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黄梅戏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纭。2006年5月20日,安徽安庆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同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戏已有两百余年的 历史 ,它的起源有五种传说: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成的,黄梅调又称黄梅歌采茶调,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安徽安庆地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载,早于唐代,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技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并有清代《逃水荒》一剧佐证。该剧开头一段唱词是:“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甲辰年遭旱灾一连三载,树无林草无芽龙井也干。戒无荤吃长斋把经来念,惊动了玉帝爷龙心下凡。上半年好大雨下过几遍,插了田种了地人人喜欢。实指望到下年五谷满仓,又谁知发洪水五月十三。我家中有小舟倒也方便,救起了七八个投奔外边。老公公在外边测字看相,老婆婆挑牙虫混度日光。我哥哥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湘。”由于《逃水荒》一剧的影响,截至2006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并早已载入史册。现在许多专家通过论证,认为《逃水荒》一剧不是出自黄梅县人之手,而是安庆人编的,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纯属“水话”,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即使是从黄梅县传来的黄梅采茶调,那也只是一种音乐形式,不能算剧种,真正的黄梅戏是由安徽打造的。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县,怀宁石镜乡有个黄梅山,黄梅山离安庆城区只有20多公里,明清时期黄梅山有黄梅庵、观音庵几座庙宇,香火旺盛,文人荟萃。那时的文人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些小调相互传唱,逐步形成“怀调山歌”,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人便叫“黄梅调”。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亦曰:“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这种传说得到戏剧界许多人士的首肯,省内外许多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赞同。2009年3月12日,查家玲发表《黄梅戏起源初探》一文说,黄梅戏起源的问题至今有争议,有起源于湖北黄梅之说,有起源安徽怀宁之说,“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搜集、整理,我认为黄梅戏应该是起源于安徽怀宁。”
传说之三:黄梅戏起源当属安徽宿松县,宿松人早在清代中叶就在与湖北黄梅县交界处的黄梅岭上第一个专演黄梅调采茶戏。民国十年(1921)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县志上还记载着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几十项“第一”,令人叹服。
传说之四: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安庆官话是黄梅戏的灵魂,它对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黄梅调。安庆人对诸多戏曲艺术尤对黄梅调情有独钟,以极大的热情在学习继承上改造发展提高,使黄梅调演变而成黄梅戏。
传说之五:黄梅戏起源于戏曲之乡安庆及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民间小调和地域风俗、典祭文化,并与青阳腔、徽调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专家们认为,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与周边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传说得到戏剧界多数人的赞同。
讨论可以,注意团结。早期的黄梅戏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但是现在的黄梅戏和早期的黄梅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庆人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徽调、青阳腔等发展延伸而来,所以我认为把黄梅戏的发源地定为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两地才是标准答案。
