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之殷末代帝王~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史记故事之殷末代帝王~纣,第1张

后来,纣做天子。纣帝资质聪颖,善于言谈,博闻强记,而且身材、力量超过常人,能空手搏虎豹。可惜,纣帝把自己的智慧当作了刚愎自用的资本,把口才当作了粉饰过错的工具,在臣子面前炫耀才能,认为所有人的本领都在自己之下。

纣帝整天饮酒作乐,尤其喜欢与美女们*乱。他最喜爱妲己,只要妲己的话就百依百顺。为了讨妲己的欢心,大量搜集奇兽异物。又大肆扩建宫殿和养禽种花的游乐场所。他令人修筑了著名的“酒池肉林”,让男男女女裸身在其中追逐玩乐。

百官贵族对此很不满,四方诸侯中出现了叛乱。于是,纣就加重刑罚。最残酷的刑罚是炮烙之刑。纣任用西伯昌、九候、鄂候辅助自己。九候有个美丽的女儿,进送给了纣。九候的女儿不喜欢*乱,纣发怒,把她杀了,还把九候剁成肉酱。鄂候前去劝阻,纣就把鄂候也杀掉了,还把他熏成了干肉。西伯昌听说了,暗中悲叹。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纣,纣就把西伯昌囚禁了起来。后来西伯昌的手下送美女、奇珍给纣,纣才赦免了西伯昌。

西伯昌出来以后,献出了洛水西岸的大片土地,请求纣王废除酷刑。纣答应了他,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征伐其他诸侯,于是西伯昌就成了西部诸侯的首领。

西伯昌暗中修养德行,势力发展很快,纣逐渐失掉了威严和权势。纣王*乱暴虐,百姓们都希望他能尽快灭亡。

西伯昌去世之后,武王即位。周武王向东进行讨伐,四方诸侯背叛殷家,与周武王会合的有八百多个。四方诸侯都说:“可以讨伐了。”可是武王借口还不知晓上天的旨意,没有马上进攻。

纣更加荒*暴虐,不思悔改。大臣微子多次进谏失败后,和其他几位大臣一起离去了。王叔比干极力去向纣进谏;纣十分恼怒,于是就剖开比干的胸部,挖出心脏。另外一个大臣箕子很害怕,就假装癫狂去做奴仆,纣抓住了他,把他囚禁起来。殷家的其他大臣看到已经无可救药,都投奔了周

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周武王便率领四方诸侯讨伐纣王。纣发动军队在牧野抵抗失败。纣逃回王宫,穿上玉衣,跳到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斩下纣王的头,把它悬挂在大白旗杆上。然后,杀死妲己,把箕子从囚牢中释放出来,聚土重筑比干的坟墓。于是周武王就做了天子。因为后世贬低帝的称号,所以改变称号叫作王。封殷的后代为诸侯国,隶属于周。

商建与公元前17世纪初,历时五百余年。

吉林省德惠市老殷家是大地主。殷家祖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他们在耕种一千多亩地的同时,开始走出去,到南方做生意。殷家家族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大地主,但是,祖上教育后代要厚待庄乡邻里,见到穷人就伸手救济一下。特别是对庄乡爷们,都是毕恭毕敬,严格按照庄乡辈分称呼村里庄乡。不像有的地方,地主家的人就高人一等,穷人见了地主家的人都会低三下四的。正是因为殷家家族家风淳厚,乐善好施,所以,在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中,后殷村的庄乡因为怕殷家家族受到冲击,就把殷家大院的人藏在地窨子里,或趁夜送到黄河以东躲避。

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需抽丝剥茧方能体会。

以前为什么不爱学历史?因为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划重点。

知识传授者,如果自己都不觉得所讲有意思,怎会让学习者感兴趣呢?

最近习勤礼碑,特好奇颜真卿(709-784,唐名臣、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在他曾祖(爷爷的爸爸)的碑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碑文不难读,只是人名、官名,稍微有点扑朔迷离。

将其家谱罗列清晰后,再看真卿在71岁时给他去世多年的曾祖颜勤礼写的碑文,不能不佩服古人对文字运用的严丝合缝。

真卿给曾祖写碑文的逻辑是从勤礼的高祖(+4,上四代人)介绍到其玄孙(-4,下四代人),就是“九族”,这些人经历朝代为南朝(宋、齐、梁、陈)—隋—唐。

高祖(颜远见,+4,北齐)、曾祖(颜协,+3,北齐)、祖父(颜子推,+2,北齐、隋)、父亲(颜思鲁,+1,唐)、颜勤礼(大哥师古,0,唐)、儿子(颜昭甫,-1)、孙子(颜惟贞,-2)、曾孙(颜真卿,-3)、玄孙(-4)。

