Ged�0�1chtnis und Sprache),动机、意愿和情绪(Motivation,Volition und Emotion),这是一切问题的起点。

在其中,人所看到的并不等于人所知觉到的世界(视错觉,感觉统合)人如何看待边界,如何看到整体,如何观察运动,如何看待自己,人这架机器如何与内部的设备进行衔接并将它们整合起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物理学和医学中人是观察者,是一道目光的起点,一切一切结论的根据都是假定人第一眼看上去的事物和第二眼看上去的事物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个图像的大和小(错觉),颜色(人眼对光谱的划分以及色盲),一个对象如何在边界中被突出出来(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一件事物所呈现的时间间距对人知觉造成的改变(**的诞生),都会使人与人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产生鸿沟和界限,物理学和医学解决人与世界的鸿沟的方式是毋庸置疑的假设和借助工具。普通心理学否定了物理学等一切基于观察的科学的基础,却基本上也是延续着物理学(心理物理学)的道路向前推进,其方法却有些前后不一致,物理学先观察,然后内省,在此内省上建立一个闭合的解释系统,再基于此系统去内省和观察,普通心理学在观察视觉,知觉,感觉的时候,人还是观察者,当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概念譬如思维,动机,语言的时候,仅仅是人眼的观察已然无法渗透进去,这时候内省的直觉就介入了。

2)其次人是一堆有热度,有新陈代谢,运动着,从生到死,由复杂的各种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视觉,感知运动系统等等……)组成的有机体。

由此产生了生理心理学:Biologische Psychologie,整个研究沿着人皮肤上的一根神经一直深入到它的终点,从基础的生理系统:神经与神经系统(Neuroanatomie, Membranphysiologie, Erregung, Synapsen), 觉醒状态,注意和觉醒状态,视觉和一切其它感觉,学习(神经突触上的学习)和记忆(大脑储存)。然后是复杂的变化:交流和语言,情绪,性,焦虑;到达大脑,从低端到高端:注意力低端处仅仅是一种状态,在大脑中确是复杂的过程,意识,运动,感觉,语言和理解,人格和自我,并且到心理咨询在生理上的改变。

生理心理学是紧靠生理学和医学建立的。是基于观察的科学,在这点上它的目光要比普通心理学更加清晰了,又对医学做了一个小小的披露与注脚。然而上升到高级功能,人的愤怒与悲伤,人的自主性,人的道德,人的社会判断,……这种目光又变得稀薄和散漫。同样的一个刺激,大脑中的三四处都起反应,一串思维,到底是如何在大脑里被写成的,什么和什么在发生作用?疼痛也是一种复杂的,可以受环境,预期,暗示发生改变的生理感觉,人身体上甚至不存在一种疼痛的器官,每个细胞神经冲动的反应是相似的,这世界上却有无数种对疼痛的感受与描述。

3)最后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与自然有新陈代谢,成长和疾病。

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

人与人之间互动在人身上留下了痕迹,社会心理学:人有各种行为和态度不是自发的,而是可以基于他人而改变。这里面有我们的观念和习惯。有情绪(比如笑,猫是不会笑的),社会认知,态度。我们亲近什么人而不亲近什么人。

2.人在环境中

如果人还在皮肤的包裹中,不会变成水流到大海当中。人就有内部和外部之分。人的内部是自己,外部是环境。

人最初的环境是自然,是树,水,天气,食物和地球的运动。

后来的环境是社会。

社会使人这种生命作为有机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使人看起来和坐在窗台目光深远的猫不一样产生历史,历史的存在正因为一切都在改变和更新而并非永恒。

人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先是家庭,然后是学校,最后是工作……人在其中,受之影响,被之整合和改变。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小孩即使是黄皮肤的,最后也会说英语;在这世界上存在职业嗅觉和夫妻相这样的俗语。

当人不能与这复杂的环境同步并正常的运行的时候,就产生疾病。当这种疾病并非生理上的,我们就要问,究竟人比动物多出来的那些,人的思维本身,人的行动,人的环境到底做了什么?

