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镇的特色村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大庄镇的特色村屯,第1张

山东沂南县大庄镇高家店子高氏,源自沂水县汇川乡东流古村,即今沂南县大庄镇高家店子村,村北有高氏祖茔,文化价值极高。该村明清期间出过六位进士,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古村,堪称大庄镇,乃至沂南县第一文化古村,可惜前几年已经被拆,文化价值破坏殆尽。

山东沂南高家店子高氏(以下简称“大庄高氏”),据族谱载祖籍原长山(今邹平),传闻齐高子后迁是邑,但世事变迁历史久远,已很难考查清楚,尊本于沂水者为始祖。明朝初年,始祖(失名)过穆陵关抵沂水南界东流店(今沂南高家店子)定居,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始祖传至二世,兄弟二人,长公失名,二公高友。二世长公传至四世兄弟三人,长公高礼,二公高玘,三公高闵(今谱为高昂、高浒、高闵)。该兄弟三人于明成化年间先后由东流店(今高家店子)迁居于沂南之神墩。二世二公传至五世,兄弟四人:高通、高达、高逵、高迁。三公高逵于壮年时期迁居沂河西岸之西流(今沂南大庄)。至明朝中叶,沂南高氏已成为名门望族。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生息,族人也不断外迁。在山东,主要分布于临沂的沂水、沂南、费县、蒙阴、平邑、临沭、苍山、莒南、罗庄、河东等县区。济南、青岛、日照、烟台、潍坊、莒县、淄博等地亦分布有沂南高氏族人。另外,沂南高氏族人还分布于江苏省的高邮、连云港,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台湾、香港,乃至海外亦有高氏族人的分布。目前,沂南高氏约有族人近十万。

沂南高氏自明朝中叶起,科第蝉联,累世不断,屡有族人在各地州、府、县乃至朝廷为官,为国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

大庄高氏自明朝中叶起,科第蝉联,累世不断,屡有族人在各地州、府、县乃至朝廷为官,为国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明朝,大庄高氏族人出了两位进士,一名女诗人,两位郡马,数名官员。六世高大化,嘉靖壬子举人,已未进士,曾任江阴知县。才俊江东。因杵权贵在家闲住,与邻村知名人士郭南泉组织指挥重修河阳白龙桥,并撰写碑文,碑文末为诗曰:“白龙石桥几千古,唐宋遗文尚可睹。高贤去后杳无踪,流水东来如有情。宏观再造忆前人,万事伤心转眼新。等闲聚散若浮云,赖有斯文无古今”。明朝另一位进士八世高名衡,万历戊午举人,崇祯辛未进士,曾任河南巡抚。李自成军曾连续三次围攻开封,高名衡率军民英勇守城顽强抵抗,终使李自成军败撤退。因军功高名衡升兵部右侍郎。后因病回乡休养。崇祯十五年,清军南下破沂水城,高名衡拒不投降,同夫人张氏一起遇害殉国,表现了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清乾隆乙未赐谥“忠节”,传载明史,守汴诗《更生吟》八首被四库全书载其目。一九三四年高名衡直系后裔十八世高颃及其他几个族人将其遗稿搜集整理成《高忠节公遗集》印刷传世。内容包括奏章,平台召对,守汴日记,守汴诗《更生吟》八首,《楚游草》画衣诗等。另附有钱谦益等人的和诗以及其玄孙进士高淑曾的诗文。二〇一一年十八世高傒勋将《高忠节公遗集》加标点及注释后重印。这对于弘扬高氏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善举。八世女诗人高玉璋,系高名衡胞妹,自幼聪颖,善诗文,嫁沂水张庄(今属沂水泉庄乡)张瑞明(字兆圣)。张初任北方边塞守备,后任京畿五城兵马司指挥。高玉璋病故后,其遗物中有大量诗稿。由其兄高名衡整理成诗集《玉映草》并写序,刻于碑立其墓前。该碑文革中被毁。高傒勋重印的《高忠节公遗集》,《玉映草》亦被收集在其中。

大庄高氏于明朝外任为官的还有:六世高大同,岁贡生,任当涂县主簿升河南布政司检校;七世高炫,太学生,任河南祥符县主簿升审理工正;七世高炜,太学生,任湖广道州通判升唐王府审理;七世高燝,庠生,授凤阳府护陵守备加都司衔;七世高烱,衡王府仪宾,配朱氏郡主,人称高驸马;九世高可任,岁进士,青州衡王府仪宾,配朱氏郡主;十世高奇,太学生,曾任青州府通判。

在清朝,大庄高氏出了四位进士八名举人。七世高熏,顺治戊子举人,壬辰进士。授兴宁县知县,升湖广郴州直隶州知州,为政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制行持大体,不屈于势,不趋于时,多受百姓赞扬。八世高名图,清顺治辛卯举人,康熙丁未进士,曾任山西汾州石楼县知县。十二世高淑曾,雍正癸卯科举人,丁未科进士。历任江南同考试官,蒙城县知县,湖南常德府知府。十四世高斅龄,清嘉庆戊午科举人,辛未科进士,曾任登州府学教授。

