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 | 从哪儿开始逛?从哪儿说起?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北京胡同 | 从哪儿开始逛?从哪儿说起?,第1张

问:胡同从哪儿游起?

有什么看点?

老陈: 胡同从元代就有了

经过历朝历代,胡同不断扩大

初具规模形成一道道一条条

显贵达人或平民百姓生活的聚集地

上世纪70、80年代的胡同还是比较规整的

但2000年以后就开始拆迁了

比较有看点的几条胡同:

南北方向的叫巷,东西称街

所以就有了街巷的称谓

深入进去就是胡同了

兴华街就是东西方向的

(东兴华街)

从锣鼓巷出来,就是东四、西四了

东四、西四,东西走向的街

胡同非常规整,保留也较为完整

门楼、院落都是比较讲究的

有“东贵西富”的说法,

是有钱的达官贵人的聚居地

所以东四、西四的胡同也比较宽

锣鼓巷、后海的胡同也比较集中

所以, 东四、西四、锣鼓巷、后海 都是不错的选择

走进南城

商业街比较多的是前门

东兴华街就有临街的商铺,经营各种小买卖

临街商铺中很多都是老字号,门前竖起的幌子,

里面的装潢也是很讲究的

门口迎宾,喊一声“您里边儿请”

南城的胡同原来叫做宣武区、崇文区

现在改叫东城、西城

门楼就比较小一些了

胡同也不是像东四、西四这样笔直的

比如大事喇的 九道湾胡同

从东到西不过380多米,

就有直弯、急弯、斜弯、缓弯

也算是弯连弯,弯套弯。

胡同窄、门楼小,

都为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逛北京胡同看什么?

看民居、看门楼、看院落,

更重要的是看老百姓的生活与性格

在胡同里住的人,大家相互走动

你来我往,东家长西家短也都门门清

处得好,就像一家人。

住在大杂院的都是老百姓

普通工人、平民老百姓之间也都相互关照

从清朝流传下来的习惯是

提笼架鸟从胡同这头窜到那头

问声“您吃了吗?”

夸句“身体倍儿棒!”

也落得个心情舒畅、逍遥自在

对于玩鸟这事,也是有讲究的

老北京人叫 “遛鸟”

《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杆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

也有 养鸽子 的

鸟哨一响,白鸽子、灰鸽子在蔚蓝的天空、在幽静的巷子连成了片儿·····

这也成了老北京的记忆了

胡同里的生活也有滋有味

而胡同里的建筑,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各种门楼的特点、等级、地位,

门上的装饰也是有着丰厚文化的

胡同里也有故事

很多胡同里有名人故居

鲁迅故居、茅盾故居、老舍故居、宋庆龄故居

西四还有尚小云故居、新街口有梅兰芳故居

·····

很多故居都有博物馆,也可以进去参观游览

值得看一下

北京的胡同

整个胡同是灰色调的,

门楼里红色的大门,跟国槐的绿形成了对比

还有蓝色的天,

胡同也是画画人的一片天堂

胡同里的感觉跟故宫里的金色琉璃瓦给人的震撼是不一样的

纯色的皇宫体现皇家的尊贵,而灰色的胡同则是平凡人的平凡日子

  满 族 家 谱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 ,并 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拨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 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 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 ,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 景福长”。

  哨子河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火神庙胡同,后移居哨子河松 树沟,自六世祖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 云”。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拨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拨驻开原,同年又拨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德 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 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 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 姓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八字诗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 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拨至岫岩。 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毛来岫 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喜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拨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 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 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 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 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 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氏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黄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拨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 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 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 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钧溥林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拨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 富贵荣、崇兴宁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 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拨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 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 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 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董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其先祖撒玛哈先落户于北京,后移居雅河洪家堡东 十八副甲。行辈排20字诗为:“永成恩德志、广绪玉忠长、丰启明世显、立帝振家昌”。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进京 , 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乡罗氏(萨各达氏)。正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三太拨来岫岩 驻防,住茧场沟。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拨兵岫岩驻防 。自第八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于岫岩北关门山坟沟中处为高祖立 坟。

  哈达碑镇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 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 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 哈达碑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 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苏子沟镇、兴隆镇张(彰)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随其父布尔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卫,正三品骁骑校。后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护驾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奖,提拔为锦州右卫副都统,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时,携带他的两个儿子 福兴阿、福伦阿及其家眷来到岫岩“跑马占地”。长子福兴阿在苏子沟北黄岭松树嘴(后称 张家隈)定居下来,次子福伦阿在兴隆大榆树定居下来。其彰姓后来演变为“弓”、“长” 张,但也有人继续用彰冠姓的。从彰武泰起行辈排列十字诗为:“武福宗继鸿,魁景云乐天 ”。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到了距今大约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易简房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成了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规定。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至此还没有“胡同”出现。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以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据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当时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这方言当然就是蒙语了,本系“水井“之义。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烟,才得以居住。且当时盛行的杂剧戏词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因当时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达到18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 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当了皇上之后,将这儿改称为北京,这时才有了“北京”这个名称,至今已叫了590年了,但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并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中。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行。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崇皇权、重礼仪、右文化、敬天地、法祖宗的思想。公元1420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这时北京城的胡同,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 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就是后来也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一下小的改建、重修。但由于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定都北京后便实行了空前绝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此时对原来元朝作的胡同必须宽924米的规定,早已逐渐模糊了,虽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袭元、明之旧”,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