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逐渐发展壮大成全国性大戏,依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希望所有的人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
世上万事成败,人是第一因素。多多培养后备人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让黄梅戏之花常开不败,才是我辈当仁不让的责任。
我黄梅人更清楚此由,黄梅戏出自黄梅县(孔垅)民间小调。黄梅县有三大剧种,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
黄梅县为皖赣三省交界处,一鸡鸣三省。黄梅为平原区,在解放前十年九淹,以黄梅小调讨饭为腔,传递皖赣两省。而黄梅人过去看不起戏子,旧 社会 为这下等人。解放后百花齐放,安徽唱得好出名。是真正黄梅儿女,老少随口就唱黄梅戏调。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
从黄梅戏早期艺人分布地区来看
据统计,黄梅采茶戏名艺人大多居住在黄梅县沿江依湖的平原地区。其中,又以孔垅、濯港人为最。并且早期名艺人像邢绣娘、龚三齐、罗运保等都是现龙感湖边上人。邢绣娘是孔垅镇邢大墩人,龚三齐是濯港镇龚上头人,罗运保是小池万家村人。《黄梅采茶戏志·传记》中立传的黄梅采茶戏名艺人53人,未立传的艺人名录28人,共81人,居住在濒临太白湖、感湖及长江沿岸的孔垅镇、濯港镇、下新镇、蔡山镇、新开镇、黄花镇、分路区的艺人占绝大部分。
孔垅镇人:邢绣娘 粱松贵 梅重喜邓花子 方七奀 吴家齐 郭正木江六奀 翟丙林 梅少堂 郭求风张冬枝 杨德炎 汤淮保 沈萦福濯港镇人:龚三齐 胡焱生 许连喜余海先 桂三元 叶能九 徐丙炎张树老 徐金发 曾早香 蔡树生黄金海
下新人:潘花子
小源湖边人:汪玉奀
小池人:罗运保 徐长林
新开镇人:帅师信 帅登明(帅毛丛)徐志贵 李水炎
蔡山区人:罗花子 刘金清 周番林黄金春
周家浪人:齐志才黄花镇人:柯火英
独山区人:黎六得 黎化民 黎三颠黎万龙 胡海舟
分路区人:桂友林 冯龙伢 冯太火王艺修 芦毛奀
这还不算师承关系,像熊利华虽然是五祖区人,但却是师从许连喜,在孔垅铺堂拜师学艺的。五祖区的陈秋香是黎六得的徒弟。
真正居住在黄梅北部山区演唱采茶戏的只有为数不多的2—3人。
(二)从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提供的史料来看:
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习称“36大本,72小折”。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或大胆摘取一些大本戏的“戏胆”,另一类是在民间叙事长歌基础上或以黄梅及附近宿松、广济等地区的真人真事为骨架,经过当地文人和采茶戏老艺人改编而成的。
据老艺人说:黄梅采茶戏是先有小戏,后有大本戏的产生。我想,这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可信的。而黄梅采茶戏“72小折”戏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太白湖、感湖周边地区的地名和人物以及生活习性。
如:《毛子才滚烛》是毛子才串戏中的一出小戏。毛子才是清康熙年间黄梅县孔垅镇人,原在西街燕子街居住,后迁到东街筷子街。他的出场独白“父老兄弟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毛子才。家就住在谷坝头,三间茅屋,大门向外,老祖宗间壁就是我的屋。诸位上孔垅来,请到我家吃烟、喝茶,没得凳坐,你就坐在门坎上,也可以呀!……”
《打纸牌》中毛子才其人,黄梅采茶戏是这样介绍的:“家住孔垅筷子街,我名叫做毛子才,田地生活我能干,夜晚抽空抹纸牌”。这种纸牌不是扑克,不是“撮牌”(黄梅人称作“刮儿胡”),不是牌九,也不是“三集子”(流行于湘鄂渝一带),而是近似于“麻将”黄梅人俗称“糕孬”(从形状上看,与云片糕相似)的一种赌博工具。这种赌博,黄梅盛行,现在很多老年人仍热衷。在网上搜索,仅河南郑州有老年人玩。想必是河南新蔡迁到黄梅后流传下来的。从现在几个经安徽黄梅戏剧团编排的《打纸牌》(改名《怕老婆》)版本看,安徽人是不会打这种纸牌的,里面道具、唱词漏洞百出。
《卖棉纱》中寡妇蔡金花,家住在黄梅县五里闸(孔垅附近,现在龙感湖连接黄小公路处)金家凉亭,到孔垅镇卖棉纱,巧遇鳏汉织布匠陈百顺。
《逃水荒》中的“二八”女是严家闸的媳妇。《打猪草》的故事是发生在龙感湖东北宿松陈汉区崔家坪的一件真人真事。其中“郎对花,姐对花”深深打上龙感湖的烙印。在龙感湖里,虽然黄梅面积比宿松小,却荷花满湖,而黄梅与宿松分界线往安徽以下,就没有荷花,现在仍然是这样。
《告经承》是清咸、同时期黄梅县名艺人罗运保与广济县郑公塔(与黄梅蔡山毗邻)的一位私塾先生根据弹词抄本《七乡员》改编的。主人公张朝宗是现武穴市(原广济县)大金镇张二村人,属太白湖水系地区人氏。
还有像《闹官棚》串戏中的许多正反面人物,像瞿学富、石代价、黎明五等人都是黄梅乡绅,而且都是因为灾后复堤发生矛盾斗争真人真事。
(三)从黄梅戏传统剧目中的唱词方言来看:
黄梅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向黄孝片过渡的地带。以东港为界,港南为“下乡话”,港北为“上乡话”,这也是德化县与黄梅县的县界。所谓上乡话,就是黄梅的本土话,所谓下乡话,则是“陪嫁”而来的“德化”(九江)话。虽然一港之隔,却泾渭分明。举几个最明显的例子:中秋月饼,上乡叫“麻鼓”,下乡叫“感酥”。站起来,上乡叫“集倒(音)”,下乡叫“站倒”。
在黄梅戏传统剧目中,一些唱词保留了灾区的方言,尤其是龙感湖边的方言。1959年11月,《安徽戏剧》发表了著名老艺人丁永泉口述、车明(王冠亚)整理的《丁老纵谈黄梅戏》说:“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逃水荒》中有一段蔡屠户与邱金莲的对话,保留了严家闸的方言:
“……
莲:如此唱起来!
