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称苏炳添是苏轼第二十九代孙,用族谱确认身份是否可靠?
当然不可靠。因为全国各地都有类似苏东坡的族谱,而且族谱是可以人为篡改的。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于苏东坡我们的了解是非常深刻的,因为我们从小的语文课本当中都有很多苏东坡的诗句。此外,很多人都将苏东坡当成一个吃货。苏东坡对食物方面有独特的了解,在这一点上与其他文学家和诗人有很大的不同。
族人称苏炳添是苏轼第二十九代孙。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苏氏宗族的族长用家族的族谱向媒体称道,苏炳添是苏东坡的第二十九代孙。该起言论一经发出之后,引起很多网友的探讨。大家很难想象,苏炳添是苏东坡的后代。只不过该种确认方法的确存在许多不妥,不能够单单只依靠一本族谱,就来确定苏炳天是苏东坡的后代。
专家表示是不可信的。针对于此事,相关励志学家以及文学家给出了解释。根据相关历史记载,苏东坡的家族虽然有留下了很多后代。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表示,苏东坡后代子孙居住点,具体在何处。只不过现如今全国各地都有自称是苏东坡后代的村庄,绝大多数都是不可信的。而此次事件当中,仅仅依靠一本最新编撰的族谱,就像苏炳添定为苏东坡的后代。这样是非常草率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
我个人认为也不太可能。就我个人而言,我也认为不太可能。虽然苏炳添和苏东坡都姓苏,但是也不能够直接表明两人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而且苏炳添和苏东坡之间的时代差距较远,很多事情都被时间长河所冲刷,根本无法去确定。一本族谱的参考性并不是很大,完全可以做到人为篡改。
,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1 苏东坡纪念馆在哪里
公交线路:b支3区间 → 315路,全程约140公里
1、从杭州东站步行约70米,到达火车东站西站
2、乘坐b支3区间,经过11站, 到达鼓楼站(也可乘坐b支3路)
3、步行约430米,到达鼓楼站
4、乘坐315路,经过3站, 到达苏堤站
5、步行约390米,到达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2 苏东坡纪念馆设计图
边上不远就是钱塘江大桥纪念馆,虎跑路上还有李叔同纪念馆,再远一点还有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于谦纪念馆,这些都在一个大的景区内,很方便。
3 苏东坡纪念馆在哪里和理由
苏东坡纪念馆门票免费。位于苏堤的南端,由庭院、展厅和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庭园由矮栏竹篱圈围,园中花木扶疏,竹影婆娑,中央为苏东坡像。展厅为两层,楼下展区是苏东坡在杭州的政绩介绍,楼上展区介绍了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是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4 苏东坡纪念馆在哪里建的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1]
东坡书院坐东北朝西南,院内建筑按三轴线布列,主体建筑均布列于中轴线上,依次为头门、载酒亭、载酒堂、正殿、东西两庑廊,东轴线布列钦帅堂、西轴线布列陈列馆;书院四周构筑围墙,头门前立保护标志牌。[2]东坡书院既是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又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3]
1996年10月21日,东坡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11年7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5]2018年10月,入选海南省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5 东坡纪念馆是哪里
主要有:东坡纪念馆(岭南建筑风格的)
东坡粮仓(近代建筑风貌)
归善县城城墙
东坡井
寨子城
远景楼
东坡祠
娱江亭
望月湖
东坡湖公园
大旺寺白塔
三苏湖
三苏祠博物馆
整个景区主要分为东坡祠核心景区、东坡纪念馆景区、东坡亭粮仓艺术展区及游园休闲景区四部分。为解决停车配套问题,在景区东北侧规划设置地下停车场1处,面积约3600平方米。
6 苏东坡纪念馆地址
杭州的室内景点有南山路的苏东坡纪念馆、休博会、杭州未来世界、茶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丝绸博物馆、灵隐寺,杭州自然博物馆,杭州科技馆等等都是值得去体验的室内景点,或者去梅家坞,茅家怖那里,看看风景,品品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7 苏东坡纪念馆平面图
湖州知州,杭州太守。
在杭州的历史上,地方长官中最有名的,除了唐朝的自居易,便是北宋的苏东坡。灵隐寺大雄宝殿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自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宋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36岁那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通判为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为三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见哥哥老是触犯王安石,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政,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问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宋哲宗时,苏东坡出任翰林学士。