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殿试金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殿试金榜,第1张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徐元文 - 华亦祥 - 叶方蔼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97名     

王 勗 - 郑为光 - 周训成 - 许 玮 - 苏宣化 - 彭孙遹 - 李 平 - 胡虞胄 - 唐寅清 - 吴 辂

吴景运 - 方象璜 - 王追骐 - 洪乘轩 - 翟世琪 - 周之麟 - 李敏孙 - 黄道晋 - 刘 佑 - 李为霖

丘元武 - 常时泰 - 龚在升 - 刘佐临 - 李廉士 - 康廉采 - 姚缔虞 - 郑日奎 - 朱 升 - 锺 朗

李士竑 - 叶 封 - 井 在 - 文倬天 - 廖应召 - 姚文燮 - 阎调鼎 - 卢士登 - 黄与坚 - 罗苍期

华章志 - 华振鹭 - 陈光龙 - 甯 诰 - 刘 果 - 刘雯旷 - 金国用 - 陈 策 - 洪之杰 - 王与襄

朱士达 - 王懋官 - 翟 廉 - 韩宗文 - 萧熙祯 - 朱训诰 - 霍之琯 - 李 伸 -欧阳动生- 张亨升

施 铉 - 吴 桢 - 张含瑾 - 马 骕 - 张麟化 - 彭 珑 - 朱 锦 - 潘滋树 - 吴升东 - 卫运扬

金光房 - 汪士奇 - 袁舜荫 - 高龙光 - 周 灿 - 于觉世 - 王有年 - 王恭先 - 管 恺 - 陆丛桂

李向芝 - 刘 昆 - 徐孺芳 - 陈志纪 - 陆 箎 - 杨凤苞 - 周 渔 - 孙必振 - 欧阳鼎 - 张 

王又旦 - 吴志灏 - 翟延初 - 卢乾元 - 于重寅 - 段 藻 - 王考祥 - --- - --- -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277名     