颜家的家谱,第一代追溯到颜回(孔子的高徒)。然后到第33代,就是《颜勤礼碑》中提到的颜勤礼的高祖(+4),颜远见,官至齐御史中丞。

齐国被梁武帝萧衍接管后,颜远见绝食而亡(古人和现代人差不多,巴巴为气节亡的就那么三两个,所以史书有记载)。

曾祖颜协,北齐也任官职,他有三儿子:颜子仪、颜子善和颜子推。

没错,颜子推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勤礼的祖父。颜子推在北齐任职黄门侍郎,到隋朝为东宫学士(一个意思,都是太子的伴读、老师之类)。

题外话,颜子推辅助的是杨坚的长孙(本有大好前景,无奈太子杨勇被废,其长子也被罢黜,最后还被隋炀帝给毒死了)。

颜家后人自此出生地统一为国都长安。但他们总说“祖籍琅玡临沂人”,那是因为颜回山东人啊,这么一说多是颜氏后人的自豪感。

颜子推作为古代文学家、教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有情怀的,比如思乡不忘本。于是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

颜氏这一族在经史子集方面的造诣颇深,按现代话说就是,书读得好。所以人夸贞观年间著名的宰相温大临(彦博)兄弟都拿思鲁两兄弟来对照,前者在政治方面走得远,后者在学术路上走得远。

思鲁有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德)。

颜师古(勤礼大哥)也是唐代有名的经、史学家、语言学家,先后辅助李渊、李世明,随太宗征辽东,病逝,65岁。这四兄弟都是皇家文学院鼎鼎有名、显赫一时的人物。

颜家,到颜勤礼这个分支,出了点问题,以致后两代都比较冷门了。

直到出了颜杲卿和颜真卿两堂兄弟(曾孙辈),前者也是鼎鼎有名有气节之人(安史之乱,被安禄山凌迟处死;文天祥赞誉之人),后者名气不用说了(八卦下,真卿是在75高龄被小人缢死的)。

勤礼出了什么问题呢,他娶了不该娶之人。

他有两位夫人,大房殷夫人(也是名门之家,回头说)生有二子,真卿的爷爷 颜昭甫 是这位夫人生得。

继房柳氏,生有五子,这位柳氏有个亲哥哥恰好是唐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王氏没斗过武则天,之后一系列受牵连——勤礼被降职,柳氏的五子终身不准入仕。

颜昭甫在儿子惟贞(颜真卿的爹)和元孙(颜真卿的大伯)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颜家家道中落。

幸好昭甫娶了个好媳妇,殷仲容(武则天时代唐书法家、画家、善篆刻,官至秘书丞、工部郎中)的姐妹。这两小兄弟就被寄养在舅父仲容家里,随着习字。

殷仲容娶妻颜颀(颜师古之女;即殷仲容一方面是惟贞的舅父,一方面是其堂姑父)——有没有感觉颜家和殷家联姻太多,回头再细细八卦这两家联姻的事。

由于太穷,惟贞和元孙两兄弟只能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字,所以他俩之后的成就以草隶出名(绝对也是舅父兼堂姑父殷仲容教得好)。

不要觉得颜真卿从父亲那能学到多少,他和他爹惟贞一样可怜,幼年失怙。真卿三岁,惟贞去世,历史记录他的母亲也称殷氏——我彻底凌乱了。

所以在勤礼碑最后,真卿写得情真意重,可怜兮兮,俺大白话翻译下哈:“晚辈我有幸给您老人家立传,可惜我从小死了爹,没办法接受父亲的教导,也没法间接多听您的教诲。现在我也老了,多数长辈都故去了,也没人给我讲诉您的事迹了。所以,您有很多美德,造就了这么多优秀的后辈,但终有遗憾未能尽述。”

有人说真卿是被其亲姑妈颜真定教导出来的(真卿给姑母写过碑文“殷履直妻颜氏碑”,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是这碑文,名字肯定传不下来)。

细细一查,颜家女子也是人物啊(武后酷刑时代,割耳争讼为叔父颜敬仲伸冤)。

蓦地发现,其夫钱塘县丞殷履直。

颜家和殷家,这个扯不清啊。那就索性一块扯扯吧。

殷家:1殷英童(北周御史正中大夫)——2殷闻礼(唐太子中舍人,与颜师古共事修史)——3殷令名(唐光禄卿、初唐书法家)——4殷仲容(初唐书法家、画家、工部郎中)(其他的分支实在查不到);