“七角八巷”。

七角:县角 、行宫角、 崔角 、丁角、 吴胜角、 都宅角、 府角。七角中演变成大街的有丁角街、 吴胜角街。

八巷:双龙巷、 贤人巷、 聚奎巷、 保定巷 、金奎巷、 南京巷、 慈悲巷、 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为生产中街。

油坊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东段,北起东半截街西口,与南羊市街南口和裴场公胡同东口相接。长270米,南口宽5米,北口宽13米,沥青路面。清代年间,街北面有三圣庙,称南三圣庙街,属祥符县城第二隅。民国时期街南口有山西人在此开油坊,汴人故称油坊胡同。

  

  太白胡同

  位于市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北起自由路东段,南至西蔡河湾街。清乾隆五十三年,巡抚毕沆在街北口建一“太白庙”,故名太白庙胡同。民国时更名太白胡同,沿用至今。

  

  裴场公胡同

  位于市区东部,东起油坊胡同,西至大袁坑沿街。长250米,东口宽10米,西口宽5米。沥青路面。北宋时,为祭祀 汉代汤阴县皮场镇人张森,为民杀蝎有功,而在此街建皮场土地祠,称皮场街,属东京城显仁坊。明代,该街建皮场公庙,清光绪年间称裴场公胡同,,属祥符县第二隅,民国初谐音将“皮”字讹为“裴”,沿用至今。

  

  南刘府胡同

  位于市区东北部,在第一中医院东侧。南北走向,,南起财政厅东街西部,北至双龙巷西部,长202米,宽3—5米,街中部两侧各有-东西向小巷,沥青路面。明末进士,(清初工部尚书)刘昌曾在该街建造府第,并立有“四世宫保”牌坊,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分南北刘府胡同,该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称“法治南胡同”1937年后复称今名。

  

  北刘府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双龙巷西部,北至双井街西口,长118米,宽3·6米,水泥方砖路面。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为区别南刘府胡同称今名。(名称来历同南刘府胡同)1935年曾名法治胡同,1937年复称今名。

  

  北仁义胡同

  在开封市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门大街北侧,北起开封市明胶厂,长300米,宽3-7米。相传,清代有张李两家邻居,在修墙时,你占我一寸,我挤你一尺,针锋相对,互不想让,一次李家向那边挤了几尺,把整个胡同占没有了,张家无奈,就给在京做官的儿子写了一封信,想用权势压倒对方。不久,张家接到儿子的回信,折信一看,却是一首诗: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而今只见城墙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看了儿子的来信后,深思良久,终于憣然悔悟,接着主动把墙让了几尺。李家为此深表感动,也主动向里挪了几尺,胡同又变宽了,两家重归于好。人们为了赞美张李两家知过能改,互谅互让的精神,便把这条胡同改称“仁义胡同”此段在北,故名北仁义胡同。

  

  南仁义胡同

  在市区西部,南北走向,北起西门大街,与北仁义胡同南口相对,长188米,宽3-6米,名称来历同北仁义胡同。

  

  

  候家胡同

  在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财政厅东街,北至双龙巷,长200米,宽5米,沥青路面。因清初进士候良翰在此居住,乾隆年间称候家胡同。1935年称维新街,1937年复称今名。候良翰,祖籍兰考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仕途后居住该街

  

  双龙巷

  相传有两说法,一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为真龙天子,故名。另一说法,相传该街有座龙王庙,街两端有两口井,出现两条龙,东青龙,西火龙。故名双龙巷。

  双龙巷现还有比较好的四合院,以利于开封“胡同游”

  

  卧龙街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前,被朝廷追杀,仓皇逃之此处,遇一破庙,藏匿其中。后成功逃之陈桥,黄袍加身,得成霸业。因皇帝为龙,如在此处没有脱逃,便没有大宋的基业,后故叫卧龙街!意龙在此处腾飞之意! 呵呵,胡乱写之,请众友批评指教!