邹象雍 - 王 钺 - 伍 升 - 孟宗舜 - 姜 愃 - 杜 断 - 吴运新 - 耿弘启 - 李居易 - 马麟翔

马大士 - 彭上腾 - 胡循纶 - 张维鼎 - 袁肇继 - 项一经 - 房廷祯 - 饶轸中 - 乔 楠 - 曹玉珂

丁克扬 - 张瑾光 - 吴 涵 - 程飞云 - 郭 巩 - 曹鼎望 - 张凤羽 - 李 模 - 赵 旭 - 杨 熚

夏起载 - 汤 濩 - 郑州玺 - 姜兴周 - 高种之 - 赵之符 - 马绛张 - 吴士恒 - 黄玉铉 - 张尊贤

何圭如 - 陈所抱 - 胡一蛟 - 李成栋 - 汤其升 - 王秉铨 - 杜 蘅 - 姚自弘 - 胡必选 - 邵士梅

黄 苏 - 谢开宠 - 刘祖向 - 郑梦坤 - 张允中 - 汤洞存 - 刘壮国 - 蒋弘道 - 马 芝 - 朱之佐

袁恢先 - 杨维乔 - 张湛逢 - 董时升 - 李长庆 - 王元士 - 司世敎 - 蒋 绘 - 沈仲寅 - 赵 增

姜宗吕 - 路望重 - 范 儆 - 李如淓 - 吴 琯 - 王绍祖 - 高首标 - 卢 偀 - 梁锺豫 - 陈圣俞

田可大 - 熊世谟 - 陈 垂 - 王公任 - 祝应晋 - 鲍 济 - 衡虞衡 - 张凤鸣 - 杨大鲲 - 孟宪孔

吴于縯 - 彭玄龄 - 姬之簋 - 卢天枢 - 侯执 - 陈之蕴 - 李裕杰 - 高 岗 - 杨胤麟 - 李文

王国相 - 王大作 - 俞宣琅 - 赵灿垣 - 李征泰 - 陈景仁 - 王履昌 - 刘遇奇 - 赵人鉴 - 王 雅

陆履敬 - 杜多珽 - 张大垣 - 熊士伟 - 施秉文 - 倪 适 - 章尚忠 - 谷资生 - 马 玑 - 赵 沂

杨柱朝 - 陶作楫 - 尚 聪 - 赵宪鼎 - 项时亨 - 吴 琠 - 田七善 - 甯尔讲 - 石誉生 - 张联芳

王章粲 - 王我庸 - 赵济姜 - 王宜亨 - 王复兴 - 吴国用 - 张迎芳 - 吴岂黄 - 王 法 - 刘昌言

侯梦卜 - 康霖生 - 郑 端 - 贾光烈 - 李生之 - 高世豪 - 周良翰 - 戈 英 - 杨州彦 - 张应科

陈 元 - 刘元勋 - 张尔储 - 王景贤 - 樊司铎 - 杨辉斗 - 魏庆云 - 袁 绰 - 柴大伸 - 樊维域

高 寅 - 陈 璍 - 王崇曾 - 史甲先 - 吴克敬 - 焦 桐 - 马 豸 - 孙 缵 - 周 京 - 张文旦

汪士鹏 - 上官铉 - 赵希贤 - 王运开 - 高登先 - 王廷瑞 - 王 赞 - 郭茂泰 - 陈龙骧 - 黄 易

毛九瑞 - 屈振奇 - 徐衮字 - 董谦吉 - 杨毓贞 - 傅廷俊 - 胡鼎生 - 马 骝 - 萧以逢 - 董元俊

刘如汉 - 杜震远 - 范昌期 - 高去侈 - 赵光耀 - 刘士弘 - 赵文炳 - 徐同伦 - 叶 蘅 - 朱正锡

高 达 - 董奕光 - 李焕然 - 李际昌 - 刘兴汉 - 徐既同 - 王 炳 - 崔迪吉 - 何 广 - 杨 纶

郭尧都 - 刘 慎 - 王 澄 - 董 煜 - 马 光 - 蔡弘璧 - 刘思专 - 高 显 - 曹振邦 - 申 锡

许 琯 - 张于廷 - 刘 搢 - 李鼎生 - 陈洪谏 - 田烝髦 - 赵弘化 - 李 遥 - 詹养沉 - 沈可选

轩辕胤 - 姚景瑄 - 王锺玫 - 李时亨 - 姜 炤 - 陈冲汉 - 汪淑问 - 王玄琚 - 崔 崋 - 吴英先

罗继谟 - 刘泽厚 - 张拱辰 - 王玄冲 - 李允登 - 屈起乘 - 郑先民 - 汤裔振 - 王凝命 - 李门入

杨 贞 - 苏 矿 - 刘源清 - 王 政 - 张志卓 - 奚禄诒 - 侯 朴 - 张若梧 - 高恒懋 - 张衷玠

邹  - 边大乂 - 耿念劬 - 赵士璠 - 卫胤嘉 - 张 抱 - 许 沺 - 靳暗然 - 孙 馥 - 尹严维

蒲 瑞 - 侣鸾举 - 李见龙 - 廖联翼 - 师国桢 - 何柏如 - 罗 博 - --- - --- - ---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太丘德望1;颖水渊源2。

注释:1东汉太丘长陈实,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谥号文范先生。

2指陈姓望出颖川。

笔新墨奇避乱草3;光远正大铺山中4。

注释:3明代国子监生、著名画家陈洪缓的事典。陈洪缓,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书法遒逸,善画老莲、山水、尤工人物,与北平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誉。

4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陈少白,又名闻绍,字夔石,广东新会人。与孙中山同学,共创兴中会香港总会。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任总统府顾问。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张楚开纪元5;文佳第一人6。

注释:5秦末阳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当斩。遂与吴广发动同行戌卒九百余人揭竿起义,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战连捷,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已有车六七百乘,绮千余,卒数万人。攻下陈县后,他被推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

6唐高宗时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她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7。

注释:7集陈毅元帅句联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6�1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6�1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

  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

  各省情况详见下表:

省别 占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 备注

  福建 1401 2

  台湾 1221 1

  广东 1052 1 含海南

  浙江 774 1

  广西 595 3

  贵州 553 4

  云南 536 4

  江苏 527 3 含上海

  四川 48 4 含重庆

  江西 475 3

  湖北 469 5

  新疆 418 5

  甘肃 416 4

  湖南 411 6

  安徽 358 5

  河南 315 7

  辽宁 298 5

  黑龙江 275 7

  山东 257 7

  陕西 224 7

  吉林 215 8

  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 山西

  陈姓在本省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十,无数据:内蒙古,青海,宁夏

  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编辑本段]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拟岘台位于抚州城东抚河之畔,历来为江南名胜,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现台为第七次重修, 历经千年岁月,期间屡经废兴。据史载,大的重建维修,共有六次:一修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由知州狄明远重修,谢逸作记;再修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由知州眉山人家坤翁主持并作记;三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由同知陈一贯主持,陈九川作记;四修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知府陈洪谏重修,胡亦堂作记;五修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知府陈朗主持;六修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临川知县姜铨捐赀重建,杨(艹+音+隹+又) 作记。这次,不但重修了拟岘台,还同时新建了文昌阁。