八名举人分别是:十世高璩,康熙壬午举人,青州郡王府医生。十一世高岸,康熙丁酉科举人,诰封奉直大夫,例赠中宪大夫。十二世高侗,康熙乙酉科举人,候补内阁中书。十二世高晟,乾隆壬午科举人。曾任定陶县训导,益都县教谕。壬子科捷取知县,不闲吏治告降,即升济南府学教授。十二世高韶南,乾隆丙午举人,拣选知县。道光辛巳呈请改授金乡县教谕。十三世高葵,乾隆戊子科举人,曾任湖北应城县知县,汉阳县知县,人称汉阳公,卒于官。十五世高云庆,宣统壬子师范科举人。民国元年任沂郡中学堂监督,沂水县视学。

闻名乡里,显赫于世的沂南大庄高氏一门三进士两举人指的是:八世高明衡进士,其曾孙十一世高岸举人,玄孙十二世高淑曾进士(岸之长子),来孙十三世高葵举人(淑曾长子),昆孙十四世高斅龄进士(葵之五子)。此五先祖科举及第时间与为官情况前已叙明,不再赘述。

另外,明清两朝,庠生、武庠生、监生、贡生、拔贡、岁贡生、岁进士、从九品、从七品、议叙九品、议叙七品、盐关大使、候补教谕、候补训导、其他候补官员以及授貤赠、诰封的各级官员达数百人之多,不再一一列举。

在现代,参加创建新中国的斗争,并在建国后担任较高职务的族人主要有:十六世高沂。在青年时代高沂就参加了革命,先在晋东南开展敌后抗日工作,后去延安,又到东北。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教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顾问,著有回忆录《沂水流长》。在其九十七岁时为高氏族人第十次续修的族谱写了序言。十八世高运城,青年时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游击大队长,区、县武装部长,获“战斗模范”、“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参加了开国大典。一九五二年去朝鲜,任志愿军工兵营长,一九五九年转业于青岛山东化工学院任组织部长。十八世高明城,十六岁参加八路军,曾任连长、营长、胶州区委书记。一九五三年调西藏那曲县任县委书记。一九七三年调山东沂南县,先后任沂南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政协主席。十八世高嘉芳,曾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委党校校长。十八世高嘉培,曾任济宁市组织部长兼嘉祥县委书记。十九世高修善,曾任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二十世高润祥,曾在空军政治部担任副总编、总编,享受副军级待遇。二十一世高存亮,曾任广东珠海警备区司令员,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二十一世高有为,曾任连云港常务副市长,政协副主席。

从明朝至今,大庄高氏共十次续修家谱。明朝洪武初年,始祖过穆陵关抵沂水南界东流店定居,至明正德十六年五世二公高达创修族谱,为谱碑。二修于崇祯十二年,三修于清康熙六年,四修于康熙四十六年(谱碑),五修于康熙四十九年,六修于嘉庆十一年,七修于道光二十六年,八修于光绪十五年,九修于民国四年,十修于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 清嘉庆六年《刘氏族谱》记载,始祖刘全,由济南府长山县, 迁居东流。后世刘氏分支族谱多以嘉庆六年《刘氏族谱》为基础进行续修,祖居地也表述为济南府长山县。刘氏始迁祖的具体情况,本地族谱语焉不详。桓台同治十三年《刘氏世谱》也记载:始祖刘穷,祖居地河北枣强刘家村,迁居地新城(今桓台)县波扎店。桓台《高氏族谱》也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高鹏远奉母与表兄刘泉离开新籍长山县,再次南行寻求理想的安居之地,最终在“县治之南界,曰东流店因籍焉,遂为会川乡东流社人氏。”由此可证,店子刘始迁祖刘全(泉),与店子刘始迁祖高鹏远是表兄弟,落籍沂水县会川乡东流社东流店的时间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

有明一朝,东流店刘氏还没有成为当地望族。清中后期,刘氏一族渐显隆盛。自道光十八年刘恒泰进入仕途开始,其子侄及孙辈相继出仕为官。 高名衡,大庄镇高家店子人。崇祯辛未进士,巡按河南,即升河南巡抚。辛巳冬,闯寇八十万围汴城,攻二十日夜,贼以火炮穴城下数百洞,东城十五里砖石俱飞。名衡夜缒人城下修城,天曙修完,贼骇而去。壬午夏,闯贼复来,决黄河灌城,八日,波与楼橹平。名衡保周王北渡,寻病,以状上闻,加少司马衔,赐归。后以沂水城破,偕妻张氏同日殉节。

