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的三、基础设施
邮电通讯设施从无到有,逐步完善。1953年4月,开设三都邮政营业处,为县内自办分支机构之始。1959年,三都邮电支局开办机要业务,设专职机要员1名,负责资兴矿务局等单位机要文件的传递。1984年实行委办乡邮员制度,并开始收寄国际挂号函件。1985年,市邮电局在三都始办集邮门市部。1998年,市邮电局在三都建立移动通信基站。2002年7月,三都实行投递制度改革,按区划、人口密度设立邮政社区服务站,延伸投递服务,基本实现报刊、信函和小件包裹投递到户。2011年,有邮政分局1处,邮政业务总量50万元;
1961年开通郴州-三都长话电路,1973年,开通三都-郴州单路载波电话电路。1976年,开通三都直达长沙的电话线路。1993年,资兴农村电话进入超常规发展状态,三都支局开通西德产EWSD程控交换机3896门。现有电信企业4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425户,电话普及率40%;移动电话用户7432户,互联网用户2642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56万元。1993年建有三都有线电视站,后改为三都有线电视站;1998年建有碑记有线电视站,现改为资兴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碑记片区。2011年,有邮政分局1处,邮政业务总量50万元;电信企业4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425户,电话普及率40%;移动电话用户7432户,互联网用户2642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56万元。现有有线电视用户9069户,入户率78%。
195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资兴县支行在三都设立营业所,1953年9月,三都营业所改为资兴煤矿分理处。1984年,中国农业银行资兴县支行在三都设立营业所。1952年10月,中国交通银行在三都设立办事处,1954年,中国交通银行改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因此,三都办事处升格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资兴县支行,负责管理煤矿固定资产投资,1966年,资兴县建设银行撤销。1953年,县保险公司在三都设立保险服务站。 三都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主要盛产烟煤。种植方面:主产水稻、红薯、花生、芝麻、油菜。盛产蔬果,山区林木:主要以杉树、楠竹、油茶为主,副食以米酒、谷酒、红薯酒、及烧酒、白露酒、老酒、水酒、糟酒、糊子酒闻名,三都的特产质优量大,不仅满足了当地百姓的需求,还大量销往外地,强大的经济产能不仅促进推动了发展繁荣,也为资兴、郴州、湖南乃至全国的进步强盛作出了贡献。
最为出名的是碑记大辣椒。夏秋之际,碑记乡一带的旱土里长着连片的株高如伞形,座里率相当高的辣椒。其果实有的个大滚圆,肉质丰厚,因形似灯笼称灯笼辣椒;有的硕长嘴尖,最长的达30公分,最重的达100克, 形似牛角故取名牛角辣椒。要是去籽包入肉馅,再放油锅中炸熟,淋上葱、味精、酱油、生粉等做的佐料,其色、香、味更佳,往往成为席上的佳品。牛角辣椒味道辛辣,略带甜味,最适宜炒油淋辣椒,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凡是来资兴的客人都会点上这道菜。碑记乡一带种植辣椒具有悠久的历史,在80年代末,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但由于杂交辣椒种的冲击,而碑记大辣椒品种未提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流华湾位于三都镇三都村境内,是资兴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湘南古民居群,约400余间房子,占地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45亩),初建于明代,距今约600年历史,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地势东高西低,从东到西一字排列,间距相配,门前荷塘飘香,小河潺潺,古树参天,村民淳朴,浣衣洗菜,当真“世外桃源”。流华湾古民居内有3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100余户,400余人。村民大多姓袁,据说是唐朝征南大将军袁学渊的后裔。相传流华湾原本名叫刘家湾,属刘姓所有,是流华湾村开山老祖袁明选买下刘姓地产后,按寓意谐音改称为“流华湾”的,取其“源远流长、永放光华”之意。流华湾人杰地灵,出过12个秀才、5个进士。老厅屋大门首现在还悬挂着一块“进士”牌匾,牌匾上用镏金行书字体刻着“道光乙已年恩赐进士袁振文”字样。流华湾除了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保存完整的湘南古民居群,还是中国资兴红色革命的摇篮。民国17年(1928)3月13—16日,中共资兴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流华湾(中共党员袁才奇祖宅)召开,会上作出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等决议。流华湾当时积极参加革命,其中有40多位青壮年参加湖南暴动,并奔赴井岗山。2014年,资兴市委市政府着手打造以流华湾古民居为中心的流华湾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区,是资兴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的主要承接地,是东江湖旅游重要的延伸地,也是连接回龙山与东江湖的重要节点。2015年7月4日,三都镇举办了中国东江湖首届荷花节,节会取得圆满成功,吸引了数万游客慕名而来。
境内上洞村麻吊组有资兴市树冠最高的野生枫香古树,胸径14米,树高36米,冠幅530平方米,树龄200年。