然而,一时有人以为,只重修了四次。究其缘由,概因有关方志记有,“拟岘台,在城东隅,宋嘉祐二年州守裴材建,曾巩记。政和元年州守狄明远重修,谢逸记;……国朝知府陈洪谏康熙十八年修;知府陈朗乾隆四十九年修;道光二年知县姜铨捐赀重建”。尚不知,此乃列举,并非尽数;况自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期间历南宋、元、明,有568年之久,不可能一次未修。而在第六次重修时杨(艹+音+隹+又)所作的《修复拟岘台新建文昌阁记》中,说得十分清楚:“府城东隅,有拟岘台,宋嘉祐二年太守裴公建。……嗣后代有废兴,一修于政和间太守狄公;再修于景定间眉山家公;三修于嘉靖间贰守陈公;四修于康熙十八年太守陈公……”。明确列出,在政和与康熙之间,还有宋景定和明嘉靖年间的二次重修。由此可知,自宋嘉祐二年兴建以来的近千年间,拟岘台至少大修重建了六次。小的维修尚不计算在内,如宋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曾巩之侄曾纡登拟岘台,见“断碑扑地,台且圯矣。抚事念往,悲莫能胜。……越明年,始取旧记,载刊碑石”,重刻了曾巩《拟岘台记》。又如,康熙十八年后,“张公伯琮、朱公扆,稍修葺之,皆名太守也”。类似的较小维修,不唯所举,皆未记在六次之内。

拟岘台建于北宋,清道光六修以后,未见再修记录。经近世百年战乱,台阁残塌,文化大革命中,彻底铲毁。它伴随古城抚州,见证千年兴替。我们有责任重建这一千年古筑,让其重展风姿,见证当代抚州的振兴和发展,见证中华的崛起与复兴。最近,抚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拟岘台,并将其作为2008年重点项目之一。(这次重建,若从宋裴材第一次兴建算起,当属第八次建造、第七次重修)。可谓顺民心、襄善举,功在千秋。届时,

登高望远 揽一江锦绣 抒赶超发展壮志;

缅古鉴今 法百世名贤 续鞠躬为民华章。

何其快哉!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陈彦和。海南陈氏祖谱记载,海南陈氏最早过琼始祖是陈彦和。

陈彦和属江州义门世系,过琼前在福建泉州当参军,1078年从福建泉州过琼任琼州府参军;彦和落户文昌县沙港朝庇村(陈策将军祖籍沙港,是彦和后代),死葬在海口市长流镇附近。陈彦和过琼后子孙分布遍及文昌、琼山、海口、澄迈等几十村。 

陈甫。系实公四十五世孙。大约在宋朝建炎至绍兴年间(公元1127--1131年),甫公偕其子仲良从福建南渡琼州,担任珠崖军民府(今琼山东南部)通判。

甫公渡琼后,最初居住在珠崖的罗颜村。后来,他们由珠崖到乐会,喜爱这里山明水秀,民安物阜,便定居在龙泉村(今名龙塘村)。过了几年,二世祖仲良公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荣登癸丑科进士,是乐会县历史上第二位进士,也是海南岛历史上第三位进士。甫公曾被朝廷敕授为奉直大夫后又封为朝议大夫,于1156年逝世。

甫公子孙蕃衍兴旺,如今在世者,男男女女,不少于4500人,主要分布在琼海、万宁、三亚、屯昌和琼中34个村庄。此外,甫公还有不少子孙移居国外,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陈拱宸,又名三老,举人,系实公四十九世孙。

生于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初八,配余氏,黄氏;男仲达。 陈拱宸公在南宋1242年因避乱而带子仲达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祷坑村渡琼。来时落脚在文昌县溪尾村,后任文林郎文昌县知县,再次以官为家,住在青蓝子,是溪尾(溪梅)支始祖,1256年九月初五逝世。

子孙分布:81支和600个村庄。

陈十五,名陈实,系太丘实公四十六世孙。俊卿之长子,福建莆田县坎头人,生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十一日,累官福建、广东安抚司参议积阶奉直大夫,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生三子。

南宋绍熙四年(1193)避乱携带第三子陈塾渡琼,始居琼山府城白玉庵,后移居大林道玉村,(此村今不存在,已移居桥头村)。历经若干年后,公婆重返福建莆田县。寿终后公婆合葬在莆田保丰龙汲山,明朝年间,在琼众支子孙为了纪念先祖,在琼山大林兴坡置地一块,建墓场一座,以两石刻日、月为公婆替身合葬此风水宝地。

后来在琼山府城东周巷(现府城第一小学)置地建造书舍3间,横廊一眼,便于祭祀十五祖和子弟读书之用。后经道光、光绪、同治年,先后扩建续修,并买洪家宅场土,更造旁廊28个铺面,已成为一座完整的“陈氏宗祠”,一直保留到1992年才被人为拆除。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殿试金榜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徐元文 - 华亦祥 - 叶方蔼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97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