(唱)叫我唱歌我就唱(呀嗬呀),唱一个小调你听着(呀嗬呀,依吆呀,依哟嗬嗨),唱不周全莫怪女娇娥。(嗬啥,依呀嗬啥),休怪女娇娥,(嗬啥,依嗬啥)……
蔡:好,好,伢子搬西瓜,你连滚带爬!我是叫你唱曲,那叫你骂人,你以为我不懂你的话,我这个老店新开张。你骂我‘火烧火烧又火烧’,我这个店烧掉了,你就开了心?!
莲:老板你听错了,我是这么个调:‘嗬啥嗬啥依嗬啥’,那里骂你火烧呀?”
从上面这段对话看,当时塘穴镇严家闸的方言,蔡屠户是听不懂的。
而《打猪草》、《夫妻观灯》、《点大麦》等传统小戏中,都有类似的衬字,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这些小戏都是由黄梅人创作的呢?
当然在黄梅戏传统小戏中,保留这些方言的远不止这些。王冠亚在《严凤英》一书中,陆洪非在其《黄梅戏渊源》一书都指出了其中很多的鄂东方言。但仅此也足以看到黄梅戏与环湖地区千丝万缕关系的明证。
现在,一些黄梅戏传统剧目经过安徽编导多次改编,明显出现去黄梅化、去严家闸化的倾向,不管怎样改,只能是欲盖弥彰。
(八)
黄梅平原湖区肥沃的土地上养育了一代代勤劳的黄梅人民,同时,长江、内湖不断发生的水灾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深重的灾难。当水灾发生时,他们不得不外出逃荒。这些逃水荒的灾民,除一小部分出卖劳动力,做一些手艺活以糊口外,大部分都是靠乞讨为生。为维护平民的低微尊严(遮丑),为能多讨得一点饭、米,他们只好通过演唱家乡的“采茶调”及其他演唱形式(像打花鼓、连厢、跑旱船、唱道情、驱傩神)等来讨钱化米。所以说,水灾不仅催生了黄梅戏的形成,而且也促进了黄梅采茶戏外传。正是这些大量逃水荒的灾民年复一年的演唱,才使“黄梅调”,迅速传播,终于长成一棵参天的艺术之树。可以说,如果不是黄梅经常发水灾,“黄梅戏”艺术之花就难以散发出今天的芬芳。
(1)灾民是传播黄梅戏的主体。不能将汗水浇在故乡的土地上,只有将泪水浇在异乡的土地上。在当时,一遇水灾,灾民只好纷纷外逃谋生。这些离乡背井、外出乞讨的灾民,向江西方面,多逃往九江、湖口、瑞昌、武宁等地;向安徽方面,多逃往宿松、望江、怀宁一带。还说具体一点,靠近龙感湖西南周边地区的灾民,一般都是逃往安徽以至更远的地方,只有一小部分逃往江西。
随着黄梅灾民流浪的足迹,黄梅调应在江西、安徽两地形成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最终却只在安徽安庆地区演变成“黄梅戏”,成为广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呢?