“九个半岭下”说的是资兴辰冈岭下的九个半自然村,它们分别是黄昌岭、三元、石头丘、龙形嘴、流辉堂、中沙洲、下包家冲、恒春堂、西山岭下、隔背,其中隔背最小,只有半个,因此一共就是九个半。这九个半自然村尽管各有名称,但因为同属于一个袁氏祖先,而且相隔很近,都依傍在辰岗岭脚下,因此当地人统称为“九个半岭下”。
“九个半岭下”隶属于三都镇辰南村,辰南村村民大部分是袁氏族人,袁氏家族在辰南建村始于宋代,而黄昌岭是从对面的木瓜塘自然村开枝过来的,具体年代家谱上没有记载。村里参与修家谱的老人袁斗生介绍,黄昌岭在建村之前及建村初有个老名字——寺山冲,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叫黄昌岭,应该是取吉祥之意吧!至于石头丘这个村名,村民则口口相传,是因为当初建厅屋时,神龛下突然冒出一块大石头而得名的。尽管这些村的具体建村年代不详,但有一点村民都非常肯定,那就是“九个半岭下”的其他八个半自然村都是从黄昌岭这个村开发出去的,因此,黄昌岭是“九个半岭下”的发源地。据统计,黄昌岭现有一座祖厅屋,6间横厅屋,105间古民居,八纵两横,连成一排,青砖黛瓦、浑然一体。走进祖厅屋,只见三进两天井的古厅屋高大气派,因为刚刚修缮过,里面干净整洁,两边的木窗上雕刻着八仙图案,以及龙凤蝙蝠等瑞兽,大厅的木柱、门窗、横梁等都重新刷了油漆,破损的地方按照原有的模样修补好,因此让人少了一份亟需保护的担忧。最令村民引以自豪的是天井里那块厚大的青石板,上面雕着三个圆形的图案,正中间稍大的图案里雕着鱼和龙,两边各雕着龙,寓意鲤鱼跳龙门和双龙抢珠,寄托了先人期盼村里多出人才的愿望。随着人口的增加,如今的三元、隔背及黄昌岭三个自然村已经连在了一起,曾经相隔的池塘、田土上建上了房子,因此几乎看不出这几个自然村的分界了。而且,西山岭下这个自然村早在解放前就逐渐败落,现在已经消失了,因此九个半其实是八个半了。
辰冈岭位于辰南村,形如覆钟,山不高,海拔约两三百米,因岭上有一座古书院——辰冈书院而闻名古今。据《辰冈书堂之记》的碑文记载,辰冈书院始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为袁氏先祖袁文敷“率子弟等择辰冈胜地以馆”,冈腰建有辰冈书院(咸丰七年被合为程水书院),据说清代以前,到科试年,只要冈上响起擂鼓一样的声音,就一定有人考中。明末清初,为资兴境内一景,称为“辰冈征应”。袁氏是资兴的大姓,袁氏先祖自北宋初迁徙至辰冈岭山脚下,逐渐在辰冈岭周边发展壮大,至今围绕着辰冈岭,有10来个袁氏家族的古自然村,其中木瓜塘自然村是袁氏家族较早定居之地,被当地人称为“金鸡之地”据《袁氏族谱》中《学渊公墓志》一文记载,袁氏始祖为五代后唐进士、毅勇大将军袁学渊,他本是江南和州乌江县汝南人(今属安徽和县),后唐庄宗三年进士,授长沙府长史,后唐明宗元年升郴阳太守,因年代动乱,后辞官迁徙至兴宁(今资兴)之程江里,其长子袁琼(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告老敕居辰冈岭脚下,即今三都辰南村石背组一带。 全镇总人口中主要为汉、瑶族,最关注的是生日、特别是国“一”,最重视的是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大冬节”,要办的主要为婚酒、寿酒、丧喜酒,其次是建房的“封栋之酒”,初生儿的“满月酒”,子女考上大学的“升学酒”。过年时拜年的“初一子”、“初二郎”,酒事中的“四敬”“三敬”, 四敬为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四敬长辈众人,三敬多为一敬天、二敬地、三敬对方或一敬祖、二敬高堂长辈、三敬对方,以及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等很多有意义的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礼仪。
我在团结乡,一天进团结乡的客车有六趟,最早那趟从早上6点10分从鲤鱼江中医院门口发车,第二趟早上7点10分从鲤鱼江中医院门口发车,第三趟上午9点10从鲤鱼江中医院门口发车,第四趟上午11点20从鲤鱼江中医院门口发车,第五趟中午13点50从鲤鱼江中医院门口发车,第六趟下午15点20分从鲤鱼江中医院门口发车。进入团结乡后,如想去回龙山,在团结乡境内重新租摩托车方可上山,或是步行爬山。
顺山腰绕弯而上,满目苍翠,清风扑面而来。再顺坡而下,便是一派湖光山色,湖面微澜,路旁山溪水流潺潺,飞瀑如线。对岸就是团结瑶族乡驻地,是一个叫虎形的山村,星星点点地居着几十户瑶胞。
车行双坑电站,我们弃车步行,顺着山沟,沿着羊肠小道,我们拾级而上,有热情好客的瑶族同胞给我们指路,我们欢快地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有小鸟婉转清唱,山泉或咆哮,或低呤,或叮咚,野花漫山遍野,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肺。盘腿团坐在石阶上小憩,掬一把山泉,洗一把脸,洗去爬山的劳累,装上一壶山泉水,带在身上,继续爬山。
瑶家小院,古朴而静谧,山环水抱,绿树掩映,鸡鸣狗吠,汉子在梯田间犁田,瑶家姑娘在编织她们的五彩衣裳,三三两两的妇女正在采摘高山云雾茶,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在山腰,我和学启钻到一瑶家探访,一层的木板小屋,长期烟熏火缭,四周黑墨墨,老人正在精心筛选茶叶。
一进来,就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老大爷衣着蓝色开襟布扣衣,裤子补了几茬,撕开好几个洞,可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也很健谈。
他告诉我,他是五零年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每月国家补助一百二十元的生活费,有三个女儿,都嫁到远方去了,老伴前两年走了,现在一个人过。我问他生活的怎么样,他很爽朗地说,还过的去吧,比起村里其他老人,算过得幸福的了,自豪地拿出过去的奖状,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
从他满足的神态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隐居山野,远离繁华的老大爷他是幸福的;敢于超越自我,与极限挑战的人是幸福的;一无所有,尚邀清风明月做伴,自得其乐的人是幸福的。
喝过云雾茶,我们告别了瑶乡,一路虽说辛苦,却感受了天地灵气,荡涤了世俗灵魂。
三都镇的三、基础设施
本文2023-10-10 05:14: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