人与外部的实践形成心理学的三类应用学科,对应着家庭和学校,工作和疾病: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家庭与学校,是两个社会化的环境。

工作心理学,工作心理学询问宏观(Makroebene)的组织,与个体微观(Mikroebene)的工作条件。

临床心理学,在人与环境产生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和障碍。在医学是疾病,临床是心理学疾病。

教育心理学的关键词是社会化过程Sozialisationsprozesse

工作与组织心理学的关键词是工作与组织。Arbeit und Organisation

临床心理学里的关键词是障碍St�0�2rungen

每一种都依附于一个社会组织存在。一个西方社会就俨然在这三重大楼里再现。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组织与工作条件,正常与非正常的标准。

作为一个清醒的正常人,活着就要受教育,工作,遵守一切法律。若是不能遵守,便被划归到健康系统里去,要接受医生的治疗,要遵守一切行动方式,实在不行必须住院治疗。群体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井然有序地没有摩擦和障碍的进行下去的。愤怒和攻击性是可以经过训练印刻到行为规范中的,实在不行还可以被诊断为疾病到精神病院里去,那里是另外的一种生存逻辑。福柯的愚人船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再现,家庭和教育是用来促进人格和认知发展的,工作条件要尊重人的最基本需要,医院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加健康。一切都为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柏拉图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提到,家庭是城邦的最小单位。当把家庭视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时,社会就必然要对家庭进行控制和整肃。或许相对于把家庭作为最小单位甚至最后让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西方社会,东方传统社会的家庭概念是可以不断地升级,甚至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即家庭。家庭中的兄弟姊妹关系可以是不均衡的,但却是运动的调和的。西方更像是军队。军队注重的是井井有条训练有素,东方社会崇尚的是百姓安居乐业。两种社会都试图对个体的能量有所约束,将人与人互动的伤害减小到最小,一个是通过训练和学习,另一个则是通过修身齐家。

一旦问题上升到人与环境,一切就开始变得复杂。一切并非自我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环境。而人与环境的互动也变得复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作为家庭的内环境,人与所谓时代精神的外环境,人与陌生人所体验到的是他不具有任何个体性的角色,比如麦当劳的制服,人与同代所共有的是在同一时期共同跨入一种危机的内在联系……而制度对行为有一定的牵制规范作用……是无数条不同颜色和密度的线段。

3.观察的角度:方法学

用于对比和处理无数种观察的方法和所有科学手段一样,是数学,严格的说,是统计。统计可以把一切符号转化为变量,把一切大小和关系都转化为数字之间的纯粹的变化。数学在这点上不外乎是人诞生的最纯粹的学问。心理学统计就是把心理变量用数学方法进行对比和衡量的,自然所有的心理定律都为这公式的普适性做了力求精密的注脚。从函数到时间曲线,经典测量理论,因果理论Kausalit�0�1tstheorie和信号检测论。

在此之上诞生的差异心理学(或人格心理学),是将人的个体性作为属性抽取出来。从最早的基于理论假设的划定,容格,艾森克,临床的MMPI等,到后来的由因素分析抽取的大五因素模型。从临床出发则形成了用于交流和确诊的DSMIV和ICD10。

对于这些划分的应用产生了诊断(Diagnostik)和心理测验。用于学校和工作选拔,临床诊断,发展的判定,法律论断,相对的智力测验,性格测验,症状测试,发展测验,注意力测验等等。

干预,也即是心理治疗。在对心理疾病划分的基础上以及各流派对于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解释的基础上建立的体系。通过谈话来治疗心理疾病,并为此形成一套方法。

每一种心理学分支都有相关的统计方法;每个测验建立测验库和评价体系。并在此之上形成了心理研究的步骤和标准,以及心理学诊断的职业规范。

自此一个体系就建立了。

4.人生活在时间里

人作为一个可以知觉到自己的有机体,社会性动物,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也在时间里生存。人的时间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也是从生到死从婴儿到老年从新鲜到衰老的过程,更是一个家族、一种文化在历史上的延续和推进。