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任杭州知州。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政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苏东坡还捐献50两黄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之后,苏东坡又把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又一项工作。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修六井之后,到苏东坡时,西湖淡水流向六井的管道受损坏,苏东坡尽力进行保护,使杭州城中常年淡水不断。最后,苏东坡将西湖作为疏浚的目标。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已有十分之二三,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已经淤塞近半。他给朝廷起草了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要疏浚西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并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得到朝廷准许后,苏东坡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西湖,挖淤泥,除葑草。在疏浚过程中,苏东坡常亲临指挥,从规划到具体措施都亲自过问。一天,他来到湖上,沉思良久,对旁边的人说:从湖中挖出的这么多葑泥,往哪里放呢?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用葑泥在湖中筑一条堤,不是能一举两得吗?于是,他让民工们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恰到好处地把西湖分为两半,堤的东面是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架6桥,并植柳树和桃树护堤。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苏东坡调集500名兵士,负责用船运载湖中清出的葑草,同时监督工程的进行。经过三四个月的整治,西湖又现烟水浩淼、绿波荡漾的风貌。这条桃柳相间的长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着美学价值,更充满着人文价值,它被人们称为“苏堤”。以后,“苏堤春晓”又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为了保护疏浚后的西湖,苏东坡还在湖中竖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界线内的湖面种植菱藕。这三座石塔为以后的“三潭印月”景区打下了基础。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知道以苏东坡姓氏命名的那条美丽的长堤之外,还有一样便是那道杭州名菜“东坡肉”了。对于“东坡肉”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也演化出不少故事,但其“产地”都是在杭州。有一种说法是,苏东坡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杭州四乡庄稼大获丰收。心怀感激的杭州百姓抬着猪、担着酒向苏东坡拜年。苏东坡将收下的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喷香,再按疏浚西湖的花名册,每家一块分送给杭州百姓,让他们过年。人们就把此肉称为“东坡肉”。由于“东坡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很受百姓欢迎。后来杭州的大小菜馆也学着做成此菜,挂出牌子,取名为“东坡肉”。又传,“东坡肉”成名以后,一天,朝中御史乔装改扮来杭州察访,一进菜馆点菜,首见“东坡肉”,就收罗所有菜馆菜单,返京奏见皇帝,说苏东坡在杭州贪赃枉法,百姓恨之入骨,以致要吃其肉,并呈上菜单为据。皇帝不明原由,不分青红皂白,降旨把苏东坡革职,发配海南。在杭州的日子,是苏东坡!最开心的时候,其处境和人事关系与在京城时相比要好得多。由于心情舒畅,做起事来也就得心应手,诗自然也会写得多了。他第一次来杭州当通判时的几位上司,太守沈立、陈襄、杨绘,以及第二次来杭州当太守时的助手、同僚、下属等,都和他志同道合,彼此之间开诚相见,亲密合作,情同手足。有时兴之所至,他们还以诗词唱和。苏东坡非常珍惜这段时间的人际关系,看重与同僚之间的情谊。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回忆和描写他与杭州同事的友情: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美丽的西湖,对诗人的吸引力是可以想像的。来到杭州以后,一见西湖,苏东坡便观之不足,爱之有余。稍有余闲,不管阴晴雨雪,都会四处游览。面对西子湖,苏东坡自然是诗情如泉涌,难以自禁。据学者研究统计,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453首之多。以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来算,大约每五天便有一首诗作问世。对于诗人来说,诗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语言。林语堂对苏东坡有很深的研究,对苏东坡的西湖诗词,有一段绝妙的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杰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对西湖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绝妙描写,使这首名诗成为对西湖的千古绝唱,也成为以后历代杭州人宣传杭州和西湖的最佳广告词。作为佛教的信仰者,在西湖山水中,苏东坡非常喜爱灵隐等地的景色,“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他与许多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苏东坡常常在游玩西湖之后,到葛岭附近的普安院吃饭休息,然后前往灵隐。