黄梅调对江西是有影响的。清朝江西乐平县人何元炳,曾任石棣(今石台)、东流、繁昌等三县的知县,在他的《焦桐别墅诗稿》中,有一首《下河调(黄梅腔)》的“七绝”。写了黄梅采茶戏传到鄱阳湖两岸的 历史 盛况: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黄梅采茶戏对江西采茶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黄梅灾民更多的是逃往安徽安庆六县。随着年复一年、周期性的灾民大迁徙,黄梅采茶戏在环龙感湖周边地区形成之后,最容易流传到安庆地区。
(2)邢绣娘功不可没。邢绣娘,本名秀莲,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1年),孔垅镇邢大墩人(邢圩),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被誉为黄梅戏一代宗师,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由安徽徽州、客居江苏扬州的大盐商,号称“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斡旋,在苏州第一次为乾隆献艺,后同样在大盐商江春的运作下,分别于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第五次、第六次下江南期间,邢绣娘两次到扬州为皇帝演出。乾隆皇帝对于邢绣娘的艺术,给予的评价是“空谷足音,隔林人语,不知其所来,也不知其所往”,不是“隔水问樵夫”的人籁,而是“疏雨滴梧桐”的天籁。御赐“黄梅(采茶)名伶”。为了发展黄梅戏,邢绣娘睿智地结识了在徽商中号称“两淮总商之冠”的大盐商江春(徽班进京的运作人),找到了适合黄梅戏发展的经济营养,推动了黄梅的戏曲文化与徽商文化的对接,推动了黄梅戏的入世和与时俱进。邢绣娘到了安徽后,充分借助徽商的经济实力,吸取徽商与朝廷、官府打交道的入世智慧,使黄梅戏有了长足的发展。
(3)黄梅戏改革逐渐安庆化。一是黄梅方言的变革。丁永泉先生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又难听懂,就用汉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戏中就是用汉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光绪年间(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二是管弦伴唱。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主要经龙感湖水路流向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1925年,在怀宁县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和徽剧名老艺人王云甫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尝试管弦伴唱,他们大量地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三是剧本的改编。解放前,安徽和江西的黄梅戏艺人,都可以与黄梅的采茶戏艺人同台演出,剧本都是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尤其是解放后,安徽黄梅戏艺人和戏剧工作者,在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编剧、导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驸马》(原名《双救主》)改编后,搬上舞台银幕,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为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推动了黄梅戏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
(4)关键人物助推黄梅戏闻名全国。黄梅戏在安庆唱出名,桂林栖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桂林栖是黄梅杉木乡人,1938年,任中共地下黄梅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卫工作。他在安庆当地委书记时,因为对黄梅戏太熟悉,太爱好,所以大力培养人才,积极组建剧团,给黄梅戏极大的支持。在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时,力主拍摄了黄梅戏**《天仙配》,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黄梅戏一下子闻名于全中国、全世界。有一位老艺术家深情地说:没有桂林栖的重视和关怀,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此是后话,与黄梅戏起源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但与黄梅戏在安徽、在安庆唱响全国,却举足轻重。
一种 历史 文化现象的形成,看似偶然,但自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并形成于安庆,在安徽安庆形成一大地方剧种,同样逃不出这样的窠臼。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
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风水宝地,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扩展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
2、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
3、于民国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黄梅戏在采茶戏中慢慢的得到发展,积极的向外扩展,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在安徽发扬光大,渐渐的成了成熟的黄梅戏。
黄梅戏发展的早期是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在此期间经过了四个阶段,其中包括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黄梅戏的演出活动逐渐变的职业化,逐渐的从农村走向了舞台,流入城市。
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等,黄梅戏的唱腔是十分淳朴清新的,也十分细腻,表现力丰富,感染性强。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可以表现的题材是比较多的。
黄梅戏的发源地百分百的是湖北省黄梅县。这一点是肯定的,也不容改变,在过去黄梅县十年就有九淹,黄梅非常穷,有很多人漂泊外乡沿乡乞讨,把黄梅采茶小调传到安庆地区,黄梅戏发扬光大的是安庆。: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安庆太瑚新仓胡圹畈,由于那里与黄梅宿松石牌太湖潜山交界,在太湖新仓胡圹畈出了个胡晋伢女黄梅戏第一人,她是严凤英的师爹,黄梅戏是由胡普伢在安庆城唱苦媳妇自叹一炮唱红的。胡普伢家的祖坟是戏子地,从前阴两天都能听到打闹台声呢,不过现在只能听到广场舞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县。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只因为黄梅县位于长江北岸边。地势低洼,年年水患、十年九不收。民众只好东离故土,另谋生路、能唱小调的人去卖唱乞讨为生。从此:由黄梅小调就在安庆一带生根落地,直至今天成为世界独特的民间戏戏曲艺术。
黄梅戏发源地无法准确地考证,但“黄梅戏”三个字最早出现在宿松应该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宿松人在一种事物前加“黄梅”二字带有先天鄙视的意味,当然现在各方面宿松都被黄梅甩一大截。叫“黄梅戏”也应证旧 社会 所谓“戏子”的 社会 地位,要知道黄梅戏今天大家都抢发源地,宿松人真后悔当初给这个戏取名“黄梅戏”。所以说,黄梅戏名称中的“黄梅”指的的确是黄梅县,但并不一定就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很乐见都抢发源地,证明如今黄梅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是好事。个人认为发源地都不用争,真的是源自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因为这些地方人民真的很酷爱黄梅戏。安庆、铜陵、池州是黄梅戏的大本营不必说,在湖北江西真正对黄梅戏最有感情的当属黄梅县、湖口县、彭泽县。
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本文2023-10-10 03:5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