这里面有人对于他自己的观察,有人作为有机体,作为社会性动物,一个环境中的一个点与环境中的种种存在不断地相互作用。

一切一切的变化都在时间上留下痕迹。由此诞生了发展心理学。起初只是观察婴儿,后来推进到人的一生发展,自立,婚姻,生子,疾病,衰老,死去。

统计和数学作为观察这些变化的方式是必须的,尤其诞生了生长曲线。

由于时间的出现,空间里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发展心理学包含了所有的象限和变量,正如天文学与珍珑棋局一样庞杂,很吸引人,却很容易迷路。

心理学从人作为起点出发,自此为终结,也陷入了作为一个人的混乱。当我把我当作自己来看的时候,向我的内部看去,我作为整体的边界就失去了,我只是一堆血肉和众神经之间的传递电信号;当我把我作为自己来看的时候,我无法说清那情绪那行为那想法到底缘于什么,也无法看清那远处,那人群那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我试图对那整体投出一道目光,那目光是微弱的,偏斜的,我自然对自己出生的地方了解最深,对于自己所向往的方向感情最终,我生活在我所在的群体里在不断地交流中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左右,在我头脑中画出的整个世界并不是世界地图里画出的样子,也不是这世界原本的样子;而当我想要跳出自己,站在上方,站在宇宙的一个点往这蓝色的球体看上一眼,望这些密密匝匝的争斗与喧嚣,各种大大小小的壁垒,它们的衍生于衰落,当我试图对此作出一个公正的总结时,我却发现我不在里面,我已经消失。

物理所面对的对象是非人的一切,它假定人是不会变化的,这里面只有对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上所投注的一道目光,至此,尽管它的立足点有所偏颇,在解释到复杂问题的时候自然会受人的局限所左右,还不至于迷失;医学拆开人,把人看作是机器或者一个流动和具有生命物质,由此人作为个体性的存在就消除了,在实践层面或许也会遇到困难,但那也是被控制在百分之零点零五,统计的误差之中的;社会学将人看成一个单位,一个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描摹出一个动态的,可以被整理认清的世界的模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即便是 Hilderbrand的家谱研究,将一个个人,一个家族的一切信息都展开作为分析的中心,我这个人,我走完一生道路的心路历程。

当然,在所有一切试图接近人类心灵或者世界法则的科学努力中,尤其是人类心灵,往往是,我接触的越深,作为一个人,

人活着,人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孔,人伸出双手的时候可以看到皮肤的颜色和上面枝枝杈杈的纹路,深深浅浅地从一端起始,又在另一端止息。人看见物体在运动,看到人与人面对面的说话,看到他们起伏的呼吸和变化的情绪,看到人出生,人死去,一阵风使人与原本要去向的命运失之交臂,一群人被遗忘和埋葬,另一批人又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动着,他们的神情和他们交谈时的样子和当年完全不一样。

三国演义中,吕布快要被攻陷的时候,他喝了很多酒,把杯子摔在地上,他看到镜子里自己的面孔很可怖。古时候的镜子是模模糊糊的,只有一个依稀的影子,可以传递一丝信息,模糊的,可以通过想象和思维弥补的,现在的镜子却很清晰。人更多方法从各种侧面观察到自己,无数个镜子,照片,和DV,互联网上交流过的痕迹。

人看到周围的事物,看到周围事物的活动和组织是一层思考;人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所形成的东西是另一层思考;人看到自己的思考,解读自己思考后集结的形状、系统,对自己思考的思考。

可惜人是有机体,而不是真理的宣读者,人对于世界的观察有误;人是个体,在一个躯壳里透出眼睛,人无法像观察别人去观察自己,当人试着这样从内部和外部去观察时,人所观察到的自己是基于经验,无法像看到一朵花那样的自在。而人为何看到一朵花时和前一次知觉的相同,这同样是值得质疑的,所以人们开始去询问自己理解世界的容器和方式。人会腐朽毁灭,人的人生只存留那由海马和杏仁核掌控的记忆里,有疏密有浓淡,无法给每一个细节每一段经历给与痛疼的注意,即便能够勉强做到,在短短80年的人生路上,看不到千年的改变。