在灵隐,苏东坡喜欢把冷泉亭作为他的办公地点,在亭子里摆放桌椅笔墨,摊开卷宗,在优美的景致里剖析公案。处理完公案后,撤去公文案卷,摆上酒菜,与属吏共饮。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与灵隐有关,《闻林夫当涉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的前四句是: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鹜。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如今,灵隐风景区里的“春淙亭”和“壑雷亭”的出处就是来自于苏东坡的这首诗。苏东坡与佛教的渊源,还要从其家庭说起。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佛教之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他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女居士,他的弟弟苏辙也是一位虔诚居士。苏东坡很早开始学佛,对佛学很有研究,他的行为受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的影响最深。在苏东坡的作品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在杭州,苏东坡经常往来于各寺院,与湖上丛林、各寺高僧相知相交,留下了许多佳话。其弟苏辙曾说:“昔年苏夫子,杖履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苏东坡来杭州前,欧阳修曾向他介绍了杭州诗僧惠勤,嘱咐苏东坡到了杭州可前去探访。苏东坡到任第三天,就前往孤山拜访,受到了惠勤、惠思的热情接待,三人开怀畅谈,很是投缘。告别了两位僧人,走出山门,苏东坡的眼前是腊月孤山大雪将临的冬日景象。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和心境: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鹤盘浮屠。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与白居易一样,苏东坡对杭州怀有美好的感情。“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他把自己当作是杭州人,在离开杭州以后,还常常想起在杭州的岁月,回忆在杭州的快乐生活。“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安息在杭州,他是西湖山水的知音。苏东坡这样既有才华、又干实事的地方官,自然会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在苏东坡还在任上时,许多杭州人就“家有画像,饮食必祝”。苏东坡离开杭州后,杭州人建立了纪念他的“苏东坡祠”,把他当年修筑的长堤称为“苏堤”,把他创造的“东坡肉”作为杭州的特色菜,把他的事写进了历史书、教科书和文学作品。至今,用苏东坡故事编成的戏剧还在杭州的剧院上演。1988年12月,杭州人在苏堤南端建成了占地42亩的苏轼纪念馆。其建筑为一座米红色、飞檐翘角的二层仿古楼。楼下展有苏轼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苏东坡在北宋熙宁、元佑年间两度来杭州担任地方官时救灾赈民、开凿运河、疏通六井、整治西湖的事迹。楼上展厅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书画手迹的复制品,以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文为内容的书画作品。纪念馆前花木扶疏、竹影婆娑的庭院内,竖立着一尊高三米、用花岗岩雕刻的苏东坡全身像。在杭州,还有一条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道路:东坡路。有一座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剧院:东坡剧院。
8 苏东坡纪念馆的选址
01
良渚博物馆是一座以良渚文化为主题的考古文化博物馆,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良渚文化在中华历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博物馆的建造设计由英国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担任,建筑风格简约、厚重、大气,被赞誉为“收藏珍宝的盒子”。
02
苏东坡曾在杭州两度为官,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的喜爱。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也为杭州西湖的疏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苏东坡纪念馆便是一座陈展苏东坡在杭任职期间所做贡献以及文学成就的纪念馆。
03
众所周知,京杭大远河的开凿历史十分悠久,且里程之长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两千年来,很多城市因为它的存在而兴盛起来,而杭州更是如此。可以见得京杭大远河对于杭州,对于中国的重大意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是一座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各种资料的陈列,向人们展示了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04
杭州的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以反映杭州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到现在为止,也是杭州市内唯一一座反映杭州历史的城市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贯穿了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各个朝代,拥有丰富的藏品,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杭州的历史面貌。