高名衡明末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高名衡(1583年生)为大庄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先任如皋知县,后又调任兴化知县,他督民治水,赈济难民,政绩突出,被推为云南道试监察御史。崇祯十二年(1639年)出任河南巡按,弹劾贪官,严肃政纪,忠于职守。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升河南巡抚。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开封。高名衡指挥官兵固守,升兵部右侍郎。后病归故里。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名衡与妻张氏自杀。其所著诗文,经其后代整理,1934年刊印成《高忠节公遗集》。(明清时期,大庄高氏一族考中进士7人、举人8人。) 朱富胜1954年、1955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朱富胜,祖籍为大庄镇后交良村。

张修海山东省一级战斗英雄张修海,为大庄镇前东河村人。

高阳解放前就参加革命,曾任浙江省临安地委书记、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的高阳,是大庄镇沟崖村人。(曾在大庄镇后土山村住过十余年)

  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最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北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下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着一个两千多户人家的村子——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村中心的牌坊街上矗立着两座斑驳古朴的石牌坊,它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据说是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两处功德牌坊之一。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也不少,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音),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规模向山东移民时,云南臧氏弟兄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稍东一些的凤山圈地开荒,是为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山下生满棘树(酸枣树)的坡上“占山”,建立棘林村,后改称枣园庄。臧家在村里居住600年,传了20世,现在却只有三两户人家。匡氏家族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年)迁来,据民国26年(1937年)元月修纂的《匡氏家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自胶州老海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义之为匡氏的始祖,繁衍了14世,历经300多年。以后陆续迁进村来的毛、周、贾、孙、吕、毕等姓氏,落户时间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足百年。近年来村中落户的不断增多,据说姓氏已达到58个。

  村中的大姓王氏家族,于明朝万历15年(1587年)自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自称“胶西王氏”。据乾隆30年(1765年)初版、嘉庆10年(1705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再修的《王氏世谱》中《迁胶源流》章记载,胶西王氏原系青州临朐县上庄居住、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民籍,于万历初年迁入胶州朱阳社十甲,复迁至即墨汇海社王家庄,后迁仁化乡枣园村。王氏家族五代之内三易其居,乾隆年间牵头修家谱的七世孙绍先为家谱作序并作感怀诗曰:“五世三迁居,胶即海崂间,朱阳立社地,海崖置庄田,总为儿孙计,不使里长艰。”才富为大枣园王家始祖,已有21世,大枣园村的村民百分之七十姓王,均是才富后人。

  《王氏世谱》中还记载了万历15年才富自胶州初进枣园村遭遇的一桩冤案。他被浮山所千户于光祚指使手下王守迪告发王氏家族系浮山所军丁。大明律,军丁私自脱离守防军队逃避兵役是要严惩的,案子由胶州知州严恭审理,派扑快头子冷于道将才富押解回原籍临朐,查明王才富确系青州府临朐人氏,其父名钺、祖父纶、曽祖景,并非军户家族,案子才得以了结,判王守迪诬告罪,罚赎银六两六钱六分,并将其收管两年。后来,才富的后人有的迁到楼山后、湾头、埠头等各村,康熙年间大枣园村析出一个小枣园村,王氏家族可谓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王氏家族曾显赫一时,虽然王才富乍搬进村就经历飞来横祸,可六十年后自他的曾孙开始,族内英才倍出,二百年里挣来功名无数。顺治甲午年(1654年),才富之孙柱今的长子如辰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如辰仕途顺畅官至广西按察院,司督学道加三级;三子如云,壬子(1672年)科中进士;二子如春,戊午(1678年)乡试中第25名举人。柱今的孙子、如辰之子王懿为甲子(1684年)乡试第20名举人,戊辰(1688年)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7名,康熙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王懿得中举人后第二年,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俱取得功名,便称赞他教子有方,御批为王柱今立功德牌坊,诰封士大夫,极尽荣耀。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是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中的小岛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在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牌坊街东西方向,长约200米,两座石牌坊立在中段,相距约70米,规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有四根立柱将横山隔成三间孔洞,坊顶上分为三个瓦顶叫做“三楼”,楼顶斗拱飞檐,饰有神兽等檐饰。东牌坊正额上刻有四个大字“龙章三锡”,上方一行小字“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吉为”,下方小字为“诰封士大夫王柱今立”;中间刻着王柱今三次受御封的官职:“初封 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 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寺郎中,三封 中大夫广西按察使司督学检事加三级”。西牌坊正额上枋中间横刻有正楷大字“义方式训”,下枋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如辰兄弟及孙子王懿历年功名取得情况:“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联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戊午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王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石牌坊历经三百年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经看不清楚,惟那“义式训方”四个正揩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可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却怎么也拉它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 府筹集资金总投资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说到王懿,老人们每讲到他便会喜上眉梢,话语滔滔不绝,这位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的乡亲,铸造了大枣园辉煌的顶峰,使全村人一直自豪到如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懿的轶事。据说雍正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罚他“跪读书”,被康熙撞见,心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大胆冒犯天颜立即应对:“有学问是尧舜,没学问是桀纣。”康熙听了大惊,自此信任王懿支持他严管皇子,雍正便恨道:“待我作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王懿在朝为官32年,康熙59年(1720年)却被贬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发昭书急召王懿回京,意欲请启蒙老师辅佐朝纲。王懿不知内情,猛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心中忐忑,走到芦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里的官吏们见雍正欲倚重王懿,未雨绸缪,先拍起家人的马屁,轮番请他喝酒,家人喝得烂醉误了与王懿约定的日子,王懿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遂吞金自杀。