数字或许是人诞生于这世界上用于指向永恒的想象……

行为主义对于人的医治是去行动和观察。是某种学习和体验。

精神分析对于人的医治是不停的内省的观察。是某种挖掘和释放。

然而精神分析中也有体验,行为主义里也要挖掘。

心理学是哲学的大厦逐渐丰满快要走到尽头的一次重新洗牌,它拒绝从内部整体地入手去看,也无法彻头彻尾的观察(人还无法观察到自己的一个念头如何产生)。它处于所有的科学的中间,一切冲突都集中于一个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实证科学和思维。。所有科学之间的误解、冲突和壁垒,都筑在这里。

继续聊聊心理咨询都干点啥,心理学这十几年来在咱们中国可以说是空前的繁华。各种流派以各种形式走进心理工作者的圈子。嗯,是的,就像武侠小说以及各种行业里的各大门派。也一样,各流派之间也相互继承、发展、竞争、以及鄙视和倾扎……

近几年一直有一个声音——心理学要融合,要本土化。

本土化很好理解,当代心理学发源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来到咱们颇具东方特色的文明古国,必然有些冲突和不那么适应的地方,所以本土化是必然的。而蓝私下认为以我们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早晚的事情。

融合的工作方式则除了西方心理学与我们文化的融合,咨询师和治疗师还在工作过程中,融合多种治疗流派和治疗方法,这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融合到哪里,融合成什么样子,蓝也说不好,但是蓝始终坚信,融合也好,创新也罢,必然要在对原本的东西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乌托邦”式的自欺欺人。

最近读家庭治疗方面的书籍,恰好看到游戏家谱图的介绍并附案例。这是一个将家庭治疗与游戏治疗(包括沙盘游戏)(更深层还有荣格、弗洛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读下来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我们在家庭中可以自己进行,当作家庭自我探索、增加亲子互动、提升亲子关系的小游戏。

还可以开发孩子想象力、表达力和思考力,我们期待孩子会思考、爱思考,那么孩子就要学会怎么思考,从哪里思考,这个小游戏显然是非常适合的。

来源

使用游戏家谱图

游戏家谱图(game genogram)由埃莉安娜吉尔博士开发,是对家谱图评估和治疗的改良与拓展。游戏家谱图将家谱图的结构和小玩偶(人物、动物和各种物品)以富有趣味的形式结合到一起。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用它来创造想象中的家庭图谱,治疗师可据此对儿童进行评估和干预。

游戏家谱图是一种实用的家庭治疗技术,它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动物和其他样式的实物玩具,以游戏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故事呈现出来。

制作游戏家谱图时,让来访者用各种人偶、动物和实物玩具来象征每个家庭成员,并排列他们的位置。这种游戏可以向我们呈现关于每一个当前家庭成员和已过世家庭成员的有价值的信息。针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玩偶在家谱图中的排布,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一起探讨各个成员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奇思妙想和幻想,帮助他们理清家庭的经历与故事,深化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冲突的理解。

通常构建游戏家谱图的方法是:首先在一张大纸(34英尺(90120厘米))上绘制个人或家庭的家谱图——向家庭成员询问并在图上画出血缘与法律上的亲属,以及那些对于家庭生活非常重要的人(或物)——包括朋友或宠物等;图形绘制完成后,接下来要求来访者选取各种小玩偶来一一对应地代表每一位家庭成员(包括来访者本人),然后让他将这些物件摆放到家谱图中的代表各个家庭成员的圆形或矩形团之上。在这些过程中,来访者享有完全的自主,可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选择玩具、随意摆放;在此之后,治疗师邀请来访者分享他们选择、排布玩偶的想法和原因。

游戏家谱图技术通常可以绕过阻抗,引导来访者暴露他们对自身或他人的感受。

家谱图可以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对家庭系统、家庭历史产生更宏观的认识,进而可以重新组织家庭信息、做出反思,对家庭模式和重要的生活事件生成更深刻的见解,获得新的领悟。游戏的形式可以促使来访者积极地将幻想内容具象化,并且能有效提升治疗的参与度。在游戏化的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可将内心的冲突或问题外化出来,而这一点对于谈话治疗是难上加难的。