05
于谦是杭州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和岳飞、张苍水并称为“西湖三雄”。于谦年少时所作的《石灰吟》更是名传千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成为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真实写照。于谦祠堂便是人们为纪念他建造的,祠中所挂匾额“百世一人”便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
06
洪氏宗祠纪念南宋时期钱塘望族洪家的祠堂。南宋时期,洪皓为朝廷立功,朝廷便将西溪封赏给他。而洪皓的三个儿子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洪”,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长子洪适,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学三大家。次子洪升是戏剧《长生殿》的作者。三子洪迈著有《容斋随笔》和《夷坚志》,在文学、史学以及考据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07
张苍水是明末清初的抗清民族英雄。当年,清兵入关之后,大肆屠杀汉人,遭到了强烈的反抗,而张苍水便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击清军,到了后来遭到小人背叛,被清军俘获。张苍水铁骨铮铮,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最后慷慨就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苍水,便在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修建了张苍水祠。
08
胡雪岩是清末时期一代商业巨头,利用其高超的商业手腕,在纷乱的世事中,创建出一番事业。如今的胡雪岩故居便是明证。作为当时中国巨富第一宅,其豪华程度,值得一观。
09
灵隐寺建造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江南名刹之一。灵隐寺建造于东晋咸和元年,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关于灵隐寺有着很多趣闻传说,其中“康熙赐匾”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电视剧《活佛济公》曾在此拍摄。
10
净慈寺是为了纪念济公而建立的,济公其名,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据说,济公诙谐幽默,富有才学,常常帮助别人,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民间还流传了他的各种传说,如抢新娘飞来峰下救众生。而净慈寺便是济公的出家之地,在寺内的济祖殿中便供奉了济公像。
没有
苏轼有四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早夭。无女。
苏迈,字伯达,东坡先生前妻王弗1057年生。1077年十八岁娶妻石氏(石昌言之孙)。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被捕入狱,苏迈随父入京照顾。苏轼出狱后,苏迈随父居黄州。元丰六年(1083年)被命为江西饶州德兴尉(苏轼《石钟山记》)。1091年,被命为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事。绍圣四年(1097年)苏迈被任命为韶州仁化令。苏轼被贬澹州后,苏迈留居惠州白鹤峰新居。苏轼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迈扶其父灵柩至河南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后随苏辙居颖昌。
苏迨,字仲豫,东坡先生后妻王闰之1070年生。娶欧阳修六孙女、欧阳叔弼之女为妻,后续娶欧阳修七孙女。幼时体弱多病,聪颖异常,颇好诗词。平素不喜欢入仕做官,后承父恩授承务郎。1126年卒,死时五十六岁。
苏过,字叔党,东坡后妻王润之1072年生于杭州。娶蜀忠文公范镇(字景仁)之孙、范百嘉之女为妻。政和二年(1112年)出监太原税,政和五年(1115年)知偃城县,宣和五年(1123年)权(代理)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二。苏过能文,著有《斜川集》,亦善画。
苏遯,小名干儿,侍妾王朝云元丰六年生于黄州,元丰七年夭折于金陵
孙子:苏箪、苏符、苏箕、苏籥(yue),、苏筌、苏筹、苏籍、苏节(jie), 苏笈、苏簟(dian),苏籧、苏竺。
肯定不是真的。毕竟苏炳添本人都没有对此事件作出正面解释,而且全国各地都有所谓的苏东坡族谱。
苏东坡又名苏轼,是我国宋代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苏东坡的文学素养造诣是非常高的,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此,苏东坡的一生也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句。并且苏东坡为人比较豁达,只不过一生的官途比较坎坷。
网传苏炳添是苏东坡公的第二十九代孙。很少人会将苏炳添与苏东坡联系起来,有网络消息声称,苏炳添是苏东坡的第二十九代孙。并且该消息愈演愈烈,甚至拿出了专门的族谱来证明。只不过苏炳添本人对此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同时也根据相关历史学家的表示。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类似苏东坡的族谱,这样的消息不能够当真。毕竟苏炳添是广州人,而苏东坡的祖籍并不在广州地区。因此,两人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血缘关系,苏炳添也更不可能是苏东坡的后代。