  王懿去世后,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据同治壬申年(1872年)版《即墨县志》记载,侍郎王懿和学道王如辰之墓设于即墨南50里处,即现在的曲戈庄。当年雍正下旨祭王懿于渠(曲)戈庄名宦乡贤祠。王懿父子墓地高大气派,墓州立着石人、石马、石秀才,许多七十岁的老人们都有记忆。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殃及二百年前的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今年78岁的王乐孔老人曾参与迁坟,他说,当时,王氏家族胶州王家庄的族人出资、大枣园族人出人,雇着大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灌满了松香,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葬制,入村北王家祖茔。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是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今仍称“九宅”,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占据了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族中划出40亩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园鲁”,后街西头“雨蕴堂”,前街靠北“世谷堂”,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几百年来一直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泛的一段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名闻名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三年没有踏进家门一步。族里人很钦佩,在他守孝期满那天准备了鼓乐欲去墓地迎他回家。可之垣不知族人的安排,三年期满就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了三年,前后共守六年。之垣每天在墓地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取名叫做“月牙湾”这段事就叫做“孝子衣襟”。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

  王家还有许多趣闻轶事,村里人最爱讲的是“也字不打勾”的故事。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勾,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上奏朝廷后,皇上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薅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却传下个“也字不打勾”的趣谈。——然而查王氏家谱,却未见一榜八进士的盛况,此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权且一笑。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有学问的人才数不胜数。到得十二世上,却有一户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总是让父母操心个没完,儿子满腹诗书却不想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书画过的好不优哉游哉,把爹娘急得不行只是无可奈何。父亲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自己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说得细致生动,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少爷脾气不改,依旧花钱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说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挣的钱一古脑儿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王家十三代子弟曾出了个戏迷,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事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的家人和亲戚都老大不高兴;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作马鞭,将谷地当舞台,唱起戏来不知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到极高的境界,在青岛港上颇有名气,人送外号“活包公”。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的铁桶似的,一天他的老兄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的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的遮遮掩掩了。

  一百多年前,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和对其他地保那样板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院村外,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一个人在北方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的村民多年来受王氏家族的熏陶浸润,看重读书,耕读之家颇多,村里常设私塾数处,上世纪初有陈相昆、王文基、毕正霖三位先生办的私塾最出名,以毕正霖的私塾成绩最好。毕先生是位饱学之士,教育子弟有方,儿子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做“大先生(帐房)”,很受人尊重。毕先生设馆于王家雨蕴堂,自20岁执教直到70多岁才挂鞭,五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事业有成者为数不少。清朝末年实行新政,乡间私塾逐渐由“洋学堂”取代,大枣园村重视教育的风气得到官方支持,有史料记载,1926年政府在村里开办“公立枣园初级小学校”,在忠孝堂院里南头盖了一排12间教室,收学生125人,聘教师3人,教育经费1476元大洋由南京政府行政费负担。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坐象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就招的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年)闹长毛(太平天国),有盗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地做官的后人将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的更远,外省都有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棱(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1948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时发蛮力抱出庙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山坡上建过一座观音庙,人称“娘娘庙(与十梅庵村的古庙“十梅庵”不是同一座庙)。老人们提起这座庙也很自豪,他们说,庙堂香火旺盛,观世音菩萨慈悲有灵。庙前面的沟下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树边溪流潺潺景色如画,庙修的清丽脱俗与美景融为一体。光绪11年前后即墨四乡的乡亲们捐款将庙重新大修,请胶州的名丹青手宋孝珍为庙堂做画,连正殿东西山墙上也画着花卉虫鸟,画的最美的是那两丛翠竹,用多年流传下来的老话说就是“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据说这两面山墙上画的竹子就如刚从山上移在墙上,栩栩如生摇曳生姿,连鸟儿也难辨真假想钻进竹丛歇息,竟发生过鸟儿撞死在墙上的事。只可惜这座庙宇于五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与遐想

  有,如下:

  唐宋潮州八贤

  赵德:海阳(今潮安人),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戊午科进士,授推官,助韩愈在潮办教育。

  王大宝:海阳(今潮安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戊甲正奏第一甲第二名,官礼部尚书。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宋史有其传。

  许申:潮阳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进士,曾任韶州、吉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

  张夔:海阳县隆眼城都(今属澄海区莲华镇)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正奏第四甲进士,官廉州判官,新州知府