文/新的遇见

1、成熟的关系中需要 两个阶段、8个元素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第一个基础阶段之上。哪个阶段的元素缺失了,我们的关系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反复寻找,心理成长也会停滞在那个阶段。。

最初的、最早出现的元素对我们的生存最重要,比如需要抱持和依恋才可以建立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地基,其它的部分才可以慢慢地加盖上去,像盖房子一样。

2、 重建依恋系统是修复原生家庭问题的核心 ,每个人都在寻求对他人的依恋。早期的母婴依恋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生存最重要的保障。我们会 在家庭之外寻找替代性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方式之一。

譬如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让来访者接触到与原生家庭不同的接纳方式,他就会慢慢的知道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一样,而是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值得信赖的他人。

咨询可以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存在,他在其中习得新的关系模式,并借助咨询作为桥梁,逐步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他就有了一个修复后的内在家庭结构,与他原生家庭的结构是非常不一样的,他就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展自我,去生活、去工作、建立爱的关系。

或者,我们可能在家庭之外的生活中去寻找 替代性客体 ,像是更理想化的父母。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在心理层面满足了原有关系的缺失部分。这是我们本能的修复原生家庭关系的努力,也是我们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家是我们内部世界的基础,也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没有人是毫无归属感的,我们会本能地寻求依恋,寻求与人的关系,然后在我们的内心慢慢的建立起一套心理上的关系模式。

如果依恋系统能够很好地被重建,我们的内部关系模板就会发生变化,我们体会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就会更自信,内心也更饱满,更相信他人对我们的回应,这就是足够好的替代性养育的力量。

3、我们早期的经验是可以被慢慢修复的 ,因为除了父母,我们的人生还会遇到很多其他人……父母是我们经历的第一任家人,也是我们经历的最早的、原初的客体,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

但是我们可以 不断地接纳新的经验,不断地冲刷我们的认知,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慢慢地淡化或者稀释过往的影响,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经验。最终我们的人格是我们同所有他人互动经验的沉淀物,不仅仅是父母。

最终影响我们的是内心系统构建起来的家人、父母形象,如何在内部构建我们的关系模板,丰富、扩充我们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构建,这是影响我们最大的部分。

4 、重建依恋系统的步骤:

尝试去了解父母,甚至祖辈的生活经历,了解父母各自的童年经历,了解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以及当我们出生时,他们的状况如何?当我们开始了解童年时不了解的信息,通过成熟的视角,我们会调整对父母的看法和形象,也就逐渐能够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父母。从过去的生活模式中脱离出来,发展出新的理解、新的生活模式,发展自己的方式去转化与父母或内在父母的关系。

我们从童年创伤恢复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对恢复后的状态可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

修复后的我们不会焕然如新,但会在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坚韧,更加丰富。

真正阻碍我们的是在早年经历中学会的负面的自我认知和思维模式,这些旧有的认知和思维阻碍、限制了我们的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去学习接纳新的自我认知,学习原来不会的自我支持的方法。

随时觉察我们的原生家庭情结,当我们的意识看到了,便不再被潜意识控制,我们可以观察了解它,并可以用成人的力量和资源去应对。

因为现在与儿时的自己不同,我们有能力做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应对了。

如何面对原生家庭,更多取决于自我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创伤所在,相应的心理问题就可以慢慢去疗愈。

不断的刷新自我认知,可以慢慢的改变我们认识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可以慢慢的走出原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随着我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事物的态度和视角的改变,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部分。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显然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注定了我们的人格和人生。因为成长和见识的扩展,会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稀释家庭的影响,接纳新的经验。

每个个体都有它独特的特质和应对方式,心理模式也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遇到更多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扩大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应对方式。我们会不断的慢慢升级,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觉察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大脑是终身可塑的系统,认知也是。

环境越大,信息越开放,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容易被冲淡。

原生家庭情结的影响之一是让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自己,一方面自我批评的习惯放大了我们的缺点,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视而不见。

我们需要重新了解自己,就像重新了解父母一样。其中有个巨大的转折点是当我们意识到父母对我们的态度跟我们自己没有关系,而是与父母本人的特征有关,我们身上被挑剔的感受,不被爱的羞耻感、自责和内疚感都会开始慢慢的消退。