  

  蔡胡同

  在市区西北部由两条东西向街道和一条南北向街道组成南北向街道在该街西部,北起砖桥街,南止解放胡同,长210米,宽4米,沥青路面南北向街道中部向东通宋都御街,向东南通解放胡同,东西长335米,宽4米明代,周王府菜园在此处,清代称菜胡同,后改为蔡胡同

  

  绣球胡同

  在市区东部,相传有二说:一该街原住一富户,用抛绣球方式为其女择婿,故名。二是北宋时此处为苏府,因院中有绣球花,苏小妹爱此花,凡来求婚者皆先以此花赋诗对答,后该街称绣球胡同。

  

  司官口街

  清代,布政司(藩台衙门)的捕厅(俗称右司馆)设该街南口东侧(双龙巷街西口)故名右司馆街,后称右司官口街。

  没有听说有左司官口。

  

  南教经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北宋时,有犹太人到开封居住,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在此建挑筋教礼拜寺。后街绕寺而建,故称挑筋胡同,沿用至清代。民国初改称教筋胡同,后曾名南大同胡同。1937年将两条东西走向平行的胡同分称,该街居南,称今名。

  

  三民胡同

    在开封市区中部。南鹚潞蠼郑�敝列旄�帧319米,南口宽2米,北口宽3米。水泥路面。明代称草三亭,清代称曹三厅,又称凤凰巷。1912年以后为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称三民胡同。此处回民居多。

    相传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喂马,盖了三个草亭,故得名草三亭。因为该巷似凤凰,故亦有凤凰巷之称。后人也有曹三厅之说,系草三亭之讹音。冯玉祥改草三亭为三民胡同,以纪念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建国大纲。日本入侵改为东光胡同,取大东亚共光共荣之义,日本投降后恢复为三民胡同。

  

  大黄家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草市街南口,西止南土街。明代称黄瓜胡同,清乾隆年间属第二隅,称黄家胡同,民国时期称大黄家胡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河南体育专门学堂校址设在该街。抗日英雄吉鸿昌将军曾在该街2号院居住,称吉公馆。

  

  南刘府胡同

  位于市区东北部,在第一中医院东侧。南北走向,,南起财政厅东街西部,北至双龙巷西部,长202米,宽3—5米,街中部两侧各有-东西向小巷,沥青路面。明末进士,(清初工部尚书)刘昌曾在该街建造府第,并立有“四世宫保”牌坊,清乾隆年间称刘府胡同,光绪年间分南北刘府胡同,该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称“法治南胡同”1937年后复称今名。

  

  馆驿街

  在市区西部,东起中山路中段,西至胜利街。唐、宋、明代均设驿站在此,专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因是招待宾客之所,故名驿站。宋时为小御巷,名妓李师师居此。路北有一胡同通省府前街,路南从东至西有:馆驿一道胡同、馆驿二道胡同、馆驿三道胡同、馆驿四道胡同。

  

  东胡同

  位于市区西部。该街位于商业大院东侧,街道狭窄,故名东胡同。街内21号院门前有一槐树,明初朱元璋驻开封时,常抱此槐锻炼身体,汴人称此树为“朱抱槐”或“朱槐”。

  

  前炒米胡同

  在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南羊市街,西止大袁坑沿街该街北宋时卖茶汤者居多,且茶汤为炒米所制,故名炒米胡同清光绪年间,将东西走向且南北相通的两条胡同分别称名,该街居南,称前炒米胡同街西部北侧与后炒米胡同相通

  

  镟匠胡同

  在市区中部。明、清时,街内多镟匠经营手工木制品的店铺,故名。民国初期,北书店街北端打铜巷铜匠迁入街内,该街为木、铜制品店铺集中区,现为居民区。

  

  烧鸡胡同

  在市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维中前街,北至维中后街,长273米,南宽3·4米,北宽5·1米。清末,该街回族居民多以加工烧鸡为业,光绪年间属第二隅,名烧鸡胡同。

  

  磨盘街

  在开封市区北部。据传清代该街多为石器手工业店铺,锻磨的石匠较多,并在街道两边摆很多待售磨盘,故名“磨盘街”。

  

  胭脂河街

  在市区南部,西起新务农工街,东口向南拐,通外马号街。明代汴河支流经此,后河床淤积,河水变浅。相传,当地回民较多,宰杀牛羊,血水倾入河内,水呈胭脂色,称胭脂河。后河床淤积平成街。

  

  胭脂河街还有一美丽的传说。北宋时,繁华的东京汴梁,有一条小河穿城而过。离州桥不远,有一个半间大小的店铺,经营些妇女用品,店主张老实和爱女胭脂相依为命勤俭度日。胭脂女在一次担水中偶而相识一个英俊的青年后生,名俊生。俊生每天来小店买一盒胭脂,走到桥头就把胭脂倒在河中。天长日久,河水便泛起一层玫瑰色。后来,俊生和胭脂女产生了爱慕之情,张老实爱女心切,并经过一番打听,便托人说媒。不久,俊生和胭脂就成了亲。小两口成婚不久,金兵南侵,国难当头,俊生从军出征,。汴京失陷后,张老实病死,小店关门。胭脂思夫心切,以泪洗面。她每天都向门前的小河投入一盒胭脂,河水又泛起了玫瑰色。后来,俊生战死疆场,胭脂也投河身亡。人们怀念俊生和胭脂,就把这条河叫胭脂河。

北京胡同 | 从哪儿开始逛?从哪儿说起?

问:胡同从哪儿游起? 有什么看点? 老陈: 胡同从元代就有了 经过历朝历代,胡同不断扩大 初具规模形成一道道一条条 显贵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