  刘允:海阳(今潮安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正奏第三甲进士,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林巽:海阳(今潮安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正奏第二甲进士。

  卢侗:海阳(今潮安人),宋仁宗(1053年)癸已特奏进士,历任宋朝善县主簿、国子监直讲、柳州知州、循州知州、太子中舍。

  吴复古:揭阳人,字子野,布衣怪才。

  明戊辰八贤

  指的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同榜登第的8位潮州府进士(时程乡县属潮州府)。八进士在潮州太平路广源街口献建盛世元凯坊。

  辜朝荐:海阳(今潮安人),明亡后投靠郑成功,积极反清。

  郭之奇:揭阳人,南明为君国而牺牲的最后一个重臣。

  黄奇遇:揭阳人,官翰林编修,累官礼、兵二部尚书。

  宋兆禴:揭阳人,揭阳人,官仁和县令

  李士淳:程乡人,官曲沃翼城县令,考选翰林院编修,累官吏部侍郎。

  梁应龙:饶平人,官福建参议。

  杨任斯:饶平人,官沁水县令。

  陈所献:普宁人,官保定府推官。

  其他

  吴砀:东汉揭阳人,安成郡郡长。

  刘昉(约1080年--1150年):宋海阳人(今潮安人),先贤刘允的长子,官至龙图阁学士,岭南儿科创始人,著有岭南第一部儿科医书《幼幼新书》。

  郑南升():南宋潮阳人,理学家,朱熹弟子

  郭叔云():南宋揭阳人,理学家,朱熹弟子

  姚宏中(约1181—1209年):南宋海阳人(今属潮阳县龙硝人),南宋探花。

  李龄(1406年―1469年):潮阳棉城人,明按察使司佥事,当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学

  薛侃(1486年-1545年):明揭阳县龙溪都(今属潮安县庵埠镇薛陇乡)人,世称“中离先生”,明大儒。明史有其传。

  翁万达(1498年-1552年):明揭阳人,兵部尚书,著名军事家。明史有其传

  陈一松(1498年—1582年):明海阳(今潮安东凤)人,工部左侍郎,督修皇陵加俸服一级。

  林大钦(1512年-1545年):潮安人,明状元。

  萧端蒙(1521年-1554年):潮阳县廓都人(今棉城人),明大理寺卿,历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浙江道御史、巡按江西。

  林大春(1523年-1588年):明潮阳人,浙江提学佥事,后晋升提学副使,又奉诏预修世庙实录,著浙江人物列传,为吴越人士所景仰。

  周光镐(1536年-1616年):潮阳黄陇都峡山人(今属潮南峡山桃溪)人,明陕西按察使,平宁夏之乱平定,次年晋都蔡院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

  唐伯元(1540年-1597年):明澄海人,《明史·儒林传》称赞其为“岭海士大夫仪表”

  林熙春(1552年—1631年):明海阳(今潮安庵埠)人,户部左侍郎,逝世后被追赠尚书,赐谥号文宣

  黄锦(1572年-1654年):明饶平人,崇祯礼部尚书。

  林德镛(1675年—1722年):清揭阳人,武状元

  郑大进(1709年—1782年):清揭阳人,直隶总督。

  黄仁勇(1762年—1817年):清海阳(今潮安)人,武状元

  罗大纲(1804年—1855年):揭阳人,太平天国大将

  黄武贤(1821-1898):清潮阳直浦都厦林(今属关埠镇)人,云南提督

  丁日昌(1823年-1882年):丰顺汤坑人,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爱国革新家、又系中国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方耀(1833-1891):清普宁洪阳西村人,广东水师提督。

  文化学术教育媒体

  中国大陆

  曾习经(1867-1926):揭西棉湖人,岭南大诗人

  温廷敬(1869-1954):大埔人,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在整理潮州文献方面其付出很多心血!

  吴贯因(1879-1935):澄海人,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民主主义者。多所大学教授,担任过华北大学校长。

  黄际遇(1885-1945):澄海人,学贯中西,兼长文理却,善书法楹联棋弈无不精通的博学之才。曾任多少大学院长,并担任过河南中山大学校长。

  翁辉东(1885-1965):潮安人,编写潮州乡土历史、地理、文化教科书第一人。

  张竞生(1888-1970):饶平人,哲学博士,性学博士,文妖。

  杜国庠(1888-1961):澄海人,著名哲学家,主要代表作《中国思想通史》。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

  许心影:澄海人,著名女诗人。

  许地山(1893-1941):揭阳人,著名作家。

  郭任远(1898-1970814):潮阳铜盂人,原复旦大学代理校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开拓人。