全国各地都有苏东坡的族谱。很多人对苏东坡的后代是否存在还表示争议,支援全国各地的村庄,都出现过类似苏东坡的祝福。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同名而已,并不是苏轼本人。而且我国史书上对于苏东坡的后代描写,并没有任何只言片语。因此我们也无法确定,是否有苏轼的后代遗留。
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苏东坡与自己的弟弟和父亲并称为三苏,而且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此可见,这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是非常高的。虽然苏东坡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在随后的官场当中,苏东坡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受到了乌台诗案的影响,苏东坡被当时的宋朝皇帝贬到了如今的海南地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宗族文化就是其中一种。宗族文化是中国五千文明史中的特殊文化,而族谱又称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的特殊图书记载。对于专家来说,族谱是珍贵的人文资料,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可以通过族谱来了解自己姓氏和祖先的源流,族谱已经成为家族传承的一种文化。
前一段时间,湖北荆州市的一位95岁的村民就宣称依靠族谱找到了自己的祖先,而这位老人的祖先也不简单,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轼。
苏轼何许人也?苏轼,又被称作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大文豪,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官场上的失意者,语文课本上的常客。同时他还是个十足的吃货,到一个地方发明一种美食,据说还是猪肉的主要推行者。那么,美食家苏轼真的是这位老人的祖先吗?
这位老人名叫苏以开,他所生活的村庄叫做苏家坪,村里的人几乎都是苏姓,他们有着相同的祖先源流。在这个偏僻的乡村里,年轻人大多搬到城镇生活或外出务工去了,他们也不关注族谱这一类的东西,而村里的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也不高,所以也不敢下什么结论。因此,一直坚信自己的祖先是苏轼的其实只有苏以开老人一个人。
对于自己的祖先是苏轼这件事,老人倍感自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老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文史专家知道这件事后,也表示应该不可能,原因也很简单,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生因贬谪和游玩也去过不少地方,但老人所处的湖北荆州,史书上并没有苏轼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的记载。既然没有记载,那苏家坪的村民是苏轼的后代这个说法就值得怀疑。
老人见引以为豪的事情被人质疑,于是拿出了关键依据,也就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族谱。这本《苏氏族谱》很快就到了专家的手中,专家一翻开族谱,就立马否定了自己之前的质疑。
原来书中的第一页就清楚地记载,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因为在江西做官,曾长期定居在江西,而元末时期,因为江西地区战乱频繁,苏迈的的后代苏荣成、苏志成则辗转来到湖北荆州地区,而他们定居的地方就是苏家坪,专家的质疑不攻自破。
之后,专家更确认了老人所说的话是真的。首先,老人的《苏氏族谱》十分陈旧,确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族谱共有55页,对苏氏后人和重大事迹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中,族谱中记载,在村庄刚建立时,村里就修建了两座祠堂,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祠堂的痕迹了,但村里的老人都能证实以前村里确实有上下两座古老的祠堂。
专家在多方考究后,终于确认了老人的说法。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值得我们传承的重要文化。
苏小妹,
正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
“苏小妹”是被后人杜撰出来的。
历史确实没有苏小妹其人,因为人们觉得大文豪苏轼才学过人,所以在他身边也应该有个聪明绝顶的妹妹,所以古人就根据苏轼本人的影子造出了这么一个人物,好比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也不见得有其人,但人们觉得才子理应配佳人,也是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而朴素的想法!
(苏小妹这一历史人物是根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小说改编而出的)
正史在家谱中并没有记载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也没有民间传说的关于苏小妹智斗苏轼等“佛印”故事。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些记载,提到是秦观的夫人。学术界认为,秦观是苏轼的学生,亦称秦少游。而当秦观第一次遇见苏轼,秦观已经29岁,苏轼43岁,秦观已经有婚约,夫人叫徐文美。可见不是苏小妹。而从苏轼苏辙的书信来往信件的查询中,亦没有苏小妹的任何记载,可见是民间杜撰的结果
族人称苏炳添是苏轼第二十九代孙,用族谱确认身份是否可靠?
本文2023-10-10 02:14: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16160.html