颜家:1颜思鲁(长宁王侍读)——2颜师古/颜勤礼——3颜昭甫——4颜元孙/颜惟贞/颜真定(女)——5颜杲卿/颜真卿

亲上加亲的事件:1)颜思鲁娶殷英童之女(殷英童很赏识思鲁,在其诗集中称其颜郎,收录两人唱和诗20余首);2)颜勤礼娶妻殷氏(昭甫的妈);3)殷仲容娶颜师古之女颜颀;4)颜昭甫娶殷仲容姐妹(殷氏,名未知,惟贞的娘);5)颜真定的夫君是殷履直(查不到人物细节);6)真卿的母亲也叫殷氏,即颜惟贞也娶了殷家女儿。

终于明白啥叫世交了,投缘地恨不得把后世子孙全牵连到一块去。

寻根溯源

迟姓来源有三:

1、据《姓氏考略》、《姓源》所载,殷贤人迟任之后,以祖父名为氏。

2、出自樊姓。据《姓谱》所载,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故亦作樊迟,其后有迟姓。

3、出自他族或他放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改尉迟氏为迟姓;后魏鲜卑安迟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安与迟;清满洲八旗姓迟佳氏后改为迟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迟任。传说中远古时人,殷之贤者。商代盘庚迁都于殷,臣民不愿搬迁,多发怨言,盘庚乃作书告谕其子民,并引用迟任之言:“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臣民闻后,皆心悦诚服,迁都之事遂顺利进行。迟任之后以祖父名为氏,称迟姓,并尊迟任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殷商时代的迟姓,其最早的发祥地应在盘庚迁后之新都——殷,即今河南商丘一带。历商周之时光飞逝,政权更迭,迟姓渐离开祖居之地,播迁他乡。《汉书·王莽传》中载有:“平原女子迟昭平,……”,表明在两汉之交已有迟姓落籍平原郡,平原之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说明后世曾长期昌盛于山东的迟姓进入该省甚早。由于迟姓长期以来表现得较为沉寂,故很难让人把握其准确的播迁脉落。北魏时,汉化改革,有尉迟氏更为迟姓,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们则更多的盘桓于北都太原及其附近,并与原先繁衍于此地之迟姓汉人相融合,经繁衍发展,后来迟姓昌盛为该郡之大族,是故后世迟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隋唐两代,太原迟姓由于仕宦、谋生、避难、寻求新的生存环境等原因渐扩散至陕西、河北、河南以及山东等地。唐末五代十国以后,迟姓渐南迁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诸省。南宋偏安江南以及灭南宋以后,更加剧了迟姓南迁的步伐,迟姓更广泛的播迁于华南、中南之地。元朝末年,国家腐败,导致农民四起,他们为争夺王权而相互攻杀,加之灾疫连绵,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河北、河南“积骨成丘”,山东、皖北“人口鲜少”。大明甫定江山,便制订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而山西由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曾伤筋动骨,是故明初,山西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迟姓入居辽东。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迟姓入填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等地之迟姓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东三省,其中含有山西洪洞之移民后裔,他们扎根于白山黑水之间,人口得以迅猛增长。历民国至今,迟姓分布区域愈广,并有沿海之迟姓入居台湾等地。如今,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等地多此姓。

宗族特征

1、迟姓当今乃一典型北方姓氏。

2、迟姓史载名人甚少,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无载,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其唐宋以前之影响力甚微,当今一些迟姓多活动于文体界。

3、迟姓得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迟姓可谓民族大事例的产物,后世迟姓之主体有人认为乃他族之血脉。

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尉迟一家”,尉迟氏一家遭难惟有二子逃出,为避开耳目,更为兄弟日后相见能够相认计,于是将姓氏拆分为二,老大乃改姓尉,老二乃改姓迟,兄弟相约以此为相认之证,然后各奔东西。

这个就不一定了。一般来说这个也已经无法考证,即使拿着自己的家谱也不足证明。殷商后裔,目前明确可考的只有孔子的后裔,其他皆不可考。

一般来说,属于殷商后裔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姓氏:

1、孔氏:目前是最为明确的,后世一般找殷商后裔都是从这个家族找,比如汉代封殷商后裔为宋公,就是从他们家族中找的。

2、皇甫:宋戴公的后裔;

3、华氏:

4、牛氏:

5、向氏:

6、鱼氏:出自宋桓公之子公子目夷;

7、萧氏:这个姓氏50年代后往往简化成“肖”姓。

8、林氏:出自王子比干;

9、宋氏

史记故事之殷末代帝王~纣

后来,纣做天子。纣帝资质聪颖,善于言谈,博闻强记,而且身材、力量超过常人,能空手搏虎豹。可惜,纣帝把自己的智慧当作了刚愎自用的资本...
点击下载
上一篇:刘邦家谱下一篇:于家堡的历史沿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