  郑寿麟(190031-1990):潮阳人,著名学者,中国最早的德国研究专家。

  郑麐:潮阳人,中国政治学开创者之一,精研古代历史哲学、英译先秦古籍。国内被人遗忘的精研古代历史哲学、英译先秦古籍的学者。

  杨邨人(1901-1955):潮安人,被历史遗忘的"第三种人"。

  詹安泰(1902-1967):饶平人,岭南词宗。

  柯柏年(1904-1985):潮安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著名著作翻译家。

  薛汕(1915-1999):潮安人,著名作家。

  碧野(1916-2008):大埔人,著名作家。

  洪灵菲(1901-1903):潮安人,著名左联作家

  戴平万(1903-1945):潮安人,著名左联作家

  冯铿(19071010-193727):潮安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郑正秋(1888-1935):潮南成田盐汀人,中国**事业奠基人,影响中国**十人之一。

  蔡楚生(1906-1968715):潮阳铜盂集星人,中国现实**奠基人,影响中国**十人之一。

  陈铿然(1906-1958):潮州人,早期中国著名**导演。

  唐瑜(1912-):潮阳人,著名报人,作家,二流堂堂主。

  许涤新(1906-1988):揭西棉湖人,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并担任过汕头大学首任校长。

  梅益(1913-2003):潮安人,著名翻译家,主要翻译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秦牧(1919-1992):澄海人,散文大家。

  林文益(193012-19971230):汕头人,中国大陆商业经济学的奠基人,原人大教授

  萧灼基(1933124-):潮阳棉城人,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

  黄天鹏(1909-1982):普宁人,中国新闻学开拓者

  方汉奇(192612):普宁人,著名新闻史学家,人大教授。

  詹伯慧(1931710):饶平人,詹安泰之子,著名语言学家

  饶芃子(1935-):潮州人,著名文艺理论家。2006年被《人民画报》选为“中国20世纪125个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李新魁(193510-19979):澄海人,著名语言学家

  洪子诚(19394-):揭阳人,著名学者,北大教授。

  郭启宏(1940-):潮安人,著名剧作家

  陈平原(1954):潮安人,著名学者,北大教授。

  赵汀阳(1961-):汕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大陆著名哲学家。

  港澳

  饶宗颐:潮州人,闻名全球的汉学家,大紫荆勋贤。

  刘遵义:潮阳谷饶镇新陂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黄丽松:揭阳人,原新加坡南洋大学、香港大学校长。

  蔡澜:潮州人,**制片人、作家、食家。

  林行止:澄海人,香港作家、报人。

  哈公:一说泉州人,香港作家、报人。

  台湾

  司马翎:揭阳人,父亲为19路军将领吴履逊,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

  赵秋农:潮南仙城镇仙门城人,台湾著名画家,师从刘海粟。

  非马(1936-):潮阳人,原名马为义,台湾台中市出生,童年回潮阳生活,台湾著名诗人。

  新加坡

  刘英舜:汕头人,新加坡义安学院首任院长。

  蓉子:潮安人,原名李赛容,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

  泰国

  司马攻:潮南成田人,原名马君楚,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梦莉:澄海人,原名徐爱珍,连任泰华作协四届副会长。现任中国文联《四海》杂志编委、暨南大学出版社编委、暨南大学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郑若瑟:潮南陇田镇人,笔名清锣,泰籍华人微型小说作家。

  子帆:潮阳人,泰国著名诗人、作家,原名郑铿豪,出生于泰国泰南宋卡府,是泰国著名作家梦凌的丈夫。

  书画雕刻舞蹈

  中国大陆

  孙裴谷:揭阳人,岭东画派先驱。

  刘昌潮:揭东人,岭东画派宗师之一。

  范昌干:揭阳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林天均:揭阳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王兰若:揭阳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佃介眉:潮州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赖少其:普宁人,曾任安徽省政协主席,中国书协名誉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及安徽大学,汕头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黄独峰:揭阳人,中国美协会员,广西美协主席。

  杨之光:揭西人,广州美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林墉:潮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

  郑餐霞:潮阳人,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璜生:揭阳人,原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鼎新:澄海人,岭东著名教育家、书法家。

  陈运彰:潮阳铜盂人,民国著名书法家。

  陈大羽:潮阳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许钦松:澄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唐大禧:澄海人,广州雕塑院名誉院长。雕塑创作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陈翘:潮安人,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方土:惠来人,广州画院院长。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猷:潮阳和平下寨人

  蔡翘:揭阳县新亨镇仙美村(今属揭东县)人

  杨遵仪:揭阳洋淇乡寨内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人

  陈运泰:潮阳铜盂人

  侯祥麟:揭阳县凤江镇(今属揭西县)人

  林励吾:潮阳人,汕头长大

  吴国雄:潮阳棉城人

  林尊琪:潮阳人

  王铁冠:澄海人

  郑儒永:潮南成田盐汀人,金融家郑铁如之女

  周国治:潮南峡山人

  郭慕孙:潮阳铜盂人,民国财政部中央造币厂厂长郭承恩之子,祖父郭信臣原上海滩潮帮富商。

  曾毅:揭西五经富人

  庄育智:饶平人,出生于潮安

  钟香崇:潮安人,出生于汕头

  陈小明:揭阳人

  许宁生:澄海人,生于普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予元:潮阳铜盂人

  周福霖:潮南峡山人

  佘畯南:潮阳人

  唐希灿:潮阳人

  范上达:潮阳人

  黄旭华:揭东玉湖新寮人

  吴佑寿:潮安枫溪人,出生于泰国

  其他院士

  孙大文 (Da-Wen Sun):潮安人,国际著名食品工程专家,英国皇家机械工程师学会“食品工程师年度人物”(Food Engineer of the Year Award)获得者,英国皇家农业工程院院士