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这条自我成长和疗愈的路上,有很多的同伴,这种不再孤独的感觉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改变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关于自己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新的人际关系背景下,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尝试新的思考和行动方法,建立新的经验和模式。

因此,自我修复和疗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以线性的方式很快的进行。当你陷入旧模式的时候,前进或后退或停滞不前都是很正常的。不必苛求自己,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旅途。而我们的成长注定是被创痛推动着,没有完美的环境,只有不断地适应。当你从漫长的内心黑暗孤独中走出,你将获得心灵的自由。

课程的最后一节,老师总结得特别好,而且也分享了一个严重分离创伤的个案如何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获得新的客体体验,以新的视角去看待早年创伤并重新赋意,通过发展自我觉察,慢慢转化在早期创伤中形成的自动式反应模式,发展出一个体验上更安全、自由的自我,破茧而出,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分化,是我们真正获得内在成长的起点。

无论早期是有严重的创伤还是一些带有遗憾的缺失,抑或在这个茧中其实还是满足、舒服的,我们都需要建立觉察,有意识地发力去破茧,才能真正面对外面的世界和未来的成长,这个过程会有痛苦,而且无人可以替代。

呼应老师说的对于创伤的重新赋意和调整期待,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叙事疗法的观点,即使没有咨询师,每个人也可以在内在去尝试做这种“叙事”:

但凡能够成为心理困扰或者精神困扰的一些事件,它有一个中介变量是绕不过去,就是当它给人带来心理创伤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问题。

叙事疗法的创伤干预很大程度上就是陪伴来访者找到新的多元的解读给他带来的新的体验。经过创伤的人,记忆往往并不准确。让一些事件变成创伤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记忆再造,或者说我们的记忆的重新解读。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版本讲述生命故事。

解构在哲学理念上是通过呈现背景来改变图形的意义。完形疗法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理念就是,如果你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叫做unfinished business,就是未尽事物,就会成为你情绪和心理能量的一个集结点,它是你心理活动的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图形,然后它的背后的那些心理活动的内容叫背景。

解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我们去关注那个背景,然后来看这个凸显出来的图形的意义 ,这点借用了完形疗法的概念,但是和完形疗法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完形疗法会针对图形,就是我们要把这个图形识别出来,然后去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哪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就满足它,不管是象征的还是实际的方式满足,然后它就会退到图形背景里边去。叙事解构关注的焦点刚好不是图形,而是是刻意的去关注背景。然后通过背景去看这个图形的意义。

叙事就是层层解构这个背景,从而提炼出图形的意义。 每当补充一个细节,你会有新的发现,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希望。会在细节的补充可以去否认前面的些创伤性的描述。

解构是有意义的,但因为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否定了它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绝望,创伤会给人带来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不是说他不会做什么,而是他做的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比如说亲人亡故,你不能让他死而复生。比如说离婚,出轨,什么重要关系的破裂,你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很多受过创伤的人的期待是,你有没有办法让我回到过去,就像时光穿梭机一样的,这个期待本身是他产生创伤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有很多创伤看上去是个人的,实际上是家族的一种延伸。利用家谱图去了解家族故事,看到更多历史和面向,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11个主要的心理咨询流派:

1、精神分析

主要的技术有澄清、抱持、解释、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对阻抗和移情的分析等,帮助来访者了解他们的无意识冲突以及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可能的缺陷,引起内省、领悟和自我对新经验的最终接纳,帮助来访者更自由更有意识地生活。主要理论流派为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拉康精神分析以及荣格分析心理学。根据对来访者心理动力的评估,咨询在支持性和领悟性两端占有不同比重,咨询关系及情感联结在咨询中处于核心位置。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比昂与拉康等。

2、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治疗又称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理论背景与精神分析相同。它每周1-2次的面对面会谈,和精神分析的区别在于会谈频率、所应用的技术、目标等方面有差别。Nancy McWilliams在书中写到,心理动力学治疗有以下特征:1)聚焦于情感和情绪表达;2)探索来访者努力避免的某些特定话题或介入那些阻滞治疗进程的活动(比如与阻抗工作);3)识别来访者行动、思维、情感、体验与关系(客体关系)中的模式;4)强调过去的体验;5)关注人际间体验;6)强调治疗关系(移情和工作联盟);7)探索愿望、梦与幻想(内心动力)。