  林垂宙:潮阳人,瑞典皇家工程院士、亚洲太平洋材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

  林珲:揭阳鱼湖江夏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昕:潮阳谷饶新陂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技界

  郭永基:潮阳人,清华大学电机系认为其为中国大陆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辉堂:潮阳人,自动控制专家,同济大学相关部门认为其是中国国大陆第一批自动控制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原同济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林超(1909-1991):揭阳鱼湖江夏人,中国地理学开创者之一。

  彭少麟:潮阳贵屿镇人,生态学家,现为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

  张明瑞:汕头人,国际人工细胞之父。

  林希之(1921-1969):汕头人,原名应熙,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一书及多家媒体如《第一财经周刊》认为其为中国相纸之父。

  吴泽光(1910-1946):潮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部门及《广东名人志》一书认为其红军无线电通讯工作的开创者之一。创办了无线电通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历任瓦窑堡通讯学校校长、陕甘宁边区通讯学校校长、延安三局通讯学校校长、冀鲁豫通讯分局局长等。

  张朝汉(1912-2003):潮阳人,低能粒子加速器行业的专家,研制了多个设备,填补中国大陆这一学科的空白。如1962年研制成功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真空检漏仪器,填补了大陆空白。

  连铜淑:潮阳司马浦大布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创建并发展了中国大陆的棱镜调整理论中的刚体运动学体系。著有《反射棱镜共轭理论》。

  医学界

  郭迪:潮阳铜盂人,中国大陆儿童保健开拓者。

  郭丰文(1917-):潮阳贵屿镇人,化学制药专家和情报专家,《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认为其开创性地完成了多种磺胺类药物、维生素及多种制药中间体的研究。

  张宜俊(1936-):潮阳谷饶镇人,国内首屈一指的肝病专家,广州空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文职军衔少将。

历史上叶姓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叶姓名人分布 叶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芈姓,颛顼为其远祖,尊叶公沈诸梁为始祖。望出南阳、下邳,堂号有下邳堂、梅州堂、辽东堂、南阳堂等。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和河北等地。[1]

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主要名人有叶适、 、叶挺、叶圣陶等。

姓名 朝代 生卒年 籍贯 备注

叶法善 唐朝 616年~720年 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 道教天师、官吏

叶清臣 北宋 1000年~1049年 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 大臣、诗人

叶仁遇 宋朝 ?~? 江南 画家

叶梦得 北宋末南宋初 1077年~1148年 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诗人、藏书家、文学家

叶 南宋 1097年~1126年 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 武状元

叶J 南宋 1100年~1167年 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 宰相

叶衡 南宋 1114年~1175年 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 宰相

叶适 南宋 1150年~1223年 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37]

叶绍翁 南宋 ~ 龙泉县(今浙江省丽水市) 文学家、诗人

叶梦鼎 南宋 1200年~1279年 宁海(今浙江省宁波市) 丞相

叶李 宋末元初 1242年~1292年 富阳庆护里(今浙江省富阳县) 官吏、诗人

叶兑 明朝 1307年~1389年 海县纡岸(今浙江省台州市) 名儒

叶琛 元末明初 1314年―1362年 浙江省丽水市高溪村 大臣、浙东四先生

叶子奇 元末明初 1327年~1390年 龙泉县(今浙江省丽水市) 哲学家、医家、诗人

叶梦熊 明朝 1531年~1597年 广东省惠州市 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38]

叶宪祖 明朝 1566年~1641年 浙江余姚(今浙江省宁波市) 戏曲家

叶茂才 明朝 1558年~1629年 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 官吏、东林八君子

叶向高 明朝 1559年~1627年 福建省福清市 政治家、藏书家、书法家、诗人

叶绍袁 明末 1589年~1648年 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文学家

叶高标 明末 1593年~1641年 惠州海丰县(今广东陆河县) 谏议名卿、太常寺少卿

叶纨纨 明末 1610年~1632年 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诗人

叶小纨 明末 1613年~1657年 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戏剧家

叶小鸾 明末 1616年~1632年 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诗人

叶燮 明末清初 1627年~1703年 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诗论家

叶天士 清朝 1666>>

历史上姓叶的名人有哪些 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主要名人有叶适、 、叶挺、叶圣陶等。