3、认知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思维、决策、疑问、行动和再决策的过程,认为错误的思维导致情绪行为混乱,个人的信念体系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内部对话在人的行为上扮演重要角色。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出不合理信念及非适应性思维过程,找出并改变僵化的信念及自动思维,或许也提供可替代的生活准则。来访者获得对自己问题的内省,需要积极练习(如咨询外的作业)对自我挫败的思维和行动进行改变。认知行为疗法广泛应用于抑郁、焦虑、压力管理、技能训练、物质滥用、惊恐发作与社交恐惧等。作为疗法的分类,这里包含了认知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等。代表人物有贝克、埃利斯。

4、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疗法提供一个安全有利于来访者自我探索的氛围,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成长的障碍,体验到以前所否认或歪曲的有关自我的某些方面。帮助来访者更开放,对自己更信任,将成长看作一个过程,增强主动性和活力。治疗技术包括积极倾听,对情感的反应和澄清,和咨询师的在场性等等。相比其他疗法,人本主义更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和状态,而不是技术。来访者通过在咨询关系中体验到咨询师的真实性、共情、尊重在咨询中开放自己的体验,并将新的体验迁移到其他关系中。焦点在当前时刻、体验和表达情感。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等。

5、艺术治疗

跟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心理治疗不同,艺术治疗主要是以提供艺术素材、活动经验等作为治疗的方式,包括音乐、绘画、舞蹈和心理剧等等。艺术治疗具有两种取向,一种为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此模式中,艺术成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配合当事人对其创作的一些联想和诠释来缓解痛苦、处理压力或创伤体验等。另一种取向则倾向于艺术本质,通过艺术创作,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

6、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疗法的关注点在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的自由选择、独处和与他人联结、责任、焦虑、寻找意义、面对孤独和死亡的现实。该疗法认为个人发展基于每个人的独特存在,强调行动前的自我觉悟,从而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对责任和自由和逃避,并面对现实。存在主义的咨询关系以此时此地为基础,强调来访者与咨询师关系的现实性。治疗师准确捕捉来访者在当前的状态,与来访者建立个人的真实的咨询关系。也有存在主义治疗师认为存在主义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流派,所有心理治疗都有共通的存在层面议题。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与欧文·亚龙。

7、完形治疗(格式塔疗法)

完型治疗也称格式塔疗法,帮助来访者获得当前时刻的体验,扩展决策能力。目标在于整合而不在分析,放开感受并让来访者接触当前体验,强调我-你关系和咨询师关注的质量。完型治疗认为过去未完成的事情妨碍个人当前功能,咨询师倾向于不为来访者做解释,而是帮助他们寻找一种方法做出属于自己的解释并完成那些未完成的事。完型治疗设计了很多实验以增强体验并整合冲突的情感,也可以共同对话并创造新的实验。完型治疗应用于危机干预,各种身心障碍,行为问题与教学,心理健康从业者的觉醒训练等。代表人物为皮尔斯。

8、超个人心理

超个人心理是在现代心理学框架下整合个人体验中的灵性和超越部分的学派。“超个人”从定义上是指个人的自我和自我同一性扩展到个体之外的更广阔空间,涵盖人类、生命、精神及宇宙,也被定义为超越传统的个人层面之上的发展阶段。超个人心理学考虑的问题有灵性的发展、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神秘体验、灵性危机、灵性演变、宗教转化、意识转变状态及其他不寻常的生命扩展体验。该学科尝试在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上整合灵性体验,并构想出涵盖这些体验的新理论。