关于叶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叶氏户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里没有一个姓叶的同学,在生活这中,我们小组的同学很少看见有姓叶的人,所以,我们对叶氏很感兴趣,便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叶姓的来源。

2上网浏览了解叶氏的人口,历史名人等。

3查阅报刊,了解叶氏的分布情况。

4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叶氏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叶姓的来源

叶氏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

上网

历史上的叶氏名人

叶淑和叶宗,叶尤,叶望

上网

叶氏的人口数量

人数不多,两亿左右,人数排名200位

上网

分布地区

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

上网

排名

目前排名第49位

上网

古代是否有叶氏人

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的南蛮

四.结论

1我国的叶姓源远流长,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期叶地(今河南叶县),直到终老。秦代叶淑,迁至长沙任太守,西口人叶宗,在疑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龙,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叶氏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徒至居阳县(今安徽,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55世叶琚,因任钱唐(今浙江杭州)而在安定当家,后成为当地望族,叶。据《姓氏考略》所载,在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之称也有姓叶的人。

2分布叶姓人口最多的地区有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方。

3叶氏的人怪不得在生活中很难看到,原来全球叶只有2亿人。

姓氏叶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 叶是中华的中文姓氏之一。叶氏在当今中华百家大姓中排行第四十一位,人口约六百六十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80%。

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叶姓

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叶姓分布[2]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氏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氏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氏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氏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中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中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中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中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中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中记载:一世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中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这些都说明,叶氏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氏已成为大姓望族。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史籍《宋史》中立传的叶氏人物有十二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宋朝叶氏人物有四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三人,福建籍三人,江苏籍一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四十七名宋朝叶氏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一名为河南人外,其余四十四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二十人,福建籍十九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氏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时期叶氏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氏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有明清叶氏人物一百十七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氏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氏一百十七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一百人中,浙江四十五人、江苏十九人、上海十六人、安徽七人、广东六人、福建六人、湖北六人、江西三人、河南和山东各一人,这说明此时叶氏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叶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1 东汉末年董卓部下都尉叶雄(因叶与华的繁体过于相似,导致后来被误记成华雄)

2 叶公十一世叶淑和为秦朝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

3

4 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

5三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

6 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省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7 叶清臣(1000~1049) 北宋大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一作浙江乌程)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宋史》有传。《全宋词》录有其词作。

8叶梦得(1077~1148) 宋代大臣,著名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累官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尚书左丞等。

9叶J(1100~1167) 宋宰相。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累官南海主簿,吏部侍郎,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首荐汪应辰、王十朋等,高宗嘉纳。卒谥正简,J为人清介,自初仕至宰相,服食,不改其旧。为官清廉受世人景仰,“一门八进士”美谈传颂至今,《宋史》专门为其作传。

10叶 适: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礼部侍郎,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11叶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画家,为“金陵八家”之一。

12 叶 燮: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文学家,长于诗论,著有《原诗》等书。

13 叶 紫:湖南益阳人,现代小说家。作品有《丰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14叶 挺:广东省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 的创始人之一。领导过“八一”南昌起义, 叶挺加过广州起义。后任新四军军长,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身亡。

15 叶仁遇:宋代著名画家,所绘题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风俗田家景物。叶梦得:宋代吴县人,著名文学家,官至户部尚书,著有《石林春秋传》、《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抚书。

16叶向高:今福建省福清人,明代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光宗时出任宰相,为官忠勤耿直,著有《说类》一书。叶宪祖:今浙江余姚人,明代戏曲家。作品有七种传奇,二十四种杂剧。

17叶子奇:龙泉(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学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18  :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 十大元帅之一。早年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19叶选平: 之子,1924年11月生,曾任广东省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0叶富:原名贵富,字梦梅,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1871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1874年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1876年任靖远舰管带;1878年9月任超武舰管带。1879年1月沈葆桢调超武舰和叶富管带前往南洋海军,驻扎浙江温州。1880年,浙江匪徒黄金满扰乱台州,超武舰奉命派往进剿,管带叶富带领全舰官兵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2岁。清廷下诏书赠游击,并给骑都尉世职。叶富与邓世昌都来自广东,同期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他们在学生时期即成为挚友。毕业后,同在福建水师任兵舰管带,后李鸿章调邓世昌前往北洋海军(北洋水师),沈>>

历史上姓叶的名人 ◆叶姓排行

目前,叶姓在中华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9位,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姓氏源流

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迁徙分布

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际,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 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

叶氏有哪些名人? 叶xx

中国姓叶的有多少人?姓叶始祖是谁?名人有那些 叶姓的始祖为叶公沈诸梁,沈诸梁出身于楚国贵族,系芈姓沈氏之后,因此,

大庄镇的特色村屯

山东沂南县大庄镇高家店子高氏,源自沂水县汇川乡东流古村,即今沂南县大庄镇高家店子村,村北有高氏祖茔,文化价值极高。该村明清期间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