9、沙盘游戏

借助沙盘、玩偶等工具,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处理心理问题。

10、家庭治疗

家庭咨询关注点在家庭中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方式以及人际关系问题在代际间的传递。心理问题与症状被看作是成员间沟通方式的一部分。家庭咨询认为当前比探讨过去的体验更重要,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无效的人际关系模式,建立新的交往方式以减少痛苦。有些方法强调咨询师专家的角色,有些强调咨询师参与家庭咨询过程中此时此地发生的事。家庭咨询的技术可以是体验性的、领悟性的或认知行为取向的,多数强调较短时间产生改变,会使用家谱图,重建家庭结构及划定界限等技术。应用于婚姻问题、成员间交流问题,家庭中的危机及增强家庭功能等。代表人物有米纽庆等。

11、团体咨询

一般是由1~2名治疗师主持,治疗对象可由8~15名具有相同或不同问题的成员组成。治疗以聚会的方式出现,可每周1次,每次时间15~2小时,治疗次数可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而定。在治疗期间,团体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善。主要特色在于随着时间的进展,团体成员自然形成一种亲近、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团体关系和气氛。这种关系为每一位求助者都提供了一种与团体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机会,使他们尝试以另一种角度来面对生活,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问题而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自己的问题。

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疗法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咨询,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的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把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进问题行为的改变、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但对心理咨询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是如果给狗以铃声时即喂食,这样结合多次后,单独听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原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刺激物——铃声,变成了引起唾液分泌这种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食物信号,转化为信号刺激物,引起唾液分泌。如果形成的条件反射不予强化和保持,就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消退。对于在无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心理问题、心身障碍等,在咨询时可以使用反条件刺激予以清除和击退。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指强化动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在实验箱中放一只饥饿的老鼠,老鼠在箱中乱窜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的横杆获得了食物,强化几次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在咨询中,只要咨询者对期望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反之就会消退,若予以惩罚,会加快消退的速度。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和建立条件反射一样,榜样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行为疗法中还有另外一些常用的方法,如系统脱敏法、想象厌恶法、强化法、思考停止法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治疗对道德颓废、堕落(demoralization),罪恶感(Guilt)和害羞(Shame)症状较有效。对于PTSD与情感性或焦虑性或人格疾患(反社会性、边缘性、自恋性人格疾患)并存的当事人,较常使用认知治疗法治疗。 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精神分析在咨询过程中的应用:

(一)自由联想:经典的自由联想是,不管咨客脑子里浮现什么想法,都说出来。不管这些内容多么荒唐,自己感觉是多么微不足道,也不管它对现有道德规范多么不容许也包括对医生的看法。不要有任何顾虑和约束地说出浮现在脑子里的所有内容。

(二)阻抗:咨客表现出联想的不够自如,常表现出说话中断,吞吞吐吐或没有什么话可说了。或故意避开一些问题,或则与咨询师辩论。阻抗是不愿把潜意识里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表现,因为他们很怕触动自己的“伤疤”。因为这是一个无意识过程,所以咨客是不知道的。破除阻抗并不容易,这是分析治疗的最艰难过程,也是最费时间的原因。面对阻抗咨询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阻抗的出现也是发现咨客精神防御机制的重要线索。

(三)移情:在会谈中咨客把咨询师当作发泄的对象,这就叫移情。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咨客早年与父母关系的再现,并不是对咨询师的真正态度,这是咨客把早年的经验移植到咨询师的表现。移情也分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在移情中咨客往往把咨询师当作特殊的人物,这时候咨客可能对咨询师依赖增强,要求甚多,或对治疗师面前像个小孩或则对治疗师产生爱恋。移情的出现对咨询师是很大挑战,对移情的处理和解释也是咨询师的重要治疗技术。要让咨客知道她的这些表现是未成熟的心理的再现。移情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在分析学里最难掌握的技术。

(四)对梦的解析:这一段参考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五)解释,修道,领悟:治疗的过程里咨询师对咨客的一些情况给与一些解释,但这种解释应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下进行。对于一些问题的提醒一般仅一次的提醒是不够的,咨客的很多问题都在生活里显示出来,所以咨询师根据咨客生活上的变化,恰当的时候给与提醒。持续帮助咨客解决冲突称为通道。在这种长期的治疗中咨询师的提醒和帮助下咨客逐渐领悟到自己问题所在。

家庭治疗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家庭治疗的适应证 5 家庭治疗的禁忌证 6 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